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就业难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涉及国家政策、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能和作用,通过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建立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就业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多策并举,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政策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这些政策并没有以一个指导性的作用来促进企业对社会就业结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人社部提出2009年要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然而,政策在企业和高校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责任;企业责任

1.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近100万,2009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大概611万,合计总数约71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注着每名大学生和准大学生们,而且也在拷问着我国现行的就业指导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

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位。目前,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求职难度要高于其他学历,这种状况在明年将持续。此外,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预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将在600万人以上。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小于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对确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比2008年增长4%。

蓝皮书还认为,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小,进入民营、三资企业毕业生的比例却在提高。

其实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入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会十分抢手。

在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还存在以下现象:有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学生一职难求;有的单位招不到人,有的大学生有业不就;地方高校学生受冷落,民营企业进人难;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和城乡地区差异等。

2.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毕业生主观的择业要求

大学生择业时选择单位的SPSS数据分析显示24.8%的人希望去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工作,65.4%的人则希望去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以上两类热门择业单位占了统计人数中的90.2%,只有剩下不到一成的人把目光投向了私营企业、小型个体工商户、乡镇或其他集体企业等。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一怕吃苦,二怕承担风险的问题。所以,愿意去西部或偏远地区基层工作的人很少,愿意自主创业的人,同样也很少。女性大学生毕业者比男性更加不愿意自主创业。

2.2 来自政策和企业要求的障碍

以上分析显示,在求职障碍中,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占了37.9%,专业限制占24.8%位列第二,直接收地方政策影响占5.0%,但是。在其他障碍中,获得求职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占9.9%、对户籍的限制占了5%,以上两项之和占百分比的14.9%,而这两个障碍恰恰和政策有着直接联系,故而政策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障碍中直接影响就达到了19.9%,占所有障碍中权数的1/5。

同样根据这个统计的数据分析,求职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对大学毕业生从业经验的要求和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共占56.5%,超过了百分比的一半以上。充分表明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规范化的必要性。

就业困难来源于就业歧视的,其原因具有多样性:

在我国,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的依据,对未来现在的就业人员习性作出的各种限制条款。

在国内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有多种表现,常有年龄、学历、性别歧视,此外还有工作经验、身高长相、疾病、地域和资格证明等的限制与歧视。

2008年沈阳举行的“中德合作公平就业国际研讨会上,莫荣博士对产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做了分析,归纳为如下三点:

(1)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高消费”。

(2)国内立法相对滞后,只有今年年初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对我过的劳动力市场做了进一步规范。

(3)国内劳动力市场监察手段薄弱。

3.社会政策的相关分析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7日的常务会议上,确定了七项措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社部等六部定下工作目标——力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但是,这些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具有很强的地方保护特色和地域特征。

3.1 《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

《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绝大多数企业对法律的贯彻事实是主动的、认真的、通过开展宣传培训,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合同日常管理等措施,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但也有一些企业对法律的实施认识还不到位,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认为这部法律的实施会导致用工机制僵化,带来用工成本上升,影响就业投资环境。

虽然,在《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中并没有明确的条款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人才群体就业问题而提出的,但是,年初的这两部法律使我国的就业趋于规范化,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3.2 大学生就业取消落户限制

户籍制度在我国一直影响着各地人才的交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以后,也有很多地区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譬如: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8月14日就刊登出了与户籍有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从今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就业,可以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除了河北以外,厦门、陕西、河南、黑龙江、西安等也已经落实了“先落户有就业”政策。

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常务会议确定七项措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事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2009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口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

3.3 鼓励创业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2006年起,北京待业大学生创业可申请小额贷款;重庆毕业或在南京上大学的重庆学生,不需任何抵押、担保,即可获得不高于5万元的创业贷款。由天津市工商局制订的大学生创办私企优惠政策包括:放宽注册资本缴付标准与时限、允许毕业生以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投资入股、放宽私企经营范围、工商部门上门为企业服务等。辽宁也已制定70条优惠政策毕业生创业贷款担保5万。湖南助大学生做小老板创业3年内免交三类费用。海南高校毕业生创业可免18项收费。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

(1)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

(2)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3)上海市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3.4 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优惠政策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3年前后,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几个省份也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2006年,北京招了2000人;2007年,江苏1000多人,山西8500人,四川6000人……到目前,除西藏宁夏等极个别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在大量招聘大学生村官,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据大学生村官网有关人士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在应聘公务员时有优惠。北京、四川等地明确规定,招聘公务员时,优先录取任期已满且通过相关考试的大学生村官。另外,任村官期间可以自由退出,没有违约金之类的约束。

3.5 西部计划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国家支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中央财政对该计划给予适当支持。从 2003年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2年,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愿意报考研究生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仍可享受上述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人员的优惠政策。

