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接踵而至的专利侵权控诉,直接打击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建立专利保险制度可以减轻我国企业专利诉讼费用的负担,将更多资金用在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上。文章中详细分析专利保险的功能与缺陷,并给出我国建构专利保险制度的措施,充分发挥专利保险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诉讼保险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诉讼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诉讼保险制度构建探析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帮助弱者的法律援助机制,但这种单一的权利救济方式由于其机制自身对受助者条件要求较高,难以满足全体公民的需要。国外的经验表明,诉讼可以与商业化的保险相结合,从而缓解公民不断增加的诉讼需求与司法资源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诉讼保险制度在我国日益引起重视,但诉讼保险制度的移植并非易事,需要对该项制度进行反复考察,只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诉讼保险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关 键 词:诉讼保险;诉讼费用;法律援助

收稿日期:2013-10-10

作者简介:郑若颖(1990—),广东湛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

由于诉讼费用的阻碍,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愿意选择法律途径去解决纠纷。为了减低当事人因经济贫困而导致权利贫困的可能性,各国都采取了包括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然而,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都无法顾及到所有难以负担诉讼费用的当事人的需要。基于此,我们需要一项能够减缓当事人诉讼费用压力的制度来满足当事人接近正义的需要,这项制度就是诉讼保险制度。

一、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诉讼保险制度,又称法律诉讼费用险,是指投保人通过购买确定险种(诉讼险),从而使自己在与他人发生诉讼时,由保险人通过保险理赔的方式向投保人支付诉讼费用的保险制度。

诉讼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但德国却是最早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保险制度的国家,也是诉讼保险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德国,全国约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参加了诉讼保险,其行业收入位居欧洲首位。此外,英国于1974年正式确立了诉讼保险制度,而日本则为亚洲最早建立诉讼保险制度的国家。

在诉讼费用负担上,各国大都实行诉讼成本转嫁制度,即是把本来由当事人负担的部分或全部的诉讼成本转嫁给诉讼外的第三者。诉讼保险制度有其本质的特征及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诉讼保险制度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的法律援助相比,诉讼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保险这一风险社会化的做法,使众多投保人共同承担风险。⑵诉讼保险制度适用对象宽广,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只要事先与保险人订立了适当的诉讼保险合同并按期缴纳了保险费,就可以在涉诉时获得帮助。⑶诉讼保险范围包括律师费用和法院费用。

正如莫诺·卡莱佩蒂所指出的,“一种真正的司法裁判制度的基本特征(也可能是唯一的基本特征)之一必须是,司法能有效地为所有人接近,而不仅仅是理论上对所有人可以接近。”[1](p65)在真正的法治国家中,接受司法裁判应当是人民享有的一项由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而不受当事人接近司法时候所要承担的诉讼成本所园囿。综合国外诉讼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笔者认为,在中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弥补法律救济资源不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意味着为公民提供权利救济应当是政府应尽之责。我国虽然通过法律援助、诉讼费用的缓、减、免等措施来帮助经济困难的涉诉当事人实行权利救济,但是这类措施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拨付,使之采用的范围和条件都有较严格的规定,从而导致占纠纷主体绝大部分的中等收入者无法享受法律援助与司法救济。诉讼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是通过商业运营的模式来分担当事人的诉讼费用承担,将诉讼风险纳入到市场运作之内,既缓解当事人的经济压力,又能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得以实现,使当事人实现接近法院、接近正义的客观需要。

(二)有利于分散诉讼风险和促使公民增强维权意识

日本著名法学家棚濑孝雄所指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2](p266)最终只会导致公民回避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使法律在公民心中成为空中楼阁,毫无信用可言。而诉讼保险制度的构建则可以通过保险的社会互助性将公民承担的诉讼风险分散,促使公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用司法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使法律在公民中的公信力得到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法治建设的发展。

(三)有利于稳定律师收入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诉讼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增加律师参与诉讼的机会,使律师的收入得到保障。同时,从保险经济的角度来讲,随着人身、财产保险等传统项目开发日益充分,诉讼保险制度的兴起可以挖掘新的产业潜力,从而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现实可行性

结合国外诉讼保险制度的相关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在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具有现实可行性。

⒈依法治国已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国家和政府为落实法治建设,必然会引导纠纷双方依据合法的途径解决纠纷,作为最为重要的法律途径之一的诉讼,其需求自然而然便会不断得到增长。然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涉诉双方往往并不符合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条件,而高昂的诉讼费用对他们而言则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容易导致“避诉私了”的趋势产生,从而与依法治国相违背。因此,引入诉讼保险制度符合我国当前法治的需要。

⒉我国法院的诉讼收费标准是可以确定的。我国诉讼费用是按件和按诉讼标的财产的比例来征收的,另外,法院征收的费用还包括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实际支出的、应当由当事人支付的费用,比如勘验费、鉴定费、财产保全费等等,但这些费用的具体数额和征收标准是由人民法院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决定的,一般而言,这些费用也是可确定和可预测的。[3]这就为在我国引进诉讼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⒊我国的律师业和保险业日益成熟。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比较成熟,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并且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监管。同时,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律师队伍迅速扩大,高校法学院的兴办及法律从业人士的增加促使了行业良性竞争的产生,使得律师专业素质及服务理念不断提升,行业规范与行业道德也对律师从业者起到了积极的管理规范作用。

