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模式数据挖掘论文

2022-04-16

[摘要]交通工程专业的高交叉性,决定了需要其他技术手段辅助其发展。近年来,大数据挖掘成为处理各种数据的高效手段,提高数据挖掘能力才能更好地发现和研究交通问题。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大数据挖掘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该专业学生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短板,且实践上出现诸多困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双语教学模式数据挖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双语教学模式数据挖掘论文 篇1:

信息类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类专业因其学科特点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和实践过程,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学生为中心

作者简介:兰红(1969-),女,辽宁鞍山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无线互联网的应用、图像处理等;李淑芝(1964-),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XJG-08-6-38)、江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完成教学的过程,在我国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中,主要指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学院近年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信息类专业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试点,有三门课程获得“江西省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双语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书籍、掌握最新IT技术的能力,而且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一、信息类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信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适合双语教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都诞生于英文环境,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必然要掌握信息类专业英语,因而对于高校信息类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性。

1.信息类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可行性

(1)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基本都是英文。在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高级编程语言,而这些语言的语法结构、代码的编写几乎都是用英语形成的;在没有中文版之前,国外许多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是英文版。学生在学习信息类专业知识特别是软件技术的过程中使用英语是必然,这使得学生在观念上易于接受双语授课的教学模式。

(2)信息类专业的英文原版教材多。信息类专业的许多中文教材都是由英文翻译过来,有些翻译不是很准确导致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直接使用英文教材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原文的透彻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械工业等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国外计算机英文原版或影印版优秀教材,这为我们实施双语教学用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我国从中小学就已开始进行英语教学,学生进入大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这对我们实施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信息类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

(1)提高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目前高校教学普遍采用单语教学,英语教学仅局限于学时十分有限的英语课本,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脱节,英语应用能力差,传统的教法、学法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2)促进教育规范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培养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双语教学使课程与国际接轨,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教学资料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看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3)信息类学科专业特性的需要。信息类学科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其专业知识的表述、词义和术语的理解和诠释比较一致,很多技术研究开发工具的中文版为英文的汉化版,存在推出时间迟、汉化不确切等现象,使我国专业人员的技术应用总是滞后,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查询、阅读英文科技资料,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双语教学一般采用外国原版教材,国外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教材中的薄弱环节。国外教材中还大量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国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是从美国CC2001课程体系中借鉴过来的,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吸收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培养方式,有利于深化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

二、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双语教学要做到既能适应形式发展需要,又能符合高等教育实际,必须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弄清双语教学的目标与手段;二是工作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关系,认识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三是师资水平与学生素质的关系,明确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四是原版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解决双语教学的工作成效与质量。针对我院信息类专业开设双语课程而言,须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高低不等。要开展双语教学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英语语言环境较弱,思维习惯使用母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交往中,母语环境较重,要想搞好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双语学习、应用环境。

(3)教师具备专业能力,英语表达相对较弱。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的高度融合,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要在教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双语教材英中结合,选材难易适中。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信息类专业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且英文表述的深浅不同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双语教学效果,教师选择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材的专业表述。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听、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语言相通,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由于双语教学在语言上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实战能力,如果两个角色中有一个英语的实战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强调发挥学生主观性和师生互动教学”,适于应用到双语教学中。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在西方国家教育界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西方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主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教学内容强调实践导向,按专业能力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调双向沟通;教学过程的起点置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及师生互动点的多少作为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核心指标;考核体系注重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教学过程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培养的育人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双语教学模式构建

为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入双语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首先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第二课堂、选修课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在师生英语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环境,突出培养学生“想学、要学、会学、能学”的自我学习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实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图1所示为“以学生为中心”双语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3.“以学生为中心”双语教学的实施

(1)课程选择。在信息类专业中有许多偏重理论的课程,如“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如果这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计算机的术语及纯理论会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然而,高级语言编程类课程大多涉及英文,特别是在编程、编译和调试过程中,编译器提示信息都是英文。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因而双语试点课程从高级语言编程类课程开始,我们选择了“JAVA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进行试点。

(2)教材选择。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我们选择具有大量案例的计算机经典教材,同时结合专业认证考试教材进行授课。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把SUN公司关于JAVA国际认证的SCJP辅导资料结合其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报考SCJP均选择英文版考题并顺利通过。

(3)教学过程准备。双语教学过程的准备决定了课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强调了教案及课件准备的重要性,课程准备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国外原版教材和课程的自身特点入手,撰写双语教学的大纲、教案和课件,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精心准备了中文和英文两种多媒体课件,同时制定信息类专业术语表,方便学生在课前掌握专业术语,组织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提早了解学习内容避免双语教学带来的理解障碍和学习困难。

