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用毕业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教育应用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毕业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进一步推行,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亦有明确的指标点衡量。文章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出发,分析工科专业毕业实习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完善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的策略。

第一篇:教育应用毕业论文

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探析

[摘 要]为充分彰显高校毕业生反馈工作反哺教学的效能,该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

毕业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成果。作为“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所获得的信息是分析高校办学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教改方案的重要依据。[1]然而尽管意义重大且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囿于高校管理者“重培养、轻反馈”的惯性思维,以及随着高校毕业生体量的不断增大,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耗时耗力且缺乏相关理论支持,总体而言,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反哺教学的效能尚未完全彰显。

近年来,《华盛顿协议》框架下的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通行做法和高校与行业合作的有效举措,对于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保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争相开展或筹划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持续改进是《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环节之一。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研究同工程教育认证联系起来,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标准来思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改革,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卓有成效的毕业生评价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标准。

一、现状: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问题概述

(一)工作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反馈工作以各高校独自开展为主,借助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外力为辅,较少以高校联盟对毕业生反馈工作进行横向立体推进;所得数据一般是进行自我纵向对比,缺乏数据共享。而在自己独立开展调研中,高校所依靠的主体力量也是以学工系统的就业部门为主,在组织架构上缺乏二级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在自己学校层面尚未形成“学校—院系”“院系—院系”间协同互动,工作力量极其薄弱,极易造成毕业生跟踪反馈报告往往是就业办某个工作人员连年包办。

(二)调研形式单一

调研工作人员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调研形式的简单粗暴。当前高校毕业生质量调查偏重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信息反馈,没有反映毕业生深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且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毕业生开展调研往往以问卷为主,所得数据也基本来源于邮箱回复,缺少实地走访考察、面谈交流和必要的感情投入。问卷问题设置又以程度型客观问题为主,描述型主观问题为辅,少数描述型主观大都还以“留白”收场,这就为后续数据深度分析和挖掘带来了困难。

(三)分析手段落后

大数据时代毕业生数据反馈作为多变量交织的数据库,想要从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离不开数据分析专业软件。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生评价还停留在简单的EXCEL数据统计上,缺乏专业分析软件介入,且与国際通用的指标分析脱节,所得数据也大都以描述程度为主,缺乏交叉深入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四)缺乏理论支撑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研究为主,旨在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虽然有个别学者提议开展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信息反馈,并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但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且缺乏统一标准,对毕业生离校后信息反馈的系统研究缺乏。研究工作往往缺乏持续性,不具有纵向的可比性。

(五)对调研对象缺乏维护

尽管部分高校也考虑到需要从毕业生及其雇主等多方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对被调研者的激励,调研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调研对象为“一锤子买卖”,调研工作缺乏连续性;或由于调研对象缺乏,在选取雇主时往往都是熟悉的“老面孔”,容易挂一漏万,以偏概全。还有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关心,“毕业即失联”的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阶段桎梏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质量提升的现实问题。

二、机遇:工程教育认证相关因素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的推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趋势所需

应该看到,尽管我国当前高校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出现的问题多元,但深究其原因与高校管理者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息息相关。在耗费巨资却似乎对现有教学秩序影响不大的背景下,毕业生资源成为 “鸡肋”。高校管理者近几年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逐渐发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它们所釆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而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组成部分的专业认证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部分高校在申请加入“游戏”、共享“红利”的同时不得不面临“标准接轨”的问题,于是自上而下“找短板、查缺口”,这一快速追赶的契机为建立同国际标准接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专业建设所需

工程教育认证和传统的审核评估不同,是指第三方非营利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工程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关注基础知识讲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要求,涉及培养方案制订、毕业要求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等多个环节,需要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参与。[3]

(三)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专业认证不仅能够提高专业教育质量,而且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资质的认可证明。随着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产业升级迭代周期大幅缩短,对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苛刻。随着就业市场的反馈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激烈碰撞,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教育部每年一度的就业预警专业持续公布,也在督促高校反思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工程教育认证中来自企业的观点和数据是认证的重要指标之一,且认证专家队伍中来自企业的专家需要占有一定的比例,故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由高等教育内部生存及发展需求所推动,由市场的力量推动学校或专业自愿参加。

