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艺术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中国陶器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划时代的一笔——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三彩釉色五彩斑斓、造型丰富多样、形体饱满圆润,艺术风格独特而极具魅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唐三彩艺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唐三彩艺术分析论文 篇1:

“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大唐遗韵的“唐三彩”,如今已不再繁华。不仅技艺的传承创新处于“尴尬”局面,而且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在大机器生产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效率的产出一定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的不二法宝,而“唐三彩”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诱惑”,致使“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唐三彩”产业;问题;原因;分析

引言

本文从“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唐三彩”传承人的心理、“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唐三彩”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措施,以期达到“复兴‘唐三彩’,回归工匠精神”的目标要求。

一、“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唐三彩”制作工艺过于现代化。“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其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制胎工艺、成型工艺、施釉工艺、开相工艺、装饰工艺和绞胎工艺等,程序复杂,对技艺水平要求高,尤其体现在对矿土的挑选、淘洗、沉淀、揉搓、捏练等,这近乎苛刻的选料无不体现着传统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但反观目前“唐三彩”的产业链中大型石磨机械却取而代之,除此之外,灌浆工艺取代了印胚成型,电炉烧制、煤气烧制取代了煤烧、柴烧……工艺正趋于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但是现代化技术在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也会影响传统技艺的传承,甚至会造成凝聚于技艺之中的工匠精神的缺失,所以,这种高效率、高产出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最终会使“唐三彩”的发展陷入模板化的尴尬局面。

其次,“唐三彩”生产秩序混乱,良莠不齐现象严重。“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择胎质到施釉再到烧制时掌控窑的温度……都需要精细的技艺手段和完备的工具设施,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塑造出线条流畅、神形兼备的“唐三彩”珍品。位于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的南石山村是生产“唐三彩”的专业村,“唐三彩”产业兴盛时,几乎家家都从事生产活动,但是这些家庭作坊生产秩序混乱。[2]其一,设备简陋,生产流水线混乱;其二,这些手工艺者大多数不具备掌握核心技艺的能力。据了解,目前南石山村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仅有1人,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仅有4人;其三,各个作坊和工厂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反之,则是过分重视经济效益、个别作坊甚至存在着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忽视了“唐三彩”的艺术价值。这些不良现象是造成“唐三彩”产品款式单一、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的重要因素。

最后,“唐三彩”市场监管缺位,销售秩序混乱。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迅猛,作为极具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唐三彩”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诚然,旅游市场的兴盛的确为“唐三彩”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唐三彩”制售泛滥的严重问题。“唐三彩”工艺品的生产销售缺乏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进入销售市场的“唐三彩”工艺品多为中低档产品,甚至还会出现次品,珍品精品少之又少;市场监管不规范,缺乏行之有效的定价标准,许多产销者为了扩大销售市场,调低定价,竞相压价,在这种不良现象的驱动下,“唐三彩”陷入了产品质量低下、市场销售混乱的恶性循环。

二、“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存在一定原因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唐三彩”传承人心理分析

“唐三彩”传承人在继承与发展“唐三彩”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心理:一为保守心理。“传内不传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保守的传承思想,这种思想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没能完全传承下来,创新发展陷入困境以至于失传,同样,“唐三彩”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是传承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家庭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传承人大多具有拒绝外传的保守心理。通过采访了解到,“唐三彩”的仿古工艺中的做旧工艺是不外传的,大都是在家族内传承,但是这种血缘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极易造成技艺的丢失和传承的中断。另外,这种保守心理也是“唐三彩”大师、人才匮乏,创新研发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二为逐利心理。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诱惑使有些传承人产生了逐利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传统工艺的丢失。为了完成批量订单,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大机器进入了生产领域,使“唐三彩”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却良莠不齐。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传承人受利益驱使,失去了匠人技艺的标准和匠人精神的操守,使“唐三彩”不复往日的光彩,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造成“唐三彩”产业发展的现状有诸多原因,其中主要有:

