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行政执法论文

2022-04-19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22)【摘要】专利行政执法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广西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仍然存在专利行政执法机构不全、队伍弱、条件落后、案件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标准化与行政执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准化与行政执法论文 篇1: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多维度思考

【摘要】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对整个法治政府的建设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行政执法存在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执法责任、执法方式、执法观念滞后等方面的诟病。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行政执法规定的完善,从执法方式转变、执法过程参与、执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发,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以促进当下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行政执法 规范化 诟病 完善

问题的提出

较之于行政立法与司法,行政执法系法定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行政管理的行为,具有行政性、法定性、国家强制性等特征。一般而言,行政执法仅针对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于具体的对象或案件。在现代依法行政改革的推进下,行政执法作为行政管理行为的重要方面,亦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弱点,其规范化、可控化自然应该成为现代行政法治建设的重点,从而推动我国行政领域法治化水平的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口号,要求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也成为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行政执法规范化、可控化作为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在要求,可谓现代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对整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时下,我国行政执法建设可谓取得显著成效,“综合性执法”、“运动式执法”、“问题式执法”等极大地提高了现代行政执法的效率,公平、公正、合法、廉洁等执法观念深入人心,执法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行政执法不仅存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缺失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执法方式、执法责任、执法权约束等诸多不规范之处,“城管暴力执法”等类似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掣肘整个行政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此,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其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成为现代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以推动依法行政改革的进程。

我国行政执法不规范的表现形态

综观当下行政执法机关的种种行为,其不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行政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执法裁量难以约束。根据法律的约束程度不同,行政执法行为可分为羁束型的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型的行政执法。其中,羁束型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事项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自由裁量型的行政执法即在法律、法规、规章或政府规范文件的规定下,行政执法者可根据实际进行执法范围、执法方式、执法数量等方面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法律+事实=决定”的行政执法模式,羁束行政执法自然能够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符合行政执法规范性的要求;而自由裁量行政执法模式下的行政执法则并不必然符合行政执法规范性的要求。此时,我们并不能责难既定的法律法规,要求其对种种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我们应该从行政执法行为本身出发,进行行政执法程序的完善。

时下,随着依法行政建设进程的推进,程序正当已成为行政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保证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权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意识到依程序行政已经成为规范和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规则,且通过制定行政执法程序性规范来实现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约束,从而实现行政执法的规范性。

纵观全国各省市,重庆市在2008年制定了《重庆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辽宁省在2011年制定了《辽宁省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但仔细分析两个省市制定的规定,其对行政执法的标准化流程规定得较少,偏重于从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视角进行立法。可见,当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行政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已成为执法规范性实现的重大障碍,不仅难以实现对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约束,而且阻碍行政执法体制的完善,有待在之后的改革中予以完善。

第二,柔性执法方式缺失,行政执法礼仪规定不明确。从北京“城管执法人员被女商贩咬伤手臂事件”到石家庄“六十岁老人被围殴事件”,从江苏“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到湖南临武“城管执法冲突事件”等近年来发生的众多典型案例中,行政执法手段“硬化”、暴力执法等成为我国行政执法领域的另类“代名词”。其不仅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而且给行政执法规范化蒙上了阴影,阻碍行政法治化的实现。诚然,根据行政执法国家强制性的特征,强制性的行政执法方式确有其合理之处;但执法方式“硬化”、“暴力化”则是其不规范性的突出表现,稍不注意便会发生变质,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可见,行政执法方式“硬化”、“暴力化”并不利于其规范化的建设,柔性执法方式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而促进行政执法方式的文明。

同时,综观全国各省市在行政执法的规定上,容易忽视行政执法礼仪方面的规定,仅仅强调亮证的规范化。行政执法作为政府与群众直接联系的桥梁,不仅反映了广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能力的高低,而且承载着党和群众深厚的感情方式。执法礼仪作为行政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中重要环节,是执法队伍社会公众形象的外在表现,亦是党和政府外在形象的直接代表。

