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2024-04-19

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共8篇)

篇1: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根据学科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

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利用我国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刘翔、姚明等体育明星。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这些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我们教师学生共同奋斗标志。

四、注重榜样教育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

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准备活动要从分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锻炼强身的目的。

言而有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发挥作用的。

篇2: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简言之,德育是为了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形成思想准则和行动规范所进行的教育。

从现行的教育来看,从根本上说是优化民族素质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关糸到我们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不仅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工作中的首位,而且要努力实践,不断地探索德育教育的新路子。

中小学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树要从小育,人要从小教。”讲的就是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早教育。目前,中小学生极会受到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惯和风气的影响,特别是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意识较差。如:文明礼仪教养差、集体观念淡薄、不爱惜公共财物、生活上贪图享受、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大、讨厌家庭和学校管教、纪律约束、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环境保护意识差、不乐意帮助别人等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语文课《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父母、关爱父母;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育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让学生懂得要向雷锋那样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等等。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利益关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教师应根据各学科教学特点,联糸实际,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形象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又何尝不能达到呢?

篇3:如何在美术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英模报告会等,但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种课堂教学之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坚固青少年心中的防线,美术教学具有很好的条件,因为美术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形象性,文道统一,中外对比易于感染学生。

一、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人们的内心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幸福观等都发生了变化,并通过电视、新闻、互联网等媒体时刻影响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正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社会上的某些腐败丑恶现象已经侵蚀或正在影响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更谈不上尊敬他人;有的学生不懂得奢侈、浪费是可耻的,而羡慕那些出手大方、穿戴时髦的学生;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和劳动;有的学生厌恶家长、老师对他的帮助教育……这些都为德育工作敲了警钟、亮了红灯。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危机,所以必须把德育工作同培养跨世纪人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永远闪光

传统美德,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感情、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内容丰富,既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要以中华在千百年中形成的优秀民族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小受到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德规范

(2)使用多媒体教具,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因此,能否在鼠标和粉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是多媒体教具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

5. 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中职学校里能够很好地驾驭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和价值观念、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从而使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重任,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永远闪光。

三、在美术课上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方法

1. 通过美术课的讲授,从而提高学生的传统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教师授课、示范,对于有意义的画题,不但要求学生练习,而且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要讨论及和自己的日常表现相对照,这样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例如:在给学生讲漫画日记时,除了开展正常美术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你为什么选择了那一天的漫画日记?具体意义在哪里?从中受到了哪些传统美德教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回答:“因为那一天我帮妈妈干活儿了,以前不爱干活儿,现在愿意干活儿、帮助爷爷奶奶干活儿,从中学会了劳动本领,懂得助人为乐是光荣的,也体会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辛勤劳动。”为了抓好落实,每当学完有意义的画题之后,都对学生进行行为考核,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经过这样的学习,在每个有意义的美术新课题的影响下,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意志都大大提高。

2. 讲授美术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要想教育好学生,美术教师首先要树立传统美德教育意识,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知识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例如:在讲授《节日的餐桌》时,根据此课的课题、内容,针对有些学生不爱惜粮食的情况,不论备课和上课,都这样渗透: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怎么得来的?你作为一名学生应当怎样去做?有的学生回答得很好,说节日餐桌上的食品、菜类、肉类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这样就使美术教学无形之中与其他学科互相配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收到好效果。学习美术,首先要知道歌颂谁?学习什么?要在日常的美术课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是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所以应该歌颂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忘我劳动的精神,长大做有用的人。

3. 在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穿插进好人好事的绘画作品,树立榜样,深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欣赏美术作品,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而且要明确教学中该使用哪些教具辅助教学,各种教具的应用并无优劣之分,教师只有彻底了解和掌握了教材体系,紧扣教学目的,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教具,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机械类工艺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建玲.加强多媒体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2]罗小梅.关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探讨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设计

