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初中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这一階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教育工作组成。在开展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该掌握批评艺术,能够明确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避免自身管理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内心受到挫折影响,严重阻碍这一教育工作高效开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批评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艺术批评分析论文 篇1:

借艺术奖项实现艺术批评在新时期的转变

摘要: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科学性评论与判断,艺术奖项则是对优秀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评选与鼓励。作为依据艺术批评基本形式的一种,现代艺术奖项凭借对新时代传播环境与大众需求的适应,在完成了自身塑造的基础上健全了活动运作。首先,艺术奖项这一活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艺术批评的形式、艺术批评家的话语权地位,并将个人的精英性让位于众多专家共识性。其次,艺术批评者应夺回自己的话语权,这要求其与国内、国际奖项互动,并建立自己的权威性组织。最后,艺术批评要注意的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与艺术奖项互为补充,这要求其合理利用奖项中的资源,引导艺术产业的良性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批评在当下成功转变与职责履行。

关键词:艺术批评  艺术奖项  权威

我国的艺术类奖项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中的“创作奖”。以美术艺术门类为开始,电影类的百花奖、戏剧类的梅花奖、舞蹈类的荷花奖、书法类的兰亭奖陆续创办。这些奖项一方面促使各门类艺术在传媒语境下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在各艺术领域树立了一种评判权威。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现象观察、欣赏之后,以评判者自身掌握的艺术理论为基础,对这些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现象的批评活动。但与艺术奖项活动相比,传统的艺术批评活动正逐渐走向幕后,对民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也有所下降。那么面对艺术奖项这种在新时代条件下逐渐成熟与完善的评判机制,艺术批评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如何有效的完成自身的转变,进行公众视角的回归,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一、个人的精英性让位精英的共识性

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充满不可知性,作品具有个性化,这就给艺术批评者以绝佳的舞台与绝对的权威去帮助民众了解艺术、评判优劣。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无论是在繁多的艺术思潮中还是各类的艺术作品中都具有极强的个人影响力,精英的个人性评论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到了信息急速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接受的信息数量、信息的种类、信息接收的效率都以膨胀的速度展开,人们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急剧提升。

在这种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艺术批评开始进行演变,其中如艺术展览、艺术纪录片、艺术微评等形式都是基于最基本的艺术批评方式产生的,但艺术奖项是最符合批评特色又最为成功的一种转变,其中的合理性值得传统的艺术批评去借鉴。

首先,艺术奖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艺术批评的形式。艺术批评最初的阐释、分析活动要求有艺术作品的呈现或是艺术现象的产生,而艺术奖项的基础一方面是大量艺术作品的汇集,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艺术作品是近年的产物。这正符合文杜里对艺术批评应“以当代艺术为立足点”的要求,艺术奖项本身就是针对当下具体的时间段内同类作品的比较。在对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观摩、品味后,评选其中佳作或优秀个人的过程则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个人对认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技法的阐释,后一个则是评判团队对所有作品进行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的综合考量之后,投票或是相互说服产生最终的获胜者。而之后艺术奖项的工作则是对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表彰与宣传,同时提高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评析能力。大部分的奖项活动中还会进行对其艺术门类发展现状的描述,探讨艺术活动中新出现的问题,艺术创作中出现的新动向。这种行为过程其实就是以艺术批评的形式为模板演化而来。艺术批评与艺术奖项两种行为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艺术批评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的艺术接受活动,而艺术奖项则是以专家团取代;艺术批评权威是建立在对精英个人的认可上,而艺术奖项的权威则建立在对奖项地位的认可上;艺术批评活动是自由而多变的,艺术奖项活动则是固定而规律的。这种有模式的、有组织的共识性由于更符合时代环境下的要求,所以值得艺术批评活动去借鉴学习。

