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大,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需要各方面联合,通过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适应新常态,成长成才;构建长期有效的实践支持体系;把握国家政策理论,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制定相应政策、改善大学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由原来的9.8%提高到现在的23.3%,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据估算,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给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是时候正视并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就业难”的原因,研究出解决方案并加大力度执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以德州地区某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372名本科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为149人,女生为223人。2.研究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同时查阅了就业的相关数据,遵循客观、科学、系统性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今,超三成受访者盲目地认为大学生就是精英,择业过于挑剔;近两成的人认为大学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能力,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14%的人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表1: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三、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浅析社会原因。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9.4%,其中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在我国政府机构正处于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却相继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存在误区。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等,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劣势。用人单位选人学历化。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学校名氣,这使得普通院校的学生倍受冷落。此外,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二)浅析学校原因。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1、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必然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2、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师资力量不精不足。例如先进设备的引进,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供远小于求。3、重教育轻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思想教育力度不够。(三)浅析学生自身原因----以德州地区为例。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1)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倾向。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仅有少部分人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发展,至于乡镇、农村则几乎没有人愿意去。(2)大学生择业,不“待见中小型企业。在调查人群中,大多数想进入大型企业、机关,仅不到10%的人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3)大学生对工资预期偏高。半成受访者将工资定位在2500元以上,而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薪资平均仅为2479元。显然,部分大学生预期薪酬过高也是就业难原因之一。2、自身素质不过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沟通协调与承受压力能力欠缺,专业知识匮乏,而用人单位注重的恰恰就是这些基本的素质。

四、浅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一)社会及政府方面。1、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良好的就业宏观环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同时,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2、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对毕业生宽容些,摒弃就业歧视,不要盲目注重学历与院校名气,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能力。3、改变社会就业观念,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4、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互动网络,加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了解。(二)学校方面。1、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对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2、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譬如网络就是很好的平台。3、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与评估,增加理工生的实习机会,文科生的调查实践机会。(三)个人方面。1、改变自身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端正就业思想。2、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为宗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全面发展自己。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重视实习,求职前做好充分准备,可参加公共礼仪关系培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作者简介:齐春平(1991-),山东省德州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尹江璐(1991-),山东省聊城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今日科院,2009.

[2]殷培凤,大学生择业观的价值取向分析[J],就业与创业,2011,8.

[3]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01.

作者:齐春平 尹江璐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大,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需要各方面联合,通过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适应新常态,成长成才;构建长期有效的实践支持体系;把握国家政策理论,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就业难;原因分析;对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毕业就不能就业,这样就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增加社会长期成本;毕业后不能及时融入社会,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满意度,无法找到归属感,也增加了社会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在现代社会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决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就业工作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育结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表现在大部分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1.高校教育发展过快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失衡。这几年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目前已经达到几千所。有的还盲目追求高层次,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许多希望不断“升格”。虽然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愿望是好的,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必要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又是有问題的,由此产生了很多弊端。

2.高等学科建设忽视市场运行规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周期性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二是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列,一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有的“冷门”专业供不应求,造成了毕业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二)社会市场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危机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待业,企业招聘计划减少,另外,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就业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用人单位有了较大的选择面,逐渐提高用人的标准和条件。有些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认为应届生只有书本上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想把时间花在对其培训上;有些单位缺乏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了解,只认专业名称,导致专业名称设置过宽的毕业生就业难。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这种岗少人多现象就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1.其他劳动力人数呈绝对增长趋势。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变,全面贯彻效率原则,促使国有企业大约三分之一的冗员下岗失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千百万进城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叠加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2.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机构改革、企业减员等原因,毕业生需求的主渠道吸收能力明显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扩招在短时期内有推迟就业,减缓社会就业压力的功效,但从长期看,连续的扩招,招生数可以很快翻番,但就业岗位不可能因为招生数的增加而迅速得地翻番,这就导致许多扩招毕业的大学生无法按时就业。

(三)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1.就业定位不准确,要求过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攀高心理,虚荣心较强,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追求清闲、安稳、福利待遇好的单位,看重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部分学生把政府机关当做就业的首选,而相对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大学生难觅的状况。

2.大学生个人就业心态不正。大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着一些错误心理。一是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信心,存在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对就业形势抱着“无所谓”和“不看好”的态度。一些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发展到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另外有很多同学存在着“求稳”观念,还有50%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公务员或教师,对一些非稳定性职位还有很大顾忌。

3.依赖心理重,消极等待,比较自卑。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毕业阶段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就业市场,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寄希望于父母的社会关系或是学校的推荐。还有些毕业生缺自信心,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几次失败后,更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害怕面试、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应聘时过份谦虚,不敢自荐,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过于低估自己。

4.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部分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还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签约问题,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或脚踏多只船,与多家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这不仅导致了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也使大学生整体诚信度下降。

5.自主创业环境欠佳,大学生自身能力相对不足。让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困难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政府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门槛较高,手续较繁杂,未能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还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主要表现在知識面窄,社会经验明显缺乏,考虑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导致半途而废的比较多。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认清社会形势,转变就业观点。大学生要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使他们的整个职业有规划。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铁饭碗”的就业观,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终生一个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攀比等心理,而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给自己定位,客观地看待自己。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曲线救国。

2.营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文化氛围。一是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目标,使大学生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根据社会需要的技能培养大学生,同时教育大学生诚心守礼、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理念。

