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职英语个性化教育模式是其教育理念、方式、平台、内容、师资队伍等要素的个性化发展与行进。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学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已经成为可能;加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英语学习的不理想态势和诸多新的教育理论一起推动着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个性化教学的个案分析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在遵循共性教学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学生个体心理的需求,探索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教学理念,寻找共性与个性两者之间的最佳切入点,进而形成具有个性化意味的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术设计;个性化教学;个案分析

作者简介:刘芨杉(1958-),女,辽宁沈阳人,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绘画创作、艺术设计教学、装饰艺术设计;张舂雪(1979-),女,江苏徐州人,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油画、基础教学。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艺术技术技能混合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知识素养、专业理论、技术能力与智能水平都有较高要求,高技能性和实际操作性是其本质特征。然而,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科建设、教学质量,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都十分突出。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履行其任务与使命都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生个体间又存在着显著的个性差异。什么是个性?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区别于他人的较稳定的个别性。“所谓个别性就是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其中包括性格、气质、心理过程进行的特点、主导的情感和活动动机的总和以及形成的能力。”[1]

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充分了解把握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着带有普遍性的心理与需求,又要兼顾每位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语言,开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个性化教学。在认真总结、归纳具有共性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遵循艺术教育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选取典型性个案,从分析个性入手,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引导他们张扬艺术个性,进而探索一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切实可行的高职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一、量身订做,从宏观上帮助每个学生调整和确立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思维能力

个案分析一:侯某,女,高考入学专业成绩162分,专业成绩尚可。但入学后她的专业学习一度低迷。从几次作业来看,始终未能进入状态,成绩不尽如人意。为此她很苦闷,逐渐显露出厌学情绪。侯某的这一状况在许多同学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认识模糊;二是对绘画与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不甚了解;三是未能完全摆脱高考式绘画基础训练的程式,对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的新要求与新目标一时难以适应。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从理清绘画基础训练与艺术设计基础训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使学生们首先明白两者对于造型元素的呈现存在较大差别:绘画基础训练强调对于造型元素的情感表现,主观色彩较浓,表达方式上强调感性,对于光线,明暗,肌理,质感,黑白灰,固有色等造型元素注入了更多的个人审美表达;而艺术设计基础训练则更注重造型元素的理性传达,强调反映造型的客观本质,表达方式上更趋理性,在传达造型元素的意义时要求将之与个人有关的审美表达进行剥离。简言之,尽管绘画基础训练与艺术设计基础训练均强调对造型元素的个性化应用,但前者强调感性地表现造型的主观情感,后者则注重理性地反映造型的客观本质。让学生既明确两者的内在联系,又了解二者的在视觉传达上的差异,从而在艺术设计基础训练阶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造型元素的灵活运用能力,更好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形成个性化设计思维。为此,我们在学生基础训练阶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自行选择和置放静物组合,鼓励学生在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一是由教师提出总体要求,具体的静物则由学生自己选择,置放形态组合也由学生自己动手。这样一来,落实到纸面上的作业就显示出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同样是瓶罐组合构图,学生们会选择或瘦长,或丰满,或扁平,或浑圆的瓶罐,构成形态上的变化;加之前后、左右、纵横、正反等置放组合形成的空间差异,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审美旨趣、综合素养等等跃然纸上。每一次作业都成了学生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二是对光影与固有色的表现不作要求,重点放在对形的理解和感悟上,强调处理好画面中物与物的关系,注重在不同搭配组合的构图中呈现出造型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整体性;三是要求学生一边动手一边细心体会与绘画基础训练的异同,揣摩理性的个性化与感性的个性化之间的差异,感受在“手的活动中产生出的直观”[2]。

(二)发现自我生命中的个性特征,找寻结构素描的意义

结构素描是当今基础素描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物体造型的基础。从结构入手,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内部结构为目的,依靠透视的原理,用最基本的线和几何形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结构关系,体现形体自身结构的实体效果。近现代的一些绘画理念就是用几何形去把握事物结构的本质特征。如毕加索的牛,就体现了这一艺术思维方式的演变。

