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

摘要: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广西处于面向东盟十国的前沿地带,使其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更是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国际贸易合作使其对国际经贸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这必然会带来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广西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以满足区域性人才需求和推进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任。中国-东盟背景下的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能够满足广西与东盟区域发展需求的国际经贸高素质人才,在广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人才优势,从而成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结合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通过选取几所驻邕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评价几个维度提出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亟待更新,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单一、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培养质量及评价体系不完备等诸多方面,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等。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培养目标来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从培养过程来看,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从培养制度与评价来看,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关键词:东盟;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1.2 人才培养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2.2.2 教育供需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及典型培养模式分析

3.1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

3.1.1 东盟背景下广西区域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3.1.2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现状

3.2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3.2.1 多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

3.2.2 中外合作式(专业+语言)人才培养

3.2.3 校企合作(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四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和步骤

4.2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4.2.1 关于就业方向、意愿等情况

4.2.2 关于培养理念、目标、方式等情况

4.2.3 关于课程、教学、师资等情况

4.3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培养理念待更新,培养目标未“深入人心”

4.3.2 课程结构不合理,“东盟”特色未普及

4.3.3 “重理论而轻实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4.3.4 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滞后单一,创新不足

4.3.5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水平有待提高

4.3.6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备

4.4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4.4.2 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

第五章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1 美、英、日等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5.1.1 培养理念与国际接轨

5.1.2 培养方法丰富多样

5.1.3 培养质量严格把控

5.2 对我国构建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6.1 培养目标

6.1.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

6.1.2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

6.2 培养过程

6.2.1 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

6.2.2 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2.3 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

6.2.4 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

6.3 培养制度与评价

6.3.1 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6.3.2 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初级阶段营销创新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外艺术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