1.产业规模小,缺乏资金支持

通过我们走访南石山村发现,这里的“唐三彩”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为主,个体生产经营,投入资金少,规模小,技艺水平有限。许多作坊仿古工艺水平不高,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具备做旧技艺的作坊。据了解,这些作坊大多将生产出的现代“唐三彩”工艺品卖给禹州市的手工艺者,经他们之手做旧以后,“唐三彩”的文化、经济价值才会突显出来。所以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现有的产业规模会限制生产技艺水平的发挥,影响“唐三彩”的质量和价值。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完善经营模式能力

[1]“唐三彩”手工艺人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大多通过血缘、业缘等传承方式从小学习“唐三彩”的制作技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以,他们大多不具备产业规划的能力,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发展思路了解较少,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作用,缺乏有效的文化宣传,加之长期处于生产经营的自发模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唐三彩”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技艺的研发和专业人才的聘用等。

3.产业创造能力较弱,缺乏创新型人才

现阶段“唐三彩”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仍然以家族式教学、拜师传带教学为主,但一些核心技艺手段,如做旧工艺,在教学中尚未下移至普通传承人。另一方面,如今尚未出现系统、全面和专业的“唐三彩”人才培训机构,严重缺乏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工人。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的“唐三彩”产品仍然以高头大马、骆驼等形象为主,在艺术造型上缺乏创新;仍然以工艺品、收藏品等消费层次为主,在文化产品附加值上缺乏创新;最根本的问题是“唐三彩”没有跟随时代发展、紧贴现实生活,最终导致了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

(三)“唐三彩”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传承人的心理变化、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唐三彩”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等因素是制约和决定“唐三彩”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唐三彩”在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具有以下不利因素:首先,实用性差。“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铅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实用性差的特点。特点其一是烧制的温度低,在700-900℃的温度下,胎体燃烧不充分,尚未达到玻化,易渗水。[3]其二是其中含铅,为了降低温度,要加入铅作为助燃剂以降低釉的熔点,但众所周知,食用铅会造成中毒。所以,“唐三彩”防水性差、釉面含毒等原因制约了它的实用性,影响了“唐三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及。其次,产品价位偏高或偏低。目前,“唐三彩”的市场价格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由于生产过剩、质量差等原因而导致“唐三彩”价格低廉,这些大多以现代工艺品为主;另一种是“唐三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因其还受宣传、炒作的影响,而产生了很大的附加经济价值,这就使“唐三彩”的价格过于昂贵,这些大部分以仿古“唐三彩”为主。究其原因在于“唐三彩”在进入市场时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定价标准,所以才会产生随意定价、竞相压价的不良现象,使“唐三彩”的价位存在偏高或偏低的两个极端。最后,产品销售的服务水平低。销售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在产销一体的手工作坊中不很明显,但是在一些工艺品商店中尤为突出。销售者大都对“唐三彩”的历史、制作过程和审美价值等文化知识掌握有限,没有受过专门的销售培训,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不能提供应有的服务,不利于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导致了在与其他手工艺品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局面。

三、“唐三彩”产业发展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弘扬工匠精神,坚定精神信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能够流传至今的根基在于传承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而帮助“唐三彩”走出困境、获得新生更离不开传承人对工匠精神的重塑[4]。一方面,传承人要勇于承担责任,履行传承义务,改变保守闭塞的传承思想,真正做到以“唐三彩”的长远发展为主,以自己的经济利益为辅;另一方面,传承人要勇于创新,敢于良性竞争,用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使“唐三彩”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优良的内在品质。

(二)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三彩造型

除了传统的业缘传承和血缘传承等传承方式外,还要大力发展三彩教育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唐三彩”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两种,技术人才主要致力于“唐三彩”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紧密结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将传统工具与现代机器紧密结合……而服务人才主要致力于“唐三彩”的销售服务和文化咨询服务,增强“唐三彩”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唐三彩”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唐三彩”产业发展走出困境的根本因素是创新技艺手段。现代“唐三彩”产业可主要从“唐三彩”的釉色、造型和实用价值方面进行创新创造。传统“唐三彩”的用色以黄、绿、白等色彩为主,造型以人佣、动物和器具为主,唐代主要是作为陪葬用品使用;而现代“唐三彩”的造型可融入现代审美标准,大胆用色,融入不同色彩,与现代美术,雕塑艺术紧密结合。另外,可提高“唐三彩”的烧制温度来增强实用性能,使“唐三彩”器具能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

