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金融是区块链技术的重点落地领域,具备区块链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方符合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后的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 篇1:

应用型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探讨

课程体系就是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起着基础性、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显然,对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而言,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构建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近年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鲜有文献作出过专门的研究。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兼具应用型本科教育共性和会计专业教育特性的高等教育类型,因此要构建一个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合理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地方性院校,而地方性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一方面,所在地区需要地方性院校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地方性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的社会经济为依托。因而,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所在地方,即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具有地域特征的科学研究,主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提供社会服务,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本。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个范畴(应用型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确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为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前者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求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求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后者强调的是人才的学术性,其所培养的是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系统深入,但专业技能不算突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前者是对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且能兼顾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育,后者则是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技能型教育。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面向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主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有关经营、管理、服务及应用性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 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源头,建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菜单”,大学能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关键看如何为学生做这份“菜单”。对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要求其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系统深入,而是要求其在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无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强调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掌握的传统本科教育(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育)课程体系,还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要求较低而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型教育)课程体系,都难以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使学生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完善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和过程是人的生命本质价值的体现。课程的实际效用在于控制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它决定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并受其制约。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实现,使其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果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像传统的本科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完整性,就会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特殊性和现实适应性,据此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有个性,且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时,应正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切实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前瞻性优化设计来达到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开设各类融合性课程和通识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相对以学科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具有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科学地编排各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关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应采用传统的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应在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整体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知识传授课程模块,设置旨在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设置旨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三)满足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其基本职能就是使学生具备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能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之“资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准确识别“市场信号”,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才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才能成为易于为社会岗位接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偏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相关知识传授 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但对于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的传授,则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市场营销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管理咨询、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开设的比例偏低。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差,并且缺乏后劲。其实,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提升其未来发展空间;同时,掌握这些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它知识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二)重财务会计学轻管理会计学 会计学按其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分财务会计学(内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学(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财务会计学而轻管理会计学,与前者相应的课程既有会计学原理,又有中级财务会计,还有高级财务会计,与后者相应的课程则只有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但管理会计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实践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界定不科学 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以描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及基本业务的一般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具体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论、程序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一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内容界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在界定“特殊”交易或事项上不符合会计实践。如,企业所得税是实践中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并非特殊业务,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往往将其列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造合同是建筑安装企业和生产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企业(即建造承包商)为建造有关资产而签订的合同,与建造合同相关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显然具有特殊性,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大多将其列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是会计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现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中三者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既出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又出现在管理会计课程;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如此安排,如果授课教师之间又缺乏良好沟通,就可能导致不同授课教师互相依赖从而授课内容缺失的现象,或者导致授课内容重复从而挤占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偏重财务会计实践训练,忽视管理会计、审计实践训练。实际上,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且与财务会计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区别,财务会计的实践训练无法代替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并没有开设有关管理会计和审计实践训练的课程。(2)忽视向学生传授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如,如何下载财务报告并把数据插入excel计算数表中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如何建立饼形图以表示负债权益比并据此提出筹资决策建议,如何以规范的格式熟练计算处理各种财务数据,如何在word文档中利用数据和图标来支持结论,如何选择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并引入模型,如何使用SPss统计软件,如何进行统计检验等,都是极为有用的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但现有课程体系尚未设置“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等有关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会计电算化”或“计算机会计”课程也不能涵盖这些内容。(3)缺少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选择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努力去实践,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根本。事实上,考察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不难发现,其中大多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未能很好地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虽然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只有极少高校真正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极不相称。

四、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知识传授模块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因素中,知识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知识掌握不扎实,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模块是基础性模块。要成为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无疑需要在知识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但并不要求其知识既系统又深入,而应在两者间加以平衡。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主要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因此建议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 鉴证服务、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传授,而对会计理论、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知识的传授应适当减少。在设置上述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界定三门财务会计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2)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管理会计”课程,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通过前者使学生明确管理会计是什么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决策有什么作用,通过后者使学生了解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3)避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二)能力培养模块 应用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因而建议除开设并强化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实验、计算机、外语(包括专业英语)等传统技能课程外,还应开设:旨在训练学生在管理会计、审计方面操作技能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决策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等方面能力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的“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

