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现实,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引起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能力提倡对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而目标管理适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为此,笔者梳理了今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能能力的着重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生涯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新体系的探索

[摘 要]当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的发展共识。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纳入生涯规划教育整体统筹,构建多层次、交互性的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能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及活动,助力于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新需求。

[关键词]国际视野;大学生;生涯规划;国际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日趋紧密,吸引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新需求,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际视野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开放视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1]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韩国提出,大学要提高学生的“国际性认识”,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扩大对国际问题的研究领域,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教育界提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化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美国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明确提出:“要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给予重视,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定位方面,整体认知度较高,能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从个体来看,我国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仅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就高达52.37万人。

二、当前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的主动规划能力不足,参与国际交流的比例仍有待提升。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5年我国通过学校办理的在海外修读学分的在校生人数平均每校仅为99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教育未成体系,重宣传、重平台、轻课堂教育。要将国际视野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统筹,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和教育者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形成国际化育人的整体合力。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规划的能力不足。要将国际视野教育纳入学生规划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发展进行规划,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经历的历练作为个人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之一,主动规划个人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和日程。

三是各种教育保障措施没有形成体系,项目实施的过程监督不够。学校要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支持,积极拓展交流平台和指导师资,依托学校特色,进行项目创新,提高交流项目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生涯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理念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探索建立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分层次、交互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模型构建

该体系的建立有三大宗旨:一是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去”,二是引导学生明白走出去“学什么”,三是提供可选择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走出去。该体系的模型圖如下。

在本体系模型中,大一为启迪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拓展国际视野,让他们打开思维看世界。大二为选择阶段,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找寻实现拓展国际视野的路径,制定好个人规划。大三为尝试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各类交流活动、访学项目。大四为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通过校际交流项目等走出国门,或者为大四毕业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硕博阶段应结合专业发展和职业定位,通过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水平,让学生向高层次人才标准靠近。

(二)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是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讲座、走进课堂、交流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学生国际交流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将参与国际交流活动融入个人生涯规划,确定阶段性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将国际交流转化为自觉行为,形成较活跃的校园国际交流生态圈。

二是体现分层次教育的特点,注重个性化方案辅导。学生的发展目标、自身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重点、课业安排差异较大,适合参与的交流项目也不同。所以,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分类、个性化指导。整体而言,本体系通过有重点、有计划的系统指导,引导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一、大二阶段引导学生走出去,明白学什么;之后的阶段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走出去。

(三)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实施

拓展国际视野不仅能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而且它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将国际视野的拓展纳入生涯规划整体统筹,以国际处等职能部门为牵引,各部门协调共进,合力做好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国际视野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的人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基础。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不是空洞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适时适当的贡献。[2]要使学生在放眼观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保持将来学成为国服务的热忱不改。

二是国外人才培养体系及国际化人才素养要求。应让学生立足国际标准思考自身专业发展定位,树立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赴国外友好院校交流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此外,还应进行学校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基于任务的学习。

三是国际交流常识教育。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家现亟须培养一大批熟知世界、贯通中外的、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在让学生熟知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国际文化和国际礼仪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使者”意识,让出国交流的学生成为展示中国青年学子风采的流动旗帜。

2.国际视野教育载体形式

一是走进课堂和教材。国际视野教育应与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堂对接,做好教学大纲、课件设计和其他实践实施环节的通入,加大国际化视野教育的内容,体现终身发展的指导理念,让国际化的概念融入学生的终身规划。在课堂组织方面,要整体统筹,引入国际最新的理念和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引入MOOC网络课堂资源,让学生能广泛地了解国外高校的特点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增强多文化融入能力。

二是加强氛围熏陶。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做好国际交流信息发布和活动组织,形成浓郁的舆论氛围。通过国外专家教授报告、国外文化讲座、学长经验交流、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化氛围,让国际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勇气。要积极开展调研,针对学生最迫切的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三是加强多部门协调。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处、学生工作、教务、学院、学生社团等渠道,形成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合力。应以国际处职能部门为牵引,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理顺学分转换、学生选派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无忧交流。应坚持“总体规划、突出特色、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思路,鼓励学院建设“一院一品”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形成以校级国际交流活动为品牌示范、院系特色为主要载体的国际视野教育基本格局。

3.建立国际化“激励评价指标体系”

为提升各部门和学生个体对国际化的重视度,要建立自我激励驱动与外部激励带动相结合的激励评价体系,发挥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力和积极性。

内部激励方面:应结合专业评估,“双一流”大学建设等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开展好政策宣传,提高院系重视国际化的内在发展动力;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职称评聘、职业晋升标准等,激励师生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增加海外交流经历。

外部激励方面:针对学生,完善已有学生评优体系,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奖、助学金,鼓励学生长期和短期出国交流;针对院系,开展国际化考核评比,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并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提高院校的积极性。

学生国际交流参与度是衡量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占比,加大力度推动国际人才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发展重心。本文通过构建多层次、交互性的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及活动,希望能为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提高高校國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孔燕.国际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72.

