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制度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绿色采购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采购的新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即降低政府采购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绿色总成本。提升政府采购的环境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绿色采购制度需要在法律保障、标准建设以及组织和人才建设方面进一步努力。

第一篇:绿色采购制度论文

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大势所趋

2007年1月1日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

何为政府采购,何为政府绿色采购,先试从定义上对其加以诠释。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绿色采购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顾名思义,“绿色”即节能、环保。在当今这个 “绿色满园”的时代,节能、环保显得尤为重要。

大势所趋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趋势,要拉开绿色环保节能类产品与非绿色产品之间的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韩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

韩孟表示,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工业,推进城市化道路向前推进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经有相关法律界人士建议把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写入《循环经济法》的草案中。这充分表明了推行此项制度乃大势所趋。

趋势亦如此,政策有保障。

2004年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并列出三段时间表:“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首先推行政府绿色采购;2006年扩大到中央二级预算单位和地市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到2007年,政府绿色采购将覆盖到全国。”

如何拉开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之间的距离?

对于社会上有“只选便宜的,不选对的”的说法,韩孟分析说,这是因为企业不能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成本,也没有考虑产品采购之后的使用成本,以致于出现这样的误区。从表面上来看,新推出的绿色产品相对于传统产品,初始购置成本较高(售价较高),是因为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尤其是相关的社会、环境成本经常未被计入,以致被视为比较廉价,产生认识误区。

“从长远计算,当然是选择绿色环保类产品划算。”韩孟强调。

国内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如当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国内各企业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等待着可能会随之而来的一切。这其中有机遇更有挑战。

今天,当政府绿色采购的大门面向国内企业敞开时,对于这么一块巨大的“蛋糕”,除了等待,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

据财政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统计信息显示,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另据统计,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面对一个达2927.6亿元的市场,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经受得住诱惑。

面对一个犹如白纸般交由国内企业天马行空的市场,各家企业负责人该如何运筹以使其为己所用?

诚然,利用政府采购手段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发展,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建设的大量体育场馆,根据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必须由本国企业承建。再比如美国1933年颁布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就开宗明义地规定:“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

我国亦如此。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2006年10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其中第二条指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

“这无疑是将政府采购的这个大市场交到了我国企业和自主品牌手中。”韩孟指出,购买国货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内在要求。保护国内产品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贯做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政府采购资金来源于民,也应当用之于民,即通过采购本国货物和服务,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谈及在国家相关政策保护下,国内企业和品牌应该注意的问题,韩孟提出,国内企业应该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当前所提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对企业自身进行发展和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效率,迈步向前。

“这不仅仅在近期,就是长远也会有很大帮助,”韩孟强调说,“不仅要面向国内,更要面向世界。在立足本国、拓展本土市场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放在第一位的高度。”

内练底功,外拓发展

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中,高耗能、高耗材的产品还占很大比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市场准入问题,一些产品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无法长久立足。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关键有二:

其一,绿色采购实施后,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能够通过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清单等措施的引入,将国际最新绿色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递到国内相关企业,引导企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政府绿色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韩孟强调说,这不仅需要政府高层官员的支持,详细的配套设施与绿色产品供应商的长期配合等,还应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实施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绿色采购成效。

针对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四个问题,即产品的定义模糊、产品项目太少、采用何种标准作为政府绿色采购产品衡量的标准以及该由哪家认证机构来认证产品,韩孟条分理析,分别述之。

对于产品的定义问题,韩孟表示,应该落实到具体产品的服务中,由政府有关部门会同行业协会以及有关厂商,对于模糊的地方进行梳理,使其清晰。

而对于当前产品项目数量不多的情况,可以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政府绿色采购的落实实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产品项目不多的同时,也表明了存在的空间和潜力之巨大。在实际处理当中,应该对各项产品进行规范,慎重对其选择和定位”。

在谈到产品的衡量标准时,韩孟表示,标准和定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旦有了明确的定义和产品项目参照,有关绿色采购产品衡量标准的制定就呼之欲出了。

