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应用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讲解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相应认知。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育辅助资源,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使用教学技术就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随着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成熟,课堂教学的重心也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技术应用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育技术应用分析论文 篇1:

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研究从与教育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技术、意识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了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职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一 引言

伴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涌现,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现代技术所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由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简称DFEE)等机构制定,英国教师培训署(简称TTA)2003年实施的《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2000年美国制订的《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以及我国2004年12月底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都将教师的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成的核心成份。由此,推进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以及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成为目前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及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和培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正积极通过各种职后的、各层面的、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的教学运用能力。但作为明天的教师――在校师范生,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如何?他们是否做好了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他们走向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够尽快理解并实践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 调查概况

以往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往往是从意识到知识、到技术、再到应用的全景式的“扫描”,而本研究侧重于了解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现状、应用能力及影响应用的因素等,是一次焦点的“直击”。我们以应用为核心,从与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技术、意识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量。问卷共20大题。本次调查时间专门选择在师范生学习了学科教学法,并进行了教育实习之后进行。主要是希望了解师范生在经过教育实习,特别是在对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有所感受和了解之后,他们对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四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涉及13个院系。随机抽取和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5月回收整理。表1是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三 问卷分析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实施者对教育技术的知识、情感、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应用效果[5]。本次调查围绕着这四个主要矛盾,从这些主要矛盾出发,聚焦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展开分析。

1 对指导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知识的掌握

教育技术应用知识主要是指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了解、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的掌握等。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知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论知识欠缺难以指导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难以顺利开展。同样缺少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走向误区。

调查结果显示大概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占总人数的57.8%如1图示。非常了解的仅占19%。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教育技术知识的缺乏必然伴随着教育技术能力的低下。

(2)教育技术应用热衷技术忽视理论

由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技术至上”和“技术崇拜”的现象在师范生中也比较普遍。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反映目前学校开设的公选课难以使他们对教育技术有更充分、更清晰的认识,强烈要求开设更多的课程来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但是,很少有人要求再开设与理论、方法相关的课程,更多的则是希望学习更加实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reware、flash、photoshop、3Dmax有的甚至希望加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对于制作开发的学习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做法过于功利。尤其是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学生来说,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应聘者四年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外化的考量更多的是以制作课件的形式出现的。然而对师范生观念的转变和进步难以通过短暂的应聘而发现。用人单位的偏重导致了师范生过于追逐技术的现象。

(3)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严重,新教学观念生长困难

技术和媒体自身并无忧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应用教育技术时不在于应用的技术和媒体本身,而在于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运用后所产生的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师范生掌握指导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这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核心方法。那么在校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情况如何呢?调查结果如图2。结果显示有49.8%的师范生最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仅有31.4%的师范生表示熟悉“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方法,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师范生比例更低。这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走向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师范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理论和方法了解的匮乏状况让我们感到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师范生成长的环境就是以教为主的教学;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学习,都在理解、接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实施新的教育改革。但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热忱相比,承担着教育理论、方法和教育改革研究的师范教育改革的步伐显得迟缓而沉重。这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培养。他们对这种教学形式有着特殊的感情,耳濡目染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4)信息技术整合方式了解不多,整合层次不深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教学的重要方面。整合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会带来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多样性并且提高灵活度。同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思考,促进学习。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课程整合中,多数人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和简单的信息获取、加工工具。少数的师范生知道它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从本次调查中师范生对技术表现的十分关注,但是对技术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欠缺,不能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技术的便利性。将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是技术用于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的最低的层次。没有对技术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对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刻理解,在运用技术时往往会限于传统难以推陈出新。教育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在适当的时机,选用适当的技术。这需要学习者了解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够判断每一节课是否需要整合技术,是否适合整合技术以及如何整合技术等。

2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这里我们考察的教育技术意识不仅包括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还包括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调查结果如下:

(1)对教育技术的作用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值得肯定的是师范生对教育技术作用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78.5%的人认为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中44%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我们师范生所接触到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还是较为成功的,这也给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增添信心。调查表明,52.9%的师范生认识到教育技术主要研究的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将近一半的学生把教育技术的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范畴之内。这就形成了对教育技术狭隘片面的看法。势必造成过于重视外在的、显性的、微观细节以及技术方面的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内在规律性的、宏观总体的关系。局限于某些领域,而缺乏“置身事外”对整体关系的把握。