其次,艺术奖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艺术批评家的地位。艺术奖项活动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由于其对传媒环境的熟练运用,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背后作为专家团的艺术批评者的支持。比如全国美展的背后是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支持;梅花奖的主办是由中国文联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完成的;梁思成建筑奖则是中国建筑协会来组织。这些部门由艺术家、专家学者组成,奖项的创办与历届的举行都是由其组织完成。每一届奖项参与评奖的人士其共通的身份就是具备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艺术批评家。当下的艺术批评家大多被逼入了专业的学术期刊中、拘泥于校园或是文化机构里,并没有处理好新时期的时代变化,没有完善自己的位置转换。艺术奖项则给予了各艺术门类批评家一个新的场地与新的社会地位。艺术家是艺术品与艺术受众之间的纽带,一幅绘画无论技法的高下还是美学价值的多少都不是由创作者本身或是大众所决定的,藝术批评者在这两者之间传递了价值的最初判断。在商品化的时代,艺术的价值通常以其商业价值作为最重要的批判之一,如何保证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与健康循环,这是艺术批评家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将同时具备艺术直觉与专业知识的艺术批评者们放置于艺术奖项重要环节,采用团体的形式以投票的方式将这种知识与专业达成一种共识,这既使艺术作品、艺术传播、艺术价值几个因素在更好地适应当下语境的前提下良性发展,又使批评者的权利集合,形成一种潜在的权威。

最后,艺术奖项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当下的传媒语境、满足受众需求。当下的传媒语境对所宣传的内容看似范围广泛,实则更为挑剔。如果不是信息价值大,那么对其要求一定是可供报道的内容多,具备集合效应的信息。相对应的,身处这种传媒环境的大众,其思维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他们的需求是配合着现代传媒形式而形成的。传统的艺术批评之所以逐渐“失声”,是因为其没有适应好现代传媒的新环境。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介的产生都要求传播对象可以集合大量的信息资源才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艺术奖项通常以多方式组成的艺术节为依托,加大自身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艺术展示、艺术论坛、艺术市场、奖项颁发等众多环节,知名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学者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短短几天云集一处,自然会引起大量的媒体、民众的主动关注与积极传播。在这种前提下的艺术批评所收获的效果自然更符合时下的传播语境与受众需求。更重要的是,大众传媒注重的早已不是个体精英的表态,在知识方便获取与大众审美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群体精英的平均化表态反而更有一种说服力,或者说更受人们的关注。如果说人们对于个人权威不再认可,甚至于不再关注,那么传统的艺术批评形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的转变就显得十分必要,甚至是迫在眉睫了。

二、多元的视野与话语权的夺回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艺术批评便愈发的具有一种严肃的学术性,这种批评成为了“目前在高校、研究机构、文化机关等,相关学者展开的注重学理的批评话语。”偏安一隅的阵地选择,一方面成为了学者们的成果型展示,不具有广泛的交流性,另一方面导致语言愈发尖锐晦涩,不具备大众的可读性。艺术批评如果希望在历史转变时期有效的适应环境完成转变,就需要配合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新视角、新方法。

第一,将批评阵地与艺术奖项平台靠拢。艺术奖项的设置本身就兼具话题性与专业性,它将具备丰厚专业知识的学者、专家推至幕后,将具有关注度的话题与人物拉至幕前。两者相互结合才具备一种既符合当下传播形式又不失艺术性的创造。当下的艺术批评者们不应该再将自己放置圣坛或是偏安一处,不应该介怀媒介或是远离大众,反倒是要借助艺术奖项这种模式提升自己的影响,激励大众的参与。艺术奖项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汇集了近年的艺术佳作,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发现;另一方面云集了感兴趣的大众、有专业素养的专家和希望有所发现的媒体。如果艺术批评者可以利用这一模式与艺术作品和大众产生互动,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无论是对于自身身份的彰显或是对于民众的指导效果都会通过媒体成几何模式放大。如果我们的艺术批评者可以对艺术作品发出明确的阐释,在解读中对语言的运用更为直白,对大众的判断更加理解,对媒体的模式更为熟知,那么艺术批评者身份的回归与重建就不再是问题。

第二,将视野国际化,与国际奖项之间形成互动。现代生活的国际化趋势与审美的普遍性会促使对国外艺术的理解壁垒消除大半,主动关注国际奖项的评选与国际作品的评判,也是当下艺术批评者们应该注意的方向。艺术对于交流这一行为的需要,决定了艺术批评也应该具备同样广阔的视野。20世纪的中国戏剧由于梅兰芳的成功演绎收获国外很多艺术批评家的认可,这种积极的反馈使民众“获得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自信”“重新确认了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我们的艺术批评者不仅要重视在国际奖项中获奖的国内作品,也要对参与国内奖项竞赛的海外作品给予重视。作为奖项自身,本身就是一个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许多的国际艺术活动都会云集大量不同风情的同类艺术作品,如东南亚地区的罗摩耶那艺术节,东南亚各国皆奉上了同一主题的不同国别的戏剧作品,相同的故事演绎出不同的风格。这时候就要求艺术批评家不仅具有对审美的直觉能力,同时也要具有对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的知识储备。