(江苏丹阳六中,江苏丹阳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进行课改的几年来,课堂看起来轰轰烈烈,教学设计非常严谨、滴水不漏,似乎教学效果非常好,实际上都是走过场的多。而课堂上部分老师为了避免过多讲解,于是出现了无休止的无为的问,这些问题往往设计得过细,过窄,缺乏思维价值。教师多采用“一问一答”的短、平、快方式,看似严密、滴水不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也不例外,我在教学时,常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都很详细,可以说是设好了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认为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不明确,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零碎不系统,逻辑性不强,节奏松散,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无视学生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政治教育。

美术作品大多图情并茂,欣赏时不应将内容搁浅,而一味分析体会艺术特色,而应从艺术特色入手,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二者呼应,相得益彰。

可在美术教学中展示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图片、画片,认真贯彻党中央发出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并把美术课的思想教育同传统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要热爱祖国的英雄,而通过看这些英雄画片,他们更加懂得珍惜英烈们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今天幸福生活,进而用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奉献精神、奋斗精神体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含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固然促人奋进,但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有些虽然是凡人小事,但都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上美术课时,利用一定时机,展示战斗英雄的画、好人好事的画,使学生从远处着眼,学习战斗英雄,保卫祖国,热爱祖国;从近处着手,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为了搞好这方面的教育,我经常利用美术课的黑板画宣传好人好事,让学生做好人好事。积极的教育,使学生当中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了有事大家帮、集体有事大家管的风气,有力地促进了良好风气的建设。

4. 美术课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家庭表现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家的表现如何,也是传统美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针对有的学生在校表现好,在家表现差的状况,我利用美术课中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在校在家要表现一样好的教育。例如教学《我的家庭》时,我提问学生:“叙述你家的环境、摆设,并画出来,另外谈谈你在家的表现。”学生回答得很直率,有的说自己在家表现好些,有的说自己差些,这样无形之中就能使在家表现差的学生产生惭愧,从而向在家表现好的同学学习,增强传统美德教育效果。

5.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美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

征,即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过于深僻,学生不能逾越;问题过于肤浅,学生索然无味。

(三)用语不妥、意思不明。教师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反之,不但不利于思维和理解,反而容易误入歧途。

(四)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想象余地。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兴奋高潮,便强加答案,无异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五)简单平淡、机械重复,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看似应答气氛热烈,实则无益于学生、无益于教学。

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怎样设计出高效的课堂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就要求不将美术教学视为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不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要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论理道德规范,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欣赏到大量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家给予人类历史的积极影响。如在学习小学美术一年级的《太阳》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欣赏了古今中外的太阳,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虽然只有一个太阳,但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它却千变万化,充分显示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如教《伙伴》一课时,有两幅作品是反映特殊时代的,一年级孩子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抗日战争和长征题材的影视,让学生体会在那样的环境下,伙伴会给人带来亲情,甚至生的希望。然后再欣赏中国传统的工笔作品:小朋友一起活动的场面,人与动物、人与人、动物与动物间的活动场面,逐步让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一方面让学生欣赏,另一方面把美术知识、德育、态度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认识到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

在以往的欣赏课中,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录像带,或者有时让学生看书,教师口头讲解,乏味无趣,导致教师怕上欣赏课,学生烦上欣赏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丰富生动了欣赏课,教师只要把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打开电脑,鼠标一点,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而且可局部放大进行观察,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到作品的造型与色彩,发挥想象,描述作品画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评述能力。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介绍我喜欢的玩具》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来到了玩具大家族,有布娃娃、遥控机器人、拼插恐龙、赛车、玩具枪等,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对玩具的评述,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4:小学额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

一、在分析课文导语时进行“渗透”

精心设计好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把谁称为亲人?为什么把他们称为亲人?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二、在分析、理解重点词句中进行“渗透”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提高技能的同时,受到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有一段话:“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不行了。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一重点段,并联系上下文内容认真思考,会认识到:一路上,老班长把能吃的东西都让给了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嚼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现在已奄奄一息了,吃点鱼汤,怎么算浪费呢?他是想留给小战士们吃。他心里只有小战士,不考虑自己。这样,同学们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启发和感染。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进行“渗透”

