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开始被广泛的普及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舞蹈艺术也融入了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使得舞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使舞蹈拥有了创新性的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舞蹈艺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1:

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分析

摘要:音乐作为从古至今人类情感表达的寄托,其衍生出多种变现形式,其中就包括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作为伴随韵律进行肢体舞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文明的进程提供了精神文明产物,因此舞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音乐创作与舞蹈艺术的关系,才可以提高舞蹈艺术创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分析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充分阐释音乐和舞蹈的共有特征和差异,分析两者的价值和关系,为之后的舞蹈艺术的创新和歌舞作品的完善提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舞蹈艺术;音乐创作;音舞关系

1、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特征

1.1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创作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并不是凭空想象,凭空生成,需要与现实生活结合产生灵感。只有如此,才可以将舞蹈和音乐充分结合,使创作者的情感寄托其中。音乐是通过音符和旋律使观众感受到抽象的情感,舞蹈是通过视觉的冲击使观众感受到肢体动作变化表达出来的形象的情感。同时舞蹈和音乐除了具有抒情的艺术感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是节奏感。音乐的节拍与舞蹈的节奏点形成不同的节奏体系,创作时将二者的“节奏”合二为一,形成紧密地联系[1]。舞蹈只有在音乐的烘托之下,才能够将自身的艺术感展现出来。

1.2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差异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虽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其中也存在差异。舞蹈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行为变化进行直观地展示,音乐是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使人们从音调和旋律等内容来思考和获取创作者所能表现出来的信息和情感。因此在实际的表演艺术中,单纯的舞蹈形式或者音乐形式,都不能完美的,直观地展现出舞蹈和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灵魂,使观众难以感受到舞蹈想要表达的思想,难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音乐的表达方式是抽象的,在表演的过程中,听众是没有办法看到随着音乐节奏跳动的音符,只能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音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和思想[2]。可见,在表演中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充分地将音乐和舞蹈的长处展示出来,才能够形成舞蹈艺术。

2、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价值

关于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界,都始终探讨着这个问题。纵观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舞蹈艺术创作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过程都有着音乐的伴奏,才能将舞蹈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西方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播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伴随着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与碰撞,舞蹈理论界也开始研究和探讨舞蹈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将舞蹈艺术与音乐结合,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内涵价值,使人们在观赏舞蹈的时候,能够透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表达,来感受到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所共同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同时将音乐融入舞蹈艺术,能够加强舞蹈动作的感染性和渲染力,同样的动作有不同的音乐相结合,其表达的内容和情绪是完全不同的,使得舞蹈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每一名表演者能够结合音乐的情感、结合舞蹈的动作、结合音乐的节奏将思想、情绪展现出来,通过舞蹈传递一种独特的观念,体现出创作者和表演者对音乐、舞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3]。由此可知,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需要音乐进行配合,正是由于舞蹈艺术与音乐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创作者需要考虑不同的音乐节奏,音乐情绪,对于舞蹈艺术的理想,以及是否能够获取到理想的创作效果和创作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出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独特的应用价值。

3、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3.1 音乐和舞蹈的旋律分析

不同种类的舞蹈表演中都需要适配不同的音乐类型。例如在民族舞蹈中音乐的节奏大多是以打击乐形成旋律来展现,通过打击乐的鼓点来模仿自然的音乐旋律,进而在舞蹈艺术家进行舞蹈艺术展示时会形成一定自然而然地有机的整体效果[4]。使音乐与肢体相融合将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以及民族习俗,完全展现在舞蹈之中。在非常多的少数民族舞蹈中,打击乐形成的旋律不同,也表现了不同的舞蹈力量。因此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动作的表达方式,可以将民族舞的民族风情结合其中,给人以古朴、豪放的感受,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舞蹈风格。在探讨旋律音乐舞蹈之间的联系时,需要确保舞蹈动作也能与其有效地连接,体现出舞蹈作品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结合音乐以及舞者自身的肢体动作,使得舞蹈创作能够散发出全新的活力,让人们感受到舞蹈音乐之间的结合感。