面对国际奖项,主办方对于外籍的艺术评判者具有足够重视的态度,这既是由于奖项的国际性要求,又是艺术在国际化语境下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国家评判者意见的汇总展现的是一种更为宽泛而稳定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意见会促进当地艺术汲取力量,对自身进行更为完善的变革。而对于艺术批评者来讲,他的评判是基于本国审美基础的,这就将自己国家的艺术审美要求带入了国际,这种不断与国际交流的过程有助于其对本国艺术形成新的思考,促进本国艺术的发展,丰富国内艺术评判的内涵。

第三,建立权威性的组织,重新掌控话语权。艺术批评可以从艺术奖项中学到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如何以组织确定权威的力量,主导自己的话语权。所以艺术批评当务之急是集合自身的资源,建立一个专属阵地,以艺术批评协会或是艺术批评家奖项这种模式组建自己的话语权威。达成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号召具备专业素养和审美感知的专家、学者,对当下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与现象进行定期的评论;创办完全独立的期刊或专栏,以保护评论者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同时规范评论的方法,保证学术的严谨性;定时举办相关的评奖活动,树立权威的批判形象,与传统的门类艺术奖项区别开来,所评判的范围来自近年所有艺术门类的佳作,并设置海外专区以扩大影响,逐步完善;吸收具有传媒知识的人才,学会利用媒介资源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完成与民众的对话交流,达到艺术批评的最终目标。当个人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团体与组织的形式逐渐被媒体与受众认可时,艺术批评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迫在眉睫。而一旦这种模式得以成立或是发展成熟,那么其作用无疑会引人侧目。“艺术批评之所以实现就是因为艺术权威价值被人们接受,社会认同这种权威价值,这种权威价值对艺术家造成影响。”正因为组织团队集合了大量的资源,才吸引众多传媒机构与大众的关注,它满足了信息时代对大量有效资源、具备有效传播、拥有实效性的要求。将批评建立成为健全的组织,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对话语权的主动争夺,其在完成自身构建的同时,亦可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建立,提高大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艺术家更好的完成艺术创作。

三、身份独立,互为补充

艺术批评与艺术奖项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范围。艺术奖项是新生事物,它一方面要符合艺术的审美判断,保证自己立足之本,另一方面也要向商业元素靠拢,依靠资本完成自己的运作与对艺术家的嘉奖。要构建奖项本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就需要借助诸如电视、网络这类新生媒介,以话题性为辅助,完成对艺术的评判。可以说艺术奖项的设立首要目的是确定奖项的独立性与可辨识度,完成奖项的权威设置,其次才是对艺术进行定期的评判活动。艺术批评则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接受活动,这种行为出现的历史早、覆盖范围广、参与者与接受者都相对固定,艺术家与受众早已在无形中接受了这种行为模式。艺术批评对作者有着严格的标准,它要求艺术批评家有着对艺术的敏锐知觉,了解门类艺术历史与规则,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对文字能力与逻辑能力的掌控。这种传统的批评行为对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的要求较高,即便在大众媒介时代,无论其模式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文本性仍是艺术批评行为的重要模板。面對新的环境变迁,艺术批评的确应该对艺术奖项这种形式进行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转化,在参考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独立性的维护。

