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

2022-05-01

摘要:就生态平衡的维护来看,森林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森林资源保护充分的重视。现阶段,森林火灾是对森林资源破坏最大的灾害之一,由于森林火灾本身存在一定的突发性且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治理的难度非常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 篇1: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恢复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贺兰山是宁夏乃至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强贺兰山生态保护和恢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清理整治行动自2016年初开展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石泰峰书记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必须从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推动贺兰山环境整治工作。各有关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按照责任分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贺兰山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11月底,保护区内74座矿山中,有责任主体48座矿山已全部关停且按要求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恢复治理总面积3875.94公顷,169处整治点得到了有效的整治,贺兰山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看到整治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被破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真汲取贺兰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经验教训,对于更好地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加快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并以山脊为界与西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北起麻黄沟,南至三关口,西到分水岭,东至沿山脚下。南北长17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总面积为1935.35平方公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日渐频繁,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截至2016年初,仅保护区石嘴山段就有各类矿山企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点114个,其中,矿山企业47家,已关闭取缔但未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28家,保护区内存在的工矿企业违法违规审批、露天采矿、土地用途管制不严等问题,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对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粗放型发展模式破坏原始地貌,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贺兰山东麓区域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周边市县煤炭资源及基础建筑材料的主要开采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每年约有上千亩的荒漠草原、原始山体被破坏,留下大面積沙坑和废渣堆积而成的“渣山”。破碎和裸露的地貌使本就环境脆弱、植被稀少的戈壁荒漠沙化加剧,严重影响银川市的空气质量。采矿区植被遭破坏,深坑积水,边坡陡峭,埋下多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近年来,贺兰山沿线一带不断出现暴雨等极端气象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致使沿山公路交通中断、车辆滞留、群众受困,其中2016年8月21日晚的特大暴雨更是导致贺兰山岩画遭灾,不少珍贵岩画被毁。

无序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砂石开采管理力度和采空区的复垦力度,但由于缺乏整套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技术和经验,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难以形成管护合力,生态恢复治理进度远落后于开发破坏的速度,贺兰山东麓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沿线市县区的生态安全。

利益驱动导致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二次及多次占用现象严重,打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加之房屋建造、高铁建设等大量基建项目对砂石等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加,给非法盗采者提供了铤而走险的巨大利润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发生在保护区及沿线非法占用农用地和非法盗采砂石的刑事案件达15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公安分局、银川市西夏区国土分局三部门共查处违法占用林地案件136起,非法采矿案件17起。不少违法者系在原破坏现场基础上进行二次或反复破坏性开采,导致违法事实和破坏面积难以准确界定,增加了打击难度。
贺兰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保护区规划不尽合理,形成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贺兰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有关部门对自然保护区面积进行了调整,总面积减少了127.31平方公里。建区初期,由于片面追求保护区面积最大化,缺少详细调查和合理规划,因此,将不少村庄和农田甚至部分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工矿企业也划入了保护区范围内。这就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不少工矿企业在手续齐全、合法经营的过程中被告知因地处自然保护区、属破坏环境而被迫停产停业。后经几次调整范围,仍然没有将所有采矿点从保护区调出,这就为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持续存在、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埋下了隐患。

地方政府部门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保护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存在矛盾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由于认识不到位,往往倾向于牺牲生态环境利益,默许违法违规活动,从而导致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这是保护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执法条件限制,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案件查处力度不够。由于森管、森林警察及地方国土、林业等部门由于管理及执法人员偏少,年龄普遍偏大,管护及执法水平不高,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单一,很难及时发现、处置保护区内的各种违规、违法现象。管护、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管护人员、执法人员被违法行为人围攻谩骂、以石堵路等阻碍管护、执法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保护区及沿线的监管、执法工作。

