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体话语权及社会参与性增强,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自由表达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不是很成熟稳定,加之缺乏必要的指导,其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和学术界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消除思想道德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宽容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体话语权及社会参与性。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如金钱崇拜思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泛传播,对一些思想道德意识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学生对重大问题认识不足,未能形成比较坚定的立场。在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下,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意识薄弱、心理素质差、自我控制能力低等特点。此外,高校里的部分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充满了焦虑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难以积极面对挫折,从而产生了一些思想道德观念问题,我们对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个人信仰方面,当代许多大学生也越来越具有比较强的功利主义,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越来越实用化,表现出拜金主义的扭曲思想。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媒体及社会,要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并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重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分析哪些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基于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我们自制了一份问卷,用以调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网络渠道面向安徽、山东、江苏和湖北等省份的大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了2295份,去除无效问卷后保留下来的有效问卷有207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28%。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新媒体使用情况、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等。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新媒体既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同时也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学生行为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构。

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表现出的开放性特征,增加了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仍然还未足够深刻,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这导致他们在接触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良信息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在自我认知、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发展上出现偏差。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也产生了冲击,具体表现在其社交的虚拟性削弱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之在面對面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语言缺乏、内心焦虑和情感淡漠等行为,逐渐产生了人际之间的距离感,最终致使他们的道德情感缺失。此外,新媒体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与伪装保护的渠道,这进一步导致他们在遇到现实中的道德事件时表现出不在乎、不羞耻的态度,造成了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例如,在问及“是否因为相关新媒体对老人的负面报道而在现实中对老人产生抵触情绪”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仍然会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帮助老人(61.2%),但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还有极少数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帮助老人(4.9%),说明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过程之中。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日均利用新媒体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只有12.2%的学生每天花在新媒体上的时间小于2个小时,而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最主要的动机有:获取信息(93.3%)、休闲娱乐(91.7%)、沟通交流(87.3%)、便于学习(74.4%)等。因此,高校应当正视新媒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关注新媒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

首先,引导和激发学生产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集体智慧。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新媒体在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作用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甚至对此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在问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时,选择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选项有:道德认知能力(88.2%)、道德判断能力(86.9%)、道德选择能力(76.2%)、道德践行能力(66.3%)、道德直觉能力( 63.7%)、道

德创造能力(55.4%),这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与社交等方面的需求上,其影响作用有一定的消极性,但新媒体同时也为高校针对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施引导与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现有关于新媒体对德育的影响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更加关注“意见领袖”的作用,但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施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集体智慧,这种过程需要高校通过学生自发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机制,对新媒体平台上众多大学生的个人观点进行转化、累积和控制,形成自发的积极道德秩序,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构,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其次,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传受主体之间的跨媒体、多向度沟通交流。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新媒体形式以微信(95.6%)、网页(86.0%)、QQ(85.6%)和微博(79.0%)为主,而当前用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主要的方式是影视(83.8%)、主题宣传(77.0%)、微信公众号(67.6%)、网游(53.5%)、朋友圈转发(48.1%)、官方发布(45.7%)等方式进行融合,这就要求高校在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开展跨媒体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新媒体中其他主体交流过程中多种人际关系的恰当处理、多种媒体的关联以及多渠道信息内容的整合,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培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最后,促进多主体之间的协调,共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调查显示,在问及不同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哪类主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时,选择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选项分别为国家(93%)、教师(89.1%)、学校(84.5%)、社会(83.4%)、个体(76.9%)、家庭(63.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需要政府、社会、学科、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方主体共同推动。

新媒体中负面信息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某些学生甚至会利用新媒体与犯罪分子建立联系,危及校园和社会稳定。这些结果是由于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大学生的各种信息处理不当造成的,其结果可能会致使这些学生变得肆意枉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新媒体负面信息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而高校所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针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冲击与重构的巨大影响,高校在该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许多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及其传播缺乏深刻理解,往往认为只需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交活动或获取新闻信息即可。虽然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非常高,习惯于随时随地发布新闻和信息,但他们无法理解新媒体中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规律,因而高校应开展新媒体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新媒体相关的讲座和论坛,邀请IT社区和新闻媒体的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与他们沟通与讨论;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新媒体网络社区,如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站等,以便让学生参与新媒体新闻访谈、制作、出版和其他过程;开通学校官方QQ群、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以便学生可以参与编辑和修改内容。大学生通过这些与新媒体相关的活动,可以深入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素质和综合能力。