各省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开发,引进人才的战略,对前往西部工作的大学生试试优惠政策。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人事部门作为组织这项工作的部门之一,其工作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一是落实好西部计划的各项人事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将按照中办发[2005]18号文件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贯彻落实我们既定的政策措施。这里面也包括两点:(1)人事代理服务方面,包括对西部志愿者的档案的代管、户籍代办、社会保险代办以及其他的相关的人事政策,我们要不折不扣的落实;(2)落实在考公务员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报考西部地区的公务员,我们要继续落实加分的政策。各级人事部门还将本着对大学生志愿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检查、了解有关涉及人事部门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是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全国人才服务机构,大约是6500家左右,其中大约有3500家属于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可以说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人才服务体系,这些人才服务机构做什么呢?就是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志愿者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我们重要的服务对象,我们将在信息服务、择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咨询以及提供供需双方的交流平台等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3.6 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个体经验的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2009年浙江省财政厅,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联合发文,出台允许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用等举措。同时,使用事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石家庄最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包括:

(1)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3)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全国各地区也在实施各自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发展中小型企业。

3.7 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在共青团中央公布首批1952个“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中,浙江企业就有62家,其中有杭钢、绿盛等知名企业,也不乏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热门单位,这些单位向社会提供了大约1330个见习岗位。有见习意愿的青年,可于2月10日以后与见习企业所在地的市(地)团委和相关学校团委联系。

4.研究对策

4.1 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扩大实施范围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关于事实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应为其提供充分的创业条件。虽然现有的创业优惠政策已经出台不少,但是任然存在问题,可从以下几点加以优化:(1) 扩大政策的服务对象范围,让更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可以享受这一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合伙创业。(2)对更多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指导;(3)消除地区概念,不仅仅对当地户籍毕业生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4)将个体经营者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享受社会福利待遇;(5)对于2年内创业成功者要帮助其完成落户。

当然为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者对其享有的优惠政策也应尽一定的履行义务。这类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安排:

(1)按其创业规模和企业的发展程度,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其中部分人才应从应届生中招聘;(2)与当地高校建立实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的实习提供平台。

4.2 进一步平衡城乡收入,优化社会分配制度,优待基层工作者

西部和我国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情愿待业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图4:

图4

在鼓励大学生就业,合理利用人才上,就业政策应有相应调整,有些条件不宜过于苛刻。针对问题,政策可以着手于一下方面:

(1)为基层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明确他们工作年限与职位提升的直接关系;

(2)为基层工作者的家庭提供基本需求的满足;

(3)应给予基层工作者较合理的探亲年假;

(4)为工作者在工作地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4.3 建立官方的就业信息网站,施行用工阳光政策

就业信息的不通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中的又一大障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专门的门户网站为求职者提供咨询。

同时,建立该网站也可以减少或大学毕业生遇到不良企业而上当吃亏。

双向的透明信息可以使招聘和应聘更加有效、快速。使政府网站充当就业的中介组织,消除信息障碍,拥有一个信息发达的网络。

4.4 保证农村大学的充分就业,政府为农村大学生花钱买岗位

中国的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很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大学,即使负债累累完成大学,任然有很大的可能不能就业。这会使得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读书无用论”的伪科学道理。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有必要为期解决,即使是花钱买岗位。

4.5 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在就业问题上,性别歧视的存在以及对女性就业的不公平待遇是许多企业用人的潜规则。单位不会以性别拒绝女性,而常常找一些其他勉强的理由。相关政策应切实保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可作如下提议:(1)一个企业每次招聘要按照一定的男女比例,不可以不招或少招女性职员;(2)女性的用工合同期限不可以低于男性;(3)女性在同等工作或相同职位上,其待遇应与男性工作者相同。

4.6 鼓励中小型企业吸引人才,发展其他行业

在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发展中小型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一项基本政策。英国政府专门建立开发区、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设立了“中小企业人员培训中心”,由政府出资为中小企业的业主和职工提供培训岗位。美国也提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我国的就业政策一直都是鼓励大学生去中小型企业工作,但没有从企业角度做出努力。

对于积极吸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完善相关的政策。

除了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们还有许多新的创业就业基地,如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和民间组织也可以带动就业。

4.7 改革户籍制度和不合理用工制度

在许多城市已经有了“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落户问题而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如杭州的大学生毕业后,其户口要落户在杭州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取消大学生的户籍限制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可以用另一种特殊的身份证明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户籍制度,消除就业障碍。

4.8 建立大学生就业监督部门

为了解决开后门等不正之风所造成的社会就业不良风气,实现社会的公平竞争,企业不得无故拒接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对大学生而言,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向该部门反应,并得到实际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监督监督机制需要政策做两方面的努力:第一,落实到行政手段上,有专门的机构解决此类问题;第二,利用媒体。

