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历史

2024-04-10

唐三彩骆驼历史(精选3篇)

篇1: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艺术研究

一、历史背景

在唐代,因低温铅釉技术的成熟和厚葬之风的盛行,诞生了瑰丽辉煌的唐三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一种陪葬明器,目前共出土三件,皆发现于开元年间的唐墓中。本次主要研究的是1959年于陕西西安郊中堡村出土的骆驼载乐俑,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现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二、制作工艺

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生产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三彩的鼎盛期的产物,因而其制作工艺是十分精湛成熟的。从出土地点看,它符合陕西铜川黄堡窑出土的唐三彩的特点:三彩胎质属高岭土范围,胎泥细腻,两次烧成。下面主要研究其制作材料和方法。

要了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就必须要了解其制作过程。在《唐三彩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写道:“唐三彩是一种钴釉陶器,它的胎质是由陶土或瓷土做成的,先入窑素烧至1100度左右,陶胚烧成后,再涂绘上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三彩釉汁,再进行900度的釉烧。”由此可见,唐三彩的胎釉和烧制都是十分讲究的。

(一)唐三彩的胎

该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胎骨为瓷土胎,胎体装饰上则是采用了先刻花后填彩的手法。

(二)唐三彩的釉

该三彩骆驼载乐俑在施釉技法上主要采用了“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前者是指器物上单彩、双彩和三彩的痕迹同时存在;后者则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水墨晕染的手法,在陶器表面点上釉色以出现斑驳淋漓的效果。进一步说,这件器物在施釉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溜釉法”,即采用勺子等容器盛满釉汁从器物周围慢慢溜挂以施釉。在上釉过程中,由于唐三彩的釉流动性很大,玻璃质感较强,不同颜色的彩釉便会相互掺杂和融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这也是唐三彩的精妙所在。同时,该件器物的釉的配色也是值得探究的:黑、白和黄赭相间的菱形方格长毯,身着绿色、黄色和黑色衣服的乐舞俑等。不同于唐代早期偏重于素色的配色,该器物上釉主要是以浓重强烈的颜色为主,而且色彩层次分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世俗风气,标志着唐三彩技术的成熟。

(三)唐三彩的造型制作

该三彩骆驼载乐俑使用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唐三彩的模制法主要受铜器制作的浇铸翻模法影响,通常来说,模制分为单面模和双面模,该器物的骆驼为左右合模,骆驼载着的乐俑则是前后合模,因此骆驼和人物之间的接合需要运用粘接法。而且整件器物许多局部经过了工匠的精密加工,也就是运用了雕塑法加以深入。因此无论是骆驼还是乐俑们的造型都极具写实风格,而且最可贵的是每一个乐俑的表情都细腻传神,绝不会雷同,可见当时的工匠雕塑技术之高。

三、造型艺术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背上有一平台,台上垫着菱格毛毯。台上盘坐着七名身穿汉服的男乐俑,分别手执着萧、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乐器,他们中间站着一名身穿长裙、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的女舞俑,共同形成一组乐舞俑。

(一)整体造型

整体来看,该器物的人物和骆驼的比例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这里面有着工匠的主观意识的处理,而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也使得整件作品的气势加以壮大。

(二)局部造型

局部来看,该载乐骆驼的身体线条也十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其笔直的腿及向上仰起的头形成一种变化,使其更具艺术审美价值。而驼背上的乐舞俑更是造型准确、比例恰当,表情极其写实传神,其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当时唐朝的雍容华美、融汇中外的文化内涵。

四、装饰艺术

唐三彩的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与唐代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对外交流密不可分。受时代风格的影响,三彩釉面装饰十分注重视觉艺术效果,与其他同时期的艺术品风格趋于一致。同时,唐三彩的装饰也受到了绘画、金银器、雕刻、漆器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件骆驼载乐俑身上可以看出,其骆驼和人物的造型受到了唐代的绘画艺术、石窟艺术以及手工艺制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人物绘画在盛唐时期得到极大发展,特别是画家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渗透到当时各个艺术领域,这也是唐三彩人物俑造型丰满、线条流畅的原因。

