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022-08-07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细致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前言: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本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述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三方面的建议。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1. 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4 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4 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 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用人单位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轻视实践的倾向。

4. 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存在3大误区:

(1) 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2) (3) 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2. 自身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生的几年里,由于环境宽松,很多都存在混大学的心理,所以导致毕业时连一份像样的简历都拿不出手。这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二、 解决方法

(一) 国家政策方面

1.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1.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选”。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务实,少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四) 毕业生自身方面

1. 转变不得当的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应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自立自强,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

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 自主创业。

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

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供需矛盾、市场待就业人数太多的原因,也有政策上户籍的限制原因。同时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就业观念的不当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解决措施应从三方面入手:政府应从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同时鼓励自主创业。学校应该从教育入手,是学校教育适合市场的需要,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自己应当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使其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同时端正就业观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第二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2

班级:保险1001姓名:权西猛学号:201003002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

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 对策及建议

1.毕业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充实完善自我,合理定位

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礎,不断的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礎。首先,要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一定要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不要盲目地选择高收入,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要看到农村、基层、边远中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虽然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要转变依赖学校和家庭的观念,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尽早抢占就业先机,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再次,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切不可因此自卑,失去信心。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增强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形象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政府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

各地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管力度,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另外,要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服务力度,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辅导和培训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敢地自主创业。

企业也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进人才,招聘时应该增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转变盲目的追求高学历、名学校等观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

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5 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

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使我们能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版面,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要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首先弄清楚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文章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及特殊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一、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要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应该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2011年5月,在线调查网站问卷星发布了一份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表。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

题。以下摘抄几个调查问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第11题:汉语水平怎样,是否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第13题:如果就业较为困难,您去小城镇单位就业是否接受?比例情况如表2所示。第14题:所学专业前景,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第15题:择业观念,比例情况如表4所示。第17题:期望月薪,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自身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又有少数民族身份造成的特殊原因。

首先,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从调查数据上来看,对于是否愿意去小城镇就业,有超过6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不太乐意;对于择业观念,有32%的人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优先;对于期望月薪,有超过9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2000元以上。这就说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而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不愿去艰苦地

区就业,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民营企业的体制、性质认识不足,对现行政策不掌握,惧怕挑战,对就业还处于等待、观望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不开阔,有业不就得现象还较为普遍。

第二,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及将来没有合理的规划。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更没有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考过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不能及时填补,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第三,专业设置与需求相脱节。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造成“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有70%的毕业生很难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而有68%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不认为自己的专业有前途。加之企业之问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人员的需求也在减少,相应地减少了就业岗位。这也是造成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其次,由少数民族身份造成的特殊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欠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

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第二,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缺乏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不强。

第三,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传统文化扩大了少数族毕业生就业的狭隘性及就业限制。因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面对的是双向选择,选择的标准也是各有不同。事实上少数民族毕业生处于被选择的层面,处于劣势。

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总之,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一,应多从政府的角度入手,除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增加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外,政府还应采取一些特殊对策。比如,借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直接、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对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做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建设工作,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到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就业创造便利条件。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力。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汉语水平仅仅局限在汉语水平的过级率上,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熟练使用和运用汉语,提高沟通协作和应变能力。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对双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符合这方面条件的大学生较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考虑加强自身双语方面的培训,以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需求。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受传统的就业习惯影响,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政府调配上,有些则依托于院校来寻找就业门路,还有个别大学毕业生把就业期许压在社会关系上。目前,我国的用

工制度已实现了根本转变,市场调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主动“推销”自我,这是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灵活就业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应培养多元就业的意识。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抑或是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甚至是工作或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乡村,只要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可以选择去那里工作。随着新型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能及时调整心态,客观面对现实,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就业机会。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应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目标和总体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主动面向社会,积极参与双向选择,才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第四,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首先,要和政府换位思考,要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其次,要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要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三,要和学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就业。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专

门的就业促进法,这样有助于杜绝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不规范的用工现象,避免就业歧视现象的发生。同时少数民族学生也要主动利用就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积极保护自身权利。 参考文献:

1、陈峦,马小洁,姜波等.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热娜古丽·夏克热,刘汉成,王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j].魅力中国,2011.

