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在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上,努力朝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作为人文课教师,在学校开设人文课程的过程中,感到了一些困惑。学校同国内大多数医学类院校一样,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思考,希望人文课程能与专业渗透融合,为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起到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1:

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

[摘 要] 人才培养作为实现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一大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身边可接触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医德的感受度。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护理人员的教育标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这是一种未来能够造福于大众的教学理念。从“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立德树人”的研究动态、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创新性、有效性以及实践策略六个部分,对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护理;伦理学;“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昆明医科大学一般项目“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YZ2020JG016)

[作者简介] 陈 茜(1992—),女,云南曲靖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护理伦理学研究;王自丹(1992—),女,云南曲靖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助教(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护理伦理学研究;吴 曼(1985—),女,云南靖曲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学研究。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一个只拥有文化素质却毫无道德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立德”是指应该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护理伦理学”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这种理念的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关乎生命,关乎千千万万的家庭,若医务工作者事事以利为先,那么挽救生命的事业将会呈现何种难以想象的模样?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的研究动态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成“以德树人”这一重要教育指标后,各类院校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医科院校的各个学科紧紧抓住“以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仁心、仁术、仁爱”的文化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构建医学生关于德育方面的工作前景。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的各类资源,融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团队协作运行,以培养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南丁格尔式护理学生为该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学设计,形成系统的引领机制。对于“护理伦理学”这一门课程,可以通过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以此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又可以以学科的实际操作作为理论指导,保障学科能力与思想熏陶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评价性。

其次,利用内部孵化机制,帮助学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深刻内涵。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外部环境,依托各类资源开展各种有利于课程学习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职业精神,践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

最后,构筑“立德树人”推进体系。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筑全面的支持体系,能让学生围绕“以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深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获取对此中心任务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程评价更有效和更有质量,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并非附属驱动力。教师也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三、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创新性

在践行“立德树人”的立校之本上,各高校在育人创新措施上,相继推出了“感恩教育”“国学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从这些创新措施上来看,各高校在“立德树人”形式上做得有声有色。但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形式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思想方法下进行的,并没有针对“立德树人”的理论和思想路线,创造出真正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实质性拓展和建树。因此,更应该重视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思想创新性[2]。

(一)改善全员育人环境

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员育人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学生素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第一,协同育人的通力合作。需要統筹兼顾各类现有资源,推动思想教育与育人理念地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育人的有效性。第二,提高育人综合管理水平。不仅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还需要完善其他方面的育人建设。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第三,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形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

(二)融合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的文化建设是高校促使青年获取知识的一个显性文化,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创造,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形式,它不仅是学生可以丰富校园生活的一大重要元素,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基底。在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当中,可以借助医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护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主义情怀,提升护理学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使其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实现教学改革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一部分医学院在教育教学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高等医学院校积极地去探索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新形势。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值得提及的是,教育改革也能满足医学生的需求。首先,医学院校与教学院校应形成一定的协和机制,以保证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得以运行。赋予医学院在招收人才、教育教学、经费管理各方面具备一定的自由支配能力,使医学院能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管理的实际执行者。其次,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以保证教育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实现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监控[4]。

四、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怎样构建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因为这样的教育方针,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所以,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该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一)树立学生的立身之本

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高校工作队伍一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地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想要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就需要拓展人才队伍的选拔,紧抓教育教学的培训,深化教育实践的改革,形成健全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保证这是一批作风优良、勤奋勇敢的学生队伍[5]。

(二)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大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主要目标,忽视了集体的协作力量。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失偏颇,理想信念淡化,缺乏责任意识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教师行业的重视。

首先,树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党育人观。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很多父母一味追求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心胸狭隘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他们健康持续的发展。

其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在此水平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力。

最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是教师一味地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并且也没有多大用处。新型教授方法可以使学生发挥自我思考的空间,将自我的思想理念与实际相融合,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

(三)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护理伦理学实践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在护理学生的培养当中素质教育也是一大重要内容,决策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护理生素质能力的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护理生在医学上的重要素质表现之一。有助于学生提高决策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养成做决策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应该养成思考设疑的习惯,对碰到的病状、病因多想几个为什么、怎么做,然后再逐一解决。长此以往,不仅能够防止做决策时粗心、粗暴,还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决策的准确率。