为了让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铭刻在学生心灵中,课堂教学中应借助对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懂得人物的描写方法,又受到人物形象的感染与熏陶。

四、在比较课文内容时进行“渗透”

思想教育应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比较分析,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呢?第一个破折号表明这一天是大年夜,有解释的作用;第二个破折号,一是表明拖鞋的归属性,二是加重语气,用鞋的“大”来反衬脚的“小”。让学生思考:大年夜富人家在干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走?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进一步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出力。

篇5: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 的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语言学及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 素质;课程;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阅读课中的领悟、顿悟和积累

我们平时很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 的课堂教学竞赛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资格证书”的考查与发 放,也是没有指标的。

课堂上,教师就事论事,现炒现卖教学参考书上的言说,几乎成了文化贩子!君不见,在语文课上,面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高屋 建瓴的剖析与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巴望着能从教师的言说中,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听到使他们情绪激昂的演说,听到令他们心灵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疲倦了,我们的学生厌倦了;我们的老师开始走捷径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懒惰不堪,缺少领悟和思考。

北师大童庆炳教授曾说过:传统汉语文教学提倡的不是科学主义的分析,而是“领悟”??学生是会长大的,也会变成劳动者,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领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储备在自己头脑中的讲稿和文章,会逐渐地用他的生命来领悟。开始可能是较低的三级领悟,然后是二级领 悟,最终是最高的具有创造性的领悟。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篇6: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专题

申易能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首次组织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1989年召开了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价值、道德教育研讨会。这些活动说明了在科学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已成为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爱因斯坦的论点则更清楚,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杜威致力于改变粗暴直接的德育方法,而代之以那种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德育法。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1]。区别在于是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还是用消极颓废、情趣低级的不正确思想、内容、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我们平常所说的教书不育人实质上是指后者。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2]。”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宋代司马光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的“灵魂”,是人行为的“导向机构”和“动力系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

陶冶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

提高认识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

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

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 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六)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渗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和教学方法一样,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在考察其方法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对其功能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不在唯一种方法为最优而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兼收并蓄,肯定各种方法在特定条件或情境中的效用,以便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个别化。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方法要拓宽思路,据实创新,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客体,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客体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现实事物,而不是客观世界整体。显然,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现实思想和认知水平,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才能使方法可行,收效明显。杜内尔从“加1示范法”的著名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通过向被试示范高于他们思维水平一个阶段的方法能促进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据此断定,发展性德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学生只能同化在发展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拒绝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说理,也无法理解高于一个阶段以上的道德说理[5]。这种结论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 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并不是随意的或时有时无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渗透,决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设计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篇7: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摘要:进入新世纪,对职高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分析职高英语教育的现状,尤其分析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进而 得出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内容,综合得出 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职高

英语教学

德育

渗透

途径

进入21世纪,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教育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如何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效结合,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职高毕业生,是摆在广大职高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职高英语的教与学的现状,同时根据职高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进行德育教学渗透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希望对解决德育在 英语 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这个问题 提供 参考。

一、职高英语 教 学 发展 现状

1、从 教师 方面

教学观念陈旧。国家一直以来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广大教师仍然在坚持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他们把升学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升学率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功的标准。进而造成了填鸭式教学方式的蔓延。

单一和呆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忽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仅仅针对英语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跟市场对职高生英语的要求脱节,使职高生进入市场,英语的听说能力非常薄弱。长期采用这种教学的手段,不仅学生的英语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英语的教育也是事半功倍。

2、从学生方面

职高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开始学英语,就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造成英语学习的先天不足。他们甚至在进入高一的时候连最基本的26个字母还没有搞清楚,更不必提掌握英语词法和句法知识。