[2] 高静.浅议高校学生国际视野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4.

[3] 杜文倩,郭胜来.全球化环境下高校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初探[J].学校管理,2015(2):222.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孔难难 杨敏 郑晓梅

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摘 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现实,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引起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能力提倡对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而目标管理适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为此,笔者梳理了今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能能力的着重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目标管理 大学生就业能力 培养机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近几年对面市场上的就业困难的压力提出来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描述大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集合,不仅是某一个单项的技能,这种能力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就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指标来看,就业率依然是作为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规模增减的重要监测指标,其中就业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要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本人而言,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就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做好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成功接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以“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这一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前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管理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内容上,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服务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各大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开设专门课程针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等。

(二)专业授课不足。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现实中这三方面的专业授课显然不足。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锻炼机会和较少的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依然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上有困难,导致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高,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知识扩展能力是关键,我国的高校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象牙塔里,大学生内不乏仅局限于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现象,过分注重教科书里的一家之言,很难去扩展和发散思维;最后,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任务所在,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如果高校设置了清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会设置一系列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的项目关注和支持。

(三)专门机构的匮乏。我国高校的就业主要依靠就业中心和辅导员两个层次完成。但是在实际中,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不能全面;同时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障,很多时候信息的延迟、错位、缺少。并且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过程,不应仅仅关注毕业生。所以,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职就业指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四)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机构的教师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 1:500,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比例都在1:800 以上。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给整个组织指引方向,还可以作为评价决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重视组织目标而不仅是流程和制度管理。组织成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其次,目标管理主张自我控制管理代替他人统治的管理;最后,目标管理把客观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工作成果。因此目标管理的运用和高校的实际是符合的。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设计

1、提升高校培养意识和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就业率更重要的是推进就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在课程设置、锻炼平台上突出增加知识广博度,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确定培养内容。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和目标是前提,而核心在于内容设置。要制定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同时高校要贯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其整个学生生涯的理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3、构建专门培养机构。确立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容后,还需要专业培养机构来实施,伴随而来的是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高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就业能力培养机构,同时强化师资力量。把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作为重点,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作为核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促进。

4、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要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要完善薪酬制度。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工资基准,在此之上,相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相对应薪酬部分的比例,形成以工作成果为依据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对于未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奖惩对应的体制。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成为社会问题,高校应该在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树立起提升高校培养意识的目标,确定具体的培养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专业体系,注重专门培养机构的设置、专业培养队伍的建设意见对专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目标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7.

[2]何方芳,张廷君.就业心理资本一一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新视野.武夷学院学报.2012(6)

[3]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王晓艳.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作者:赵珥希 李雪云 刘世尧

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工作室”文化育人模式探究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探讨和分析新工科的内涵及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的文化育人途径,以广东工业大学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为切入点,以期探索出一条新工科文化育人实践新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文化育人;对策

1 新工科的背景与内涵

为了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优势和立德树人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后,教育部高教司经过反复研讨、调研、论证,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针对新时代对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的内涵可归纳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因此,新工科人才需具备更高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2 工作室建设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入,跨区域、跨国界的教育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个大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高度关注的课题。目前,各行各业对跨文化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人才在各个国家已供不应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状更是如此。然而,与跨文化人才供不应求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严重缺乏的现状。

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立足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的拓展,结合高校发展实际,打造跨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塑造力。通过提供“精准”的跨文化能力提升服务,引导大学生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自主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增强跨文化意识、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能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帮助大学生自主提升文化素养与文化情操,自信地成为新时代思想与价值引领力量。

3 工作室建设目标与意义

3.1 服务学生自主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1)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自主意识,变“他律”为“自律”,形成自主提升的原动力。

(2)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为大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提供能力训练服务,帮助大学生掌握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必要知识与能力,让大学生摆脱自主发展能力的局限与困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逐步具备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素养、知识与技能。

(3)帮助大学生自主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自主培养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服务学生自主拓宽国际文化视野

(1)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学生自主培养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英语与外教或外国友人面对面交流,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最直接地开拓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和国内外主流媒体猎取国际信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了解、主动思考,自主汲取世界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识,开拓国际文化视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同时既锻炼能力又开拓视野。

3.3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模式

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工作室,充实“跨文化能力培养”导师库,形成学生主导+导师服务+学生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打造独具特色、富有实效的文化新阵地,形成系列工作特色品牌与理论、实践成果,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其中,形成良好辐射效应。