首先,批评独立基础上,合理利用艺术奖项的资源。作为艺术奖项的组织者,为了确立其在名目繁多的奖项中有地位,其对于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活动一定是持欢迎态度的,艺术奖项这种介于艺术因素和商业因素之间的产物,其行为都在小心的维持着两边的平衡,这种对艺术批评追逐的特性,促使艺术批评与艺术奖项有了合作的可能,但是这种合作的前提应是双方对各自身份独立性的保留。作为艺术批评不能依附于艺术奖项的评选标准和结果再进行对艺术作品的评判,艺术批评家个人要保留自己独特的审美直觉,秉持专业素养。艺术批评的整体活动要严格遵照其自身的规律,成为一种科学性活动,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在尊重与遵守自身独立性之后,艺术批评就要懂得利用艺术奖项中涉及的各种资源。每一个盛大的奖项都会有大量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出现,艺术批评活动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代表着近年艺术风格与艺术现象的作品和个人去分析其中的规律,指导艺术更好地发展。对于关注艺术展览与奖项评选的大众这一方面来讲,艺术批评要抓住这一契机,吸引大众的目光,对大众面向艺术作品的判断做出回应,并积极与其产生互动,赞同与驳斥本身就会引起艺术受众更为主动的参与。而以整体出现的各个艺术批评家对于同范围艺术作品的关注、产生的不同态度的反馈和对不同见解的解读都成为了一次短暂的交流高潮,这种行为本身就可以促进艺术批评走向成熟。艺术批评要学习与利用资源,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艺术奖项的这种传播模式,这种随着传媒语境转变而主动调整自身进行适应的行为是值得参考的。艺术奖项谙熟大众传播的需求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权威判断,对艺术作品做出了明确的回应与划分。不论其结论是否准确,这种激起大众与媒体对艺术主动关注并产生回馈的行为确实起到了艺术传播中介应有的作用,传统的艺术批评在利用其中各类资源的同时,也应对现代艺术奖项的传播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规范自身构建,发挥对奖项活动的监督作用。这里所讲的“监督”是对艺术奖项流程的监督、对奖项传播活动过程的监督。我们之前已经阐释过,艺术奖项的组织者最终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完全仰仗艺术作品或是商业支持的组织模式,而是希望树立一种区别于其他同类奖项且具备绝对评判权威的形象。这种对权威的需求使其更大程度上是在依靠话语权的掌握,也就是依靠对媒介的充分调动,对传媒环境的迫切要求,而这些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严肃性。例如在初选作品时,是否严格按照一定的美学标准进行最初的筛选,对潜在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否有足够的挖掘,其评判结果是否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最终的结果是否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能力。再如媒体对于艺术家带有娱乐性的话题与对艺术作品带有猎奇色彩的追逐,虽然会扩大这一奖项的影响力,但是带给艺术家的伤害和大众审美上的误导是不可取的,更严重的是降低了大众对艺术的尊重与期待。艺术批评在整个艺术奖项的进行活动中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监督艺术作品的评选过程和新闻报道的正确导向。如果艺术批评希望自己的这一影响加大,就需要将自身的构建合理化,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个人的力量与影响力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的规模,这样才能对艺术奖项的整体活动有一个完全成熟的监督能力。

第三,补充遗漏佳作,更新学科理论。作为一种相互妥协达成共识的组织形式,艺术奖项只能在限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一种商定后的表决。这就意味着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让步的可能性,其对主流艺术与其价值的认可又会促使一部分小众的、激进的更具现代性的艺术流向边缘化。这种奖项与生俱来的缺陷就需要由其他的手段进行弥补。艺术批评作为更高层级的艺术赏析者,应该承担起寻找沧海遗珠的责任。大众作为艺术的欣赏者,对艺术的感知是不全面的,对于新生事物或是过于抽象的作品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品评。如何提升大众对于美的接受能力,进而开阔其视野,是艺术批评家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艺术批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具备发现的眼光,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发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发掘艺术品蕴含的精神价值”,同时这种发现应具备艺术批评独立性的精神和不妥协的果敢。通过对艺术奖项的批评与对优秀作品的查缺补漏,既可以加强奖项自身的影响力,又将艺术批评的效果展现出来并有所提升,使其发现功能进行最大的发挥。艺术批评可以弥补艺术奖项中小心翼翼避开的空间,以真正的公平公正的眼光对待所有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将奖项中遗漏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提取出来,以引起艺术奖项乃至社会应有的重视。艺术奖项由于评选的环节、设置的标准、各自的妥协,导致其目标过分狭窄,涵盖审美范围有限,而艺术批评则不具备范围的限制,其所包容的作品多、类型广,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互补。这种对艺术新现象的主动关注和对新问题的积极回应也会促使整个学科进入到一个新的理论环境,而不是执着于旧有问题的重复讨论,以新的视角提出新的理论,重新打造对艺术世界的观察,亦是艺术批评应该努力的方向。

