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我国多元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各自为战,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彼此设防,各方资源投入日益增多但却陷入互动匮乏和交流不畅的信息孤岛之中,公共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服务公民的目标受到制约。信息化时代应以全方位预防危机和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要义。

第一篇: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我国县级政府是基层政府,如何提升我国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现实性意义。将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问题进行研究,这给研究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点。

[关键词]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县级在我国处于基层政府,连接城乡,沟通条块,承上启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民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不到位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人们更多地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公共需求,然而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状况难以满足日趋变化的各种需求。

一、政府公共服务概念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概念,学术界的解释不同。汤敏轩概括指出:“社会服务职能即可以看作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公共服务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安排并生产的服务,即政府同时扮演了安排者和生产者的角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本参与者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①作为公共服务的安排者也叫提供者,他们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者反过来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对公共服务的供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政府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承担生产和供给的职责②。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于21世纪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基本理论内容如下:

(一)服务,而不是掌舵

在过去,政府曾是导航者,政府是机构和项目的主人,掌控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如今社会是互动的复合体,各种群体利益和多元利益纷杂在一起。

(二)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政府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是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但这不意味着就由政府垄断公共服务或亲自参与生产公共服务。政府必须致力于形成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价值理念,创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

(三)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除了要对“顾客”的种种需求给予回应,精力还要投入在与公民建立信赖以及与公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上。

(四)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认为,为了实现集体意识,紧接下来的就要确定角色和责任,此外要为实现预期目标确立具体的行动步骤。在执行的过程中把各个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向既定的方向前进。

(五)责任和义务并不单一

政府不仅关注市场,还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以及宪法和法令。责任问题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官员已经并且应该受到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务员在复杂的环境影响下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

(六)重视人,而不仅是重视生产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识到公务员工作复杂性和巨大的挑战性。他们不仅仅重视薪水保障,而且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领导权注重组织和社区倡导的目标、价值和理想,具有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和互相支持的特点。

(七)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务员应知道自己不是机构和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务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三、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通过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深入调查,认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对公共服务重视不够

因为历史和底子薄原因使得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人民满足公共需求的建设方面不够重视。随着社会进步,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公共服务主体单一

单一性就造成了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公共资源,垄断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得政府原本就有限的精力还涉及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政府感觉不到竞争压力,人民毫无选择余地,政府要继续垄断公共服务领域的话势必会让政府顾及不全,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或者希望所得到的不能正常得到。

3、公共服务城乡分配失衡

在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农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同等待遇。不管是政府重视度,还是资金的投入均不能和县城相提并论。农村的入学率、教育设施、教师质量方面,都远不及县城的水平。农村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医疗卫生设施落后。

4、财政资金不足且使用不合理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力集中于中央。县级政府与省、市是两级分税的,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大部分税收收入都上缴上级政府,财力也集中在上级政府中。中央不断向地方政府转移支出责任,支出责任一直从中央经过省级和地市级,最后转移到县乡级政府身上。这就导致县乡级支出责任最多,任务最重。财政负担过重,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低下,财、权、责不对等,使得县级政府对于公共服务提供缺少必要。

(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认识不足

从根本上和思想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认识不足。我国封建社会形态时间长,传统“官本位”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政府人员对于公共服务意识一直比较淡薄。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就会导致政府顾不到人民的需求。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决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用行政计划取代了公众意愿,从部门利益和政府利益出发。造成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2、政府的角色仍是掌舵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县级政府还没从掌舵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这样的政府是全能的政府。对县域的一切工作都按政府制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在现实的操作层面,计划性原则渗透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政府领导习惯和倾向于用行政办法代替市场,政府大量投资于一些竞争性产业和商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行政垄断阻止了社会上其他资本进入。许多本应由社会自身来管理的事物均被纳入县级政府的管理范围之中。

3、政府责任和义务单一

县的发展一般落后于大城市,在这一现实下,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单一的。新公共理论认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单一的,责任问题其实极为复杂。随着近经济发展,县级政府注意了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问题,与以往相比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政府还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基础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事业,是政府参与供给的重要领域。在错误的政府绩效观下,这些公共服务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4、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