在课堂中运用教育技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的外在表现可能是辅助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是教育技术的初衷和目的。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才是关键所在。但是有57.8%的师范生将目标放在了外在表现上而将学生自身的发展搁置到一边。在应用教育技术时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四年的师范教育使一部分的学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比较清晰,但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

(2)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缺乏热情

对于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第位的看法。对教育技术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是否会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是否会运用教育技术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51.6%的师范生认为在一名教师职业发展中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自我职业评价的重要砝码,也是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手段和工具。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一般不会主动的学习,有25.1%的师范生仅仅被动的接受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或相关培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可以认为是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情感(源自心底的喜爱程度)并非与日俱增。外部压力造成了这种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感受到来自基础教育的压力但在举措上显的力度不够。

3 教育技术的应用状况

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根据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期间的应用情况进行判定。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师范生较少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机会和条件。而每个师范生在大四期间都要进行近两个月的实习,而他们所在的实习学校都是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中小学。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实习期间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有57.8%的师范生指出在实习时,实习指导老师明确要求和鼓励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教育技术,但在师范生中有43%的没有尝试运用教育技术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能够经常使用的仅占到27.7%。当问及影响他们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主要因素时,大多数将原因归于外在的硬件环境不具备,如学校管理的不合理和缺少硬件环境,少部分师范生认为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我们认为环境的限制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与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缺乏及缺少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很大关系。

A了解得太少,无法在教学中应用

B学生对教育技术了解得太少,无法开展

C我的理论太少,不知道如何应用

D学校没有相关的硬件环境

E学校对硬件设施的管理不合适,限制了相关设备的教学应用

4对影响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因素分析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如外部环境、管理层的态度、就业去向、专业差异、以及认识、态度和能力等。这里我们从就业去向、专业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这几个外显的因素出发,进行分析探讨。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1)部分重要外部影响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性别、专业(文理)、毕业去向以及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师因素)都与师范生教育技术的能力呈现正相关,但是和以往调查结果不同的是,性别、专业(文理)、毕业去向这三个因素对师范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虽然是在意料之外但也是在情理之中。我校逐渐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次跨专业组织师范生综合素质大赛。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师范生有意愿学习与教育有关的各类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师范生多数通过全校范围内的公选课接触到教育技术相关课程,所以他们的教育技术水平基本相当。对于性别因素,一方面由于先天因素作用男生比女生更好奇、愿意求新、喜欢接触未知事物、动手能力强,这可能使男生更容易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女生愿意在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他们有更多人热爱教师职业,有着强烈的教书育人的内驱力,并且在学习上女生较男生要认真、勤奋。其次,女生在就业时,明显不及男生有优势,这就促使女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权衡这两方面各自的优势,性别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并非显著可以认为是在情理之中。

(2)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师范生能力的形成显著相关。(见表2)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师范生的能力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学法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教育技术能力起到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这可以作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与一些学科教师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们强调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用的不多。无法对学生形成言传身教的作用。

(3)学生的态度

在与大四的师范生的接触以及和他们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都对教育技术流露出一种特殊的情感“爱恨交加”。我们对此“喜忧参半”。师范生对技术日益关注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技术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这种学习技术的迫切愿望并非都是源于每个学生的内在兴趣的。大多数人是出于实习单位的要求和就业的需要的压力。这样的动机能促使教育技术在师范生中走多久呢?我们确实感到忧心忡忡。面对社会压力,有部分学生甚至对教育技术产生抵触的厌烦情绪。对教育技术认识上的偏差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学生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技术、技能以及媒体的应用能力。然而却忽视了使用媒体的根本目的、以及种类、使用的方法、时机和使用的效果问题;忽视了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颠倒了教育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为了技术而应用技术”的尴尬局面。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目标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 总结

虽然本研究调查对象仅局限于陕西师范大学,虽然各个学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相关研究文献也表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是较为普遍的,而且造成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低下和他们的错误观念、教育技术相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没有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和认证体系等因素有很大关系[3]。针对师范生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我们认为为了更好的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新要求,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师范生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必须从师范教育中的教师作起。教师示范作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从技术的使用、新教育理念的融入课堂入手,更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善,从而逐渐淡化消除传统教育对师范生的影响,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二是要需要重新设计教育技术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关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程。使师范生们在教学活动何时、何地、选用何种媒体表现形式,达到学会技术、会用技术、用好技术的目的,这也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三是要将技术有效地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增加多种教学实践,延长实习时间的方式,锻炼学生在课堂中适用技术、提高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四是要创设教育应用教育技术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范生技能大赛,来促进技术与课堂的整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abelli,N.,&Dede,C.(2001).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EB/OL].