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的一门课程基础差,导致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就会丧失对功课学习的动力,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只凭兴趣去学习,他们只对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法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法是“你讲我听”的模式,完全没有师生的教学互动。更加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枯燥,从而消极面对课堂的教学,不专心听讲和不认真完成作业。久而久之,仅有的英语底子也慢慢在退步,加之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强,他们学习英语变的更加困难。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由于老师仅仅是课堂上的讲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造成了课前不预习,上课光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巩固,学习缺乏主动性。从而为职高学生学英语带来了困难。

缺乏学好英语的毅力和自信心。一些学生也意识到在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下,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本身英语基础差和底子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胆怯的心理,加之无有效的学习方法,渐渐丧失了学习好英语的毅力和自信心。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各种的不良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经济的重利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固然有很多积极因素,但在其负面影响下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对职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互联网等媒介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职高校园中的暴力等现象的出现,很大部分的原因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没有耐心和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家庭出身影响学生的自立等能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的进行,大部分的职高学生来自富裕的家庭,这种情况造成了职高学生的自立能力差,勤俭节约意识差,缺乏吃苦的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往往选择退缩和逃避。

面对以上情况,要充分认识到强化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通过德育的教育,要逐步引导 学生接受优良的文化,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三、德育渗透的 原则 和 内容

在职高英语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以及教材的特点来进行德育的渗透,要坚持一下的原则:

坚持 科学性的原则。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实事求是,来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绝不能引入各种迷信的知识,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进行道德渗透时,对于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道理,要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讲解,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也可以避免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化。

坚持情感引导的原则。在进行道德渗透时,要坚持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对于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的,要为学生做出示范。

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要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内容,主要从以下来把握内容:

根据 教材的 内容。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的备课,吃透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上的德育点,然后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的渗透,决不能搞与教学内容脱节的“填充料”与“插曲”。而且还必须“结合”得自然,“进行”得适度,防止牵强附会,这样才能取得德育教育的 实效。

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职高学生年级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渗透方法。除了要思考德育教育内容的显性与隐性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隐性的内容,也可采用潜移默化法,他们可以自己独立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然 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显性的内容也要采用提示法。另外,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职高英语教学 中 渗透德育的途径

根据现在职高英语教学存在的现状,同时结合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内容,现总结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途径 如下:

提高广大教师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扩大高素质德育的队伍。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但是在现在的教学情况下,许多老师往往忽视这样一点,他们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育人的任务通常被丢在一边。所以,通过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也可以改变教师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对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促进作用。同时,扩大高素质英语老师的德育队伍。努力培养一支其关键要有一支业务过硬,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品德优良、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丰富学识,而且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明行为、生活作风、开拓创新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总之,要想方设法,彻底改变 职高教育中 智育和德育 教育失衡 的状况。

丰富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的视角。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法,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同时,要多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改进 英语的 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说教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英语 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 英语的 教学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针对性 和可信性。

例如: 以Lesson 74 《A Freedom fighter》 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著名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平。在讲授文章之前,可以通过课堂的多媒体播放马丁路德金的记录片,让大家通过视频来了解他的生平,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这个人,从而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和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前面 视频 介绍,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 初步 的了解,此时可 根据视频 的 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从而找到德育点。

例如: Teach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德育点)

通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来进行德育教育。马丁路德金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地位,尽管有很大的困难他没有退缩。为争取黑人的平等地位和公平的待遇那奋斗终身。从这个角度来引申,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往往选择退缩和回避,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进而号召大家学习马丁路德金的精神,今后再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德育教学真正的渗透到英语的教学中。

学习目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德育教育。

英语教学跟其他的学科教学没有任何的不同,担负教育和培养 的 双重任务,即通过语言教学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双 重任务。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的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消除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进而 引导不论在学习和生活,只要采取这种方法,最后会达到目的。

通过 情感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情动人,从而形成跟学生的情感的共鸣,这样对于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批判夏洛克对金钱的贪婪和吝啬的性格,同时赞扬鲍西娅的不屈精神,敢于斗争的精神。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的情感参与其 中,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会摒弃错误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 也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净化了心灵。

