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7

与曹文轩先生素不相识,读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他年龄比我略小。猛然看到一篇文章称他“老教授”,在替他抱屈之余,也不由地想到自己更应该归入“老教授”之列,因而生出颇多感慨。其实曹先生一点也不老。他是儿童文学作家,心年轻,也长得年轻,称得上清逸、俊朗。学者大多长相不怎么样,成就往往是与长相成反比的。成就既大,且能像曹先生这样相貌堂堂的实在不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读本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读本研究管理论文 篇1:

《中职语文读本》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可以说,职业素养关系到中职人才的未来发展,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中职语文读本》作为我校一项重要课题成果,其研发与应用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分析中职学校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意义,并结合我校实际,就《中职语文读本》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读本;学生;职业素养;作用

一、中职学校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意义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1]。可以说,职业素养关系到中职人才的未来发展,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职业素养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某项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个人修养,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在职业过程中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形象以及职业技术等综合品质,是职业内在的规范与要求。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从业以及谋生的关键[2]。中职学校只有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中职学生本身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准确评价与判断,找到合适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因此,在中职学校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语文读本》在我校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一)《中职语文读本》的研发与应用意义

近年来,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关注,我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也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旨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中职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发展服务。而中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语文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学素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3]。

如何通过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成为一项重要科研课题。我校为此专门设立了《中职〈语文读本:快乐阅读·幸福写作〉系列丛书的研发与应用》科研课题,旨在打造国家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营造书香校园,最大自由度地为学生研发出丰富多彩的语文读本,并逐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该项科研成果现已编辑成书《中职语文读本》(杨慧著,30万字,现已通过专家组的审定,提交“学校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联系出版社印刷,预计2016年3月春季开学在校学生使用)。《中职语文读本》以阅读、感悟、写作为一体,让学生在人文情怀的浸润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心灵健康的幸福,必定对于促进和完善校园文化品牌的特色,具有可持续研发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将申请纳入辽宁省“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与国家规划指定的中职《语文》教材相互补充配合使用,填补区域性职业教育语文读本自主研发的空白。

(二)《中职语文读本》的特点

1内容丰富,适用性强。《中职语文读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主题阳光、题材丰富、例证充实、赏析透彻、思考深刻,突出文学色彩,具有美德美育教化功能,适用于指导中职生的文学欣赏与创作实践,旨在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全书(80篇,30万字)分为六个单元:《高山景行,感受大师》通过礼赞那些德艺双馨的人物事迹与人物形象,为学生的成长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的典范;《开卷有益,含英咀华》汲取作品中的精华,涵养学生做人的德行;《文友剪影,放歌真情》以文会友体现出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歌颂人与作品中的真挚友情;《点亮心灯,取暖文学》彰显文学之大美、人性之大美;《教海无涯,师心无悔》执着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塑造了一位播种文学种子的教师形象;《当下最美,心香一瓣》珍惜眼前拥有的美好生活,践行“快乐阅读·幸福写作”的人文理念,美文与鉴赏同步,感悟与思考同行,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凸显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其艺术特色突出,可谓富有个性、富有创新、针对面广、实用性强、可持续研发的特色读本。“为无数的少年学子带来启智育美的良机”,不仅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大人文情怀,又能砥砺学生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最终实现课题预期的德育目标。取材广泛,人、事、物、情,尽收笔底;突破了学生“作文难”“无话可说”的窘境,激发学生“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写作热情。写作手法,灵动多变,写什么、怎么写,虽文无定法,却有章可循;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布局谋篇的独运匠心,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

2思维创新,影响力大。《中职语文读本》在板块设计上别出新裁,除教学选用的文章外,每单元前都有【美文导读】,每篇文章后都有【赏析茶座】与【感悟思考】;编写体例上采用“导读”“赏析”“感悟”“创作”四步法,即抓住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色,解决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把文体知识、鉴赏能力、写作技巧、创作体会等熔于一炉,解决学生在日常阅读与写作中所遭遇的“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以及“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践行“快乐阅读·幸福写作”的人文理念,真正实现以“快乐”的心态阅读、以“幸福”的心态写作的养成教育目标。美育启智效果显著,为其他省市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操作的示范性的样板工程。此读本不局限于校园里的学生、文化理论课教师,同样适用于社会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社团、阅读与写作培训机构。