[2]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明选.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6, (3).

[4]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5).

[5]何克抗. 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作者:李 靖 张文兰 艾 敏

教育技术应用分析论文 篇2:

课堂重心转向学生参与下的课堂教育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摘 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讲解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相应认知。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育辅助资源,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使用教学技术就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随着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成熟,课堂教学的重心也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拟从课堂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入手,结合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浅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重心与课堂教育技术应用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课堂重心;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技术;应用趋势

一、引言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逐渐提升。无论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丰富教学内容,教育技术都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时代元素。以往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来主导课程的进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不但很难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受到很大制约。

二、应用前提——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逐渐体系化

课堂教育技术是以教学内容为重点,以科技水平为支撑的技术内容。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使传统的依赖“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再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如果现阶段还想依靠一本书,就能讲好一门课,那完全是空想。繁杂的信息量,更新速度快的教学内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更改。朝哪个方向更改,如何更改,更改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课堂教育技术改革探索的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是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技术。他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极大革新。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展示,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更客观,同时也使教师的讲课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而从课堂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来看,网络和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应用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而各学校也针对这一技术应用开办了多期辅导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这就促使课堂教育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虽然课堂教育技术应用与研发有了重大突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与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课堂重点的转移和变化。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调整,逐渐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因此,结合这一重点变化,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打造师生高效互动参与的课堂。只有这样,才是结合了课堂重点转移趋势下的教育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走向成熟。

三、应用核心——课堂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课堂重心转向学生参与,这就是快速发展的课堂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借助这一技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课堂的重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应用课堂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更具吸引力,通过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元素与文字应用有效结合,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一直以来,在基础教学阶段,其教学方法都极为传统,通过抽象文字、结合板书,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而学生对平面化的知识缺乏有效的想象力和认同感,因此多数学生感觉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学生并不爱学习。而这一教学形式也决定了课堂的主体和重点只能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接受者,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教学理念的进一步丰富,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在这一状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只有借助互联网载体,结合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课堂教育技术,才能向学生展现立体化的教学课堂。而这一技术的应用也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了。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这一技术之后,就可以在课下时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渠道,自主探索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教学的范围由单一的课上延伸到课下,构成了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学生借助教学技术自主探索知识,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其成就感更为强烈,这就让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被动参与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进而成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认知,从根本上提升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随着课堂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未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堂教育技术在应用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实现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四、应用关键——课堂教育构建全面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将课堂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二者有效结合的关键是课堂重心的转化。当前课堂的重心已经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是课堂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趋势。因此,必须构建全面、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全面。传统课堂是单向的,由教师发出指令,教师讲解,学生听,同时也会设置一定的提问与回答环节,课堂氛围比较紧张。

而在课堂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新型课堂将重新诞生。课堂上所描绘的语言、展示的图片、部分视频和图片的渲染都让整个课堂更加立体化、生动化,教学氛围也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学是一种思想的教育和传播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随着课堂重心的转移,在应用课堂信息技术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结合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便捷互动性,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全面沟通平台。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塑造,是以课堂重心变化为基础、教学要求转变为前提的客观要求。因此课堂教育技术要想贴近教学实际,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趋势。

五、应用风险——课堂教育把控学生进程

客观地说,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尚未养成体系化的学习习惯。因此,如果整个课堂过于开放,并不能发挥教学的优势,反而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而新型课堂关系并不是完全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关系,实际上是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合理优化。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课堂教学进行风险防控。

课堂教育技术的利用为整个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必须对这一技术的使用过程进行合理把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注意对教学过程进行把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教学体系,切实防范教学风险。只有对潜在风险和存在问题进行合理防范,有效消除,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作用,实现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论逐渐成熟,课堂教学的重点也从教师逐渐转向学生,更多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和互动。当前教育技术已经被当做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其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在进行课堂重心转移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亮.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J].新课程,2012(4):81-83.