第四篇:马克思论文---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本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我国每年至少有100万左右的毕业生为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工人,既是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协调的局面。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

第五篇:大专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对策

大专生的就业困惑

问: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专生..现在已经进入实习阶段..没有上过班,社会实践少.不知道刚开始起步工作怎么做.我刚开始想发传单 做促销那些短期的.临时的.但是有同学说起点太低.没前途..

我该怎么办?而且我只是大专文凭.目前报了个自考.如果没问题 .应该能拿到毕业证.请问..刚开始的时候 心里压力大 怎么缓解.刚开始找工作应该注意什么.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很郁闷~

答:我和你是一样的。

首先,给自己定位不能太高,但是也决不能太低了,太低了,感觉不是别人看不起你,而有点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感觉。

其次,多出去跑跑就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了,我在的公司工资超低,但是我公司有一个同事的女朋友是在一个高档家居地方卖家具的,工资一个月好几千(店内销售哟)。也许不知道的会想,去卖东西没什么前途,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种工作是最锻炼人的啊!不过,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选的,一定不能害怕找工作。工作后,你以前所担心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工作你的疑问只能是更大。

最后,祝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最好的、最令你满意的工作。

“能干活的”成为香饽饽

记者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偏重于应用技能型、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沙虹梦卡通公司人力资源部张经理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喜欢能干活的。外语、理论知识不特别强调,够用就好。”远大空调招聘负责人说:只要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团队精神好,我们都用。与其他招聘会不同,不少用人单位都把应届生作为重点招聘对象,广东迪彩公司认为应

届毕业生可塑性很强,通过相关培训后,可结合个人发展意向和能力迅速成长。

高职生大有前途

对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省教育厅负责人认为是暂时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状的,处于底部的就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应用技能型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所以就业难,主要是学校在培养模式上与社会需求脱节。现在很多学校已经看到了这一症结,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按社会需求确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甚至走

订单培养之路。可以相信,随着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变,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会得到根本改善

大专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对策

摘要:

目前,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随着各地从2000年、2001年公布各高校的就业率,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始终是影响整体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到来之时,大专生作为人才资源会与社会发展产生这么大的矛盾呢?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大专业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就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太大,许多大本生和研究生都难就业,还有企业招聘时的态度,许多企业就指定说明大专生不招,不管有没有能力,企业没有专科生的指标;另外再就是大专生的"高不成低不就"也有可能造成这种问题;大专生没有本科生的学历高,但又没有低学历人的经常非富而且也不情愿向这种方向去就业,所以大专生就业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正是本文讨论的要旨。本文认真分析了造成大专生就业难问题的各方面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大专生就业、原因分析、对策

目前,大专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01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工作;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而近几年来,大专生找工作难的状况一直在延续。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的的原因以及家庭原因等等。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专科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大专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专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人员的加大就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另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中,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一是企事业单位展开了多层次的“精简”工作,职位、职数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岗、竞岗、再就业,人力资源调整成为企事业单位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失业人数、待就业人数形成了一定的动态积累;

(二)家庭因素

就家长而言,保守的、陈旧的就业观也会对大专生的择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份高收入、高福利且相对稳定的工作是他们满心希冀的,诸如营销一类工作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工作,他们往往糊里糊涂地认为“不正经”,从而干涉学生对这类职业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学校因素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学校的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市场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下,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号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四)自身因素

大专生是就业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如果说“就业难”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难就业”则是一些大专生个体的就业体现。难就业的因素表现复杂,如大专生进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职业的认识模糊,无职业生涯规划或设计不完善,又不能及时修正,因而缺乏奋斗的理想与动力、观念不更新,就业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个别大专生只看到就业的压力而不能正确认识就业的形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心态不良等,此外高不成低不就、攀比心理等也是目前一些大专生难就业的内在原因。大专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专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专毕业生的,比如说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和教育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专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专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他们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是他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二、大专生就业现状与缺陷

在当今大专生多如牛毛的时代,无论是哪类专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并不是说大专生找工作就没有出路!