实践中,城管执法和文化执法队伍在服装及编号上并未进行统一的规定,尤其是县市一级,服装及编号由执法大队队长进行设计,导致行政执法礼仪统一性缺失,执法礼仪不规范。相应的,执法礼仪规范也随之呈现简单化、概括化的特征,阻碍执法礼仪规范化的实现,有待在之后的改革中予以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第三,执法观念滞后,群众参与不到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进步,政府行政活动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社会秩序维护向社会公共服务转变,以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相应的,行政机关和社会公众也从传统相互对立的局面转向相互沟通、合作、服务,以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政府行政执法亦样,传统全能执“罚”、消极执法、“权力执法”的行政执法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有限执法、积极服务、“权利”执法的新行政执法模式成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然,从而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

其中,公民参与作为行政执法民主性、公正性、公平性的集中体现,自然成为新行政执法模式的必然要求。其在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的情况下,促使行政执法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有助于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建设。然而,传统行政“权力”执法的背景下,行政机关“管理本位”、消极执法的观念占据主导,排斥执法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随即,行政执法过程演变成行政机关的“单方执法”,忽视执法相对人或公众的意见表达,执法“强制性”、“暴力性”等非规范性问题应运而生,成为行政执法规范化实现的重要障碍。

第四,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掣肘行政规范化的实现。执法责任作为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行政机关以特定名义行使行政权力的应然之项,是政府依法行政实现的重要保障。当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行政机关执法责任追究应该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的前提之下,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从而实现对相关行政主体的责任追究。之后,广东省于2009年出台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对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予以完善,提出我们应当在明确相关执法主体的前提下,依法界定行政机关的职责,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追究。然而,囿于上述规范的地域性、体系不完整性、效力层级的低效性等问题,我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仍然处于不健全状态,阻碍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实现。

我国行政执法规范化的路径选择

抓住地方政府执法规范化的渴求,出台地区行政执法程序性规定。时下,随着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等现代法治方针的提出,全国各地方政府可谓迫切希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以提升政府行政的法治水平。以四川省为例,继1990年《四川省行政执法程序的暂行规定》颁布之后,其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颁布实施了《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和《四川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尔后,为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于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四川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在2013年又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规定的通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可见,近年来地方各级领导对行政执法规范化之渴求,以提升政府的行政执法水平。

契合时下行政执法程序性规定缺失的诟病,我们应该在先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发展需要,出台符合地方发展的地区《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待时机成熟之后,上升为中央立法。具体而言,针对当前偏重于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诟病,行政执法程序性规定应该针对一线的执法人员进行,严格规定具体行政事项的执法流程,限缩行政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其中,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要求具体、期限明确、责任落实的执法流程,保障执法公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开、亮证、告知、听证、说明理由、回避等程序规定,是当前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回应民意、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从而推进行政执法程序的正当化与规范化。

建立柔性执法方式,明确执法礼仪规定。所谓柔性执法方式,是与行政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等方式相对的,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以“理性、和平、文明、规范”为执法准则,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强制性,扩大文化教育的影响力,缩小执法关系人的对立面,从而实现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统一。其不仅有助于行政执法方式的文明,而且有助于行政执法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建设。

当前,针对实践中行政执法方式的诟病,我们应该改进执法方式,推行柔性执法,以和平、理性的方式来解决行政执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提升执法水平。具体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注重工作方式和态度,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行说理式执法方式,避免因为粗暴执法而引发群众不满和社会矛盾。同时,规定柔性执法的工作方式,抓好柔性执法方式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明确行政指导的重要性,完善人性化执法的方式;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坚持公平执法,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规范和标准,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公平、公开、公正地完成行政执法工作。

此外,针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所出现的执法礼仪不规范、不统一,执法礼仪规定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执法礼仪进行规范,制定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的《行政执法礼仪规定》,明确规范行政执法中的种种礼仪,包括着装、仪表、举止等,防止出现行政执法礼仪的地区差异,从而提升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