最后,延伸职能,引导艺术产业化运作。受商业化影响,艺术活动逐渐向产业化靠拢,艺术的创作与艺术的接受者们也正在成为产业化下的作者与受众。在这种趋势下带来的问题就是,除了舆论与相关底线和法规之外,再没有一种力量能遏制艺术对产业化的兴趣。艺术产业化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引导,就会带来艺术创作思维模式的固化、受众审美趣味的降低、大众审美期待的减弱,进而其实是将艺术庸俗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需要以高品质的艺术作为支撑,以高品质的艺术培养出的成熟的艺术受众为后盾,只去顺从最为本能或是最吸引眼球的主题本不是艺术的题中之义,相反的只是索取最为便捷的利益举措,其效果不能持久。无论是艺术奖项还是艺术市场的运作,都需要一些艺术把关人从众多的艺术中挑选出最符合艺术规律的、符合审美要素的作品,才能保证各自的活动可以有效进展下去。例如一部电影的上映,其票房的保证和观众的评分可否有一个预估;一个画展的举办,其观看的人群和可能的收益是否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对于戏剧表演哪些是受众喜闻乐见的,哪些可以成为经典进行不断演出;对于舞蹈表演,哪些是观众可以直接领会其中艺术性的,哪些又可以培养观众潜在的观赏兴趣……对这些的评判都是艺术批评应该重视的,不再拘泥于纸面上,而是投身于实践,指导艺术产业活动健康有序良性发展,才是新时期艺术批评应有的作为。

四、结语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行为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属性使其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文本批评”的方式正逐渐趋于弱势的原因。电子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时代到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艺术批评却仍未清楚的意识到新时期自身地位的转变与需要解决现实中新问题的迫切性。精英评论地位的逐渐下降,批评阵地的逐渐消亡,以及话语权的逐步丧失,都在逼迫传统的艺术批评发生质的改变。艺术奖项作为由艺术批评演变、靠艺术批评支撑的活动,适应了当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中的过程与经验是值得传统艺术批评者们学习的。在确保艺术批评与艺术奖项各自活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应让两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逐步实现新时期学术性与关注度的同时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艺术受众的成熟、艺术学科的完善,实现艺术批评在当下的成功转变与职责履行。

参考文献:

[1][意]里奧奈罗·文杜里著,迟轲译.西方艺术批评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2]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1.

[3]丁罗男.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14-115.

[4]王美艳主编.艺术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5]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7.

作者:郭婧文

艺术批评分析论文 篇2: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其批评艺术的分析

摘要:初中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这一階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教育工作组成。在开展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该掌握批评艺术,能够明确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避免自身管理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内心受到挫折影响,严重阻碍这一教育工作高效开展。通过不断对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阶段;班主任管理;批评艺术;开展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不能够重视自身方式方法的优化完善,导致学生在参与班主任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这一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因此,在当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身工作对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能够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完善,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浅析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不能够明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转折,由于教育工作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在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时,批评教育是常见的管理方式。由于班主任教师不能够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进行优化,同时长期应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开展这一教育工作,导致学生长期存在思想素养低下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需求[1]。同时,在班主任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往往由于其思想素养低下,不能够重视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导致这一教学工作开展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当下应该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培养提升。

三、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一)结合学生实际保证管理高度合理性

在开展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时,往往由于班主任教师不能够明确自身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进而则能够保证教学工作开展学生具有高度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要求。在开展这一教育工作时,通过管理理念的优化创新能够促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是保证这一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思想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教学案例一:在初中阶段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落实这一教育工作。在主体班会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进而积极参与到其中则能够保证这一教育工作开展能够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同时,在开展主体班会时,应该重视学生自主表达,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够保证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与合理性。

(二)重视交流语气控制以避免伤及心理

在开展初中阶段的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语气。尤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下,班主任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情绪的控制,通过应用正确的交流语气落实教育管理工作,充分满足学生的思想思想培养要求。在过去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犯下错误等原因,导致教师应用的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进而则出现了学生心理受挫问题。因此,在当下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语气进行优化,进而则能够避免造成学生心理伤害,促进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教学案例二: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落实管理教育工作,避免批评教育过于针对性造成学生心理创伤[2]。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造成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等,进而通过与学生正确交流沟通来提高其思想素养,避免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语气过激问题,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三)落实家校联合以保证教育全面性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家长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家长思想素养,促使其能够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落实管理,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性教育,为其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前提基础。同时,加强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形成互补,通过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同时学校教育巩固家庭教育,最终则能够保证整体教育工作高效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结论:随着当下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对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高度要求。落实班主任批评艺术分析,不断对这一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需求,为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宪波, 梁金花. 简议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批评艺术[J]. 速读(中旬), 2019, 000(002):231.