(三)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规范市场秩序。

“唐三彩”生产经营要改变传统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分散经营方式,一方面,个体与政府、当地旅游公司积极合作,以寻求资金和政策支持。如打造三彩梦工厂,创设工艺传承、文化深度体验、三彩艺术品展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创作区,在创作区内可设立三彩艺术部落,发展三彩主题的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从而为“唐三彩”的創新和发展积累资金。

加强对“唐三彩”销售市场的监管,首先,要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使其明确技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规范市场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规定统一规范的质量要求,尽量做到精细、标准和严格;最后,要严格要求监管者的专业水平,只有熟知“唐三彩”技艺的专业人员,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

四、结语

“唐三彩”作为国之瑰宝,尽管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却历久弥新。笔者在惊叹精湛技艺的同时,更被传承人的坚守、责任、本真所深深折服……不仅是传承人,发展“唐三彩”工艺、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胡中意.孟津“唐三彩”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5.

[2]刘雅鸣,桂娟.“唐三彩”的尴尬[J].瞭望,2001.

[3]邢晓刚.浅析低温铅釉、唐三彩、琉璃瓦、唐三彩陶板画的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

[4]杜学文,齐常辉.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8.

作者简介:王艺宁(1997-),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北戴河新区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及传统文化领域;江颖(1998-),女,汉族,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及传统文化领域。

作者:王艺宁 江颖

唐三彩艺术分析论文 篇2:

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渊源探析

[摘 要]中国陶器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划时代的一笔——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三彩釉色五彩斑斓、造型丰富多样、形体饱满圆润,艺术风格独特而极具魅力。而唐三彩独特而极富魅力的艺术风格折射着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来看,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唐代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以及唐代独有的盛世气派密切相关。

[关键词]唐三彩;艺术风格;形成;渊源

中华陶器文化源远流长,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三彩的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三彩的发展随着唐代的兴衰而兴衰,在盛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水平也随之达到巅峰。唐三彩的主要用途是满足唐朝时上至皇室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的厚葬需求,部分用做生活用品,所以唐三彩很多时候都是用来陪葬的冥器。据《唐会要·葬》记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可见唐三彩的盛行,是和唐朝崇尚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的。唐三彩作为华夏陶器之苑中的一朵奇葩,以五彩斑斓的釉色、丰富多样的造型和饱满圆润的形体等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华夏艺术的骄傲。唐三彩独特而极富魅力的艺术风格折射着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唐代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与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以及唐代独有的盛世气派密切相关。

一、唐三彩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陶瓷史上,唐三彩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唐代,陶瓷的制造工艺逐渐成熟,唐三彩凭借五彩斑斓的釉色、丰富多样的造型和饱满圆润的形体等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釉色五彩斑斓

唐以前,陶瓷以單色釉为主,到汉代才出现了黄色和绿色双色釉并用的情况。进入唐以后,多彩的釉色才开始运用在陶器上。可以说,在同一件陶器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及三种以上的颜色,是唐代首创。

其实,唐三彩釉色绚烂多彩,并非只有三种颜色,而是以黄色、绿色、白色三色为主,另有蓝色、棕色、褐色、深绿、翠绿等色。唐代陶瓷工匠们敢于尝试,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施釉时交错使用黄、绿、白三色,高温烧制后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黄、绿、白三种颜色就变成了更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和复色,还有兼色,从而形成丰富多变、异彩纷呈的釉色。这是唐代陶瓷工匠的一大创举。

唐三彩的施釉着色原理与金属的氧化有关。釉中含有铜、铁、钴、锰等金属氧化物,其中铅釉流动性强,具有助溶剂的作用,在入窑烧造时,可以使得釉汁在近800℃的高温烧制中向四周流淌,这样以来各种颜色的釉会互相浸润交融,从而使釉色显现出瑰丽多彩的特点。

