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2024-04-1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精选6篇)

篇1: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要求,是高校发展与加强管理的需要.应采取提高领导及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度.扩大内审影响,创造良好审计氛围,创造学习型审计处室等措施,以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作 者:王红敏 Wang Hongmin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转型  

 

篇2: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杨勇

摘 要:从高校主体性和自主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的权限分工和机构设置、内部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高校内部各项激励和保障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分析,指出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以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篇3: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基于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新内部审计准则于2014年1月起施行,新内部审计准则对审计功能和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审计功能由“监督”和“评价”修改为“确认”和“咨询”,将审计目标从原来的“查错防弊”改为“价值增值”。新准则给高校内审工作带来了新理念,除了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高校内部风险进行有效预警和评估,更加重视内审帮助单位实现高校管理目标,使高校内审在高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是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在新功能和目标导向下实现转型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1.1 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和规范的审计机构

目前,高校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内审机构缺乏或不独立的问题。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也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审计机构合并,审计工作属于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部分,或将内审工作设在财务部门,这都难以实现审计的独立性。还有部分高校出于独立性的考虑,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但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独立的审计职权,对高校内部工作的审计未做到公平、公正。甚至有部分高校内审机构人员由财务人员担任,无法发挥其内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但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内审工作,造成高校内审工作无法实现独立性。

1.2 缺乏高素质人才或者专业性人才

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内审人员配备不合理,目前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是属于转岗和重聘岗位,审计人员配备差异较大,团队胜任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内审人员属于财务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甚至不具备审计职业资格,仅凭经验上岗,从事只是简单的业务收支方面的事项,对于专业的审计知识缺乏,造成相关内审人员无法形成明确的分工,常常是有的审计工作多人负责,有的审计工作却无人负责,无法完成专业的内审流程工作,导致审计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失去审计原本的作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一些审计人员因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在发现问题时因部门利益及小集团利益的驱使和限制,放弃追查和揭露;或者害怕对方打击报复,以至于内审工作无法进行。

1.3 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涉及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维修工程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审计,但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工作层面上。审计目标主要为简单地以账论账,或者以查错防弊阶段,将财务数据的差异性、准确性作为审计要点,严重忽视了高校教育资金应用的效益性、合理性,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而且作用层次也非常低。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大多数高校采用抽样审计法,但由于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职业素质低,仅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样本规模、结果,容易造成审计误差,进而增大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在审计软件的应用上,部分高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应用审计软件等工具,或虽然选用了审计软件,实现了电算化,但现有的审计软件还达不到高校内部项目审计要求,所以审计效率、规范审计程序方面仍比较低。

2 新内部准则实施下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和目标的重新定位

2014年1月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组织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观念发生了变化,将原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功能改为“确认和咨询”,“确认”是指评估单位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并对审计证据进行检查。而“咨询”是在检查评价的基础上,同时对审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单位内部部门协商确定,提出合理性建议。以高校审计为主体,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高校内审主要是通过“确认”和“咨询”识别和评估对高校目标发展构成的潜在风险,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查,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进行治理,并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控制或减轻相应的风险。

新内部审计准则还提出目前内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从传统的“差错防弊型”向“组织增值型”转变。新准则中介入内部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环节,着眼于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把单位的价值增值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终根本目标,这是对审计目标的更高的定位。高校的发展规划目标应该融入学校治理和内部控制中,更要作为高校内审的最终目标,才能使高校内审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性,这一目标实质上是明确了高校内审目标与高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种定位能实现高校审计工作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3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和目标的路径研究

3.1 发挥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要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和目标,内审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评估对高校发展构成威胁的潜在危险,据高校内部风险的承受能力,对风险水平进行控制,例如:在教学质量风险评估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应根据本校的师资水平,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风险识别、计算、分析和评价,为应对和处理教学质量风险事件提供依据。在高校资金管理方面,根据本校筹资、投资和日常资金运营情况,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监控体系,对高校资金运营和风险管理提供管理依据。总之,发挥内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审计机构设置上,应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依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要求,在高校党委下设置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下设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机构的负责人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这样审计工作可接受学校最高领导层的直接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提交高质量的审计结论,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内审目标。