(三)素质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事实上,由于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人们对其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心。为此,建议增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其它会计课程(如会计学原理、审计、会计模拟实验、计算机会计等)的教学过程中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会计诚信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本文系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005)、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专项项目(JSJY201101)、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zb201203)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0期。

[3]田野:《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取向分析》,《黑龙江高教探索》2007年第8期。

[4]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邓孙棠

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 篇2:

“区块链+金融”视角下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摘要:金融是区块链技术的重点落地领域,具备区块链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方符合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后的需求。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训练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的特点,并与区块链技术发展背景下金融行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类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进行对比,得出现阶段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不适应性的结论。

关键词:应用经济与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区块链;适应性

引言

全球金融创新发展已形成共识,以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机构,也必须主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创新人才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是为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代发展、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金融科技创新趋势已然形成,区块链金融应用人才成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创新类金融科技企业争抢的稀缺资源,而传统金融人才受到市场冷落的时候,就得重新思考现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一、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2007年开始在清华大学进行试点开办,试点结束后于2013年9月开始在全国正式开设,首批开设院校包括齐鲁师范学院、汉口学院、潍坊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截止2021年8月,全国已有8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通过对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和比较,发现目前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培养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传统一线业务岗位人才为目标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现阶段绝大部分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就业面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人才培养在强调掌握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上,主要关注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传统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包括金融营销能力、投融资分析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以满足地方基层政府及金融机构传统一线业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以“经济为基础、金融为核心”的理念进行理论课程设置

经济与金融专业作为经济、金融两大学科交叉的特设专业,大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標的指导下,基本上形成了“经济为基础,金融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建设理念,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通常以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基础,注重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如各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基础课程中基本上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以金融类课程作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核心,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金融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如各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中基本涵盖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公司金融以及国际金融等相关课程。

二、区块链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需求变化和新需求

(一)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数字经济下的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9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与产业落地的重要性。2020年4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范围中,首次出现了区块链,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成为一种现实,全国一些省市的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专门的区块链产业发展政策,绝大部分省市将大力发展区块链写入“十四五”规划。下表是2020年4月以来部分省市出台的区块链产业发展政策情况。

在国家和各地区的政策支持下,极大地改变了各经济部门、机构对区块链的认知与态度,资金、技术投入不断增加,区块链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区块链项目落地数量不断增加,而落地项目中最重要的集中在金融领域,如跨境支付、银行征信、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以及保险等方面。可见,区块链技术正在驱动金融行业进行变革,以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区块链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变化

1.传统金融行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2017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全面爆发以及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大力投入,金融行业通过科技升级和转型进而带动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成为行业共识。区块链不管在数据共享,还是在协同效率提升、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其对于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具有很强的适配性,基于此,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对区块链的投入逐年增加,其中银行类机构投入占比最高,其落地场景也比较丰富,如供应链金融便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落地场景之一,区块链解决了一直以来限制其发展的痛点,使其发展空间得以释放,业务规模明显扩大,据艾瑞咨询数据预测,至2023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为中国供应链金融释放3.6万亿元市场规模空间,节约296.7亿元运营成本。再比如跨境支付也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落地场景之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跨境支付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对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金融科技类创新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除了金融机构之外,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等发展迅速,它们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较强,一方面将自身研发出来的技术输出到其他金融机构或企业,另一方面也通过申请金融牌照的方式开展自己的金融业务,并把自己研发的技术运用其中。金融科技企业的业务发展对既具备区块链思维和能力,又懂基本金融业务的人才也产生了较大需求。

三、“区块链+金融”视角下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评价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设置的适应性

