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情况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归结于高校扩招,我国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才是根本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不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完善有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考验。女大学生承受着应届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的大环境,又受到传统观念、生理心理、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就业显得尤为困难。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简单概述,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原因,并提出女生生理心理障碍的克服;用人单位的理性排斥行为的解决;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引导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高校

中圖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受高校扩招和我国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社会可提供的岗位资源依旧十分有限。大学生们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毕失族”的产生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化现象。那么如何在逆境中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貌似就业面更为狭窄的女大学生实现自主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值得社会各界思考的。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概述

近年来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是727万。比对2004年的280万,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47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却与往年持平,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然而,特别是对于大学生中占比越来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更是愈发突出。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为倾向于男大学生,缺乏就业自信力和择业自主性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女生生理心理就业的限制因素

1.女生就业生理的限制因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原因,女生本身由于生理构造和生育规划对于女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女生在传统的肌肉力量对比和男生并不在一个数量级。部分需要肌肉力量的工作:如农业、机械工业、建筑工程等工作女生并不能完全胜任。相比男生,女生特有的生理期又降低了女生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因此一些野外危险作业、矿山矿产、地质地理行业女生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女生对于自己的职位规划,经常要考虑到生育问题,以及生育之后孩子的抚养和家庭责任的承担。因此,往往在工作选择上女生会考虑生育家庭等因素选择工作较为轻松的职业,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那较为繁重的职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或者是经常出差也不在女生的职业选择考虑范围之内。可以说,女生自身的生理限制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女生就业心理的限制因素

女大学生就业除了生理差别造成的就业选择面狭小之外,心理因素更是主导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传统的封建文化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依旧渗透在如今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部分女生认为职业发展本来就是属于男生的事情,女生的工作就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有一份清闲稳定的工作就可以。除了对于封建社会男女分工的执念,不少女大学生也偏信某些领域男生有绝对的智力优势。在男生占多数的行业没有多少勇气去尝试,也失去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用人单位的理性排斥行为

除了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认识存在问题之外,企业为了逃避社会责任也会存在主观上的用工喜好。我国法律对于女性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其劳动权益,例如:法律规定女性在工作岗位上怀孕可以享受158天(自然日)的带薪生育产假;女性在生育后一年内可以享受1个小时的哺乳假(多胞胎和早产儿可延长为2个小时)。虽然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女性,在女性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更好地照顾家庭和生儿育女,然而,盲目地将人工成本摊算到企业身上,让企业承担女性所有的福利补贴。为了更好地盈利,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必然会在招聘时选择风险更小,更容易提高工作效率的男大学生,而不选择可能会因为生育和兼顾家庭给公司带来所谓“无必要支出”的女性。用人单位的理性排斥,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却在客观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三)高校的就业引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尤其是1998年高考改革,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往年的大学生还没有获得良好的岗位就业,新的大学生毕业也急于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学校适时地采取策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多样化的引导帮助他们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基于理论化,很难从男女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角度给予更为细致的指导。很多女大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较好的理论成绩,然而在现实应聘中却屡屡碰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别的对应化指导,让女大学生在就业季显得更为吃亏,更难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例如:有的高校以理论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无意中拔高了女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导致不少女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有的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盲目鼓吹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的区别化,错误地鼓励追求稳定让女大学生去参加事业单位的编制考试,而错过了企业校招的绝好机会。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策研究

(一)女生生理心理障碍的克服

1.女生特殊生理优势的发挥

女生由于生理构造和生育规划等因素在不少职业的选择上需要慎重考虑,然而生理构造和生育特质又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打开一条新思路。女生的肌肉力量明显弱于男生,女生在细致程度上却明显强于男生。在轻工业、手工制造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会计统计、护理行业等女生有着比男生更好的先天条件。在这些行业中,女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耐心细腻的本质,做得比男生更好。其次,女生的生育需求本来也给女生带来生育医疗行业、亲子游戏行业、幼儿教育护理行业等新兴的职业道路。女大学生也可以在这种符合女性特质、展现女性优势的行业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让原有的生理限制转变为职业发展的优势。