当前,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了新媒体教育课程,并开展了新媒体网络校园活动,但由于在参加新媒體课程和参加相关活动后,没有统一的指标和标准评估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改善效果,教师很可能不愿意开展新媒体思想道德教育,且学校对该项工作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媒体相关活动,制定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规范与指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媒体发展的属性和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识别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认真评论和转发信息。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信仰,在新媒体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达到预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高校应该提高在该领域的教师投入,并开展以下实践:一是将网络教学方法应用于对高校教师的新媒体培训之中;二是鼓励教师使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三是开设和推广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加强新媒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当前网络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产物,由于其高度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宽容性,新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力量。新媒体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并不全是好的,也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传统道德秩序失衡。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新媒体背景下道德建设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国家未来的支柱,大学生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大学生道德、学校道德教育和新媒体环境还尚未成熟,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一致,导致道德主体缺失,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脱节,道德标准多样化。因此,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新媒体概念、传播特征及其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以及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调查和探讨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回顾,我们从新媒体的主要因素、学校因素和背景因素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能够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现实依据。

作者:姚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1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较多,如双刃剑,既带了高校新的发展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多元化获取信息、多样化沟通交流、自主化学习方式和个性化自我展现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多元化获取信息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以传统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为主,信息获取方式较为单一,信息表达方式以单面性为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向网络延伸,信息表达方式向多视角转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学习思想政治,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多元化,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2 多样化沟通交流

多样化沟通交流,也是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以单向交流为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时候较为被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交流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多样化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实施。当前的大学生更愿意借助BBS、QQ、博客、手机短信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这种交流方式,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大学生忽视在现实中与人之间的交往,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1.3 自主化学习方式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之一。在学习方式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方式更加灵活,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学习和课堂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使用搜索引擎学习思想政治,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时间和效率。但自主化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即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难以从冗余的信息量中提取有效信息。

1.4 个性化自我展现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还突出表现在个性化自我展现上。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平台,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构筑的新的空间,在开放与虚拟的环境下自我展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新媒体技术作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真实人格的载体,在学习思想政治上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淋漓尽致地来展示自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个性化自我展现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自控能力较弱,大学生在这种环境里也极易放纵自己,极易忘却了自己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2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可以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汲取传统媒体技术的优势功能,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综合运用新旧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做好新媒体的利用和服务工作,如利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时效性强、互动方式多样的特点,不断拓展新媒体发展的新阵地、新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飞信、网络聊天等新兴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着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结合新媒体技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等特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如开通校务信箱,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开辟校内网络交流平台,推动民主管理,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2.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教学手段上,还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博客和QQ等已渗入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状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更新教育理念、构筑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3 结语

总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迫切需要。新媒體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17).

[2] 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36-38.

[3] 揭红兰,汪启思.浅谈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广场,2009(12):218-219.

[4] 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54-56.

[5] 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2010,26(1):132-134.

[6] 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26.

作者:翁爱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问题,例如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的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诚信;大学生;诚信缺失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新媒体,主要指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它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博客、触摸媒体等新形式[1]。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人群,他们能够通过这种便利的信息传播方式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大学生应该具有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当代大学生讲诚信仍然是高校校园的主流,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时不能坚守道德防线,出现道德观念的扭曲,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诚信,即诚实、信用、信任。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解决好诚信道德观缺失问题,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

(一)学习上的体现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对于“慎独”意志薄弱的同学,新媒体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也流失了他们的诚信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术诚信和考试诚信两个方面。一些学生学术诚信式微,新媒体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他们借助新媒体在一些论文网站上剽窃别人学术成果,将其复制粘贴,简单加工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篇论文;部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严重,某些高校开卷考试,有的学生考场上竟然借助手机搜索答题,甚者借助新媒体聊天工具互相分享答案,性质恶劣。新媒体时代,无论学术诚信式微还是考试作弊等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诚信道德观的培养。

(二)经济上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在经济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借贷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大学生本身是无固定收入的高消费群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期付款消费、教育培训、升学考试等各方面消费开支促使高校大学生对贷款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多个扶持项目,包括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媒体为部分学生个人信息造假提供了载体,部分学生蓄意放大个人家庭贫困度,以骗取学校和他人的同情与怜悯,以便于最终获得奖助学金的名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不反对大学生求学期间自主创业,新媒体的普及也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使大学生创业更加方便、灵活、多样化,但新媒體的虚拟性助长了一些大学生创业时的诚信滑坡,有一些大学生在淘宝、微信朋友圈、旧书网上创业时,存在弄虚作假、蓄意欺骗行为,这些反映了大学生在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问题。

