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加,我国出台了多项针对各级教育层次的相关教育制度。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开始逐步获得了各方的关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探析

摘要: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教育的平台,而其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教育和管理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公平则是影响高校辅导员教育和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其公平,就需要创建一个科学公平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公平问题;问题探析

1、前言

其实在高校之中,学生与学校之间是无法进行直接联系的,而想要将日常所想的东西传达给学校,那么就需要借助高校辅导员的手,他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日常管理的时候,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其管理的水平。而想要保证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水平,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其影响因素。

2、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当中很多的问题都被揭露出来,尤其是公平的问题,而这一个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当中是很难进行解决的。其实公平从任何人的角度而言都存在主观的意识,但是公平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对现在的人们进行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准则,能够让个人、集体、社会、国家之间进行调节,从而在当前的特定的环境当中会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对于教育公平,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育的起点是一样的,让社会当中的人能够平等的受到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一定的教育资源。而且现在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的权利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随着教育层层递进,现在高校的教育管理需要做到“公平”,高校辅导员就需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来保证其“公平”。从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就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磨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成长。最主要的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年龄逐渐增大,对于外界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外界的一些信息他们无法进行分辨,所以需要有人员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高校辅导员对其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可以说是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而且高校辅导员的公平与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塑造。一旦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出现问题,那么会对他们之后出入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为大学生将来进入到社会当中是否能够公平公正的做事、交往等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其次,身为高校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在学校里受到公平的对待,如果说身边的辅导员在做事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公平二字,那又怎么能够期待学生在之后的生活当中做到公平。那么大学生一旦思想跑偏,那么对其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现在高校之中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以及能够公平的分享学校的教育资源,而这些内容虽然看起来非常的复杂,但是这里面如果说辅导员真的非常尽心尽力,那么就能够做到公平。虽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内容,但是这不会降低其教育管理的效率,相反还能够有助于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让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看法有所改变,更能够帮助其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讲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就非常的难。而这时也就更加需要辅导员的公平对待,这样能够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当中看到公平的希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够因为一些外界的流言或者是其他的情况而进行区别的对待。

3、创设科学的公平环境

在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的时候,辅导员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公平,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享受到学校的公平。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根本,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科学的公平环境。

3.1追求道德性的公平

对于教育上的公平问题,更多人关注的是国家政策上是否是公平的,也就是为了保证每个人能够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公平不仅仅是同他人一样进行教育,更重要的就是能够享受符合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的教育。而学生是否能够享有公平的、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这些都跟教育工作者是否在工作的时候追求道德性的公平有关。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性公平也就是指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教育工作者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教育的公平也就成为一个白话,让学生在心里不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远远大于教师与其接触的时间,而且辅导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解。在工作当中,每个辅导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的辅导,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塑造学生的能力。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当中,不能够因为追求绝对的公平而犯下平均主义的错误。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之后,学生的自我发展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如何去进行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有一个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能力。

3.2营造“认同性”公平

“认同性”公平主要是指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认同。公平的对待是相对的,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其实在整个社会当中,没有一个人感觉自己做到了绝对的公平,因为绝对公平是非常难的,无论是哪一种做法或者是处理方式,总会在进行或者是结束的时候进行计较,也会有旁观者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在旁咄咄逼人。但是在进行公平对待的时候,如果双方对于这一情况有了认同,那么公平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也会在此基础上产生凝聚力。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公平的理解,营造出“认同性”公平,辅导员应该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从心底形成集体的认同感。其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以身作则,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高校辅导员就不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导致学生在心底无法形成“认同性”公平。在现在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案例都说明,高校的辅导员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只有辅导员做好自己,才能够在学生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也才能够保证学生听从自己的命令。

3.3保障“权益性”公平

大学是众多学子辛辛苦苦考上去的,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就非常希望自己所处的高校之中不会存在偏颇的情况,而大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最先接触的就是高校的辅导员,辅导员的做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对于高校的看法,因为在高校之中进行辅导的时候要保证公平。同时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中之后,学生也拥有一定的权益,而这些权益在法律上是公平的,就需要高校的辅导员做到学生的权益公平,保证学生的日常权益不会受到侵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建立尊重学生的权益的制度,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工作,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益,以保证学生的公平。

4、结束语

现在国家对于高校的教育都非常的重要,而高校辅导员则是大学生的指向标,因此高校辅导员则需要以身作则,坚持公平的原则,要积极的创造出科学的公平的环境,让学生保证在公平的环境道中进行学习,能够在进入到社会当中做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边洪强.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探析[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3(1):3.

