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法律制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对于农业保险法制制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际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保险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从而为农业生产者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对农业保险法制制度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希望促进我国的政策性建设而献出绵薄的力量。

第一篇: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我国保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摘要: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非常坎坷,曾经一度非常火热但因市场不完善、道德风险大等因素而被叫停。而近几年,随着大众消费需求、信贷需求的增加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证保险市场又开始变得火热起来。2009 年修订的《保险法》将保证保险纳入财产保险这一类别之中,但未作出相关具体规定。然而,学界和实务界对保证保险的定性仍有争议,最高院对此的观点也有反复。本文结合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采纳“保险说”观点。从保护各方当事人权益的角度进行串联,重点保障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知情权;保护投保人的自主选择权;保障被保险人的预期利益。结合保证保险法律关系中的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现实乱象:部分保险公司收取过高保费,使得借款人的融资成本达到年化 24%以上;有保险公司与 P2P 平台合作产生巨大经营风险等等。试图阐述解决方法和完善我国保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细化《保险法》对保证保险的规定、推进社会信用等领域立法、加强银保监会监管及保险行业自律监管等。

关键词:保险法;保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

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非常坎坷,曾经一度非常火热但因市场不完善、道德风险大等因素而被叫停。而近几年,随着大众消费需求、信贷需求的增加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证保险市场又开始变得热门起来。

保证保险是以履约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投保人为履约义务人,被保险人为权利人。保证保险能辅助借款人提升自身信用,保险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也为借款人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经济下行环境下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融资难困境,其理念和發展符合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故而保证保险行业的有序发展亦尤为重要。

一、保证保险概述

(一)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立法现状

1.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我国保证保险领域立法现状

(1)法律法规层面;(2)法律解释层面;(3)其他规范性文件层面。

(二)保证保险法律属性争议

1.保证说;2.保险说;3.二元说。

(三)本文对保证保险法律属性的界定

二、保证保险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权益保护与平衡

(一)对保险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1.保险人代位求偿权;2.被保险人也需承担如实告知义务;3.分配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资信审查义务;4.建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风险共担机制。

(二)对投保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1.保费利率浮动范围的确定;2.保证保险能否用于 P2P 来拓宽融资渠道;3.避免保险人捆绑销售和非法催收。

(三)对被保险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1.承保范围是否包含投保人的故意行为;2.保险人不能简单用最大诚信原则来抗辩;3.对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权进行限制。

三、完善保证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细化《保险法》对保证保险的规定

(二)推进相关法律的制定

1.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2.出台金融借贷利率上限的规定。

(三)加强对保证保险行业的监管

1.加强银保监会对保证保险的监管

近年来银保监会已经针对保证保险的特殊之处发布了针对性的《征求意见稿》用于防范行业风险,对经营融资性保证保险的保险机构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上文所述,银保监会的监管存在不明确的规定,对保费的监管需要银保监会研究制定合适费率上限,避免借款人综合利息费用过高。②同时银保监会也应从多方面进行细化审查,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是否改善捆绑销售、非法催收等既有问题,深入研究相关合理对策,以保障现有规则的有效实施落实,协助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和信用环境。

2加强我国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

行业自律协会的监管是另一个维度的监管,同为保险公司的协会成员更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保证保险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和自律监管是无法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行业协会的职能有:开展保险公司年度信息年度信息披露、建设保险经营研究数据库、撰写发布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各项制式培训、举办行业峰会以促交流发展等等。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律,行业的发展也少不了行业协会来进行自律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遵守践行,每个公司的合法经营也少不了员工的审慎态度。目前保证保险行业对于通晓保险业和银行业规则流程的人员有非常大的需求,对于此类专业人员的培养,行业协会也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人员培训看似不等于监管,实际却是一种有效的自律监管措施,因为目前保证保险需要有大数据对接来防范风险,需要大量精通相关操作系统、甚至是精通编程的从业人员,只有提高了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才能保证合法合规经营,行业协会有能力去进行相关培训,也应更加重视此类培训。