[2]郭春梅. 浅析初中班主任的育人方式与班级管理艺术[J]. 学周刊, 2019, 000(030):P.158-158.

作者:李红玲

艺术批评分析论文 篇3:

关于小学教育中批评教育艺术分析

【摘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障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批评教育不是一味地挖苦讽刺学生,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能够改正,使他们朝向正确方向发展。文章主要论述了批评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并分别阐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批评用语及对学生后续思想的指导等。总之,教师要巧妙运用批评教育,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批评;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1]。”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通常要多鼓励他们,少抱怨,对他们提出表扬,然而,只要是人都会犯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批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批评学生主要是给学生以警醒,防止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方法。艺术性地使用批评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启迪他们的心灵。

一、清楚批评教育目的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犯了错误,就应当受到惩罚,然而,他们之所以受罚,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主要是让他们不再犯错。”所以,做为教师,批评学生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改正缺点,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得到启示,学会明辨是非,知善恶,提高认识,有所觉悟,有道德与有修养,相互进步,共同提高。

二、灵活使用多种形式的批评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批评教育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确保批评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如一些批评方式风趣与自嘲等。记得我接过一个班,在班级管理中,因为度彼此并不是十分了解,班级里有个男生对我的帮助与批评,提出了较大的意见。一次课堂上,当我指出他回答问题存在错误时,他非常冷淡地瞅了我一眼,随后发出了一声“哼”,就坐下了。我改如何办?我环顾全班同学,脑子一亮,说出了当前电视剧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然而,我发现全班同学都愣住了,然后都大笑了起来,本以为我会大发雷霆。我繼续说道,“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是心肠非常好,严格要求你,是为你好,然而你却生气了。”那位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三、批评中带有善意

老师批评教育学生,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缺点,改正不足,调动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并不是整人与发泄,也不是在学生身上找茬,将学生批评的没完没了,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要以平和的口吻,让他们形成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出现的问题要能理解,知道自己犯的错误。

四、注意批评的时间与场合,结合学生实际

当学生出现了错误时,教师要批评,通常情况下,在事发的时间与场合是不合适的。人都爱面子,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学生则容易伤害他们的情感,特别是他们的自尊心与虚荣心。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将容易让学生形成抵触的心理。为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时刻提醒学生,不要不分时间与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当面临冲突时,教师要先做冷处理,以平和的口吻批评教育学生,不应当着众人批评学生,也不要在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对课上的错误,要放到课下去解决,对小的错误,没有普遍发生的错误也不要当众批评学生。

五、掌握批评语言分寸

教师学生批评教育的詞语要合理使用,多用肯定开导式的语气与句子,少用或者不用简单粗暴的语言。这样收到的效果将是非常好的。如两名学生课间打架,作为一名教师我会说:“瞧瞧你们受伤没有?唉,同学之间要下手轻一些,乙同学有没有吃亏!都是同班同学,为什么不学会团结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打架?”这样间接的提醒,较为委婉,收到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也乐于接受。然而,简单粗暴的批评常常让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学生如同,面对审判,接受批评,从心理产生抵触,不愿接受批评教育,平和的句子就能消除被批评者内心的抵触心理。

六、搞好批评教育的后续思想工作

当批评教育完学生后,教师还要关注被批评者表现出的不同反应,避免他们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要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支持,强化批评的效果。教师要多注重关心学生后续的表现。学生一旦从批评中受到教育,取得了进步,教师就要给予表扬,多肯定;倘若没有从中受到教育,表现的并不令人满意,教师还需要为他们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指引学生正确认识并对待批评。

结束语:

小学教育中的批评,相对于表扬来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行为[2]。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心与心之间碰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对自己出现的错误形成高度的认识,并且能够改过自新,从而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批评是一门学问,需要双方共同切磋,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小学管理中“批评教育”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杨福才.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批评教育[J].科技信息,2014,(02):185-186.

作者:赵丰梅

上一篇:庭院方案设计论文下一篇:美术活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