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2

教育部长周济日前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今后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周济这篇题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文章,10月24日刊发在教育部网站上。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1: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大力抓好职业教育,涉及由职业教育现行培养模式、结构、体系等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改革。这是一个涉及政府與社会层面、地方及行业层面、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系统工程。抓好职业教育,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应从专业跨界、融合培养、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结构重构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职业能力 产业链 跨界 类型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如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机会与挑战共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正如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中所指出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大力抓好职业教育,涉及由职业教育现行培养模式、结构、体系等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改革,是一个涉及政府与社会层面、地方及行业层面、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系统工程。本文将结合现实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与反思职业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与反思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由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与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积累而成的。在众多的问题中,笔者认为如下几个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制约作用,是目前、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所在。

1.培养体系的问题

2016年,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举办了有9家企业参与的在线校企对接会,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提供就业创业的项目和岗位,短短两个小时内提供了扶持100个教师工作室、开设1000家门店、招募数十个服务外包团队等至少12000个工作岗位,但并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2017年,又在提出建设1000个“全网营销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工作站”,提供约50000个岗位需求,结果能够对接的院校和教师依旧寥寥无几。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能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不能适应职业变化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属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教育。国家在20多年前就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以能力教育为本。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向能力培养体系转变至今并未完成,整体上依旧是传统的学科培养体系。

2.职业教育及服务主体错位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服务主体是企业与学生,因而职业教育服务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与学生。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真实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工作问题解决这一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建立以真实工作任务完成、真实工作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的主体应当是围绕企业需求来定位的。能力培养和教学离不开企业岗位这一真实的教学场景,即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当是在企业岗位上完成的。学校是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问题解决所需基础知识、技能为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的。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教学是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的共融教学体系。但从职业教育的现实来看,这种共融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全国的职业院校中,有几所院校的专业教育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融实施进行人才培养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课程、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花费巨资开发的数以千计的“精品课程”,有多少按能力培养、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是以企业为主体、按需要来开发与实施的?有多少课程得到了行业、企业与学生认可的?有多少课程能及时随产业新技术发展更新的?

3.融合教学发展的定位问题

2019年年初,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先后牵头组织了创业投资、产业研究、经营管理、数字技术、品牌营销、国际法律服务、文化研究等领域熟悉跨境电商产业的专家,设计制定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跨境电商(专业人员)研修训练方案”,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

为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的症结,行业专家通过座谈、网聊、讲课、考察等方式与上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交流,介绍产业背景,推介行业课程,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结果很不理想。专家戏言:“鸡同鸭讲”。按参与交流职业学院的领导所言:一是行业课程设计颠覆了我们对专业的认识;二是教师不支持。按参与交流职业学院的领导说法,采用行业的课程设计,一半教师没课上,另一半教师上不了课。

参与专家提出的问题是:现代职业已由单一性的传统职业变为跨界式的复合性职业,但有几所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是真正主动地研究过产业链的需求的?专家提出的问题无疑是一针见血的。但忽视了以下的基本问题。

(1)任何产品的发明创造与创新基本上是在企业进行的。没有在学校创造、创新的。职业变化与发展也是在职业环境变化与发展中形成的,任何职业院校不可能做到先知先觉,只能依靠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的职业要求等信息才能进行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调整。并且,专业课程因教学情景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单独地做到无缝对接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分工明确的共融式培养模式。

(2)无论对教师进行何种方式的培训,都不可能让学校教师的能力做到保持适应职业变化与发展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企业教师中实现与保持。因此,教学需要企业与学校教师明确分工与共同承担。

从前面原因分析来看,一是职业院校自以为是地自弹自唱,自认为学校无所不能,不清楚学校有着不可消除的局限性,没有职业教育中企业是“主体元”的意识;二是行业强行介入,认为只要按行业、企业设计的课程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行业、企业的要求。忽视了学校在信息、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技术等方面不可消除的局限性,缺乏在职业教育中企业不仅是被服务的主体,而且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主体元”角色的意识。两者都缺乏建立在明确分工定位的共融式培养的意识。

4.合作办学条件的问题

共融式的培养离不开企校合作,教育部推行的企校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模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但从试点情况来看,试行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出在两个方面:

(1)合作办学的经济问题。对于深度融合的企校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多数企业并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企业办学的经济成本。建立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这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与投入。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要求,50%的课程将在企业进行。即,教育服务有50%在企业进行。但按教育部文件规定,生均每年4400元。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除国家每年生均拨款1.2万元之外,还根据专业收费3500~5000元。费用如此悬殊,企业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让学校让出部分收入,学校也是不会干的。