对于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而言,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面向单位,但智能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些金融机构基层员工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一些传统业务岗位因为现代科技的出现大幅减少甚至消失,已經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而与此同时,随着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在金融行业落地的场景不断增多,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紧锣密鼓,不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是证券类、保险类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框架下,为了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简化工作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控制金融风险,纷纷对自身业务进行了改造升级,原来占比较小的业务基于区块链技术改造后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基于此,传统业务岗位发生了变化,金融机构对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需求自然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除了要掌握经济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各类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还要具备区块链等计算机思维,能够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方法如区块链等进行金融业务场景应用分析,从而更好的在金融机构中为客户提供服务。然而,从目前各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看,仅有极少数院校紧跟金融行业的变革,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了要了解和熟悉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工作岗位设置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二)理论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适应性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跟上金融行业变革的步伐,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自然也就无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市场对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出现了偏差。目前经济与金融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较为全面的涵盖了经济、金融理论及相关知识,对学生的经济金融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了适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业务对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学生具备与数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密码学等领域相关的思维和能力,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对于区块链等相关金融科技类的课程还未及时补充或融入,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升级改造对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多元化、交叉性知识结构的需求。因此,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市场工作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三)实践训练与工作岗位实践能力需求的适应性

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对“应用型”非常关注,在实践教学方面均比较重视,但从目前的实践环节安排来看,实训课程中仍然以相对传统的实训项目为主,操作上更倾向于模拟金融机构传统岗位业务操作,如商业银行柜台岗位的操作,股票投资模拟操作,保险的基本工作流程模拟操作等,项目设置比较单一,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前面的分析提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很多传统的业务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等所取代,因此目前的实践环节表现出滞后的特点,已然跟不上基于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金融行业形势的快速变化,与现阶段真实的金融环境已经产生脱节的现象,学生的体验与现实不符。同时,实践项目的单一性、模仿性也无法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现阶段市场对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需求也不符。

结语

金融是国家和各地区区块链政策鼓励下的重点落地方向,基于区块链的金融行业变革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金融机构业务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需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上述的分析显示,现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训练等各方面均尚未对金融行业的变革及时作出应对和改变,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已经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向地区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各院校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应尽快随着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和明确与行业动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不断地将区块链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引入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实践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陈丽,梁秀波,杨小虎.基于多方协同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4):54-58.

[2] 伏天媛.基于区块链管理思维和岗位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办高校金融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124-126.

[3] 石坤平.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展经济,2021(08):92-94.

[4] 孙璐,于嘉,闫晶怡.新金融时代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1(14):8-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区块链+金融”视角下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A361)、2019年度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区块链金融应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02068019)

作者:王珍珍 邱雪晨

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 篇3: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明确我国将有600多所高校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工作急需从专业知识课程教学转型,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加以解决,以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拟就对金融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金融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等教育学界出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潮流。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工作急需从专业知识课程教学转型,不断完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既定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存在一定数量的高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但是,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急需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加以解决,以推动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拟就对金融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我国高校教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金融、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以及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专业同财经类其他专业相比,主要是为金融企业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金融、经济、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最新动态,而且要具备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科研、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国内有一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开办金融学专业时,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简单复制,造成其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对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各项需求。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过于僵化

一般说来,国内各所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太多遵循着“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监管”的主体脉络,其他的各门课程作为主体脉络的附属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予以补充和完善。虽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一二十年来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学生难以掌握金融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教学占比重较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复和记忆,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以学生掌握和积累金融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学成果最重要的指标,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课程中包含的知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不足,造成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

当前,因为基础性课程占比较低,国内高校对金融经济问题的研究多是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开展较少。而在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专业的学生为解决实际的金融、经济问题,需要科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四)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

目前,从国内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占比较大,而学生直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操作实践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实现转型发展,突出技能教育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在扩展规模、强化基础、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同步转型。把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性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二)坚持就业导向,推进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要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用人单位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推進一体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以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推进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三)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素质

实施高校师资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高级研修班等形式系统提高教师素质。支持本科高校按有关规定,公开招聘金融学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安排不少于两个月的实践,到金融企业实践交流,将教学课程与金融企业的经济实践紧密结合。

(四)创新保障机制,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促进和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课程体系改革。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表彰和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工作。将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规划,建设应用型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场地或者教学实验室,开设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丰富完善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盖锐.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202-206.

[2]王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商情,2014(13):212-212.

[3]孙光慧,杨黎琼.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方案[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34-35.

[4]黎红梅.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85-185.

[5]黄丽,罗锋.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当代经济,2015(14):116-119.

作者简介:仇艺臻(1990-),女,汉族,江苏宜兴人,任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仇艺臻

上一篇:孕前健康检查风险评估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