百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直接接受者和服务质量好坏的感受者,但是政府却用自己的意愿来提供一切公共服务,很少会愿意去获知公民的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是为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增加公共利益。但是县政府的做法无形中就背离了这个初衷。政府并非全知全能,公民参与是政府获知公民公共需求的重要方式。在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百姓没有参与到其中,因而没有享受到应享有的权利。这与新公共服务倡导的重视公民权是相违背。

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来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让县级政府更大的发挥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作用。

(一)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尊重公民,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与我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公共服务精神,关键在于重新摆正政府的位置,改变政府传统的优势感和自我中心意识。

首先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前提环节。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心中、意识中建立公共服务,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前提,政府的公共服务也不再是一种盲目和虚设。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加强,为民服务理念的树立能够从本源上调整政府工作人员的心态与行为,从而从内心驱动着外在的变化,促使政府工作人员行政方式发生改变。

(二)明确政府公共服务定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该掌握社会新的发展方向,而应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据此,我们应该将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而非掌舵。

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是服务,为县域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使政府管理部门转变为社会服务部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特别是各级政府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上来;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③。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提供领域中来。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打破政府对一切的垄断。社会上的各种组织进入其中,分担了政府的繁重事务,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本该做好的工作。

(三)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

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关注和回应公民的声音而不是顾客的需求。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让政府了解公众的意愿,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而且还能为政府赢得很高的公众认同度和支持度。

政府可以提供多层次平台。对于不同群体的需求表达,县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多层面的平台。为不同群体提供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使群众有合理、合法的形式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

(四)重视公民权与完善公民参与

新公共服务理论设计的路径是让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政府人员不仅要分享权力,还要通过人民来工作,使人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公民积极的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同样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举措。

1、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公民的参与意识的培养。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意识觉醒后的必然行为选择。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此外,公民本身要认识到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是自己享有的权利。为公共事业积极努力作贡献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行使自己的权利。

2、政府对公民进行引导

政府要在公共服务提供的政策制定前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优先、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防止统治者侵犯公民的利益,对政府形成监督效果。公民参与形成的监督力量,是保证廉洁的最有效手段,是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有力工具这样才更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负责任的行政。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0

[2]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5

[3]薄贵利.完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双点[J].新视野,2004(5):44

注释

①[美]E.S.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70

②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3

③官灵芳,王锋.浅析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60

作者:卞凌云

第二篇:公共云服务:新公共服务的未来图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多元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各自为战,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彼此设防,各方资源投入日益增多但却陷入互动匮乏和交流不畅的信息孤岛之中,公共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服务公民的目标受到制约。信息化时代应以全方位预防危机和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要义。公共云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行政层级束缚和避免本位主义,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地方政府资源和中央部委职能,通过中枢系统搜集、整饬和处理信息,促进地方公营机构与私营部门深入合作,及时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是新公共服务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云服务;协同治理;云计算;电子政务;新公共服务

多元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构成服务民众的全方位覆盖体系,成千上万个政府机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形成政策网络,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向民众团体及个人提供多样化的云服务成为必要。但基于工业化基础的政府往往喜欢服务大顾客却疏于理会普通公民,洞察了政府的这一偏好,登哈特呼吁“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1]公共云服务为新公共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其信息沟通和互通互联特质,打破了地域分割和部门间的行业鸿沟,拉近了多元地方政府、不同行政部门甚至多个国家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大一统和密切合作的协同治理格局,为每位国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规模化服务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一、公共云服务的缘起及功能

1.概念解析。云服务(Cloud Service)是指将不同位置、不同距离的计算机资源连接,通过网络中枢收集信息、意见反馈,并结合实体服务系统对资源统一配置,为顾客团体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公共云服务(Public Cloud Services)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拓展,优化利用政策网络中的多个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以法治环境为依托,减少中央的权威式干预,基于平等自愿订立契约并推举某一公共机构为信息处理中枢和协调机构,建立快速收集信息和迅速反馈的系统平台,为每一个公民和公共团体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服务的公共服务模式。处于关键地位的中枢机构,并非仅遵循当前的行政权威模式,而是在平等协商和自觉自律基础上确立信息收集、处理和决策机制。

