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不完整、生态链错位与断裂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因此,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必须要树立协调的生态理念,运用科学的生态技术,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建构开放的生态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从高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和新变化进行分析,针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德育对象呈现的新特点,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对策和措施,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辅导员;对策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并趋向于多元化、离散化和冲突化,尤其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力不断增强,为此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校德育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值得探索。

一、高校德育面临的新变化

高校德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势必受到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德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认真分析社会新变化和德育对象本身的变化。

(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在现实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唯利是图等现象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互联网迅速发展,学生面临多元文化影响,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排除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改革的新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应对、把握这种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丰富德育的内容、手段和载体,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对象的新变化

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他们正处于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时代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大学生的成长面临更多的艰难。高校辅导员应该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态度迎接挑战,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学和管理新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困境

(一)高校教育方面

1.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教学部门负责;二是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但是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教学部门只负责教学,学生管理部门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

2.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学大多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传授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考核方式仍然是以考试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而德育面对的是现实问题,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当德育脱离现实,仅仅变成传授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理论课程时,也就脱离了德育本身,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学生个体方面

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年轻人都要更加独立、开放、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们在思想行为上更加自我、务实、不盲从,力求突出个性。思想道德素质在主流上是好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和变化。但是,他们正处在由校园到社会、认知到实践、理想到现实转变的过渡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主体意识有所增强,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价值实现;在处理问题和事情时,实用主义思想比较明显。

(三)家庭环境方面

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容易对其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造成了他们自私、狭隘和唯我独尊的个性。另一方面,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孩子和家长的亲疏程度、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三、辅导员应该采取的对策

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地认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应对,把握这种时代特征,立足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方式、方法、管理办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觀念,明确德育教育方向

从《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为高校德育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应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努力提升工作高度,增强工作的方向性。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目标。

(二)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高校德育的内容只有符合90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特点,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也才可以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因此,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通过走访、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地德育方法,避免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依据不同年级、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分对象”的教育,并依托校园文化,研发德育素材,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育。

(三)弘扬传统文化,探索新时期德育方法,彰显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德育教育活动要立足现实,依托传统文化,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融入到德育中来。只有学生感受到活动的真实性,才能获得更深、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志愿者活动,班级团队建设,文化交流等等,对社会热点开展讨论,分析其道德价值标准,建立学生自身的道德体系。

(四)延伸高校德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德育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立足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开拓社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方向,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延伸高校德育,回归到家庭,拓展到社会,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校德育”。可以利用QQ、博客、校友录等现代技术拓展校园的德育平台;充分运用全员育人的契机,加强与两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其他学生工作人员的交流,共同丰富以人育人环境。

(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德育工作事关党的教育事业兴衰,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新时期,大学生受各种新思潮的影响较大,思想活跃,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素质过硬,具有驾驭复杂环境的本领,经得起考验,身教重于言教,才能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进而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青库.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51-52.

[2]陶丽,曲建武.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探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

作者:韩金元

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反思与构建

[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不完整、生态链错位与断裂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因此,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必须要树立协调的生态理念,运用科学的生态技术,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建构开放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丛彬彬(1968- ),女,江苏如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宣传和教育管理工作。(江苏 南通 2260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步由传统的线式序列向多维序列转变,呈现出了复杂性、多面性等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剖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因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的生态位,提高各教育因子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本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衍生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美国教育家阿什比于1966年提出,亦有学者认为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公共教育》中提出来的。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逐步关注此领域,并逐渐产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费恩和坦纳等都是这方面的著名学者。他们从生态学的角度闡述了教育资源的分布、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八九十年代教育生态学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学者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邱柏生教授,邱教授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问题,并在一系列文章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分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公认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和体系。

在此,本文首先要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系统的概念。邱柏生教授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上述阐述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包括处于生态上游的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社会政治、文化诸因素,处于生态中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价机构与部门,处于下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其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态运行,即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再修订或制定的循环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下,政策制定者、高校依据特定教育目的,利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手段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行为,并通过多层次的评价与反馈,不断修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生态因素,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目的的生态系统。