⒋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实践中将诉讼费用纳入赔偿范围有法可依,有例可循。近几年,已经有多家保险公司陆续在销售的部分财产保险品种中将诉讼费用纳入理赔范畴。例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安居综合保险规定:经保险人实现同意的诉讼费用,保险人负责赔偿。[4]而《保险法》第51条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这也使诉讼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障碍

⒈民众的法律观念和保险意识的欠缺是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民众均不愿意将纠纷交于自己并不熟悉的法院进行裁决。此外,保险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是一种舶来之物。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民众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不会主动选择投保,这对我国引进诉讼保险制度是不利的。

⒉我国缺乏与诉讼保险制度相配套的滥诉预防惩戒机制。诉讼保险制度的建立,可能为滥诉打开缺口,这与建设法治社会相违背。我国当前除了诉讼费用外,尚未形成其他预防滥诉的惩戒机制和惩戒的具体标准。因此诉讼保险制度还不能够轻言引入。

⒊我国当前对诉讼费用的界定较狭隘,律师代理具有非强制性与收费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诉讼保险制度中,其所保险的是“诉讼费用”,按照当前我国的规定,诉讼费用所承保的仅仅是法院的受理费用而不包括当事人所给付的律师代理费,这使诉讼保险费用不能够切实解决当事人在“接近正义”过程中所面对的经济阻碍,实质上缺乏存在意义。从已经建立了诉讼保险制度的国家情况来看,诉讼保险制度得以顺利施行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律师参与诉讼具有强制性,二是律师收费具有确定性。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律师参与诉讼的强制性规定,对于律师服务收费也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这与诉讼保险先行缴纳保险费的要求相冲突。

⒋我国对诉讼保险制度的落实主体与保险范围尚未有明显的定论性倾向。国内近年来对诉讼保险制度的研究不断涌现,但对于由谁作为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意见不一,落实主体归属将成为诉讼保险制度构建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诉讼保险的保险范围仅仅是涉及民事诉讼还是同时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类诉讼,国内尚未有统一的倾向意见。

三、对诉讼保险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建议

(一)诉讼保险制度之宏观构建

⒈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保险意识。政府应当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同时要采取制定法律、举办社会保险培训等方式来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强化公民保险意识,从而为诉讼保险制度的推行打下基础。

⒉要建立诉讼费用评定制度,同时明确律师收费标准。我国在构建诉讼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由法院或法院所指令的官员(或专设部门)对诉讼费用和保险赔付数额进行评定,这样既可以降低保险人因为不知道诉讼费用花销而被当事人骗保的可能性,也能够明确保险人所承担的责任。此外,我国还应当明确律师收费的标准,使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能对当事人诉讼风险有较全面的预测,从而更好地确定保险责任和保险费,同时也能起到防止当事人和律师联合骗取保险金的作用。

⒊要建立有效的起诉咨询与审查制度,预防滥诉的发生。在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当建立有效的立案咨询与审查制度,以防止当事人利用诉讼保险滥诉的情形产生。建立立案咨询和审查制度,要求诉讼保险当事人在起诉之前必须就所起诉的案件咨询符合资格并经保险人认可的律师,律师就所咨询事项出具是否应当起诉的证明及理据,作为排除当事人滥诉可能性的证据。同时,律师对当事人进行咨询时,要强化诉讼风险告知意识,与法院所推行的诉讼风险提示相匹配。另外,保险公司还应当对滥诉行为课以罚金,以弥补滥诉行为给保险人造成损失并预防滥诉行为的发生。

⒋要处理好诉讼保险制度与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济制度之间的衔接关系。诉讼保险制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权利贫困者摆脱经济上的掣肘而敢于运用法律手段对自身利益进行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之间有了一定交叉点。然而,若当事人在能够获得诉讼保险赔付之余又去申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处理好诉讼保险制度与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济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认为,在处理诉讼保险制度与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济制度的关系上,实行备案登记制是较为便利且可行性较强的方法。诉讼保险的保险人与法院、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联网的资源共享数据库,当当事人购买诉讼保险或者申请法律援助或者申请司法救济的时候,相关资料被录入系统进行联网的登记备案,在当事人企图通过第二种途径再降低诉讼成本的时候,数据库便可以提供当事人之前曾经购买了诉讼保险或者申请了法律援助、司法救济等相关信息,从而防止由于诉讼保险的保险人、法院、法律援助中心之间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当事人浪费司法资源的现象产生。