(二)造型丰富多样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器物、人物和动物三大类,这些陶器生活气息浓厚,造型丰富多样且生动形象。器物唐三彩主要有酒器、水器、饮食器、建筑模型、文具等。人物俑主要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仕女俑、胡人俑、牵马俑、乐俑等,这些人物俑根据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造型各异,能够体现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的不同特征。比如人物俑中塑造较多的仕女俑多肌肉丰满、面部浑圆,梳着各式发髻,穿着彩色服饰。人物俑中另一类独具特色的是乐俑,这些乐俑多以群像组合的形式出现,他们姿态各异,神态各异,或站立或骑在骆驼之上,手持不同的乐器,载歌载舞。而武士俑英俊勇猛,文官俑文质彬彬、颇具礼仪之风,胡俑鼻子高、眼睛深邃,天王俑则如庙堂之中那样怒目圆睁。动物俑更加常见,造型可谓千姿百态,主要有马、骆驼、牛、狮子、鸟类等。动物俑中以马和骆驼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以马为例,马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动物之一,它不仅是交通工具,长途跋涉需要它,百姓生活中需要它,军事作战也需要它,因而在唐三彩中,马的数量众多。这些马有的驻足徘徊,有的跨足奔腾,有的引颈长鸣,有的低头进食,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动多姿。

(三)形体饱满圆润

唐三彩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形体饱满、圆润,这与唐代艺术崇尚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一致。前面说过,唐三彩主要有器物、人物、动物三大类。与唐之前的陶瓷不同,唐三彩形体多硕大,器物除了小型的水器、酒器、饮食器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较大型的建筑模型,如房屋、庭院、假山、水池、牛马器等。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人物俑中,梳着各式发髻的仕女俑体态丰满、面部浑圆,武士俑肌肉发达、结实勇猛。在动物俑中,马的造型多肥硕、健美,头部较小,脖子又粗又宽,胸肌和臀部发达。

二、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国富民强,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大唐盛世。与唐代绘画、诗歌、雕塑等其他艺术一样,唐三彩独特而极富魅力的艺术风格折射着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唐三彩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唐代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与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以及唐代独有的盛世气派密切相关。

(一)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

陶器的出现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在新时期时代,陶器便已经产生了。汉代时,出现了灰陶、红陶、黑陶、白陶等多种陶器,随着陶器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逐步由最初的单色釉发展到了双色釉。在此基础上,唐代陶器制造工艺更加成熟,并出现了迄今举世瞩目的唐三彩。

唐三彩使用了细腻、可塑性强的高岭土,高岭土烧制的陶器不易变形和开裂,可以说是当时最佳的陶器制作材料。唐三彩的制造工艺比较独特,要经过塑型、烧胚、施釉、烤釉等多道工序。其中,施釉和烤釉这两道工序的把握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唐三彩的烧制采用二次烧制法。第一次烧制是将塑型成功的器物彻底晾干后放入温度高达1 000℃到1 100℃的窑中,目的是使器物达到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碎。接着从窑中取出,冷却,再用多种有色矿物釉料进行施釉。最后,再次放入温度在800℃至900℃的窑中烧制。随着窑中温度逐渐升高,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其中的铅釉流动性强,具有助溶剂的作用,使得釉料融化并扩散流淌,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釉色。可以说,唐三彩异彩纷呈的釉色正是由于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才得以实现。

同时,陶瓷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与雕塑、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结合,促使高水准的陶器工匠的出现,也使得神态万千的人物和造型各异动物得以出现在唐三彩中。

(二)频繁的文化交流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唐代政治自强、经济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和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作为文化载体的唐三彩上。

唐朝时,国势强盛,对外文化经济交流频繁,当时陆路和航路交通畅达。我们现在知道,唐三彩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洛阳和长安两地,长安为西窑,洛阳为东窑。而洛阳和长安在唐代是世界性的大都市,承载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使命。根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此外,日本和朝鲜都曾仿制过唐三彩制作出三彩器物,分别被称为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可见,唐代时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同时说明唐三彩作为重要的大唐特产被世界各地所接纳,而世界各地的文化随之反馈到国内,在此汇聚、发酵,助力大唐形成了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一方面,世界各地的特色在唐三彩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也呈现在唐三彩中。