《中职语文读本》由中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向峰教授作序推荐出版;由享有盛名的作家、教育家及学者组成的29人专家组,参与了课题的申请、初稿的遴选、终稿的审定、以及成果推广的可行性论证。同时,得到了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政协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关工委的高度关注;得到了国学研究会的权威审定;得到了文联、作家协会以及日报、晚报等部门与传媒的推广宣传。王向峰教授在序中写道:“杨慧用唯美的意象、唯妙的语言,通过直白或隐喻的表述,传达出了作品的内涵。既先锋又典雅,既绮丽又深情,令人耳目一新。所以她的作品很受众,得到读者的青睐。”不仅“题材多式多样,而语言又能状物畅情,显示了不凡的笔力”;同时,又能把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渗透于每一篇散文的阅读、欣赏、品鉴之中,起到了指导学生写好一篇散文时如何借鉴、仿写、创作的作用,进而完善选材、立意、谋篇等技巧上的建构。不仅是学生“快乐阅读·幸福写作”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本,更是营造书香校园陶冶学生人文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读物。

课题负责人杨慧“是一位自觉地把语文教学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作家型语文老师”,追崇“用师爱点亮心灯,用真情感化学生;用文字触摸灵魂,用文学擦亮生命”之德艺双馨的境界。她所倡议研发的《本土文学进校园》课题,早就被曙光小学采用,现已建成“小作家基地”。另外,她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究》《角色扮演法教学组织形式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探究》,皆获“十二五”规划课题三等奖;《国家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应用研究》《指导职专学生阅读本土文学读本的经验及收获》等十余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荣获省级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同时,多次参加省市级文学研讨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撰写出特色鲜明的作文指导、文学评论与传播正能量的原创文学作品。如,《结构的魅力》《作文中的语言艺术》《阎连科〈父亲的树〉的象征意义》等上百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学生之友》《教书育人》等多家期刊。为本课题的应用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中职语文读本》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1突出职业素养的唤醒与培育。当前的课本教材,注重学生以积累知识为过程的技术技能上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上的唤醒与培育。语文教师缺少创新精神,遵循课程安排,固守教科书,不敢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出大胆的尝试及必要的改革,学生自主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制约,更无法激发写作的兴趣,是造成学生轻视文化课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职语文读本的匮乏,致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跟不上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速度,其结果是学校输出的是“机器人”(有技能、没文化的毕业生),不能对接或融入企业文化,因而达不到企业人才需求的高度[4]。《中职语文读本》重视学生的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普查学生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程度;联系学生实际的阅读水平,选定这部《中职语文读本》,以言传身教为榜样力量,引发学生心理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促使学生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向重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养成教育方向转变;在享受“快乐阅读·幸福写作”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欣赏习惯、写作习惯,感受到人文素养提升带来的身心愉悦,体悟生命的意义。

2突出文学的美德美育教化功能。国家示范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突出“一校一特色”,避免任何内容上的平淡无奇与形式上的重复建设。在读本内容的选材上,侧重选取已在国家省市级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代表作品及获奖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学生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注重挖掘读本的人文内涵,使读本人文化、乡土化、情感化。作家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便于学生从情感上的亲近与接纳,继而走进社会,感悟人生,经受心灵的洗礼[5]。正如王向峰在书序《人性是一棵开花的树》中评价道:“在这部读本中,塑造了一位有良心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形象,于逆境中百折不挠,以研发中职语文读本系列丛书为己任,写她日常接触的人和事、教学与读书、触景与生情的感悟。事无宏大之事,情无激烈之情,但她却能融情入事,斐然成章。有的文章,如溪流缓缓,淙淙有声;有的文章,如微风拂面,温润有情。”