(三)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展现个性,增强自信,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思维

通过大量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个性的课题训练,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设计意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线条,试图在画面中呈现一种秩序感,表达一种设计美。

通过个性化教学,侯某和同学们不再为难于达到同一标准的传统的标准而苦闷,学生感觉到一个大花园里不止一种花叫美丽,它们各有各的美。至此,她又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增添兴趣与自信心。从她的作业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转变及进步。

二、设定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专业课教学目标,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艺术观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而常常忽略别的类型的专业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个案分析二:某男生,来自北京,从小在大城市里长大,对美的敏感度很高,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动手课程,喜欢徒手绘制,相对于班级其他学生较为有灵性。但对不喜欢专业课程则表现出消极应付。这种情况在班级上具有普遍性。于是,任课教师在他不感兴趣专业课上,充分发挥其特长,为其提供在课堂上自我展示的机会,逐步培养其兴趣点和自信心。使他慢慢改变了以往凭兴趣学习的态度。专业课学习逐渐从以前的单一不均衡转向全方位综合发展。

大二第一学期有一门课是模型制作。这门课动手性极强。他表现积极,兴趣浓厚,想法很多,大胆尝试多种方式方法完成自己的设计目标。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创造了多种制作模型的新方法,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模型作品,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photoshop。明显发现他对计算机设计有抵触情绪,对电脑制作兴趣不大,喜欢徒手绘制,且上课不听讲,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于是,我们从培养他对计算机的兴趣上入手,每次上课时,安排他坐在前排,使其精力集中。每次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每一次作业点评,讲到他的作品时,有意识地肯定他的成功之处,然后再指出不足。同时,经常在课堂上介绍一些优秀PS作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重要性的感性认识。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自信心也增强了。有一次练习用photoshop设计制作一张手机效果图,要求不仅能准确的表达手机的造型和材质,还要求能准确表达每个细节。很多学生一拿到命题就开始动手,但是他首先找到教师,讨论怎么样用最少的视图表达最多的细节,还列举出一些他觉得表达有困难的材质方法和细节转折点。最有心的是,他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在一张纸上,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之前先将难点逐一解决。这样,在制作的时候就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最终设计制作了一幅较为完美的手机效果图,作为范例在班上讲解。

三、开展启发式教学,落实从“大一统式教学模式”向“具体的多样式教学模式”的转移,积极培养创造力

个案分析三:冯同学,女,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她能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找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且每次都在课题训练中作各种尝试,积累经验。在一次专业彩绘课程的创意设计课题训练中,她告诉我已发现了一种材料,利于体现个性的设计与表现,并具备了一些初步想法,讲述时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自信……作品《浮雕纸盘装饰画》系列设计的成功就是这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收获。

(一)以创意思维为艺术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个性化发散性思维

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学理论学家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中就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提倡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利用学习者的先天的学习潜能,主动地、积极地、具有自觉性地去学习。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充分体现一种新型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承担着“教练”的角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指导学生确定调研选题,找到切入点,怎样形成假设、查找资料、展开论证,怎样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不再寻求一种常规而统一的教学轨迹。

(二)以选择个性化材质为先导,推进个性化的工艺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她选择的是一种在常人看来很不起眼的普通材料——一次性纸盘。盘子是纸制的,色彩为纸张的本白色,盘边上有些突出的线条排列着,正是这些原生态质朴元素的个性化特征深深地打动了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决定采取与材质相适应的手法去表现。为了与盘子材质相配,启用沥粉的凸凹感,达到质地的对比,师生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作出很细腻的沥粉图形。选用现代人物或花卉等较现代的图案,运用大疏大密的对比手法形成节奏与韵律,来表现主题和体现时代感。加之注重了细节的刻画,整体效果十分生动。