权属职责交叉,多头审批导致监管责任难以有效落实。保护区内及沿线分布有大量违法建设项目,均持有与有关部门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有的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将保护区内土地划拨、挂牌拍卖,一些土地被认定为建设用地;保护区内及沿线的建设项目审批监管项目涉及职能部门较多,没有系统的联合审批监管机制。保护区内采矿权已到期的部分厂矿存在盗采问题,虽经执法部门多次查处,但夜间盗采、违法加工生产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设施。保护区内有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滚钟口风景区和贺兰山岩画等5处景点。保护区内旅游设施的建设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未经科学规划的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不仅会占用保护区大量土地资源,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对野生动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干扰,同时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对策建议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有偿退出机制。管理局、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应针对保护区扩界时规划不全面、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彻底的现实情况,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调整方案,报请审批;针对仍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采矿工程,应依法予以取缔,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保护区调整前取得合法手续的矿山企业,设置相应过渡期和退出补偿机制,限期恢复生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退出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各级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做好统筹协调,林业、国土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盗采、非法猎捕、破坏林地的违法行为。同时,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建议借鉴外地设立生态环境展馆的经验做法,可由检察机关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宁夏“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保护区破坏现场的直观对比图及近年来全国各地和宁夏本地的破坏生态、危害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向广大游客及辖区群众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完善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业务化、常态化监控,对破坏活动剧烈、问题突出的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推动整治工作顺利实施。积极组织国土、安监、环保、公安、水务、林业、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严肃追究相关民事、刑事责任。严格落实日常监管责任,把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加强地方性立法和制度衔接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统一有效落实。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生态保护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法规、产业政策和恢复治理规范标准,使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明确责任部门,落实经费保障,切实保护好贺兰山沿线的草地、林地、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增强保护的硬约束和实效。

规范保护区沿线建设项目的生态准入制度。制定保护区沿线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方法,列明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名单和类型(包括旅游设施)。对于可以避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一律禁止进入保护区。对因条件限制而无法避绕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及当地的民生和生态旅游项目,严格限制在实验区内,并明确其占地范围、施工期限、施工方式和生态补偿措施,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切實加快对已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各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统一协调林业、国土、农牧、环保等部门,按照“谁违规、谁整改,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依法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和集中治理恢复。因企业勘探、采挖等生产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由相关企业负责恢复治理。林业、国土和环保部门应会商提出统一的恢复治理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对破坏区域进行治理和跟踪检查。建议将各职能部门的治理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对治理进度和结果予以公示,主动接受各方监督。检察机关应发挥“公益诉讼”中的作用,适时对破坏环境的民事违法行为和怠于履职、不当履职的行政执法行为提起民事及行政公益诉讼,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多角度、全方位监督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G

(作者单位:西夏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章 立

作者:杨倩茹 杨正科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 篇2: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对策探讨

摘 要:就生态平衡的维护来看,森林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森林资源保护充分的重视。现阶段,森林火灾是对森林资源破坏最大的灾害之一,由于森林火灾本身存在一定的突发性且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治理的难度非常大。本文将就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现阶段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就该自然保护区森林的防火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该地区森林的防火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关键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防火管理;问题;對策

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本身具备一定的突发性且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相较于虫害等其他的自然灾害而言火灾对森林往往更具毁灭性,且已然成为影响国家林业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基于此,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且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能给予其充足的重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保护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便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未有过大型火灾的发生。然而就该区域的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来看,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森林安全有着一定威胁,因此根据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防火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我国秦岭中部以南的洋县境内,总面积约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7.46%,为大熊猫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自成立以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区域中生态多样性和大熊猫的保护,及对区域内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进行恢复。

根据调查发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78科213属435种,其中兽类63种,两栖爬行类35种,鸟类320种,鱼类1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林麝、豹、金雕、白肩雕、中华秋沙鸭、黑鹳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独叶草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斑羚、红腹角雉、大鲵等52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本区广泛分布,被称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因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火管理进行优化完善无论是对森林资源还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造成火灾产生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但也正因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增高大风天气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气候更是变得越发干燥。因此,气候因素已然成为森林火灾发生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全球气温变暖气候越发干燥的现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此外,因暴雨暴雪或是使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森林的防火设备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

2.可燃物因素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森林树木类型主要以垂直方向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苔藓矮化林、箭竹灌木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且大多都为已长成的树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区森林防火的难度。一方面,由于受到长时间的保护,长青自然保护区森林内大多为已经长成的树木,林下地被物厚,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森林内也有一些倒塌的树木,这些树木由于倒塌缺乏水分与养分大多都已经枯萎,因此往往更易造成火灾的发生且会对其周边的树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人为因素

据相关的调查统计,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共有板桥、县坝、吊坝河、三联、全胜、茅坪街等十一个行政村,共有农户近2100户,人口近5400人,社区内的集体林约为30000公顷。受村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为活动也成为了造成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交通因素的制约,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仍相对较为落后,秸秆草料的焚烧极易引起火灾的发生;另一方面,受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风俗习惯的影响,居民逢年过节所进行的庆祝与祭祀等活动成为了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