[2]吴继.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4):97-101.

[3]李秋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J].信息教研,2013(11):228-232.

编辑 薛直艳

作者:卢小俊

教育技术应用分析论文 篇3:

科学实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利弊分析

[摘要] 结合初中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的特点,从教与学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科学 实验教学 利弊

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教学过程增添情趣、活跃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代教育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表现了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弊的一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有利作用。

传统科学实验教学课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丰富多彩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已被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鲜明。

1.直观、形象,增强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1)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

①有的受时间限制

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的萌发、铁钉的生锈、岩石的风化、固体之间的扩散等。

②有的受空间的限制

如用宏观缩小的办法模拟日食、月食、月相的形成、天体的运行、生态系统、板块运动、分子的运动、原子细胞的结构。

③有的实验无法进行

如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的缸内爆发过程、火山喷发、地震等。

④有的现象无法观察

如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无法观察。日全食时贝利珠的观察。

⑤演示危险性实验

如用水银测量大气压的值。实验涉及到水银,水银蒸气有毒,不利学生健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播放录像,使学生对实验有大致的了解,弥补实验缺失而带来的某些影响。

(2)模拟现有实验条件下难以完成实验

如煤气爆炸等。

(3)演示多装置实验

如乙烯制备及加成、氧化、燃烧等性质实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及尾气吸收等多装置的实验。

(4)模拟错误实验操作

许多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有毒,有些实验由于操作不当有可能发生意外,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化学实验中的错误操作,以往只是教师讲解其错误的原因以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明,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5)学校实验条件受限制的实验

如乙醚的购买需要公安部门批准,上次我们去化工用品商店购买未果,只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模拟乙醚的液化。

2.剖析难点

物质的结构,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汽化的实质利用flash动画将水分子的运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如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停表、天平、刻度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表盘由于空间尺度小,很难被全体学生观察清楚。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将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图像,就能使学生方便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重要细节,增强实验的效果。

3.增大实验复习容量

科学实验是每年中考必考察的部分,科学实验复习内容繁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所有的化学仪器、药品、装置等一一展示,更无法将初中阶段众多的实验重新演示一遍。仅教师把仪器用法、用途介绍一番,实验员把重要实验仪器装置好,学生走马观花看一遍,其结果学生还是很多操作要领及顺序未能掌握,利用多媒体播放重点实验的录像,图像清晰、解释清楚、操作准确、现象明显这样复习,既全面又系统,又节省时间,还可用多媒体投影设计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正误。还可以进行仪器组装练习等,不仅提高课堂容量,加深理解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实验题的解题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过多地滥用现代教育技术于科学实验教学中,也会产生一定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1.滥用现代教育技术,忽视科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它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科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

2.滥用现代教育技术,忽视学生自身特点

在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花俏,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一应俱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技术细节和美化功夫上,播放起来,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只能从投影屏幕上看实验,而不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也不是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未能观察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们只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氢氧化铜的制作,那么就会很简单的生成氢氧化铜。不会出现酸过量,氧化铜过量等问题。学生在今后的解题中,就会定性思维,忽略了物质过量的因素和温度过高因素。

3.滥用现代教育技术,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表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使原来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全部由动画模拟或实验录像授课。相对来讲,教师对于实验教学内容演示缺少了一定的灵活性。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科学实验实际现象,灵活掌握教学思路。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后,教师的这种灵活性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实验现象全凭投影所展示的现象分析,教学比较呆板。

三、实验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便于学生观察,有利于思维的顺利转化

如七年级下册《物质的酸碱性》一节,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及深浅程度,在实验时用试管为反应器,然后放在实物展示台上,用液晶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根据反应变色等现象,推断酸碱性强弱,这样做把俯视观察变为平视观察,让坐在后面的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细微现象仍然看得非常清晰,方便学生。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及真实可信性。教师充分利用投影手段克服实验器材的局限,辅助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自觉地进行表象活动,就会促成学生思维的顺利转化。

总之,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学科为主”的观念,即多媒体的选择运用,要围绕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特点进行,把握住度,不能追求“为用而用”。让现代教育技术为传统实验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9).

[4]孙建辉.走进浙教版《科学》.

作者:周慧斌 孙建辉

上一篇:法学专业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阅读语文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