(二)诉讼保险制度之微观设计

⒈诉讼保险的适用范围。对于诉讼保险的适用范围,当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主要指向民事诉讼,但如日本等国家也会涉及刑事诉讼领域。基于诉讼保险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当事人能够主动寻求法律救济自己被损害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诉讼保险的适用范围应当包含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三类。民事诉讼不可否认是诉讼保险制度面向的核心。而刑事诉讼中也会因为当事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被侵害而发生附带的民事诉讼,当事人仍然要承担一部分诉讼费用,这就意味着有了适用诉讼保险制度的土壤。对于行政诉讼而言,由于其“民告官”的特性,老百姓诉国家公权力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再让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就进一步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使诉讼中的权利分配愈发不平等。因此,为捍卫公平正义之司法理想、实现接近正义之目标,在行政诉讼领域实行诉讼送保险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5]

⒉诉讼保险的经营模式与形式。综合各国诉讼保险所采取的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类:市场主导型、①政府主导型②和利益协同型③。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当前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应当根据保险对象的不同而适用三种不同的保险模式。这样虽然能够充分发挥诉讼保险、市场及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只能够在诉讼保险制度较为成熟的前提下适用,而在构建诉讼保险制度初期应当尽可能地将这项制度的框架与规则制定好。结合诉讼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更适合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需要,但应区别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在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时候,可以适当借鉴我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④的经验,由国家出资成立国有的诉讼保险公司,具体的险种、收费标准及市场化程度均由该公司指导和决定。对于侧重于私权之间的民商类案件可以由诉讼保险公司下放给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具体操作,各商业保险公司售出的诉讼保险均向诉讼保险公司备案,同时诉讼保险公司负责对购买诉讼保险的当事人的资格进行审核;而对于公益性较强或涉及公权力的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保险,则由诉讼保险公司进行具体操作,从而使诉讼保险既符合市场的需要又能够保证程序的公平公正。

关于诉讼保险制度的形式,当前主要有三类:单独诉讼保险、附加式诉讼保险及合作式诉讼保险。对于我国诉讼保险制度中所采用的形式,在笔者看来,初期采用附加式诉讼保险有利于诉讼保险制度的推广,而随着诉讼保险业务的发展,可以根据情况适用单独诉讼保险和合作式诉讼保险。

⒊诉讼保险的险种设置。在诉讼保险险种设置方面,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包括机动车诉讼保险、知识产权诉讼保险及劳动诉讼保险等具体险种的设置。但是,笔者认为,诉讼保险应当根据诉讼种类来设置保险类型,并不需要特别强调险种的具体设置,只需要在建立初期先设立一些需求较大、风险较容易确定的险种,然后随着保险技术的提高再逐步增加更多的险种。

⒋诉讼保险的责任范围。诉讼费用有广义的诉讼费用和狭义的诉讼费用之分。广义的诉讼费用,是当事人因进行民事诉讼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裁判费用、当事人费用等;狭义的诉讼费用,是当事人因进行民事诉讼而向法院交纳和支持的费用。[6](p480)当前我国的诉讼费用属于狭义上的诉讼费用。但是,笔者认为,诉讼保险制度建立后其责任范围应当使用广义上的诉讼费用,既要包括由法院受理案件时收取的受理费、各种申请费以及裁判费用,也要包括当事人诉前法律咨询费以及聘请律师所付出的费用。

⒌诉讼保险的除外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是指保险人的免责事由。当因此类事的发生而导致保险合同约定的风险发生时,保险责任由当事人自行承担,与保险人无关。诉讼保险也是如此。免责事由主要有以下五类:⑴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诉讼而产生的诉讼费用,主要包括战争、军事行动及罢工等政治事件;⑵因被保险人恶意撤诉、滥用诉权而产生的费用;⑶因被保险人在诉讼中实施了不当行为而产生的额外费用,主要指请客、送礼等本身即属违法的行文;⑷因被保险人享有获得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资格而故意不使用所造成的额外费用;⑸因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就诉讼保险合同本身产生争议所引发的诉讼而产生的费用。

⒍诉讼保险的赔偿限额与免赔额。虽然各项诉讼费用可以逐步趋于确定,但是在一场诉讼中所需要付出的费用总额却是在诉讼结束之前都难于预料的。因此,在许多西方国家所建立的诉讼保险制度中,保险合同内并没有约定保险金,而是约定了保险金赔偿限额,在限额内被保险人能够获得诉讼行为引发的全部费用损失赔偿,超过限额的则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这样也可以起到限制当事人滥诉的作用。

而在保险的免赔额方面,虽然投保是为了转移被保险人可能承担的风险,但是并不意味着被保险人发生了多小的损失保险人都要承担,否则则会造成理赔资源的浪费。诉讼保险也是如此。又由于诉讼保险本身所保标的是诉讼费用的损失,其数额一般相对其他保险较小,因此笔者建议,只有在评估后诉讼费用特别巨大或在诉讼当事人双方财力特别雄厚的情况下才能够予以适用免赔额。

⒎诉讼保险的保险费率。由于不同类型的诉讼具有不同大小的风险,所以诉讼保险的保险费率应当根据诉讼保险的具体险种来定。然而,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降低管理费用和增加诉讼保险的适应性,保险人应当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3年)就对保险费率进行修正,从而确定新的、适当的费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M=(A-E)C/E

