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立法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乃至国际反垄断立法都而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即如何规制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目前,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己然引起广泛重视,它不仅是知识产权法学理论所关注的热点,更是反垄断法学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内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提出相应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反垄断立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反垄断立法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立法研究

摘 要:由于卡特尔的危害性和隐蔽性,宽恕制度应运而生。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宽恕制度,提高了执法效率。但反垄断法规定的宽恕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仅仅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文章将探讨宽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关键词:宽恕制度;立法不足;立法建议

一、反垄断法宽恕制度概述

(一)含义。宽恕一词最早出现在英美法理论和实践中,在大陆法系国家大多称为宽恕政策。各国在引用这一制度时,其法律含义出现了差异性。

“英美法系国家大多使用Leniency,例如美国的公司宽恕制度Corporate Leniency Policy;而大陆法系国家更多的使用Immunity,例如欧盟的Commission Notice on Immunity 。而在实践中,更多的使用Amnesty。

在我国,很多学者对宽恕制度含义的表述也有不同。“有称宽恕政策;有称宽大方案;然而更多学者采纳宽恕制度之称。我国出台的《反垄断法》在第四十六条第二款正式确立了宽恕制度的含义:卡特尔参与者积极地向反垄断法律机构陈述订立合同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明,反垄断法律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行为人的处分。

(二)构成要件

1、经营者自动地向反垄断法律机构报告。报告的经营者务必是主动的,而不是在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要求下才报告的。

2、向反垄断法律机构检举。反垄断法律机构包含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反垄断法律机构。

3、报告的内容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包含协议的发起人、参与者与协议的内容。

二、我国宽恕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政策,许多经济领域开始引入自由市场竞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许多自由竞争行业进入垄断阶段并初具规模。卡特尔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限制竞争活动。“由于卡特尔具有非法限制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被认为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垄断行为,所以很多国家的立法都对卡特尔采取‘本身违法原则’的立场”。我国《反垄断法》的正式出台并引入宽恕制度,是吸收国外立法经验为我所用在立法上的表现。

但《反垄断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许多规定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条款规定过于宽泛,适用上缺乏详细的规则,实施上存在很多困难。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立法现状不够满足对现实生活中非法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规制的需要,有必要对其修改以保证宽恕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评价

(一)宽恕制度立法之肯定。《规定》明确规定重要证据是指可以启动调查或者对认定垄断协议行为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证据。这说明我国的立法也承认宽恕申请的时间为执法机关调查前和调查后。《规定》扩大了卡特尔申请主体的范围,明确了证据的标准。和《反垄断法》粗陋的规定相比,已是立法的一大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宽恕制度立法之不足

(1)执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按照《反垄断法》,如果有经营者自动向执法部门检举,提供相关消息和重要证据,该执法部门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这样的立法对宽恕制度的实施最具伤害性。因为“可以”和“应当”在立法上具有本质的区别。“可以”意味着执法机关有自由裁量权,“应当”意味着执法机关必须根据法律做出决定。

(2)适用对象范围过窄。从违法行为来看,《反垄断法》对串通招投标行为未给出明确规定,爱尔兰、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其进行规制,可是我国反垄断法并未对其做出规定;从适用主体范围来看,《反垄断法》未规定个人宽恕制度,且行业协会也没有申请宽恕制度的资格,限制了宽恕申请的主体范围。

(3)“揭露递减规则”的缺失。所谓“揭露递减规则”是指对于第一个揭发恶性卡特尔的成员予以全额免除责任,其后的成员依其通报的次序递减其减免额度。这样能利用免去和减轻法律责任来鼓励卡特尔成员自首,检举卡特尔的存在,节约执法成本。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都规定了“揭露递减规则”,但是我国的《反垄断法》和《规定》都未规定。

