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应用型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关于应用型高等教育与职业性专门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从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基于以就业导向为主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方式、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陆续新增了500余所本科院校其中很多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在学校生达到2400万不可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科学家、教授这样的学术性人才,因此,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的办学实体。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呈现求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立足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急需的人才。笔者就应用型高等教育与专门人才培养谈点浅见。

一、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专门人才之比较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和科技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服务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它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和技能型适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把技职教育看作是第二流的教育;近年来经教育学者的不断呼吁,认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同样是高级人才逐渐取得共识,高职生或高中生沿着技职教育系列从“高职生或高中生-学士-硕士-博士”的渠道更通畅,形成与普通教育系列并行的双轨学制。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这使得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更明确、功能更完善。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其主要载体是高职高专学校。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其主要载体是应用性本科大学。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和联系何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想澄清的问题。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点是它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类应用性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而应用型人才则是要把发现、发明、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瞻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存在即时性。

高职高专和应用型大学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层次、就业导向来看还是有所差别。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属职业技能应用型,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属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社会对专科人才能力要求往往针对性强,一个方向瞄准职业岗位的需要,如同水杉;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要求分支多、适应面宽,如同梧桐。因此,应用型大学不像高职那样一般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而是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更宽一些,基础更厚一些,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一些,将来职业岗位的发展更有后劲。

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掌握能与日后工作对接的本领。同时赋予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盲目追风,即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高层次”;不“错位经营”,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別。因此,在培养规格上,不是“精英”型,应为“大众”型,即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随着发展需要,适量培养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不是“研究型”和“技能型”,应为“应用型”,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应用型高职院校应围绕社会需求,面向社会服务,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由原先的从属关系变为如今的服务关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能够把已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向社会输出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桥梁”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在使用中必然关注两方面的能力,即适用性、应用性,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后者。因此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上应由专科的“必需、够用”为度转变为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在知识面的把握上由专科的宽窄结合转变为专业知识面广、提高适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增加经管、艺术、技术成果转换法概论等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结构上由原有的二段式转变为“平台+柔性模块”(即: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应专门人才为目标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生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制造业仍然占有并将继续占有相当的比例,客观上更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承担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大任。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这就需要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而这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的人才。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高效地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的成果,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和文化人。在“知识人”的脑海里要尽可能多的贮存前人已确定的现象、概念、事实和规律,已成就的事业、物质、方法和体制等;还要养成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包括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演绎概括、交流辩论、观察实践等等;更要打下创造的基础,探求未知事物的欲望,求证实践的方法,设计建造的手段等等。知识人在从事知识活动时尽可能地按照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行为,标准的符号行事,总体上是“内敛”的态度和方法。但“内敛”的结果是把事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的一面掩盖起来,把人的激越张扬、情感丰富的一面压抑了,因此,过分的收敛阻碍人们对知识的源端(对自然的兴趣)和终端(知识为人服务)追求的热情和敏感,因此学校教育要努力培养这些热情和敏感,保护和发展人们“外显”的态度和方法。如对自身体能、形态、技能的欣赏、发现、开发和展示;对人类的美的欣赏、探求和表现;对人类社会的运动状态(包括思维)体察和描绘;对自然(包括人化自然)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仿效等等。产学合作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零距离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上,采取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校内实训中心可按专业大类设置,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要把基地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在主干专业上,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也可称作“高职本科”),不是例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人的发展大有前程的事业。要从舆论、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用人等方面形成正确导向,努力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管理部门要给予改革空间,如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和評价机制等。明确“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在实际操作层面,突出能力分析,运用拓展学分、学分替代、综合测评、三导制度等具体管理方法,明晰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事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劣甚至成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学界对此已由“议论多”走向“共识多”,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办法多”地步,距离“成果多”还有很大距离。因之,它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迫切需要政府推进,教育界力行,社会支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作者:薛兵旺 曾凡琪

应用型高等教育论文 篇2:

应用型高等教育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案设计研究

摘  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通过剖析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方针的教学方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索,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材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材料科学相关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开设了金属材料学科;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开设了高分子材料;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开设了材料加工学科等。2016年,合肥师范学院成功获批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作为应用型高校,该学科的建设处起步阶段,虽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但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教学的问题剖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以及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而将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成为材料科学的四要素,把四者联在一起就构成了材料科学四要素的四面体结构,如图1所示。《材料科学基础》这一门课程便是以材料科学四要素为主要内容,从教学要求出发,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解决材料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中材料学知识十分复杂,理论性强,涉及大量的名词、概念等等,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而对于我校本科生而言,大多数同学数理化基础比较薄弱且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并未系统的学习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难度大,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和复杂的文字解释,使同学们难以理解和识记,因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我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文字、公式推导和曲线图为主,图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很少,使得学生上课期间缺乏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第三,该课程的考核模式以考试为主,且占比很大。考试内容多以课本上的概念、定理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应用类题目较少涉及,因而难以达到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教学目标。第四,目前国内外材料科学发展更新迭代较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在教学上应用部分课时讲授材料前沿发展方向及应用,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五,材料科学具有理论知识与应用广泛结合的性质,在教学上,应该适当培育学生们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因此,基于以上教学经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本文将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探索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上的优化设计。

2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夯实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较多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与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都有深刻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习材料科学非常重要。无论是前沿研究还是基础应用,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结构时,需要掌握材料中原子排列的相关知识,包括晶面指数、倒易空间等;针对材料的拉伸或压缩过程,需要掌握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同时,相关概念不仅仅只用于某一个领域,如关于材料结构,即可用于分析材料的相变,又可用于分析二维材料的电磁性能。原子的扩散,即可用于研究金属的热处理,又可用于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关概念复杂难懂,且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关概念的背景、定义及应用讲清讲透,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2培养实践能力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相关内容是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得到的,如材料的相变,相图的制作是根据各个成分及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的结果。本科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初期,教师应将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抽象概念与具体图像相结合,以直观性的事物或图像引导学生对抽象性的理论进行掌握。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可用实物模型展示晶体的FCC、BCC等结构。在讲解原子扩散时,提示学生通过想象构建原子在材料中运动的图像。

同时,为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内容,建议学校开设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程,如材料的热处理过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微观结构等等。使得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本学院的教师均有科研经历,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如计算材料学、太阳能电池,催化、二维材料等等,有丰富的实验经历及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3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科学合理控制每课时授课量。确保知识点高质量的被学生吸收,而非对学生进行数量上的灌输。其次,调节授课内容的输出速率。通过板书、调节语速等方式,在难点、重点如材料中的缺陷、扩散等知识点上讲懂讲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吸纳和梳理。再者,利用多种方法将相關概念实物化、图像化。在学习材料的结构时,可以通过硬球模型展示材料中FCC,BCC等简单晶体结构。在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材料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的变形过程。此外,利用现状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技术,建立课堂内容学习交流群,以便及时上传教学内容、作业,分享参考书目,解决问题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

2.4把握学科前沿

近几年,材料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热点难点时常更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然而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针对材料科学的前沿进展,在课堂教学时应设置部分学时介绍材料科学相关进展,讲授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结合现有条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来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进展。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材料领域最新发布的成果,文献或者方法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材料领域的兴趣。

2.5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的评分方法,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到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在平时成绩中平时作业占主要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作业。结合教学经验发现以下问题:①关于期末考试。仅仅只在期末考核一次,会造成学生在期末阶段突击学习,而忽视了平时的积累;②关于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在总分中占据20%左右的比例。学生往往偏重平时作业,而忽视其他课堂表现。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準确评价;③材料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因素,可以在材料科学基础一课的成绩评定制度上进行如下改进。