4.资金因素

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是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法为防火管理购置充足的、先进的防火设备,无法及时有效的对森林火灾进行预警与处理。除此之外,时代的不断发展,森林火灾的产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人为原因,自然气候等也成为了造成火灾发生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往所使用的火灾预防设施设备已然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

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并未有大型火灾的发生,但就保护区的防火管理工作来看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易给保护区的防火管理带来潜在的威胁。

1.交通问题加大了森林防火管理的难度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于地形相对较为复杂的秦岭山脉,沟壑区域明显之间的海拔高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且保护区多以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等为主,交通不便,所以一旦有火灾的出现,保护区防火管理的部门往往不能及时的赶到现场对灾情做出有效处理。

2.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森林防火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旅游已然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绿色健康的象征,其驻地华阳景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理想的旅游场所。其来往人员数量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区防火管理工作的难度。

3.周边群众落后的生活方式加大了森林防火管理的难度

受交通因素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周边群众的生活及文化水平往往相对较为落后,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具备较高的火灾防护意识而无法对火源进行科学的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烧荒、祭祀等活动都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

4.森林防火管理的监控系统相对落后

就现阶段来看人力监控仍是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监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该保护区的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人力监控很难做到监控覆盖的全面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样的监控方式显然无法与防火管理监控的需求相适应。

四、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管理对策

1.加大森林火灾防护的宣传力度

森林火灾防护宣传是森林防火管理作为基础的内容,目的是通过火灾防护重要性的宣传来强化群众森林保护及森林火灾防护的意识,进而发挥群众的力量来提高森林火灾防护的效果。就我国已经发生的森林火灾事件来看,其中人为因素是引发森林火灾最为普遍的原因,基于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提高森林火灾防护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加强巡查工作的同时进行森林火灾防护的宣传,通过宣传海报的制作、宣传标语的设计、宣传会议的召开等方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来提高群众的森林火灾防护意识。

2.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设计防火隔离带

就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看,在其3万公顷的总面积中有超过97%的面积都是森林,因此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所涉及的范围将非常广泛,且给自然保护区所带来的破坏也会相当严重。基于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火管理部门应通过防火隔離带的设置来做好森林火灾蔓延的预防。根据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来看,防火隔离带可设置在森林边缘和靠近周边居民居住地的位置以及森林内部动物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进而促进保护区的森林火灾防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对保护区内的火源管理进行强化

就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看,其周边共有两个镇和十一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地区的游客人数逐渐增多,游客及朝阳山庙会香客用火成为了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最为重要的火源,因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重视火源管理的强化:首先,在旅游旺季及庙会期间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对易造成森林火灾的隐患进行排除;其次,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加大入区人员用火的检查工作力度,通过轮班换岗对来往人员进行严格检查;最后,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区域里存在的违规用火现象进行严厉查处。

4.为森林火灾防护构建监控预警系统

为提高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监控的全面性,构建全面的森林火灾防护监控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森林火灾防护监控预警系统能全面监控到那些人力所无法干涉的区域,从而提高森林火灾防护监控预警的有效性,确保能对其所监控区域内的湿度、空气温度、风力等进行全面的监控,进而通过数据的测算与评估来对其所监控区域内的火灾发生可能的概率进行预估。

5.鼓励保护区周边村民参与到防火工作中

受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活方式仍相对落后,且村民们所传承的风俗习惯往往伴随着不良的用火习惯。鼓励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村的村民参与到防火工作中,对提高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灾防护的全面性具有良好的作用。基于此,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就可以利用社区项目的有效实施,来提高保护区周边社区村民在防火管理参与中的积极性。鼓励村民切身参与到保护区的防火工作中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对他们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进而促进保护区的防火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管理无论是对区内森林资源保护还是对生态平衡的维护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的相关部门为更好的做好森林火灾防护工作,就必须要重视森林火灾的防护宣传,重视管理的强化及民众的参与,并通过隔离带及监控警报系统的构建来提高森林火灾防护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丽; 薛卫兵; 宋晓辉.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对策探讨[J].新疆农垦科技.2016(04)

[2]何有才; 粟军.布龙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

[3] 张普.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1)

[4] 宗雪. 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1)

作者简介:

【1】张波,性别:男,出生年月:1984年1月,籍贯陕西省旬邑县;工作单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单位邮编:723000;研究方向: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及生态自然教育等;学历:大专;职称:林业工程师;,

