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模式下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小学体育艺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交集关系,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实践探究中,遵循目标,明晰研究地图,运用恰当的研究工具,描绘出真实的研究线路,并根据课堂实践研究结论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达成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效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目标管理模式下舞蹈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标管理模式下舞蹈教学论文 篇1:

基于人本管理模式下的体育舞蹈训练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中的体育舞蹈训练情况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因此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运用人本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行:一是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四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人本管理;体育舞蹈训练;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不断地进步,这使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改变,使教育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本质。如今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教育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融入人本管理模式将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机遇。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将其应用到学校的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是指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训练计划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整个训练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让体育舞蹈训练的意义得到充分地实现。在人本管理理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第三,使体育舞蹈训练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凝聚人心

在一个组织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和训练中要充分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对组织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尽量地满足。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对组织产生浓厚的感情,这对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十分有必要[1]。

(二)以自我管理为主形成自觉意识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积极地调节,进而达到自我驾驭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管理方法。而人本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要想真正的落实这种管理模式就要使信息体系和通信通道得到完备的建立,使得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对组织中的相关信息要能过及时地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在组织中进行自我管理的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组织中的人在工作时相互 配合,使工作能够更高效的完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还能够使自我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共同的愿景为统领积聚力量

组织中共同愿景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理想具有一致性。有了共同愿景的基础,在进行人本管理时,组织中的成员才找到自我管理的方向,并对组织成员产生约束性,同时激励他们内在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组织成员的雄心斗志,使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并激励组织成员不断的超越自我,让他们把组织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从而把他们的力量积聚起来,这样必将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

三、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的训练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训练项目,因为自身所具有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优点和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形体美、舞蹈美和音乐美等特点,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和喜爱。体育舞蹈是一种集体性的项目,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体育舞蹈训练的效果。

(一)增强凝聚力,提高训练效果

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具体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这时体育舞蹈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辅助学生进行训练,最重要的是体育舞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能力,对学生的合理的需求要尽量地予以满足,并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另外,体育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这也有利于训练环境和谐氛围的营造。只有体育舞蹈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为了集体而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情况和身体情况两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强度做出适当的改变。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量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时,教师也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批评,而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以及有效地解决途径,最终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明显提升[2]。

(二)重视个体,提高训练效果

一个客观存在情况是,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的综合素质都不相同,而这是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另外,不仅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背景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的实际差异,然后根据这种实际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训练,这样每一个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制定训练计划都能够接受,才能在训练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进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了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使体育舞蹈训练更有针对性。

(三)建立完善激励制度,提高训练效果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并加以合理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信息激励。

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用金钱物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样的方法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以及比赛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是对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和积极的训练态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他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更加积极努力的参与到训练中,使自己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体育舞蹈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精神激励

所谓精神激励就是指体育舞蹈教师在精神上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在学生思想状态不佳时,通过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使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并燃起斗志,从而达到让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的目标。通常来说,体育舞蹈训练都很枯燥、乏味和无聊,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进行精神激励的作用,要灵活地运用精神激励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因此,要对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的提出表扬或者授予荣誉激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从而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提高。物质奖励的时效性比较明显,因此搭配上更具持久性精神激励可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3]。

3.信息激励

信息激励是指学生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像体育舞蹈这种项目,在集体中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个人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另外,进行集体训练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多借鉴他人的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这也有利于个人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訓练效果

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全面和长久的发展。所以在训练中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加以关注,使学生的训练水平得到稳定的提高。除了加强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是强调身体素质这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在训练中一方面应该有大局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人本管理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对这一模式加强应用研究,然后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胡映珍,张文婷.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科技视界,2013 (36):51-51.

[2]欧美珍.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 (01):62-63.

[3]杨士花,张敏.高校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5 (7):103-103.

作者:翟晓阳

目标管理模式下舞蹈教学论文 篇2:

小学体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摘 要】小学体育艺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交集关系,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实践探究中,遵循目标,明晰研究地图,运用恰当的研究工具,描绘出真实的研究线路,并根据课堂实践研究结论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达成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效课。

【关键词】体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界定及研究价值

体育、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被简称为“小三门”或技能科,常被轻视,认为“体艺课程≠学科课程”,课程被挪用,无法开齐开足。其次,体艺学科只重技能传授,轻美育及其他功能,部分体艺教师认为,“体艺课程=技能传授”,体艺课程等同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课,除相应的技能传授外,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许多心健资源白白流失,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罗杰斯的人本教育理论都认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发展,成为自主、人格健康的个体。正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学科教学过程中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竟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管理模式、课堂秩序、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作用。

体艺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还可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同时,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客体和探究刺激,这种艺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了判断美和创造力美的意志行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教育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至于体育学科,有学者认为,更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因此,在体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和利用体艺显性课程中隐藏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内有价值得以更深入、更全面的体现。

