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固有缺陷,必须由国家对其提供一些基本社会保障,主要包括财力、物力方面的保障和一些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必须由政府进行合理引导和科学支持,使中小企业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虽然在最近几年国家通过各种财政及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力的扶持,但还存在着财税政策内容分散及执行效率差等相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思考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

1.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并存,导致税制结构复杂且不公平

(1)立法级次和效力不同。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使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内资企业适用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而外资企业适用1991年4月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属于法律。二者的法律级次和效力、透明度及权威性均不相同。

(2)重复设置税种,导致我国税制结构复杂,征收管理不规范。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只要是法人或公司,统一适用同一套税法。像我国这样重复设置税种,内外资企业适用两套不同税制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税制的“双轨制”运行,客观上使内、外资企业税收征管质量差别很大。如有些地方政府及税务机关,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放松税收征收管理,不但使国家税款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征管中的非平等待遇。

(3)税前扣除内外有别,致使内外资企业间实际税负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制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的处理、纳税年度的确定、亏损结转以及外国税收抵免等方面,已基本趋于一致,并且名义税率相差不大(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30%,地方税税率为3%,合并后名义税率与内资企业一样为33%),但实际税负则相差悬殊。据测算,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一般约为7%~8%,仅相当于内资企业实际税负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内资企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不利于二者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造成实际税负相差悬殊的主要因素是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和优惠政策不同。比较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可以发现,外资企业税前扣除标准宽,限制少,而内资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补偿不足问题。如对内资企业支付的工资,在计税工资额之内的,可在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则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外资企业只要经董事会批准就允许全部据实扣除。这种做法一方面对内资企业计征所得税时,超过计税工资部分不允许按实际支付的工资在税前列支;另一方面企业在依法代扣职工的个人所得税时,却要按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对这种重复征税我国现行的税法又没有明确的税收抵免规定,显然有失公平,既难以适应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也限制了内资企业用工资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总之,在内外资企业税务处理上的种种双重标准,造成同一收入水平的内、外资企业实际税负相差悬殊,进而使得企业利润、商品价格差异较大,抑制了内资企业的发展。

(4)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速度相差悬殊。近年来尽管我国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发展较快,但无论从其收入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看,还是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而言,都远远达不到“主体”税种的要求。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不足15%.从收入的绝对额看,2000年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绝对额为1443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12661亿元的11.4%,而外资企业所得税2000年的收入仅为326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2%多一点(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的《税收快报》),与我国近年来引进外资的规模显然不成比例;从收入增长速度看,内资企业所得税表现不佳,增长缓慢,平均年递增率仅为4.01%,而外资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近年来收入增长最快的税种,平均年递增率达87.6%。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

2.优惠政策浓厚的“成分论”和“地区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全面宽于内资企业。内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侧重于社会福利、劳动就业、贫穷地区扶植等方面,项目较少,优惠力度较小;而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则侧重于吸引直接投资、鼓励出口、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优惠程度深,力度大,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待遇一般都宽于内资企业。使得外资企业迅速占领我国市场,从而抑制或冲击了民族工业和国内幼稚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本身在技术水平、管理方法、资本运营等方面就比内资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过多、过度和“散滥”的优惠政策,非但没有起到所得税应有的积极效应,反而给民族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国内企业在愈来愈充分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2)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诱发众多的假外资、假合资现象出现。我国目前对外资企业实施的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造成了对外不歧视对内却歧视的状况。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经济发展受制于资源条件的约束,特别是资金的约束,通过涉外税收优惠以吸引外资有其合理性,那么到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外资企业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显然不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这不仅直接减少了税收收入,还带来了税制复杂化,以及税收征管成本的增加,诱发了众多假外资、假合资现象的出现。内、外资企业税制间巨大的“利差”,使一些内资企业纷纷想方设法佩带“外资企业”的光环,借外商投资企业之名享受税收优惠之实,致使我国税收大量流失。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势在必行