唐三彩的器皿中有一种鸡头器皿,据考证这种鸡头器皿是当时是西域乃至中东地区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流传到中原地区后被当作工艺品来制作。在唐三彩中,以马和骆驼为原型的陶器数量众多。如前文所言,马的造型多肥硕、健美,胸肌和臀部发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马颇有不同。而这种造型肥硕的马便是来自西域的进贡。此外,唐三彩中骆驼数量众多,也与当时的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丝绸之路的沿途骆驼便必不可少,所以制作陶器的工匠们也将它反映在工艺品上。

唐朝社会风气的自由开放十分典型的体现在唐朝的妇女观上。唐三彩中女俑数量可观,且是人物塑造最为成功的一类陶器。通过对这些女俑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朝的妇女观。唐三彩女俑的形象多样,有着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神情情绪、不同衣着打扮。通过这些女俑的形象,可以折射出唐朝妇女的地位和唐朝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这些女俑中,衣着打扮不一,有的简洁,有的华丽,有的保守,有的开放,有的甚至酥胸半露,十分开放。而这些女俑的发髻也各种各样。更令人惊叹的是,唐三彩中有些女俑不仅是潇洒豪迈的女驭手俑,甚至以胡服男装俑的面貌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常见的,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可见一斑。

(三)唐代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

唐代國力昌盛、国富民强的现实,反映在艺术上,形成了华丽壮美的艺术风格,与唐朝人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唐代艺术的华丽壮美几乎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且达到了后世不可企及的高度,如服饰的华丽,壁画的绚丽多彩,雕塑的硕大雄浑等。总体来看,唐代的审美风尚的尚艳尚肥,而唐三彩的艺术风格与唐人尚艳尚肥的审美倾向及其吻合。

唐三彩的制造工艺在盛唐时期发展到顶峰。唐三彩突破了陶器自先秦以来的古拙特色,呈现了华丽壮美的特色。唐三彩釉色斑斓多彩,造型丰富多样,且形体圆润壮硕,与唐代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一致。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素色主义,陶器上多为单色釉。而唐朝以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色彩丰富的陶器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唐三彩的出现与唐朝人民审美上的需求结合起来。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与衬托中,显示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此外,唐三彩器形多浑圆饱满,显得雍容大气、气势磅礴,这与唐代人包蕴万象的气魄一致。所以,唐朝的艺术,包括绘画、金银器和陶器的制作,都开始变得华丽壮美,唐朝文化也因此变得更加灿烂绚丽。

(四)盛世气派在艺术上的折射

在唐三彩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俑,如文质彬彬的文官俑,神武勇猛的武士俑,还有许多悠闲自在的市民俑。另外,还有一些以群像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乐俑。这些乐俑载歌载舞,神态怡然自得。这些众多的人物俑或展现出唐代的盛世雄风,或让人感受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常态和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气象。此外,从唐三彩中众多或衣着开放,或潇洒豪迈,甚至以胡服男装俑面貌出现的女佣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盛世统治者的乐观与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五一不体现出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盛世气派。同时,从唐三彩这样一种承载着众多时代信息和文化信息的艺术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大唐盛世的泱泱大气和从容不迫的氛围。

三、结束语

中国陶瓷艺术,在总体上追求有民族精神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时代则有不同的内容和美学蕴含。作为华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三彩是绽放在中国陶器史上的一朵光彩炫目的奇葩,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其五彩斑斓的釉色、丰富多样的造型、饱满圆润的形体,独特而极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世人,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是继秦皇陵兵马俑后制陶艺术的又一高峰。唐三彩独特而极富魅力的艺术风格折射着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唐代陶器制造工艺的成熟、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以及唐代独有的盛世气派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唐三彩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红,宋荣欣.漫话唐三彩艺术[J].史学月刊,1997(4):117-118.

[2]林松,金爱英.浅谈唐三彩的艺术成就[J].美术大观,2013(12):65-65.