(其中,A指代过去3年的平均损失,E指代适用的预期损失,C指代根据经验确定的可靠系数,M指代修正系数)[7]

⒏诉讼保险的理赔处理。诉讼保险理赔的处理原则是:保险人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为被保险人支付诉讼费用,判决后如果裁判确定由对方当事人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则保险人就该部分对对方当事人产生“代位请求权”;若被保险人败诉,保险人不产生“代位请求权”。

然而诉讼中并非只有“非胜即负”两种情况,还会产生如撤诉、调解及比例承担等情况。若当事人无过错撤诉或公平协商,则保险人仍然赔付;若当事人恶意撤诉或协商显失公平,则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而在部分胜诉或法院判决比例承担的情况下,保险人对对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部分享有“代位请求权”。

在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对现有的司法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必须深入理解司法制度运作本身的一些具体规律(限制),必须对司法改革的可能的各种社会条件制约予以恰当的考虑,对每一措施都要尽可能细心论证,对可能的后果予以仔细的分析、权衡和取舍”,[8]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诉讼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但是要在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并非易事,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我们逐步排除,我们要在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构建诉讼保险制度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法治资源状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当事人需要的诉讼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意)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M].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0.

[2](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武善学.论我国构建诉讼保险制度的障碍及其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05):31.

[4][5]黄娥,汤美萍.论中国诉讼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3):157.

[6]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7]袁彬.诉讼保险:二十一世纪新型诉讼救助[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8]苏力.经验的研究司法——《联邦法院》代译序[A].(美)理查德·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M].邓海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黄小育)

作者:郑若颖

诉讼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2:

专利保险的功能、缺陷与中国的制度建构探析

[摘 要]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接踵而至的专利侵权控诉,直接打击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建立专利保险制度可以减轻我国企业专利诉讼费用的负担,将更多资金用在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上。文章中详细分析专利保险的功能与缺陷,并给出我国建构专利保险制度的措施,充分发挥专利保险的作用。

[关键词]专利保险;功能缺陷;制度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3.047

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专利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竞争优势。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并不重视专利权保护,一旦遇到专利诉讼便手足无措,缺乏应对措施。通过专利保险可以分担风险、降低企业经济负担、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1 专利保险功能的分析

专利风险分散的主要手段就是专利保险,专利保险还涵盖以下功能与内容。

1.1 给予资金支持

提供资金支持企业拥有平等条件公平参与专利诉讼过程,保证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专利诉讼中,可以将资金用于其他投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及发展上。

1.2 分担诉讼风险

正常情况下,专利诉讼的风险都特别大,主要因为专利诉讼牵扯到法律技巧、技术理论和管理方式等多项内容,导致其复杂性极高,而且最终的判决结果存在很大的不明确性。特别是在当前的科技领域中,专利诉讼官司的成败有时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未来发展。由保险公司分担专利诉讼风险,也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1.3 保证企业利益

大部分企业资金有限、规模偏小,当遇到大型企业利用专利诉讼威胁时,为了企业生存不得不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和解渡过难关。而专利保险则可以给企业增加有利的筹码,有资本、实力与大型企业进行专利诉讼。

1.4 其他功能分析

专利保险可以全面保护企业重要的专利权资产,并将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摊给保险企业,自己可以将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专利保险可以使企业有效管理预算支持;降低专利诉讼对企业利润的冲击,避免侵权者瓜分市场。

2 我国专利保险现状与不足

就目前来说,我国专利保险制度推行中存在一些障碍,接下来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

2.1 企业角度分析

(1)企业自身存在问题。近些年国际性企业兴起对我国企业的专利侵权诉讼,让我国很多企业烦不胜烦,但这也体现出专利权的重要性。可是依然有一些企业觉得专利保险费用昂贵,本着能省则省的理念不愿意参保;或是觉得专利诉讼过于耗费资源,倾向于利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不用投保,无法有效运用专利保险。

(2)专利保险费用过高。即便企业意识到专利权的重要性,但高昂的保费也让很多企业却步不前。觉得如果将保费用于企业运营,将会获得更加客观的利润。专利保险受到风险评估、风险规避等因素影响,保费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行业拓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大头,较高的保费自身无法承担,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2.2 保险企业角度

基于保险企业角度,传统财产保险业务已经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如果继续开发这种险种,将会造成保险效益降低的局面。分析专利保险市场可以发现,整个行业处于尚未开发的局面,大量专利权人都是保险业者可以挖掘的客户,预期收益可以比拟现有的成熟险种,因此专利保险市场对保险从业者有着较大吸引,但也面临新的问题。

(1)难以全面计算专利权价值。专利权价值是专利执行保险的基础,只有正确衡量专利权价值才能避免出现超额保险或不足额保险。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倾向利用私下和解方式解决专利纷争,保险业者无法了解专利权的实际价值,造成专利价值评价不客观的情况。

