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教学下德育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棒垒球运动是一项讲究礼仪的运动,为更好实现学生的有序性、有礼仪、有精神等德育目标,我校积极推广棒垒球运动项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健康教学下德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健康教学下德育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不断被完善,越来越多的德育元素逐渐渗透到了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本文在研究了中学体育和健康课程教学后,对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为健康教学的德语教育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课程;德育教育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体育教学应尽可能的发挥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为学校体育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结合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校体育德育的协调发展。如今,体育课程已经不单是锻炼身体的课程,更大程度上是发展学生德智和意志力的基础课程。体育教育不是运动员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显示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和初衷,充分考虑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中学是学生长身体的最佳时期,做好中学体育教育是每一位体育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首先,很多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的文化成绩,直接忽视体育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课时经常被文化课当成补习课使用,甚至有的年级直接取消体育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德育教育,直接造成教学质量的降低。其次,有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还有些学校的器材缺乏管理和保养,造成器械的浪费。最后,一些体育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教师把体育课当成学生的身体锻炼课,直接让学生自由活动,不进行应有的德育教育,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利用学生表现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努力寻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并及时对学生展开針对性的教育指导,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偶然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课堂上要对表现优良的学生进行表扬,发扬他们的拼搏和坚持精神,并以此为榜样,影响其他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对在课堂上表现不良和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表扬和批评是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学生更加正能量的生活。在进行表扬和批评的过程中,更要善于运用班级的力量,让学生互相监督,建立和谐的班级。只有把德育教学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常规管理,遵守课堂常规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教学进程中应注意教学与德育的切入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真实情况为基础来开展德育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对形成好品德和好作风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包括加强考勤制度,保证出勤率,加强纪律性,保证教学的正常秩序等方面。

(三)运用开放可调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强调将体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思想与体格共同进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生的反映来进行方法策略的改动,最终提高教育的效益。优化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在充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加强心理建设,将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启发式教育,如在讲解某项运动时,主要介绍这项运动的规则、注意事项、要点难点等,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去思考和探索,独立地去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是学生日后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法宝。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张弛有度,不是死板的规定,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方法改进。课堂中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最负责的态度。运用开放可调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最大化实现教学效益。

作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教育的宗旨是塑造健全的人,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重人文教育,以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呈现主动、积极的状态,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季德威

体育健康教学下德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体育与健康课新教学模式下棒垒球运动队(社团)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

摘要:棒垒球运动是一项讲究礼仪的运动,为更好实现学生的有序性、有礼仪、有精神等德育目标,我校积极推广棒垒球运动项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棒垒球运动;德育渗透教育;运动项目的价值

通过学习棒垒球传统文化和练习棒垒球运动,可以赋予青少年选手多种优异品质。在礼仪礼貌方面,除了个别部分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之外,基本都可以做到处处有规则随处有礼仪。

下面结合我校的棒垒球运动实践,谈谈基于体育与健康课新教学模式下棒垒球运动队(社团)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

一、棒垒球运动传统礼仪

(一)球场礼节

棒垒球被人们称为“绅士运动”,因为它既要遵守规则还要懂礼仪。在棒垒球当中如果不懂礼仪是不会当作棒垒球人。第一次接触棒垒球的运动员,首先要学的就是棒垒球传统礼仪文化。

(二)脱帽礼仪

棒球帽是棒垒球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器材(装备),比赛或者训练中棒球帽可以为运动员遮挡阳光,使其更好投入到比赛或训练中。棒球帽也是这项运动的一个标志性物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遮阳,还是守备人员在接高飞球时的参考物,特别是对外场守备员接后高飞球起到很大作用。在学员初次接触棒垒球运动时,教练员要教运动员如何对待棒球帽以及棒球帽的使用方法。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因为个别队员的错误动作或者战术安排等原因暂停训练和比赛时,球员应该把棒球帽摘下拿在手中听教练员的讲解,听完后应致谢并戴上帽子回到原位继续进行训练或比赛。

(三)赛场礼仪

一般情况下,同场竞技中战况激烈,但是任何一支尊重对手、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球场的队伍都值得拥有“道德风尚队伍”的美名。在棒垒球运动的比赛中,两支队伍的休息区按照棒垒球运动独有的“攻一守三”规则进行分配。比赛开始之际,需要双方队伍先列队互相致意,进攻方站在本垒至一垒方向一侧列队,守备方则是在本垒至三垒方向一侧列队。在裁判员的指引下,双方队伍从所在的垒线位置走进场内面对面站成两排,相互脱帽鞠躬致意或脱帽握手致意。在比赛中,进攻方进入击球区时需向司球裁判行举手礼或鞠躬礼,防守方在进入球场时应行鞠躬礼,如遇有争议或抗议不公时应由教练员去交涉,教练员在裁判员前理应先脱帽示意,再表述抗议内容。比赛结束后双方队伍一样需要列队站在各自垒线方向的位置,在裁判员宣布比赛结果后,两列队员互相走向对方休息区方向,行交叉击掌礼;到达对方休息区位置,站成一列向对方教练员脱帽鞠躬致意;再走向本垒板位置面向记录台和观众席向所有的裁判员、观众脱帽鞠躬致意;接着回到自己队伍休息区前面向我方教练员脱帽鞠躬致意,转身面向场地内脱帽鞠躬致意;最后向自己队员脱帽鞠躬致意。这些礼仪都是给予每支队伍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和场地最高规格的敬意。