关于认证机构,韩孟建议,可以在衡量标准、产品、服务项目的参照下,将市场类的认证机构与政府类的认证机构综合考虑,根据特定的程序、现实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为了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及其规范性,世界贸易组织于1994年达成了《政府采购协议》(GPA),并于1996年1月1日起生效。

根据该项协议,各签约成员的政府及公营机构在采购时,必须确保外来产品和供应商可以与本地产品和供应商进行公平竞争,减少对外国产品及供应商的歧视,以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我国目前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而积极准备着。

对于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依然存在不少份额为国外企业和国外品牌所占据的现象,韩孟表示,尽管当前我国企业和自主品牌还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但只要抓住有利机会,搭上政府绿色采购的顺风车,下大力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向外看齐,努力学习,自主应用,把握创新,不仅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政府绿色采购中增加国内企业份额,同时还可以走出去,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政府绿色采购的明天将更为美好。

作者:郑立捷

第二篇:论我国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采购的新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即降低政府采购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绿色总成本。提升政府采购的环境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绿色采购制度需要在法律保障、标准建设以及组织和人才建设方面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绿色采购;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协议

前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低碳”、“绿色”等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绿色采购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仅仅处于理念层面,在规范化和制度化层面上还不够,如法律保障、采购标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多欠缺,因此本文对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行一些研究,希望对促进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有所裨益。

一、绿色采购的制度功能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能够发挥一定的功能,例如促进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与环境产生综合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能够拉动绿色生产,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绿色采购的示范意义。政府绿色采购将为相关产品提供一个全新的标准,这一标准对于衡量特定的产品是否具备绿色功能至关重要。政府绿色采购能够实现绿色消费,这是因为政府绿色采购本身即是一个绿色消费的过程,同时由于政府的示范意义和示范作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其他主体进行绿色消费。例如,当某项产品成为政府绿色采购的对象后,这一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往往能够得到社会的信赖,甚至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社会进行绿色消费,而消费往往又能够促进生产,拉动绿色生产,最终实现生产——消费环节的绿色化。

(二)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对于促进低碳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政府绿色采购中,政府是一个特殊的消费者,政府的绿色消费行为是一种良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能够促进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一消费过程将对于产品的生产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带来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节能产品的投资、开发和生产,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基于政府绿色采购的导向性,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有力地促进节能产品的投资、开发和生产,从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例如,2004年底出台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政府绿色采购覆盖到全国。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集团、东风标致、东风神农、吉利汽车等企业获得了“中国绿色采购首选品牌”和“绿色之星”产品的称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政府在绿色采购中发挥了导向作用。首先,由于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相当大,基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各大企业必然会积极研发绿色财产,只要有一定的利润预期。企业乐于投入资金对绿色产品进行研发,并且尽快地开工生产。以实现产品价值的让渡;其次,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政府绿色采购对于绿色产品产业能够形成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环保产业产生促进作用。

二、我国绿色采购制度面临的困境

尽管绿色与低碳理念已经在我国被广泛接受,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以绿色采购制度为例,不管在立法层面,还是在执法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政府采购法》出台的时间不长,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在政府采购实践中,无法可依或者法律依据缺失的情况普遍存在,《政府采购法》的相关实施细则也迟迟没有出台。与《政府采购法》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投标法》等本身也存在规定过于笼统,进而造成整个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完善。此外,由于地方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并非与我国《政府采购法》同步出台,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政府采购立法是在《政府采购法》实施之前出台的,因而这些地方性规定与上位法存在某些冲突,却迟迟不能得到纠正;其他在《政府采购法》实施之后颁布的地方性规定却又存在照抄《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的弊端。使立法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总之。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有关条文和制度设计过于粗线条,这就造成了我国政府采购实践缺乏可操作性。