公共云服务是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化系统,体现新公共服务的特质,整合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资源,对公民个人的偏好和需求做出实时预判,并根据集聚的估测图景,随时随地为公民提供规模化可移植或个性化不可复制的服务。其一,公共云服务并不同于计算机技术中的云服务,而是扩展乃至整合政府、社团等公共资源,使之服务于民众的网络系统。公共云服务平台打破了省、县市等地域分割和画地为牢的壁垒,清除了中央部委、地方部门的职能藩篱和陈规陋习,实现了地域与部门的跨层级资源整合;其二,公共云服务并非仅整合政府资源,而矢志于服务民众个人和保障公正平等。公共云服务破除了政府偏好大顾客的陋习,致力于强化民众博爱自省理念,以公正平等理念开启民智,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督促个人知晓自身责任和各项权利,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2.环境渊源。公共云服务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中国政府管理有科层制和条块分割的烙印,区域合作成效不明显;彰显政府服务质量的电子政务陷入信息孤岛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公共产品供非所求或毫无差异。网络时代要求政府打破区域分割,为民众提供个性化公共产品。诞生于信息化时代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成为公共云服务的践行基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普遍存在、方便快捷、按需服务的网络模式,它以计算机信息池优化资源配置,在网络、服务器、储存、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以极少的管理工作提供服务,以最小的代价与供应商互动”。[2] 云计算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反馈信息,提供动态的可扩展收缩的服务,是虚拟和现实服务结合的承载平台。

公共云服务可以资源存储、规模供应、按需定制、伸缩自如,根据公民的需求动态变化提供服务。其擅长于整合电子政务系统,让省县市、部委等行政部门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整合不同目标为协商一致的公共利益,培育服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不同节点都汇聚于中枢系统,为民众提供多样化服务。进而言之,公共云服务平台还可整合跨区域跨部门的不同省或县市或部门的行政资源,使之协同一致提供按需服务的公共产品。

3.模型建构。工业化时代的法治环境并不能超越,要取其精华并以之为基础。公共云服务平台中的政府注重谋划创意和实施决策,简单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外包方式进行。政府集中精力进行政府网站的服务职能整合,破除信息系统中的诸侯林立和互不兼容现状,通过精细化服务颠覆工业文明的抹杀个性的服务,根据情形调整状态,以应对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需求。当前城乡矛盾、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均衡、条块纠纷部门争议引发的政策冲突等问题对国家发展形成束缚。公共云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协商民主、有效配合、优化配置、应对有方,将有助于化解难题。

下图模型中仅以中央、中央部委及其直属机构、省级政府及其隶属机构为观测点,意在见微知著。图中实线代表有上下级关系或部分职能覆盖而能彼此影响的部门,虚线代表无隶属关系而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互相影响的部门,在打破科层制和条块分割、民主平等的语境中甄选出信息处理中枢,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公共云服务平台。

4.实际效用。公共云服务平台尊重地方和行政部门意志,实现了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参与合作。“中央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变革,受到地方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的制約”,[3]中央与地方权力此消彼长,政府体系内部共生共荣。就信息对称角度而言,高层未必明了基层民众的真正诉求,社区和乡镇最知晓公民的实际需要,故基层公务人员的参与至关重要,这相当于云计算的多个终端,应简化基层上报程序,配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公共云服务平台可首先促成政府网站的兼容整合,与民间保持互动和及时获知民意诉求;其次是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行政人员的精诚合作,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有效结合;最后是信息化服务中的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多样化产品,实现“多对多”的规范化和个性化服务,规避信息错谬和服务错位现象发生。

公共云服务平台以网络时代为契机,尊重地方利益和个性化需求,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结到一起,经历信息收聚集成、互动互换、中枢处理、个性化服务程序,整合配置资源并直接对应民众需求,使个性化服务公民成为可能。

二、公共云服务:网络时代的行政资源整合

1.整合跨区域地方政府资源。中国各地方和部门间跨层级交流并不多,电子政务网站更是“各自开发和缺乏统一管理,资源难以充分利用”,[4]政府间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联结地方政府,公共云服务倡导地方政府建构与民众顺畅沟通互动的机制,以整体协同理念和群策群力方式集聚力量,建立事先沟通机制协调地方政府间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有效调动跨区域政策网络中的行政资源,聚合力量为民众提供服务。