(4)处罚机制存在缺陷。首先,没有设置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涉及到自然人人身自由剥夺,是法律体系中最严厉的处罚,对经营者具有更大的威慑力。但是《反垄断法》对违法卡特尔本身并未设置刑事责任,这是我国立法的一大缺陷。其次,对卡特尔的行政处罚力度不足。按照《反垄断法》的原则,我国对卡特尔的行政处罚是不够的,对财大气粗的垄断者缺少威慑力。

(5)缺少对告密者的保护措施。告密者一旦身份暴露,不仅会遭到商业道德的谴责,还有可能会失去合作伙伴或遭到报复,反垄断法对申请者的保护未做任何规定,这使得告密者望而却步,不利于宽恕制度发挥作用。

四、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完善处罚机制。根据反垄断法实施的现状和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的不足,我们应完善宽恕制度的法律责任体系。首先,要设立刑事处罚制度。可以在《刑法》分则中添加垄断罪名条目,至少在《反垄断法》中要规定卡特尔违法的刑事处罚,使反垄断法律机构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我们应借鉴欧盟竞争法中的规定,即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违法行为(一般指五年以上)可以对罚款数额年均增长百分之十。这样能有效的打击那些持续时间长、财大气粗的经营者。

(二)完善适用对象。个人宽恕制度不单能够免去罚款,还能够免除刑罚处分。因此个人有着猛烈的追求宽恕制度的念头。应增加个人宽恕制度,把公司宽恕制度和个人宽恕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掌握重要垄断信息的自然人告密的热情,为执法机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证据,提高执法效率。

(三)完善适用规则

1、设立“揭露递减规则”。我国应借鉴欧共体的规定,根据申请者揭发卡特尔的先后顺序、提供的有效信息、及时停止违法行为等给与申请者不同程度的宽恕待遇,“揭露递减规则”的运用可以更好的激励卡特尔成员竞相自首,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申请宽恕的积极性,更快的使卡特尔解体。

2、设立申请者保密制度。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宽恕请求者保密制度。由于告密者反叛其余的成员来告发卡特尔的作为,自身就面临着一旦身份败露就会受到打击报复的危机。因此,为了免除告密者的后顾之忧,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掌握宽恕申请者大量的信息、证据及违法实施的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保密义务,以防止信息泄露给申请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语

我国《反垄断法》对宽恕制度作了规定。从近几年的立法实践来看,我国的宽恕制度具有起步晚、发展程度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等特点,存在缺陷。随着我国立法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对宽恕制度的重视,立法机关肯定能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该项制度,使宽恕制度真正成为从内部瓦解卡特尔的有力武器。(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木娟.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J].商业时代,2012(2):29

[2] 尤毅.反垄断法的宽恕制度浅析[J].法制博览,2013(1):3

[3] 郑阳.试析反垄断法中的宽恕制度[J].政法论坛,2013(1):7

[4] 王燕.论核心卡特尔中的宽恕制度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其规制和完善[J].行政与法,2014(2):5

作者:刘凤仙

我国反垄断立法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 要]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乃至国际反垄断立法都而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即如何规制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目前,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己然引起广泛重视,它不仅是知识产权法学理论所关注的热点,更是反垄断法学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内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反垄断法;权利滥用

一、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立法现状

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在第55条以专门条款对知识产权滥用作了如下的原则性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二)不足之处

1.制度设计较粗糙

现存法律法规在涉及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时,大多规定“不得限制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不得含有为中国法律法规所禁止的限制性条款”,这种措词偏笼统,制度设计粗糙,难以确定限制技术竞争展的标准。而国外许多国家的规定却详尽得多。

2.未能明确专门的执法部门

目前国务院还没有根据《反垄断法》第10条的规定明确规制知识产权垄断行为的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法律法规的适用情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务部等都可能成为其主管机关。但是,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知识产权反垄断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知识产权反垄断机构实现独立性和权威性,才更加注重维护宏观的经济秩序,防止市场竞争不足。而现有的商务部、工商管理部门、知识产权局、版权局等部门都不具有这方面的特点。