五、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该三彩骆驼载乐俑出土于西安,即唐代长安。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东段的起点,一个国际化商业化的大都市。因此当时中外交流频繁,旅居长安胡人数量众多。胡人大多以游牧生活为主,擅于调教骆驼,而且骆驼是当时陆上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观之,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的产生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代社会的文明开放程度之高。

唐人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多方面地吸收了西域的异族文化,使得唐代文化艺术显露出异国情调,这点在唐三彩上异常突出。

(一)胡汉文化的融合

许多出土的唐三彩上都反映了“胡风”在唐代盛行的情况,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也不例外,其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而且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出胡乐在当时的长安颇受欢迎:乐俑手上的乐器既有汉族的传统乐器,也有西域胡乐。其中而反映“胡风”最典型的乐器莫过于琵琶,“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二)印度佛教的影响

另外,唐三彩俑的创作上也体现了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尤其是南亚的印度文化。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因此随着佛像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佛教的石窟艺术对三彩俑的人物造型有着深刻影响,并为三彩俑人的造型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模式,这点从三彩骆驼载乐俑的端庄秀美的人物外貌上可以看出。

六、总结

篇2:唐三彩骆驼历史

长期以来在洛阳唐墓中就出土了许多形态各异、独特的造型三彩骆驼和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人养驼爱驼,还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诗文中。从唐墓中出土的众多胡人俑骆驼、放养立驼、载丝驼、载物驼来看,在北方商路上,由粟特商人、突厥商人、东罗马使节组成的商队万里迢迢,日夜兼程奔波于东罗马帝国与大唐之间,表现出中西贸易繁忙与艰辛。同时也见证了唐代大贾高人达官贵人与骆驼的亲密关系,这就为唐三彩骆驼的制作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也为后世遗存创造了条件。为了鉴别唐三彩骆驼真品与仿品的不同,本文着重就唐三彩骆驼的种类、制作工艺与鉴别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唐三彩骆驼的种类

三彩驼以双峰为多,偶见单峰。单峰驼产于中东、近东地区,体型略小,陕西咸阳、河南洛阳均有出土,延颈长嘶,颈项及腿部的驼毛都塑造得非常逼真。在众多出土的唐三彩中最常见骆驼有三种。一是放养立驼,二是乘人骆驼,三是载物骆驼。

放养立驼:

高大的双峰驼较多,少见单峰。单峰驼身较小,四肢修长,产于阿拉伯、北非和印度,陕西咸阳契苾明墓曾见出土。三彩立驼的体态健壮,骨肉匀亭,或仰首嘶鸣,或曲项敛声,柔厚的驼毛、饱满的肌腱都真实细致地得到表现。

这匹放养立驼,啸天骆驼肌肉灰白,褐毛斑斓,引项嘶鸣,若有所望;骆驼褐釉深沉,莹光四射,膘肥体壮,鬃毛飘拂。骆驼各部位塑造得匀称,动静鲜明,呼之欲出。(图一)

三彩乘人骆驼:

各种人俑和骆驼的结合,是三彩骆驼的又一表现方式。唐代社会生活中,仪仗、出游、商贸都需骑骆驼,三彩中有各种装束的骑驼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彩骑胡人骆驼,高50厘米,俑带尖顶胡帽,深目高鼻,手呈持缰状,骑于两驼峰之间。驼昂首前视,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俑袍施绿釉,腿部及驼均施褐釉。驼上骑胡俑者极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图二)

三彩载物驼:

这件骆驼高40厘米,彩色釉骆驼眼圆目瞪,引颈昂头,张口作呜叫状,鼻孔微张,四肢强颈有力,立于一长方形踏板上,颈部驼毛梳剪整齐:背部双峰,向左右倾倒,表现出了骆驼仰天长鸣时的生理特点。