2.兼容跨部门中央部委资源。当前我国的部委资源并未达到有效配置,各部委、各省市间信息不对称,公共云服务可以通过系统兼容和信息沟通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正本清源,政府不同部委和多元地方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可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实现有效沟通和资源有效配置,减少错谬的发生和信息冲突的几率;一旦出现问题则及时可获取民情民意,避免民间消息早已沸沸扬扬而政府却一无所知现象的发生,甄别获取正确答案并统一口径,迅速协商和解决问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让谣言在阳光下失去生存土壤。

如我国频频发生的公共安全和健康卫生事件牵涉多方,多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疲于应付而收效甚微。公共云服務通过信息公开打破层级和条块束缚,以平等信任促成政府间同心协力、摒弃成见和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一致连贯的信息搜索和随时服务的网络体系。

3.重组超越层级的行政资源。官僚制有扼杀下级自由和忽视局部利益的缺陷,有导致地方政府难以发挥自身积极性的可能。韦伯对科层制的缺陷有深刻的认识,故提出打破层级神话和实现组织重构,但在工业化时代超越条块和层级还难以付诸实践,公共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则可将之变成现实。

公共云服务要有多元中央部委(含直属机构)、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的平等信任和资源整合,要有中央的秉持公义、程序公正和开阔胸怀作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及封建思想作祟,行政层级观念固化于民众和行政人员思维中,形成阻滞地方自治的借口和质疑民众素质的托辞。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职权交叠,政府部门间职责分工也交叉,超越层级则成为需要。我国应把握机遇,破除工业时代的条块和级别束缚,实现按需服务的飞跃。

4.整饬政府网站的信息资源。公共云服务擅长于整合电子政务系统,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当前政府网站间的合作并不容乐观,信息孤岛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滞后网站迟迟不更新。自2005年“中国政府网”试运行以来,随着网站的逐步推进,信息承载量逐步增多,类别也日益清晰,但反馈系统仅增加了编辑信箱,缺乏进一步的沟通平台,单纯通过在线访谈毕竟限制了时间和地点,无法进行随时随地互动。

公共云服务建构的国家层面的信息共享平台,可整合省级政府网站、实现省市县跨级别信息整合和融通。 “要确保整个资源在共享中能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就必须确保各个资源提供者之间、各资源提供者与用户之间构建有效的信任关系。”[5]公共云服务通过信息反馈和信息及时公开,建构资源提供者与用户间的信任关系。在公共云服务平台,中国政府网应与地方政府网站、各部委各部门网站有效沟通,在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上,保护政府私有云的权益,实现混合云的定位分明和有效服务。

三、公共云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实现

1.听取舆情民意,培育公民参与和监督精神。国家应倡导多元化发展,听取民意、尊重人性、减少灌输和干预,广泛吸纳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减少民众用脚投票的机会,使公民基于公共利益热爱国家和奉献社会,使公民生活在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民主协商的公义环境中。

笔者认为,特殊利益群体的恣意妄为是信息不透明、权责不清晰和监督不力的结果,制度缺失导致行政人员价值观扭曲和在公务活动中中饱私囊。在如暗箱般不公开的境况下,才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氛围中,谣言才会满天飞。公共云服务有助于增强民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信息公开透明、自由辩论和言者无罪的环境实现政府、社会团体与民众的平等互动,在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服务中提升国民素质。

2.重视弱势群体权益,消除城乡隔阂。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隔阂难以规避,公共云服务平台提供了破解难题的工具。从美国案例分析,州以下地方政府并无高下之分,不受狭域广域限制而协商合作,大都市与周边县域联合而不断拓展空间,“多重伙伴参与的游戏在不断上演。”[6]我国的乡村在行政层级束缚下被动地依从城市,舍弃自身目标而顺从城市利益,城乡矛盾越来越难以掩盖。公共云服务平台可通过网络途径及时获取乡村、不发达区域民意,实现多元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尊重农民利益和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填补城乡鸿沟。