3.合理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是一群张扬个性与自主性的群体,普遍生活于安定幸福的家庭中,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这种情况的结果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的能力,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勇气,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因素。老师可以适当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做好孩子的就业导向。所以希望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林致远.普通高校就业弱势大学生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

【3】张乐.大学生就业困难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4】桂正华.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举措[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5)

作者:朱志文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随着大学生累计待就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变得更为严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2008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市场的就业造成了恶劣影响。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研究与深入分析,以尽可能好地解决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对主要的原因进行分析:

1.大学生人数激增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我国大学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如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将达到630万。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传统的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也就形成了供需倒挂的情形。大学生人数激增与经济结构的矛盾在宏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2.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千校一面”的问题。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大致相同或者相似。培养的学生也是“千生一面”,没有特色,没有差别,缺乏竞争力,这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大学长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却短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许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结果造成培养的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不能对接,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就业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利于就业的诸多问题:(1)错误的择业观。在地域上,大学生一般倾向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其次就是大连、青岛等二线城市。而基层、西部、小城市,他们往往不愿意去。在行业上,公务员往往是大学生的首选,其次是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资企业,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他们往往不愿意去。(2)对自身的错误认识。由于没有进入社会历练的经历,不知道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如何,大学生多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就是人才,是过去人们长期冠以的“天之骄子”。其实,在大学生工作初期,他们不能算是人才,只能算是人才坯子,还需要在工作中继续磨练。(3)部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没有任何学有所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自然落入难于就业的行列。

4.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大多存在着盲目性。目前,广大普通高校都有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在198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已经正式推出并推广。然而,从职能设置、师资建设、办公经费等方面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形式是就业指导课。这种就业指导的理论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也只是由学生到教师,并没有在就业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求职经历,缺乏对就业市场的深刻认识,仅仅通过各种信息和资料的传递对学生很难具有说服力和实践性,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经历简单向往简单快乐生活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外面的求职艰难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往往只是当故事听听而已,指导性不高。

5.企业用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在人才市场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提高了用人的标准。本来是本科生、专科生工作的岗位,现在提高到硕士生要求,高中生的岗位提高到本科生、专科生要求。而应招的大学生又觉得在这种岗位上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宁肯失业也不愿意就业。企业招人的不合理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求才不得和大学生求职不得的尴尬境地。另外一方面,许多企业不愿意雇佣新毕业的大学生,倾向于雇用有工作经验的人。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既不好管理,又需要花费培养,将来还可能跳槽。相对而言,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既节省费用,又好管理。企业出于市场考虑的招聘理念使得众多的大学生被拒之门外。

6.来自大学生家庭的问题。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好的工作就不要就业,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养得起。这造成了现在“啃老族”这一“有业不就”的特殊群体存在。而部分农村大学生家庭则对大学生期望甚高,认为考上大学就是“鱼跃龙门”,应该有一个好工作。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增加了他们就业难度。个别大学生因为就业难而自杀,家长难辞其咎。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源于多种因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对策如下:

1. 政府的对策。应该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如出台“村官”政策、“学士后”制度、军队招生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笔者认为,政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1)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2)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略显不足。(3)督促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使各类高校培养有特色、分层次的人才。(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将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多。(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流动市场。我国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应该尽早尽快改革。(6)积极鼓励各类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使就业学生符合人才市场需要。

2.高等学校的对策。高等学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高校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1)改革培养人才的体系。各类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特别是“二本”高校应该建立一套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这样全国高校就形成一个培养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大体系。(2)积极改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该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师资培训、办公经费等多方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3)建立或改革实践类课程。高校应积极与各类企业合作,把实践类课程做好做实。(4)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并努力实现。(5)高校应该改善目前的师资结构。现在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技能。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培训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引进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

3. 企业的对策。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企业不缺乏人才。现在有企业抱怨他们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也应该积极加入到解决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的队伍中去,企业具体应该做到:(1)应该与高校建立紧密 的联系,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这有助于企业招到理想的人才,也可以从客观上缓解大学生就业。(2)建立实习生制度。企业鼓励大学生到单位实习,并选择优秀者留用。(3)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企业应该长远规划,建立一定的人才储备。许多企业由于没有人才储备,给它的快速扩张造成了困难。

4.大学生的对策。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应对之策,大学生具体应做到:(1)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随着高校培养体系的改革,高校的培养体系将越来越合理。大学生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2)端正对自己的认识。改变人们过去观念造成的“天之骄子”和“人才”的定位,进入社会一切从零开始,不要有过高的期望,脚踏实地。(3)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相对艰苦的地方去。(4)正确判断就业形势,改变就业观念。现在大学生多集中在东部和大城市,这些地方形成了人才过剩。到西部和中小城市反而更有可能得到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另外,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也是大学生集中,而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家长的对策。家长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也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做到:(1)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家长作为过来人要及时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努力引导孩子降低过高的期望,重视用人单位提供的发展空间。(2)鼓励孩子及时就业。目前,部分大学生成为“啃老族”,其家长担任了不光彩的角色,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惰性。要知道,不及时就业将来更难就业。(3)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减轻他们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教育,2007(1).

[2]王建中.大学生就业障碍性因素及成因分析[J].煤炭教育,2005,(4).

[3]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陈金玲,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吴纬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管学院讲师。

作者:陈金玲 吴纬地

上一篇: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当下移动通信技术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