三彩驼驼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唐三彩骆驼的底板一般都是不上釉。唐代工匠在制作时总要在底板上刷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此件接口用毛笔在驼背捆扎的鞍上点染蓝色釉汁斑点,呈现出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种装饰华丽、制作精细的三彩骆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为墓主所用,装饰更加华丽绚美,配有骆驼卒或谓牵骆驼俑。头小,颈长,骠肥体壮,比例准确,色彩纯正华贵。骆驼的躯身很肥壮,但腿部细小,突出表现的是肌健的骨骼,正是这骨与肉的变化对比,使骆驼圆浑而不臃肿,矫健而不失俊雅。完美的造型,深、浅白釉反差,彰显了骆驼高贵的气度,沿袭秦汉以来我国彩塑的写实艺术手法,形神俱佳,显示了唐期工匠高超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为唐三彩器中罕见的珍品。(图三)

玩具驼:

河南巩县黄冶窑址中发现过载物驼和载人驼。载物驼高6.3厘米,昴首引颈,背置鞍垫,两峰之间有驮子,颈和腿部绒毛清晰可见。载人驼高6.5厘米左右,驼昂首曲颈,摆尾,背有垫。骑驼俑胡人形象,深目高鼻,蓄须,头戴小帽,足登皮靴。同时发现了陶范,说明这些玩具驼是成批生产的大宗产品。这种小型骆驼是否属平民随葬之用待考。

彩色釉立骆驼,长43厘米,高35厘米。此件彩色釉立骆驼俑头小颈长,骨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颈有力,处处都透溢出一种内在、真实的美感。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将骆驼的外貌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骆驼仰首嘶鸣,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柔厚的驼毛,饱满的肌肉,体现了唐代三彩匠师对骆驼之外貌、神态、秉性所做的极其深入的了解。立驼俑是唐三彩中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骆驼,而此件作品则堪为翘楚。

唐三彩骆驼的制作工艺

唐代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将唐三彩骆驼的工艺制作分为(一)塑造;(二)成型;(三)施釉;(四)装饰、特征等工艺予以实践。

一、塑造工艺:

先进行分模,具体步骤:先搞造型,用泥巴先推出骆驼的大概形状,待晾干后精工细雕,整体骆驼完成以后,再把驼身、头、峰、底板等主要部位切割成分解。

真品骆驼的塑造,健壮高大,比例匀称,肌肉、骨骼、筋脉都较符合解剖学,尤其是堆塑的驼毛显现出强烈的质感,逆向运动的驼峰则是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了动态。如上个世纪50年代出土于宝鸡的彩绘骑卧驼俑,除了骑驼者塑造得体格健壮、神情激越、精神抖擞外,骆驼也是形体硕大,四足卧地,张嘴瞪目,骆驼双峰略呈逆向排列,反映了雕塑家细致的观察力和传神的雕塑技能。数量众多的骆驼造型,无论负重或轻装,无论站立或蹲卧,均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畏征途、吃苦耐劳的“沙漠之舟”的风采与神韵。

二、成型加工工艺:

它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选高岭土加工而成原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其次再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模制方式:先把驼身分中线,两边对等,便于模具退出,再用石膏倒模。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工挤浆法相类似,采用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组合套模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人物俑、动物俑和复杂器皿。

另一种是采用捏塑方式:一件造型较为复杂的三彩作品,需要采用多种成型手段,同时使用模制、堆塑、雕刻等手法,各部位分别制作。器身的贴花用模印,最后黏结在一起,用泥浆黏结成型。按坯,把反复揉好的泥条放入模具内,慢慢展开到模具边沿,两块模具合拢后,待水份吸收半黏状态方能出模。再把粘接缝修复平整,开始组装,先把驼身修复好。再粘接驼头、驼峰,将驼身翻过来,支在特定的架子上,再粘接四条腿和底板,待能站立成形,晾干后入窑素烧。

三、施釉焙烧工艺:

坯胎成型晾干后,胎为骨才是一件好的三彩骆驼,造型再好如果施釉不好,其价格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施釉显得格外重要。先入窑用氧化焰经过1000℃~1100℃左右高温焙烧素胎。

素胎烧好后,经过冷却,挂上配好的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汁,称为素烧。然后人窑进行第二次焙烧,釉烧时窑炉温度为900℃左右。釉料在窑炉内经过充分熔融,各种颜色的釉料互相浸润交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

唐三彩器最大特色,是在于其高度发挥了低温铅釉的熔点低、流动性强等性能,运用黄、绿、蓝、褐等颜色釉,形成华美绚丽的釉装饰,称为釉烧。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焙烧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窑工们已经能够十分纯熟地掌握火候的大小和窑炉温度的高低。在进行第二次烧釉过程中,由于火候和窑炉温度控制把握得当,保证釉汁与胎体的膨胀系数均衡一致,使得釉汁与胎体结合紧密,因此,三彩骆驼很少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作为一种铅釉陶器,经过素烧与釉烧即成三彩器,它的颜色以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多种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因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调。人们称之谓“唐三彩”,实际上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多种色釉的意思。唐代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成功配制出白色、浅黄、棕黄、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彩色釉。经过化验和分析,可知唐三彩釉料主要成分是石英、硅酸铅及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石英用来增加釉料色泽的光亮度,铅成分则是用来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帮助釉汁溶解,呈色剂主要有铁、铜、钴、锰、锑、铬等。按照装饰的需要,在釉料中加人呈色剂经过高温烧造,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铁呈褐红色、浅黄色、赫黄色,氧化铜或铬呈青绿色,氧化锰呈紫色等,而白色则是以铅的氧化物与含铁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蓝色釉在7世纪中期偶有出现,工匠此时掌握了三彩挂蓝釉的技术。一件好的唐三彩挂蓝骆驼价格要高于一般普通三彩骆驼的10~20倍。

四、胎体装饰工艺:

浓郁而热烈,艳丽张扬奔放是唐三彩骆驼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是通过陶瓷工艺和雕塑工艺的有机结合而完成的,精湛的胎体造型为釉彩装饰提供了良好基础,姹紫嫣红的釉彩又使器物瑰丽多彩。唐三彩骆驼等动物雕塑器的整体造型和细部枝节都精雕细刻,准确而真实。器皿采取贴花、划花、印花的方法加强胎体的装饰性。

贴花:河南巩县和陕西铜川的三彩窑址,发现不少贴花印模。贴花一般用在骆驼身上的施彩,大多数为两种釉色,即黄绿色。因贴花后器物表面凹凸不平,彩釉聚散厚薄不一,浓淡深浅各异,彩色的变化扑朔迷离,如前述三彩载物驼的背上装饰精细华丽,更使三彩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三彩骆驼的鉴别

三彩骆驼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购买。而以制作假文物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骆驼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各异和大小不同的三彩骆驼、马以及其他各种人物、动物等。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做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高手,专做几件高仿精品骆驼,以假乱真,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完全采用老传统工艺精心仿制,仿制品连科学仪器都很难鉴定,判断起来很难。那么真品与仿品如何鉴别呢?笔者长期从事文物的征集、交流工作,故将个人鉴定真假三彩骆驼的经验体会与大家探讨。

第一看时代氛围:认真体会唐三彩骆驼的时代精神特性

唐三彩骆驼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骆驼这种动物形体结构本来就很美,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包括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骆驼。唐朝工匠做骆驼时总是将其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真唐三彩骆驼各种形象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均匀,神韵气足,加上班斓绚丽的彩釉,使骆驼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骆驼的形象有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情激越、精神抖数。