四、结语

保证保险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中已经展示出了它增加信用、加强资金流通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中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也将其大部分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银保监会在近几年也加大了对保证保险行业的监管,体现出国家对保证保险行业风险规避的重视和对保证保险有序发展的殷切希望。

保证保险与一般财产保险有许多不同,应加重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对于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权也需要进行限制,对保险人的合同解除请求权也要作出一定的限制。这些都需在现有《保险法》基础上作出补充,但我国《保险法》对保证保险除了规定其属于财产保险外鲜有提及,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的立场也有反复,各地法院观点也不尽相同。而保证保险最近新暴露出的保费利率过高、捆绑销售、非法催收等问题也亟待规制。保证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频现,不仅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也不利于现有问题的解决,不利保证保险乃至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文君.保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以宁波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4.

[2]余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8.

[3]乔石.论诉讼财产保全保险的模式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138-146.

作者:王般若

第二篇: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对于农业保险法制制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际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保险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从而为农业生产者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对农业保险法制制度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希望促进我国的政策性建设而献出绵薄的力量。

关键词: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对农产品的需求最大的国家。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并且需要及时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为改善我国农业的法律制度提供帮助。尽管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拓宽经济法学的设计,实现农业保险的开创性发展。这样不仅可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建设,还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保险制度中,已经不断地实现了保险、科技以及金融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随着农业保险的不断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法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相比,已经不单单是农业生产者自己参与种植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国家干预农业的情形。农业保险组织的大力发展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鉴于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我国的农业仍然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控制,不断的开展管理,扶贫和保护措施,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农业保险更加稳定的运行,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的,有效的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者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坚强建设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加强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对于农业保险的建设,一方面就是加强我国政府对于农业保险制定的干预强度,通过政府干预,不断的强化农业保险的可实施性,利用农业保险的形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是。加强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通过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者的保护,在自然灾害降临时,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经济补偿,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主要为平苦农民,很难做到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农场主机械生产,因此,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事故,会给农业生产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加强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不只是有利于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更加可以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加强我国农业保险法制建设的可行性

在我国进行农业保险建设的可行性,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具有有利的经济条件可以支撑我国建设农业保险,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稳步的发展,为我国的农业收入增加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的提高,使得农业保险的发展目标可以有效地实现,更加为我国的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在上海市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为我国建设农业保险机制做出了优秀的示范,上海的农业保险。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上海的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优化,以及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的优化,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全国各地的农业保险服务,进行示范,有利于推动整个国家农业保险法制制度的建设的步伐,为实现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向我国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我国农业保险建设与商业保险建设的不同

(一)经营目标不相同

与商业保险相比,农业保险建设的经营目标不一样。商业性农业保险主要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发展目标,而农业保险制度一般是由政府有關部门依据政策目标为特定的规划而设立的,它主要是以社会的主体效益为主,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为保证农民的经济收益提供保障,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二)经营的方式不相同

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在制定过程中,首先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制定的。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保险保障,只要在保障的过程中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那么它是不会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的,而是由国家政府对保险进行间接的管理。农业的商业型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受到国家经济和法律的支持,才能够实现稳定的运行,而农业保险建设主要的经营模式是,由国家提供资助或者是补贴并且享受国家带来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对农业的稳步发展,因此,两者之间的经营方式也不尽相同。

四、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政府支持责任的法律定位不准确

在我国农业保险的立法过程中,政策性的保险立法是我国经济法立法环节中的弱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快速发展,对加快我国构建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对新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以往的农业保险制度中吸取经验。也以往的制度建设为经验,对我国法律政策的环境进行详细的探究。这样在新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过程中,才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在这些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加强政府的参与,不断的强化政府的作用和地位。使得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可以符合我国政策的精神,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落实政策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建设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在保险机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再保险在我国保险业务中的重要性。对我国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保险机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的在保险机制发展薄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在保险制度和法律的发展缺位,并且重视程度也不够,对农业发展的补贴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够,因此,制约了我国的的农业保险发展,在之后的法律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者的负担,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人们的利益。②我国政府对在保险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给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补贴力度虽然不断增加,但是与我国的农业经济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应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③我国提供再保险业务的公司相对少,目前,我国提供再保险业务的公司只有几个,并且这些公司的经营模式依旧采用商业经营的模式,以营利为主,所以难以保证广大农业生产者都能够得到保障,受用面相对较窄,很难取得全方位的应用。