3.2 音乐和舞蹈的结构分析

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都有着分属于自己的结构,音乐的结构是指一首乐曲中每个单元之间与本首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有音乐中各式各样的高音、音色、音乐力度、旋律以及鼓点等结构共同组成。舞蹈结构是指在舞蹈创作中舞蹈作品本身含有的内部结构与其排列方式,以及通过肢体运动将内容的具体化展现,来提高舞蹈的整体效果和整体质量。因此在高水准的舞蹈艺术创作中,需要音乐结构与舞蹈结构密切结合,做到舞蹈结构中音乐与舞蹈的统一,并且围绕着同一个表达内涵进行创作和展现。在舞蹈艺术的创作之中,可以说音乐是舞蹈创作的一个前倾提要,他提纲挈领地决定了每一个舞蹈演员的动作以及表演时的表演张力要求演员进行内部思想表述时,以充沛的精力以及生动活泼的表情,将音乐结构中的内容展现在观看者的面前。正是因为拥有音乐结构、曲式的要求,也使得舞蹈创作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4、讨论

伴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逐步提升。在舞蹈創作的过程中音乐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音乐与舞蹈在创作过程中能否有机结合更加丰富的表现出活力与情感,展现出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想法,挖掘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升舞蹈艺术的展现力和舞蹈艺术创作者对于社会价值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仍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禹琼.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价值[J].尚舞,2021(04):70-71.

[2]陈星汝.声乐与舞蹈关系的再思考[J].尚舞,2021(04):84-85.

[3]袁薇.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初探[J].中国文艺家,2020(10):105-106.

[4]邱菽.舞蹈张扬个性,音乐传递力量——浅析舞蹈艺术与音乐的融合发展[J].黄河之声,2020(12):81.

哈尔滨市文联创作评论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作者:张宇虓

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舞蹈艺术特点与表现风格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开始被广泛的普及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舞蹈艺术也融入了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使得舞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使舞蹈拥有了创新性的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本文将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对舞蹈的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舞蹈;艺术特点;表现风格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创作者为了使舞蹈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也开始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舞蹈艺术的特点

(一)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呈现主要依赖于通过计算机动态图形技术的模拟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模拟。于是,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就有了虚拟性的特征。新媒体技术除了可以复盘真实的场景和事物,还可以对事实不符合的场景或事物进行虚拟模仿。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作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将抽象的舞蹈概念和舞蹈艺术的语义形式转化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场景,再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出虚拟模仿的舞蹈场景。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舞蹈艺术表演更好地突出舞者的舞蹈设计理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意义,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和内容。

(二)形式重于内容

在传统舞蹈表演中,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平衡的。在特殊的舞蹈表演中,也有只片面强调内容或形式的情况出现。例如:体操。体操需要舞者特别注意体操的表演形式,注重对体操技巧的训练,使舞者能够运用高超的体操技巧去打破传统的表现形式,取得更高的分数,达到更高的艺术地位。然而,大多数舞蹈不仅要求要求舞蹈艺术表演人员不仅要有舞蹈形式层面的创新表达,还要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舞蹈情节表演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打动人心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在新艺术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始发生变化,为了让舞蹈给观众更好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更好地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必须打破传统舞蹈艺术中兼顾形式和内容的表现形式,学会巧妙的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加强舞蹈的艺术效果。

(三)肢体活动与科技的巧妙融合

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舞蹈形式开始进行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固有的那种舞蹈形式,不再将肢体活动作为呈现舞台艺术效果和发挥舞蹈艺术影响的唯一承载者,而是将舞蹈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巧妙的融合,在舞蹈藝术表演中加入更多的舞蹈元素,以此来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

(四)舞美效果更加专业

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表演舞台的构建也变得更加专业。传统的舞美舞台大多是通过道具、灯光和背景来提升舞蹈的艺术表演效果,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则可以利用一系列的现代技术、高科技设备和智能装置来构建舞台,使得最终的舞蹈表演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更能够突显出舞蹈艺术中的关键元素,使表演艺术效果更加的专业,也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创作意图。

二、新媒体环境舞蹈艺术的表现风格

(一)人与影的相互作用

人与影的相互作用是在抠像、3D特效等现代化录像投影技术的基础上,将人和影结合在一起,并让二者之间产生互动。人与影主要有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一是利用录制的图像和使用背景布局与人进行相互作用,二是使用动画制作的虚拟人影与人进行相互作用。人与影在舞蹈艺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了人与影之间的和谐感与层次感,既有互动的美感,又有和谐的整体。因此,舞蹈不再仅仅依赖于舞者发起的肢体动作,优化了舞蹈艺术的视觉呈现效果,促进了编舞者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听体验,便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虚拟舞蹈艺术形式

