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以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并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总指数为-191%,就业信心有所不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存在诸多原因,仅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成熟化水平,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要求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特点,结合贯彻党中央16号文件,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旨在实现人尽其才,人职匹配,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它在本质上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致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对就业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功能

1 就业引导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基本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和择业追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达到择业理想的实现,并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目标,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大學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依据职业、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从而初步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2 政策导向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理解就业政策、理性面对就业实际,认识自己,不断调整就业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对于大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就业政策,自觉把个人的就业理想和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就业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提高大学生对我们国家就业制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认清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业;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就业制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对就业形势认识中的困惑和疑问,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就业中的主流和支流,全部与局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就业选择。

3 素质养成功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大学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场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待,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使他们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能力,参加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并通过相应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

4 心理调适功能——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能否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同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就业培训中,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心理调适功能,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不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要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进取心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承受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抵抗挫折的意识。增强缓解就业焦虑情绪的能力,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二 指导内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的预期和计划,内容包括一个人的学习阶段和整个职业发展进程直到最终退休,具体规划个人对一次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或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研究,掌握环境资源,对各种资料和机会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涯目标,形成生涯决定,承担生涯角色,并通过规划的落实,后测和实施,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而且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人职匹配都具有重大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括: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的指导、人生生涯管理指导、求职技能培训和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进行评价等方面。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转型期和结构性就业难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

开展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要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风险和就业竞争为主要内容,让大学生充分选择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和岗位,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不能一味地“等、靠、要”,要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 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在就业实践中,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在注重能力的同

时更要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和纪律观念,要求大学生具有极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就业见实习等方式进行,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纪律观念。

5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贯彻,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发展的潜力,了解职业要求,放平心态放松自己,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以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迎接各种挑战,减少就业焦虑,缓解就业压力。

三 路径选择: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 设立独立化的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在就业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认为高校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社会大环境,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所以,重教学科研轻就业的现象或多或少在部分高校还存在,而且,虽然就业指导部门在每个高校都有设置,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是隶属于学生处,这种设置的弊端显而易见——开展工作时不能獨立运转,不便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为了更好地推动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特别是高校“一把手“观念的转变,要把促就业作为高校主要工作来抓。同时,要调整机构设置,把原有的就业指导部门从常规的学生处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应是理性的选择,而且国外也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独立后的就业指导部门可由高校党委直接领导。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这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权威性的文件,势必会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机构改革的开展,必将对就业指导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党委和行政要解决组建专业化的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应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规划。基于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的考虑,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就业队伍的构成上应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要充分整合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应有专职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有关社会专家等力量组成。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必须先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人员既要有量上的保证,更要有质上的保证,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高校党委和行政要努力使这些人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专职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负责就业政策的解读和就业信息的提供,要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深入研究分析就业形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招聘活动,帮助大学生推荐就业,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就业预期。“两课”教师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两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和创业观,与此同时,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处理。辅导员与班主任负责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社会专家应由心理咨询师、行业专家、企业家、政府劳动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组成,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组建就业指导的团队。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时化解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困境与危机,缓解可能产生的就业焦虑;行业专家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行业发展状况,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行业上专业上的调整与准备;邀请具有不同创业背景的企业家在大学生中开展讲座,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政府劳动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权威的就业信息、就业数据,及时对就业现状进行深度分析。

3 开启多样化的就业途径

高校的就业指导要贴近市场,实现与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就业指导工作在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加大课程建设网络平台构建的力度,从而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校企联合搭建学生实习基地。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比照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聘请企业高层主管担任培训师资,根据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实用能力的培训,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评估进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培训方式能够深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附加值,也能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一开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待条件成熟后转化为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从大学生入学做起,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一年级可以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拟定初步的职业意向;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观、职业观教育,有针对性的做职业调研与市场研究工作;四年级主要进行就业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收集招聘信息,学写简历与求职信,并加强面试技能的培训。根据需要,还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应涵盖学生和企业互动的招聘系统,在线职业咨询预约系统、就业信息调查系统、职业教育网络系统、档案管理与查询系统、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和就业数据管理平台等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2]郑晓旋,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发展研究,2008(5):97

[3]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研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4

[4]牛翔宇,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J],党政论坛,2010(2):57

作者:粱永怀 杨必武 杨文革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分析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以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并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总指数为-191%,就业信心有所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结果,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高校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因子分析 就业信心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快速推进,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新形势下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和高校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求各地方做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如何合理快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国家、社会和学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国内大量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目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为就业市场上劳动力供过于求,存在专业不对口、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社会片面追求就业率指标等问题(徐才千,2011)[1]。从外界社会环境和女大学生自身角度研究发现女学生就业难、女性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与女性就业空间少、存在性别歧视、主观能动性不足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着密切联系(孙丽芬,2007)[2]。部分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李晓静,2007)[3]。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影响就业行为,比如有效组织学科竞赛、提供实践机会(刘金荣,2011)[4]。