五、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法制制度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不断进步,农村建设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建设。对遭受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对改善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法制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①不断地对我国的农业保险立法进行完善。在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外国的立法经验。不断的对我国的农业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总体来看,为了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制建设,应该在采取同一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同步的其他制度规划和构建,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模式,并且在法律实施以后,我们需要严格的践行法律要求,从而使得我国的法律建设展现出充分的优势。只有不断的将法律建设的细节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使得各个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以相互的配合,从而形成制度创新的最佳效益。如果单纯的使用一种模式,就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建设适用于各个地区,因此,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法律模式建设,各取所长,构建一整套完整的立法模式。实现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②要构建合理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进行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的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参与,加强对保险经营模式的管理。并且由我国政府强化农业生产者的保险业务,对参保农户进行相应的保险补贴。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结束语

尽管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不斷的对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更加稳步的运行,为实现国家的经济效益提供帮助,更主要的是维持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健康稳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农业生产与法律的结合。不仅使农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并且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者的损失,为保障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长健, 屈怡, 廉靖.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 2009(01):18-21.

[2]刘洁. (2009).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广西大学).

[3]鲍武樱. (2013).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安徽大学).

[4]吴胜利,马梅凤. 国家支持农业保险法律制度论纲. 西北金融法制文萃——陕西省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2005-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北京 100088)

作者:孙增辉

第三篇: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浅析

[摘 要]医疗保险作为民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存在立法层级较低、执法体系尚不健全和司法救济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文章在剖析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医疗保险立法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

1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医疗保险在我国一般指基本医疗保险,是将多渠道筹集的经费(保险费)集中起来形成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用于补偿个人(被保险人)因病或其他损失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基本医疗保险以国家立法的强制性为基础,通过个人、单位和国家各个层次分别筹集医疗保险基金,通常认为属于社会保险中的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采用个人缴费和单位补贴相结合的保险模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用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保险模式。2011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提出了 “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对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解决社会公民防病治病的问题,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筹集、运行、分配和支付的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既是对基本医疗问题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解决的经济制度,也是国家在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运行模式中对个人与整体利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社会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因疾病或者非因工伤产生的医疗费用提供相应资金帮助的情况下,所涉及的法律规范指向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进行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为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2 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层级较低

我国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处于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于2011年6月29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两部法律法规仅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尚未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予以具体规范。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工作的法律规范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务院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于1998年12月14日施行)、《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于2003年1月16日施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07年7月10日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于2008年10月25日施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于2009年3月17日施行)、《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于2012年8月24日施行)、《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于2016年1月3日施行)等。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层级较低主要表现为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立法主要是以省、市级的地方政府为立法主体的地方行政立法,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且各区域内难以统筹等,这样的立法现状不仅有悖于医疗保险重要的社会地位,而且难以监管医疗保险正常规范的运行。

2.2 医疗保险执法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的医疗保险核心执法主体队伍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但是各执法主体不仅因各自利益关系缺乏协作性,而且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卫生部门以及药品监管部门等的各执法部门尚未建立共同联动机制,对合谋骗保、倒卖医保药品等医保基金欺诈违法犯罪行为予以监管。与此同时,受执法人员个人意志和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执法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能否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时间两方面,例如擅自更改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法定程序、擅自拖延参保人员依法按时享受医保基金待遇等现象。医疗保险执法部门相互掣肘及执法人员缺乏规范性执法行为的现象,不仅妨碍参保人员享受法定医保待遇,而且亵渎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的权威性。