2.女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突破

女性对于就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男女平等”被倡导多年的今天依旧存在。首先,对于女大学生在幼年时候就应该教育其拥有更多自力更生的本领,“妇女能定半边天”,而非需要依赖男性而活。在大学期间,教师们也要时常正面引导女大学生,宣扬女生也需要职业发展的观念,萬不可让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如此,女性才能真正地自强自立,才能突破其就业的心理障碍。其次,对于社会中无科学依据的言论,女大学生也应该保持自身的自信力。对于男生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行业,女生也可以选择性就业。例如:原有的IT行业多以男性为主。近年来,女大学生毕业之后投入互联网软件行业,成为一名开发、测试、运维工程师也是常见。突破原有观念的桎梏,女大学生需要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也要告诉自己“我能行”。当一个行业开始有了女生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女生也会前仆后继投入这个行业。女大学生也应该做更多的尝试在女性就业环境不好的行业,打出一片新天地。

(二)用人单位的理性排斥行为的解决

用人单位的主观排斥是对于单位本身的保护,是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女性的劳动保护本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拥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更好地让法律为企业和社会大众所认同本身就要考虑到法律的可推广性。对于女性的生育风险带来的实际成本的增长,如果都由企业承担,必然导致企业的反弹,而压缩企业任用女性劳动者的空间。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站出来,对于企业在女性就业上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予以分担。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采取女性职工生育补助的方法,帮助企业减少可能存在的女性生育担忧。例如:企业采取申报的形式,申报女职工生育产假的日期,政府以税收减免的方法给予企业一定形式的补贴,帮助企业分担重任。经济补助配合政府的思想宣传,能够较大程度改变企业的理性排斥理念,帮组女大学生乃至女性更好地就业。

(三)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引导工作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评,不能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唯一维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鼓励大学生出去实习,尤其是女大学生出去实习,更深层次地接触并融入社会。就业大学生的指导应该具有针对性,女大学生应该鼓励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突破,而不是希望女生贪图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清闲与稳定,浪费秋招或者春招的大好机会。鼓励女大学生们积极参加企业的招聘活动,兼顾考研,并不将所有的希望都集中于体制内。给予女大学生们更多的信心,尤其是专业的应聘知识和职场的指导,帮助女学生们克服障碍的同时,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实力,提升自我就业的信心。

四、结束语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通过学生主体、行政机构、学校层面乃至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改善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师雯静.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5(22):109-110.

[2]俞琳娜.韩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4,20(6):145-147.

[3]邱菊,陈剑锋.新时期就业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女大学生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131.

[4]韩菲菲,黄薇佳.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0—2012届毕业生为例[J].现代商业,2013(14):267.

[5]方洁,彭增甫,史永江.水利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6):248.

[6]李浩然,郭沛,马巨海.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5):143+155.

[7]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112-114.

作者:罗建华 刘浩源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 篇2:

成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情况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归结于高校扩招,我国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才是根本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不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完善有关。根据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指导;对策

自高校扩招以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大学生就业人数相应地快速增长。就业形势近年来一直非常严峻,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高校扩招政策。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的原因,有就业结构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相应地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也大,而我国每年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岗位的数量与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早已供大于求。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业结构已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却仍不能满足这种变化带来的需求,不能为毕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白领就业机会。目前大学教育以通才为主,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专才的需求强烈,大部分家庭都希望孩子通过大学教育成为通才,难以接受让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专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导致有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有些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和积累的需要就业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势必受到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但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新增的就业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比较低端的岗位,相对来说,对“白领”的需求并不高,能提供的“白领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追求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而且这些需求仍在逐年迅速增加着。那些职位待遇较好,社会保障健全,发展空间较大的行政机关、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部门岗位少,竞争激烈;那些待遇较差,社会保障较少的中小私营企业、基层单位,不是一些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沿海发达地区相对受青睐,中西部落后地区吸引力较差,都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影响。

2. 大学生滞后的就业观念是主要原因

首先,“精英”意识和“精英情结”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仍认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才是首选的就业单位,至于基层、中小企业、乡镇农村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却很难吸引大学生们,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后不得已的选择”或者“暂时的选择”。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职业的理想与现实需求脱节,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认为,大学毕业后应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要待遇丰厚,还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留在大城市、单位综合实力强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求职中,追求的是物质待遇、地域条件,看重的是职业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地位和名利,忽视了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有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责任感,希望一蹴而就。这样,不仅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导致了部分热点地区、热门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其次,一部分毕业生缺少自信心,或者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缺乏合理规划。这部分毕业生或者对自身的能力和求职竞争力不够自信、评价太低,不能在求职面试时主动推销自己,不能在就业竞争中发挥主动性,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害怕遭到拒绝而对自己喜欢的职位犹豫不前,底气不足,怯场,直接导致最后失去了很好的求职机会;或者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职业生涯以及对工作的具体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定位不准确甚至根本没有定位,导致毕业生在单位选择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出现就业困难的同时毁约率反而提高的局面,缺乏诚信意识。