(2)专利保险的费用居高不下。虽然美国专利保险发展较为完善,但其保费也存在过高的情况。欧盟的专利保险也从这点出发,给出很多完善措施,但保费依旧居高不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主体部分,本身资金规模有限,因此降低专利保险费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3 政府政策因素

保险企业开发新的险种既需要想法,又需要得到资金支持,整个开发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但新的产品本身缺乏保护,行业从业者很容易进行模仿,造成商机丧失,这也是大部分保险企业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产品的原因。

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保护新产品,鼓励行业从业者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组织保险行业共同建设保险咨询网络平台。如果可以搭建一个咨询平台,可以提高主管机关的审查效率与质量,也能促进保险商品品质与创新。

3 中国专利保险制度的建构措施分析

3.1 企业角度分析

企业自身要对专利的附加价值有一个全面了解,明白专利权带来的风险,做好专利权保护与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专利权策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改变专利侵权诉讼的错误看法,虽然专利侵权诉讼要花费大量资金,却可以捍卫自身权益。

同时,企业要全面衡量专利权存在的各类法律风险,并详细开展市场分析、产品分析等,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专利保险。这样充分发挥专利保险的作用,当遇到专利权诉讼时可以及时分担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压力。

3.2 保险企业分析

降低专利保险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专利的风险评估费用极其高昂,但专利诉讼发生的概率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当专利保险投保人数量显著增加时,保险公司的处理效率会明显降低,需要全面评估每个专利的风险。考虑到这些问题,部分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想法:专利评估时间可以延长至诉讼程序发起前。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降低保险成本,对投保人来说降低投保费用,但当发生侵权事故时,会对被保险人的权利和处理效率带来严重影响和阻碍。因此该方法是否使用还有待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和商榷。为了有效避免部分大型企业故意拖延诉讼时间与进度的情况出现,并以这种方式威胁中小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诉讼终端裁决机制+专利保险制度(强制性),如可以推行强制仲裁制度,保证中小企业在专利诉讼过程中与大型企业处于平等地位,保证最终结果的公平性。

3.3 政府政策方面

(1)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降低新保险商品保障度不足出现的从业者创新意愿降低,可以采取有效的新保險商品保护措施,如给予一些新的保险商品一定时间的专卖保护。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新保险商品保障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险商品审查效率。主管机关应扮演积极辅导与管理者的角色,降低审查限制,以加速新保险商品的上市为主要目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幅度提高政府对保险商品的审查效率,大幅度缩短审查所需时间,一定程度激发保险企业开发新商品的积极性。

4 结 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无形资产价值体现,我国推行专利保险具有较大空间,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专利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但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吸取国外经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专利保险制度。文章中详细分析专利保险的功能及现行制度的缺陷,给出健全中国专利保险制度的措施,推动我国专利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专利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7.

[2]郭咏梅.我国专利保险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3]肖冰.知识产权保险之困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106-110.

[4]刘媛.欧洲专利保险制度:发展、困境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6):107-111.

[5]王京阳,胡雪枝,张振海,等.中国专利的现状问题解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18).

[6]毕桂花.专利权共有的法律风险研究[J].中国市场,2017(27).

[7]刘顶,张金柱.探讨如何应对专利的侵权诉讼[J].中国市场,2017(22).

[8]姚硕,陆婧楠.专利信托融资中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分析及规避[J].中国市场,2016(31).

作者:庞鑫

诉讼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篇3: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建构

摘要:知识产权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财产。市场竞争及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决定企业的知识产权存在侵权与被侵权的法律风险。这种法律风险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我国至今还没有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实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符合知识产权法保护知识产品的宗旨,也符合保险法的“保险利益原则”。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保险,目前需要的是政府的引导,而关键是保险业的实践。

关键词: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险 诉讼费用

作者简介:杨德齐(1971-),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央财经大学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当今时代,知识产权在商业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其存在的风险也日益为各国立法所重视。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将导致经济的崩溃”。高风险高收益的知识产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实现风险分摊或风险转移,无疑是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显得滞后且代价昂贵。所以不论是因被侵权而主动寻求司法保护的公司抑或是因各种原因进行被动防卫辩护以减少赔偿的公司,都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战略来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一般而言,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可以从容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但势单力薄的小公司或个人寻求司法救济时却通常因为诉讼费用昂贵而不敢问津。知识产权保险机制,恰恰可以分担相关权利人的上述风险,有利于其维护和实施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面临的风险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面临如下几种风险:一是成本风险。知识的创新需要投入,知识创新的投入最终能否转化为“知本(资本)”并获得利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二是效率风险。知识的更新速度在日益加大,而从知识的创新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知识创新投入到利润实现的过程中存在效率风险。三是法律风险。尽管当权利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但是风险仍然存在。比如诉讼存在着败诉的风险,诉讼胜诉后存在着执行不能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法律风险来分析。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又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具体表现在:1)无法通过法定程序取得知识产权的风险。知识产权的授予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其中,著作权是以作品的产生为条件而自动取得的,即著作权自动保护原则①。商标权需要通过特定的行政程序即注册,产生商标权。至于专利权的取得,则需要履行更为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因此知识产权能否顺利依法获得是不确定的。2)未能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的风险。例如有的法庭审理持续时间很长或者最终做出的判决又不可立即执行,从而造成了现实中的许多具体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实施。这两种情形下权利人还未取得知识产权,因此不能纳入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知识产权保险可承保的风险主要指知识产权的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1)被竞争对手提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风险。随着法律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的好诉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公司和企业时刻面临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者是被竞争对手侵权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侵权,当企业在决定是否投放一件产品或方法、或注册一项商标或专利时,应该首先对可能面临的侵权风险进行评估。这涉及到对现有的注册和在先技术的检索,并及时将其获取的专利信息向专利部门通报审查;2)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的风险。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时,企业的声誉、经济利益都可能受到影响。而寻求司法救济时的诉讼成本也可能拖垮小企业。在人才流动市场化的环境下,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高管违反约定及禁业禁止规定的现象层出不穷。