[2]万魏.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研究[J]. 智库时代, 2017(11):2.

[3]史玉华. 试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J]. 2021(2017-2):111-111.

[4]施翊飛.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4):1.

作者:陈涧凯

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摘  要:当前,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加,我国出台了多项针对各级教育层次的相关教育制度。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开始逐步获得了各方的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究适宜我国国情和高校发展特征的辅导员教育管理体制,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该文将就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进行相关的研究,从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求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   高校辅导员   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CHENG Lai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411104  China)

高校輔导员是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因素发展变化最有力的影响力量,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路上的舵手和领航人。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工作量超负荷、心理知识匮乏等,导致许多高校辅导员并不胜任辅导员的工作,无法为学生及时正确地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无法贴近学生心灵,当学生有思想波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当前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对心理学知识加以合理利用,针对当前重点工作,创新方式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使高校辅导员这个角色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1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意义

在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是最为繁杂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甚至要承担着比高校教师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更大的工作压力。高校辅导员是一项劳心费力的工作,其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逐渐成熟,辅导员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化、具体化、复杂化,同时也面临着新起点、新困难、新使命。因此,面对新形势,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并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用心去培养每个学生,让自身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信赖和敬重的人,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1]。

2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2.1 辅导员师资力量不足,工作涉及面广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工作内容严重超负荷。有的高校辅导员是跨年级管理,有的是跨校区管理,这些特殊情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管理学生的数量增多,势必会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深入程度和有效性下降,并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角色,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负责学生在校事务及心理健康的导师和服务者。但是,尤其是在近年来高校教育工作实际中,高校辅导员工作已经不断扩大且外延,其职能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不仅仅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还承担者服务、协调、心理辅导等多重角色,工作严重超负荷。

2.2 学生日常事务精力投入过多,不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当前来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最基层的工作者,其工作的职责范围包括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工作繁多庞杂、千头万绪。通俗来讲,在校大学生涉及的除教学外的一切工作,几乎都与高校辅导员有关,比如:学风建设、宿舍管理、社团组织、团队建设、各类学生的活动组织、通知发放、数据统计、奖惩助困、学生入党、党员教育、招生宣传、毕业择业、实习管理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高校辅导员直接或间接负责。而这些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处理。因此,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的工作状态,即疲于应付各种日常杂务的处理,针对其他工作则无暇分心。

2.3 忙于完成政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

高校辅导员不但承担着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能,还起着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协调和配合作用,也因此,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只要是学生教学之外的相关事务,就全都归辅导员负责,甚至是学生对于学校管理上有一些看法时,学校也会将问题推给辅导员,让其协调解决。但其实,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思想政治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导,但因为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完成其他事务,导致本职工作发挥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开展的效果相对落后。

3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以偏概全,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

3.1.1 优先效应

在事物中,人们通常对于第一时间所获取的信息不会轻易形成改变和偏差,甚至会自动将后续接收到的新信息进行同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也叫优先效应。在高校期间,辅导员通常会根据学生的谈吐、外貌、衣着、举止等判断学生的学识和修养,并且形成对于该名学生的初印象。但是这种印象的接收是被动的、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印象却会伴随着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而逐渐深入,导致辅导员无法运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3.1.2 光环效应

是指在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进行认知或者评价时,经常会发生因为某一方面特征非常明显和突出,而导致忽略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产生的心理认知不足,即晕轮效应。比如: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就会经常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会致使其只认识到学生的某一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对缺点和不足容易产生忽视和放纵的心理,无法公平、公正、全面地去看待学生。而光环效应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因为自身的优势而骄傲自大,对缺点的存在不以为然。而另一方面,不具备这些优势特征的学生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挫败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2 缺乏责任意识,不利于工作开展

