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18

(2008年2月16—29日)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公布,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5年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了九个方面的突出成绩:一是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绿色保险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绿色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1:

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摘要】目前国内有关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制机理、制度构建等定性层面,有关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量化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选取京津冀地区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对象。本文参考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测体系,结合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特殊形势制定了基于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碳金融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绿色保险 绿色信贷 绿色证券 碳金融 京津冀

一、引言

绿色金融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明确统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出相关金融产品和推进个人绿色消费等,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京津冀地区评价体系

(一)绿色金融测度指标的选取

绿色金融工具包含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社会责任投资、环境证券化、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2]。首先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三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提出,不仅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选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作为二级指标十分有必要性。其次考察目前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最终选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碳金融作为二级指标。针对每个指标的考察主要从两方面,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状况;另一方面有关环境投资状况的评价。

(二)二级指标的含义

1.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责任保险,指在被保险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业务,但却造成环境污染,从而需要赔偿环境费用以及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3]。绿色保险通常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投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刻把握环保脉搏,在实现企业高效率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求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引入生态观念,在承保范围内切实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构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保险制度。

2.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政策及审贷机制时,协调统一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实行绿色信贷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由国内商业银行与国际组织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自我设计绿色信贷标识,落实国家相关信贷政策;三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恰当的信贷规划,绿色信贷发展尚未成熟。

3.碳金融。碳金融是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一方面有关碳排放权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另一方面关于开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提供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4]。我国碳金融市场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1 年,国家确定的七个碳交易试点,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碳交易市场分别在2013年11月28日和12月26日建立。其中,北京市碳交易开市以来,截至2014年6月16日,北京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29.7万吨,成交额1588.9万元;同期天津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12.1万吨,成交额358万元。因此不能忽视碳金融在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有关三级指标选取以及在京津冀发展状况简要说明

(一)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境责任保险额比例、环境责任保险赔付率。前者是指环境责任污染保险费的收入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收入越多说明企业投保数量以及金额相对增多,绿色保险的发展状况良好。后者是指保险公司向企业支付的赔偿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占比越高说明绿色保险影响越大。

(二)绿色信贷

在此选择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以及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其中绿色信贷的下发比例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此外,由于绿色信贷对限制两高一剩的行业有明显作用,因此在三级指标的设计上,选取的逆向指标为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

(三)绿色证券

绿色证券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保企业的市值占比以及绿色证券的交易量占比。前者是指全部上市的企业中环保企业市值所占比例,为正向指标,该值越大反映市场对环保企业的未来发展呈现积极态度,证明环保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的比例越高。后一指标为绿色证券交易量在全部证券交易量中的比例,同样为正向指标,反映公众对绿色证券的接受程度以及绿色证券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

(四)碳金融

有关碳金融的发展指标选择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交易量的占比以及自愿减排单位(VER)的占比。就目前京津冀地区碳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早在2008年作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成立,并承担起建立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碳交易市场。另外还有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2009年开始建立自愿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在不设定绝对减排限额的情况下,由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并通过招募、设计和交易三个阶段,研究和执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实体系、目标承诺与减排和交易体系[6]。

参考文献

[1]吕宝林.河北省绿色金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9.

[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67-71.

[3]王国庆.搭建中国“绿色保险”制度新平台的设想[J].经济与管理,2009(1):92-95.

[4]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

[5]曾学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6):112-121.

[6]赫荣亮.碳交易撬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物流报,2014.

作者简介:张玉(1994-),女,汉,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张玉

绿色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2:

近期改革动态

(2008年2月16—29日)

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公布,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5年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了九个方面的突出成绩:

一是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000亿元,2002年至2007年政府采购资金年节约率为11%。

二是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制定了《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和规范性制度30多个,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

三是管采分离成效显著,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全国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分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并初步建立了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监管下的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具体操作执行的采购管理体制。

四是政策功能效果显著,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管理目标向政策目标的转变。从2004年开始,财政部先后在扶持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等领域实施了政府采购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是集中采购工作逐步加强,形成了以集中采购为主要实施形式的采购格局。集中采购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以集中采购为主、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为辅,三种形式并行、相互补充的采购格局。

六是依法采购水平全面提升,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逐步形成。2006年,全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规模占全国采购总规模的67.6%。

七是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廉政建设。各级财政、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了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有效地遏制和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形成了政府采购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建设绿色保险制度。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两部门将于今年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行业开展试点工作。这是继“绿色信贷”后推出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完善政策体系,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工作要求,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一是明确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处理现行政策与法律规定的衔接问题。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各地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各地要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

五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城镇居民医保试点扩至全国50%以上城市。2月26日,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2008年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会议要求,2008年要作为“完善政策年、加强管理年”,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逐步到位,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各项制度更加协调:一要坚持低水平起步,探索合理的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二要总结经验,着重研究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普通门诊费用统筹等政策问题。三要加强基础管理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探索建立与服务人群和服务量挂钩的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四要切实加强基金和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探索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基金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8万,其中88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2583万,参保居民大病医疗负担大幅减轻。

三、其他领域改革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近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托社区;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社会化方向。居家养老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工作,政府、社会、家庭都要参与,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意见》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情况,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同时指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三要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

四、地方改革

海南省探索建立政府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要求,今后,各有关部门确定的立法项目要进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对需要进行修改的规章进行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在报送立法项目时,将这个项目的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报告或者规章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一并报送。省人民政府在确定当年立法计划时,将对已经进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规章实施情况评估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行政机关重大决策程序。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行政机关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内容包括:确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的程序,规定行政决策一般应当经过决策调研、征求意见、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会议决定和公布结果六个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多种方案备选制度;明确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会议决定制度和重大决策纠错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决策。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绿色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3: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损害和人员伤亡,与此同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本文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起源入手,论证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法理基础,分析了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责任;环境侵权;保险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缘起