目前仿三彩制造者还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根本无法逼真塑出三彩骆驼这样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创作,既没有生活体验,又没有激情,塑造的骆驼外形可以像骆驼,但没有精气神,比如线条不够流畅,软弱无力,气宇不轩昂。真正唐三彩骆驼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臂部、腿蹄的比例结构,富有弹性的线条组成流畅而有力的形体,变化自然。而假骆驼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牙齿起伏变化不大,比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太僵硬,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做得几乎呈方形,没有真品的圆润感。真品生机勃勃,强烈的时代精神感,把人们引导到了一千多年的唐朝社会,假骆驼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体会这个感觉对判断真假三彩骆驼有所帮助。第二看胎体判断真假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酥落。

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一般仿品,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高仿品,选用的材料是高岭土,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并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用传统工艺进行炭烧,使仿品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第三看特征三彩釉本质特征的真假差异

真品釉质比较厚润,基本颜色是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由于长期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翘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

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粗大,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翘“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易脱落。

篇3:三彩釉陶骆驼的造型与制作工艺

2014年11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丝绸之路》展览。该展览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沙漠之舟组成的丝路商队。为了表现这部分内容,展览设计者从外地博物馆借用了多件三彩釉陶骆驼,现介绍如下:

三彩釉陶单峰驼,1973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阳镇双泉村北的唐契苾明墓出土,现藏于咸阳博物馆。高82厘米,长70厘米。该骆驼为低温铅釉,高岭土胎。驼俑扬颈昂首,额上至背披长毛,颈上下及前腿亦垂长毛,毛呈卷曲状。背部弧形拱起为单峰,单峰顶端施乳白、淡黄色釉,颈、腹及臀部两侧间有乳白色釉,其他均为赭、棕色釉(见图1)。驼俑形体高大,姿态雄健,造型独特,在全国极为少见。[1]

三彩釉陶载物骆驼,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机械化养鸡场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高51厘米,长45厘米。左右合模制成。骆驼形体高大,双目圆睁,昂首嘶鸣,尾上卷,四腿立在方形托板上。骆驼背上有带花边的鞍鞯,双峰之间搭有驮囊。骆驼的脑后、颈下、驼峰和腿根饰细线纹。通体施以褐、绿、蓝、白等釉,腿膝盖以下不施釉(见图2)。载物骆驼构思巧妙,造型生动。[2]

三彩釉陶载物卧驼,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31号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高29.1厘米,长45厘米。驼首高昂,双目圆睁,作嘶鸣状。四肢屈跪卧地,尾巴卷曲上翘,周身施淡黄、褐和绿釉。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毡施草绿色和白色釉。双峰间搭有鞍鞯,上负驮囊、象牙和丝绸,两侧带马蹬壶、花口盘和凤首壶等物(见图3)。[3]

三彩釉陶载物骆驼,1963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2号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高81.2厘米,长69.7厘米。骆驼背负驮囊丝绢,呈行进状,仰首嘶鸣。体施白釉,附属装饰施黄、绿和白釉。头部、颈部、腿部及驼峰上的驼毛采用雕刻的特殊处理手法,并施以褐釉,十分形象(见图4)。[4]

三彩釉陶载人骆驼,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59号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高38厘米,长32厘米。该驼为双峰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的托板上,体施白釉,其颈部和四肢有棕红色长毛。驼背上垫一蓝绿色毯子,两峰间置一大型兽面驮囊,下垫驮架,在驮架外露的各端分别系有猪、鱼、圆口小瓶和凤首壶,驮囊前后置有绿色丝卷,绢上坐一人。骑驼者一手扶驼峰,一手扬起,作驾驭状。骑驼俑为汉人形象,骆驼所载的货物也是中国特产(见图5)。骑驼者被设计得很小,凸显了骆驼体量的高大。[5]

二、三彩釉陶骆驼的造型

唐三彩从造型方面可以包括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等四大类。唐墓中出土的动物俑,以骆驼俑居多。骆驼按造型可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主要产于非洲北部、非洲之角和亚洲西部等地。双峰驼背部有两个驼峰,主要产于亚洲土耳其、中国和蒙古等地区。