(2)企业办学的成本收回问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不是一个短期就能收回成本的。若把学徒制限于企业自身招聘新员工的培养,必然是一件非持续性的事情。让企业对临时性的培养进行长时间运行才能收得回成本的投入,没有哪家企业会干的。

(3)企业办学的体系建设问题。现代学徒制模式简单地说是专业课在企业进行的教育模式。正因如此,企业教学需要进行设备、场地及企业教师的投入与培养,并且需要建立企业教学所需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企业系统地建立这套体系。

二、改进建议

1.搞清职业院校办学的局限与擅长

每一种目标不同的教育都受其教育理论与规律的限制,也受其办学条件的限制,同时,学校也有其擅长的事情。就职业院校而言,限制、局限性及擅长如下。

(1)教育理论与规律。职业能力属于经验能力,而经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在真实岗位中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评价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是职业院校不能完成的,需由企业来承担。因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教育这一“元”。但企业岗位的教学基本上是通过随机式、碎片式的教学来完成的,带来的问题是被培养者难以形成职业能力系统提升所需的基础要素,而对这种要素的培养恰好是学校所擅长的。

(2)职业院校的条件局限与擅长。除上述的条件之外,对职业院校最大的局限在于如前所述的:现实中,任何产品的创造与生产都是在企业中实现的。职业变化与新需要也是在企业经营与生产中逐渐形成与产生的。因此,职业学院不可能先知先觉地预先搞出将来产生职业的专业。但可以与企业合作;在行业的指导下,通过产业链变化对职业能力变化要求的研究,形成有利于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要素体系与课程。

从以上两点来看,职业院校一是需要与企业建立共融式的培养体系,二是在培养体系中职业院校应定位于基础性的、发展性的培养。

2.改革现有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建立在学校主体之上的,企业的参与主要是生产实习或是加特约培训。按前面的分析,需要改革學校主体的办学模式,建立企业与学校共融式的办学模式。目前教育部试点的现代学徒制正是这种模式。办学模式的改革对职业院校而言,势在必行。对于校企共融的办学模式建设提供几条建议:

第一,校企共融办学需要建立在长期合作这个基础之上,并且合作企业必须具备办学的条件。因此,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适合建立企校融合教学关系的。如的德国,学习企业也只占30%。因此,寻找合作企业应当去找行业中较强大的企业,而不是去找没办学条件的小企业。

第二,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润。企业之所以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不感兴趣,根本原因就在经济方面。在国家相关部门还未拿出相应的制度法规与办法时,需要拿出智慧与勇气,有舍才有得,主动创新合作办学的模式。

3.重构专业体系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以至产业与产业间的生产、经营已成为相互衔接、跨界的链式结构状态。这就意味着职业能力由单一传统职业的“点”能力向复合型的“立体能力”转变与发展。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由传统单一的系统型专业向跨界式的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类型教育转变发展。

重构路径与突破口应当是以链条式结构为框架来进行的。因为只有与产业链的需要相对应,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作为复合型类型教育的专业建设特色,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复合型职业人才。

职业院校的建制,特别是系部的建制,将不再是单一的同类职业领域或同类产业领域里的专业群,而是基于产业链的、且跨越了职业领域或产业领域的链式专业群或专业链。

4.课程体系重建

课程体系是教育具体实施的方向与路径。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结合现实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重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产教融合的课程。产教融合是以产业链的需要来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对于课程的标准,则是以产业链的要求为目标,知识内容是以产业链的需要来选择,技能的要求是以产业的需要来制定的。

(2)校企共融的课程。如前所述,无论是教育的属性、教育规律的条件要求,或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局限,需要建立校企共融的职业教育。校企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当然的。对于校企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应当体现两个方面的定位:一是企业课程应以随机的、真实的岗位工作或问题解决定位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现实的岗位能力为主;二是学校应定位于围绕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以及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所需的指导性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课程应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复合专业链式结构专业群及专业链的要求。

5.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与之配对的教学体系。如前所述,笔者所在学院推行积极教学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体系的不配套。仅以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而言,不配套导致了教师在采用积极教学法时普遍反映课时不够。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教育,同样需要与之配套的教学体系。对于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设建议如下:

第一,教学体系应当遵循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是以学生的实践、反思与内容来实现的。所以整个教学应当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咨询、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自我评价的学生学习主体之上。这是能力教学体系的基础。因此教学体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系。