剔除掉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就业质量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就业信心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就业信心和就业信心指数的分析研究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多位学者以在杭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王萍[5],2013;周红霞[6],2011;周润娟[7],2015),运用因子分析、AHP、L1范数IOWGA等方法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就山东省德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石琼强[8],2014;杨光军[9],2013),还有部分学者研究新成长劳动力(朱莉莉[10],2019)和高职院校(李良进[11],2014)的学生就业信心指数。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贡献,但是国内关于就业信心指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就业的措施和方法。

二、就业信心指数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安徽省十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覆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独立学院以保证样本数据真实有效。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有效率达9314%,经过检验问卷信度系数在05以上(结果见表1),表明问卷搜集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描述性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对于获得的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描述和归纳。调查对象来源地方面,3681%的被调查者是本省农村,2239%的被调查者是本省城镇,2163%的被调查者是外省城镇,1917%的被调查者是外省农村。调查对象专业方面,566%的被调查者是经济类专业,1779%的被调查者是管理类专业,1426%的被调查者是理工类专业,812%的被调查者是文法类专业,107%的被调查者是教育类专业,217%的被调查者是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状态方面,其中有324%的被调查者是已经成功签约,求职成功;有453%的被调查者仍然在找工作;有12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选择创业。关于就业难的原因,有38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缺乏能力是导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有4233%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期望过高和大学扩招导致就业困难;还有125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知识与就业要求相脱节。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2837%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能就业,什么工作都可以;有4877%的被调查者表示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才会就业。在就业工资方面,812%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3000元以下,4617%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3000-4000元,296%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4000-5000元,1610%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低工资需在5000元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三)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就业信心和未来就业情况,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旋转,根据运算结果可知,经过四个因子共解释了约80%的方差变异量,通过碎石图(见图1)也可以看出来,在第五个点之后特征值趋于平缓,所以我们选择四个主因子。根据因子接近程度来划分二级指标的归属,通过综合分析各个主因子下属的二级指标,可以将一级指标分别归纳为就业信心、学校指导、社会环境以及疫情影响四个因子。最后根据个各因子的贡献度赋予权重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为-191%,就业信心比较不足。其中,被调查者对于自身就业能力信心指数为负值(-788%),表示大学生对于自身工作能力比较缺乏信心,认为求得满意职位的难度较大,较难胜任工作任务;对于合理处理上下级关系也存在不自信的问题;从学校提供的专业课程、就业指导以及实践方面来看,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在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提供就业指导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学校教育信心指数为正值(207%);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经济发展大环境就业信心指数为正数(470%),表明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环境比较满意,国家出台的稳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也减轻了大学生们的压力;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疫情的爆发对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080%)。具体情况见表3。

综上所述,大学生总体就业信心较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仅仅依靠国家、社会、学校提供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就业的关键在于学生。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增长经验、提高能力,不断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才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三、提高就业信心的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应届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为-191%,就业信心较为不足。其中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最主要因子;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钩以及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致使高校没有发挥出促进就业应有的作用和功效;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也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本文从学生、高校和国家社会三方面着手,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高校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建议。

(一)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多方面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含金量高的比赛或活动,把握增强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可以积极参加“互联网+”等具有实践意义的大学生比赛,或者利用寒暑假、小长假开展社会实践等锻炼实践能力的活动,从而在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的历练对自身能力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精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应届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于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能力与理想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等问题,致使应届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大学生应当及时转变不正当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可以胜任的事业单位,先努力提升自己。

(二)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

教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当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作的结合,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或就业模拟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专业优势,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时高校应充分了解就业现状,根据社会需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放宽学生辅修条件,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求真务实,提高就业指导专业性。就接受调查的十所高校的就业指导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在“指”而忽视了“导”的重要性,指导工作没有针对性且浮于表面。高校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充分了解学生想知道的各种信息,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时的心理辅导等途径来深入就业指导工作,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

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目前,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开设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因此学校应适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为他们创造创业的机会和环境,提高就业信心。

(三)国家防控疫情同时复工复产,坚持稳就业促发展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和政府应紧急出台帮扶国内企业生存的优惠政策和促进就业的方针策略,防控疫情的同时努力复工复产,加大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和经济扶持,稳定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四、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有所不足。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及疫情冲击下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是导致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应加强统筹协调,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2]于瑞红,孙丽芬试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李晓静求职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4]刘金荣大学生学习行为与就业信心的关联规则探析——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1(18).