3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职语文读本的系列研发,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三者之间的合力,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师生身心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优化同步[6]。因而用本校语文教师作品去教育影响在校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学校邀请本土作家走进校园,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在学生与作家互动中,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舞台[7]。营造书香校园,让善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教师站在校本研发的前沿,让他们去自主研发校园读本。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力,提供一切可能帮助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产品”,并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激发教师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赞赏包容的态度看待每一名学生,激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审美与鉴赏的实践能力,张扬其人文个性,使每名学生都拥有惠及一生的品质和能力,最终实现人文素养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的目标[8]。配合语文读本的应用,创建“文学社团”,校园网上开辟“文学之窗”,开展“读书有奖征文”大赛,举办诗歌及经典美文朗诵大赛,制作与读本配套的影视光盘,激发学生兴趣,真正实现以“快乐”的心态阅读、以“幸福”的心态写作,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阅读的体验及反馈评价,及时搜集整理学生的阅读反馈信息,吸取对中职语文读本编撰有建设性意见的评价,调整编写动态。网络平台动态跟进,《中职语文读本》按年度更新,实现“教学产品”工程化、批量化,最终达到品牌应用与经济效益双盈利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语文读本》打造了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营造了书香校园,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示范性的样板工程,其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其科研成果将填补本地区职业教育语文读本自主研发的空白,是学校国家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改革创新之举措,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增加一份厚重的人文内涵上的支撑;其应用将改善语文教师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职业倦怠,将改善学生的厌学、畏写的现实状态,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让师生共同体验快乐阅读与幸福写作的愉悦,真正实现了书香校园文化品牌的重新建构,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快乐阅读的审美熏陶,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大视野,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幸福写作的独特体验,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对其将进行可持续性研发,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其他省市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操作的示范性样板工程。

参考文献:

[1]郑淑玉.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2]陈小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学科德育渗透[J].改革与探索,2008,(1).

[3]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4).

[4]周玉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J].吉林农业,2012,(9).

[5]张齐萍.论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

[6]梁荣滨,刘冰.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就业能力——谈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7]刘莎莎.重庆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8]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杨慧

语文读本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曹文轩散论

与曹文轩先生素不相识,读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他年龄比我略小。猛然看到一篇文章称他“老教授”,在替他抱屈之余,也不由地想到自己更应该归入“老教授”之列,因而生出颇多感慨。其实曹先生一点也不老。他是儿童文学作家,心年轻,也长得年轻,称得上清逸、俊朗。学者大多长相不怎么样,成就往往是与长相成反比的。成就既大,且能像曹先生这样相貌堂堂的实在不多。

曹文轩先生的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天瓢》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小说门》等。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可见其著作之宏富。

在他的作品中,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幸福的,美好的世界逐步在他们眼前展现;这个过程也充满了烦恼甚至痛苦,因为他们要面对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人和事,因为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某种代价。这些小说展示了青少年身体与头脑、情感与心灵渐次成熟的历程。读着这些小说,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生命内部的成长的声音,我们与书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特定人生阶段的烟云风雨①。他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成长小说”, 深受青少年欢迎,大约就是因为重在表现青少年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切中了他们的情感和心理。

他的作品被大量译介到国外,《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已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金鸡文学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时报》1994年十大优秀读物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余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可见影响之广泛。

曹先生是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校教师之一。他曾主编有广泛影响的《新语文读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第一册和选修课教材第一册,还曾主编配合新课标的多套丛书,其中有北京大学与江苏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课外读物导读丛书》(5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人文读本》(12册)、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每周阅读计划》(12册)等。

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加各种重要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会议,发表讲话。应许多地方教育部门的邀请,他向中小学语文老师以及广大学生发表演讲,阐述自己有关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他的作品与文章有多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长篇小说《红瓦》第九章,被韩国选入全国高中语文教材。②