(四)工程教育认证联盟为数据反馈功效的充分发挥提供平台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研究较早,但研究机构大都是高校自己建立的,如20世纪末在部分高校开展的中外教育评估研讨会等,缺乏组织统筹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且以调研报告、翻译国外相关著作等为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能给予的支撑有限。随着2015年拥有数十个团体会员和部分个人会员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这一具有浓厚联盟色彩的机构为高校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了政策资源和实际指导,而成员组织之间数据的共享,也使得毕业生反馈数据的功效愈发彰显。

(五)科学而系统的指标借鉴

相较于以往高校自发组织的问卷调研,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认证标准,要求学生在毕业时的素质及其毕业后一定时间内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都应该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来进行设定。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所包含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大部分,其中就把学生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细化。标准的统一为各高校开展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指明了道路,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和国际接轨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后期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

三、探索: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路径探析

(一)基于权变因素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组织体系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尚在探索阶段,教学人员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中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存在现实困难,因此构建组织结构越来越重要。许多管理学家通过分析组织活动成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组织生命力的强弱往往与它的组织结构有直接的关系。[4]基于工程认证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组织权变因素应包括战略目标、组织规模、工作周期、人力资源。从战略目标来看,高校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组织各方,包括企业界或科研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明确的共识,即认同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的价值;从组织规模上看,过小或过大的规模均不利于开展后续工作,小规模尽管结构精炼,但不利于开展大规模数据调研,大规模结构层级往往繁杂,且因毕业生跟踪反馈组织成员来源多元,极易造成信息沟通、汇集困难;从工作周期来看,传统的跟踪反馈工作多是临时性、运动式,工程教育认证为毕业生跟踪反馈提出了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强调持续跟进,即使对于相同调研对象也应该有时间差异;从人力资源来看,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人员来源于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企业一线、高校等多方,其受教育程度、能力、技能、经验、体力各异,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调配,各司其力。

(二)建立“四维一体”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

当前区域社会发展的差异化和行业的专业化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对毕业生跟踪反馈应是多因素并举的立体调研模式,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调查、往届毕业生调查、企业实地走访调查、第三方调查的信息等。

应届毕业生调查:应届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核心力量,在学生离校前开展信息调研相关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后期信息反馈效率。可通过细分应届生类型开展针对性座谈,座谈需由后期开展毕业生跟踪工作成员代表如工作教学院长、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任课教师代表、辅导员等构成。座谈内容为毕业生在读期间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等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以及专业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职业生涯指导环节的切身感受,让应届毕业生客观地对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备后期参照使用。

往届毕业生调查:参考英美高校校友会的成功运作经验,建立学校校友工作联络委员会,成立校友工作办公室具体指导协调维护。学校利用校庆校友返校、校企合作项目等机会,有计划组织由返校毕业生、专业责任教授、任课教师代表、辅导员参加的主题班会,分别通过座谈交流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请毕业生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学习风气、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学校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问卷调研形式上,可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会议评价和经常性评价两种形式,以保证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

企业实地走访调查: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生产实践以追求效益为主,因此对于企业的走访必须建立专人对接制度,同时建立包括学校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学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在内的校企联络工作机制,按照学校就业工作要点和统一部署,定期开展用人单位就业走访。

第三方调查:随着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一些第三方教育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如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的重要力量。借助这支力量,学校可以针对专业特色对研究模式和内容提出相应需求和建议,提供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咨询公司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独立完成跟踪调查任务,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工程教育认证这一起源于西方的模式,对于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更好地保障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从侧面印证了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和西方比差距依旧十分明显。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部分高校开始对校友发展进行跟踪建档,到 60 年代中期,针对校友的调查已经普遍被高校采纳。现阶段以英美为首的高等学府均已将校友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对校友的调研走访实现了提升教育质量,获取校友捐赠及物质支持,获取大学资深绩效表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指导在读学生选择课程。[5]因此,高校毕业生反馈工作不能孤立地开展工作,应该注重从国内外高校中吸取经验,借助工程教育认证契机,加强对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为后期开展更有价值的分析奠定基础。