【2】黄敬,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年6月,籍贯陕西省洛南县;工作单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单位邮编:723000;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动植物资源保护及生态自然教育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林业工程师;

【3】任丽君,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8月,籍贯陕西省洋县;工作单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单位邮编:723000;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林业助理工程师

作者:张波 黄敬 任丽君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论文 篇3:

1980—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

摘 要:气温与降水作为气候系统中的2个重要因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高山自然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其下游居民意义重大。选取近38年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6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通过Origin软件,采用线性回归法,对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38年气温、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进而获得保护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方程与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80—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气温、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两者均达显著水平;近3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8.22、17.71、6.29、-8.06℃,其线性变化率分别为0.52、0.24、0.32、0.19℃/(10年),其中春、夏、秋3季呈显著增长趋势,冬季不显著;近3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秋、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2.17、113.15、43.99、11.92mm,其线性变化率分别为0.27、12.32、6.23、1.68mm/(10年),其中夏、秋、冬3季呈显著增长趋势,春季不显著。总体来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正朝着暖湿化方向发展,增温、增湿趋势显著。

关键词: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暖湿化

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话题,气温和降水作为气候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1]。IPCC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85℃,1951—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几乎是1880年以来升温速率的2倍[2-3]。气候变化也会引起水循环的变化,进而对降水量、蒸发量、河流径流、水土保持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都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4-5]。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其对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增大,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6]。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作为古今丝绸之路的重要核心地带,其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生态条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新疆阿克苏,是我国重要的高山自然保护区之一,其气候的变化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生态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下游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等[7-8]。因此,对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较大,国内外学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举不胜数。任国玉等[9]利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观测网资料对近50年来全国气候研究发现,我国近50年来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年),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王遵娅等[10]发现近50年来,全国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更加明显,西南低温区在90年代以后温度也呈上升状态;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但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施雅风等[1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正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型”气候转变。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新疆阿克苏地区[12],是我国重要的高山自然保护区之一,海拔高差较大,各海拔之间气候特征及地理环境差异巨大[7]。目前,针对该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选取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分别代表其高山带、中山带与低山带的气候特征,并选取这6个站点气温与降水量的平均值来代表保护区的整体气候状况,通过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保护区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與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阿克苏境内(79°50′~80°54′E,41°40′~42°04′N),天山南麓,西临吉尔吉斯斯坦,南抵温宿以北的低山山麓地带,北与昭苏盆地的特克斯河相连,东与木扎尔特河毗连,自然保护区长105km、宽28km,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高山自然保护区之一[13-15]。保护区海拔高差较大,拥有南天山最完整的7个垂直自然带谱[16]。同时,保护区是木札尔特河、大库孜巴依河、小库孜巴依河、大台兰河、小台兰河、塔克拉克河和阿托依那克河等几条内陆河水系的发源地,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为生物繁衍生存提供了空间,生态地位十分重要[17]。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user/toLogin.html)的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近38年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6个气象站点包括昭苏、阿合奇、吐尔尕特、拜城、温宿与乌什气象站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气象站点包括昭苏、阿合奇、吐尔尕特、拜城、温宿与乌什气象站。利用Origin软件,采用线性回归法,对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38年气温、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进而获得保护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方程与变化特征。其中,季节的划分依照惯例,将3—5月划分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也处于动态变化中。由图1a可知,1980—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温呈稳固上升趋势,多年气温平均值为6.04℃,其中,最高气温出现于2016年,年均气温为7.11℃,最低气温为1984年的4.95℃,两者相差2.16℃;其线性变化率为0.3℃/(10年),达显著水平(p<0.05),保护区增温现象明显。由图1b可知,1980—2018年自然保护区降水量亦呈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平均值为231.69mm,其中,年降水量最大值为2010年的334.20mm,最小值为1985年的148.65mm,两者相差高达185.55mm;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率为19.3mm/(10年),达显著水平,保护区增湿现象明显。

2.2 气温、降水量季节性变化趋势

2.2.1 春季 由图2a可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春季平均气温为8.22℃,其中,春季最高气温出现于2007年,为10.10℃,最低春季气温为1996年的6.28℃,两者相差3.82℃;春季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0.52℃/(10年),达显著性水平(p<0.05)。由图2b可知,多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62.17mm,春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6.89%,最大值为1996年的98.73mm,最小值为2014年的26.40mm,两者相差72.33mm;春季降水量呈略微增长趋势,但增湿现象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其线性增长率为0.27mm/(10年)。