降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是风险防范,即防范于未然。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补救更加有利,风险也更小。企业管理中应当充分重视对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的管理。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专门化。就国家而言,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专门化和行政机关行政的专门化。就企业而言,专门化管理主要体现:建立自己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树立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企业有了发明创造,就要尽快申请专利,有了商标,就要尽快申请注册,并建立法律实务部门;增强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法律风险教育,预防法律问题的发生。除了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外,企业必须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制约知识资本资源的流动风险等。

尽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在防范,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权利人的防范措施并不能完全使权利人在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避免重大损失。有些损失甚至于让企业遭受重创而一蹶不起。因此,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二、知识产权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风险分担。作为一种转移风险的办法,它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将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从经济角度上说,保险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意义上讲,保险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合同安排。

知识产权保险指以知识产权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是一种将风险从权利人转移到保险人的方式。

下面分别对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从保险的特征和作用上来看:保险是以风险损失的存在为前提的,“有风险才有保险”。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尚不足以充分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所以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时有发生,不仅对权利人因知识产权可获得的期待利益带来影响,也对侵权人因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而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震荡。知识产权的风险性或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必要性。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②”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知识产权及其相关利益是法律承认的利益,因知识产权侵权所造成的损失,是符合保险学原理中的“保险利益原则”的。此外,知识产权侵权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具有偶然性的特征。所以,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风险损失仍属于保险的可保利益范围。需要强调的是,保险制度上所称“填补损害”,不仅具有填补被保险人的财产或利益所受积极损失的含义,而且具有填补被保险人因为承担赔偿责任而受消极损失的意义。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以及被保险人依法对侵权人提起诉讼所造成的财产之不利益为标的的知识产权保险,是符合保险的基本功能的。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近几年来,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一方面体现了权利主体维权的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给很多主体带来诉讼上的负担。从当前越来越频繁的知识产权诉讼来看,呈现出诉讼主体广泛、法律关系复杂、技术性强、取证和举证困难、侵权种类和形式多样、赔偿数额难以计算等特征。首先是知识产权诉讼的数量明显增长。以我国为例,2001年、2002年、2003年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一审案件分别同比增长8.62%、17.78%、12.61%;2003年受理的二审收案同比上升44.88%。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案件比例尤其高达80%,且高额索赔侵权案件增多,裁判确定的赔偿数额有所提高,特别是适用法定赔偿办法的案件明显增加③。随着专利授予量的增长速度增快,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其次是知识产权诉讼程序的耗资巨大,而且还在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就诉讼的费用而言,我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按《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每件收费500至10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其他诉讼费用还包括案件勘验费、鉴定费、公告费、评估费、审计费,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其他诉讼费用。在涉外案件中,还必然涉及国际差旅费、翻译费、国际长途、传真等费用。在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费用更为昂贵。

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诉讼周期长、费用支出大,从而造成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诉讼成本高,这其中还包括因疲于应付诉讼而失去了强化经营的时间精力和其他交易机会的机会成本。因此,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权利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有两方面的担心:一是在获得赔偿前能否支付巨额诉讼费用,二是在支付巨额诉讼费用后仍可能败诉。高昂的诉讼费用和无法预期的诉讼结果,使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由于难以承担这种风险而只好放弃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甚至直接放弃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就更加难以及时、充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正是在知识产权诉讼的刺激下,创造了新的保险市场。