二、棒垒球文化渗透与人才培养

(一)新模式下(教会、勤练、常赛)的文化渗透

通过学校棒垒球运动队(社团)每周两节社团课和每日放学后的训练时间,除了传授基本技术之外,让参与了棒垒球运动项目的学生都能认识和了解棒垒球的底蕴,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学会运用自己所学所练的基本技术,结合自身优劣势扬长避短发挥出个人水平,在实战中不惧对手,团结互助、顽强拼搏,队员们可以感受到团结力量、感受到奋力追赶的力量、感受着拼搏的力量,这些都是新时代孩子从未感受到的体会,但是在学校棒垒球队(社团)中就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自己,它对培养锻炼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头脑、准确的记忆、坚强的意志、果断的风格、谦虚的态度、品质、心脑较长时间抗疲劳的能力,心理的抗压能力和临危不惧的风度都有很高的价值。

(二)垒球运动的人才培养途径

学校棒垒球队(社团)以软式棒垒球运动项目为载体,以体育推广课、社团课为教学主体全面推展,集优秀球员作为学校代表队,培优扶差,提高棒垒球队(社团)整体实力,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如下:

A.防守基本技术教学、防守配合战术教学(内场配合、外场配合、全场配合)。

B.进攻基本技术教学、战术球教学、战术配合教学、跑垒技术教学。

C.队内分组教学比赛,与校外球队交流比赛。

D.寒假和暑假组织队伍参与冬训、夏训等活动。

E.制造条件和机会,组织队伍外出参与各种棒垒球赛事,提高学校棒垒球知名度。

F.组建全校、年级及班别之间的项目小社团,打造各年级之间的棒垒球联赛。

学校垒球队从棒垒球社团中挑选优秀运动人才,以校队形式发展,利用课间操时间和放学后一小时的垒球专项技术训练与学习,提高我校女子垒球队队员垒球运动技术,打造出一支具有学校特色的女子垒球队,成为我校体育特色品牌项目,提高我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市队、省队提供优秀的女子垒球运动员,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召娣.软式棒垒球对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探究[J].当代体育,2021(21):1.

[2]郭炎林,韩乾乾,夏慈忠.“足垒”与“手垒”在棒垒球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2):5.

作者:梁莉莎

体育健康教学下德育教学论文 篇3:

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之我见

【摘 要】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教学方式是新时期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设计出更多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助于融合体育德育达到“以体育人”的效果。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学校对德育重视不足以及教师对德育渗透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学体育课堂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模范榜样;利用德育素材,激励爱国情感;加强纪律教育,增强集体观念,由此达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相互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融入策略

小学体育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获取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最终磨练体育精神。将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相互融合有利于在学生磨练筋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时代的发展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一)学校对德育重视不足

目前小学体育对德育的重视较为不足,没有将德育教育作为当前小学体育的一个核心要求,同时也不善于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的多样化要求相互结合,设计多样化的体育德育活动,这就导致小学师生只是将体育课程看作是身体性的活动,而没有重视其精神上的意义,最终使学生在意志力、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道德情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教师对德育渗透不强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主要还是围绕体具体的体育项目设计开展的,部分教师为了丰富体育课程的有趣性,将游戏等成分加入了体育课程之中。但是,一般的体育课程设计都比较缺乏德育教育的渗透,一方面,教师不知道如何着手将德育教育的精神融入体育课堂之中;另一方面,也会出现纯粹以课堂教授的方法将说体育德育精神的现象,导致体育德育教学对课程的渗透不强。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学科,对于锤炼小学生的意志品德、培养集体荣誉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有助于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设计出更多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目前的体育教学已经融合了多种教学工具,也融入了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并不够。将突破创新、团结友爱、遵守纪律以及集体协作等精神融入体育教学,将会让体育的运动形式与道德的精神品质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有深度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是有助于融合体育德育达到“以体育人”的效果。目前的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道德品质相关课程的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静止的、理性上的传授。小学体育课程却可以通过将德育融入肢体运动的方式,将原本理性的德育教育形式转化为以感性为主的教育形式,由此真正让德育教育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模范榜样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首先就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让教师从传统的那种“运动式”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为“体能+精神式”的体育教学观。其次,小学体育教师还应该以身示范,发挥模范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表现出健康向上的体育情感,同时时刻展现出以集体为先的精神意识,和以规则为先的道德意识,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最后,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展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小学生从事体育运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同时也可能会面临身体上的受伤,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对关怀和呵护的力度,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细心观察他们的活动表现和思想动态,激发他们团结协作、共荣共进的荣誉感。

(二)利用德育素材,激励爱国情感

教师在加强德育对小学教育的渗透的过程中,应大力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巧妙利用德育素材,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标先进,逐渐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优秀品质。教师在开展球类运动时,可以插入“铁榔头”郎平、“乒乓皇后”邓亚萍、“飞人”刘翔这些名人素材,通过带学生看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加强纪律教育,增强集体观念

体育课堂上所锤炼的纪律并不是其他课堂上所说的纪律,而是一种需要依靠体能以及耐力所维持的纪律。小学生由于心智尚不健全,很容易在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体育运动中的群体性运动则通过集体性的游戏或运动规则,将学生们的意志统一在了一起,形成了“同荣共辱”的思想感受,最终让学生在遵守体育规则的同时,自然地养成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四)锻炼意志品格,形成健康心理

锤炼意志品质是小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此外,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可以逐漸的让一些内向性的学生打开心灵世界、走向集体,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坚强勇敢、机智果断、勇于拼搏、开朗自信的体育心理品质。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生活素材的方式,从生活之中寻找体育精神,并在体育理论课上进行教学;又如,体育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教学场景,通过田径、拔河等项目,让全体学生在运动中逐渐的养成勇于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品格。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积极的鼓励让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锤炼自己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邵欢欢. 浅谈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27):4.

[2] 过晓伟. 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内容、方法的分析与构建[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09.

作者:杨兴丽

上一篇:心理疗法于精神病基础学论文下一篇:探究我国经济两难的出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