(二)绿色采购标准体系不统一

政府绿色采购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绿色清单模式、绿色标准模式以及绿色准入模式。综合来说。政府绿色采购的上述三种模式都可以采用,但是最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应当是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较好地协调了强制性规范和指导性规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在采购过程中享有较大的选择权,有利于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相关标准,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但是我国在政府采购实践中,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并不统一,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家层面相关规定的缺失,造成政府绿色采购出现标准不统一。如中央政府采购和地方政府采购对绿色采购的标准认定不统一。各地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往往会发布各自的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第二,由于产品门类众多,因而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绿色采购标准,但是缺乏普适性的绿色采购标准,无法实现绿色采购标准的统一化。

(三)绿采组织建设环节薄弱,绿色采购专业人才缺乏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以及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付诸实施,但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Model Law)都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规定,由各国(地区)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尽管如此,机构设置的优劣也直接关系到政府绿色采购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由于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因此政府绿色采购的组织机构与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应保持统一性。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建设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绿色采购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如政府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划分权限不明确,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尚未真正实现分离,造成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流于形式;第二,政府绿色采购专业人才不足。我国专业的政府采购人才本身就配备不足,在绿色采购方面,对于人才的专业要求显得更高,除了需要懂得采购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环保方面的知识。

三、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议

在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立法确立绿色采购的相关标准,培养专业的绿色采购队伍。实现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保障,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绿色采购法律保障

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将政府绿色采购规范化:第一,对我国《政府采购法》进行修正,明确引入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并且在《政府采购法》中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标准以及程序等进行详细地规定,如可以考虑开辟专章的方式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第二,如果修订《政府采购法》的任务在近期内无法实现,那么应该通过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来细化《政府采购法》中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利用实施细则来细化政府绿色采购存在一定的优点,可以根据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不定期地对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人大立法的频繁变动,以维护法律的稳定;第三,不管是对《政府采购法》的修订还是对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的制定,对于政府绿色采购而言,主要规定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程度,绿色采购的监督,政府绿色采购的执行。以及政府绿色采购的救济等事项,惟有明确这些内容,才能使政府绿色采购具有较高程度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制度

鉴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标准不统一的现实,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建构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制度:

第一,共性标准与特定标准。

在共性标准的制定中,需要结合一些指标。共性标准的指标主要从循环经济的普遍和宏观要求出发进行考虑,主要从资源利用率、废物削减、节能节材、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度等指标出发,对下列因素进行具体考量:(1)产品本身和所组成的物质的可循环性;(2)循环材料含量。如纸张、塑料、金属制品、建筑材料等,可以规定产品中再生材料的比例;(3)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针对家具、油漆、颜料和涂料、其他装修材料、清洁剂、消毒剂等可提出标准要求;(4)节能、节材率。各种电器、照明、机械设备都适用;(5)对包装材料的规定。无有毒成分、生产和使用中无污染、用量少、可回收、可再生性等;(6)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废物产生强度;(7)物品使用寿命、可升级性、兼容性等;(8)物品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性质,明确回收责任。

第二,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应该允许地方发挥自主性。例如在政府绿色采购中,城市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地区显然环境的负载压力更大,那么对于政府绿色采购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地方环境已经趋于恶化,那么这些地区在政府采购中的绿色采购标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地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应该兼顾中央的权威性以及地方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能顾此失彼。

(三)加强绿色采购组织机构建设,加快绿色采购人才队伍培养

对于政府绿色采购而言,政府绿色采购更需要发挥规模效应,且更需要实现良好的监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合理界定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结合政府绿色采购的特殊性,建议构建区域性政府采购大市场的模式。各省市之间通过协调与合作,以化零为整的方式,集中采购绿色产品,扩大对绿色产品采购的规模,推进绿色产品的集中采购,并且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规模效益。

针对绿色采购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建议尽快建立一支熟悉相关政策、产品知识、环保知识、合同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在政府绿色采购人才队伍的管理中推行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需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特别是需要加强对采购人员有关绿色采购业务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这一项工作。同时,也可以吸收社会各界的优秀人士进入到政府绿色采购的人才队伍中来。特别是吸收环保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进入政府绿色采购队伍中来,以实现政府绿色采购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结语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却不是很强,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成熟,绿色采购的标准界定不统一,绿色采购组织制度不完善以及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等,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府采购的实施细则,并且对政府绿色采购作出详尽的规定,如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政府绿色采购的组织机构设置、政府绿色采购的人才队伍培养,以进一步完善绿色采购制度。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S1):6-7.