3.2 创新高校内审方式,拓宽内审工作范围

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改变,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也应该改革和创新。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运用传统的审计分析方法外,更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将内部控制分析和审计风险分析结合起来。2014年1月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框架和具体业务层次内部控制框架作了详细的规定,高校内审应该充分利用对其内部控制的了解,运用动态审计和连续审计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分析和评价。在分析、评价中改进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发挥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促进价值增值的层次和水平。

审计内容上,由于高校资金来源广泛,高校资金的使用风险在不断加大,因此高校内审应拓宽内审范围,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如在加强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科研管理的审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业务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此外,高校内审部门应该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公务支出等方面实施审计,扩宽审计业务范围,真正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全覆盖。

3.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新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内审机构或组织应配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内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不但要求内审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具备各类业务管理、人事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在内审业务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功能和目标是“组织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对内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一是可以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二是对现有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开展教育内部审计相关课题的研究。只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摘要:新内部审计准则对审计功能和目标的重新定位,使高校内审工作的改革发展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从高校内审工作的现状分析入手,挖掘高校内审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新内部审计准则,对高校内审的功能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为导向对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路径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新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内部审计,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周旭枚.基于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实施的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4(17).

[2]葛晓冬.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设计与应用[J].财会学习,2015(17).

[3]苏冬慧,贺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3).

篇4: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职能转型

About university interior audit function reforming discussion

Jiang Junpeng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China’s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from“monitoringoriented” to “Serviceoriented”,internal audit function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be changed correspondingly.Beside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internal audi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other functions for management,such as control,management,decisionmaking services and consulting services.Finally,text gives three measures on how to achieve the smooth transition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Keywords: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ition of the 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F239.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31-02

1.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同年12月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性质、任务、职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在“监督主导型”。1995年,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仍然是“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在产生和发展早期的职能定位属于“监督主导型”,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是其主要职能。

2003年3月4日,我国出台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新规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新规定”明确提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其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综合客观评价,于是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逐渐变得突出起来。 所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发生转型,逐渐转变为“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即“服务主导型”。

2.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也应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工作搞的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在高校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摆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给高校内审工作一个恰当的定位。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控制职能、管理职能、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这些职能都是为学校的管理服务的,具体表现如下:

2.1 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它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并促进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内部审计更具全面性、独立性、权威性,是对其它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正是因为内部审计具有控制职能,所以在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上,它有着其它控制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另外,审计人员可以在控制系统实施之前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更经济地、较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2 管理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从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在高校规模小、层次少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管理者可以对其各个事项和过程直接加以控制。但随着高校的发展,管理者需要保障高校管理系统按计划运行,他们需要有人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来控制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内部审计则提供了这种保障。事实上,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风险控制,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管理服务的。现阶段,随着效益观念的增强.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校园经济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开展工作。

2.3 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

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因而有了质的飞跃,即由泛泛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逐步转移到为领导决策服务上来。如在内部承包经营中,通过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有效数据,为承包考核兑现和制订出新的一年承包经营目标打好基础。又如在高校产业重组、改制、撤并中,通过审计摸清家底,防止资产流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再如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考核他们经营期间的业绩,考核他们的经营效果,资产是否增值、保值,企业的资财有无损失浪费,有无违规、违纪现象存在,给高校决策层任用干部提供

可靠的依据。

3.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职能顺利转型的措施

3.1 统一认识,树立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为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

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审计主管部门的官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支持、促进转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在如下三点上加深理解,力求取得共识:①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本质属性,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能局限于财务收支的自我监督。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内部审计自我完善、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③“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是在“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监督主导型”的否定,而且,“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也并不意味着取消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实际上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监督被深化了、强化了。

3.2 处理好原有的监督性实务同新兴的服务性实务的关系。

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必将反映在内部审计实务的安排和运作上。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决不能因为要转型就集中精力去搞评估和咨询活动,把原有的审计监督实务放置不管,削弱了监督力度。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转型的方案,明确内容、重点、步骤、方法和预期目标,报经校领导层同意后稳步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新的职能定位,拓展新的实务领域,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胜任程度,量力而行,不宜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3.3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确保转型成功。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有了一支较高素质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但是,根据“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要求,擅长“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内审人员也面临一个“充电”、“转型”的问题。因为,“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继峰.高校审计机构不能撤消,中国审计报,2000,8,25