生态分析方法是把生态系统中各因子看成是整个复合体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一定环境中各动态有机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机制来达到生态圈各个层次与向度上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从而避免从个体出发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全方位和综合性的系统,强调的是教育生态的和谐、协调与有效,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系统不同层面各因素的网格交叉,要探寻系统内部各层面结构、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摒弃单线或固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诸要素以最优化的方式形成合理的结构以转化为最优的整体合力,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完整,生态链和谐,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维的本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危机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喜忧参半。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教育生态的整体变化而发生变化,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积极应对,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不容回避的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不完整、生态链错位与断裂的现象又层出不穷,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生态危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推进,信息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并不断被放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每个成员。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已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效应在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同时,也将触角不断伸向高校。这些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在与高校内部的生态因子发生关系时,有些是短期的即时效应,有些是长期隐匿的潜在效应,但其所产生的冲突与摩擦在所难免。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的社会道德失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冲击是即时效应,而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收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等生态因子则有着潜在效应,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或实际拨付不足,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因忙于生计而无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等。客观地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生态危机的产生既有上述原因,同时也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因素,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存在、相对封闭、限于象牙塔的固有模式,甚少将其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生态考虑,没有从根本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大的生态圈内,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游生态链断裂,影响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生态危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生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在体制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崭新的成果。但令人深思的是,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重硬轻软,重量轻质的做法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均衡、不协调的现象。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诸多高校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等生态因子的重视程度和配套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在政策与落实、理论与实践上横亘着鸿沟,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下游的生态顺接延缓。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源头之一——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大行其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对中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达到预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目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生态危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处于生态系统的下游,在接受外力所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这个群体往往出现接受的选择性。新一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电视、各种电子产品等多种媒介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与甄别已逐步具有个人风格,成长环境与氛围与传统大学生相比,已有了巨大变化。因此,他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内容、模式、途径、工具、方式等,在接受度与认同度上也千差万别。而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区分个体间、专业间、地域间、城乡间的差别,更多以单一性的群体化教育为主,以灌输社会价值为主,相对缺乏客观、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在教育模式上,重标准规范,轻人格塑造;在教育理念上重普世统一,轻个体个性;在教育目标上,重理论说教,轻人文关怀。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逆反,引发教育生态系统上下链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解决诸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构建,既要考虑宏观,也要考虑微观,同时,还要介入合理、科学的生态技术,引入生态学的思想方法。

1.树立协调的生态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之间的关系,使其合理定位,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使教育内容内化并付诸实践。合理而准确的理念对于实现此目的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个性化的变量,他们在思维方式、智情商水平、认知能力、专业差别、社会经验等诸多生态因子存在独特个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每个大学生所处的生态位,考虑到学生基础生态位的差别、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变化,树立以大学生为本、新颖而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念,在对大学生实施整体教育的大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的无缝对接。

2.运用科学的生态技术。从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反映来看,现当今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和途径明显滞后。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教育等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单一的灌输式课堂形式,泛意识形态的纯理论式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年轻大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参与、讨论、关注,技术上的导向错误形成了教育主客体之間的心理隔膜,正向的输入与输出不成比例。同时,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局限于小范围,覆盖面与影响力较小。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在生态技术手段上进行全面革新,摒弃传统的空洞理论说教,打破唯书唯上的常规做法,运用现代传媒与参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消除学校和社会隔绝的真空地带,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在交流中感受,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高校生态环境等以及各个环境内部的亚系统排列组合的一个融合体。具体而言,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建筑、绿化、雕塑、思想政治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社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制度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态度、文化氛围、相关制度与评价体系等;高校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工及大学生所组成的工作环境,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虽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外圈,但其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与平衡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整体向善、利好的氛围之中。

4.建构开放的生态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是直线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变化系统,随时代、环境、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想实现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必须要以开放的姿态始终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保持沟通和交流,借以利用外界的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与技术手段,整合有效的相关因素,以满足高校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从而占据有利的生态时空位置,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关系融洽,使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中求得平衡,并与时俱进地朝着健康方向可持续发展。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校际间的借鉴与共通、第三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鉴定介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与制度制定的参与与审议等,都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实施的应有之义。

5.建立有效的评价系统。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式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即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与综合性等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实现其客观性、全面性,非常有必要借鉴系统论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程序和运动规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运用系统分析法,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运用系统论观点,能够使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更加符合实际,防止评价遗漏因素。同时,在运用系统论观点的同时,也要有专门的因素分析,这有利于为系统分析提供精准、科学、深入的评价因素。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专门评价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够获取教育内容是否得当、教育方式是否滞后等有效的信息,从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评价时,有充分的依据和材料支撑。

从生态视阈重新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蕴含生态性的生态系统,其生态性运行的理想状态即是协调、平衡、和谐、可持续。但从生态观这个视角观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亦存在着种种问题。为了预防和杜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思考,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科学、合理、健康生态机制体制的建构,以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娜.生态视域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8(5).