再者,部分毕业生存在依赖心理,消极被动地应对就业问题。一些毕业生存在严重的“等和靠”的心理,希望能依靠父母和亲属解决就业问题。他们认为好的岗位竞争激烈,凭自己很难有机会,干脆不再努力,只等着父母帮着找出路,希望通过这些外部因素得到一条获得优越工作的捷径。还有学生认为学校应当对学生就业负主要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岗位,过分依赖学校,只关注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只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不愿意走出去。缺少多元化的求职渠道,对社会上各种就业信息缺乏了解,不能掌握就业的主动性,从而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

3.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计划后,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大学入学率逐渐提高,但目前还未能适应“大众化”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有时与市场需求脱节。例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从教学方法看,比起能力培养,更看重知识传授,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纸上谈兵”,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自高校扩招以来,现在高校在校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四倍多。相比之下,专业设置变化不大,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难以很好地适应,导致某些急需和紧缺专业的毕业生缺乏,而某些需求已经饱和的专业毕业生又供大于求。多年来,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忽视了市场规律,在精英教育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无法摆脱精英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需求有时差距过大,未能很好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有些学生不仅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自身也难以重视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工作。虽然高校日益重视每年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工作,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学生们走出去锻炼自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应付了事,不论是社会实践还是毕业实习都是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交差,不能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原因,使得毕业生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还是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二、就业指导对策

从以上得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需要政府教育方针的指引,又需要高校教育体制的转变,当然也需要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促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而从如何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就业指导方面讲,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各种促进就业的手段中,毕业生本人“择业观”的转变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大众化,多年来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表明,“天之骄子”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也有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包括毕业生父母在内,都需要摆脱旧的择业观念,例如“就业铁饭碗”“一次分配定终身”“官本位”和“仕优观”等等。要做好自身的心态调整和角色转换,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在权衡自身能力和现实情况后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制定职业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在求职过程中,有计划不盲从,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国家和学校等、靠、要“工作”,敢于迎接挑战,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在错误和挫折中走向成功。同时,不能一味追求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和外企,要结合自身实力和兴趣爱好,也应考虑私营、民营和乡镇企业,就业地区不要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综合考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用人单位在考察录用新员工时,首先会评价求职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虽然缺乏职业经历,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有选择的实习经历能有效地证明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四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而不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这样,一方面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此外,鼓励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选修双学位课程、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或具有文艺特长,增加自己的求职竞争砝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活动,都是旨在增强学生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应以此为主要目标设计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职业素养。通过此类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增强求职就业的自信心。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实习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动员学生主动去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去学习,去实践。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能帮助学生尽早为自己准确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也有益于缩短上岗后的角色适应期。

3. 着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要重视专业课学习。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如何,是衡量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企业希望员工能沉稳、果断地应对各种任务,能独立思考、乐观进取,具有正直、诚实的品格。毕业生应在大学四年着重培养这些方面的特质,这不仅有助于求职,也能帮助其在今后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第三,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塑造,这也是用人单位非常欣赏和看重的特质。现代职场不需要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需要的是依靠集体的努力实现目标,创造一种和谐共赢的氛围。因此,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意识,从而踏入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4. 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设计职业生涯,这项工作不能等到学生毕业前才进行,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及早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因此,学校、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需要分步骤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一,主要是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以及与之对应的未来职业,然后确定发展目标,开始规划职业生涯;大二,要注重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并为之拓宽知识领域;大三,着重发展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各种能力,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大四,需要进行专门的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包括收集就业信息、了解职场礼仪、掌握求职技巧,进行求职心理辅导,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等。大学四年连续系统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及早确立职业方向并为之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指导大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为将来顺利就业不断改善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尧忠.论实现素质教育的困扰及其舒解的取向[J].长江大学学报,2006(03).

[2]张炳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3]胡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07).

[4]牛耀堂.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09(01).

[5]岳姝妤.论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及促进措施[J].价值工程,2011(05).

[6]钟兴言.政府和高校责任视域下的大学生待就业成因及解决路径[J].理论前沿,2013(08).