六、结论

篇8: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1 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但空洞的说教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 而真实的事例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为此在讲到护理学发展史时, 我介绍了护理前辈的成就, 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 为我国拥有这些护理前辈而自豪。如王秀瑛曾由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授予荣誉校友证章和证书, 并获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林菊英曾由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大学授予人文学科荣誉博士学位及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以此表彰她对国际护理做出卓越贡献[1]。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为她们认真学好护理学基础, 树立对护理事业坚定的信念起到了促进作用。

2 结合护理职业特点进行爱心教育

爱是心的呼唤, 爱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了爱, 生命将失去生机。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未来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的人, 而且还包括被疾病折磨的病人, 因此, 她们更应该富有爱心, 更需要对她们进行爱心的教育与培养, 这是护理职业的特点。作为护理专业教师,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 在讲到病人清洁护理时, 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为病人进行清洁?当你生病时, 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时候如果有人为你做这些清洁护理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讲到危重病人护理时, 我列举了优秀护士不怕苦, 不怕脏, 不怕累, 为病人奉献爱心的事例;同时, 还列举了在抗击非典工作中的医护人员, 她们不顾个人安危, 日夜战斗在临床第一线, 有的甚至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她们为医学科学发展所做的牺牲, 让后人永远铭记。引导护生热爱护理专业, 培养她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 结合实习事例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 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在讲到各种注射和输液时, 不但详细讲述操作的要领, 特别强调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认真核对、把药液抽吸干净, 否则会因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差错或药物剂量不足而影响病人康复。同时, 我还列举了实习护士由于工作繁忙, 加药时不慎将病人的药液打翻, 主动报告给护士长, 并对患者进行了赔偿, 受到医院肯定的事例。通过诚信教育,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 在护理实验课中, 偶有同学不小心打碎了体温计或损坏了其他实验用品都会自动向老师报告, 主动要求赔偿。通过诚信教育, 使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树立讲信用、守信誉的良好美德。

4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护理操作课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占总学时的50%以上, 学生要亲自动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如口腔护理、吸氧、鼻饲等, 在这些操作练习过程中, 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两个学生交替扮作“病人”和“护士”, 充当护士角色的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各项护理操作, 否则“病人”不满意, 扮演“病人”的同学要配合“护士”操作, 否则“护士”不能完成操作任务。在进行某些操作考核时, 采取抽考小组成员中的1~2人, 取其平均值作为小组成员中每个学生的成绩, 这样促使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互相帮助, 相互指导,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她们的合作精神。

5 以生动的事例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自我教育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 或是凭空得来的, 需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 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才能逐步臻于完善和成熟。如在教学中讲到护士素质一课时, 不但要讲清先天性素质, 更重要的是强调后天的教育, 即通过不断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磨练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为此, 作者给学生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自我教育的故事。富兰克林在他自己最容易犯过失、最需要建立良好习惯的范围内挑出十三项道德原则, 自己规定一个道德目标, 如严谨——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 处理事情按部就班;公正——不侵害别人, 也不要因自己失职而使人遭受损失等记录在记事本并画出表格, 把十三项道德原则依次写在上面, 坚持每天晚上检查自己一天的言行, 如果违背了哪一项, 就在该项内容上作记号,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这些格子中的记号越来越少, 最后大部分都成了空格。他用了一年时间基本上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以后数年, 他也只是把这个过程再重复一次, 最后成为著名科学家。从此以后, 有好多同学养成了以写日记的形式, 记录自己一天中不好的言行、举止, 提醒自己改正缺点, 不断进步。依此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培养她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技术、有自信的合格护士。

总之,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为专业课教师, 应该坚守课堂,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护理职业特点进行爱心教育;结合实习事例进行诚信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生动的事例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之中, 为培养立志爱国, 富有爱心、富有诚信、善于协作的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

[2]邓辉.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及教育途径[J].考试周刊, 2010, 11:213.

上一篇:养犬管理宣传标语下一篇:残荷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