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9

1市场对国贸人才需求要求

1.1 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技术与能力, 如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基础理论, 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寻找相关客户、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具有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谈判的能力、 包括业务谈判的外语能力, 会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 具备报关、清关、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和国际结算的技能, 以及具备外贸函电撰写与修改的能力。 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时看重的专业技能排前三的依次是市场调研与商务谈判的能力、商务函电撰写与处理的能力以及单据制作与结算能力。 所以, 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2 重视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经济管理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如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后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等。 调查表明, 86%的外贸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在招聘国际贸易大学生时看重一般能力, 尤其看重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因为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 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 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 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主要欠缺的是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 由于缺乏一定的交流水平和沟通技巧, 导致专业技能无法

充分发挥出来, 工作效率低下。 其次, 企业对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也比较重视, 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 大异于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 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脱节, 遇到实际问题刚毕业的新员工不知所措。

1.3 看重外语水平

由于大多外贸企业要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 因此国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 各类型企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 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备大学英语六级, 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更看重商务英语听说能力, 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 对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要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岗位, 企业更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 用人单位要求的外语并不仅限于英语, 很多企业都招聘小语种的国贸人才。一项以义乌地区外贸公司和出口生产企业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该地区外贸企业对小语种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60%的企业对外业务中需要用到阿拉伯语, 40%需要用到西班牙语, 其他应用频率较高的语种还包括韩语、日语、俄语等。 在重庆江北的一次招聘会中, 用人单位为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海外拓展专员岗位开出底薪7000 元外加提成的诱人待遇。

1.4 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 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 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 良好的职业道德会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在调查中, 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 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2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

长期以来, 我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 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如果毕业生不能上岗就胜任岗位工作, 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来进行岗前培训, 这就会造成毕业生学而不能用, 单位需而不愿招的现象。 事实上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即使有些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 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很难独立开展业务, 这也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含理

很多高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 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 一些高校大学一年级全部开设通识课和公共基础课程, 严重挤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 大学一年级正处于打好扎实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 过多的通识课程学习牵扯了学生太多精力,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国贸专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很多高校过多地设置了理论性的课程, 如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相对涉及较少。 一方面, 课时和学分分配上, 实践课程占比例少, 另一方面, 即使在实践课的开课数和课时上有所保证, 但是在教授过程中往往流于书本和流于理论, 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较少。

2.3 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 实习基地缺乏

目前, 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高校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 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 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国际贸易实验中心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到目前为止, 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 这不符合现代的教学发展的需要。 另外, 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师过往人际关系等个人感情基础之上, 没有上升到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另外,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比较特殊, 学校很难建立起自有的实习基地, 只能校企联合。 但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性较强, 企业为保守商业机密, 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接受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不能成比例;另外, 一些企业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 以致没有合作的意向。

2.4 师资配置缺乏, 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按要求构建

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 但能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一门外语的教师为数不多, 而且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严重不足, 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原版教材上课, 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 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要消化教材内容难度也很大, 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外贸专业教师与国外相比, 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就会使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 缺乏感性的认识。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严重抑制了国贸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3基于市场需求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实现转型, 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转向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 复合型专业人才上, 构建以应用与就业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于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与特点, 确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将目标具体与细化为各项指标, 逐项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落实。经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外贸岗位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考察发现, 大部分的外贸类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在进行国贸人才培养时能够与企业岗位的实际应用对接, 为企业培养出不但外语水平高、了解国贸行业的法规和政策, 而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不仅应该与外贸岗位特点相结合, 从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关知识能力培养方案, 而且要加强与岗位相关的复合知识、实际操作、职业道德教育, 真正培养出适应外贸岗位和用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 突出集中实训环节, 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 积极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 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 (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 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 并为一些企业 “订单式”培养学生, 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应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 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 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作能很快上手, 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 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 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 应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特点, 着力打造在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岗位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教师队伍。 各高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尝试建立实践教学与职称晋升的关联机制, 创新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证机制等, 打通高校和行业企业人才流通渠道, 促使“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此外, 应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无缝对接。 其次, 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或深造。鼓励要求老师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积极邀请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交流或讲座, 让教师能够了解国际贸易领域前沿理论知识, 掌握最新的国际贸易相关动态和信息, 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4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职业道德教育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 通过调研发现, 企业在引进人才时, 除了资格证书、学历外, 更加重视的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调研发现, 到目前为止, 江浙一带企业所引进的人才大多来源于河南、陕西与安徽, 而来自湖南的很少, 其原因除湖南人去江浙找工作的人本身较少之外,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江浙企业家认为湖南人爱跳槽, 很难长期为本企业服务。我们认为,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会影响其本人找工作的难易, 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所有企业家对学校、乃至对一个地区的人才的看法, 从而对学校乃至整个地区今后学生的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此, 我们建议在本校的教学与管理中, 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 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

摘要:在新的高教形势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般高等院校国贸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本文分析了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 揭示了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等发面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上述问题, 相应提出深化、完善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市场,国际贸易,应用型,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常春水, 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3, (9) .

[2] 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2) .

[3] 胡心宇.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贸, 2011, (9) .

[4] 方杰.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

[5] 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2008 (5) .

[6] 庄华洁, 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6) .

上一篇: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盆骨骨折体会下一篇:完善《施工技术》教学的六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