[2]张照东.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J].江西出版集团.2007:212.

[3]万秋山.制定政府采购绿色标准.培育循环经济市场[J].环境保护.2005(4):42-43.

作者:乔 丹

第三篇:从日本政府采购看我国绿色采购的发展

[摘 要]绿色采购的概念主要是指政府在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采购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采用一些政策或者官方的手段进行对采购工作导向,实现采购的绿色化与环保效果。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可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采购禁止与采购优先设置,进而推动企业进行绿色环保的生产活动,更加快速有效的达到环保的目的。政府作为绿色采购的主体,应当针对性地对绿色采购行为进行导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环保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整个社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从国家带动个人,使我国更快速地步入绿色经济的建设中。

[关键词]绿色采购;日本绿色采购;绿色评标政策

1 引 言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采购理念逐渐被发展起来,以政府为主题的绿色采购体系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地得到了进步与发展,成为了我国采购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途径。而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政府的绿色采购工作,比如说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政策、规定以及社会引导等方式對绿色采购工作进行鼓励与强制性推行,有些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学习与借鉴。

2 日本政府绿色采购发展与采购法体系

日本的绿色采购主要依赖于中央与地方两个级别的政府部门进行开展,同时依靠社会团体的辅助作用进行完善。日本政府针对性的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作为强制性法律措施,从法律内容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条文的制定是基于对不同地区政府与民众的接受能力与执行能力进行制定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差异。但是只要是从属于中央政府的机关单位就必须依照统一的方针进行采购,并且要上交执行报告说明。而地方政府则采用了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方针进行对绿色采购的推广,进而更加努力地在社会上促成一种绿色采购氛围。由于日本的管理制度与我国有所差异,地方政府在日本具有自治的权力,所以中央所能采取的最有效的方针就是采用鼓励与引导的政策,地方政府则根据地区的自身情况开展计划,进而有效的实施,这种体系更有针对性。

日本政府的绿色采购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并且鼓励民众进行绿色消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中的负荷产品或者服务,进而更好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低负荷社会形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针对性地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中进行了相应方针的制定,并将相关情况以报告的形式呈交给环境大臣,环境大臣将各地区政府的实际情况与工作内容进行汇总后进行统一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政策策略进行推行。另外,日本政府对于循环型社会的理念非常重视,由于全球变暖情况的出现,日本在应对该问题时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将产品的生产与废弃的周期进行增强,进而更好地降低了环境中的负荷程度,实现产品的长效性,可以保障产品使用时间更长,并且不以采购环保产品为理由增加对产品的采购数量,有效地控制并保护了环境负荷。

3 日本绿色采购的特点

第一,各地区共同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区别对待。日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针对绿色采购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地位,这也是日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要求与规定制定。

第二,在绿色采购活动的体系上,日本政府采用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更加广泛地采纳社会各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中绿色采购发展以及可持续社会建设的,都可以被推荐与鼓励,因此,许多的民间团体与协会也开始对产品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直接报告给政府,实现了绿色产品的透明化与高效性。