他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他对语文、文学教育,对写作和写作学习的理解和指导也特别到位,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他对文学和人的关系,文学对人性和诗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写作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意义,低龄化写作状况、存在的偏向的思考及写作学习所需修养、学养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等见解,对中学文学和写作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由于他是作家,所以他对青少年写作和写作教育情有独钟,理解得特别深刻细致,特别能说在点子上。例如,他最为关注“叙事”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不但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还能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这可以看作是他的经验之谈。这种经验之谈恰恰是一般教师所缺乏的,因而是很宝贵的,师生们看了会觉得特别亲近、真切。由于他是作家化的学者,所以,他所谈的就不停留于经验,而是能够在某些更深的层面上认识语文、写作的意义与价值。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他可以不避浅俗,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写;为了提升学生的言语素养,他可以不畏高雅,让人动心忍性、养气知言。

曹文轩先生的精神意义还在于对青少年业余写作实践的重视。曹先生可以算是高校学者中对青少年写作最为关注的学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他是“新概念作文”的发起者兼评委。他为韩寒、郭敬明的小说作序,对不少少年的写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水平,指出了他们的优点与缺陷,既对他们寄予厚望,也使他们保持清醒。他说:“简单地说,低龄写作是件好事,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古代的那些大师不是几岁就会写诗了吗?有些写得还很好。现在低龄化写作与未来的作家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现在的写作与未来的写作也没有任何关系,少年写作就是少年写作,低龄化写作就是低龄化写作。因为能否成为一个作家还牵扯到复杂的经验问题,经验这东西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命运的安排,而命运这东西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③新概念作文“秋意太重,文章中的绝望、忧伤、悲剧性十分普遍,孩子们把自己的苦难夸大了”。他对越办越火的新概念作文“无节制地鼓励想象力”感到困惑,认为人生也有春夏秋冬,人生各季对生命的感悟是不同的。但是,引起媒体、学校、家庭广泛注意的新概念作文,鲜有那种“阳光的、快乐的”的情绪,青少年作者很有些“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④。他阐明了低龄写作与未来作家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认知局限与文字缺陷也一语中的,这样透彻明白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

有人评价曹文轩先生:学者化的作家,作家化的学者。诚哉斯言!

在高校中文专业,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教师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作家与学者的素养与话语方式是很不同的。前者是虚构、想象的,后者是实证、严谨的。上帝是吝啬的,给予你此天赋就不给你彼天赋。因此,作家不会研究,学者不会创作是很正常的。二者兼而得之,则是很稀罕、很奢侈的。作家、学者,本来是各有所长,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文专业,创作才能并不被重视,往往被视为雕虫小技,人们对此嗤之以鼻,多搞点创作,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创作的成果往往不被认可。在当下中国高校的中文专业中,作家型的教师是十分罕见的,“作家歧视”源远流长。当年的沈从文先生就没少招来白眼,人们看重的是研究,而不是创作。因此,教师的创作优势是得不到鼓励的。创作优势似乎反而成了教师教学的“劣势”,创作成果不能评职称,这无疑是一大偏见。曹先生如果没有学术成果,单凭创作成果——不论多么丰硕,恐怕也没法在北大呆下去。这种荒谬的状况亟待改变,创作型的教师在教学生读写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对作家的景仰要远远超过对学者的景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歧视学者,而是说明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对于中文专业来说,只有作家或只有学者,都是不完备的。

在高校,“学者崇拜”的风气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走向极端,变成了“作家歧视”、“学者自傲”这就不值得推崇了。而这种观念对学者自身也是有害的,有些学者写了几篇论文便自以为是,终日板着面孔故作深沉状,以为了不起,以搞“学术”自居,从此,好的文章就再也写不出来。写出的文字干瘪瘪的,没有一点生命热度、生活情趣,简直不堪卒读。这样的学者太多了,为了写几篇论文把自己弄得没情没趣、没心没肺,划得来吗?