(4)教学环境搭建。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内涵,结合课程改革建设,我们提出了以案例为依托,将教学内容工程化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归纳为一个核心问题,为每个问题设计一个“工程模型”,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工程理念。双语教学中以英文案例和英文工程项目为主线,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上机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开发平台。每节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解答,在下一节课讲解作业,帮助学生纠正不足;共享课程的课件,以便学生课后复习;在课后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5)教学资源建设。首先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将相关技术的最新IT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如SUN公司提供的“JAVA网络学习课堂”等;其次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包括纸质的英文参考书目和电子文献资料;第三,编写教学辅助材料,制作集视频、动画、图片及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借助双语示范课程的网络平台将教学要求、进程、课堂PPT、习题解答、补充内容挂在网上,还建立网上交流、问题讨论及教学反馈专区等等;第四,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制作和比赛,并将学生作品上网展示,供大家更好的参考和学习。

四、结语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校信息类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行了四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双语课程结束后的专业认证考试及后续课程学习中都主动选择英文版本,同时双语教学也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软件设计和专业文献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们正在逐步开展更多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为更好的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啸剑.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及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3):97-98.

[2]陈岱松.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6-27.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0-51.

[4]陈肖慧.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71.

[5]刘心声.高校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169-170.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兰 红 李淑芝

双语教学模式数据挖掘论文 篇2:

交通工程专业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探讨

[摘 要] 交通工程专业的高交叉性,决定了需要其他技术手段辅助其发展。近年来,大数据挖掘成为处理各种数据的高效手段,提高数据挖掘能力才能更好地发现和研究交通问题。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大数据挖掘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该专业学生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短板,且实践上出现诸多困难。通过分析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影响,根据目前教学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交通工程专业;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交通工程导论(双语)”重点课程建设(047000513103)

[作者简介] 赖见辉(1986—),男,江西赣州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智能交通和交通数据挖掘研究;罗甜甜(1996—),女,河南周口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2019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交通数据挖掘。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能力,如今,大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种处理多源数据,挖掘和探讨背后问题的高效手段。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以下五个特点: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和真实性。大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并且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营销:电信公司可利用大数据挖掘潜在的特定用户群体,有利于电信公司更好地营销。(2)医疗:通过科学利用大数据,实现各个医院的病历共享、流行病发病预测、药物作用预测和个体化的精准医疗等,提高对疾病预防、整治水平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交通:实时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通过长时间的统计,挖掘真正的道路运行用户,对交通拥堵或重大交通事件进行预警等。

大数据的特点和价值使得大数据挖掘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强交叉性学科,如交通工程专业,利用大数据挖掘进行技术处理、分析数据并找到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极为重要。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种学科,交叉性较强,研究对象包括人、车、路、环境和能源等,并联系道路交通进行研究。由于交通工程专业的高交叉性,因此,需要借助其他技术手段辅助其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大数据挖掘作为处理数据的得力助手,已经成为处理交通数据的有效手段,方便对整个交通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调节与调度[1]。

二、大数据挖掘应用的知识体系

在国内,大数据挖掘所涉及的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大数据导论”和“机器学习”等课程。如清华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科学课程体系包括“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大数据算法基础”“模式识别”和“大数据的采集与智能处理”等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数据科学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包括了“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入门”等,选修课包括了“应用回归分析”“数据可视化入门”等。

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数据科学理学硕士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了“Data Visualization & Exploratory Analytics”(数据可视化与探索性分析)和“Data Science Capstone Project”(数据科学综合训练)等课程,纽约大学开设了“Intro to Data Science”(数据科学导论)、“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机器学习与计算统计学)和“Capstone Project in Data Science”(数据科学综合训练)等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了“Modern Applied Statistics: Data Mining”(现代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Paradigms for Computing with Data”(基于数据的计算范式)等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城市大学都开设了“Big Data Analytics”(大数据分析学)课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数据挖掘专业涉及的课程不仅包含“数理统计分析”等基本课程,还包括与计算机处理数据相关的课程,但这些都只是“大数据”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目前还未发现有学校开设“大数据”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2018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成立“New Urban Science”本科专业。从课程内容来看,它不仅包括了“Introduction to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城市设计与发展导论)、“Urban Planning and Social Science Laboratory”(城市规划与社会科学实验室)等专业课程,还包括了“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计算机科学与程序设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算法导论)和“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导论)等一些与计算机学科有关的课程。从MIT的阐述可知,此举在于帮助学生将现代技术工具与城市结合起来,能够实现积极的变革,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今城市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挑战的机会,培养的是具有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城市研究者。

MIT開设的本科专业和交通工程具有高度相似性,都是属于交叉性强的学科。这是一个新的尝试,给未来一些专业,特别是高交叉性学科(如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三、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影响