(三)师生共同研讨,寻求形态与形式语言的个性创新突破

师生各自阐述着不同的理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火花,火花中溅出了闪光的成果。如画面造型不求对称,在收与放、张与驰中求变化,染色不求平均的交织中求丰富。作品选送到2008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第二届优秀毕业设计大赛,获得银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只限获得金奖、银奖的指导教师)。受到评委会的高度评价:富有个性化的创意,在极普通的材料中,创造出耐人寻味的美妙,顺应了审美的真谛。

高职艺术设计个性化教学,应从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入手,注重个体创新意识的日常培养,指导学生寻找到个自生命中的个性特征,让学生们在过程中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轮回过程,总结掌握艺术设计专业个性化设计制作的规律,培养磨练专业的素质,树立一个能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艺术观,进而达到高职艺术教育的一种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申胜秋.鹊桥相会:误色彩学生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结合[J].油画教育对话(上),2000.

责任编辑何颖萍

作者:刘芨杉 张舂雪

高职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高职英语个性化教育模式是其教育理念、方式、平台、内容、师资队伍等要素的个性化发展与行进。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学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已经成为可能;加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英语学习的不理想态势和诸多新的教育理论一起推动着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理应从教育理论观念与内容、教育形式与方法、教育平台与载体、教育评价体系与反馈修正完善机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力求实现英语教育全过程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推动高职英语教育真正体现教师、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为其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与天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英语 个性化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子课题审批号:111820089—ZC—61。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诸多方便与深刻变化,为其发展与改革提供诸多条件。但是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取得的成绩不多,问题不少,在整个学校教学体系中处于明显边缘化的地位与发展状态,如何走出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实情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紧要课题。因此,探讨高职英语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以期望能够为时下高职英语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提供一些可能的借鉴与参考。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构成

高职英语教育一直在改革创新中发展与行进,这种发展与改革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笔者以为,个性化英语教育模式,整体上说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过程的个性化发展,其中重点应该是彰显教师的个性化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与挖掘师生在英语教育中的个性化因素,比如学习能力、情感与魅力、方法与风格、语言表达与内容的设计和驾驭等等方面,促使高职英语教育整个过程富有个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育个性化模式的建设和发展迎来发展的春天。其个性化建设构成应该包括吸收最新的前沿教育理论、使用多种新媒体学习手段、设计富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与内容、采用分层次与师生互动等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建构时代性与专业性具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师生角色的重构与转型等等。这些就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应该要积极做出的努力方向与举措。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原因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成为其探索个性化发展的宗旨。除此外,促成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下出现与发展的新媒体,二是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很多,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不少,四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特色与需要,五是师生个性发展的现实诉求。这些因素一起形成合力推动着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不得不走出一条个性化教育发展之路。具体说来,情况如下:

1.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英语个性化教学开展带来诸多便捷。就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为其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展和探究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技术条件,成为其改革发展行进重大的突破口[1],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有利的条件:一是为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提供无限的信息,极大丰富了英语教学与学习内容,开拓了师生视野,为个性化教学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空间。二是为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促使教师们能够充分开展个性化教学,课堂更加有趣,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巨大的载体空间。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诸多方便,为高职英语推动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学提供了很多自主性和主动性。

2.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不得不反思改革之路。纵观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目标上存在误区误解和扭曲现象,目前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就是直接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过级能力,还处于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状态,这严然是违背高职公共外语教育的五大目标,导致高职学生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训练和提高,这样非常不利于高职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高,不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化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上,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形式单一,但整体看来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占据中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调动与重视;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育课程的公共状态和英语教师的专业单一,导致高职英语教育内容体现不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科专业特色,没有体现出高职英语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大部分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太单一,对高职院校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多,更不说精通,也是缺乏双师型在高职英语教师,导致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个性化教师的缺失;五是在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本身就是底子薄,学生自学能力差,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3.当代教育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当前比较盛行和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模式和英语习得理论主张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等等,都为开展个性化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即要求高职英语教育务必要一学生成长与进步为中心开展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不拘一格。