学者瞧不起作家这是千真万确的,不知作家是否也瞧不起学者。大概也同样吧,“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实在是一种极为恶劣的流俗。而曹先生以其一流的创作和研究成果改变了这一偏见,使人们明白“学者化”作家和“作家化”学者的优势,将作家与学者之间的沟壑填平了。不过,这对多数作家和学者来说,只能成为一道遥远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这就尤为显出他的不易。

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曹文轩先生有着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智能结构,基于这种优势,他特别了解文学教育对人性的意义,了解语文、写作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对写作学习智能和非智能因素的作用,对写作学习规律,对成长中的偏差等等问题,他都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发现,这对语文教育如何引领文学少年健康成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他是学者型的作家,所以他对文学和写作教育的理解,也在一般的作家之上。在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课改中,学者型作家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他有些理论是从写作实践中悟到的,恰是我力求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这便是我对他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作家化或学者化的要求,在中学教师那儿又有所不同,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些,能写就好。语文老师什么也不会写还能叫作语文老师吗?这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专业化要求:能经常写、喜欢写。将自己造就成一个作家或一个学者当然最好,不一定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或学者,也不一定都要成为作家兼学者,或学者兼作家。今天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堪忧,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既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除了教案,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写,自然也不写,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作者,这是在专业素质上的起码要求。有没有丰富的写作经验,有没有写作上的信念与理想,是衡量语文教师的重要尺度。语文教师会写,热爱写,他给予学生潜在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同样,语文教师不会写、畏惧动笔,他给予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现今学生语文程度差、害怕写作,不能说和语文教师不愿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自身不会读写,怎么能教出喜欢读写的学生呢?一个特级教师的头衔,抵不上教师给学生读自己写的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评论。

在高校,学者躲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被视为天经地义。在物欲横流、目迷五色的今天,能不惊不躁、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自然算是一种美德。这样的学者已经不多了,着实不应再有什么苛求。但是,在做好学问的同时,走出象牙塔,以学识救济天下、普度众生,无疑更是一种大襟怀、大气度。曹先生就是这么一位走出象牙塔的学者。

从2005年到现在,他在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深圳等地,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播撒在民间。演讲中,他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见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很多都生活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有些人高谈阔论、愤世嫉俗,甚至忧国忧民,但始终在宝塔的尖上,他们的声音是朝向天空的,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回音壁,来回震荡。这些声音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宝塔下面的社会而言,却是十分珍贵的。”“从前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在许多地方,走了许多中小学,进行讲演与阅读情况调查,《中国教育报》曾采访我,为什么去下面走?我说:我有感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一直以来,他们站得比较高,在宝塔尖上,他们的声音是朝向天空的。这些宝贵的声音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你不需要我的声音,我也不需要你的声音。这声音对社会来讲也许是非常珍贵。惊世骇俗的思想犹如云随风飘逝,其实可以化成小雨滋润大地。所以我想到下面来走走,放弃一些世俗的东西,出席不出席一个会,听不听那些声音,也许是无关紧要的。而我走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他所需要的声音,也许是最有意义的。”⑤曹文轩说自己想从那个高处走下来,到下面来走一走,甚至是贫穷的农村。“将一些教育理念、文学理念、语文理念、作文理念以及阅读理念,直接传到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以及学生们那里。”⑥

对此,相信大家也深有感触。确实如曹先生所言,高校的学者与社会、民间几乎是隔绝的。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少年来,宁可堆在象牙塔中发霉、糜烂,也从不考虑应用。学术成果只有极少数的“圈内”读者知道。孤芳自赏,仿佛这才是阳春白雪,是大雅。谁要是想应用,走向民间传播知识,那一定是下里巴人,是大俗。备受讥嘲不说,推广研究成果的工作也难以被承认。就拿高师来说,本来就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可是高师与中小学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从参与基础教育课改的高校教师屈指可数可以看出。偌大一个中国,数来数去,屈指尚且有余。至少在中文这个行当中十分罕见。这种状况显然是很可笑的。有点责任感的,顶多也就是偶尔探出头感慨一番、呼吁几声,能像曹先生这样深入到上百所中小学搞调研的,可谓绝无仅有。而中小学教师又是被牢牢地捆绑在应试的战车上,既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也没有多少高校学者愿意深度介入语文教学实践,这就难怪中小学教育老是在低水平徘徊,新课程形同虚设。当然,这也不能怪高校教师,而是宏观的教育观念出问题了,是高校(尤其是高师)的科研、评价机制出问题了,只问文章发表的级别、数量,不问研究的实践效能,压抑了教师走出象牙塔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眼睛向下的意愿。因此,曹先生的走出去,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他对底层的关怀,大约和他来自农村、深知民间疾苦有关,也和他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有关,更重要的自然是因为他的社会责任感。