第二,校企共融培养模式的教学是建立在企业岗位与学校课堂教学共融这一基础之上的。因而,企校共融培养模式的教学应当是岗位教学与学校以岗位任务或岗位问题解决为题材进行的基础性教学的无缝链接模式的共融教学。这是能力教学具体实施的条件。

三、小结

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按目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现状,需要的是从跨界的角度发展与建立专业体系;以校企共融式的培养来建立培养模式;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重构培养体系;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的整体重构与体系改革。没有体系、结构的改革,就不可能有适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而体系、结构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持久与坚持。靠运动式的整改是难以实现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这个目标的。

参考文献:

[1]井文,程豪.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演变的检视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9(2).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作者:王忠敏

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2:

教育部长周济:农村中职教育将逐步免费等

教育部长周济日前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今后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周济这篇题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文章,10月24日刊发在教育部网站上。周济在文章中表示,在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要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始终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现有助学政策成效,继续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地区按比例安排专项,逐步使免费政策惠及进入中职学校的所有农村学生。同时,继续扶持和办好农村普通高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周济指出,要继续实施好两项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一是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深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帮助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通过大规模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抓紧培养农村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新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正式落户河南

10月23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与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分别在这份部省共建的协议上签字。据了解,教育部将在这个试验区进行“六项试验”,继而再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

一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特别是要逐步实行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培养数以千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途径,实现中职教育规模略大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目标。三是大力推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四是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途径。五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六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周济表示,教育部将在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政策上,在实训基地建设、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上对试验区给予倾斜和支持。 (秦武)

福建:中职校不再评中学教师职务

福建省将规范并理顺原有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等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福建省教育厅、省人事厅9月26日联合发出通知称,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教师职务将统一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系列,中等职业学校今年不再评审中学教师职务系列。根据有关教师职务条例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设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全省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原先已评聘中学教师职务系列的教师,也必须转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系列,即已取得中学二级、一级、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均应相应转为中等职业学校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职务任职资格。暂时保留有初中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将分别定编和定岗,明确哪些教师属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使这些教师能顺利转定为本系列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根据规定,申请转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系列的人员,必须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且近3年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王元)

黑龙江:将组建十类职教集团

黑龙江日前召开了服务外包职教集团成立大会。该集团有60余家高、中等职业院校加入,这是黑龙江第一个正式成立的省级职教集团。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会上指出,要把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契机,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要推行开放式教育方法,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学校与社会、行业及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定岗实习活动。

日前,黑龙江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经委、省中小企业局联合下发《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拟组建服务外包、动漫、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10大类职教集团。黑龙江省提出,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将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如允许职教集团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对职教集团内具有对口高职招生资格院校、“3+2连读”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予以倾斜;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等。(郭萍)

河南:决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河南省抓住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由职业教育大省向职业教育强省的跨越。副省长郭庚茂表示,“今后一个阶段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当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重点建设100所省示范学校到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含技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62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全省将重点支持10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支持200所薄弱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300个具有教育、培训等多功能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图书册数、仪器设备值及生师比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中职学校增设正高级职务岗位2009年至2012年,省政府将每年重点支持28所左右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50所办学有特色、就业率高但办学条件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围绕我省支柱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在重点专业领域每年建成75个装备水平较高、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今后,新增教职工编制主要用于增加“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参照河南省特级教师评审办法,评审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并使其享受相应待遇。

吸纳百强企业共建职教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吸纳河南百强企业加盟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

凡经批准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职称评定、评先奖优等方面将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经当地政府批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学校的校名、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生活设施。鼓励省外、境外组织和个人合作举办职业教育。

两年制职教“呼之欲出”在一些专业领域探索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推行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办学模式。完善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制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鉴定方面,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可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工学校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种)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参照大专学历人员待遇执行。

计划出百亿力推职教5年内,打算出资100亿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其中30%由政府出,70%将集纳社会资金。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业教育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

经批准建设或扩容的职业院校基本建设项目,将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河道管理费等。对经批准用于教学用房、实验室、操场、图书馆、办公室及师生员工食堂、宿舍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职业院校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凡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税前扣除。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中职学校可以参照我省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办法,将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扩大办学容量。(田正)

河北:出台系列特殊政策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今年以来,河北省围绕“每年培养6万名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等方面出台了新政策。