(四)重视跟踪成果的应用和改进

高校毕业生跟踪调研应该立足于调研,着眼于改进。基于跟踪反馈结果,如通过在调研中对行业企业需求的了解、应届毕业生实习现状、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和第三方独立调查数据等,建立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让企业在后续用人中实实在在感受到来自人才培养调整带来的变化,愿意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后续调查;让专业授课教师了解所培养学生的发展现状,以便对现有教学环节进行改进;让在校学生更全面地接触到企业一线信息,确保其自身在跟踪调研中切实受益并在未来就业后主动配合信息调查,以实现毕业生跟踪工作开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回溯我国高校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可知,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实践探索为新时期完善毕业生就业反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何借助当前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申請工程教育认证的“东风”,自上而下地全面革新毕业生工作理念,全面规范毕业生调研、评价、跟踪、反馈的机制体制,以更好地发挥毕业生反馈评价的“结果导向”,有力助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教育界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4-11.

[2] 刘昭亚.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

[3] 柳勤,唐水源,冯慧华,刘志兵,郝浩倩.工程教育认证中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初探——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1-4.

[4] 李晓飞,杨扬,马长伟.大学组织结构的内外部权变因素分析及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8-40+57.

[5] 梁健.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向反馈机制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陈雷 强成文

第二篇: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毕业实习策略

摘 要:毕业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进一步推行,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亦有明确的指标点衡量。文章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出发,分析工科专业毕业实习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完善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实习;工科;工程教育认证

毕业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不可或缺的、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目前,该实践环节要求达成理论教学环节无法支撑的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要求的相应指标点,遵循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1]。

一、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一)实习以参观为主

近几年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是很乐观但机电专业就业相对较好,受就业导向影响相关专业同届毕业生较多,且由专业性质决定了实习企业多为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企业,安全风险较高,尽管工程教育认证正在推行中,但诸多现实因素决定了工科类目前毕业实习大多仍以参观为主。

受实习经费与时间制约,大多数高校都会选择接受免费参观的企业或有关系的企业去实习,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例,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到达实习企业后,通常在带队教师的组织下,在企业技术人员引领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或分组进入实习单位安排的实习区域内,由指定的技术人员简介设备的基本情况,而学生只能接受技术人员输出的信息,并通过观察工人师傅的操作了解工件加工工艺、加工质量等,不能也没时间进行深入探索,故较难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二)师生实习态度随性

工科类机电专业毕业实习时间节点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初,此时部分学生工作还没有落实或者身处考研复试的焦虑中,思想上无法全情投入到实习中去。也有少数同学靠亲友的社会关系落实了工作而无欲无求。而带队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会从情感上给予理解,放松实习要求。同时,毕业实习并不能保证与毕业设计内容或工作意向高度相关,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学生常常眼高手低,产生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认为实习企业名气和影响力较小,想当然地认定在此企业学不到想要的东西,存在轻视实习企业心理,从而导致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消极对待实习。

(三)校企合作愿望不强

目前国家保障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和政策并不完善,同时由于高校实习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接待实习可能影响生产并带来安全风险,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企业从心理上不愿承担实习工作。同时,企业为了效益最大化,可能会接待多个高校实习任务,如果时间节点上撞车,将会造成实习企业的指导人员忙乱、实习时间仓促等问题,对毕业实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或受扩招影响学生素质难免参差不齐,社会上对现在大学生的能力缺乏认可,实习企业潜意识里也排斥接纳大学生毕业实习[2]。如果无法寻求某种变通的方法达成校企共识,合作就不太可能产出预期结果。

二、工科专业毕业实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实习制度不完善

毕业实习管理制度确定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属于两个教学环节,也基本确定了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导致毕业实习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缺乏针对性,甚至毕业实习形式与生产实习形式有些类似,这些都可能是影响毕业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另外,实习经费的现行管理制度造成高校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外地带学生实习,导致被选择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文件来量化实习考核标准,对于实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主观性。

此外,实习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相对松散的形式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实习高校或许会支付给实习企业一定的实习费,但可怜的实习费无力对于接待实习企业形成约束,更不要说免费实习的情况了。

(二)大学生实习态度及带队教师关注点的影响

目前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事不愿也无须操心,有部分同学根本不重视毕业实习的作用,抱着游玩的思想实习,参加毕业实习只是为了获得毕业资格的相应学分;甚至有少数同学依仗着特殊的关系找借口不参加统一实习。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较高,当进入企业实习后,发现实习单位与自己想象的毕业设计方向差别较大时,他们就表现出傲气,进而应付实习。