(一)大数据采集技术对传统人工采集方式的影响

在交通工程中,传统人工采集方式有调查问卷法;对于居民则有居民出行调查;对于公路OD调查,则有停车问询调查法。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的方式较传统方法更便捷、迅速和高效,交通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如手机信令和牌照识别等,这些技术获取的数据较传统技术获取的数据,更具连续性、细粒度、更新快等优点。大数据采集技术对传统的人工采集方式造成了巨大影响,如车牌照法采用自动拍照获取调查信息,理论上是一种全样本调查,避免了一些因素对调查精度的影响,在后期数据处理中,可以从车辆在不同地点的停留时间获取该车辆的轨迹;而相对应的传统的停车问询调查法,是一种抽样调查。在后期数据处理中无法将重复调查和多次往返出行进行区分,给数据处理造成一定困难且准确率难以把握[2]。大数据采集技术比传统人工采集获取数据的速度快,由于数据具有时效性,因此可以加快后期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交通规划、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二)大数据挖掘对个性化才人培养的影响

个性化人才更加注重实践,是能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在大数据时代,更要注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教授。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因此对于个性化人才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将专业技术与编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技术结合,这样可以透过数据挖掘背后的实际问题,更加精细化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大数据挖掘对交通咨询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交通行业人士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有用的信息,更加迅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需求与城市空间格局及其产生的空间活动有关,交通专业人士可利用多源数据,通过对城市设施、用地功能等进一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交通运行状态评估需要有关车辆的大量数据,因此,交通行业人士可利用浮动车数据和牌照识别数据等进行分析与评估。这些数据若是通过传统方法获取,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而且数据的准确性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不仅如此,大数据除了具有“大量”的优点,还可以挖掘到更精细化的信息,使得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微观化。而且多种数据的结合,更容易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精确解决实际问题,互相验证,减小误差。此外,如今的大数据挖掘更有利于交通专业人士分析特定群体甚至个体的行为,这些独特的信息对交通咨询工作同样有重大意义。

四、面临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学科的强综合性,仅仅掌握交通领域专业知识已然不足,针对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的结合,主要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编程水平普遍偏弱

如今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学科的综合应用,对于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交通工程学科中要求掌握的传统知识与能力已然不足,急需熟练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交通领域专业人士。但交通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还不足,而目前对交通数据分析的需求又很大,造成了学校与工作的要求出现空缺。在分析实际问题时,人员的主要精力浪费在编程的实现与数据结构的设计方面,降低了数据处理的效率[3]。

(二)学生数理统计知识应用能力不足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快速获取各种大量数据成为现实,交通数据种类多样,其中蕴含的有用信息能运用于交通管理和分析中,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从数据中进行观察与统计。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过足够的数理统计课程和专业的训练,不能很好地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在数理统计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数据分析和统计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影响整个算法的进展,因此,强化学生的数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缺少大數据挖掘相关课程体系

近些年,不少高校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但此专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更不用说数据挖掘相关课程与其他专业结合的情况。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大量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想要的数据极为重要。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大数据挖掘涉及的课程与专业知识结合,才能增强学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但目前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更多的是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城市规划原理”“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调查与分析”。从整体角度,虽涉及一些与大数据挖掘相关的课程,但是仍缺乏与大数据挖掘相关的课程体系,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满足不了目前的实际发展需要。

(四)缺少大数据挖掘实践应用

交通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系统需要专业人士完整、立体、多角度进行刻画,传统的规划软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规划的需要。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冲击需要专业人士掌握更多的工具。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专业人士只有将杂乱的数据经过处理,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这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经历,不能只精通于理论。但学校教学更多的是偏向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缺乏实践的训练。由于缺乏大数据挖掘相关的课程体系,必然会导致实践应用的缺乏。在数据处理上,如今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差,使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数据处理,成为障碍。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发大数据挖掘平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以致用,逐步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

五、主要措施

(一)现有课程体系融入大数据应用理念

根据目前交通发展形势,为了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与培养的过程中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教授,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调度输出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掌握交通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编程语言的科研人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又要使其了解并熟悉智能交通,以及编程知识。在课堂上教授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实际应用,经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供关于编程语言、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大数据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良好的交通技能和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二)开设“大数据在交通中的应用导论”课程

由于大数据在交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应该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开设“大数据在交通中的应用导论”是非常必要的。大数据可以为解决交通问题提供很好的模型和方法,此门课程从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出发,解释了如何将大数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应该主动通过网站了解大数据与交通相结合的发展程度与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完善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有限性[4]。