二、研究线路

(一)确定研究“地图”

“科学运用方法,运用科学方法”是课题研究的依据。在课题研究开始,确定了研究“地图”,制定研究思维导图如下:

(二)梳理心育目标

有了批注地图后,对照学科课程标准,将心育目标与学科目标进行解读梳理:

1.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从课程价值上看,首先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愉悦情感体验、提升抗挫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其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因此,无论从课程价值还是从课程理念上看,它与心育目标都不谋而合。

音乐课程:课程价值与心健目标相吻合的内容是:提供审美体验,怡情,启智;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素质。

美术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它的五大任务的其中三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与心育目标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终得出结论:学科目标中就隐含着心育目标,学科目标达成了,心育目标也就达成了。

2.课时目标

学科的总目标总是落实在每一堂课中,依据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与社会适应”这几大板块着手,对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梳理出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的心育目标点。

(三)运用研究“工具”

1.测量量表

量表的数据是研究的依据,运用“MHT”量表,确定了实验班及对比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八项指标进行前测,得出统计数据,学生心理异常率,为总体及个案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评价量表

确定的评价基本框架及标准如下:(1)在目标界定上,学科为主,心育为辅,不可偏离,更不能颠倒。具有可操作性,达成度要适当,不超越教材本身或超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点。(2)内容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要融会贯通。(3)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不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环节中出现的,它是教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温情的一种心理机制。教学环节的本身可以是心理疏导,教学内容可以是心理疏导,教学评价、同伴认同等也是一种激励机制。(4)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性、和谐性、适度性、及时性、保密性原则。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心理渗透适度、激励表扬及时,并要保护学生自尊。(5)从教学效果上看,活动的面要广,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都能得到展示,都能有所收获。活动的点要突出,活动的量要适当,而活动的质要高。

(四)描绘研究“线路”

在研究“地图”的指引,应用研究“工具”描绘各研究“线路”。

1.路线图1:目标设定

如:音乐课《阿西里西》教学目标前后对比,主目标为“学唱贵州彝族歌曲《阿西里西》,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协调能力;了解彝族风土人情;学生学习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体验声势伴奏、音乐游戏的乐趣。”副目标为“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结合歌曲有秩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目标设定从原来单一的学科技能目标变成立体的多维目标。

而美术课《“好吃的水果”藏书票制作》新目标设定如下:认知目标为“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力目标为“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藏书票,使学生生动地感受生活、表现生活。”情感目标为“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重点是“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以语言、动作、画笔,恰当而有美感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目标、重难点无一不指向心育元素“體验、表达、想象、创造”,更关注对学生——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

体育课《“快乐神投手”投掷训练》对情感目标加以重视,如认识目标确定为“通过各项游戏、比赛,使学生了解基本投掷动作。”技能目标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原地单手投远、击准的方法以提高投掷能力,发展学生投掷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情感目标是“创设学生自我学习空间,给予学生自我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自身思维、判断能力,开发大脑。通过合作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练习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验运动的乐趣。”

2.路线图2:教学环节的安排

课程目标需要依靠一些环节来落实,截取了部分学科课例的部分环节,呈现如下:

体育课《轻羽飞扬》:(1)热身游戏“大风吹”(倾听能力、注意力)(2)“抛抛乐”花式抛接球(创新意识);

体育课《合作跑》:(1)穿越时空“隔空抛接”(规则意识、耐挫能力)(2)热身游戏“大鱼网”(倾听能力、注意力)(3)“齐头并进”挎肘揽腰跑(合作能力、规则意识)(4)“花式合作”创新跑(创新意识、抗挫能力);

音乐欣赏课《情绪变奏曲》:(1)听声音,辨色彩(情绪体验)(2)听曲目,想情境(想象力、创造力)(3)听音乐,描曲线(情感宣泄);

音乐课《阿西里西》:(1)游戏律动、体验感受(情绪体验)(2)师生合作、歌词接龙(合作能力、创新能力)(3)声势游戏,快乐升华(规则意识、挑战精神);

美术手工制作《塑料袋的心愿》:(1)创新情境,激发兴趣(创新意识、规划意识)(2)自主探究,尝试创作(创新能力、耐挫能力)(3)参与评价,体验快乐(欣赏他人、合理竞争);

美术欣赏课《色彩的心理能量——奥动赛场及运动员服装色彩解秘》:(1)搜集资料,互动分享(合作与分享)(2)色彩欣赏,情绪描述(情感体验与表达、想象创新与表达)(3)合作设计,展示分享(合作与分享,想象与创造)但是,在常态的走课听课现实中不难发现,虽有明确目标,有清晰环节,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以体育课堂《蹲踞式起跑》为例观察如下:

游戏热身 (萝卜蹲)—提出目标—教师示范—个体练习——同伴互助—小组展示—个体展示—游戏融入—总结评价。

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松驰有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设疑法、观察法、尝试法、合作法、展示法、激励法、分层教学法,在导学、导练中引导学生“玩一玩,练一练,评一评”。也给予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快乐的机会,但课堂总显得松散,体育技能中的动作规范严谨度不足,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为游戏而游戏,教师的观察与发现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动作误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究根结底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及评价”明显不足,为此,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课堂观察、调控能力、评价语言功能的思考——也就是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3.路线图3:教学过程的掌控——研究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渗透点

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渗透点就是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师生互动、生生多互动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秩序、课堂中的提问,教师的点评、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等,它使课题研究的原则越发凸显。

在各科课堂中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出优化课堂,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1)情境化课堂环节(课堂环节的情境营造及渲染,趣味性、游戏性设置)(2)精彩化课堂语言(课堂导语、过渡语的精心设置)(3)人化性课堂评价(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以一节美术课程课堂观察为例:应关注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学。随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应知的、应会的知识。关注学生能否在感知创作中,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伙伴分享。鼓励学生大胆、有个性地表现,并帮助思维没有打开的同学调整思路与表现形式。使课堂教学的三种特性——主动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体现。

(五)提示研究“指南针”

如何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个性呢?结合学科特点,整合细化各学科研究方向,如体育学科具有课堂环节游戏化,与心健团体辅导有共性的特点,可将体育竞技与团体辅导游戏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与意志力训练。音乐学科中,根据音乐“和谐美”的特性,重点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美术学科教师课堂的“五分钟提问时间”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及自信心培养。

在体育课堂的求证上,进行同课异构,在三个不同年段开设相同主题的“立定跳远”,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教师设计的活动各有不同,中高年段要求更为严谨、规范,意志力的训练更为到位,而低年级的设计则完全以游戏形式进行,对规则意识及合作精神的培养更为注重。

三、研究发展方向

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原则,可以把“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艺学科教学中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及施教者采取的策略与措施”纳入研究内容,为因材施教及个案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依据。还可以城乡合作,进行“城乡之间体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的异同及差异互补”研究,发现不同学生群体呈现出的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差异互补,达到互助共赢的目的。

作者:张琼秀

目标管理模式下舞蹈教学论文 篇3:

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为实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汉江大学结合自身学分制改革下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提出了在学校排课体系外借鉴 “体育俱乐部预约制”,编制“预约课堂”进行教学,完善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力图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公共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预约制;体质健康

一、国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衍生而来的。19世纪初期,由当地学生作为载体,相关的体育俱乐部活动知识走进校园[1],发展至今,已形成教学模式,通过学分制选课产生上课班级。俱乐部教学围绕某一运动项目,已形成一套健全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学生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打破了传统的以班为教学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2],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三基教学”向“以人为本”“发展终身体育”等教学观转变的必然产物[3]。2002国家教育部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加快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制、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 中强调要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 促进文理交融”。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指出,要“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国内推进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高校体育俱乐部以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等形式得到了大力推广。

二、我校学分制改革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2012年7月3日,湖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我校实行改革,江汉大学成为湖北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近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分制改革的优势,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健全课程选项种类,有效地促进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分四学期教学,第1学期为必修,学生按班级安排体育基础课程;第2~4学期分项目选修,在选课系统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修读。公共体育课程每学期1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4学分才可毕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体育健康测试,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选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5]。目前,全日制本科公共体育课程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了田径、路跑、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操、形体、瑜伽、体育舞蹈、交谊舞、武术、跆拳道、自由搏击、自行车、户外拓展、舞龙舞狮、游泳、龙舟、健身、体育保健共计23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既有传统的体育课程,也不乏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了我校相对充足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完成了体育教学中从“知本范式”到“人本范式”的重要转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及活动形式采取教師集中辅导、学生分散练习的方式。在组织形式方面,把校内的体育竞赛当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学校根据《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自行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有效地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比赛相衔接,初步实现了借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训练、竞赛、社会公益、课外锻炼“一体化”的改革目标[6]。我校2011年开始以自行车俱乐部为试点进行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由专业教师带队,在校内吸引了一大批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学员参与。按俱乐部规程,俱乐部学员常年坚持训练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自行车赛事,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提高专业水平。2014年,自行车俱乐部获全国大学生优秀俱乐部金奖;2016年,三名俱乐部成员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世界大学生锦标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加强课内外锻炼及过程化考核

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学校认真落实《纲要》关于学生评价的要求,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内容分为课外锻炼考核、身体素质测试、课堂平时分、专业技能考核四项,具体如下。