3.2.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起初一个非常微小的动因,经过一个长时间的作用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变化。蝴蝶效应其实就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工作处理时,通常对于小问题不够重视,任其发展,对于学生情况变化也缺乏跟踪掌握以及有效干预,直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才发现其实这一过程中都是一系列本可以加以解决的小细节所积累从而形成的。

3.2.2 责任分散效应和鸟笼逻辑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众多的旁观者却没有人进行施救的一种心理行为效应。比如,当一个人遇到麻烦时,如果在场有很多人旁观,那这些人就承担了共同为其解决麻烦的职责,从而产生责任分散。但因为责任进行分散后,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被分解,人数越多,分摊的责任越小,容易造成问题被忽视,造成全体冷漠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通常会因为日常事务太多,而将一部分工作任务和职责转嫁给自己任命的学生干部,而学生干部因为年纪、阅历、职位分工复杂等诸多原因,造成任务分配不均匀,一些人忙忙碌碌,另一些人则日子清闲,这有可能直接导致彼此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另外,学生干部之间的职能混乱和相互推诿,也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干部组织的办事效率和作用发挥[2]。

3.3 工作方式不正确,学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当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所承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久时,就会引起不耐烦或叛逆的映射。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上,过度教育会产生超限效应。当前,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通常不够全面和深入,并且存在模式僵化、反复说教、情感单一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这种现象感到反感和排斥,不但对于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无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反而会因为这种超限效应产生逆反情绪和抵制情绪,使师生关系恶化[3]。

4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4.1 用好心理学理论搭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日常事务处理。虽然对于教学工作不直接参与,但是在学生的心理疏导上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正视自身的职业定位,明确工作要点,对于学生做到一视同仁[4]。同时,还要懂得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实现与学生的关系的融洽,当学生在遇到困境或挫折时,能够想到与辅导员倾诉,并寻求解决方法。并且,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暖。

4.2 善于倾听,正确引导

高校辅导员可以应用心理学中的倾听手段,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通过有效的倾听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改善,以达到为学生解压的目的。倾听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方式的表达[5]。要全神贯注,不打断学生的说话,不对学生的观点和状况下武断的评论,要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倾诉遇到的困惑和麻烦。倾听结束后,不要很快下结论,要运用提问等方式,找出学生的问题根源并给予纠正和引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3 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高校学生一般都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一是担心就业。学生会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社会的要求而存在疑惑和不确定性,担心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6]。二是每天沉迷游戏和活动,浪费很多時间,临近毕业时担心自己的前程,选择逃避。三则是因为学习基础不扎实所造成的恐慌情绪,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对上述几种情形的具体表现清晰掌握,并能够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解决之道,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等措施,实现对于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5  结语

在高校的各项发展中,辅导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身实力的增强,都与辅导员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强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完善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及情绪疏导能力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易杨萌.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应用路径分析[J].教师,2021(21):13-14.

[2] 徐里,朱平生.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路径思考——基于对河南省280名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155-156,158.

[3] 王正强.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30-231.

[4] 李海兰.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长江丛刊,2020(28):170,172.

[5] 冯悦.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山西青年,2020(9):233.

[6] 李红远,吕丁锁,黄宏彬.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179-182.

作者简介:程来(199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程来

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3: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

摘要:高校大学生德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其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如何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德育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管理工作高效推进,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实践

0引言[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德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辅导员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簡单来说,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我们自身的道德约束,尽可能不违背我们善良的本性去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其次,德育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一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在大学期间,多数人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而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其中,此时德育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往往德育的教导会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但目前就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找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1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1高校大学生德育严重失位,造成冷淡和不被重视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延续了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大学的教育评估基本也是依据学生各科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四六级成绩、考研率的高低为标准。在当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智育仍然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德育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被冷淡和不被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反映了教育的评估还处于重视“知识取向”的价值,导致了学生缺乏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相当于把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也看成了一个机器,看它的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价它的好坏,而彻底忽略了它的全面性,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严重失衡。诚如鲁洁教授所言:在社会泛起唯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等浪潮中,当社会道德从根本上被挖空时,学校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它应有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反而在相互交流、推波助澜中,与社会其他方面共同酿成了空前的道德危机[1]