4 工作室建设理念与特点

4.1 依托国际交流平台,瞄准“跨文化能力”培养

(1)以“文化”为落脚点,从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两个维度,开展“双向”的文化育人服务,以校园文化为阵地,通过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排演外国优秀影视戏剧文化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文化创新(引导校园文化自主创新)和文化增值(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2)以“跨文化”为主要实现路径,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依托校园文化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际文化视野拓宽与跨文化能力提升相结合,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刚需”,从而促进自主养成。

(3)以国际交流为依托,发挥学校对外合作交流的资源和语言优势,充分利用外教、出国留学学生等对外交流力量,打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自主参与与发展的国际文化链接脉络,将自主发展平台向国际延伸。

4.2 精准服务,精准发展

(1)精准识别,形成分类目标管理。挖掘大学生在中华文化自信、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扩展方面的成长成才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文化自信、跨文化能力和开阔国际视野的“自主体”。

(2)精准定位,突出大学生主体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认和尊重大学生在“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人格,推进“自主发展”的思维导向,建立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服务体系。

(3)精准研判、精准服务。

①实施目标管理。根据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进行主体分类,制定分类目标并实施目标管理,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引导教育服务。

②实行学生主导。建立学生自我挖掘需求-自主分析问题-自觉树立意识-自主制定方案的大学生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能力扩展自主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制定“文化素养”生涯规划,变“管理”为“服务”、变“教育成才”为“自主发展”。

③制定个性化服务“套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双语文化名片推送”和中外学生“一对一”活动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义教活动和国际文化节活动拓展学生国际文化视野。

④建立“一对一”效果检验机制。引导学生对照“文化素养”生涯规划,制定自主发展“体检报告”,帮助学生进行成长效果的自我检验,形成“反查-调整-再提升”机制。

4.3 自主参与,自主养成

(1)翻转主体,学生自主:翻转教育主体,从成长需求挖掘、教育主题选定、文化素養发展规划与实施到效果自查,都实行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参与为主。

(2)强调参与,朋辈互育:以朋辈教育作为主要形式推进,为每一位成长主体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平台,使之获得参与的机会与压力,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自我成长与朋辈教育的效果。

(3)自主养成:强调文化实践和体验,帮助大学生将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明于心、动于行、化于神,逐步养成自觉的行为与习惯。

5 工作室建设思路与措施

5.1 建立“跨文化能力培养”导师库,充实服务支撑

(1)引进长辈服务团队,建立一支由文化专家、资深学工干部、一线学工骨干、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与经验的辅导员、教师队伍、校外专家,专攻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拓展,组建强有力的学生自主发展服务教师团队,开设线上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课,邀请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

(2)吸纳学生朋辈服务团队,打造学生跨文化讲师团,建立一支由优秀党员、团员以及校园文化之星组成的学生朋辈团队,形成朋辈引领的服务力量。

5.2 成立线上工作室,实现服务延展

成立“跨文化能力培养”线上工作室,作为线下工作室的时空延展与有效补充,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表达在线开放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QQ群开展线上工作。微信群、QQ群用于交流讨论、信息发布与分享、活动互动等,微信公众号平台主要实现服务信息发布、成果展示与互动、服务导师信息发布与查阅、“跨文化能力提升”需求对接、线上答疑平台等功能,实时提升跨文化能力。

5.3 开展线下自主活动,实行个性化服务

(1)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语文化名片推送”传播与创新系列活动。

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岭南文化传承计划,开展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典籍丛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自主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名片”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艺术品制作(绘画、动漫、雕刻、书法、手工艺品、服装设计等)、摄影作品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制作、诗歌文学创作等实体作品,或优秀传统文化表演等展演手段,制作各类实体“名片”和虚拟“名片”、线上“名片”和线下“名片”,学生在自主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增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推送,充分利用出国留学、旅游、文化交流等契机,将“名片”带出国门进行展、演相结合的推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国际。

(2)开展中外学生“一对一”和“广工中外青年说”活动。

开展中外学生“一对一”(即1名中国学生+1名留学生“结对子”)和“广工中外青年说”活动,中国学生可以锻炼中英表达能力,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汉语知识,提高汉语水平,双方可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义教活动。

结合大学生志愿公益精神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义教方案制作和义教的实施,使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受教育的主体,通过义教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信、拓宽文化视野。

(4)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1+1+1+1”计划。

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领大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开展1项目(跨文化能力提升项目)、举办1节(国际文化节)、1赛(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和1会(模拟联合国大会),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宽国际文化视野的新风尚和新路径。1项目包括跨文化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工作坊等,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国际文化节围绕“中”“外”文化两大核心,以文体艺术为载体,“展”“演”结合,让大学生装扮成不同国家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交往,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将着力打造成学生自主发展品牌,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服务,不仅能产生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独具自主发展能力与优势的大学生“文化素养”标杆,形成榜样力量,并在省级以上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全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中获得佳绩,切实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7-1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作者:肖渺 王静远 蒙裕兴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中泌尿外科护理论文下一篇:灯光控制信号系统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