作者:袁淑娟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 篇3: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伴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国家越发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是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过去,迈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获得不菲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低

自1999年高校實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1—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10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7603万人。自2018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人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递增,2020年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入学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率,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特别是2020年,大学生无法返校,线下招聘会不能如期开展,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分布不均

首先是就业地区分布不均,按照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中西部以及三、四线城市很少有毕业生会选择。其次是院校、专业分布不均,国内知名的“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地方院校就业状况较差;从专业领域上看,理工类和技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文科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堪忧。最后是行业分布不均,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都倾向于进入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毕业生严重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首先是性别歧视,因为女性职工的生育费和假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即便就职后,女大学生的薪酬也普遍低于从事该专业的男生,且这种收入差距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不断加大。因而,大部分女大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同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其次是非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待遇较低,部分相对偏门的专业,因为专业起步晚,对口的公司较少,所以职工的薪酬普遍较低。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不足,是就业过程中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就业难的首要原因。首先,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常出现自视甚高、盲目自信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秉承“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理念,坚持找到理想工作,即便有约也不签。部分大学生受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只关注国家公务员招聘,不考虑企业招聘。其次,依赖性过重,大学生活相对高中而言轻松了很多,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过分放纵自己,并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社会脱节,导致他们不愿走上社会,产生依赖心理,期望依靠父母的“关系网”为其谋求岗位。最后,诚信缺失问题,部分大学生为了提高就业成功率伪造各种证书,或者签约后肆意单方面毁约,不仅容易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印象,而且也挤占了其他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不足

部分高校办学理念落后,专业设置滞后,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进而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首先,高校专业设置落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迭代速度越发迅速,导致很多高校专业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专业结构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次,高校扩招计划不合理,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由注重质量向注重数量转变,培养了大批培养成本较低却社会需求量不高的专业,而一些理工类专业却因为高校条件所限无法扩招,导致人才匮乏。再次,高校人才考核制度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还是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常在期末突击学习,平时却疏于学习。最后,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多为毕业生,不仅开课周期短,而且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现实意义,且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自主创业指导,即便部分学生希望进行自主创业也很难有效施行。

(三)用人单位招聘不公平

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但是因为部分企业用人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免寻求人情来实现就业,部分“关系户”即便综合能力较差也能进入用人单位,不但挤占了他人的机会,而且容易发展成为单位闲人。另外,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吸纳优秀人才,常在单位实力、薪酬待遇、行业排名等方面夸大其词,影响招聘市场秩序。有些企业为了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常在招聘时刻意提高招聘标准,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容易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综合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生活质量、医疗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会更加倾向于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再加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虽然用工荒问题逐年突出,但是缺乏的是农民工和技术工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其就业观念

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幅度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对此,首先,大学生应该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理念,建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先满足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逐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再进一步选择就业或创业。其次,大学生应打破传统的地域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树立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思想,避开一线和东部沿海城市,到中西部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更大的发展舞台。另外,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不能过分看重单位性质,无需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不进,应该更关注发展前景和是否适合本人发展等因素。

(二)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方面,高校领导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开始需制订科学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计划,就按照不同年级培养计划,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或到基层就业,进而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了强化指导效果,学校可以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计划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中,从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等多方面鼓励督促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指导部门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根据本校大学生特点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日常学习中,需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时常普及最新的创业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用人单位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招募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需建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首先,需要及时为单位注入新鲜血液,引入具有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实现新旧交替,储备人才资源。其次,企业在招聘人不要过分关注应聘者的教育背景,需结合岗位性质选聘合适的人才,如此既能节约企业成本,也不至于造成专业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再次,企业在招聘时应树立诚信的原则,不要过分夸大单位实力和薪酬。最后,企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为企业引入多元化人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一些中介组织和咨询机构,以发挥其在服务代理和职业评估方面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上,媒体要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向毕业生多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創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就业和创业;向用人单位多宣传公平公正的录用机制。另外,媒体还要发挥自身的传播载体作用,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加快各方信息传递和交流。同时,媒体还需注意正确舆论引导,避免夸大就业创业难度的不实报道,多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

四、结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其间需要发挥毕业生自身、高校、用人单位、媒体等多方力量。其中,大学毕业生需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自身就业观念;高校需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媒体需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等。

参考文献:

[1]孙丽颖,谷炜江,宋阔.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8):137-139.

[2]左韬.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6):12-13.

[3]冯晓虹.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11.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79-84.

[5]范艳华,赵婷.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9.

编辑 郑晓燕

作者:李霞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论文下一篇:课程教改下的财务报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