4.9 稳定招生规模

2009年,教育部将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全力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要全面实施“阳光工程”,确保高校招生录取公平公正。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和细化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体系。做好高考命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有效防范和打击危害考试安全和录取公正的行为,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和高校违规招生。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加强研究生和成人高校招生管理和监督。

4.10 各项教育、就业法的建立和完善

教育部应当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配合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做好《考试法》的修订;加快起草《学位法》、《终身学习法》,深入落实我部制定的教育立法规划。加大教育法律贯彻实施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5.总结语

按照社会政策的价值原则和技术标准,文中的相关就业标准,基于基线调查和方案设计,其中的奖惩机制、企业扶持、创业帮助、社会歧视等建议可通过,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调查与分析。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做出引导。

参考文献

[1]狄剑锋.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确保大学生稳定就业.全国纺织教育学会.

[2]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刘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分析[J].西昌学院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4]罗伯特.K.默顿,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三联书店.

[5]封喜桃.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2004(06).

[6]王志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8).

[7]岳昌君, 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2).

[8]钟春华.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2008(05).

[9]Henderson, Jeffrey ; Phillips, Richard ; ;Economy & Society,01-Feb-2007.

作者:吕 真

第二篇:论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涉及国家政策、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能和作用,通过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建立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就业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多策并举,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策略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分析

签约率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上包括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两种形式,前者一般都以签约作为统计依据。

(一)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平均签约率维持在60%左右

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较明确和确定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大专生49.16%,本科生65.52%,研究生66.66%①。麦可思公司和全球权威调查公司盖洛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共同完成的“中国2006届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

(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平均签约率大幅下降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2月下旬,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只有18%的人已经签约,尚有81%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此外还有1%的人已签约但被雇主取消;而在高职和专科毕业生中,已与雇主签约的仅有20%,未签约的占78%,已签约但被雇主取消的占2%。

在已签约毕业生的雇主中,民营和个体企业最多,占45%;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7%;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企业占17%;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占9%;占比例最少的是非营利组织,占2%。

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量最大的前5位行业和签约薪资为:制造业,1822元;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2352元;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2076元;金融、保险、房地产业,2835元;建筑业,2303元②。

根据四川省的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四川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共签约7.64万人,签约率27.11%。其中研究生签约5279人,签约率28.98%;本科生签约2.98万人,签约率23.06%;专科(含高职)生签约4.12万人,签约率30.75%。而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截至2009年3月1日,广东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有8.45%。

(三)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比例增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包括SOHO一族等在内的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者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毕业生通过非正规就业的形式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另一种是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非正规就业形式来创业,拓宽就业渠道。与一些弱势群体为了生存而选择非正规就业不同,大学毕业生作出的选择更多是一种主动性选择。

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到8.5%。而且未来这一比例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③。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要想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了各方面的原因。结合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笔者也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到了一些结论。从现实情况来看,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民经济每增长1%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万~100万个,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社会不仅不能像以往那样吸纳大量劳动力,相反还造成了大量从业人员的体制性失业。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影响。

2.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存在差异

當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地区间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一方面使得大学毕业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另一方面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难以形成对大学毕业生的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3.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不景气

当前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也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对未来预期不甚乐观,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显现,相关行业和企业面临困境。有的企业选择了紧缩和保守的人事政策,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数量。有的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进行大规模裁员,用工需求明显减少。

(二)就业环境的影响

1.就业弹性的下降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生产力的提升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带来就业弹性下降。我国GDP每增长1%,20年前可以创造240万个工作岗位,10年前可以创造120万个工作岗位,现在下降到70万到80万个。这也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总量供求矛盾逐渐显现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总量供求矛盾逐渐显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3倍,毛入学率为26.78%,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规模居世界第一。2009年大学毕业生为611万人,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毕业生为700多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短期急剧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3.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不吻合,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三)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的运营来看,人才服务机构由于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加之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专业化的公司还很少。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大学毕业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就业服务体系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不充分。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更多地依赖学校和招聘单位的招聘宣传。

(四)用人单位的影响

1.过分看重工作经验,有意提高就业门槛

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使得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倾向于招聘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一般大学毕业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另一方面,受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用人单位不从单位实际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而是有意提高就业门槛,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毕业生确实受不了。

(五)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1.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1)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2)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就业能力不足。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缺乏动手能力,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是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的。这些因素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低。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不满意,觉得没有学到多少对以后就业有用的知识。教学内容缺乏对中国政治经济现实的针对性,学生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不是十分了解,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2.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没有长期系统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择业观、职业价值观、诚信观和创业意识教育,而更多是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难以使大学毕业生们在一时之间改变观念。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也是毕业之前“恶补”就业技能,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等等。

(六)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

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包括理论素质、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