(三)人际交往中的体现

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助长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失信行为,具体表现为:虚拟网络中人际交往的诚信缺失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诚信缺失。新媒体时代,虚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微信、微博、QQ、贴吧等社交类APP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网民的青睐,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责任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不坚定,网络交流中使用虚假个人资料,美化自我形象,欺骗他人情感甚者沉迷于网恋;有的学生在微信群、朋友圈、QQ群里散布一些虚假新闻,捏造虚假信息,谣言惑众。虚拟网络中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一些大学生就会养成诚信缺失的恶习,具体表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守信用,虚伪撒谎,功利,趋炎附势等等。以上两种失信行为彼此影响,相互助长,必须采取实效性和时效性的对策加以应对,矫正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诚信道德观。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新媒体时代,探究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时,也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新媒体时代,积极健康的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依然是校园的主流,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是由于自身素质原因。自身因素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本因素,具体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大学生生理上还未发育成熟,面对新媒体的诸多诱惑,部分大学生阅世不深,缺乏经验,为由于意志不坚定导致的诚信问题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第二,大学生大多处于18~22岁的青年期,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可塑性很大,这个阶段的部分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诚信认知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未能形成即完整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有限,在子女面对一些价值观选择时,不能正确引导子女,有的家长过分追求孩子的“智育”,而忽视了孩子们德育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受他们“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影响,在面临诚信抉择时,缺乏责任感,诚信认知出现偏差,不讲诚信。新媒体时代,这些消极的家庭因素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

2.学校因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工作重心不在学生的道德观培养上,而是过于追求就业率、考研率。校园文化建设落后,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以身作则,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素养式微。学校对学生的失信行为监督不到位,奖惩措施不完善,校园诚信管理体系与社会诚信管理体系没有衔接,使用双重评判标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的培养置若罔闻。

3.社会因素。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由于人们过于追求功利与经济价值,影响了社会风气。社会的功利渲染得不到积极引导,不利于社会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诚信道德观。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风气必然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污染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观的社会环境土壤。

4.新媒体因素。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新媒体具有信息繁杂性、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传播双向性特征,这使得信息传播时间碎片化,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接收信息;信息内容个性化,难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严谨性、真实性,大学生群体辨别意识差,不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观的培养。新媒体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特征,使部分责任意识差的大学生缺少了监督,逃脱了现实中法律的约束和道德舆论的谴责,开始放任自我,内心的负能量开始表现出来。如何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教育的前提。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治理

(一)大学生因素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新媒体的渗透,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才能更加有效地运用好自媒体带来的便利,创造出价值,回馈给社会。

(二)家庭、学校、社会方面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教育工作中应立足于新媒体的实际特点,把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化学反应”,三者统筹兼顾、协调一致,产生合力,不能只是简单地功能罗列。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他在研究协作时指出,协作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3]。因此,在把三者有机结合时,还应该遵循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第一,要发挥家庭教育在诚信道德观培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不但自己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以身作则、积极引导,还应该起到监护人的监督作用,严格要求子女。第二,高校要发挥在诚信道德观培育中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高校工作者的積极引导,高校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例如,建立专门的校园文化主体网站,插入有正能量的校园原创歌曲、校园诚实守信品质的真人真事,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学校的教学科研进展情况,也能潜在地帮助大学生解答他们的困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新媒体变成师生交流的桥梁。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要引导和监督,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否则,决策容易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造成教育引导者“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4]。只有了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监督与高校诚信状况监督相结合,宏观微观共同治理有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教育取得扎实的成效。

(三)新媒体方面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平台,用新媒体带领大学生向先进道德模范学习,如“道德的力量”中的武秀君,诚信鸡蛋哥任庆河,“感动中国”中的周学河等等;还应加强宣传严惩反面典型的案例。例如,用陈年馅料做月饼的知名企业“南京冠生园”,曝光无良失信企业。新媒体通过自我净化,存正驱邪,为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观提供了优良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宏观上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治理,做到“一个合力,两个自身”,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治理产生的合力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从新媒体自身特点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这样才能培育出一个诚实守信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亚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J].教育求索,201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冷翠玲 宋来臻

上一篇:教学质量调查的护士护理论文下一篇:林木种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