3.协调不同区域的民众利益,确保收益共享。利用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跨越区域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各方需求。任何国家都需要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中心城市索取多却回馈少,如其他地区要为中心城市输送资源,但经济收益和生态补偿甚少,未尊重弱势方利益和忽略地方政府意志,并非可持续发展之举。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式的云架构整合地方利益和收集不同来源的诉求,经法律过滤和智囊评估后,让多元地方或不同区域的民众通过投票或直选代表对话,在法治环境下由秉持公正的政府或社团维持秩序,协调不同区域的民众利益,确保收益共享。

公共云服务平台有助于完善合作秩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可超越农耕文明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地域分割,通过中枢进行信息处理将资源有效投入到个性化服务民众中。个性化服务导向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千差万别的地方政府资源,整合职能不同的行政部门政策,开发高层次人才的才能和满足普通人才的需求。

4.形成反馈及时的回应系统,实现定制服务。公共云服务平台联结国家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超越层级和条块的阻隔形成快速反应系统,将纷繁复杂的政务系统简化,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私有云的有效保护和公共云的资源共享,打破层级以促进跨省市的区域间整合,区域内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无缝隙对接,方便各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沟通联系。公共云服务引导各方遵守行政契约,考虑彼此利益,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构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平等对话的政策网络,形成及时反馈民众意见的回应系统。“通过公民参与和社会问责,打通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壁垒”,[7]在法律体系和民众监督下满足公民的各种不同需求。

从公私合作关系来看,公共云服务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公民个人。云服务如淘宝、亚马逊网站可迅速搜集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要求立即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云服务在图书馆资源管理、科研协同、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都有廣阔的发展空间,对服务提供方、需求者都有裨益,可随时随地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民众有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企业有提供多样服务的能力,关键在于政府思维的转变和服务外包的推广。公共云服务有助于政府与私营部门进行有效的资源协调,实现多元利益平衡和动态发展,为民众提供规模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四、小结

公共云服务发展并非仅凭政府之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社会资源的统一调配,甚至需要跨国的资源有效配置。信息化时代应从公私合作角度促成政府和私营部门乃至个人的共同发展,这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机制,实现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平等协商、互信互赖,推动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公共云服务平台的发展有利于尊重地方权益,重塑法治环境的尊严,保障行政协议的正当性;维护政府、社团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利益,使分散的地方政府凝结成区域,使“碎片化”的政府部门重新凝聚,突破层级束缚和汇聚优势资源,形成民主协商、多元参与的网络体系,为民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这也正是新公共服务描绘出的未来图景。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29.

[2]Peter Mell,Timothy Grance.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1:2.

[3]徐斯勤.中国大陆中央与各省关系中的水平性与垂直性

权力竞争,1993-2004:精英政治与投资政策的议题联结分

析[J].中国大陆研究,2007,(2).

[4]周超凡.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中山

大学,2010.

[5]朱智强.混合云服务安全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2011.

[6]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

地方政府新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3.

[7]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

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蔡英辉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省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等建议。

1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负有特殊使命。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服务大众阅读与科研等职能,公共图书馆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从馆舍、文化活动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1日,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省辖市公共图书馆。调查结果见表1。

3调查现状

笔者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形式、服务网络与文化共享工程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综述。

3.1基础设施建设

笔者调查的19家图书馆,馆舍面积在15,000M2以上的有8家,约占42.1%,其中与学校共建的图书馆有3家;10,000~15,000M2之间的有4家,约占21.1%;10,000M2以下的有6家,约占31.6%;焦作市图书馆旧馆以拆除,新馆在建,目前未能提供服务。在网络建设方面,19家图书馆中拥有网站/网页的有9家,约占47.4%;超过一半的图书馆没有网站/网页。

3.2服务形式

19家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外,都有不同形式的服务。其中,河南省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济源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濮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等开展的活动形式较多,有征文、展览、讲坛、送书上门、送书下乡、培训等,各具特色。突出的有鹤壁市图书馆的“图书银行”活动、济源市图书馆的文明志愿者活动、开封市图书馆义务为市下岗职工举办计算机培训,洛阳市图书馆的“洛图讲坛”、南阳市图书馆的“诸葛亮文化讲堂”、濮阳市的“龙乡讲堂”、三门峡市图书馆的“三门峡市小记者之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郑州市图书馆的“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