作者简介:刘德侠(1964-),女,辽宁朝阳人,朝阳博物馆,馆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群众教育。

作者:刘德侠

唐三彩艺术分析论文 篇3: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洛阳唐三彩的发源地,其制作唐三彩已有一百余年历史,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南石山村传承弘扬唐三彩非遗文化,大力发展唐三彩产业走出了一条独有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文章通过对唐三彩产业现状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其面临的发展瓶颈,指出唐三彩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唐三彩非遗文化;朝阳镇;南石山村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9.030

1 南石山·唐三彩发展的历史渊源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高档陶制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釉色光亮饱满,造型生动逼真,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始于唐且盛于唐,故称唐三彩。自唐代以后,因种种原因,唐三彩工艺渐渐失传,直到清代末期,陇海铁路修建至洛阳段时,沉睡千年的珍贵国宝才得以出土重见天日。

自20世纪30年代起,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高良田等民间艺人,在继承前辈修复三彩文物的基础上,成功制作出仿制品。1949年以后,南石山村开始有组织的批量生产唐三彩,唐三彩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其复制品质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知名度不断提高,多次被国家、省部级评为金奖产品。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李鹏等将洛阳唐三彩仿制品作为珍贵国礼,先后赠送给世界5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元首,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成为当代洛阳特殊的文化名片。

2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

2.1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2.1.1 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国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17年,朝阳镇凭借唐三彩产业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为南石山·唐三彩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创造了非常大的发展契机。

2.1.2 地方政府对唐三彩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要求,抓住重点,分清缓急,大力开展非遗抢救保护工作,積极争取重点项目保护资金。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扶持资金519万元用于建设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省财政连续两年对唐三彩烧制技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拨付补助资金124万元。

2.1.3 专业人才对唐三彩产业传承发展创造强力支撑

鼓励各级项目传承人摒弃门户之见,任贤为亲,不遗余力地培养新的技艺人才,传承人通过收徒传艺、学校教育等方式,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政府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9班次,培训78人次,培训对象涉及传统技艺管理人员、代表性传承人、社会传承对象等。

2.2 南石山·唐三彩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2月,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营文化产业试验基地;2018年5月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南石山村有三彩企业72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总产值达3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县级以上唐三彩烧制工艺传承人有10个。其中,国家级1个(高水旺)、省级1个(高顺旺)、市级2个(高贺、高龙山)、县级6个(张二孬、张毅鹏、高哲、高艳峰、高艳琼、杨勇)。

2.3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的保护开发现状

2.3.1 三彩产业发展现状

南石山村唐三彩产业数量多、规模大,唐三彩产业领域是全国资源最丰富、人才最集中、工艺最优秀、品类最多样的村,每年的唐三彩产量占了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当前该村规模较大的三彩企业72家,其中生产仿古唐三彩的有27家,产品含马、驼、俑、兽、花瓶、壁画等1500多种;生产新工艺三彩的有45家,产品则以马、花瓶、壁画为主,有1800多种,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年产值近3亿元。

2.3.2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与民众共生状态

唐三彩产业发展与南石山村群众和谐共存,南石山村群众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字招牌中找到了唐三彩发展的商机,唐三彩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认知、理解与传承发展的积极性较高,高峰期时达到了200余家企业,1000余村民同时从事唐三彩的制作和销售。

3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困境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受到各类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文化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渐渐地退出社会生活,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也出现诸多不佳,许多传统的唐三彩烧制工艺、技艺等也渐渐面临失传的趋势,而且那些无形而又源远流长的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灭亡,许多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且都面临传统技艺难度高、耗时多、效益低、无弟子或者弟子少的尴尬境地。

3.2 非遗传承人注重经济利益,缺乏高度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文化自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赚钱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效益有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却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但没有保护和传承好,而且由于过度商业化遭到了破坏。

3.3 项目传承人缺少财政支持,传承困难

除少数从事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收入较高外,多数传承人无固定经济来源,收入单一,生活困难。现在仅有国家级、省级项目和传承人有财政资金扶持,但这些资金拨付过少,无法满足项目传承、开展活动、购买器材原料和租用传习场所,极大地影响了传承人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市县级项目和传承人还没有资金扶持,因资金的制约性导致部分项目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3.4 唐三彩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产业失衡

南石山村现有唐三彩生产企业70余家。其中大师作坊公司运营的企业两家,拥有大师级工艺水平,是唐三彩产业中的核心和龙头企业,在传承传统三彩的同时,注重研究和发展新三彩工艺,其产品品质较高,价格高昂。而绝大部分唐三彩企业以传统唐三彩生产为主,产品品质一般,特色不鲜明。生产企业分布较为零散,多以家庭式散点经营为主,有一些企业因效益不好而逐步转行。