1.“两税合一”的理论评析

由《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税收优惠制度虽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没有直接冲突,但是违背了税法的公平原则或中性原则这一实质原则。在现代各国的税收法律关系中,所有纳税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税收在国民中的分配也必须公平合理。税收公平原则是近代平等性的政治和宪法原则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对内外资采用不同的税法,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是对这一原则的违背。

2.“两税合一”的现实评析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最大程度地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是有道理的。而如今,外资这种待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其合理性已经基本不再存在。

(1)从客观因素看,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已超981亿美元,外汇大大增加,资金比较充裕。目前引用外资的政策目标是既要有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大不相同,与改革初期相适应的税收优惠制度理应有所改变。

(2)外资这种“超国民待遇”事实上已经成为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政策歧视。税负不均,成本不同,直接带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差异,进而导致企业行为扭曲,部分內资企业扮演“假外资”。

(3)每年都有大量财政收入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这个数字将会更加惊人。

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构想

1.提高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级次

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是以国务院制订下发的暂行条例存在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是以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形式存在的。随着我国税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法治工作的日臻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急需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程序,颁布企业所得税法,解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立法不统一的问题。

2.统一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

我国现行所得税税率为33%,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税率大多在25%~45%之间。但我国由于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相差很大。据测算,内资企业所得税平均实际负担率为22%左右,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实际负担率为11%左右。所得税负的这种差别,极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应该说,内资企业目前的实际负担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同世界各国相比也属于中等水平,而外资企业的负担水平明显偏低,统一后应同内资企业保持大致相同的水平。统一后企业所得税率的设计,建议采用25%左右的比例税率。这主要是考虑到比例税率比累进税率简便易行,并与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制度相衔接,较容易为纳税人理解和适应。另外,由于多而杂的税收优惠的取消,保障了税基,虽然名义税率调低了,但对于税收收入的稳定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3.调整税收优惠的重点和方式

税收优惠政策是我国现行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差异最大的地方,也是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迥异的主要原因。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既要继续吸引外商投资,又要逐步缩小内外资税收优惠的差异程度。

(1)建立产业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战略导向相协调的所得税优惠机制。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转移到以产业发展导向为主、区域发展导向为辅上来,以贯彻实施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对我国中长期产业发展序列和目标的规划,可以将我国各产业分为三块:先驱产业、中性产业和限制性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先驱产业,而对限制性产业,即使是外资企业也不应再给予优惠政策。区域发展导向也应逐步从目前的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

(2)税收优惠政策应以间接优惠为主,配以减税、免税等直接优惠政策。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采取直接减免稅的优惠形式,这种优惠方式单调,而且由于我国与大多数国家之间没有签订税收饶让协定,政府在放弃了大量收入的同时,外资企业并不能真正从中获利,导致大量税收收入流向国外。目前,国际上吸引外资的税收政策工具主要有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放宽费用扣除及列支标准、亏损结转、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形式及直接减免税形式,其中尤以间接优惠为主,其效果明显要好于减免税等直接优惠形式。因此,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以加速折旧、放宽费用扣除标准、投资抵免等间接税收优惠为主,同时配以一定的减免税形式。

有鉴于此,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环节要从单纯偏重结果的税后优惠环节调整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税后优惠与税前优惠结合,全面使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亏损结转、纳税扣除、科研费用列支、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前优惠措施。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为契机,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折旧水平,调整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原则取消企业所得税优惠,实现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税收待遇平等。因此,统一合并改革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不仅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纳税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我国税制结构、改变主体税种结构失衡,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革平:企业所得税改革中纳税人界定问题探讨[J].涉外税务,2000,(4)

[2]安体富:论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的合并[J].税务研究,2005,(3)

[3]赵迎春:关于科技开发和创新税收优惠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03,(9)

[4]宋丽颖:西部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4,(7)

[5]许建国:“两法合并”中应考虑的税收优惠和税收征管问题[J].税务研究,2003,(7)

[6]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加入WTO与税收改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7]刘剑文:税法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黄 勇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 篇2:

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固有缺陷,必须由国家对其提供一些基本社会保障,主要包括财力、物力方面的保障和一些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必须由政府进行合理引导和科学支持,使中小企业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虽然在最近几年国家通过各种财政及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力的扶持,但还存在着财税政策内容分散及执行效率差等相关问题。文章就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税政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超过日本,开始进入经济强国行列。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内经济基本呈现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仍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国策之一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这从国家层面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能够繁荣稳定发展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本身拥有各种自身相关优势,其发展仍然受着诸如融资困难及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社会负担重、企业基础薄弱等严重制约其健康持续并实现其价值的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对于如何制定客观有效的财政及税收政策、真正建立政府扶持国内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真正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税收服务体系及财政扶持体系问题,是进行扶持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税收作为对企业的扶持手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特点,是扶持广大中小企业良好发展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税收政策之一,税收优惠可以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方便直接而有针对性的优惠,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存在数量和存活率问题,并且能够利用税收政策的相关连带作用,实现间接的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内部科研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税收的扶持政策对于资金底子非常薄弱、市场竞争能力相对比较差、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的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其长远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实现两个方面的互相补充,进行互相搭配,实现调控功能。税收政策可以对中小企业实施直接的影响,这非常有助于实现政府稳定的财政方面的收入,也可以提高针对性的管理,真正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真正科学有效的国家税收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税务系统的科学服务意识,使国家财政政策和国家税收政策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实现扶持中小企业良好健康发展。

二、我国现行财税政策的缺陷

(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低下,效率不高

在我国过去非常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政府只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给予重视,而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过分忽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在具体资金支持安排方面都倾向于相关国有企业,而对国内中小企业就明显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公平。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一些原始资本积累,或者进行高额利息实现外部融资,耗费了企业大量的社会融资成本。政府方面给予的财政资金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明确具体的标准,在具体分配的过程中往往也没有与国内中小企业的相关划分标准科学结合,这样政府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就非常容易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且也非常容易受某些人为因素干预,甚至滋生腐败行为,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规模较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因此政府财力非常有限,这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总量不足。

(二)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手段相对单一

我国财政政策在具体运用财政拨款方面,支持国内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等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效果无法让人满意。首先,财政资金非常不足。客观上来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很多省份地方政府甚至还连年赤字现象,因此对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需要的中小企业资金便非常不足了。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使得地方财政上能够真正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其次,管理方面非常不完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财政资金的相关分配制度尚未得到完善。我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的经济扶持,运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拨款支持中小企业,政府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但是扶持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现在非常薄弱,政府财政资金一般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比较小,而且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问题也处处受限。

(三)立法程度相对低,国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的具体税收法律。其中包括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都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体系,税收形式多样,而且经常分布在不同税法文件、具体实施细则、相关通知和补充的法律规定中,有一些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经常变动调整,甚至需要查阅法律及管理规定的很多文件才能查询到。因此,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内容较分散不集中,并没有真正规范性的税收优惠系统文件,在实施执行起来就会很容易产生混乱,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政策的落实往往很难到位,难以实现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财政政策方面也一样没有真正对于中小企业的具体政策扶持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在当前法制社会中,我国中小企业名义上可享有很多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实际中这些优惠政策往往缺乏规范的国家法律依据,缺乏权威的国家法律条文作为优惠依据。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目前我国社会的中小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的数量非常少,服务体系中一些人员素质非常低,服务机构的一些经费来源也有很大问题。总之,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为国内中小企业真正提供服务的具体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我国社会目前只是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政府一些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政府的政策主导倾向非常明显有效,政府部门也真正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方面这一单一的服务渠道,服务范围程度过窄,服务的具体功能受到很多方面限制,而且目前政府的社会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难以形成真正完善的社会化系统服务网络。其次,我国专门的社会化相关服务机构的总的数量还是非常少,无法很好地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五)税收扶持力度相对比较低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期的具体税收扶持力度相对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税收体系不完善,具体优惠政策涉及范围窄。我国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无论在涉及具体税种方面还是在一些优惠的支持力度方面往往都还有很强的发展局限性。优惠的基本税种局限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其他方面税种涉及非常少。优惠方式往往集中在降低相关税率和减免具体税款两方面,手段过于单一。我国社会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科学税法体系,税收优惠具体政策的单一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多变性特点不相符合。而国家流转税征税面过于广,对于中小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方面以及各环节都能不同程度上产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若不在这些税收环节辅以必要措施加以提高支持,将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其次,我国优惠政策在具体执行效率方面不高。我国的一些税收政策没有真正纳入税收支出的财政预算管理,与之发展相配套的国家政策监督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这就使得财政政策执行随意性特别强,透明度很低。

