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教材整合艺术

2023-01-18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既要源于教材, 又要新于教材, 即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 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 使课堂教学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开展高中语文的专题教学, 就必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因此, 本文主要谈一下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教材整合艺术。

1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是教材的确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确定性更决定了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和责任。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种思路和一种参考, 或者说, 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一个跳板。教什么, 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但怎么教, 却是无法限定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必然是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 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 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对教材的整合, 从具体操作上来看, 一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 对基本阅读、拓展阅读和推荐阅读等篇目进行重新安排。二是教师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 使教材的使用有更加鲜明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跳板, 根据不同地域学生的需要和现实学习的不同需求, 把教科书以外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之中。

2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教材的整合原则

“专题教学”始于问题提出, 止于问题解决。要使学生产生研究的内驱力, 探究热情能够高涨、持久, 那么专题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并尽可能地遵循以下原则。

2.1 难度适当

要有思维力度, 能诱导并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情境, 使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 即将问题设计在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和新的知识能力的交叉点上。例如:我将《鸿门宴》一课的研究专题定为“我眼中的项羽 (刘邦) ”, 即出于上述考虑。

2.2 有广度

要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准绳, 面向全体, 机会均等。要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乐园, 成为全体学生挥洒想象力的沃土良壤。

2.3 有效度

语言要简洁, 指向要明确, 让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本身;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祝福》一课中的专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设计, 就能使学生感到探案的意味,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2.4 体现重要性

要对专题的重要性与否作充分的评估。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以下面的名人或文学形象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1)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2) 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为此, 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诸如“走进李白”、“走进诸葛亮”等许多有重要价值的专题。由于此类专题与高考相连, 所以学生对这样的专题研究会格外重视。

3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教材整合艺术

3.1 确定专题研究的对象

3.1.1 以作品主题为研究对象

鲁迅的小说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对其作品主题的把握至关重要。在教授《祝福》时, 我针对主题设计了一个研究专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在浏览课文之后, 学生们众说纷纭, 争论激烈, 谁也不能说服谁, 他们的看法或过于概括 (其实是不甚了了) , 或准确性不够, 或过于片面, 或基本错误。在否定了一些错误结论之后, 学生发现, 在祥林嫂走向死亡的每一步, 不同的人都起着自己的作用。杀死祥林嫂的不是某一个人, 而是包括四叔乃至短工的那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换言之, 是那个社会杀死了祥林嫂。

在“专题研究”中, 学生能特别认真地研读课文, 不放过小说的每个细节 (引经据典用事实为依据) 。他们学会了分析概括, 深入挖掘 (多问为什么, 使思考步步深入) ;学会了由特殊到一般, 举一反三 (由《祝福》认识鲁迅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

3.1.2 以重要作家为研究对象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苏轼的精美篇章, 他的豁达人格更是深深影响每一个人。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 我先设计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读苏轼的旷达”这个专题。在“导语”中我说:他, 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 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是谁?苏轼!我先引导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基本解读, 然后对他的《初到黄州》、《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作品作拓展阅读, 接着又对比阅读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作家作品, 从而深深体会到苏轼超乎他人的旷达情怀。接着还进一步对苏轼的旷达情怀作了一些思想探因。结语时, 我对学生说:“读苏轼, 不能不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苏轼, 不能不读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苏轼, 不能不读他的前后《赤壁赋》;读苏轼, 不能不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一部大书, 让你知道什么是“丰厚”;他是一杯琼浆, 让你明白什么是“醇正”;他是一个情种, 让你顿悟什么是“风流”;他是一道风景, 让你知道什么是忘返……”在这种情景中这个专题结束了, 但是却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给学生们布置的专题作业是:“解读苏轼的多情”——要求分别从“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角度搜集整理苏轼的作品, 并加以赏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扩大了文言文阅读量, 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学会了独立思考, 并能从多个角度对苏轼进行认识和研究。

3.2 以人物心灵探究为研究对象

在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探究设计中, 我以陶渊明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专题:“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田园诗的开创者。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作品了解作者。于是, 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生们不仅以《归去来兮辞》作为研究陶的主要材料, 而且还联系了初中所学的陶诗、陶文, 并从课外找到了相关的《序》作为辅助材料, 对他的生活、志趣、理想、爱好等多方面进行了研讨。对学生提及的任何一个看法, 我都要求他们拿出佐证。最后,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一篇作文。作文的文体不限, 标题自拟, 副标题为“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通过这次专题研究, 学生们对陶渊明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 所以学生的作文写得透彻精彩, 出现了好多优秀的文章。

此外, 我们还可以依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从其他许多方面确定专题研究对象。

4 选择适合的整合形式

4.1 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

语文的专题教学, 可以在单元内进行, 每个单元的篇目都是在一定的范畴内的。在必修二 (粤教版) 的第二单元我设计了“拥抱诗歌的骄子”的专题, 通过对这一单元的诗歌进行优化组合, 来展示诗歌的魅力。它打破了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限制, 把这些篇章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的徜徉于诗歌的怀抱。我向学生们表明能体现诗歌魅力的只能是诗歌本身, 感受诗歌魅力的也只能是欣赏者自己。在教学中, 我不愿做“点金成铁”的解读, 更不愿用我的感受来遏制学生对美的个性欣赏。我能做的只有:讲授诗歌发展的历史, 指出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 介绍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然后让学生从课本或读本中挑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 以“诗歌的美”作为专题进行研读分析,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自体会到的美。在展示时, 可以进行配乐朗诵, 可以进行课件展示, 也可以是一幅美术作品, 更可以是一篇小论文……

4.2 在单元与单元间进行整合

生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阐释生命, 呼唤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课文。这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丰富多彩以及生命对我们的重要性。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展现了独特的生命观, 如:《我与地坛》、《留取丹心照汗青》、《报任安书》、《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我的回顾》。《我与地坛》所传达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家史铁生在21岁时双腿瘫痪, 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但是, 作者用瘫痪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天空。他所依附的坚实的地坛, 就是对生命执著的眷恋与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 文天祥对生与死作了经典的阐释“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引起后人长久的思考。《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尽管遭受宫刑, 但仍发奋著书, 写出了光照寰宇的《史记》, 他在逆境中为了理想而执著追求, 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意识。《布衣总统孙中山》向我们展示一个布衣总统对生命的孜孜追求, 以及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过程……这些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学作品, 拓宽了学生的生命情怀, 丰富了他们的生命情感, 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 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 为学生展示了高中语文学习可能呈现的崭新格局。

4.3 在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间整合

如上面提到的有关苏轼的专题“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关陶渊明的专题“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即为典型例证。

总之,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材的变革, 也呼唤对教材创造性使用。作为一线教师, 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促成教材与独立选文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使经常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的教学拓展, 变成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自己主动的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整合, 于教师而言, 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 是创造性地学。

摘要: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既要源于教材, 又要新于教材, 即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要开展高中语文的专题教学, 就必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因此, 本文主要谈一下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教材整合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教材整合

参考文献

[1] 覃树楠.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回顾与前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 (10) .

[2] 沈峰, 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J].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 :10.

上一篇:多元解读文本张扬学生个性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