转变行政执法观念,建立执法公民参与机制。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理念之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单方”行政执法的理念,将公民参与、表达机制充分融入其中,实现行政执法的民主化、透明化、公开化。其中,传统的消极执法观念应该向积极服务观念转变,以“执法”即“服务”的心态来对待行政执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改变传统“权力”执法的诟病,建立以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权利”执法理念,防止出现执法不公正、不合规的现象,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实现。此外,基于现代“有限政府”的建设理念,政府执法观念还应该从传统“全能执法”向“有限执法”转变,充分听取和尊重公民意见,将重复、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略掉,综合行政执法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理念转变之下,公民参与成为行政执法规范化实现的必然。针对当前行政执法的诟病,我们应该建立行政执法的公民参与机制,增强执法透明度,使行政机关的种种执法行为接受社会监督,约束之中的自由裁量权,促使执法规范化实现。具体而言,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其一,建立公民协助执法机制,保障执法的公正性和参与性。行政机关虽据有大量行政资源,但面对纷繁复杂的行政事项,必有其力不从心之处。此时,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执法事项上,我们可通过公民协助执法的方式来解决困境,实现公民对行政执法的参与性,具体可通过公民个人、社区或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形式进行。

其二,建立公民参与的行政直达公开透明机制,保障行政执法行为的对外监督。具体实践中,我们可通过申请依据公开、证据公开、过程适度透明、结果公开的办法来实施,从而保障行政执法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其三,建立行政执法公民意见表达机制和参与决策、建议机制,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表达权,认真听取公民自身提出的种种意见或建议,从而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促进其规范化实现。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行政主体权—名—责的统一。针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的诟病,我们应该尽快出台专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从而促进地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具体规范的设立上,地方政府可以效仿广东省出台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以地方性政府规范或规章的形式对其进行规定,使行政机关责任追究有法可依。而就行政机关依法责任追究机制本身内容而言,我们应该回答好如下几个问题:谁执法;执什么法;怎样执法;执法如何规范;执法如何评价;执法责任如何追究。

其一,“谁执法”问题要求我们首先解决执法机关主体问题,即行政机关执法应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自身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其二,“执什么法”问题要求我们对行政机关的执法范围和执法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从而界清执法机关的执法权限。实践中,囿于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的交叉性和重叠性,我们应该在建立相应规范的前提下,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界限进行明确划清,从而保障岗位职责设置的科学性。其三,“怎样执法”则是关系到行政执法过程中程序问题的解决,要求设立正当、合理的行政执法程序,从而防止行政执法权的滥用。其四,“执法如何规范问题”和“执法如何评价问题”则关系到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考评监督体制的建立,防止执法的不规范性和低效性。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监督而言,我们应该设立以行政内部监督为中心的监督制约机制,落实行政听证制度、复议制度、审查制度、审核制度、执法公示评审制度等,有效保障对行政执法过程的监督;而责任考核机制的建立要求在设立相应考核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公众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参与。其五,执法责任如何追究的问题则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对行政机关过错行政行为和违法行政行为进行追究,从而实现对行政机关执法人员执法效率的提高。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吴涛

标准化与行政执法论文 篇2:

广西专利行政执法能力现状探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专利行政执法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广西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仍然存在专利行政执法机构不全、队伍弱、条件落后、案件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保护发明创造,健全执法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健全执法制度成为广西当前及未来专利行政执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专利;执法;能力;探析

2015年,廣西的区域知识产权指数在全国排第17位,同比上升7位;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在全国排第9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 680件和13 571件,同比增长35.26%和40.4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0 807件,同比增长38.56%,授权量为4 018件,同比增长107.9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同比增长65.44%,在全国排第20位,同比上升5位[1]。“十二五”期间广西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如图1所示。

1 广西专利行政执法现状

1.1 高度重视,扎实基础

(1)重视发挥执法部门的作用。自治区级和设区市专利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均有领导主管,有人专负责,各项专利执法职责全面到位,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有效开展,成效显著。

(2)组建了专利行政执法队伍。自治区、设区市两级均设立了专职的专利行政执法队伍。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持有专利行政执法证的人数为87人,每个设区市都有3人以上。其中,持有专利行政执法证人数最多的南宁市有11人,持有专利行政执法证人数最少的贵港、来宾两设区市各有3人。其中,自治区专利行政部门设有执法与监督处,南宁市专利行政部门设有执法科。