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对策建议

(一)运用财政政策改善具体融资环境

1.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象这一问题,真正的解决措施就是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单靠国内中小企业以自身力量解决贷款问题显得十分困难。从国际社会上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坚持以国家政府为主导为中小企业建立和提供担保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向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担保,其发展资金来源是用美国国会拨款;而日本在全国范围内设有许多信用管理保证协会,并有专门为中小企业信用公库作为信用保证协会进行提供再担保服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对如何建立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初步有益的探索,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国家政府经贸委便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一扶持文件,开始基本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大致框架。一些地方政府也由财政出资开始建立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担保基金或公司等。

2.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

筹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初始资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的大力支持;二是一些国有中小企业进行出售等的收入所得资金;三是从个体中小企业的具体营业收入中,按一定合适的标准进行提取一定的比例的发展准备金。由政府掌握的企业发展准备金是非常重要的,对维护一些地方产业的相关升级换代或更新,以及支持中小企业与一些高科技尖端行业产业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坚持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努力争取实现滚动发展,对一些重大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孵化期以及产业化启动的资金投入进行专项科学统一的管理,譬如向相关科技产业提供长期而且优惠贷款进行支持,其它部分发展资金可用在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损失补贴保障、进行合理奖励和贷款社会贴息等方面。

(二)推出中小企业税收政策

我国现在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而且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但是必须注意到,在总体的税制结构及具体税种设计等一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坚持从根本上进行调整税制结构行为,在相关技术创新、行业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一些方面,坚持对中小企业实施更大范围的扶持,改革相关所得税制,为国内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

优化税制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努力建立公平、高效的企业所得税制结构税收制度。我国在一些所得税政策的制定中应充分考虑股息减免方式及部分一体化问题,坚持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所得税税收制,进行刺激投资,大力采取多种方式,如股息扣除、投资额抵减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自有资金的发展与进一步投放。其次,要坚持调整流转税及所得税二者的具体结构和关系。坚持不断调整我国税制结构,进行逐步的降低我国流转税在其中所占具体比重,同时不断提高所得税制的征收比例。这样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降低中小企业的征收税收负担,实现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市场适应性,逐渐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地税制支持体系,使税收行为能够真正的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产生良性影响。

强化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不断积极推行社会税务代理制度。坚持对于缺少建账建制的中小企业,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加大征收力量投入,专人负责及定期检查税收,加强监管制度,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的税收模式;对于一些愿意建章建制的相关企业,给予一些税收优惠。除此措施之外,还要坚持推广税务社会代理制度,建立社会第三方的相关税收代理机构,实现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建账建制和建立财务核算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税收业务的培训及税收筹划,使企业可以按时纳税、合理避税。

2. 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

坚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创业期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初创期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应增加一些初创期企业的具体税收优惠力度,坚持减免各种所得税征收,更要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政府方面的服务,这样才可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帮中小企业顺利度过创业期。我国政府可以尝试扩大对某些中小企业具体的优惠政策范围,即对初创期中小型企业的具体减免税的相关期限进行延长,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三)加大政府采购倾斜力度

政府采购行为是国家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政方面的措施。国家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及基本的商品买卖行为,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注资,这从某方面讲实际上是坚持政府作为对企业进行购买商品的市场行为。政府的采购行为和财政补贴行为不同,并不是实现直接的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而是坚持通过市场手段解决问题,对国内中小企业进行相关资助。我国政府目前而言采购规模正在逐年增长,现在基本达到了每年采购几千亿的巨大规模。政府在进行采购时应该适当坚持向中小企业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力度,这样可以极大地扩大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利润空间,改善国内中小企业的市场发展环境。对于国内中小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政府具体采购制度是坚持从宏观上对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调控,这不但能够节约政府相关采购的资金,而且可以促进国内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彬.中国中小企业2010 蓝皮书:发展、融资、服务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2]翟继光.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及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万强,黄新建.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01).