一是引入阶段性考核。首先,建议在第9周前后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在检验前期所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将期中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到总成绩中。在期末考试中,主要考核后期的学习内容,前期的学习内容也要有所涉及。其次,提高课堂表现的分值比例,建立周期性的课堂问答方法,如按照学号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确保至学习结束时每人都有机会能参与到课堂教学。对于主动提问,经常与教师讨论问题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

二是设立相关实验课程,考核实践能力。材料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书本上的知识点最终要运到到材料的实际性能、制备及应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实践考核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通过实验方法画制Fe-C相图及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等。在画质Fe-C相图时,培养学生学会对FeC合金进行热处理,得到不同成分下的合金相,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合金相的形成过程。在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对合金进行拉伸或者压缩,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掌握根据得到的曲线分析合金的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及屈服强度等。

三是增加研究报告的考核形式。结合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由教师罗列出热点领域,在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取兴趣领域,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讲述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形成PPT并向老师和同学做报告,最后形成综合评分。这一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及团队意识。在促进学生自身思考以及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

3结语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及相关院校关于本课程的较好的做法,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当然这些方法和措施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和改进。随着我校对该课程的日益重视,以及材料课程的相关配套逐渐完善,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焕平,徐时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四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王建青.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3]王书亮,胡志彪.《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方法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4]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58-59.

[5]罗延龄.现代科学技术与材料科学[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120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

作者:魏薪 王琳 吕建国

应用型高等教育论文 篇3: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2018年9月7日,刘彦军在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网站发表了题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一文。内容梳理、阐述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应用型高等教育展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是部分新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原汉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通纺织工学院以及原上海大学、原广州大学、金陵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等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二是高等理科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理科教育出现专业重复设置、规模过大、毕业生分配难、毕业去向工矿企业人数急剧增加等问题。各高校积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二是建立分流制度,一方面将专业分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种,另一方面对基础类专业学生在培养后期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分流;三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大学的探索。(3)21世纪最初十年,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探索。一是部分工程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的有组织探索。例如南京工程学院,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开放型、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教学、科研、科技产业三位一体,该校较强的科技能力和发达的校办产业成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强力支撑;充分发挥校办科技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职后培训职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紧紧把握社会需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百花齐放式的自发探索。例如北京联合大学确定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争创一流”办学目标,进行了遴选专业开展应用型试点、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等系列实践探索;黄淮学院“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生存”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定位,与苏州国际软件园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4)2010年至今,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在政策引导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特别是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我国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对应用型高校职能进行了界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至此,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地位得以确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1)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动力是新型高校对发展的追求。(2)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两面性。(3)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类型与层次双重属性。(4)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三条经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对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近40年探索经验的经典概括,也是检验一所学校、一种教育是不是应用型,或者应用型办得是否成功的试金石,是最重要的“第一经验”。第二,应用型高等学校是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可依靠力量,研究型高校办不好应用型高等教育。第三,应用型科研水平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应用型高校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用型高等教育展望:(1)应用型高等教育还需经历较长“自上而下”的改革阶段。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问题,需要政府出面解决。首先,要理顺应用型高等教育组织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其次,要从法律法规、财政体制、教育政策等方面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地位,进而改变应用型高等教育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最后,要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系统。(2)应用型高校经过几年深度发展后将逐渐分化。应用型高校改革难啃的骨頭在后头,如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科研能力提升,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和水平等存量改革和内涵提升。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能通过改革创新完成校内资源整合,内涵建设明显提升的应用型高校将异军突起,那些内部矛盾不能很好解决、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的高校将逐渐沉沦。(3)应用型高等教育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得很好,是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高等教育仍是独立的类型,且更加壮大;二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得很好,除承担应用型高等教育外,还承担一定的研究型高等教育任务;三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得不好,在和其他类型高校竞争中失去地位,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由研究型高校或者研究-应用混合型高校或者由原来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升格组建而成新的应用型高校来开展。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9-7)

上一篇:课堂高效率管理论文下一篇:服务型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