(3)配备了专利行政执法设备。为改善专利行政执法条件,自治区、设区市专利行政部门分别配备平板电脑2台,专利检索软件2套,录音笔1支,移动硬盘1块,照相机1台,电话传真打印多功能一体机1台,并为专利行政执法人员配备了执法工作制服。这些设备为专利行政执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专利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4)重视执法培训宣传教育工作。自治区、设区市两级专利行政部门深入开展专利普法、展会执法工作,举办专利执法行政培训班等,增强了专利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力,提升企业、个人的专利维权能力和抵御能力。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创新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5)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自治区、设区市两级专利行政部门健全完善了专利行政执法制度,规范了执法行为。各市场主体的管理台账、资料、日志日趋齐全,专利产品来源、专利标志标注进一步规范。通过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基本避免了专利执法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维护专利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确保了专利市场和各项专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加强监管,规范市场

(1)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联合工商、版权、公安等部门开展专利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专利行政执法行动,加大对重点流领域专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广西打击专利违法行为的成果。2015年,全区开展执法行动共174次,查处假冒专利案件415件,同比增长63%,办理专利纠纷案件27件,同比增长125%[2]。“十二五”期间广西专利案件办案量如图2所示。

涉诉专利行政案件3件,占比不足0.7%。全区市场对专利行政保护的需求不断上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力度不断增强。

(2)加强重点展会的专利保护工作。组织制定《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在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发明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织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展会专利执法行动。其中,入驻第24届广西科技活动周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会、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5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等期间,共检查展会参展商品6 500件,纠正不规范专利标注行为100件,处理各类展会专利案件10件。

(3)加强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实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与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衔接,在建设中国(广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南宁、柳州、桂林等8个设区市开展维权援助分中心建设,负责辖区内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等。2015年,受理专利举报投诉18件,办理专利维权援助案件17件。

2 广西专利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2.1 专利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

专门的专利行政执法机构还不是设区市专利行政部门的必设的机构。目前,只有自治区知识产权局设有执法与监督处、南宁市知识产权局设有执法科,其他设区市均未设有专门的专利行政执法部门从事专利行政执法工作,而是由其他部门兼顾履行专利行政执法职能。这与当前的市场现状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明显不符,造成专利行政保护不到位、不全面等问题。

2.2 专利行政执法队伍不够强

一是持证在岗专利执法人员人数过少。目前,持有专利行政执法证的在岗人数为41人,占全区持有专利行政执法证人数87人的47.1%。专职执法持证人数不足3人的设区市有5个,占全部设区市的35.7%。由于持证在岗人员占比过低,专利行政执法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导致全区专利行政执法力量不足。二是少数专利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综合执法能力相对薄弱。三是个别单位依法行政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造成专利执法案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专利行政执法条件不足

自治区、设区市专利执法部门虽然配备了电脑、专利检索软件、录音笔、打印机等,但这些设备配置较低,且缺少执法记录仪、执法专用车及数码成像设备。建有专用口审庭的设区市不足1%。执法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长足发展。

2.4 专利行政执法经费投入不足

2015年,43%的设区市没有配套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经费,47%的设区设配套的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经费不足5万元。各设区市的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经费主要来源自治区级专利专项资金或国家的办案补贴,而这些经费相当有限。由于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经费配套不足,导致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没有高效正常开展,影响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持续发展。

2.5 设区市的专利行政执法制度不健全

虽然自治区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利行政执法规章制度,但64%的设区市尚未结合本设区市的实际情况建立本级专利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其余36%的设区市所建立的专利行政执法规章制度也仅限于与相关部门签订专利行政执法协议。缺乏有效的专利行政执法制度,部分设区市的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无法实现常态化。

2.6 专利行政案件结构不合理

假冒案件占比过大且增速快。假冒专利案件占专利行政案件的93%以上,且年均以63%以上的增幅在增加。假冒专利案件主要来源专利行政执法部门的主动查处,未能真正体现专利权人和市场的需求。这反映了专利执法维权的宣传培训不足,社会专利维权意识欠缺和维权经验不足等问题。

3 加强广西专利行政执法的措施

3.1 健全专利行政执法机构[3]