该省制订了《“燕赵金蓝领培训计划”实施办法》,规定全省每年培养5000名技师,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制订了《“燕赵金牌技师”评选奖励管理办法》,每年评选100名金牌技师,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每人5000元的奖励;明确了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标准,规定取得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且仍在相应生产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其技术津贴标准按职业资格级别,每月发放200元至800元。此外,河北省还印发了《关于延长企业部分高技能人才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经所在单位和本人协商一致,可以适当延长退休,男同志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同志一般不超过60周岁。一方面使这些高技能人才继续发挥作用,一方面可有效缓解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张涛)

长春:中职学校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应达50%

日前长春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应达到50%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收费严禁在规定项目外或超规定标准收取任何费用。对物价部门允许收取的代办费,不得强制收取。学费的收取分学年进行,不得三年一次性收取或跨学年预收。对因各种原因退学、转学的学生,学校要按照一定标准退返学费。各中等职业学校严禁采取不正当手段招生,严肃查处“有偿招生”、“中介招生”、“招生回扣”等问题。禁止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读学生。 (许江峰)

农村职教“免费”要更彻底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10月20日《新京报》)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空心化”与“民工中介化”,不但严重违背国家规定,而且败坏职业教育的形象。同时,还要让职教毕业生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而当地政府,也应努力创造让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的职教毕业生在当地施展才华的空间,以此改变农村的人才环境和事业环境。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有机衔接,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比例,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优惠等措施,为中职学生继续深造、提高技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冰启)

服务外包与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建设方案研究①

[摘 要] 探讨了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过程建设方案的研究,通过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实现当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最后提出了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建设目标

按照学院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要求,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实践工作能力,加强软件技术专业“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计算机相关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形成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整体发展优势,为我省特别是地方软件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操作、懂管理、会编程、善维护”的高素质、高技能计算机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一)专业与产业对接,构建“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托,以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参照,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IT项目工作室—创业园+IT服务外包基地—IT服务门店”双元(学校、企业)、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结构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在建设过程中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先搭建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创业等职业素质和基础能力大平台,后重点培养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管理与应用等工作的专门能力。

(二)实施“分阶段、模块化”素质、专业能力培养

依据IT行业不同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软件技术建设过程要求,将能力培养分成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模块。第一模块为公共模块和基础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和基本技能、专业素质,搭建职业岗位平台;第二模块为核心模块,旨在分方向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模块为拓展模块,旨在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成长打下基础。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深化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教学模块化,学练一体化”教学思想,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专业群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四)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借鉴NIIT的信息检索与分析(ISAS)课程教学理念,针对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分配必要的课时,结合专业教学内容,以多个讨论专题的形式,分小组组织讨论、辩论,自主从课外了解当前所学专业技术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IT行业的成功案例等,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推行学历证与技能证并重的“双证书”制

按照IT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的要求,组织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拓展的需求,进行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与鉴定,通过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一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基于平台课程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六)依托校内实践资源,推进第二课堂学习,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计算机信息楼有40个左右机房超过2000台电脑,是学习计算机系统安装与维护技能的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校园网是大中型网络中的典型应用,是学习网络安装与维护技能的又一个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这两个基地,在完成必要的理论与校内实训学习后,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在课外进入IT项目工作室系统维护小组和网络维护小组,在机房老师和网络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计算机机房和校园网维护,在校内体验职场工作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系统和网络维护能力,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学习。

(七)以大学生创业园和IT项目开发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利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学生初次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学院广大学生服务,如系统安装、硬件维修、网络安装与连接等服务,既检验了学生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在IT项目开发工作室和软件开发工作小组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发真实项目,使学生在校内体验项目研发的全过程,提升了项目开发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校企合作,建设项目化课程教材

建设期内重点编写《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3本课程专业教材。教材编写将充分考虑与企业专家的合作,首先编写课程标准和项目设计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本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企业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典型项目案例为载体,编写实训步骤、操作要领等,将知识的讲解融入项目的开发中。案例选择由简单到综合,体现职业化。学生实践项目新颖、多样化。

(九)建立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结合已建和在建的精品课程资源,建立专业群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课程教学案例、项目实训案例、教学视频、单元习题等资源。在建设中集中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作为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规范、标准流程、管理规范等,开发、建设一批与企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教学资源,以保证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我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以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深化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并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构建专业群学习交流网络平台,并建立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献礼.浅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3):8.

[2]陳祥明,杨圣春.新能源新技术与人才培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436-445.

[3]广东省教育厅.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66-268.

[4]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59-61.

作者:王明超,郑洲,朱旭东,王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