[4]朱志刚.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J].中国科技投资,2006(12).

[5]万强,黄新建.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01).

[6]徐思佳.2010 中小企业或迎来融资春天[N].中华工商时报,2010-01-18.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谭颖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 篇3:

企业所得税并轨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摘要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是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就此做一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企业所得税;自主创新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我国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调节企业收益水平,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主要税种,是我国税收的主体税种之一,是针对企业的利润所征收的一种税种。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它是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所得税发展对国家和企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原所得税法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例如: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并存导致我国税制结构复杂且不公平,税制的“双轨制”运行,客观上使内、外资企业税收征管质量差别很大。优惠政策浓厚的“成分论”和“地区论”导致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全面优于内资企业,使国内企业在越来越充分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将处于不利的境地。鉴于这些情况,2007年3月16日,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为新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南。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尤其是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和优惠政策,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内资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开展有序竞争。但新税法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给予了特别照顾,实行20%的优惠税率,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15%的优惠税率,这将大大有利于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孵化众多创新型大企业的基础,世界上很多大型企业都是由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和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中有对中小企业明显的扶持导向。随着两税并轨,新所得税颁布,中小企业新的一轮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也拉开序幕。

两税并轨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现阶段中小企业亟待处理的。

一、新所得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政策包括纳税人身份、税率、减免税优惠等,具体规定如下:

(一)关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目前,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无非为公司制、合伙企业制及个人独资企业制,不同的组织形式在缴纳所得税方面也是不同的。两税并轨后,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由以上规定可知,在征收范围内去除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同时在征收范围内又增加了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组织,较旧法考虑得更加完善、全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组织形式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性。单从纳税这个方面看,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所以中小企业应慎重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

(二)关于税率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征收的税率比原企业所得税法征收的税率低,并且新税率的档次也比原税率的档次少。以前对企业即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原所得税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以及位于特殊区域的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照顾所得税税率,对于内资微利企业实行两种照顾税率,分别为27%和18%;对特殊区域的外资企业也有两种优惠税率,分别是24%和15%。原税率档次过多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和名义税率有较大的差距,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税率,把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为照顾一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制定了照顾性的税率,为20%。《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同时,第二十八条又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可见,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符合条件,则可享受税率上的优惠照顾。企业的经济规模一定,可以通过创立几个较小企业来解决企业整体规模的问题,同时又享受税法的优惠政策。

(三)关于费用扣除标准

新所得税法与原所得税法相比,税前扣除内容变化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取消了关于计税工资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原税法中关于计税工资的规定,在新所得税法下,真实合法的工资支出可以直接全额扣除,所强调的实际发生、与收入有关及合理性,如工资薪金支出,不再实行限额扣除,而是符合条件的实行据实扣除。那么企业在税前扣除职工工资支出时,是否就可以无条件的随意列支呢,答案是否定的。税务机关在检查企业的工资支出时,一定要参考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如果某一纳税人的工资支出大大超出同行业的正常水平,税务机关就要进行纳税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认定为“非合理支出”,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纳税调整。

2.公益救济性扣除限制放宽

新的所得税法对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税前扣除。而原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捐赠,可以扣除。除了比例上的变化,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另一个变化是税前扣除基数不同。新所得税法规定扣除的基数是企业的年度利润总额,原所得税法则为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存在大量的纳税调整项目,年度利润总额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就不相同,有可能差距还很大。税务人员在辅导企业进行汇算清缴时,一定要注意让企业进行正确的计算,准确把握扣除数额。

3.广告费的扣除有所调整

在新的所得税法中,对于中小企业广告费用支出,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中小企业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l5%的部分可结转到以后年度扣除,而没有超过的部分可以根据实际费用扣除;原税法则根据实际发生的广告费用对外资企业进行扣除,采用分类扣除政策来扣除内资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要注意广告费的认定条件,要与赞助进行区别,因为在新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赞助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4.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变化