2.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最佳的判断材料。作为医学护理生,应该有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实际操作中碰到的情况进行最准确的判断,依据最精炼、最有用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判断结果。

3.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会寻找多种方法,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优解实施。面对病人也是如此,我们在做决策时也要考虑多种解决办法进行筛选,选出对病人最有益的决策。

4.权衡利弊法。在想到各种决策方案情况下,可以全面考虑这些决策方案的利弊,在综合各种方案,权衡利弊就可以简单明了的做出决策。

5.为做决策划时间限。在学校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问题的核心部分收集、分析,在规定的时间“逼”自己做出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做一个果断的人,不能等到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去决策,这样就有可能耽误最佳的时机。

五、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

新时期传统思想教育理念,应该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发现新的真谛。高校“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有所帮助,对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提出,不仅为了改变当下中国德育教育工作中流于形式的问题,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能够德才兼备,以此来促进自己全面稳健的发展,做更有社会竞争力的年轻人[6]。

(一)构建教学组织框架

随着政治经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而变。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完善的高等医学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组织框架,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实现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先导。

(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所学校的好评度,不单单只是从校园环境好坏作为评价标尺,最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高低,假如一所学校房子很漂亮,仪器很先进,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师队伍,这一切就可能化为乌有。

其次,使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教育改革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有教师自己的理念和能力都提高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这一举措,不至于被淘汰。

最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學校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学生也就跟着教师重复着上课、下课的动作,这无论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极其不利的发展。

(三)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给了人们很多便利,各个工作机构都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医学上,这一用处也是极其明显的。在建设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方面对学生大有用处。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将自己不清楚或者想要了解的东西放到网上,教师通过浏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医改对信息化服务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四)建立教学评价分析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评价也成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的目标。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提供依据。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争取能够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其次,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进行准确的评估,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教学评价需要科学化。对于“护理伦理学”的课程教授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把控,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一定把握,以此找到一个临界点,保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

结语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不竭动力,必须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就需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医学专业的护理学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不仅需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重视自身品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尹小艳.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中职护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8):229-230.

[2]尹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89(29):12-13.

[3]黃中岩,刘锦秀,崇月,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1(4):64-66.

[4]宋鹏.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护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9(11):80-81.

[5]文锦琼,余文韬,齐建国,等.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推动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43-44.

[6]王学春,高哲学,郭子林,等.构建医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58-60.

[7]黄桂秀.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有感[J].考试周刊,2019(53):159.

Highlight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Ethics

CHEN Xi, WANG Zi-dan, WU Man

(Haiyuan College,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106, China)

Key words: nursing; ethics; “moral education”

作者:陈茜 王自丹 吴曼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2:

浅谈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在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上,努力朝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作为人文课教师,在学校开设人文课程的过程中,感到了一些困惑。学校同国内大多数医学类院校一样,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思考,希望人文课程能与专业渗透融合,为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起到作用。

【关键词】人文课程 医学院校 课程设置

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2012年5月,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成立,由中专模式转变成了大专,成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近4年的时间里,从管理模式,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作为公共课部教师,在人文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院的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和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一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文类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师都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

一、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

1.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2012年由中专学校升格转型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来,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变成了高中毕业生,原先针对中专生开设的大量公共基础通识课程被大量削减。除去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课,所剩公共课寥寥无几。粗略统计,在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笔者所属的人文艺术教研室大致开设过这样几门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实用写作》、《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护士人文修养》。而其余系部、教研室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致有《心理学》、《护理伦理学》、《职业道德》、《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几门。

根据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上述人文类课程并没有能够在全校开设,并且开设的时间、课时量多少、考核方式等都是在满足各系部专业课程的安排后随机做出安排。比如《大学语文》,一般只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开设,两学年的开设时间,有时是考试课,有时是考查课。《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一般只针对药学、医技系学生开设,开课时间在大一大二的某一学期,课时量有时是18节,有时是36节。《护士人文修养》只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