[2] 方同庆、兰玲.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内部审计,2000.3

[3] 余效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中国内部审计,2000.1

篇5: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一、文献回顾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环境加剧,很多企业在业绩上很难再有更高的突破,为了降低公司风险,一些企业逐渐将视角转移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上来,以期达到稳固企业生存、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Gramling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对报告质量和公司业绩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王光远将内部审计看作为内部治理机制。刘汀()论述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也可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郑伟、徐萌萌、戚广武()认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既相互交叉、交互作用,又相对独立,是一种“耦合”关系。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达到价值增值,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内部审计既是一种治理机制,又是一种控制机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所以,内部控制不佳的企业,往往说明内部审计的职能未履行到位,内部审计的形式也不容乐观。第一,从增加公司价值角度而言,程新生,张宜()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行业制造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内部审计的设立更有利于公司生存,从侧面说明内部审计增加公司价值;李涛,赵志威,江远彬(2014)认为内部审计在从传统“查错纠弊型内部审计”向“增值导向型内部审计”延伸的过程中,价值增值作用逐渐凸显;陈莹、林斌等()从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机制良好互动的视角检验了内部审计对公司具有重要的价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证明领导重视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的地位较高,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提升公司盈余质量角度而言,陈继初()认为公司规模愈大,内部审计难度愈大,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愈大,提高内部审计经费、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与抑制盈余管理;雷英,吴建友,孙红()研究得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相对于未披露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更高,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高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王兵,陈运佳,孙小杰(2014)从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年龄与学历在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于0时,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第三,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而言,Holt和DeZoort()通过实验数据说明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王守海,郑伟,张彦国(2010)认为内部审计师在财务报告加工和编制的过程中参与大量工作,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刘怡芳,黄政(20xx)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规模大小、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特征指标,实证研究得出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从上市公司章程分析,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均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大多数内部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性较好。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20xx-20xx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研究数据。

(一)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情况分析

(1)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内部审计现。20xx-20xx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呈快速上升趋势(20xx年稍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未统计完全)。20xx年,审计署首次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年度内控自评报告,这也是此年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仅占全体上市公司10.88%的原因。,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此年,内控自评报告由自愿性披露改为强制性披露,这促使20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大幅度增加。-20xx年披露情况逐年上升,说明上市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度较好,积极响应政策,同时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

(2)从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在20xx-20xx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内控存在缺陷比例小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常态下,国家反腐力度与审计力度加强,监管力度逐渐加大,企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治理,取得小幅度效果。但20xx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比例又急剧上升,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业绩发展放缓,内部控制缺陷已然不能被业绩所掩盖,内控的弊端自然显露出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管的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其控制作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未实施到位。

(3)从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与重大缺陷。20xx-20xx年,一般缺陷与内部控制缺陷呈同趋势变化,说明内部控制缺陷中,一般缺陷占的比重最大。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在2012-20呈上升趋势,说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较差,内部审计不到位,两者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20xx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统计不完全所致,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新常态下,企业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实施改善措施,主动治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审计的职能有所发挥,导致重要缺陷、重大缺陷的比例下降。尽管有少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良好,但从整体而言,内部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未实施到位,仍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

(4)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看内部审计现状。20xx-20xx内部控制有效性一直是平稳的状态,平均内部控制有效性高达99.79%,尽管内部控制评价一直是有效的,但不排除业绩掩盖缺陷或是企业管理层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舞弊沟通的可能,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有效性的可信度需要依情况而定。

(二)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20xx-20xx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20xx-20xx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直线上升,较好地执行了相关政策。9年间,内控审计意见逐渐多样化,从20xx年只有“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到2014年的“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同时,非标准审计意见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上市公司内控问题一直在增加,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未实施到位。

(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财务视角分析财务审计

结果不佳的公司,往往也是内控审计的.重灾区。以“振兴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xx年“ST生化”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为:“ST生化存在诉讼尚未解决、存在重组事项但尚未实施需要重新协调等”,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佳是ST生化存在诉讼、业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财务报告收到“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也证实了ST生化内控存在问题。“ST生化的内控审计”意见显示:可能无法有效监控各业务单元,无法起到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的作用。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职能,导致企业的风险点较多,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下滑,甚至倒闭。综合以上三个角度,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内部审计也逐渐发挥了监管作用,有关内控的报告趋于健全和完善,但内部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仍是内部审计的现状。