总体来说,《反垄断法》的颁布,只是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律制度建设己经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依然很多。对于滥用知识产权行的规制并不是反垄断法所能单独完成的,通过相关制度的配套方可能完成。

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若干建议

(一)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领域内反垄断指南或规章

反垄断执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在不同的时期差别很大,这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内反垄断规章或指南。如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欧共体技术转让协议集体豁免条例》、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制定的《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协议中的反垄断法指导方针》都是这方面法律规范文件的代表。它们都是由专司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的机构制定,而且都经由本国的实践发展而不断修正、发展。

(二)设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反垄断法》规定的反垄断主管机构由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两部分构成。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其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务院规定。在我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在部分履行反垄断的执法职责。《反垄断法》立法中考虑到执法工作的延续性和法律的前瞻性,只是明确规定了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工作程序。而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确定具体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由此,该法的立法意图应当是先由各相关部门分头执法,具备条件再设统一、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那么,根据《反垄断法》的授权,国务院应当尽快对于反垄断委员会组成和工作规则做出规定,明确主要领域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这里包括知识产权领域。再者,不少专家认为,要监控垄断,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和专业的反垄断机构,以超越反垄断法主管机关与行业监管机关的利益纠缠这个难题。在中国,如果由行业监管机关来负责,由于其与被监管企业之间有着共同利益。而且,如果反垄断机构是行业主管机关,还面临着行政级别上的难题,即其无法有效监管行政级别与之相同或更高的那些部门主管的垄断行业。另外,反垄断的执法权如果被肢解,也会使反垄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从长远考虑,我国还是应该建立独立的、权威的和专业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三、结语

总之,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只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还大有可为。我国尚需从国情出发,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随着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实践经验的丰富,不断完善相关规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应采用合法手段加以规制,即在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框架下,以我国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为依据,通过限制知识产权的滥用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徐秀琼(1986—),女,浙江海盐人,浙江大学法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徐秀琼

我国反垄断立法研究论文 篇3:

浅议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思想

【摘要】我国的反垄断立法是一个承继和延续的过程,因为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一个转折和发展的轨迹。早期的计划经济对现在的市场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的经济计划也是一种调控为主的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主要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反垄断法才逐渐发展起来。

【关键词】反垄断;立法思想;市场经济

垄断行为一直是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德国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主要就是以反垄断制度来进行经济秩序维护,不论是垄断协议还是经营者集中,或者滥用市场地位的行为都会对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会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并严重损害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一、反垄断法的法律渊源

1、反垄断法概述

垄断行为侵犯的是消费者的权益和同业竞争者的权益,但是对于非同业竞争者往往不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纵向垄断协议,而当反垄断法律出现之前多是由其他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规制,具体到我国就是依靠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规制。对于那些法律没有规定的真空地带往往是由商业准则或者地方政府规章来进行规制。所以,在中国反垄断法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商业规范和政府的规章,以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一些其他的有规范竞争秩序的行为在内的法律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逐渐恢复,国内外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的规定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关行政垄断规定方面。从我国反垄断法对行政性垄断规制的现状看,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对行政性垄断实施主体的法律责任规定的太轻,并且欠缺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正是由于处罚力度不强、欠缺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使得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规制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行政垄断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阻碍着市场的正常运转。市场的竞争是市场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反垄断法把规范市场竞争者的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作为其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在反垄断的执法之中尽可能的去关注市场效率的提升,因为只有正当的市场竞争才能够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否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成为常态。

