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2022-10-29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各高校扩招后就渐渐浮现在社会的顶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二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述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今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大幅下降,这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有了很大的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已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社会国家高校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现在身处校园温室的我们也许还为能真切感受到大学毕业带给自己的压力,但是这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已经让我们内心对“毕业”一次充满了恐惧。大学生毕业真的等于失业么?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是好还是坏,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了。

首先还是谈谈现在存在的就业难的原因吧。

一、 学校方面。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这虽然不是一个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但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就业多增了一道坎。高校本身是一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地,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强实力为自己乃至国家谋得一席之地,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我们的高校怎么了?她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从自身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教育大多数还仅仅是单纯地教授知识的层次。很少有培养学生多方面处理问题以及开拓思维的教学,教学模式古板。这容易使学生们减弱刚上大学时对专业的热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去上课热情。最后就失去了解决就业问题时本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垫脚石。这一系列的不良反映连续发生,导致最终大学毕业生们不但没有过硬

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足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

许多大学生对于上大学是一种从高中解脱的心态,没有为自己的大学做过详细的规划,来到大学后都只是一味地放松自己。孰不知,四年光阴匆匆而过,回想自己的大学,那仿佛只是高中毕业后的落脚点,不是加油站,没有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就直接进军社会了。而来到了社会这个大海洋,自己犹如一只没有方向感的小舟,茫然地,寻找不到停靠的海岸。

而另一个就业难的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就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谓是养尊处优,靠着老一辈对自己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到社会后可能接触到一些存在上岗机会的工作但是开始条件相对不是太优越时,许多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了。有机会,但不善于把握,怕吃苦,那就业谈何容易?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是有必要深思熟虑的。

三、社会方面。

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这些国际经济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是使得大学生们左右为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此外,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也使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失去了较好就业机会,尽管这样的现象不是很多,但是毕竟是存在的。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得到了挫败。

以上从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下面,来说说这个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就学生而言,通过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是对自己未来就业道路上的一种警醒。它时刻地督促着大学生想到自己的未来,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这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深层次地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发

挥好大学这个进入社会前的加油站。

就高校而言,他们也开始深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切地为在校大学生积极探索多方面的就业机会。他们都在努力使“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一个历史,让本校学生切身感受到毕业后的就业希望。各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例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也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参考文献]:《论大学生就业问题》邓庆良

《论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应对策略》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可能造成社会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的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如2003年1月,浙江某大学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事件。又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2〃23‛恶性凶杀案。这些血的事实都发生在毕业生的身上。

2、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即一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二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而迫使子女失学。如河北一些农村的家庭已经一改往日‚砸锅卖铁资助孩子读大学‛,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让子女主动失学。

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吃紧形势继续发展,在‚供过于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不少求职者很难显示出公平竞争、不卑不亢的气度。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直至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职场的‚经验准入‛、名额限制等,人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实际上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感,引发反社会的心理与行为。

3、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

如果‚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持续增加并累积若干年,那将会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产生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人数少或零星状态还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将形成一股很大的社会冲击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一旦出现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失业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将陡然增加。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引导不好、管理不善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实体层面的;那么,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背负着个人夙愿和家庭寄托的贫困大学生,逾八成(80.3%)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对于这些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成了他们家庭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却让他们发现自己在‚改变命运‛面前的无力。贫困毕业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没有丰厚的经济基础,缺乏可依靠的‚人脉‛,面对令人咋舌的就业成本,只能无奈地‚望职兴叹‛。随之而来,由‚就业难‛而引发的‚还贷难‛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之一。据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未按期还贷率高达56%,其中45%是因为就业困难。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无疑加大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顾虑,贫困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与此同时,有些高校甚至以不还贷为由扣发毕业证、学位证,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更没有办法按时还贷,由此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绝大多数供养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即一户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以青海省为例:农牧民近年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1610元,2002年为1710.8

元,2003年为1817.38元,2004年为2004元)计,几乎每个农村籍学生家庭都有沉重的贷款和债务负担。农民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有的虽被临时聘用或打短工,但收入极低使贷款无法偿还,家庭长期贫困。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现状让许多家长痛哭流涕。多次发生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自绝于人世的悲剧。

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农村学生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这些问题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1、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帮助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团结稳定。因此,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形势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网络媒体及全体民众等社会各界都要形成共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通过齐抓共建,资源共享,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事做好,好事做实。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市场存量与增量的‚比较充分就业‛

经验表明,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和地区,就业压力均比较小。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

3、以‚就业优先‛政策目标为指导,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

国内外经验表明,由政府提供环境保证,创造就业机会,安臵失业人员的成本大大低于给予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政府作为扩大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考虑,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差别性、歧视性待遇,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力度。

4、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大力发展多元就业形式,从而带动更多毕业生的理性择业

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和做法,形成‚大人才观‛、‚大人事观‛的理念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毕业生创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聘请相关的具有教学指导经验、专业政策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毕业生创业指导员,对毕业生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咨询、跟踪辅导、开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通过各方面尝试和多种措施努力,达到‚一人成功就业,众人理性择业‛、‚一人成功创业,众人顺利就业‛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转变当前青年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持续性造成了大学生失业,200

7、2008届本科半年后失业率最高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吗?现实当中,由于就业难,不少大学生纷纷回炉短训,2009年9月曾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 “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吗?据3G梦工场就业指导老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2009年,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已达42.5万,其中尤以JAVA人才最为缺乏。 大学生就业难吗?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拥有年薪10万元是很正常的一个薪酬水平。80%学员毕业后年薪都超过了5万元。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大学应届生就业难,不止是难在无工作经验,岗位少竞争大。同是应届生,同是无工 作经验,同是同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找的到好工作呢?所以大学 生职业生涯规划顾问认为,前面的因素是可能会对就业有影响,但是大学应届生求职更欠 缺的是对自己以及职场难以正确把握,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对于工作的适合度放到职 场上哪个行业岗位才是适合的,可以切入的,有发展的。当然,求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四、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

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不十分困难。

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

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八、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

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十、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

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上一篇: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电大管理会计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