虚拟舞蹈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化技术一些的特定的技术手段来营造出一种虚拟单舞蹈意境,它是一种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这种虚拟的舞蹈艺术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的深层含义,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

(三)多媒体剧场舞蹈

多媒体剧场舞蹈是一种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对舞蹈表演的整体性和视觉冲击力要求很高,而且非常全面。在舞者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会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工具,营造出舞蹈艺术主题所需要的舞台艺术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使整个舞台场景之间的过渡成为现实。多媒体剧场效果的渲染主要是基于先进的全息技术和互动艺术,借助全息技术和互动艺术,可以将舞者与舞台融为一体。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频等手段来加强舞台效果,以此来最大程度的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装置舞蹈

装置舞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种利用限定的舞台空间背景和环境,将舞台进行留白,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舞蹈的融合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使舞蹈艺术的表现形成力量与静止的鲜明对比,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冲击。此外,它还可以使舞蹈更好地实现舞者与舞台的融合,增加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当今人们的舞蹈艺术审美,舞蹈创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新思想、新技术来推动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大胆地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突破传统的舞蹈表现形式,将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巧妙的融合起来并创造出新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赋予舞蹈艺术新的时代特征,帮助舞蹈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芸芸.浅析新媒体元素对当代舞蹈创作与传播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111-114.

[2]罗希.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的特点与创作策略[J].艺术术大观,2020(30):91-92.

作者:赖胜河

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3:

花鼓戏的发展演变和舞蹈艺术特色分析

摘 要:花鼓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明珠,历来都是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强烈的地方舞蹈艺术特色。文章简单介绍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分析花鼓戏舞蹈的民间生活气息、喜剧性风格、典雅化艺术风格等基本特色,并从旦角舞、生角舞、歌舞、特殊舞蹈动作等方面,对花鼓戏舞蹈程式套路加以研究,从而探讨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关键词:花鼓戏;发展演变;舞蹈艺术特色

注:本文系湖南省益阳市一般课题“湖南花鼓戏表演与舞蹈作品创作研究”(2019YS052)研究成果。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以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花鼓戏作为极具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近年来受流行文化冲击而面临传承保护方面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有效传承。而要对花鼓戏加以传承和发展,则有必要了解其发展演变情况,同时对其舞蹈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一、花鼓戏的发展演变

花鼓戏是由地方民歌发展而来,融入大量民歌内容与民间艺术特色,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演唱的初级形式。随着花鼓戏受到地方底层劳动人民群众的欢迎,其演出形式及规模也在不断变化与拓展,逐渐形成以小旦、小生和小丑为主的“三小”演出形式,还包含大量其他角色,成为能够带给观众更为丰富体验的艺术形式。花鼓戏在诞生之初便是依托于底层劳动人民群众,因而其内容往往也和劳动人民密切相关,以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农村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方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大量使用民间乐器与民间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逐渐融入了更多传统戏曲艺术相关内容,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全新剧种,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花鼓戏也被纳入传统剧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

二、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一)花鼓戏舞蹈的基本特色

1.民间生活气息

花鼓戏本身就是从地方民歌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是民间艺人吸收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并进行创新而形成的。花鼓戏舞蹈融入了地方特色,重点通过舞蹈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耕作,具有极强的民间生活气息。花鼓戏舞蹈的创作理念来源于生活,其动作也取材于生活,这使得其具有较为强烈的“下里巴人”气息,和东北的“二人转”一样是极具民间生活特色、接近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实际的艺术表现形式。花鼓戏演员在台上通过舞蹈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能够快速引起观众共鸣。这正是花鼓戏自诞生以来便受到地方劳动人民普遍欢迎和喜爱的重要原因。从现存的花鼓戏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舞蹈动作都来源于生活,将生活动作韵律化,以艺术形式呈现生活动作,表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例如《打铁》中类似于打铁的舞蹈动作,《磨豆腐》中类似于推磨的舞蹈动作,《捉蝴蝶》中类似于捉蝴蝶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能快速调动观众的生活记忆,从而调动观众情绪,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过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花鼓戏舞蹈的缺陷所在,即表演者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尤其是为了迎合社会底层缺乏文化素质人群的爱好,以媚俗的方式对舞蹈动作进行调整,导致部分花鼓戏变得过于荒唐、低俗,反而成为了文化糟粕。因此,必须辩证看待花鼓戏舞蹈中的民间生活气息,既要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也要适当剔除其中的糟粕部分,让优秀舞蹈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与发展。