2、反垄断法的法律渊源

反垄断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产业联合和产业协作的高级形式,尤其是当原本已经通过自己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市场份额的累加已经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使其形成一种自然垄断的地位,这种自然垄断的地位其实就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式。这种垄断行为并不是反垄断法律规范的对象,但是当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此时就会形成一个发展的瓶颈,因为当其占据了市场绝对多数的份额,其市场利润空间也已经饱和,当其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不得不进行上下游产业得扩张,在扩张过程中与上下有协作产业之间形成得竞争协作得协议往往就是反垄断法规制得纵向垄断行为。这种行为在出现之初一直受到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得激烈探讨,但最终还是将其定向为垄断行为。而产业内得一些反对纵向垄断协议的商业规范和交易习惯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反垄断得法律渊源。

一般而言,垄断行为侵犯的是消费者的权益和同业竞争者的权益,但是对于非同业竞争者往往不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纵向垄断协议,而当反垄断法律出现之前多是由其他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规制,具体到我国就是依靠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规制。对于那些法律没有规定的真空地带往往是由商业准则或者地方政府规章来进行规制。所以,在中国反垄断法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商业规范和政府的规章,以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一些其他的有规范竞争秩序的行为在内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思想

1、我国反垄断法立法思想

反垄断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侧重于整体的经济运行态势,一个是中观层面,侧重于经济关系的协调,一个是微观层面,即具体权益受到侵犯的同业竞争者和一般消费者。而我国有着计划经济的传统,在宏观调控方面一直比较看重,在中观层面上,总结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些实施经验,对于经济关系的调整也做了较多的关注,但是在微观层面上,反垄断法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具有操作行的规定。

其实从反垄断的法律规定也不难看出,反垄断法律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单位集体责任制,对于是对于单位进行一定的罚金,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很多的责任,尤其是公司制的企业往往很难处罚到个人,这就使得公司制度成为了对抗反垄断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而对于其他同业竞争者和消费者而言,这种规定是现实公平的,我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一带三的模式,反垄断委员会是负责主要的组织协调工作,发改委下设的价格司是主要负责与价格相关的垄断行为,对于经营者集中的行为则是主要由商务部来负责管理,其他的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则主要是由工商部来进行管理。由此看来我国在反垄断的立法和执法方面无疑还是停留在宏观和中观的层面。

2、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思想完善

笔者以为我国的反垄断法的立法思想在结合的理论分析,已经中国的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第一,以维护经济的基本稳定,和市场有效秩序为核心。这是我国反垄断法最根本的立法思想,同时这一立法思想也是合理,且与世界反垄断法律规定相契合的。但凡涉及到垄断行为的企业其往往会影响的整个行业的经济秩序,对于那些地区成长性的企业的垄断行为往往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稳定,因此,把维护经济的基本稳定和有效竞争作为核心的立法思想是合理的。而且纵观各国的反垄断法律其宗旨部分也都是侧重于这种宏观的立法思想。

第二,规范市场竞争者的行为,制止不当竞争行为。市场的竞争是市场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反垄断法把规范市场竞争者的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作为其立法思想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在反垄断的执法之中尽可能的去关注市场效率的提升,因为只有正当的市场竞争才能够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否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成为常态。

第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经营者的正当利益。虽然我国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对于垄断行为的罚款也都是上缴到国库,但是这并不是否认反垄断法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经营者利益作为立法思想的理由。因为在反垄断行为的认定方面,由很多是明确规定以切实侵犯到了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为基础的规定。不仅如此对于纵向垄断协议和一些其他危害性不大的垄断行为而言,如果能够证明其行为能够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其免责的一种基本的理由。由此看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当然是我国反垄断法的一种基本立法思想。

【参考文献】

[1] 聂婴智.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2] 李 强. 试析美国反垄断法立法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J]. 当代法学, 2003,11:124-127.

[3] 靳 鑫. 论反垄断法民事救济制度[D]. 山东大学, 2012.

[4] 李 娜. 论反垄断法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的适用[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5] 刘立伟. 反垄断立法的立法思想更加符合中国国情[J]. 中国人大, 2007,13:12.

【作者简介】

李若涵(1990—),男,汉族,朔黄铁路发展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李若涵

上一篇: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下一篇:广告跨文化传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