课外锻炼:凡选修体育课(无论哪个年级选修)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锻炼活动,课外锻炼打卡考勤满12次以上开始计分,每增加一次加5分,20次即为满分,低于12次为0分,课外锻炼占体育成绩的20%,由体育俱乐部统计核算后统一给分。

身体素质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占体育成绩的30%,测试标准和国家体育健康测试接轨。

课堂表现:即学生课堂考勤及课堂互动等(占体育成绩的10%),通过学生自评、互評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

专业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占体育成绩的40%,由体育教师考核评定,具体考核项目以学生选择的学习项目为主。

三、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构建与探讨

前期体育俱乐部教学虽然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需要,但体育课堂时间相对固定,没有考虑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冲突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分级教学,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构建

为重点解决“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借鉴“俱乐部预约制”,我校设计出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选项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要求和专业技能水平分级教学。首先,学生在校级选课系统内选择体育项目,学校通过资源匹配筛选确定学生所选项目。然后,学生到相应体育项目俱乐部根据自己课余时间和生活规律预约时间,项目俱乐部根据学生人数、课余时间段、专项技术水平,按每班20~30人分级编制“预约课堂”进行教学。“预约课堂”上课时间比较灵活,可以在中午、晚上,也可是周末。身体素质通过学生业余时间锻炼提升,专项技能通过教师在“预约课堂”指导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运行结构示意图如下:

(二)课程教学运行模块

此体育健身俱乐部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运行模块主要分为体质测试和专项技能两个部分。

1. 体质测试模块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依托于定期不间断地利用校园体育设施进行锻炼。由学校提供充足的健身场所及健身器材,学生利用约课系统,自发按照自己的健身需求,在手机终端即可实现健身器材的预定。按照此运行模式,学生可以完全实现上课时间的全自主制定,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到仪器设备,即可按自己的需求实现健身计划。让学生建立起把自我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模式确立起来的新观念,把提高生命质量作为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目标,最终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2.专项技能模块

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特别设置了课程的技能提高模块,该模块是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入选定项目俱乐部后,在“预约课堂”上,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方面制定详细的指导计划(课堂教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由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项专项技能作为本科阶段体育学习主修技能,该项技能将贯穿学生的本科阶段学习,原则上不允许更换。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提前获取所有学期的技能证书或考核后,可继续提高技能或者选择另一专项技能学习。

(三)学生成绩的认定

学生体育课程成绩分体质测试成绩和体育专项技能成绩两部分。

1.体质测试成绩。学生通过早晚业余时间运动锻炼和“预约课堂”上体育教师的指导,按照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3年7号)进行测试,每学期测试项目有:千米跑(800m、1000m)、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根据学生的测试水平给予相应的成绩和0.5学分。

2.专项技能成绩。学生在“预约课堂”上参加专项运动,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提升了专项运动的水平,并达到了32小时,该学期体育课程可获得基础60分和0.5学分,绩点为1.0。如果学生希望得到更高成绩和绩点,可参加期末专项技能考试,获取相应成绩和绩点。

(四)教师的教学任务及考核

为保证学生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教师采取“三班倒”模式排班:上午8:00至12:00点,下午13:00至17:00,晚上17:00至21:00。按学生预订人数,可适当调整不同时间段的指导教师人数。

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项健身器材,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条件,帮助学生制定以提升个人身体素质的健身计划;为专项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应由单一的过分强调技术动作要求向娱乐、休闲、健身目标转变,分学期制定针对不同技能水平的考核标准;每学期末对申请专项技能水平测试的学生进行技能考核。

考虑不同时间段及学生人数的差异性,可以将教师的工作时长和指导学生人数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折算,教师工作量的核算为根据教师指导“预约课堂”的时间和学生人数计算工作量,适当参考晚上、周末等特殊时段因素,完善教师的工作量测评方案。

四、展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之需。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分制选课机制,“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求,对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终身健身的习惯具有独特优势,符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正确认识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模式,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体育俱乐部“预约制”教学从学校排课体系中抽查,不是传统的正式课堂,看似不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实际上,学生通过选择项目和预约时间,将原来体育课堂与业余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新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需要客观评价。可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转变、体质水平和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升、新型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多方面,定期对样本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健康测试的跟踪手段和问卷调查,获取阶段性的数据,以此数据来测评此教学模式是否能实现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盛怡,杨洪,缪律. 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6):90-94.

[2] 宋忠良.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 体育科技(广西),2014(1):121-122.

[3] 毛景宇,高鸿彬. 体育俱乐部概念在高校体育中的衍生与发展[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2-134.

[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 罗先锋. 论现代大学之学分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5-79.

[6] 李国锋,张刚.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2017(2):142-143.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钟守昌 官蕾

上一篇:全装修商品住宅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医院优质服务外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