带队实习的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动参加校外实习,希望通过校外实践环节来弥补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尴尬,充实理论教学的底气;二是被动参与校外实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需保证整个过程学生安全就完成了实习任务,而实习效果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此,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带队教师的兴趣及关注点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习企业责任感不强

受实习经费与时间制约,所选的实习单位一般很少有针对毕业实习教育与培训的科学系统的计划,他们把接纳实习看作一个企业免费宣传、扩大影响的机会,以便在未来更容易引进人才。还有一种情况是碍于相关领导的人情关系,单纯出于不好驳某些人的面子而完成一些任务,这些企业对接待毕业实习并没有充分准备。希望将实习时间进行分割,采用多次短期方式进行。甚至对于校方提出的合理实习要求,有些实习单位也不愿配合。这种没有共同目标的不平等的关系不可能提升实习企业的责任感。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科毕业实习提升策略

(一)建设校企双赢的实践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如条件允许最好选学校所在地的企业,可降低成本。增加专业内不同类别实习基地,使实习模式与毕业设计更具针对性;完善实习环节的组织管理,在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践训练平台,并组建指导团队,保障实习或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实习基地多样化后,从而达到预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方向的选择性多样化改革目的[3]。

在双方合作中,校方可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也可校企联合申报国家或地方项目,创造效益,以补贴实习费用的开销。同时,企业负责提供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实践基地,解析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对社会的影响、责任。可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升交流沟通技能、团队协作技巧等人文素养,了解作为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机电专业多数理论课程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较抽象,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所有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个体为主,少有团队合作的机会。而学生毕业实习是培养工程意识、验证理论知识的重要机会。为避免传统专业毕业实习中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模式,带队教师小组需精心设计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环节,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式的实习方式。项目式教学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共同目标,成员又有不同分工,当项目完成时,不仅锻炼了个体的实战能力,也提供了团队协作机会。在OBE教学理念下,机电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应该探索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承担关联的社会责任。

(三)改进毕业实习制度及考核机制

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培养方案上整合为一个教学环节,将使毕业实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探索更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毕业实习考核贯穿整个过程,以项目组的形式评定学生成绩。成绩综合同学(组内或组间)互评(占比20%)、实习单位评分(占比50%)、带队教师评分(占比30%)三级评价。组内互评,细化为积极性(权重0.2)、责任心(权重0.3)、团队意识(权重0.3)、贡献值(权重0.2)几方面;组间互评,细化为团队效率(权重0.2)、方案新颖性(权重0.3)、技术合理性(权重0.25)、成果实用性(权重0.25)几方面;实习单位评价细化为纪律严肃性(权重0.2)、提出问题创新性(权重0.3)、分析问题深度(权重0.3)、解决问题技巧性(权重0.2)几方面;带队教师评价细化为实习态度(权重0.2)、思维开拓性(权重0.3)、自主能力(权重0.2)、社会责任感(权重0.3)几方面。

项目组成绩部分计为:组间互评分均值×20%+实习单位评分均值×50%+带队教师评分均值×30%;个人成绩部分计为:组内互评分均值×20%+实习单位评分均值×50%+带队教师评分均值×30%。最终个人实习成绩量化为:项目组成绩部分×70%+个人成绩部分×30%(百分制成绩)。

毕业实习过程结束后,综合实习成绩及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可检验学生完成预期目标的综合能力[4-5]。再辅以问卷调查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实习经历的切身感受,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实习内容认可度,实习企业的满意度,学生能力的达成度以及带队教师指导作用。将问卷调查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为调整下一届毕业实习的内容提供参考。

工程教育认证其核心是将OBE理念融入教学环节并兼顾后续改进,若毕业实习环节更加注重产出导向,通过毕业实习过程不仅可以学到提升自身本领的技术知识,也能了解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导向,加深学生对工程与社会内涵的理解。同时,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也提供了毕业生不同于学校的现实社会环境,能更自然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冲,方记文,赵忠,等.基于OBE 的机电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8,(33).