在新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企业可在实行新所得税法的当年,就对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损耗圈套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而原国税发[2000]84号文中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采取直线法提取折旧。

此外,对于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则采用按照实际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的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规定如果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就可以用企业实际花费的研发费用的50%抵扣企业当年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而以往的税法对于研发费用扣除的数额则要根据企业研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来定。

二、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优惠政策加快自主创新

(一)树立竞争意识,参与国际竞争

两税并轨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均为33%,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33%包括3%的地方所得税,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方是不征收地方所得税的,特别是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外资企业所得税一般按15%和24%的税率征收。对产品出口企业,符合条件的还按10%的税率征收。我国80%以上的外资企业设立在上述地区和区域,再加上其它优惠税率,外资企业的实际执行税率远远低于3%。而内资企业绝大部分执行3%的税率,至于27%和18%的两档税率,仅是对小企业的照顾。但小企业的应纳所得税很少,因此低税率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据测算,外资企业实际平均税赋在13%左右,而内资企业实际税赋则达25%,几乎相差1倍。两税并轨后,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税率,将把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使原来国内外企业在所得税税率不相同的情况得以改变。在新的所得税颁布之前,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处于劣势,除去科技、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外。企业所得税的不统一也是重大原因。新所得税法中统一的所得税税率使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时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面对机遇,广大中小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所面临的更加竞争的国际环境可能会提供一种新思路的源泉,不断激励企业做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企业在推动国际化发展中进一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证表明,越高级的国际化要求越宽广,且要求更激进和更外向的研发能力。比较高级的出口企业会从不同的国际市场获得专业技巧和知识。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会进行组织学习,寻求更加先进的专业技巧,变成更加知识密集型,由出口推动创新性的因果关系,主要依存在国内市场经常得不到的,来源更加丰富的知识或技术。出口企业能很好地学习这些不同的知识成分以提高其能力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点和缺点,吸收消化国外企业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由于减少了对外资企业征收的税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我国进行投资,也提高了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也进行了统一,在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和国内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所得税制度,对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整合,对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政策待遇水平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我国税法的稳定性、透明度与灵活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在统一的税收制度平台上与其他企业开展公平的竞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机会。

竞争是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特别是对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中小企业更为重要。两税并轨后,新所得税法统一了税收制度,为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竞争提供了平台。竞争与创新关系密切,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唯一手段,而竞争则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所以企业应参与国际竞争,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步伐,在不断地创新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建立科技领先的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新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就是国家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可的体现。新所得税法的优惠政策使广大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中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所以企业在平时的生产和销售中应树立科技领先的意识。企业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科技力量不足,更需要利用这次所得税并轨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的技术改造,树立科技领先的战略。与其他两种优惠税率比较,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税率优惠政策的幅度更大,国家所征收的所得税更少。另外新所得税税法还规定如果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就可以用企业实际花费的研发费用的50%抵扣企业当年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而以往的税法对于研发费用扣除的数额则要根据企业研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来定。研究费用的抵扣使企业可以在研究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注意技术创新、培养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组建自己稳定的研发队伍,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这既可以享受到低税率的好处,同时又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符合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精神,可谓“一举三得”。科学技术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主要的创新都集中在生产技术的改造中,树立科技领先的战略对中小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新税法的规定更加说明了企业要加快自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与主导因素。2l世纪更是由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的时代,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质量。其次,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最具活力的重要生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力量。综观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中小企业创新对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新所得税法颁布使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现状,调整和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并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本土科技型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又基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诉求,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对科研活动使用的先进设备、专用装置、房屋实行加速折旧,允许研发人员的工资可以全额税前列支、对投资者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分别适用所得税减免、资本利得税免除以及资本损失减免和延迟纳税等优惠形式。以此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初创期企业的投资行为。此外,税收优惠是政府向中小企业提供援助的最直接方式,它可以降低创新投资的边际资本成本,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三)利用纳税筹划合理避税,积累资金