1.2德育的目标过于空和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

不管是从理论来看还是从实践来看,学生的个性品质都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培养目标却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每个高校大学生实际的主体需要,很少真正从学生的内心去考虑,基本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中小学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倡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用统一的标准去完成一些德育目标。

1.3德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旧

德育的教学仍然是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长期以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德育。尽管当前所提倡的德育教学方式有许多种,但总体来看使用效果都不太好。德育教育所倡导的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但是每个人的个性、思维、判断能力都不同。因此,在当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课堂中,一个教授面对许多学生,讲授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采取这种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式就会忽略学生的个体性,无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德育内容。因此,通过向学生灌输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内容,不顾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那种教学效果。同时德育内容的陈旧主要是源于上课内容形式的单一以及缺少很多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这不仅造成了德育教学内容的反复、重复,还会让学生对德育的理论知识产生厌倦心理。同时我国对德育课程的评价也还是采取的一种闭卷式作答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德育作出评价,考试评价的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德育,因为考试时学生顾虑到一些情况,会故意隐瞒一些东西,所以常常会出现语言和行动不一致的情况,老师无法真正把握学生的真实德育情况。同时这种德育的教学还会给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1.4德育生活过于枯燥,制度过于拘束

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养成不仅要靠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辅以相应的行为约束和德育生活在其中,把德育融入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逐渐来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其次,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教育才能实现道德的进步。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比较反感枯燥空洞的德育生活,除了热衷于评先进个人、优秀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称号,德育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活中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使得许多学生处于一种流放的自然状态,造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生活严重缺乏。张伟强也认为在当前的高校德育生活实践中,德育目标成“倒金字塔状”形式,形成了“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只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格局”,这进一步加剧德育生活的枯燥无味[2]。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德育的本质,偏离了德育生活对学生的需求,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给学生增加了理论学习的负担,使学生无法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德育。

2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策略

2.1强化立德樹人的任务,努力营造“大道德”氛围

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也是判断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标准。因此,高校需要把德育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把它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它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当中,让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改进德育的教育模式,让德育切实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把德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营造一种“大道德”的氛围。比如,把德育融入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生活服务、以及学校的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等活动中。特别是前段时期网上一直在报道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生会工作官僚气息浓厚,在笔者看来,就是高校没有真正把德育教育做到极致。如果高校可以把德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有一种“大道德”的氛围,学校的这种官僚气息自然而然就会被避免。因此,高校需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生活服务中,真正能够形成一种“大道德”氛围。同时高校也需要呼吁全校上下共同形成一种力量,切实把立德树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共同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2.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一直延续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学校中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灵魂、有血肉、有个性的人,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非一种机器,需要别人去操控它。恰恰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违背了人的本性,所以缺乏合理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就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需求,把他们每个人都看成世界上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不要去强迫他们最后形成统一的道德品格,而是引导他们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2.3以道德知识的理论为基础,加强德育的实践活动

道德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德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德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单单只凭道德知识理论的学习而不去实践,这就相当于是纸上谈兵,所学到的知识就比较空洞,无法使学生真正去理解道德知识。其次,在德育的学习中,道德实践比道德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才能把我们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离开了道德实践的知识学习,德育学习的效果也无法判断,德育学习的价值也无从落实。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大胆尝试新的领域,着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把我们的道德实践落实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形成校内外德育模式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在校外的实践中内化道德知识、巩固道德信念,真正达到德育的要求。

3结语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跃,这也给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难度。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学习生活中,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解其问题,实施相应措施,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的实践意义,能够增加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4):9-15.

[2]吴芮凌,代勇智.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29-30.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张长江(1976—),男,吉林蛟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作者:张长江

上一篇:企业新会计制度论文下一篇:企业素养政工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