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视角下新生教育问题研究

2022-09-23

1 引言

大学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 是人生的新阶段, 是个体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开好头、起好步, 快速进入大学生角色, 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进入大学后, 行为主体从生理和心理都逐渐成熟, 具备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开始有意识规划自己的人生, 并付诸实践。然而现实中, 经常出现以下现象, 相比较高中学习,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学习动力不足, 还有部分学生出现迷茫甚至颓废, 虚度大学四年生活。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忽略了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没有充分考虑目标是高中和大学生活最为显著的差异。本文从目标管理的视角对此进行探讨, 期望研究结论能够为大学新生教育一定启示。

2 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 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 而是相反, 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管理是基于个体的需求层次而建立管理方法, 合理的目标激励是个体行为的内生动力, 它调动了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能鼓舞士气。

明确的目标具有行为导向和自我激励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 明确的目标是激励其努力学习, 自发形成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 它能振奋学生精神, 鼓励学生上进。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在潜意识之中就自觉地朝着预定目标不断的努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竞争意识、自我管理, 实现高中向大学过渡的角色转换。

3 目标缺失的现状调查

笔者发放200份大学生目标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187份。调查结果可归纳为: (1) 目标建立与性别没有显著差异性,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存在目标缺失的现象。 (2) 年级因素显著影响目标。70%左右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和大二年级没有明确的目标, 大三开始部分学生有自己初步的目标, 但绝大多数目标来源于盲从, 目标多为考研和考公务员, 其原因多为缓解找工作的压力。 (3) 对目标的认识不足, 不清楚目标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目标短期化严重, 缺乏战略性思考。 (4) 大学生活宽松的环境以及多元化的目标, 使得目标选择存在障碍, 缺乏主动性。

4 目标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前期评价体系单一。无论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 还是高中教育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学生、家长和社会多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为依据, 评价学校教育质量, 终极评价标准是能否考上社会评价中的好大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导致目标单一, 学生学习多是被动完成目标, 缺乏学习主动性。

(2) 家庭目标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从众心理较强, 缺乏从战略高度的整体考虑孩子的未来, 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目标建立的重要性。每个个体最终将成为独立判断且独立行为的个体, 若前期教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选择目标和判断的实践, 当他能够自己独立判断, 有了初步价值观判断时期, 将无从建立个体目标, 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大学。从年龄阶段看, 大学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重要阶段, 大学作为人生新的阶段, 相比较前期基础教育而言, 目标更加多元化,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阶段的目标多为自我建立, 外部往往很少施加压力, 这导致部分学生大学缺乏主动建立目标积极性, 必然会出现盲从和无助, 以及由此导致的漫无目标的学习, 自然学习动力不足。

(3) 被动学习较多, 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目标具有导向性作用, 当目标在行为主体的意识中确立重要性, 它会引导行为主体向目标趋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 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这一时期最占优势的需要, 这种需要可能不是行为主体主观需要, 但经过长时间的外部环境影响, 出现内生化, 并成为这一时期占优意识, 成为支配这一区间内学生学习的核心动力来源, 同时也导致学习是一种隐形的被动。进入大学后, 外部目标建立者的督促与监督突然消失, 此时的大学生没有自我建立目标的想法, 同时也不了解目标的重要性, 导致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更多的出现迷茫。

5 目标缺失的对策建议

5.1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明确大学新目标

大学四年生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一是高中向大学过渡阶段, 是新角色的适应阶段, 同时也是新目标形成和建立阶段, 它决定大学四年个体的努力方向和成长方向。学生在大学和高中阶段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高中学习阶段目标比较单一, 大学阶段目标更加多元化, 这需要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尽快建立和明确大学四年, 甚至是步入社会的目标。

5.2 构筑成长目标体系, 做好人生战略规划

大学期间, 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还需要更为丰富的职业能力储备, 积极地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 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新生入校后要利用校内外资源了解专业教育, 明确专业发展历程, 以及未来需求走向, 建立初步专业目标。同时, 充分了解专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差异性, 大学的专业教育能够提供专业知识, 但与现实的职业需求存在差距, 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因此除建立专业学习目标, 还需要完善个体成长的其他目标体系, 做好目标战略规划。

5.3 营造良好环境, 提供有效外援帮助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外因是事物条件, 起到推动的作用。大一阶段是高中生向大学生过渡期, 大一新生在生活和学习的阅历上并非十分成熟, 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需要外部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及时沟通, 为其目标建立和选择提供有效帮助。

摘要:目标是行为主体对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 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 对行为主体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本文从目标管理的视角, 基于大学新生的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发现大学新生存在目标缺失的现象, 并对其成因及改进提出对策, 期望能够给予大学新生教育和生活更多指导。

关键词:新生教育,目标管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光裕.大学教育应注重目标管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4) .

[2] 德鲁克, 顾信文.自我管理 (上) [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99 (9) .

[3] 闫福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24) .

上一篇:四寸套小直径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及模具设计及应用下一篇:公共治理视角中的图书馆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