(三)建立大数据挖掘应用实验平台

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大数据,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学校需提供大数据挖掘应用实验平台作为训练学生处理数据能力的专用平台,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大数据分析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四)注重与应用单位联系,加强实践应用

学校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为学生安排实际工作的学习与实训,利用用人单位和企业创造一个学习的真实场景,将学生从理论学习带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此外,可以通过将学校大数据平台与应用单位合作,让学生逐渐增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弥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交通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速率,为以后在社会中的具体场景发挥作用打下基础[5]。

六、结语

随着知识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类似交通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越来越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辅助解决问题,传统的交通学习方法和科目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技能知识需求,更需要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动完善自己在此领域的差距。同样,学校方面也需要在提供学习平台与水平方面认真筹划,尽量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与实践平台,为未来实际的应用做准备,能够使学生通过在校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机会的锻炼,尽快成长为能够处理交通规划、调度问题,解决各种交通难题,具备特殊情况下所需要的交通领域知识的交通專业人才。本文探讨了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大数据与交通专业的发展背景和实际情形,阐述了大数据对目前交通方面学习和实际的应用方面的影响与重要性,并且针对学生欠缺的必备能力,提出了学校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具体措施和必要条件,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交通人才指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法,也为促进该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观点与思路。

参考文献

[1]韩会然,杨成凤,姚景艳.大数据时代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86-93.

[2]徐岸.车辆牌照信息调查法在公路OD调查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2(12):47-49.

[3]戴刚,蔡春丽,刘伟,等.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129-130.

[4]于世军,邓社军,刘路,等.交通工程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279-281.

[5]翁建成,赵晓华,马思雍.团队导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认知作用的跟踪评价方法[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0,39(2):46-51.

作者:赖见辉 王扬 罗甜甜 柳堤 陈艳艳

双语教学模式数据挖掘论文 篇3:

《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规划课程双语课程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等几方面,探讨了在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开展企业信息规划双语课程教学可行的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双语教学;知识结构图;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成为各类院校竞相设立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未经专业英语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教材或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尝试采用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图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目的体现在知识结构图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并借此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第一教学目的,即在于向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具体业务的结合方式,并就此使学生深刻理解“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电子商务的实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治学素养,从而为未来的深造、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教学的言语手段,而教学的核心,仍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本身。

2.促使学生从“应试”英语学习向“应用”英语学习转变。过去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侧重于应试,主要面向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推行双语教学,将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向实际应用转变。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悉专业领域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再加之对理论知识本身的深入学习了解,将得以以双语形式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增强英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将自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探索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特点与双语教学特点,作者尝试采用图1所示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确的教学目的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但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管模式如何变化,均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体现认识论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能倒置的原则。

2.遵循先认知后养成、二者不可偏废的原则。认知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养成教育是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形成学生应用内化知识的行为和技能。信息管理理论,在学生内化前是社会的、外在的,经内化才是个体的,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用内化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从事高效、创新的工作,这才是个体技能的养成。

3.遵循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主体的参与,安排学生足够的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和养成技能的积极性,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摸索、总结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一)课堂上处理好两个关系、利用好一个图示

1.处理好“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本身的内容。为此,采用直接联系原则,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即以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直接表述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的内容,通过英语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该专业领域查阅文献与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英中文对照“三步走”的方式,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原版英文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第一步。之后,针对阅读难点,对学生予以讲解,并给出译文,这样便迈出了双语教学的第二步,使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知识进行详解,这是第三步。

2.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每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之后,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肯定、更正和补充。要引导学生在英文阅读记忆的基础上,重点思考课程的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讲授知识的及时掌握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形成逻辑框架,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

3.合理利用知识结构图。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为“归纳性”为主的课程,而非“演绎性”为主的课程。对于归纳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会感到空洞和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大量例举从而加深学生对“归纳”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英文、理论、例举仍会让不少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杂乱且主次不清。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可考虑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在图中明确标示引例与要说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与相应的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在微观上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在宏观上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二)课下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方法

1.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讲述内容,每堂课给学生指定2~3篇英文相关参考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理论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查找与课堂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提高学生英文资料的查阅能力。

2.撰写个人学习总结。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在每一章课程内容结束后用英文写出本章的个人学习总结。总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归纳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明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讲述本章学习的心得体会,重点总结在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与不足;第三部分为本章学习的课外参考文献列表。

通过对所学课程深入、系统的总结,可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专业领域的英文写作能力;二是使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三是明确了自身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撰写总结的过程,也是蕴含着养成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琪.理科双语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9.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3]梁洪有,等.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考论谈,2006,(4).

[4]张春梅,等.双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作者简介:岳峻(1970-),女,山东烟台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信息管理。

作者:岳峻,李振波,邹海林

上一篇:行政机关改革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