2.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一是就业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二是就业期望依旧过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大學毕业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等方面。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三是不愿去基层工作。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不十分理想的原因之一。

3.缺乏职业规划

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等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1]。

三、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在保证经济以较高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降低劳动参与率,使就业弹性系数恢复到改革初期的较高水平。

2.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国家已出台了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的政策,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的政策等④。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3.改革管理体制,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壁垒

目前的就业管理体制,还有许多地方亟待进行深入的改革,以便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一是改变城乡二元的户口管理体制。二是要改变人事二元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仍采取二元的管理形式,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这种管理体制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就是,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归属感不同,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社会保障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4.建立统一有序、信息充分的就业市场

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先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为大学毕业生网上求职、网上自助式就业提供服务;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是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服务职能,应免费对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并建立统一的失业登记、录用备案、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有效地帮助和服务。

5.建立政府“埋单”的人才储备制度

近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人才梯级流动严重,“一级人才向外流,二级人才向东流,三级人才向城流”已成为我国人才流动的真实写照。人才梯级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地区人才短缺、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各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很有必要建立一种政府埋单的人才储备机制,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同时,改善本地经济发展人才短缺的现状。

(二)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从知识传导型向素质导向型和就业导向型转变

1.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实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大学生及家长教育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人才规格的要求,对原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第二,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训练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第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校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第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应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合作,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营,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接受职前培训提供服务和训练。

2.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如今的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在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2]。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思想道德好、文化素质高、业务本领强、身心健康的优秀毕业生。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合理定位,根据个人的知识、性格、能力等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结合社会需要开拓美好前程。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和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开展创业实践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被称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在拓展大学生就业新视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5.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第一,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职业指导。第二,完善和更新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第三,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力的提高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国家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指出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⑤,因此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关键。第四,完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创建工作,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心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

(三)大学生自身的调整和努力

1.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并且降低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敢于竞争。要认识到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的性质、知名度、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

2.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也可以称为就业素质,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又包括心理素质、求职技巧等。所以,大学生不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性素质,要全面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

3.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是人生新的起跑点,大学生要想赢在起跑点上,就应当从跨入校门时起就开始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相结合,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相结合,四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促进身心健康相结合。

(四)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是平等的就业主体,但是在目前的“双向选择”中,两个主体并不平等,就业主动权在多数情况下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必须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摒弃各种求高、求奇、性别歧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合理接收人才,协助政府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除了积极发挥上述主体的作用之外,社会舆论要引导大学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利用各种媒体、各种组织、各个环节,并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学生家长应转变“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帮助子女独立求职,充分就業。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②该数据来自“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该调查从2月1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收回2009届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共8927份,其中本科4855份、高职专科4072份。

③结论来自《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

④根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编写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进行整理总结。

⑤参见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5—17.

[2]高传勇,沈延兵.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2):42—45.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作者:张文强

第三篇:浅析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尤为迅速,然而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意外地出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本文拟对电子商务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分析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网民消费生活习惯,广泛渗透至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目前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不得不引人深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怎么样去解决?

1 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这其中原因究竟是什么?下面先就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1.1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高校开始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早期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院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外贸类院系,主要注重国际电子商务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这类院系对学生的英语要求很高,一般学生主要在外贸领域就业。第二类是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技术背景院系,培养的是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第三类是以管理为基础的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偏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目前,第一类较少,大部分是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上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对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兴专业在认识上存在不小的差异。电子商务由于各个开办专业的院系、学校对其定位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存在明显差异。相当多的企业不知道招电子商务的学生究竟能做什么,因为培养模式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

1.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贪大求全导致的全面出击、处处平庸

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类专业,其竞争优势就在于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许多的学校给电子商务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专业课程当中,一半为商务管理类课程,一半为商务技术类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合理,而在实际中就是因为培养过程中没有重点,贪大求全。学习了众多知识和课程之后,大部分学生感觉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什么都做不好,在技术上比不过技术类专业的,在管理上比不上管理类专业。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太受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比较低。

1.3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师资跟不上实际需要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实际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校的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早期做电子商务做得成功的几乎没有哪个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当前做电子商务做得好的也有许多根本就没有学过电子商务专业。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一方面缺乏大量具有电子商务实践经营的教师,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导致理论知识和应用脱节,教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2 解决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

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由来以久,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更好地解决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义不容辞。

2.1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综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问题是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深入社会、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情况。另一方面要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既做到有一定的综合性又具备自身的一些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条件。

2.2 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

要改变电子商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如派专业教师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

2.3 加强校企联合办学、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校企联合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充实学校的办学实力。通过校企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利锋.电子商务就业路在何方[J].商场现代化,2005(9).

[2] 龙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J].人才开发,2004(12).

作者:周海兵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科导论论文下一篇:多媒体让语文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