[2]冯爱秋,杨鹏,牛爱芳,等.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实习状况调查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0).

[3]李晓伟,王超杰,陈裕佳.基于心理需求式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4]黃芬芬.应用型高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改革研究——以仰恩大学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9).

[5]刘永姜,苗苗,郭孝敏,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生产/毕业实习报告规范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8,(20).

[责任编辑 高 伟]

作者:张恩惠 李树森

第三篇:毕业季,会展教育要接“地气”

6月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心情和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容易焦灼、燥热。一边是千军万马参加高考,一边是洪流滚滚离开高校,尤其是今年,迎接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季节,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你接“地气”了吗?

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近700万毕业生中,全国大专院校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占到多少比例。相信这个数字不会太大,毕竟还是小专业。数字不大,就业竞争可能不会过于激烈。当然,就业本身的压力也不是没有。会展专业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压力,恰恰来自于会展行业的“排斥”。

这种“排斥”,源自校园会展教育与市场会展企业供需之间的脱节和错位。近10年来,随着全国大专院校会展专业的大量开设,会展教育与会展专业人才成为业界“高烧不退”的一个话题。

一方面,各地会展市场风起云涌,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各院校会展专业纷纷上马,毕业的会展学生吐槽“难就业”!

正如业界所评论的,会展教育专业如需生存,需要及时了解其毕业生的去向,是否学有所用,是否适合会展业,毕业生进入会展行业后的发展状况如何。这类调查跟踪本应由院校来完成,但可惜,许多院校只管开设专业、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犹如展览主办方只管招商招展、不管参观效果一样。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极强的行业,用人数量较大。会展企业比较渴望的人力资源,需要具备语言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运行能力、展位图广告板绘制能力、会刊宣传编辑能力、展会展位广告销售能力、展览合同洽谈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媒体媒介推广能力等等。而相对来说,目前国内会展专业毕业生无论综合能力还是专业特长,甚至外语、写作水平,离会展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更令会展企业不愿接受会展专业毕业生的现实是,本来是缺乏实习、实践和实务经验履历的毕业生,却往往在应聘职务一栏首选会展策划一职,并自认为属于管理人才,是“坐办公室”类型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就自然形成了供需之间的“排斥”。

好博塔苏斯展览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凡的会展微博显示,武汉某大专会展专业今年毕业30人,仅2人进入展览公司。成聚会展的沙总,10多年前就关注中国会展教育,并参与引进了美国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的CEM培训课程,日前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会展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存疑》,认为要“对所有设立会展专业的大学说一声抱歉,大学设立会展专业不存在必要性”,现在可以“多研究会展培训,会展教育不必多谈”。张凡的会展微博对会展学生的建议也很明确,“第一是实习,第二是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第三是到好公司实习6个月以上。如此,就业才会有点底气。”

拜展场为师、拜实践为师

存在的总有合理之处。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课堂上教的知识,在实践中90%可能没有用,但一旦真遇到问题时,现学就来不及了。会展教育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对于脱节错位,需要改进的还是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因为会展教育是实用性教育,只有与市场对接了,能够接到“地气儿”,毕业生才能符合行业需求,才能为行业所用,反过来也不断促使这个门槛较低的行业能提升整体素质。

这里,除了会展教育的师资、教材和课程外,还有观念和体制问题。观念上,会展教育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会展是一个项目运营,也是一种资源聚合,更是一次文化展示,考验的是综合能力、整体素质与岗位责任。

在体制上,作为实用性教育,会展专业应该在课堂之外,多到场馆去、多到摊位去、多到会展实践中去,拜展场为师、拜实践为师。谁天生都不是经验主义者,但会展业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仍将是经验主义者主导。会展讲究技巧,也讲究策划,更讲究实力。

相对其他行业,会展业还真是求贤若渴的领地。迄今为止,会展业还只是一个新兴行业。或许,这正是被众多学生看好的地方。因其新兴,门槛较低;因其新兴,不乏机会;因其新兴,可以创新。但会展教育必须接地气,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只有合格的毕业生,才能成就会展行业的未来。

套用托尔斯泰的话,成功的教育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不同;同理,成功的会展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会展各有各的不同。

作者:范培康

上一篇:关于智能制造论文下一篇:金工实习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