这样一来,人文课程在学生心里、医学专业教师心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分量和地位。有的学生上课纯粹把人文课当做枯燥专业课的一种调剂休息;院系管理者认为人文课占据了专业课的时间,不开设也罢!人文课程成了无关紧要的课程,人文课教师成了无关紧要的闲杂人。

2.人文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脱节

人文课程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医学人文课程具有交叉性,需要兼具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①我校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理科出身,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参差不齐;而人文学科教师虽是文科出身,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再加上人文课程及人文教师的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使得人文教师出去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与专业对接少、沟通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人文课程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的想法成了人文课程教师的一厢情愿,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不断努力朝为专业服务方向靠拢,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

3.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整合性或融合性,教学形式不丰富,考核方式单一

(1)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使人文课程始终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性或融合性。由于专业课与人文课“各自为政”的特点,二者缺乏必要的连接和衔接性,使得一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既耗费上课教师的精力,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例如《护士人文修养》中,《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2)在很多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学术沙龙、课外预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注重让学生早接触临床,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虽也有角色扮演、课堂训练等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没能最大程度实现。

(3)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人文课程教育的性质,考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在我国,闭卷考试一直是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虽然我校已经采用平时加期末考试两个成绩相加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期末的笔试仍然占了最后成绩的60%以上,换句话说,这种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人文水平高低。

二、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思考

1.影响我院人文课程的原因

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绝非偶然,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我院的种种问题,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政府关注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识不强。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几乎没有专门下文引导、支持和强制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院系领导要么是学医出身,要么是非教育类出身,对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敏感,没有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地将人文课程设置进去,使得人文课程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附属品,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观念影响。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目前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关注得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强化和训练,更重视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医学仪器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内涵,忽视了医学生作为“人”的一面。③在医患关系紧张,“闹医”事件频发的今天,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课程设置不合理,系部间缺乏沟通交流,目标、对象缺乏整体考虑。

由于一直以来的“单打独斗”,人文课程与专业的脱节,使得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很容易将人文课程的作用忽略,将之排除在外。加上学校在人文课程开设上的随意性,使得人文课始终没能形成能与各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对课程开设的目标、对象没有做好充分的认知,削弱了人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关于我院开设人文课程的建议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设置上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重点。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是大势所趋。基于前文的分析,我院的人文课程,笔者有几点想法:

(1)各院系能根据学生情况和岗位需求,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到最大。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少,学生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以此为由随意削减人文课程的课时和类别,因为对于医院、病人来说,有过硬技术的专业医学生重要,有高情商高技能的专业医务工作者更重要。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谈到课程时提出:“希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多,并且这些联系能够得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④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校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做的较好的有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的《护士人文修养》,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交礼仪》等。如《护士人文修养》,针对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体现出的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在这门课上,都会提到。所以,在学生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角色意识,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课程的开设,从培养目标上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此外,要对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因为课程多,课时紧,所以,在人文课程开设之前,各院系课程与人文课程应进行整合,不同课程涉及到的同一内容可以由教师做精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侧重点可以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3)课程类型、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可多样化。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努力做到与自然科学、医学相渗透,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人文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得到上至政府,下至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医患关系课程,更是成为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重点课程。人文课无论是课时量、课时分布、课程形式、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是比较丰富的,像美、德、英、法、日等国,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基于人文课的特点,也不应单纯的以笔试的方式判定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甚至是后续随访的方式进行。

引用:

①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②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③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④(美)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9.

参考文献:

[1] 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2] 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3] 许虹.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

[4] 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卷第3期.

作者:王娟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3:

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学校重技能轻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滞后,以及学生医德认识与传统医德认识相悖等方面。既有客观原因——医疗行业和学校的问题,也有主观原因——高职医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专业学习轻医德培养、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导引等方面。文章对其中原因进行分析,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问题;原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存质量的提升及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在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医德素养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甚至认为医德教育无关紧要。实习生、毕业生医患纠纷时有发生,社会的满意度不高。笔者从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医德教育

虽然医德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但由于医学专业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在高职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理论与临床操作技术比品德修养更重要,因而大肆宣扬与渲染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轻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2.医德教育滞后