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专利行政执法机构既要承担日常的行政执法,也要充当所在单位,甚至辖区的法律顾问和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机构。设置专利行政执法机构,使专利行政执法机构成为各级专利行政部门的必设机构。通过在设区市、县专利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利行政执法机构承担本级专利行政执法职能,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力度,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有序的专利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2 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4]

一是保障岗位和人员。各级政府应当为专利行政执法增编增岗,专利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组建专利执法总队、支队或大队等形式为专利行政执法设岗定人,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二是提升专利执法人员能力。首先,各级专利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专利行政执法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法律法规和专利业务学习,使专利行政执法人员成为高水准的专利技术人员和法律专家。其次,根据各设区市、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培训工作。既要确保专利行政执法水平、能力协调发展,又要体现各地的执法特色,适合专利市场的需求。然后,通过开展专利行政执法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和标准化案卷评查等活动及印发《专利行政执法文件及案例汇编》《专利行政执法法律法规手册》等,进一步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三是加强对专利行政执法的指导。自治区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设区市、县专利执法工作需要和办案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针对性开展专利执法业务指导。四是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交流学习。设区市之间、县(区)之间、设区市与县(区)之间开展专利行政执法经验交流会。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专利行政執法业务骨干到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省、市调研学习,或请专利行政执法专家到现场指导。

3.3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执法条件[5]

一是将专利行政执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专利行政执法经费适用范围,实行专款专用,形成自治区级财政划拨,设区市、县财政配套的模式,保障专利行政执法经费有稳定、充足的来源。二是更新完善专利行政执法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配备先进的专利行政执法设备,更新落后的专利行政执法设备,为专利行政执法提供现代技术支持,保障专利行政执法高效进行。三是建设专利侵权纠纷口审庭。重视专利侵权纠纷口审工作,有条件的专利行政部门建设专利侵权纠纷口审庭,没有条件的专利行政部门加强同本级司法机关合作,通过引进派驻法庭(巡回法庭)的方式达到组建专利侵权纠纷口审庭的目标,为专利侵权纠纷口审和听证等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配备专利行政执法专用车辆。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调协,把专利行政执法纳入大的行政执法范畴,争取专利行政执法专用车辆编制,根据专利行政执法工作需求,购置专利行政执法专用车辆。

3.4 加强专利维权宣传培训

开展各类专利行政执法培训,提高专利执法保护意识,增加专利行政执法维权能力,丰富专利执法维权作经验,全面提升专利行政执法维权保护能力。提高广西各级专利行政部门执法水平,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为广西全民发明创造保驾护航。加大专利维权宣传力度,提升专利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鼓励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同专利违法行为作斗争。

3.5 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6]

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治病救人”的方针。充分发挥12330举报投诉平台和专利侵权判定咨询的作用,严格按照《专利法》《行政处罚法》等规定处理专利违法案件。做到宽严相济及依法执法,充分尊重和保护专利权人和违法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专利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

3.6 建立健全专利行政执法制度

依据《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执法办法》《广西专利条例》等,制定《广西专利条例实施办法》《广西专利行政处罚量化标准》等,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提供统一、可操作的执法依据。

参 考 文 献

[1]曾心茁,王智.申请专利要做哪些准备(上)[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5).

[2]广西科技信息网.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EB/OL].http://www.gxsti.net.cn,2016-04-21.

[3]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sipo.gov.cn,2011-06-27.

[4]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sipo.gov.cn,2011-06-27.

[5]于智勇.加强专利行政执法 护航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2).

[6]孔祥俊.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项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J].法律适用,2005(1).