曹先生的价值在于为高校教师踏出一条走向民间之路。高校教师,尤其是高师中文学科教师的“自闭”由来已久。这不但造成了科研严重脱离实践,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不可否认,不是所有的科研都要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因为研究的对象有不同的层面,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不少的研究是应该联系教育实践的。比如语法研究,可以做纯粹的理论研究,然而,完全不联系言语实践,不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也是劳而无功的。中国当代语法学的研究成果始终没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照搬英语语法,脱离了汉语实际和汉语实践。即便是本该紧密联系言语创造实际的语用学研究也是如此,只是从某些语言现象中抽取几条规律,没有和整个中学写作教学实践相结合,没能在语文教学和写作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还能称为语用学吗?语文教学居然几乎没有任何语用学的成果介入,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部分原因是在于语文教学界本身拒斥理论,但显然也和语用学研究的脱离实践、研究成果难以应用有关。

从另一方面说,有不少成果是可以应用的,比如许多文学研究成果——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等,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但由于高校教师未能走出象牙塔,以至这些成果被束之高阁。

我想,今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要是能从各自的禁锢中走出来,多一些联系、沟通,构成一个“产、学、研”共同体,情况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观。这种禁锢,一方面是教师的自我禁锢;另一方面是来自管理体制上的禁锢。相对来说,自我禁锢也许还比较容易打破,因为这主要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体制上的禁锢,就不是单靠教师们自行努力能解决的。体制上的难题,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上进行协调、解决,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事。然而对此,我是没有抱多大信心的。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一个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我对曹先生的感慨感同身受。我感到像曹先生那样走出象牙塔之不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今天高校教师的生存环境并不好,教学科研的压力巨大,竞争激烈,要应付各方面的评估,唯有疲于奔命。毋庸讳言,特别是科研生态是比较差的。科研能力上的竞争,往往是在能力之外。发表文章、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价等等的公平性,受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干预。严重的官本位风气使高校不再成为净土,象牙塔也已是难成安居之所——多数年轻教师都想当官,就是官本位体制下的现实。但是,要走出象牙塔也同样艰难。因为,这类业绩是没有人承认的,你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只能算是一种奉献,毕竟“崇高”只有一种精神价值。高校教师在是否走出象牙塔的两难夹缝中求生存。

如果说曹先生的介入语文教育还存在什么遗憾,那就是他的认识大多较为朴拙、零散。他的道理基本上都是从一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还没来得及加以理论化、条理化、系统化。他做的大多是一种描述,而不是论述、论证。这大约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他演讲的内容,而不是真正学术研究的表现形态。这也许正是他的演说技巧之所在,为了便于学生的接受。当有人问为什么学生喜欢听他的演讲时,他回答说:“无他,不闷。”他追求的就是学生爱听的生动性效果。由于他面对的是中小学生,所以他想尽量讲得感性、易解,这是情有可原的。

在研究曹文轩时,我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搜集资料,我不得不从网络上和报刊书籍中零星地搜集一些,将它们缝缀起来,这使我的写作捉襟见肘。我多么希望曹先生能写一部语文教育专著,而后,再编一套《新语文教程》或《新写作教程》。到那时,再来评说曹先生就从容得多了。

注释:

①《曹文轩和他的“成长小说”》,央视国际2003年10月29日,http://www.cctv.com/program/dfsc。

② 《曹文轩教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度介入》,http://szsywzm.blog.tom.com。

③《曹文轩的语文教育观》,宜兴小学语文网http://www.yxedu.net。

④《孩子的苦被放大了》,东方网《劳动报》2005年1月29日,http://ent.sina.com.cn。

⑤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在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会上做学术讲座》,泰州市海陵区教育网。