[2]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李素芳.生态位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2010(1).

[4]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作者:丛彬彬

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

【摘 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要秉承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以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本质前提,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更要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责任。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创新工作的意义、需要坚持的原则,以及党建工作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从高校的角度出发,让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所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 党建工作 创新

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有正确的精神价值观,可以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够承担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大学生党建工作恰恰与高校的责任不谋而合,同时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让党的发展基础更加优越。但是如今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困境,无法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高校党建委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机制和理念等方面进行改进,形成科学化发展的形式,让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感,开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高校只有将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就能让党建工作变得更加有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1.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上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较少就会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误区,只有不断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解决学生思想发展的困惑。而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动态。同时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让大学生党员这个主体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和力量。现如今的高校在开创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核心主线,会让发展出现瓶颈,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研究,才能明确高校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党建工作就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为主题,能够保证高校文化发展的正确性,在处理高校各项事宜的过程中,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2.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通常而言,良好的教育环境都能够催人向上,不断进取,高校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就能够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让党的基本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有正确的成长方向。学生党员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之中发挥带头作用,就能够让更多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更要不断明确发展的目标,以党建工作促进教育环境的形成,让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更明确的保障。

3.为和谐校园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高校党建委在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因此作为核心组织,可以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给予建议,保证高校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基本需求。只有将党建工作和高校的发展方向相结合,能够让和谐校园的发展有坚强的组织保证,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共同促进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会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党建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坚持的原则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就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面对着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在国际竞争之中有全新的姿态。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冲突越发明显,大学生就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只有对大学生不断进行教育,才能改变发展的形式,让学生的思潮不受外界的影响。党建工作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这样能够体现发展的实用性,不断开拓新的局面,在创新的工作中不断前行[3]。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创新发展的机制,给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确保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能够更加平稳地向前发展,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面对当今高校所进行的一些不合理事宜,要及时进行更正,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不断改进,让党建工作促进高校的进步而不是阻碍高校的发展。

2.坚持德育主导原则

高校党建工作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将智育成绩放在首位,他们更在意一个学生党员的文化素养,但是如今要坚持德育主导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秉承党的教育思想和党建发展的本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需要重视德育工作,时刻关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让德育工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坚持目标合理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的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高校的发展优势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大学生不仅仅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正确接收党的基本领导,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有了合理的发展目标,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才能做得更加完善,以不变应万变的形式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途径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需要在发展意义和原则上有所建树,更应该在党建工作执行的具体途径中有所行动,将所有的工作都付诸于行动,才能知道坚持的原则是否正确,在适当的时机下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1.与高校学生社团相结合

大学生在迈进校园的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会加入到学生社团之中,为了发挥党建工作的正面影响力,可以在学生社团之中建立党支部,以此体现出带头作用。以党组织的形式整合高校的活动资源,在活动中穿插进行党建教育工作,能够以全新的发展高度引领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在思想觉悟上有所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团的活动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率,在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做的效果比较明显,比开展研讨会或是交流会更加有实效[4]。

2.与现代网络相结合

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网络,因此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与现代网络相结合,以此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党建委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宣言积极健康的正面能量,让大学生的思想能够有所提升。可以建立系统的红色网站,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了解国家形势发展的变化,从而获取更多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信息。再者,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开设“党支部论坛”,让党员可以有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让校园网络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让网络成为宣传党建思想的新途径。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切的理论如果不付诸于实践,那么再好的理论也都是空谈,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进行党建工作时,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党员的能力素养。例如通过到红色基地参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实践过后会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生活、学习之中。再者,可以成立青年党建志愿者协会,让学生党员深入到社区之中,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召力感染身边的同学。这样不仅仅接受了教育,并能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提供发展的平台,是党建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伴随着高等教学的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当今的发展趋势,但是毕竟是青年大学生,没有很深的社会阅历,因此会表现出极强的思想个性,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干扰,在这样的形式下,就要加大对党建工作的管理,坚持与时俱进,让基层党建组织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只有将资源全部进行整合,才能以创新发展的姿态让党建工作变得更加有实效。有了强大力量作为支撑的高校党建工作,能够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加有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邹积英.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

[2]安川金.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指导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6-7.

[3]张尚字.在探索与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理工大学学报, 2012,6(2):107.

[4]吴文辉. 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甘陶陶

上一篇: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下一篇:游戏视域下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