[责任编辑:邓进利]

【作者简介】张勤亮,男,广西来宾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维权援助部部长,从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作者:张勤亮

标准化与行政执法论文 篇3:

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探析

一、行政执法的涵义

研究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首先需要从行政执法入手,弄清何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通俗的含义是行政机关对某些不法行为的处理或制裁。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目的的重要活动,它是法律、法规、规章得以正确实施的保障,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对所谓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存在不同意见。从广义上讲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执行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履行公务的全部活动"。从狭义上讲:"行政执法,是指在实现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前一种观点将行政执法定义为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的行为,所依之"法"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该定义实际上将行政执法行为涵盖了行政机关实施的一切行为,只要是合法的,就属于行政执法范畴。但是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的行为不仅包括依职权实施的行政行为,还包括各种守法行为,如政务公开,这是一种义务,将其视为行政执法明显是不合理的。而且行政机关的行为,根据对象,可区分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内部的日常行为,如工资发放、人事管理等,也是行政机关依法实施,但这种行为也不应归类于行政执法范畴。第二种观点实际上是将行政执法理解为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观点强调了行政执法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利害关系,将行政执法分为损益性行政执法和授益性行政执法。有的学者根据这观点将行政执法完全等同于具体行政行为,一切关于行政执法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这定义抹杀了行政执法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区别。事实上,行政执法行为是在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实施的,但不专指该具体行政行为,而是保障该具体行政行为得以实现而釆取的具体措施,如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为了确保处罚结果实现而实施的冻结、扣押等行为,才是行政执法行为,它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辅助性行为,其存在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实现,因此行政执法是一个过程性概念,依赖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但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结果没有必然联系,即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实现预期目的不影响行政执法的法律状态。

因此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受国家委托的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为保证预期目的实现而实施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既然行政执法定义为:在实现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那么,行政执法监督则是指监督主体在法定权限内,依据法定程序对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监察、规范、矫正的活动,包括对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的监督、对行政主体执法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行政权力不当使用的监督等等。

二、行政执法监督内涵及其特点

对行政执法的定义与范围做了清楚的界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定义展开对行政执法监督的讨论。行政执法监督故名思义,就是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也就是指监督主体在法定权限内,依据法定程序对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监察、规范、矫正的活动,包括对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的监督、对行政主体执法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行政权力不当使用的监督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确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各项监督主体的监督功能远未发挥最大效能,在实际监督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函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机关监督力度不够,职能发挥不足。由于政治制度设计及权力运行机制的原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监督行政执法权的方式上,主要是采取审议报告、听取汇报、进行检查以及撤销违法的规章、决定、命令等。极少采用罢免、撤职等威慑性较强的措施,行政执法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缺少完备的立法及高素质法律人才,人民代表大会对多数具体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存在一定的监督空白。

2、司法监督审查范围受限,效果不佳。首先,针对审判监督模式。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主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对于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行为等一般不进行审查。另外,我国部分法律也规定了行政机关对部分事项的审查具有终局性。以上法律规定一方面限制了人民法院的审理范围,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定行为的效果是否符合法律精神要求。其次,针对检察监督模式。我国的检察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即通过对严重违法乱纪,具备犯罪可能性的国家公职人员进行侦查和公诉,这种监督模式较为单一,效果受到了限制

3、行政执法部门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缺乏自制力。行政内部监督体制不全、独立性不足。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行政内部监督特只是做了原则性的笼统规定,对监督的主体、内容、程序等缺乏具体规定,造成了监督权的使用空白,导致监督难以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另外,根据我国的机构设置的规定,审计及监察等部门隶属于政府,各级监督部门并没有独立的人事、财务权力,这就导致行政机关各部门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借助统一的目标行使地方保护主义,共同维护部门利益,损害相对人的利益,从而弱化自身的监督职能。再者,不论是层级监督还是专门监督,都是由一个系统内部的人员进行,缺乏独立性,在现有的体制下,容易产生官官相护的现象。

4、社会公众监督制度架构缺乏,保障不力。社会公众监督是有关组织和个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基础是在于政务信息的公开。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缺乏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尽管我国于2007 年颁布《信息公开条例》,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充分,不注重实效,救济途径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5、执法监督主体地位不高,缺乏应有威力。执法监督主体通常与行政主体是平级单位,而且我国一向是一个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行政机关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最为突出、重要的角色。行政权力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部分行政执法监督主体,往往与相对的行政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行政执法监督往往会引发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三、一些地方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全面规范行政执法,加大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是各地各即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地方在执行和推进这项工作方面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广州市,很多的行政执法监督的相关工作交由其政府的法制部门落实。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作为地方的法制部门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有益的探索主要涵盖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工作,促进合法、合理行政。广州市法制办先对该市的市城管局、环保局等部门的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试点,并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踪。试点结束后,全面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量化、细化工作,逐个指导部门制定具体的规范性文件。