环境责任保险,也被称为“绿色保险”,是从责任保险发展而来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以责任为标的特殊的保险。具体而言,环境责任保险是投保人,主要是排污企业,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进行投保,由保险公司对第三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环境污染进行赔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开始着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工业化更是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目标。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若发生污染事故,企业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巨额的赔款,甚至走向破产;受害者也将难以及时的得到赔偿,甚至会出现找不到赔偿主体的情况;同时政府承担的环境责任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责任保险产生了,它利用市场机制分散企业的环境风险,实现环境责任社会化。

20世纪60年代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一种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实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时间比较晚,直至90年代,环境责任保险才被我国引入,并开始一些试点工作,但是结果不尽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因此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显尤为迫切。

二、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

(一)公民环境权理论

公民环境权理论就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产生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公民环境权理论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最基础的理论,没有公民环境权,就不会产生环境侵权,更谈不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产生与构建了。公民享有优美的环境中健康的生存的权利,这本应是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1972年的国际法文件《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环境权这一概念被世界所接受。受其影响,一些国家也开展了环境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有权利才会有救济,环境权的法律化才能使公民在遭受环境污染的损害时根据法律请求救济。一般传统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财产方面的权利,环境权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利的突破。传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虽然也有保护公民免受环境污染侵害的内容,但是他们作为传统的理论基础是达不到环境权理论所要求的程度的。环境权理论作为最基础的理论依据,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基石。

(二)责任社会化理论

环境责任保险的本质是环境侵权的一种社会化的救济途径。被保险人将自己的因环境侵权而承担的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又将责任分散给其他保险人,也就是潜在的侵权人。所谓责任社会化,是指一种将因特定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社会之上,在全社会范围之内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范围之内分散损失金额的侵权赔偿责任机制。①责任社会化理论是以救济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救济理论认为对受害人的救济是侵权行为法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责任的首要目的不是指导人的行为,而是决定由谁担责以完成补救。所以责任社会化也是以救济为第一要务,采取创新的方式来使救济高效、充分。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实践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事件处于高发期,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1991年以大连为首在东北地区开始进行试点,主要涉及海洋污染领域。2007年以《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在高污染行业开始进行新一轮试点。虽然各地政府都努力采取措施来推进试点工作的进行,但试点工作陷入僵局,呈现出企业投保不积极、投保额度小、赔率较低的状况。

关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实践方面,在2015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虽然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态度仅限于“鼓励”,但是这是第一次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地位,打破了全国性实践中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况。我国最早的关于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规范是海洋环境责任保险领域,主要涉及油污损害和海洋石油勘探方面的保险。只有这一领域的法律规定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而其他领域的法律规定都属于鼓励性的、促进性的规定,缺少强制性的规定,在实践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在我国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规定严重缺乏,并且现有法律中的规定比较笼统,满足不了实践中的需要。除了立法方面的问题,环境责任制度具体的细节设计不够完善,相关技术的缺乏是完善制度设计的困难之一。非强制性保险使污染企业消极应对,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参与度不高。因此,我国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四、对我国构建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体系

彻底贯彻落实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因此必须要完善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体系。首先,目前我国的环境基本法中只规定了鼓励性条款,,要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确立强制保险、任意保险为辅的投保原则。其次,应该进行《环境责任保险》专项立法,在这部法律中系统、全方位的规定环境责任保险的相关内容,通过立法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主体、承包范围、保险方式、承保机构、保险费核算、责任认定、理赔程序、责任限额、诉讼时效。最后,要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加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内容,比如《侵权责任法》中明确环境侵权行为的责任及应当履行的义务,明确其损害赔偿的标准,还有《保险法》也要增加环境责任保险的内容。目前我国关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可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环境责任保险法律体系的完善。

(二)立法确立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模式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有以下三种: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美国为例;任意责任保险制度,法国为其典型国家;第三种是强制责任保险和财政担保制度,德国采用此种模式。我国在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除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保险意识不强这个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在没有法律的强行性规定的情况下,很难主动把资金花费到环境责任保险上。所以我国应该在立法上确立强制责任保险模式,首先在高危污染行业强制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通过法律强制力来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然后在一些污染事故发生频率不高、污染较小的行业实行任意责任保险,作为强制责任保险的补充。

(三)科学确定承保范围及限额赔偿原则

承保范围和限额赔偿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两个重要的细节性内容,所以要对这两个问题予以研究。国际上的承保范围是逐渐扩大的,从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到渐进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其中“日落条款”的实施对承保范围的扩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谓“日落条款”就是指在保单失效后,仍有一个30年的期间使被保险人通知保险人并向其索赔。对于承保范围,我国针对突发的环境事故进行承保,可以在积累了经验后逐渐扩大到累计性的环境污染事件。与此同时,世界上几乎都是实行限额责任赔偿原则,限额的投保对应限额的赔偿,在分担被保险人责任、救济受害者的同时,确保自己的商业利益,同时也符合法理上的公平原则,因此在我国使用限额赔偿原则是必要的。(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注解:

① 张梓太、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 1 期。

参考文献:

[1] 张梓太,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J].法学研究,2006,03:84-97.

[2] 胡艳香.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1,05:106-110.

作者:徐美双

上一篇: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客户情感营销核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