2.2.2 夏季 由图3a可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夏季平均气温为17.71℃,其中,夏季最高气温出现于1984年,为18.81℃,最低气温为1989年的16.27℃,两者相差2.54℃;夏季气温呈稳固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0.24℃/(10年),达显著水平(p<0.05)。由图3b可知,多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13.15mm,夏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8.93%,夏季降水量最大值为1998年的178.08mm;最小值为1984年的45.58mm,两者相差132.50mm;夏季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增湿现象明显,达显著水平(p<0.05),其线性增长率为12.32mm/(10年)。

2.2.3 秋季 由图4a可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秋季平均气温为6.29℃,其中,最高气温出现于2006年,为7.74℃,最低气温为1981年的4.32℃,两者相差3.42℃;秋季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0.33℃/(10年),达显著性水平(p<0.05)。由图4b可知,多年秋季平均降水量为43.99mm,秋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9.03%,最大值为2010年的9.92mm,最小值为1997年的14.55mm,两者相差83.37mm;秋季降水量亦呈上升趋势,达显著水平,其线性增长率为6.23mm/(10年)。

2.2.4 冬季 由图5a可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冬季平均气温为-8.06℃,其中,冬季最高气温出现于1998年,为-5.97℃,最低冬季气温为2007年的-10.92℃,两者相差4.95℃;冬季气温呈略微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率为0.27℃/(10年),未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检验。由图5b可知,多年冬季平均降水量为11.92mm,冬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15%,最大值为1994年的22.82mm,最小值为1996年的3.60mm,两者相差19.22mm;冬季降水量亦呈上升趋势,达显著水平(p<0.05),其线性增长率为1.68mm/(10年)。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980—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气温、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多年气温平均值为6.04℃,线性变化率为0.3℃/(10年);年降水量平均值为231.69mm,线性变化率为19.3mm/(10年),两者均在0.05水平下显著增长;近3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8.22、17.71、6.29、-8.06℃,其线性变化率分别为0.52、0.24、0.32、0.19℃/(10年),其中春、夏、秋3季呈显著增长趋势,但冬季不显著;近3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秋、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2.17、113.15、43.99、11.92mm,其线性变化率分别为0.27、12.32、6.23、1.68mm/(10年),其中夏、秋、冬3季呈显著增长趋势,但春季不显著。总体而言,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正朝着暖湿化方向发展,增温、增湿趋势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冰,李启权,罗琳,等.1981—2011年川南山区地温和气温的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9,42(6):1322-1329.

[2]秦大河,Thomas Stocker.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3]张音,古丽贤·吐尔逊拜,苏里坦,等.近60年来新疆不同海拔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42(4):822-829.

[4]Frank Wentz J,Lucrezia Ricciardulli,Kyle Hilburn,et al. How much more rain will global warming bring?[J]. Science,2007,317(5835):233-235.

[5]李峰平,章光新,董李勤.氣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13,33(4):457-464.

[6]苏勃,高学杰,效存德.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15(4):395-404.

[7]赵景啟,满苏尔·沙比提,麦丽开·艾麦提,等.1967—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36(6):1487-1493.

[8]满苏尔·沙比提,娜斯曼·那斯尔丁,艾萨迪拉·玉苏甫.天山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16,34(5):599-605.

[9]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942-956.

[10]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2):228-236.

[11]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152-164.

[12]马国飞,满苏尔·沙比提,张雪琪.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草地学报,2017,25(5):966-972.

[13]赵景啟,满苏尔·沙比提,马国飞,等.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价值评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1):42-48.

[14]古丽尼尕尔·艾依斯热洪,吐尔洪·努尔东,麦迪娜·牙合牙,等.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8):204-208.

[15]马国飞,满苏尔·沙比提,张雪琪.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1):210-216,224.

[16]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娜斯曼·那斯尔丁.天山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自然带景观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6,38(5):1425-1431.

[17]满苏尔·沙比提,娜斯曼·那斯尔丁,阿尔斯朗·马木提.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16,35(11):2116-2124.

(责编:徐世红)

作者:赵景啟 满苏尔·沙比提 阿曼妮萨·库尔班 艾克旦·依萨克

上一篇: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立法研究论文下一篇: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市场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