二是贯彻做好中央的关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工作。积极建立广州市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动态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动态管理。

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重新梳理行政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依据的工作。要求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重新梳理各部门、各机构的行政执法职权及其依据。并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对全市各部门的梳理工作进行推动和指导。

五是开展规章实施情况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工作。通过开展规章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客观全面地了解规章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一些地方法制部门在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先行先试的地区,围绕中央所倡导的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各地政府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有着很多有益的尝试,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更有效地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创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方式提供有价值的范本。

四、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探索与建议

以上对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行政执法监督仍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各种监督模式尚未充分发挥对行政执法的保障和监督作用,监督机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机制运转不灵,监督不到位,监督权虚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对行政权监督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相互吸收,去粗取精,摈弃简单、片面的否定态度,找出本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运转失灵的关键症结所在,开辟完善监督机制的新路径,彻底根除体政所进行的监督。为此,可对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行部分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对其几个方面进行改造。

1、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立法,研究制定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当今的行政执法监督办法都过于陈旧,是多年前制定的。已经与现今的行政执法监督的现实情况与工作完全脱节,研究制定新的、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迫在眉睫。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法律位阶较高的行政执法监督统一法律或行政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2、探索建立重大行政执法决策合议制。可以在部分地方探索重大行政执法决策合议制度。对于一些重大的行政执法决策,由行政执法部门提出建议,由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部门、行政执法所涉的行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对重大行政执法进行合议。合议的内容记录在合议笔录归档,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执行。这样就可以使得行政执法更有公信力,执行起来更有制度保障。

3、探索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如:探索在一些先行先试的城市,建立以地方市法制部门为首,在行政执法监督业务方面与各市直行政机关法规处建立起垂直领导体制的独立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和制度。

4、不断改进行政执法监督方式,完善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强化事前指导,全面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及年检制度;重视事中规范,实现执法行为全面标准化,加快行政执法电子政务建设等;完善事后追责,建立行政执法综合考核的长效机制等。

5、探索借鉴法制发达地区的经验,例如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建立符合内地社会具体情况的行政申诉制度。在香港,严格执法是政府的生命,如果立法得不到有效实施,就等于无法。香港法制获得相当成功,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严格执法,使行政法得到全社会普遍的遵守,不仅公民的活动必须符合法律,而且政府自身的活动必须处于法律的控制之下,这正显示出香港社会的行政法治特征。香港行政执法体现了几个原则:行政执法合法性原则。行政执法合理性原则。香港行政执法机关享有一定幅度自由裁量权力,这要求执法机关依照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去执法,防止显失公正处罚等现象的发生。

香港的行政申诉是指,对行政部门包括不作为、决议或决定在内的行政活动如被认为不当,市民为保障个人或集体利益可通过法定途径去求得纠正或救济。行政申诉是公民对政府行使的一种诉愿权,香港对这种公民权利的运用缺乏统一管辖的法律而分列在有关法例条文内。1988年香港政府通过《行政事务申诉专员条例》,设置了独立的职位和部门为申诉开辟新的途径,但原有的各项规定仍继续施行。向行政申诉专员投诉是香港市民表示不满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不过投诉内容不限于行政事务,许多个人或集体的其他问题亦常通过这种方式向有关方面去求得解决。香港的市政局和区议会等咨询机构均设有接见市民制度。香港的行政投诉途径多,案量亦大。这一方式结合香港的议会制度,对行政执法起着很好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结合我国行政执法监督的实际,在制度设计上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建议,并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执法监督制度,为做好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为迎接即将展开的行政执法监督的相关立法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海波.实质法治--寻求行政判决的合法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 姚建宗.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J]. 政治学研究,2010

[3]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李俊良(1978-),男,广东广州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干部,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民族法学、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港澳基本法问题等。

作者:李俊良

上一篇:民间资本银行风险论文下一篇: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