⑥《曹文轩: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见中国台州网 http://www.taizhou.com.cn。

[作者通联:福建师大文学院]

作者:潘新和

语文读本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我做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因为平时教学事务繁杂,使得很多教师谈做课题色变,认为那是费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与平时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做课题的过程也就是论文形成的过程,它能真正解决你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其中的乐趣是仅仅完成一篇论文无法比拟的。2006年,我申请了一个市级规划课题《语文读本的价值开发与运用》,虽然申请成功,但刚开始做起来也是一筹莫展,几经周折,终于在2012年初成功结题,现把我做课题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课题研究进行得顺利与否,关键是看选题,我认为好的选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1.选题角度要小。有的教师总喜欢选择大题目,觉得只有大题目才值得一做,其实不然。大题目做起来千头万绪,很容易半途而废,以我们的时间条件,最好还是选择较小的题目,用一两年时间就能完成。我的课题《语文读本的价值开发与运用》,选题有些大了,当初预设的完成一套读本学习指导方案,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未能完成。后来进行了调整,形成了《语文读本在教学中的价值》和《语文读本的学习策略》两篇论文,最终顺利结题。2.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课题与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相结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很大的。我做这个课题时,语文读本刚刚开始使用,对于读本教学,大家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普遍感到非常困惑,网上也很难查到资料,所以申报成功也比较容易。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对读本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挖掘出一些别致新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特别是读书活动体验,因为形式灵活多变,有别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因而备受学生的喜爱。

二、做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管理

课题计划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保障。课题申报下来,主持人一定要分阶段制订出详细的计划,每人每月做什么都要有所规划,并督促课题组成员按时完成,最好是每月一次碰头会,汇报一下各自进行的情况,主持人根据课题进展情况提出建议,并布置下个月的计划,这样,课题研究才能顺利进行,否则,一旦搁置,就很难再拾起来。我的课题,在2006年就申报成功,但没有及时制订计划按时起步,2009年时,课题组有两位教师退休,一位教师调走,人员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课题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我们申请了延迟结题,又从年轻教师中选取了五位精兵强将,认真做好计划,加强管理,两年后就基本完成了。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首先,我制订了比较详细的计划,把事先设想的教学策略研究任务具体分到每个组员,同时把研究分成五个阶段:策略计划的制订、策略的实践、实践效果检验、策略再实践再检验、策略时间及效果总结等。按照本课题研究流程,规定了每人每个月必须完成的任务。然后每阶段进行总结交流,课题组成员如果遇到了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出谋划策,总结后,再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及时的总结交流,能很好地督促组员完成阶段研究任务,以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三、 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做课题理论基础很重要,否则没有理论支撑,你的报告就缺乏依据,缺少深度,显得较为苍白。申报、结题都有难度。我为课题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冯·格拉斯菲尔德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要有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紧密合作的团队,对做课题来说尤为重要。主持人要把课题组成员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课题组成员的选择上要注重其研究热情、合作态度、责任意识、业务能力等,做没做过课题不是最重要,只要愿意做,愿意学,就一定会做好。对于年轻成员,主持人应更加细心指导,不要任务布置完就放任自流,否则花了时间精力,做出来的还可能出问题。我们课题组后来吸纳了五位年轻干将,头脑灵活、行动迅速,都非常积极,所以,我的课题能顺利结题是与大家的齐心协力分不开的。

五、一定要记住:做课题不难

大家对课题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做课题一定是需要很高深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其实不然。我们一线教师,最具有课题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做课题了。谁在教学中没有疑惑、没有问题呢?只是我们不善于记录,下了课也就忘了,如果能课后记录一下,日积月累,我们的选题就不是问题了。有时,我们做课题时,早已对这个问题思考、研究很久了,只是缺乏系统性,做课题可以让我们找到更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也许我们预设的解决办法不奏效,没关系,起码证明了这个方法不可取,结题报告照实写,这在课题研究中是允许的。

其实做课题并不难,只要愿意去做,再加上一定的方法,边做边学,找到有效的解决教学中问题的方法,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作者:赵秦乙

上一篇: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