三、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其一,内部审计需求更为强烈。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为了稳定业绩,求得生存,将重心投入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等方面,完善自我,增强竞争力。很多企业开始整治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主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将更多的期望寄予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的需求旺盛。另外,新常态等大环境促使了一系列制度及规范的制定,这些制度及规范的制定也促使内部审计的发展,从而导致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更为强烈。内部审计需求旺盛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内部审计人员紧缺,内部审计经费的投入等。

其二,内部审计“治理”职能发挥受阻。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及价值增值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公司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是公司业绩增长,经营管理提升、内部控制良好、公司治理完善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早在10年前,内部审计就已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在内部审计出现的前几年间,不受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两年,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即内部审计的雏形刚刚开始,内部审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以及如何帮助企业提升价值的道路还需要不断探索。内部审计在国内并不成熟,从上市公司反映的情况而言,一些企业内部审计传统职能的发挥都未能实现。

其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治理”职能的发挥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监督与评价”功能到现在的“治理”职能,并没有经过成熟的过渡,内审人员肩负重任,要对公司进行治理,一方面要不断掌握内部审计制度、审计法规及各项财经法规等审计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生产经营知识和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只有掌握生产经营知识和核心业务,才会从根本上找出风险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外,计算机审计、云审计等现代审计手段提高了审计效率,促进了审计方式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自然要掌握这些审计方法。内审人员的压力与日俱增。

其四,内部审计部门受到威胁。新常态下,企业期望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被寄予厚望。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因为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而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速度不能满足企业期望内部审计能够实现的价值。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快速的提升,导致企业在这段时间内部审计效率不高,工作成果不明显,内部审计部门受到企业的质疑。另一方面,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正是看中这一点并以此为定位,向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将受到威胁。

四、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

一是由“制度规范型”转变为“法律法规性”。制度相对法律法规,震慑力和规范度相对较小,一些内审人员即使违反了内部审计制度,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导致内审人员不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内部审计要从“制度规范型”到“法律法规型”过渡,把内部审计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人员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审计,正确披露,为企业的价值增值和健康发展提供法律的保障。

二是由“传统功能型”转变为“创新发展型”。内部审计要想在新常态下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将传统的内部审计去糟粕,取精华,在思路上创新、在观念上创新、在方法上创新,补短板、降成本、提绩效、增价值。上海长宁区审计局创新出“1+N”审计方式、“1+N”审计合力,从而孵化出“N+1”审计效果。通过上海长宁区创新的例子,内部审计也要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融合人力资源,借助互联网审计等,充分利用资源,在审计过程中时刻注意找出创新点,为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实现内部审计效果创造条件。

三是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被审部门不配合是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施展的困扰问题之一。内部审计对被审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发表内审意见并向上级领导汇报。通常情况下,在关于汇报的问题方面,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会产生沟通上的问题,导致被审部门不满,从而内部审计开展受阻。对此,内部审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被审部门的问题,有重点的向领导报告,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审计发现,要及时与被审部门沟通,并提出建议如何避免这些审计问题,让被审部门主动参与到审计中来,自己发现审计问题并与内审部门沟通,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从根源上避免一些审计问题的发生。

四是由“强调独立型”转变为“注重价值型”。自IIA成立之初至今,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都未曾离开过独立性,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审计独立性包括两方面:组织上的独立和经营上的独立。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的隶属。根据统计的数据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大部分隶属于董事会,组织上的独立性较好。经营上的独立是内部审计不能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但如果这样,内部审计就无法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无法提出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无法实现内部审计“治理”职能。现代内部审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其服务是否能使组织价值增值,因此,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要在保证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职能,向价值增值方向发展。

