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开始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但是很多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不是很娴熟,如此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缓慢。本文从新媒体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分析出发,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新媒体教学所应该采取的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1: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摘           要]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与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有效结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构建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基于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中把单纯的知识点目标向三维目标拓展的设定,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致力于从单纯预设式向动态生成式的成功转型,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单项思维传输向集体思维发展的全方位覆盖的过程。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只局限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共进,尽可能在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条件

(一)在民主平等中共同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是平等存在的关系,同时出现在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这个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信任和倾听的保障。例如,教学鲁迅的作品《药》。结合文本分析华老栓的人物性格,教师可以提出有关造成他悲剧色彩的问题,如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思想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体价值,在耐心的等待中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对作者的情感解读上,不必追求师生在感悟观点上的统一,要尊重和保留学生的独到见解。

(二)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的知识基础和教育目标的开放系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是对学习目标的确立,为了实现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教育目标的完成,课堂上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在对话协商中完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在相互交融的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中,需要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冲突。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学习中,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文化基础对文本內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一名学生对共同文本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要求教师应适当起到问题参与者的示范作用。老师对学习内容的示范,是在与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指导。这样的指导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不是没有参与学习探究,而是要在问题的提出上抛砖引玉、问题研讨的过程中要画龙点睛。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的第八段时,要求学生找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运用白描的句子,在学生通过朗读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时,老师要进行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和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很快完成任务。体现学习共同体构建分享原则,教师需要拿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一些文化展示,如朗读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像艾青的《给太阳》,或者是《给战斗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朗读,以此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可以演唱几句抗日歌曲,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事物相互联系。启发学生的综合学习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摒弃按部就班的教学思想,对新的教学理念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落实并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在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创设过于神话,追其根由是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却一直被老师的“教”所牵制,老师并没有真正放手,因此,学生“听讲”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改变。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从学生如何学、感知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让其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真正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节选)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学习卡上;接着让学生携带个人学习成果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大白纸上;再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说、展示,师生共同点评、修正、强化。这样的操作方式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防范学生多元泛滥解读文本的现象,老师要以指导者的角度,进行及时纠正。如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个别学生执意分析“人血是不是药引子”等问题,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及时纠正这个见解的延伸。在掌控学生解读文本方向的基础上,满足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条件。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

(一)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障。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中,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但是必须有约束学生行为的具体制度。这种制度的明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并使学生能够自愿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制度的制定包括:(1)怎样获得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2)在课堂问题的交流中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3)对待别人的提问要认真严肃地回答;(4)做到尊重别人的观点;(5)讨论问题时掌握自己的情绪。这些规则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之初建立的基本制度,就像一场游戏的开始,事先讲好游戏规则一样,大家都铭记于心,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课堂上,相互监督各自遵守,养成自觉自愿的习惯。如集体朗读课文时,自己要读出声;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要仔细倾听;遇到他人表现精彩时,要及时在表情上表示赞赏或者给出掌声;小组合作交流要考虑到其他学习小组的存在,压低说话的声音。把这些制度贯穿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中,形成一种学习的养成习惯,确保课堂学习的有序开展。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學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包括两方面,即物理环境和精神空间。物理环境的构建指的是教室空间的大小、桌椅摆放的形状。对教室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座椅的多少基本由学生数决定,座次的排列是可以变化的物理空间内容。根据学习的需要,座次的摆放要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例如,秧田型、马蹄形的座次摆放可以扩大学生交流问题时的接触范围。

学生精神空间的构建以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进行。有形的精神空间是可视性的事物,如窗台摆放的绿色植物,墙壁上张贴的名言警句、实体墙壁上设计的园地板报等,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学生精神空间的基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的认识交流。环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研究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创设空间里产生的信任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对知识的学习容易形成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心理共鸣。

(三)支撑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的技术

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施加快了学生互动的频率,教师的角色得以改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到来阶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教学工具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这项来自社会科技进步的知识载体,推动了新时期课堂改革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构建提供了可以依靠的支撑技术。在技术的应用上教师要选择适度。既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提供新颖、直接的文本资料和课件内容,又不能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对学习主体内容的注意力。例如,对优秀篇章的朗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直接播放有声有色的朗读为学生作出示范,但是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或者不需要学生的朗读展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内容极具感染力,学生不能亲自读一读,对文本的学习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自我的心灵感悟。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的“读一读”实质是学生在做一次与作者的、与他人的、与自己的情感交流。尊重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差,使学生感到学习中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被课堂包含的真实存在的个体。在构建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获得学习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和科学分组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要有对问题和矛盾出现的预见性。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同于合作学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是把问题堆砌到学案上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就可以结束对问题的考证的学习过程,而是老师兼顾两个身份介入的问题研究。老师要真正做到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直面地交流和思考。其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环境的构建等。科学分组是结合文本学习的课堂需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组划分。这些小组既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又是在攻克问题时的竞争对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手要势均力敌,课堂才会精彩。对具体问题的学习结果,老师要掌握评判的尺度,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课堂学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突出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加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良好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何红京.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12(91).