具体而言,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知识产权保险将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和使用人的法律权利,解除了被保险人慑于诉讼费用昂贵而不敢提起诉讼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充分地保障被保险人实施知识产权的可能性,使被保险人不因支付侵权损害赔偿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另外还可以赔偿企业由于丧失知识产权而遭受的收入或利润的损失,这样做也维护了受害第三人的利益。2)知识产权保险有利于促成法律资源的均衡,实现司法公正。从根本上来讲,知识产权诉讼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诉讼,从法律上对侵权者的侵权行为给予确认,并通过司法判决制止其侵权行为,使被侵权人获得一定的赔偿,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在知识产权诉讼中,侵权者可能会通过法律上设置的反诉等司法程序来拖延诉讼。一方面会导致诉讼的周期进一步延长,权利人诉讼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市场空间、市场价值可能消失殆尽。这样权利人在付出了高昂的诉讼成本后,即使获得一定的赔偿,却已经失去了市场,甚至在诉讼大战中被竞争对手拖“痩”、拖“死”,实在是得不偿失。因为无论是起诉还是应诉,诉讼费用都将是一笔惊人的支出,这项不确定性支出可能因为当事人的无力支付而导致法律维护公正的功能无法实现。而知识产权保险则为转嫁这一财务风险提供了保险工具支持,从而对维护法律的有效实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所以,知识产权保险是一种实现实质公平的工具。

三、借鉴:美国知识产权保险机制。

知识产权保险在美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最为完善。知识产权最早被纳入保险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加利福尼亚法院于1988年在Aetna Casualty&Surety Co.V.Watercloud Bed Co一案中将CGL(商业综合责任险)保单项下的“广告侵害”险种解释为专利侵权(即认为专利侵权也是一种“广告侵害”,从而把知识产权纳入到保险险种当中)。此后,美国保险界顺应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而推出的新险种——知识产权保险,满足了争议双方当事人的需要,权利人因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费可得到保障,因应诉被控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辩护费也可获得承保。不论是伸张权利以对抗侵权的公司抑或防卫辩护以减少赔偿的公司,此时都获得了一个可靠的途径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索赔。这种保险的范围逐步涉及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包括:已经批准或未批准的专利、已注册或未注册的商标、版权、外观设计,以及发生不正当竞争、盗用商业秘密等侵权行为的场合。

美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包括商业综合责任保单之B类险种的广告损害责任保险(Advertising Injury Liability),以及专门适用于被指控侵犯专利权的专利侵权责任保险(Paten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surance);前者承保发生在广告活动中的侵犯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的侵权责任,后者承保未经授权制造、使用和销售专利产品的侵权责任。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是当被保险人作为被告被起诉侵权时为其提供法律辩护的资金和被保险人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时为其支付损害赔偿金。二是知识产权财产保险,即专利执行保险(Patent Enforcement Insurance)的扩大形式,它将承保范围扩大到商标、版权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当被保险人作为原告向侵权人提起侵权之诉时为其支付所必须的诉讼费用,包括无效与再审程序的费用都可以获得承保。

当然,与其他险种的承保一样,知识产权保险也须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在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中,有针对性地做了有效的设计。例如,专利权人欲获得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专利权人必须首先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进行全面检索以确保没有侵犯任何现有专利,并获得有关专利律师提出的没有侵犯专利权的意见时,才有可能获得保险。美国国际集团和莱克星顿保险公司提供的专利侵权责任保险是在非常有限的保险范围之内的,要求专利权人越过一系列重要和繁琐的程序障碍之后才可获得满意的保险。而专利执行保险是使专利持有人免受他人侵权的保险,同样基于索赔实现制承保,同样须经过严格的程序。

四 、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分析。

1、现状。

与欧美等国知识产权保险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保险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知识产权研究相对不足,致使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性风险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与对策来防范和化解知识产权制度性风险,导致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取得、实施、保护中遭受巨大损失。其二,与此相应的是,国内的保险界对知识产权还不甚了解,从而造成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险领域发展的滞后。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于2004年4月成功签署了一份《中关村知保合作框架协议》,率先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保险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探索中国知识产权与保险有机结合。该《协议》的中心议题是双方合作开展专利技术成果转让保险业务,从而迈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的第一步④。

2、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主要障碍。

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构建所面临的较大障碍,具体表现为:(1)中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产权评估师非常匮乏,人才的匮乏使得体制的建立缺乏基础;(2)公司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他们并没有没有很好地理解知识产权,而对于知识产权保险又十分陌生,使得新的险种的推行在一开始就有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恶意投保,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情况产生;(3)保险公司本身的准备不足。(4)中国知识产权法的运行和国际接轨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现在我国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诉讼费和律师费以及赔偿金额都有很大的宽松度,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不利于保险成本的计算和标准保险金额的定制;