2.3 医疗保险纠纷缺乏司法救济机制

参保人员希望通过司法救济以保障自身的医疗保险权益,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医疗保险领域的司法救济以行政救济为主,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仅对医疗保险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并不利于参保人员权益的保障。

医保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以及医疗服务中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均属于医疗保险运行的范畴,这一系列的运行过程均需以立法的形式对医疗保险予以调整与规范,因此,“立法先行”是世界医疗保险在发展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基于此,2020年实现以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题,虽然《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國社会保险法〉的决定》修正已于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但该决定并未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重大改革,医疗保险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医疗保障,更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等法规规章。

2.4 国外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德国于1883年通过《疾病保险法》,由此全球首个社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诞生,该法为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提供强制性疾病保险,但是农民工不在该保障范围内,保险费的工人自行缴纳2/3,企业主缴纳1/3。德国经过多次改革,最终形成以强制性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为主,以特殊人群的福利性医疗保障、自愿性商业健康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1997年颁布《疾病保险费用控制法》,并主要围绕费用增幅、以收定支、稳定缴费率等方面的医疗保险收支问题进行改革;2004年《基本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开始施行,强调减少基本医疗保险责任的同时增加参保人责任。2009年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正式确立“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系统(简称DRG系统),将DRG系统与德国医疗服务相结合,建立由法定疾病基金、商业健康保险协会和医院协会三部门的“医院给付系统”。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于1995年在全国建立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该法规强制要求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缴纳护理保险金。

1991年6月28日《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的通过,确立了俄罗斯医疗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俄罗斯为适应本国的医疗保险环境,在《关于部分修订俄罗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其一,被保险人有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公司的权利;其二,扩大强制医疗保险的给付范围,目前给医疗机构的强制给付范围包括薪金、工资、支出成本、药品和食物五个方面;其三,允许私人医疗机構进入强制医疗保险体系。但是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资金缺口大、医疗服务水平低、医疗效率低以及国内药品市场腐败等。

日本于1997年12月制定《护理保险法》并于 2000 年 4 月开始实施,由此,日本新型的老年人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形成。

3 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3.1 完善医疗保险立法

我国医疗保险立法主要以国务院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立法为主,这与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采用地区性试点模式紧密相关,但是,医疗保险立法层级低不利于保障医疗保险的正常运行,因此,提升医疗保险立法的层级、确保医疗保险立法由地方立法向国家立法的转变是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医疗保险的立法在总结试点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适时地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医疗保险法律,将分散的医疗保险行政立法上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高层级立法。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仅对医疗保险制度作出原则性和授权性规定,要想确立医疗保险立法整体框架,就必须在《社会保险法》原则性规定的框架下,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和具体。

3.2 严格医疗保险执法工作

医疗保险执法活动涉及医药卫生、财政审计等执法部门,是众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性过程,这就要求医疗保险执法中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以医疗保险基金为核心的执法部门协作体系。首先,确认部门权责范围,建成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为核心,以卫生监督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辅的协同执法队伍。其次,搭建医疗保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将各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与共享,以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前提条件与技术支撑。最后,建立执法人员惩处机制,严格执法人员的准入与考核机制。与此同时,执法部门应转变监管理念,由制止性的事后监管向预防性的事前监管转型,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有效性。

3.3 构建多元化医疗保险司法救济机制

建立由参保人员、用工单位、经办部门和司法部门等多方参与组成的医疗保险纠纷解决机制,以确保参保人员的医疗纠纷得以解决。与此同时,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和完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扩大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纠纷解决途径和加强第三方监督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1] 郝春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医保治理体系,提升医疗保险治理能力[J].中国医疗保险, 2014(9).

[2] 韩志奎.医疗保险法治建设的短板与对策建议[J]. 中国医疗保险,2016(8).

[作者简介]赵竹君(1987—),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法学;通讯作者:李源(1983—),男,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法学。

作者:赵竹君

上一篇:安全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夏季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