3.3服务网络

19家图书馆除正在建设新馆的焦作市图书馆以外,服务范围从省、市延伸到社区、县、乡镇、村,自上而下层层服务。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主要有:①在馆外开设外借点。河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开设30余处外借点;郑州市图书馆先后建立了郑州送变电社区、南阳寨社区、郑州监狱、管城回族区4个分馆和郑州交巡警九大队、郑州盲聋哑学校等30多个图书流通点和服务点;鹤壁市图书馆设立馆外流通点。②在馆外开设流动服务点。济源市图书馆建立济源市流动职工书屋,设市级馆外阅览室23个;平顶山市图书馆和周口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借阅服务。③与镇政府共建社区图书馆,帮助建立乡村图书室,支持农家书屋。济源市图书馆在镇文化中心设立社区图书馆,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举办了农家书屋工作及培训会议;三门峡市图书馆帮助革命老区卢氏县木桐乡良木村、官道口镇耿家村、潘河乡潘河村、渑池县段村乡柏隆村、灵宝市川口乡棉勿村和碑基村等乡村建起乡村图书室等。④对基层给予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实现“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全覆盖,大多图书馆都开展送书下乡、对基层图书馆(室)技术培训等活动。

3.4文化共享工程

19家图书馆中1家(河南省图书馆)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支中心、6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随着远程访问系统的开通,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十一五”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10]。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心、支中心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坚持资源建设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相结合、定点服务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网上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共享工程服务能力。4河南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1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提到了经费紧张,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书的经费都非常少,图书资源补充缓慢,设备缺乏或陈旧,可支配于其他文化活动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4.2服务水平不平衡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各个图书馆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基础条件、网络条件、人员队伍等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也不平衡。河南省图书馆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郑州市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多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一定的距离。

4.3服务机制不完善

笔者根据调查,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但是,从整体上看,未能形成一个由省到市到基层覆盖全省的系统化的服务机制,河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带领作用,但是如何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及基层公共图书馆,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有关建议

根据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

5.1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遵行的是“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建设主体多头多级、管理相对松散而不集中,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鉴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经费、技术、人员等不平衡状况,可建立由一馆领导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加强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其主要宗旨就是在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上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间协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在不同建设主体资助的资源之间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及服务机制,其核心是确立成员之间共建共享资源的方式和建立文化服务机制,并为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本质上是行业间的合作。

5.2建设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也根据需要出现多样化,有总分馆制、馆外固定服务点、馆外流动服务点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是由图书馆单独进行资源建设和管理,根据各馆情况、地方居民需求等选择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在实施这些服务模式时都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地址、资金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

5.3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11],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这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会,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网络,建立基层文化服务机制,直接或间接为基层提供服务。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8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至“信息贫困”地区,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5.4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和地方发展的目标定位, 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可分别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以面向外来务工为重点、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以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为重点等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展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5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

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特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保存和传播的载体之一,所以,特色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内容。河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而且所属各市(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楚汉文化”、“玉文化”等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公共图书馆在资源收集、整理、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对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加以重视,收集多种载体类型的特色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二三次文献,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设置特色资源专栏,多途径宣传、保存和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目前,河南省省市级图书馆都在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或专栏,如“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龙文化书籍目录”、“济源文化”、“卢仝文化”“商都溯源”、“少林文化”等专栏。

6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不仅是图书馆界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地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图书馆[EB/OL].http: www.henanlib.gov.cn,2010-8-15.

[2]安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aystsg.anyang.cn,2010-8-18.

[3]济源市图书馆[EB/OL].http://www.jytsg.com,2010-8-18.

[4]漯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hlib.org.cn,2010-8-22.

[5]洛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ylib.gov.cn,2010-8-22.

[6]濮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pylib.net,2010-8-8-24.

[7]新乡市图书馆[EB/OL].http://www.xxlib.net,2010-8-25-26.

[8]驻马店市图书馆[EB/OL].http://info.huanghai.edu.cn/gb/library,2010-8-27.

[9]郑州市图书馆[EB/OL].http://www.zzlib.org.cn,2010-8-27.

[10]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情况[EB/OL].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tsgsy/201104/t20110406_88699.html,2010-9-1.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OL].http://www.ndcnc.gov.cn/,2010-9-1.

(编校:马怀云)

作者:徐丽晓

上一篇: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