三彩釉陶骆驼从造型方面还可分为载物驼俑和载人驼俑两种类型。有的骆驼驮着货物卧倒在地,有的做出负重欲起的姿势,有的背着各种装满货物的皮囊和壶罐等器皿,还有的驮着丝绸或棉帛等,刻画出了丝绸之路上骆驼的各种形象。从造型上看,陕西和洛阳地区出土的骆驼都有站立式,立于一长方形板上,并且都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静止站立的骆驼,或平视前方,或头部微微上翘;第二种是正在行走的骆驼。陕西还有一种卧式骆驼出土,即卧于地上,而洛阳地区没有卧式骆驼出土。陕西地区出土过单峰驼、双峰驼,而洛阳地区只出土过双峰驼。

三、三彩釉陶骆驼的制作工艺

三彩釉陶骆驼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胎工艺、成型工艺和施釉工艺等。

1.制胎工艺

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种优良的黏土,俗称“高岭土”。这种土颜色大部分为白色,少数则因为含铁稍高而略显红。在制作一件三彩器物之前,先要对开采来的高岭土进行一系列加工程序,包括挑选、舂捣、淘洗、沉淀、陈腐、揉搓和捏练等。这样就把一切影响陶器质量的杂质排除干净,既保证了胎色的洁白,又保证了产品出窑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高岭土经过淘洗后,颗粒细腻,具有坚韧性强、可塑性强、胎体不易开裂和抗变形能力强等特性。

2.成型工艺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捏塑。制作动物俑的方法主要是模制。模制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工挤浆法类似,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三彩俑。模制成型分单模、双模和组合套模三种。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压而成,这种单模适用于小件人物俑及动物俑,也适用于制作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和其他小附件。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组合套模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人物俑、动物俑和复杂器皿。

3.施釉工艺

坯胎成型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焰经过1000℃~1100℃左右高温焙烧素胎。素胎烧好后,经过冷却,挂上配好的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汁,再入窑进行第二次焙烧,釉烧时窑炉温度为900℃。釉料在窑炉内经过充分熔融,各种颜色的釉料互相浸润,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最大的特色,是其高度发挥了低温铅釉的熔点低、流动性强等性能,运用黄、绿、蓝、褐等颜色釉,形成华美绚丽的釉装饰。唐代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成功配制出白色、浅黄、棕黄、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彩色釉。呈色剂主要有铁、铜、钴、锰、锑和铬等。按照装饰的需要,在釉料中加入呈色剂经过高温烧造,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锰呈紫色,氧化铁呈褐红色,氧化铜呈青绿色,而白色则是以铅的氧化物与含铁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唐三彩在进行第二次入窑釉烧时,按照一定的设计思想在胎面上施釉,将含有不同呈色剂的釉汁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巧妙搭配,再入窑烧造。釉料在窑炉内,随着温度的增高,各种釉汁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的彩色釉。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 两种: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各种颜色。它是将几种颜色的釉彩同施于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效果较单色釉和双色釉更加丰富多彩。点染融彩法包括彩带和彩块等形式。彩带工艺是用各种釉料在器物上画成彩条,或在器物上部点上釉色,经过高温熔融,形成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表的凹凸与起状,釉色的浓厚与淡薄,任意浸润和流淌,形成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彩块工艺是用不同颜色在器物上任意涂抹,由于釉彩的流动和交融,构成了明艳的画面。

陕西和洛阳唐墓中出土了造型各异、姿态优美的骆驼。这些骆驼都是以生活中的原形为模本,经过烧制,再配以美丽的三彩釉色,使其在朴实自然中渗透着华丽。骆驼健壮的体魄,有力的四肢,昂起的头颅,背载的辎重,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作为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载体,骆驼在丝绸之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彩釉陶骆驼是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代表性作品。

注释:

[1]王英,刘晓东:《契苾明墓出土的罕见唐三彩》,载《收藏》2011年第8期,第31页。

[2]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40页。

[3]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43页。

[4]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355页。

[5]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要求与技巧下一篇:回归快乐童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