[2]杨伊娜.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作者:周鋆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开始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但是很多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不是很娴熟,如此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缓慢。本文从新媒体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分析出发,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新媒体教学所应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新技术;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效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了日新月异的突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新媒体开始出现。新媒体的存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同时也在近些年来开始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也积极运用了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客观上来看,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还有所不足。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新技术和学习共同体效能的内涵,以及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价值,然后基于《“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实证研究》(立项编号FJJKXB18-324)的课题经验,针对当前教学之中所存在的客观不足,探究在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新媒体的运用策略。本研究一方面可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媒体实践教学方面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各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得以在课堂实践之中运用,这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新媒体教学。下文将首先分析新媒体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且探究新媒体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的价值。

(一)新媒体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所谓的新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加以合成,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新媒体教学一方面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更重要的则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推动结果。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学习共同体既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习共同体也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推动的产物,它相比于传统的师生关系而言,具备更为民主开放的姿态,尤其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也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

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改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而且,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运用新媒体的价值

总体上来看,新媒体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的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离不开新媒体教学方式。借助于新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从而帮助师生构建一个更为直观的互动平台。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是以课本为中心进行展开的,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传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缺乏一个生动的情景,从而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共同体的效能提升更是无从谈起的。

其次,师生之间的关系优化,需要借助新媒体教学方式。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取决于全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灌输者和被动接受者的身份,而是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之中实现相互的交流沟通。借助于新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和教师之间新型关系的构建提供契机。

最后,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提升,也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教学。无论在什么时代,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基本上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而这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着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价值。

二、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新媒体的运用不足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有着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客观的教学情况来看,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对新媒体情境教学设计不熟练,学习共同体无法快速构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媒介也在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教学内容发挥着补充作用。当前,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学的辅助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氛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需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借助新媒体教学的情境构建功能。从实际的运用情况来看,教师在这方面的使用能力较为缺乏。

其次,教师还存在着师本位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情况,教师也会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来,当前很多教师虽然也注意到了新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会不经意地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了全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不善于借助于新媒体教学丰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对于学生最终的教学效果无疑也是不利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筛选后,都可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拓展了學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纪,容易被未知的事物所吸引,这些丰富的课外知识恰巧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吸引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意义。教师受传统教育定势的影响,忽视了新媒体教学所蕴含的庞大的教学资源,还是仅仅依靠对教材内容的教授,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三、 新媒体、新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运用策略

针对当前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运用不足现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然后采取合理的对策进行优化。本文认为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运用策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生、生生沟通,提升共同体构建能力

广大教师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就需要让新媒体教学发挥更多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提高自己借助于新媒体进行情景构建的能力。

比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搜集相关的素材资料:既可以是展现地球生态瑰丽壮观的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反映触目惊心的污染现象的视频资料。同时,教师在根据资料上的画面,配上相关的音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播。借助于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和教师进行交流,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还可以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合作,组成生生学习共同体。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扭轉教学思路,构建合作的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落实的前提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构建更为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而这也需要教师主动扬弃师本位的教学思想,在这之后教师应该积极地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比如,在开展小学六年级的《宇宙生命之谜》这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避免采取断然的说教方式,不必强加给学生以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应该在课堂上组织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会,让每一个共同体的学生都能基于对课本的理解,来提出自己对于宇宙生命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可以适当启发,但是应该保持平等交流的态度。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回家之后利用电脑等设备,利用多媒体形式来制作素材佐证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在学习共同体中互相交流。借助于这种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合作关系,这也非常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

(三)提升课堂兴趣,激发共同体的学习动力

要想充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效能,教师在借助与新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该从兴趣培养的教学入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开展《故宫博物院》这一篇课文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一定的资金支持,用来购买VR眼镜,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3D视频资料,给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游览体验,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游的角色,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说,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也可以让生生的学习共同体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借助于这种方式,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加速学生的知识吸收。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引入适当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四、 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成为教学的一大重任。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离不开对新媒体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以及新媒体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的价值,然后针对新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效能提升中的运用不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秋芸.新媒体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72-73.

[2]李应明.新媒体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9):48.

[3]廖伟霞.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43.

作者简介:

黄超萍,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螺洲中心小学。

作者:黄超萍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习评价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在全面实施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大胆地积极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它是提高课堂教学革新的期待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今后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反思——实践——反思,消除课堂的极“左”现象,因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课题,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研究的内容: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述说学习评价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能体现出有效、高质、创新的特征。

研究的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的理念。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训练模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

4、努力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客观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评价、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分析,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践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获得“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多能型的人才。

2、针对性原则:针对各年级的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小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实际,课堂训练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要求,抓全面、促个性。

3、知行统一原则: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出发,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拟写反思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在教科研改革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习法,问题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学研讨法等。

五、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16年8月-2017年2月)。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组组长:贾凤梅;课题组成员: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贾凤梅、肖守政、曾芳、肖琴、均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王晓慧老师是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二小学

2、构建学习型队伍的运行机制

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加强理论修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取经、充电,组织带领全校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互相评价,及时反思,为继续研究打下坚实有效的坚实基础。

3、构建研究的合作交流机制

成立“青蓝工程”联手帮扶制、师生接对帮扶制、生生互动“小老师”制和年级平行班互查互评制等。

六、研究的对象和操作程序

以本部的六个年级12个班,420名学生的语文发展为研究对象,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来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计划,将取得的初步研究经验继续带入渠江镇第一小学,对138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有效性实施研究。

操作程序:明标——激趣——实践——反思

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反思总结,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学习评价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操作过程

1、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教学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将遇见的问题形成共识,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把教研活动作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

2、推进备课革新: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

3、改进研讨课::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一课多教:一般来讲,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作风的研究态度,更好促进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领悟掌控能力。

4、提倡互动评课: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 ,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5、优化内化教学方案: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1)创设氛围,带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种子,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2)留足时间,倡导阅读。语文是一个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我的阅读。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举措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营造了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校园里教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两年内有2个市级立项课题研究齐驱并驾(《六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提升,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2. 促进了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理论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渐提升,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随笔反思,其中十多篇在省、市、县比赛中获奖或交流。

3.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精练题。(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互动,了解学情,保持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者:贾凤梅 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

上一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