(一)专业上

有的专科院校的一些专业,例如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都很高很高,而一些看似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英语,行政管理等,就业很不乐观!这主要与市场需求和人数过于饱和有关!

(二)学历上

部分大专生认为他们的学历难比本科生,但是,在如今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可以说,学历不占任何优势,在学校期间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种谋生的技能,考几个有分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找工作时会增加砝码!

有时大专生也容易就业,关键是要看个人的能力与机遇,只要不懈地努力,会找到满意的工作的。因为现在的工作不光是文凭,主要的还是水平,如果能力过强还有比较容易就业的。而且也有企业开始重视大专生,因为大专生的能力不一定低于本科生但是工资要求低于本科生,但工作能力却又比低学历的人高些。“现在的一些促销员、网络销售人员、房地产中介等职位,都非常适合大专生去做,这些岗位本科生看不上,而中专生等则能力有限难以达到要求,大专生经过培训以后应该会做得非常出色。”杨希宏认为,关键是大专生要调整好心态,不能一开始就定位太高,就业前虚心接受一定的培训。也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建议,大专生应将求职重点放在一些中小企业身上,从低层做起。

法则一: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法则二:正面残酷,化戾气为祥和

法则三:意识到危机,退一步为的是进一步

法则四:尊重别人,就是展示自我

做好职业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

检视个人特质

(一)欲望(Desires)) (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 ,你究竟要什么?

(二)能力(Ability) 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 (Temperament) (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四)资产(Assets) (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 。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也有方法和技巧。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

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

多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

三、就业对策

(一)调整心态稳中求优

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职校生、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较低,因此,大专生们被形容成在夹缝中生存。针对这种情况,黑大创业教育人士认为,大专生虽然就业困难,但只要调整好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不难。首先大专生应该有个平稳的就业心态,不要因学历受限制就放弃就业,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去求职,有必要可以试试到南方就业,因为很多专业比较适合南方需要。同时,大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心急,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可以多方寻找机会,在多个单位中找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二)加强社会、学校调控

大专生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大事,其中政府职能部门理所当然地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调控功能。包括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内的相关部门有责任审视、分析社会职业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信息,并适时向学校发布,学校可根据政府部门的预测信息,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学科,修订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指导高校办学,尽可能地减少学校某些专业招生的盲目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并完善学校与社会的联运机制等。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建立与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基地,甚至与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防止招生时走老套路,学生毕业时再谈专业不对口、供需矛盾大的问题,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的提高一是需要毕业生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引导,二是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锻炼。学校在培养大专生的职业兴趣方面,可要求各级团学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搭建锻炼平台,鼓励建立、审批并扶持大学生社团、学术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团队等学生组织,加强管理,发挥他们在职业生涯设计中的作用;促进校内外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等。另外,学校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专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学校还可开设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拓展基础教育面,通过教师系统讲授,提高大专生对职业及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解。并选拔富有责任心、精通业务、指导能力强的教师,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加强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通过指导,了解学生个性,互通信息,帮助大专生扩大视野,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及时了解学生生涯设计实施状况,帮助学生寻找生涯设计中的不足,向学生反馈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及时进行调整。

(四)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现在的大专生就业,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在双向选择的同时,走自主择业的道路,这里的自主择业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个体选择目前社会中已有行业就业,也包括大专生的自主创业。这就要求学生及其家长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意识,自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大专生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有利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并根据个人的条件、社会环境、行业前景及就业市场等的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工作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大专生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的是大专生就业质量不高或难就业的问题,因此,提高大专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大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专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如注重大专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努力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高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等。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难就业的现象。缓解大专生就业难需要社会、

学校、家庭及大专生等多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多层次的努力实现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郭洪波.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想政治教育研究

2.杨志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困难及其对策研究.职业时空

3.南方人力资源网

上一篇:大学四年我这样度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基础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