众所周知,《护理伦理学》在培养护理学生医德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师资缺乏等原因,仍由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教师讲授,且只在一个学期开设,而不像国外的护理教育在各个学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需要由临床护师、品德高尚的护理专家、医学理论专家讲授。另外,受教学规范化与教材内容所限,学院目前尚无力根据时代特征与社会热点问题来补充、完善教材,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医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学生的医德认识与传统医德教育相悖

入学门槛低,扩招给高职医学院校带来了发展契机,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职校生普遍是初中毕业,文化基础薄弱、单亲离异家庭、问题家庭学生很多,致使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偏离。受当今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医学生甚至认为医德培养无足轻重,认为进入医院参加工作的决定条件不在于思想品德是否高尚,而在于送钱托人情找关系;进入医院后视收取患者家属红包、由患者家属请客送礼为常态。这与传统的医护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大相径庭,完全背离了中外医德名著对从医人员道德品质的严格描述。

二、原因分析

围绕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下面主要从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与主体(学生与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客观原因

(1)医疗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①医疗行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医疗行业医患关系紧张,部分医护人员把医院视为挣钱的场所,收红包、拿医药回扣、漠视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个别医生根本不尊重患者的权利,不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患者医学知识贫乏,进了医院就应当听医生的命令。若不然便是患者无理取闹,医生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颐指气使;②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是一名优秀医护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唯有以医德为基本,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顺利开展各项医护工作。然而,部分医护人员背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原则,走上“以医致富”的歧途,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以患者地位、权势及与己的亲疏程度来决定诊治活动与服务态度,违背职业原则,丧失职业道德。

(2)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医德课程设置受限。学院医学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合格医护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道德品质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致使课程设置没有充足估计社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认识医德信念在自身技能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除去国家规定的政治理论课外,大多数医学人文课程是作为医学专业主体课程的配角出现的,都是考查课或选修课程。在医德课程设置上沿袭多年的传统,而不是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补充和设置;②医德培养主体缺失。作为高职护理学生医德培养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人群:一是教师;二是学院内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辅导员、团委、学生处);三是实习医院医教科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但在实际中,多数医学专业课教师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相对贬低甚至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性质与考核方式对学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流于孤芳自赏;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由于自身受教育与专业背景有限而在认识上有所偏差;实习医院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重点的限制,往往顾及不上医德培养与教育。正是医德培养主体自身医德医风修养的不足乃至缺乏,导致学生同样轻视医德,因而当今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与合格医护人员的标准相距甚远;③医德培养制度不够完善。学生医德培养工作的落实与推进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虽然学校在医德培养方面宏观上有一些制度,但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或无法落实。例如,一般的工作目标都写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护从业人员”,实际上这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已。在学生医德培养制度保证方面不是“简明扼要”、“模棱两可”,就是根本没有相应条文,即使有也缺乏可操作性,且达到目标与否也不做相应的奖罚规定,这也是造成医德培养无法在实际中深入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医学生作为“拯救生命、救死扶伤”的准医生,无论知识结构要求还是道德品质,都有高规格的要求。但由于高职医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道德品质相对低下,年龄偏低,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认识模糊且得不到家长的正常引导,这是医德得不到很好贯彻的主观原因。

(1)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高职生由于年龄、心理成熟度与高职教育等特殊性,在人生道路上往往陷入世俗观念难以自拔。在现实物质与精神追求两者关系上,往往重物质利益、现实实惠而轻精神层面的追求。极度的个人自私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对于精神方面如高尚的道德操守很少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2)重专业学习,轻医德培养。在医学专业与道德培养的轻重权衡上,高职护理学生往往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养。这既有传统思想之偏见,又与学校课程安排与目前用人单位用人体制相关。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时数少,且作为考查或选修课。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工作,而用人单位恰恰看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学生在实际中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育的现实境况。

(3)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引导。作为高职护理学生教育的主体,授课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是教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都不能很好将“传道”置于首位。教师受学时压力与课本知识考核体系的影响,往往把自己视为传授课本知识的中介,陷入其中难于自省。由于其定位的失误,片面上助长了学生轻视德育教育的气焰。而教师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陷于事物性工作难以抽身,因而没有时间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人格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文件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德贤.浅议医德情感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59(3).

[3]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作者:王艳春

上一篇: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