4.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和高职英语教育质量改革提高的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的人才,离不开英语教育个性化发展;高职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其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发展。从学校到英语学科教学本身的目标和发展来看,都急需要创新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推动个性化的英语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构措施

鉴于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存在以上问题和师生现实的诉求、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务必要根据这些事情和英语教育学习的规律,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方能培养出创新型的高职人才[2]。

1.积极改革目前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体系,努力建构起高职英语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体系。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我们务必要积极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英语语言理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将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落实到高职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去,建构起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育内容缺乏学科专业特色与个性,我们务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专业学科对英语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高职英语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出符合学生专业特色个性化的高职英语学习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育目标体系的误区与片面,我们务必要积极改变那那种短见的、应付过级考试的教育目标,按照国家对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学生专业发展与就业的需要,建构起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知识的复合型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2.不断改革与整合教学平台与载体,努力建构起高职英语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体系。针对目前教育媒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针对学校提供的媒体与平台以及高职学生本身的诉求,积极开发网络媒体[3],科学整合新旧教育媒体,构建起一整套符合高职英语教育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平台与载体体系,创设真实地道的富有专业学科背景的语言学习场景与环境。

3.不断创新高职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学角色和教学形式,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角色体系。针对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落后和教育角色的呆板,我们务必要积极大胆改革教育方法与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尽可能结合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法,开展各种带有模拟语言交流场景的教育实验方法,不断变换师生在教育中的角色。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形式单一,我们务必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语言学科的教育形式,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英语与其他知识底子薄的情况,根据教育内容,采用分层次教育形式、自主学习教育形式、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和师生互动教育形式,力求建构一套复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形式[4]。

4.加快建设个性化的师资队伍,努力建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素质整体不高,理论知识素养高,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高职院校务必要从学校层面和英语教育发展层面、人才培养的视角,全力推动现有高职英语教师的双师型方向培训和提高,大力招聘富有个性化思维的英语教师,以此建设一支高职院校英语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立功、邓铁,多媒体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与职业2005年8期

[2]许文静,教育人本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高专英语个性化教学,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4期

[3]杜嬴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新探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12期

[4]李洁,艺术专业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3期

作者:律岚

高职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英语教学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专业,提出要更新理念和方法,加快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念;专业行业

当前高职围绕培养建设、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和就业为导向,但当前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英语课程内容缺少针对性,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缺少职教特色、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明显不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 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

1.1 理念和方法亟待更新,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市场性和科学性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普遍理念和方法陈旧,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沿用本科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和套用本科的英语语言教学,对于应该教什么,高职院校存在混淆高职英语和本科英语教学目标的问题,缺乏科学性,不适应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

1.2 忽略了高职教学处境和对象,教学僵硬,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

我国高职院校因高考招生政策,生源大多来自非重点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且农村学生居多,其英语学习特点是基础不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较差,适应了应试、满堂灌等填鸭式教学,哑巴英语占绝大多数,多数学生有自卑心理,其语言体系不健全,对语音、语义、语调把握不准,兴趣不浓,语言发展能力慢;另外,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是学生对英语厌学的一个因素。

1.3 教学标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材之间关系缺乏科学设计,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

教学过程中,套用本科的英语语言教学、一种教学大纲配多个版本教材、教师完全依赖教材、频繁更换教材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只把教材内容的单词、语义、语法讲完即可,抛弃大纲,更谈不上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再者,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是采用引入托福考试的大学英语三、四、六级考试标准,如此,更容易出现教师各自为阵,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的情况。

1.4 教学评价、评估和考核形式单一,不适应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

以大学英语考级来指导高职英语的教学、评价和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较少考虑高职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评价、评估和考核形式做为高职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或标准,投入力度越大,与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偏离越远。