从我国保险业来看,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创新能力薄弱、保险险种重复、针对性不强、组合性能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传统的有形财产保险市场已趋于饱和,处在徘徊不前的状态。据统计,平安产险1999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仅比上年增长5.3%,因此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是财产保险的当务之急⑤。在财产保险中,责任保险属于较新险种,规模较小,开辟面较窄。在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传统有形的财产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已经较稳定,竞争的余地在变小,而只有开发较新的险种,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契机——一个可供开发的新保险领域,中国保险业加快创新步伐,借鉴国外成熟险种,尤其是大力开发各类责任保险,才能为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滞后与我国的保险市场长期处于垄断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虽初步形成竞争格局,但出于规范市场、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的目的,对保险公司包括费率厘定在内的很多经营权仍然采取严格的实体监管策略。这虽然符合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但也产生了诸如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研发基于全新的风险,需要对保险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掌握。知识产权风险多数属于传统财产保险的除外责任,风险大、难控制、赔偿金额也不易确定。这都要求保险公司提高核保、定损、理赔的水平。诚然,开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本身就具有风险,需要制度上的很大改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国的保险业应敢于面对这一挑战,而不能等到人才的完备、时机的成熟、制度的完善等条件都达到了知识产权保险所必需的要求时再来推行该险种,而应当借鉴国外同行的发展经验,不失时机地迅速组织专门的机构人员,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经费,认真组织市场调研,提出可供选择的知识产权保险营销战略,在国内知识产权保险需求尚未完全成熟时,就研制出有效的保险产品,并引导扩大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为保险公司的未来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间接结果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本土化,以及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同步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掌握先进的竞争武器,积累竞争经验,增强竞争实力,而不至于长期落后于人。

3、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的制度设计。

笔者认为,1)从保险的设计来看,可以开发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商标侵权责任保险、版权侵权责任保险等险种。保单所承保的知识产权侵权,是指事实上的侵权或被诉称的侵权侵犯了被保险人的权利,包括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并不是一旦发生保单所概括的侵权行为便立即引起索赔,而是必须经过由被保险人提起的或是被提起的知识产权侵权之诉,从而引发了被保险人的抗辩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才能进行索赔。而且,保险人理赔的前提条件是该诉讼经过其核准,包括审查涉及诉讼的知识产权之权利的真实合法性。因此,被保险人在提出索赔请求时,要填写索赔表格向保险公司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这里的索赔请求并不指实际由被保险人提起的一件民事诉讼,不论民事诉讼的数量、原告被告的数量或权利请求的数量,只要是经过保险人核准的诉讼,都被视为引起由一项保单承保的一项索赔请求。2)从保险责任范围来看,保险人主要承保产生于被保险人起诉或应诉知识产权侵权的诉讼费用和民事损害赔偿责任。3)从保单限额的设定来看,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来确定保单限额的高低,涉及专利侵权的保险限额应略高于商标和版权侵权。这是由于专利侵权的诉讼费用和损害赔偿都明显高于商标侵权和版权侵权,相应地也要设定较高的保单限额。无论是在确定保单限额还是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涉及到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鉴于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其价值的不确定性,需要运用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来对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参考评估的价值,在合理范围内为保单设定高低不同的限额,可以按每次赔偿限额或是累计赔偿限额来计算,供投保人在投保时选择。至于作为保单起赔点的免赔额,则可以灵活规定。最后,保险赔偿的处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在保险承保范围内,被保险人应该支出的诉讼费用由保险人来代为支付,判决后如果确定由对方当事人来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则保险人就该部分费用享有向对方当事人的“求偿权”。这既维护了保险人的利益,又避免产生被保险人或对方当事人的不当得利。当然,为了避免保险人为追偿该笔费用而产生新的诉讼,建议法院在此时明确判定对方当事人向保险人偿付该笔费用。

保险人的赔付可以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1)当判决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时,如果被保险人胜诉,则保险人代付费用后取得向对方当事人的“求偿权”;如果被保险人败诉,则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代为支付诉讼费用。(2)当原告(被保险人)撤诉时,如果原告无过错,仍由保险人代付费用;如果原告有过错恶意撤诉,则保险人不赔付。(3)当调解而由双方当事人协商承担时,如果承担的份额符合公平原则,则保险人代付费用;如果承担份额有违公平原则明显有损保险人利益,保险人按公平原则确定的份额进行赔付。

五、结论:

鉴于国外的保险业已顺应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已逐步构建了全方位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为企业有效地维护和实施知识产权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护。我国的保险业应学习和借鉴上述知识产权保险的成功经验,开发适合于中国的知识产权险种,使之成为知识产业风险利益制度中新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并无法律上的障碍,因此需要的不只是理论界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需要保险业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肖小锋. 从“337调查”看知识产权保险. 法制与社会[J],2007,(8).

[2]任少刚. 知识产权保险——为企业保驾护航. 现代商业[J],2007,(14).

[3]周美华.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研究[D]. 中南大学: ,2007.

[4]胡玫,朱雪忠. 知识产权诉讼费用保险机制探析. 中国发明与专利[J],2007,(6)

[5]孙宏涛. 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研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J],2006,(4).

[6]高留志. 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特区经济[J],2006,(2).

[7]胡丽君. 试论美德两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注解:

①《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五条二:各成员国在提供著作权保护时,不得要求被保护的主体履行任何手续,也不得要求被保护的客体上一定要附带任何特定的标记。我国著作权法也有相似的规定。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2条.

③ 曹建明.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发展——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司法保护专题报告.http://www.chinaiprlaw.cn/file/200406012 666.html).

④吴辉.中关村建立知识产权融资与保险机制.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4月24日版

⑤段昆.当代美国保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7

作者:杨德齐

上一篇:电力工业营销环境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调整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