五是由“监督评价型”转变为“风险预测型”。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经济环境变化快速,环境促使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及时进行改革与方向调整。在过去积累的历史经验中寻找对策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过去的结论和未来的变化截然不同,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继承性,内部审计要在发挥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风险做出预测,多参与企业面向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对未来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关注,预测风险并提出对策,以便在未来预测的风险实际发生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六是由“揭示问题型”转变为“注重根源型”。传统的内部审计总是倾向于在报告中对问题进行简单罗列的叙述,缺乏真正价值。内部审计要想在新常态下长远的发展,就要关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清楚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提供正确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一些刚刚从事内审职业的人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往往也会忽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问题肤浅的解释远远不够,对根本原因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七是由“单一人才型”转变为“复合人才型”。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内审人才到位,所有内审问题迎刃而解。新常态下,企业要培养内部审计人才,不仅要培养审计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审计的能力,经营知识能力和参与企业治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只有内审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以战略的眼光预测未来,才能创新出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五、结论

篇6: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本论文提出从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等几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做出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同时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直接放大器。网络舆情引导正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变革中的网络舆情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水平飞速提升,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十分明显。在此期间,利益的多元化和观念的杂糅,使得社会意识结构都处于一个相对多元化的阶段。伴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逐步深入,社会矛盾的日益显现给予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管理带来很大挑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

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互联网事业急剧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已经俨然成为了公众了解信息、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而这种社会民众的政治态度正越来越通过网络得以体现和表达,互联网正作为新兴媒介逐步确立起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成为庞大公共信息集散地和民众参政议政最常用的平台。社会转型中的网络舆情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适应时代发展的网络舆情传导、畅通以及管理变得异常重要。

二、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青年对于政治以及社会事务都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其中,对于国家、社会事务都有着独特主张与看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月底,在全部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10.8%。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予活跃的高校学生有了思想交流更为便捷的平台,互联网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思想交流、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与开展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高校学生借助网络这一重要载体表达看法与意见,正悄然在高校范围内不断延伸。由此所形成的特定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通过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的学生动态,也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平台。与此同时便捷多元化平台也为我们带来重大挑战。

网络舆情很容易形成“蝴蝶效应”。而在当今时代,以微信、微博、易班、人人网等大量社交平台的崛起更是使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一些虚假信息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面对挑战,唯有积极引导、全面管理方能使网络舆情发挥积极效用。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高、信息化能力高,各种网络平台如易班、人人网、微博、开心网等汇聚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无疑给予信息的有效传播带来无限便利,但也应该审慎注意到一些不良信息、恶性言论也会通过这些平台迅速扩撒,一些虚假信息极有可能造成恶劣影响,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很难准确明辨是非,容易造成迷茫。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纵观世界发展,意识形态激烈交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等等,这些都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进一步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就更为意义重大。

三、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选择

(一)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

社会转型期,对于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而言,最首要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观念和思维的转变。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往往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信息沟通不畅,相关部门并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事件情况的通报,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猜测、质疑,信息的有限性有可能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混乱。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就是要使信息得以及时发布公开,破除传统的观念,更加透明的信息环境会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传导带来很大的帮助,也由此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确立,是评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无论哪项工作,都需要靠制度得以保证,才能使一些方法、措施历久弥新,真正得以长效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切勿采取碎片化的管理方式,一味“被动”地开展。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舆情引导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形成“主动研判、主动引导”的局面。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有预案可依、有规律可行,形成良性运行的高校舆情引导局面。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部门进行,构建一个互通有无、协作运行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至关重要。往往目前一些网络舆情的出现更多的引导方式仅仅依靠个别职能部门,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只是靠单个职能部门进行“单兵拦截”、“堵住信息源”甚至是“删除信息源”,这种传统的方式不仅没有进行合理引导,而且会带来学生的质疑,甚至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网络舆情引导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发布,真正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形成立体网格化格局。

(四)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

目前所采用的网络舆情引导大都通过简单的行政指令等完成,时效性较差、执行会遇到一些阻力。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必要的创新,依据时代特性、学生特性打造和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全新方式和概念十分必要。例如,在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中,如《形式与政策》、《创业精神导论》中可适当加入网络舆情所关注的事件,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有效引导;在一些学生党团支部活动、社团活动中,可以选取特定的主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网络舆情,把网络中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引导方式更为灵活等。

参考文献:

[1] 王来华. 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王来华.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第12期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17号)

上一篇:资本经营:大众传媒的陷阱与对策下一篇:公路修建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