[5]王萍,余绎华本科生就业信心指数测算与分析——基于在杭高校的问卷调查[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2013

[6]周紅霞大学生就业信心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周润娟,蔡金平,胡长新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组合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09).

[8]石琼强,杨桂元基于L_1范数IOWGA算子的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组合预测模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02).

[9]杨光军灰色神经网络在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预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08).

[10]朱莉莉新成长劳动力失业预防现状与策略研究——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6).

[11]李良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4,10(08).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10所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2010378115)阶段性成果〕

〔张鹏月(通讯作者)、吴雪梅、王芳、孙志鹏,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张鹏月 吴雪梅 王芳 孙志鹏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原因,从政府、高校、市场三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关键词:就业难;成因;对策

虽然就业问题是经济学领域传统的研究课题,但是在社会学领域中,失业与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平稳定。随着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变大,“1998—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 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是2008年恰逢经济全球化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严冬”使本来形势就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前景更加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甚至已经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正确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积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转“危”为“机”,促进大学生公平、合理的就业,以此带动政府职能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其即将结束学业进入社会工作之际,获得特定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从中取得相应的社会报酬的过程。相对于城镇失业群体、农村富余人员进城务工群体和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群体,大学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的、富有创造力的、积极的群体,是社会就业群中的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31万,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倍。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就业期望值有所下降,但依然偏高;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突出;需求上移、人才浪费是就业竞争的硬伤;就业准备不足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我们在调查时发现,36.9%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因素有关,38.1%认为与高校有关,46.8%认为与用人单位有关,更多的认为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达到了77%。74.8%认为目前中国就业岗位总量还是持续增多的,存在其他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如认为中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占23%,认为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占44.6%,认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占55.4%,认为社会保障水平滞后所致的占21.6%,认为中国就业法律法规缺失所致的占18.7%。”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宏观上可以直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然而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与发展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却制约了大学生就业。根据经济学原理,一般而言,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总量相应增加约0.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GDP的增长都在7%以上,从理论上说,应该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然而,现实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基本采取了“增长优先”的策略,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可就业的弹性系数却较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结果造成经济的较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而是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的现象。而且,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大学生就业。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发展空间不大,其自身又存在一些弊病,所以无法大幅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有能力吸收大量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却因为缺少政策和制度有利环境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2.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欠缺。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导仍然是政府,其次由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采取具体措施和方法引导和推动毕业生就业。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式日新月异,全能型的政府管理已不再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政府的角色应从管理转为服务。受长期的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中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中的政策和措施也带有很大的“计划”色彩,也因此导致教育管理体制中政府的服务职能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市场监督职能欠缺等问题。

3.高校教育因素。作为劳动力市场上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输出口,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总量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结构上达到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及就业结构的动态均衡。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而言,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在于专业设置等方面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虽然专业结构经过多年改革和调整,已建立起了学科门类较齐全、门类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相对合理的宏观结构,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大学生毕业实现了市场化,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却并未实现市场化,专业调整相对滞后。而且,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位、岗位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因此高校必须对市场作科学的预测,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随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专业调整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高校调整专业,需要层层上报,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高校专业调整的权力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手中。

4.就业市场因素。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大学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建设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就业市场的建设规范不够,对用人单位缺少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欠公正,“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5.大学生自身原因。自从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上逐步建立并实施自主择业以后,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其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就业难的最终原因还是在于毕业生自身,主要问题在于能力素质欠佳、择业观出现偏差、竞争意识较淡薄等方面。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中,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并不削弱政府的统筹及调控作用,也不影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相反,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把握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加强宏推进制度创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努力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一个毕业生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和谐就业的社会大环境。

2.积极进行高校改革。随着中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发展变化,高校在职能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既不能延续过去传统的“包分配”角色定位,也不能将毕业生向市场一推了之,不负责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决定着它们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冷静审视当前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同时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因为目前高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薄弱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着较大差距,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严重阻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

3.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模式下的各高校就业市场、校际联合的就业市场、国家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就业市场及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的各类就业市场等,越来越难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并且独立运作起来都较为困难。在就业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各类就业市场未来发展应从全局出发,改变现行的运行模式,加强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重新分工,从而形成多元化、更加规范和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同时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法,使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推荐或招聘方式、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合同、协议、收费事项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赵韩.高校负债达5 000亿政府替高校还债之声鹊起[EB/OL].新华报业网,2009-03-10.

[2]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7.

[3]许敏.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69.(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刘鑫

上一篇:市政雨污水管道工程论文下一篇:消防部队消耗性开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