2.喜剧性风格

花鼓戏舞蹈具有较强的民间生活气息,这也间接使其具有更强的喜剧性风格。正所谓艺术大多是悲剧性的,不少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都更加追求对悲剧艺术的探索。但是普罗大众,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更加偏爱喜剧性风格的作品。花鼓戏作为从诞生之初便有着强烈民间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其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呈现出较强的喜剧性风格,尤其是花鼓戏创作人员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充分考虑大众需求,优先选择创作喜剧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艺术内涵。而花鼓戏演员在表演时往往也会更加追求喜剧效果,通常会对舞蹈动作进行夸张化处理,想方设法地逗观众笑,这反而让花鼓戏舞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统民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典雅化艺术风格

花鼓戏舞蹈不仅仅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不可否认,花鼓戏诞生发展之初主要是为迎合地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需求,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都会刻意迎合观众,呈现出明显的民间生活气息,甚至存在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具有高文化素质群众的娱乐、欣赏对象,并逐渐朝着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诸多艺术特色。花鼓戏本身就脱胎于传统戏曲,在舞蹈动作方面虽然更具生活气息,但是也有一定的程式套路和技艺标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典雅化特性。发展至今,花鼓戏已经成为兼具高超艺术造诣和民间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花鼓戏舞蹈的程式套路

1.旦角舞

小旦是花鼓戏中的重要角色,对应的旦角舞一般出现于压花场部分,并且可分为压的形式、步式、手式与舞蹈程式四部分。其中压的形式主要包含单压与双压两种形式,另外还有旦生双压、四旦群压等,通常需要根据剧情发展选择合适的形式;步式则是小旦舞蹈时的步法形式,主要包括大碎步、小碎步、快碎步、慢碎步、大跳步、小跳步等;手式则指小旦在舞蹈时用的手法形式,主要包含单手与双手左右大摇摆两种形式,另外还可以根据花鼓戏剧情需要采取左拉手、右拉手等形式;舞蹈程式则是在花鼓戏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舞蹈表演程式,如剪子股走、圆场走、踮起脚尖过河等。

2.生角舞

小生和小旦一样,都是花鼓戏中的主要角色,其表演的舞蹈通常被称作生角舞。生角舞往往需要用到鼓,故而其舞蹈程式套路一般与鼓有关。生角在表演舞蹈时需要重点注意花鼓位置、击鼓姿势以及基本鼓点,往往是以花鼓戏剧情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其中花鼓位置有上下、左右、前后等,击鼓姿势通常会随花鼓位置变化而变化,而基本鼓点则可以根据剧情变化而选择毛儿头、三番子、凤凰三点头等不同形式。至于生角舞的舞蹈程式,则广泛包含半圆场、走圆场、骑马式、分腿跳等,也要根据剧情需要而做出合理选择。

3.歌舞

在花鼓戏的歌舞中,“叉”是一个重要的舞蹈动作,往往起到吸引观众、带给观众强烈视觉冲击的作用。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所有表演者通常会集体上台跳舞,将翻筋头作为主要动作,共同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視觉盛宴。

4.特殊舞蹈动作

特殊舞蹈动作指花鼓戏表演中脱离常规的旦角舞、生角舞范围,同时出现频次较少的舞蹈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较为常见的特殊舞蹈动作包括“顽石磙”“顶碗灯”“垫子功”等,以“顽石磙”为例,该舞蹈动作一般由老生配合旦角完成,老生将身体倚靠在顽石磙上,四个旦角分别站立于老生的双膝与胸部,五人同台表演,随音乐节奏同时挥动绸子,表演难度极大,往往能获得满堂彩。

综上所述,花鼓戏的历史性、文化性均是不可替代的,其作为中华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深度保护、有效传承与多元发展。在现代流行文化冲击下,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不少阻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花鼓戏本身的艺术特色,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路径,让花鼓戏在当下依旧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

[1]任慧婷.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和舞蹈艺术特色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9(3):120-121.

[2]江慧.“湖南花鼓戏”舞蹈之我见[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12):153.

[3]王峥,常真.歌舞共娱雅俗同乐: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研究[J].明日风尚,2018(8):68.

[4]向章元.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与创新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8(17):251-252.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宋和明

上一篇:实行政府采购论文下一篇:庙会舞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