4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4.1 推动唐三彩产业+互联网,成功创建三彩产业淘宝村

2018年10月和2019年8月,阿里研究院连续两年授予南石山村“中国淘宝村”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共孵化网上店铺128家,沉淀优质店铺68家,网上销售品种达600余种,线上交易额近5000万元,带动就业人员150余人。

4.2 推动唐三彩产业+研学旅行,推动三彩小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研学旅行。在发展唐三彩事业的同时,以高水旺、高顺旺、张二孬等为代表的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以“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华夏文明”为己任,以企业与政府相结合打造“非遗旅游”“非遗特色小镇”“非遗城市形象”等集游、学、研为一体的唐三彩文化之旅形式,坚持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党政考察团、媒体采风团、国内外游客、文化艺术团体、全国大中小学在校师生、大型企业员工前来参观、考察、调研、体验、研学。二是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县非遗中心联合张家彩窑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协调组织多所学校到张家彩窑、唐三彩研学基地进行非遗项目体验,通过参观古代窑炉遗址、现场讲解、亲手制作、填色上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打造了传承保护非遗的体验平台,每年开展研学活动300余次,参加人员20000余人。

4.3 推动唐三彩产业+文创创新,开发集聚三彩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参加2019年“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牡丹奖·全球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洛阳),继续强化与腾讯等科技公司合作,围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更丰富的互联网手段为黄河文化发展探索新路径,以数字化、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的方式弘扬、传承和保护黄河文化,彰显中国文化魅力,通过腾讯“科技+创意”能力,以数字化手段对黄河文化进行活态的传承保护与延续利用,丰富高质量非遗文旅产品,助力河南的非遗黄河礼物孵化出“网红爆款”,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收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让非遗成为新生代眼中的“时新潮流品、生活必需品”,让黄河文化得以在未來的子孙后代延绵传承。

4.4 推动唐三彩产业+营销创新,扩大三彩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一是制作黄河非遗数字馆微信小程序。围绕“九地八礼”即开封汴绣、孟津唐三彩、渑池仰韶彩陶、禹州钧瓷、温县太极拳、新郑黄帝传说、汝州与宝丰汝瓷、巩义窑陶瓷等非遗项目为主打内容入手,搭建黄河非遗数字馆微信小程序,实现河南省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手段管理、梳理、呈现文化资源和内容。同时通过“黄河礼卡”黄河之礼的营销助手,作为文化体验消费礼包吸引线上线下客流,实现非遗文创产品内容带货。二是谋划开展数字营销创意。推广黄河之礼网红养成计划,围绕九个地市在黄河非遗数字馆上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内容运营,联动腾讯QQ音乐、全民K歌、腾讯QQ、QQ家族、天天P图、腾讯微视等业务开展数字创意运营与礼物研发,为黄河非遗数字馆小程序引流促进礼物售卖。

4.5 推动唐三彩产业+产品创新,拓宽三彩文创产品的适用范围

一是产品理念创新、实施数字非遗。打造三彩文化数字IP,与腾讯公司合作,在数字科技、内容传播平台、创意设计研发、新文创IP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合作,可以覆盖本次创意行动匹配更多元化出彩的服务,以数字非遗理念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大趋势,助力黄河文化实现数字化升级,讲好黄河故事。二是创新唐三彩工艺发展思路,改变马、骆驼、胡佣(胖妞)等传统三彩形象,增加新的更接近现代价值观、受众更加广泛的形象;转换复制、仿古及工艺品制造等传统思路,推动三彩产业向实用器开发领域延伸,加大对牡丹瓷、茶具、石灰画、三彩壁画等民用三彩产品的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马豫生.唐三彩的故乡[J].中国民族博览,2004(5).

[2]马继东.“隔岸观火”——漫话唐三彩的国际市场行情[J].艺术市场,2004(8).

[3]翔宇.大唐遗韵 风采依然——简述唐三彩的艺术风格[J].艺术市场,2005(4).

[4]魏春兴.魅力唐三彩 文化南石山[EB/OL].[2010-01-12].http://photo.lyd.com.cn/system/2010/01/12/000042222.shtml.

作者:王勉 杨超敏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经济型酒店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