第三,对于细节的重视是日本的一贯风格,在开展绿色采购工作的过程中,日本政府进行了对采购意愿与各种产品数据指标的大数据分析,切实地做到了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与控制,明确了不同绩效规则产生的背景,并为PDCA的螺旋上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外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除了日本之外,世界上许多的发达国家也针对绿色采购工作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而这些措施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基于政府进行导向,主要以政策作为引导的方式。比如说法国,就是通过中央政府的引导对基层消费进行导向;丹麦则是通过国家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引导。第二种则是通过地方政府与民间团体活动进行绿色采购工作的开展,比如说瑞士,就是主要通过联邦建筑物组织会议进行对国家中民间团体的协调。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的采购机制也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英国采用了集中采购,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政府部门进行对绿色采购工作的执行,这样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而德国采用了独立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虽然没有价格优势,但是更具灵活性与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有关于绿色采购的法律可以参照《政府采购法》第9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7条以及《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第1款等法律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条文都是零散的,不具有统一性与规范性,仍然具备较大的随意性,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随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条例》的颁布,政府的绿色消费工作也开始步入了正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有法可依的情况,为相关部门的采购提供了法律保障与基础。该条例内容主要是明确了采购的主体与责任,进而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责任到人,更进一步的完善了监督、管理机制,对于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与行政制度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且更好地规范了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的运作程序,也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的重要基础。

5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现状

关于政府绿色采购,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起了“政府机构节能行动倡议”,号召政府采购要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或产品,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2002年,我国颁布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这为我国政府采购实施“绿色采购”提供了原则性法律依据。2004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并公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采购清单中的产品。这是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法。2006年,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绿色采购”政策。2007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向各中央国家机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央单位要“把好入口,推行政府节能采购”,不断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变优先采购为强制采购。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我国的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年增长率达到了80%左右,许多单位机构的采购规模呈现出飞速的增长态势,而在2015年,我国的采购额达到了407.8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约40%。有些地方政府如福建等省市,政府采购规模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9.6%。由此可见,中国拥有着巨大的绿色政府采购潜力。

6 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1)政府应当明确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才能为绿色采购工作奠定基础与保障作用,进而更好地推动计划与方针的实施与执行。在现行的法律中,《政府采购法》中应当增加相应的绿色采购条款,也可以由相关部门更具针对性的制定《绿色政府采购条例》,这样更进一步的规范并完善我国绿色政府采购的内涵与范围,扩展采购主体,更好地明确采购者的利益与义务,实现对绿色条款的使用与标准的执行,使得采购的双方都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采购,为采购行为提供保障与约束作用。

(2)政府应当出台与绿色采购相匹配的经济政策,通过经济辅助政策实现对绿色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与推动作用,加强税收优惠、碳交易、绿色金融等,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与价格,提高绿色产品的潜在收益率,促进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形成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和金融支撑优势,在竞标与评标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绿色产品的优势与竞争力。

(3)明确绿色政府采购技术标准。明确政府采购执行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是实施绿色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战略部署内容,实现对绿色制造体系的架构,相关部门也组织制定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发布了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因此,建议在行业内的主管部门依照该指南进行对采购技术标准的明确,进而制造出更加符合标准与规矩的产品,为政府的采购提供依据。

(4)政府可以细化绿色评标政策,通過对产品的重视程度提高,加强产品在评标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大绿色政府采购的可执行性。对国家要求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在政府采购文件中给予优先采购的具体措施,如给予价格折扣或评标加分;对于具有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证书的,评标办法中对于产品一定要设置一个加分项。只有更好地发挥出评标的作用与目的,才能在评标过程中更好地将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工厂以及绿色产业链推选出来,并通过整合的形式鼓励并支持其优先采购。

(5)政府可以基于绿色采购的信息与数据建立一个绿色采购信息平台,在平台中对一些信息与清单等进行公布,将符合绿色采购的品牌与产品以及机构名单在平台中公示,形成消费者、经销商与供应商、采购员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也更好地实现了对各企业与产品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还可以为这些产品机构建立一个信用档案。

(6)加强对试点的示范性作用,基于政府扩大绿色产品的试用范围,针对性的配套的法律与政策,对相关技术与产品标准进行明确,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推动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应当有效地发挥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的重点作用。政府可以建立试点示范工作,以试点为基础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完善政策,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SCHLEGELMILCH B, BOHLEN G, DIAMANTOPOULOS A.The link between green purchasing decisions and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 30(5):35-55.

[2]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曾祥龙

上一篇:海尔公司营销类论文下一篇:工程专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