1.合理选择企业的组织制度

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无非为公司制、合伙企业制及个人独资企业制,公司制具有法人实体,出资者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及个人独资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出资者需承担无限责任。公司制的公司利润首先要交企业所得税,然后按投资者的出资份额分配利润。投资者收到所分配的利润后还要交个人所得税,所以个人拿到的实际利润是交两份税的。但是如果选择合伙企业制或个人独资制则无需交企业所得税,只需交个人所得税。对于新税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以上规定使企业在选择企业组织制度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的选择来减少企业的纳税,合理避税。它们可以通过注册新公司的方法来扩大企业规模,这样就可以既扩大企业的规模又可以利用新税法的优惠政策。

2.合理控制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表示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中小企业的规模对中小企业纳税有重大影响,因为新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所谓小型微利企业是指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1)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2)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微型企业按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新企业所得税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集中在资产、从业人数和年应纳税所得额三个标准上,所以中小企业在设立初期,应认真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人数,在规模较大时,可考虑分立成两个小规模的独立企业,以享受20%的低税率;此外,小型微利企业还应特别关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时,企业还可采用会计上的一些技巧如分期收款销售、存货计价方法等来推迟收入确认时间,或加大当期扣除数额,降低适用税率。

3.合理增加准予扣除项目

新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成本费用扣除的标准及范围,从而扩大了纳税筹划的空间,这也应成为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在工资薪金筹划方面,由于新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变为符合条件的工资薪金支付,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同时也加大了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标准,所以中小企业可考虑的筹划措施有:(1)提高职工工资,超支的福利以工资形式发放;(2)实行内部职工股的企业,把向职工发放的股利转为绩效工资或年终奖金;(3)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机会;建立工会机构,增加职工福利。在筹划时应注意职工工资超过行业标准需交纳个人所得税,所以企业在增加工资幅度时需权衡利弊。

在广告宣传费方面,因为新税法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合并,提高了扣除比例,超过部分还可向以后无限期结转,所以企业的部分业务宣传可不再通过广告公司策划,可以将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的印有企业标记的礼品、纪念品赠送给客户,以达到广告的目的,还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中小企业还应特别关注对业务招待费的筹划。因为相对于以前的扣除标准,现在的业务招待费扣除比例实际上是下降了,并且超过部分也不能在以后结转。在实务中,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内容有时可以互相替代。如企业召开产品交易会、展览会,赠送的礼品印有企业标识,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宣传作用的,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企业因上述会议发生的餐饮、住宿费,可以列作业务招待费支出。因此,企业可以适当规划广告宣传工作费和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比例,当某项费用超支时,可及时调整。例如,当业务招待会可能超过限额时,则可改变方式,以广告宣传费名义列支。

4.增加研发资金

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密切关系。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是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影响发因素。2008年对北京中关村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显示,3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超过40%的企业研发支出强度低于5%,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投入比重存在明显差距。据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调查数据显示,在提供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了2%,研发投入比重超过2%的企业数量不到1/3。所以资金对创新是至关重要。

企业应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中去。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自主创新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最根本的是资金的支持,资金的积累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有密切的关系,资金的积累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项技术如果有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对其维护还创新都是有利的。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则是加快资金积累的重要办法。当企业的创新技术都转换生产力的时,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企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大地提高,这样就开始新一轮的资金积累。在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中小企业常常处于自有资金欠缺、自身积累不足的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近67%的中小企业把资金不足作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中小企业缺乏大型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和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在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贷款计划性差、流动资金贷款多、贷款频率高、贷款数量少的特点。个别中小企业还存在信用观念淡薄、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频率约是大型企业的5倍,户均贷款金额约是大型企业的0.5%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约是对大型企业的5倍。因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常常对中小企业“惜贷”,造成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较高、融资困难重重。从全国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年信贷规模较小,只占总信贷规模的8%左右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科研等方面力量不够,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所需的资金依靠社会融资可能性较小,非常大—部分资金需要自身的积累。

On Unification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MEs

An Guangshi,Song rui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0030,China )

Key words:SMEs; corporate income tax; innovation

作者:安广实 宋 锐

上一篇:我国政府理财相关问题探析论文下一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