1.5 教师队伍数量不够,师资质量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学生多、英语教师少已是普遍现象,加上高职注重专业技术学习,限制英语教师数量,师资缺乏成了制约英语教学提高的主要因素;另外,高职英语教师大多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在大学的所学知识大部分是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课程等,教学理念和方法跟不上专业需求,仍延续本科英语教学模式,专业技术知识面窄,制约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发展。

由此可看出,当前纯粹英语语言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非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从目前高职非英语专业来看,笔者建议高职英语开始为四学期,教学既要包含英语文化、思维、语言、语义、语调等以口语为主的教学内容,也包括按由浅入深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词汇和相关科技英语阅读,让公共英语与行业专业英语结合,让中英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交流结合,切实培养出符合高职需求的技术人才。

2.1 从我国高职学生特点和社会对其英语能力需求出发,更新理念和方法,结合专业行业英语,做好英语能力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定位

改变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仿本科大学英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四个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理念:

(1)优化课堂情感环境。现代多媒体、网络电子资源,为垮文化交际型的语言环境提供着无限的物质支持,它们给学生带来视听冲击力和情境式学习环境。

(2)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和增进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

由于高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差异性,要求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主动式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教师和学习小组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3)构建情境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职业教育教学具有“以观察和实践为基础、以形成职业能力和掌握某一职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为中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的三个特性,因而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不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自己来构建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所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职业能力。

(4)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生实际及与其今后的职业相关的技能英语,逐步减少公共英语比例,增加专业行业英语词汇和科技阅读,结合专业群,做好课程设计和教学纲要注重文人素质培养和优良人格形成,构建包含由英语语言和专业行业英语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符合专业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2.2 以听、说口语教学为主做好课堂设计,因地制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国际交际和交流能力,较好地与中学课改衔接

(1)按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要求,从英语语言知识、专业科技英语应用技能、一般英语文化交际等方面培养学生听说为主、读写译为辅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这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改注重口语交流能较好衔接。

(2)引入小组合作,采用主体、互动、互助式教学模式,通过主题探究、共同确定、小组互检、教师精讲、总结等步骤进行情境教学;通过穿插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指导,播放视听材料、电影,加大信息融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视野;采用小班教学利于教师——学生或学生——学生之间更加直接交流。

(3)利用中国化语境双语教学,逐步实现语言思维、语义、求知、交流等能力提高。

2.3 采用多元化考核,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

课程组对课堂观摩、访谈、问卷调查,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建立一套形成性过程考核机制,利用形成性测试和评价来诊断学生学习外语的程度、检查教学进度、检验学生学习水平、预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动机、评价教学和管理。

2.4 教师队伍从公共英语向行业专业英语转化,制定教师教育和培养,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课堂自主性意识

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发展、培养、评价,为教师制定长期目标,通过国际和校校援助,提高英语教师各项能力和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扮演好课堂多任务角色。

另外,公共英语教师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艺术、教学业务、社会和行业专业能力及课堂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自我提高的能力与意识,逐步向专业行业英语教师转变,符合职业教育的大趋势。

(1)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发展应根据专业和行业发展方向需求,要调整心态,盘点自己过往经历,如自己在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基础较好的地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而给自己定位,通过不断自学、网络等手段学习所选专业群基础知识,自我反思,积极进取。

一方面,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实训、参与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增强对专业的理解,熟悉行业文化,和开阔专业视野。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行业文化,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交际能力、行业文化适应能力、大局意识以及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2)建设行业专业英语课程,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行业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为基础的模式不仅可以营造既有竞争又能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求教师自身虚心求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探索实用英语与行业专业英语相结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重构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高职英语教学真正使学生既能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和口语交流,又能看懂专业说明书及相关专业英文资料,成为企业评价高、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玲,高双喜.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向行业专业英语教师发展[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3):71.

[2]蒋阳建.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9):125126.

[3]木萨江·尤努斯.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学习动机[J].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课外阅读:中旬》,2010,(8):2829.

作者:赵海玲

上一篇:我国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