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2024-04-30

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通用14篇)

篇1: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交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花垣县团结镇为例

以民族自治地区农村的5个行政村为随机调查样本开展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式的方法对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统计分析发现:农村的交通状况随着近些年西部大开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交通观念也渐趋理性化,农民交通消费的类型呈现多种形式,消费费用也呈现递增的趋势.这些都显现出民族自治地区农村初步现代化的表征.

作 者:谷中原 张军华 GU Zhong-yua ZHANG Jun-hua  作者单位:谷中原,GU Zhong-yua(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湖南,长沙,410075;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张军华,ZHANG Jun-hua(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湖南,长沙,410075)

刊 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7(1) 分类号:F327.8 C913.32 关键词:交通发展   农民交通观念   农民交通消费  

篇2: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地方的旅游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甘肃省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旅游业总体发展还比较落后.眼下亟待转变和寻找的救治对策首先是消除传统文化摩擦,积极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观念,提高人口素质,树立大开放的.思想,强化改革开放的意识.

作 者:王汝发 Wang Rufa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UZHOU BRANCH 年,卷(期): 16(2) 分类号:F592.99 关键词:西北开发   传统文化   文化摩擦   生态环境的发展   甘肃文化  

篇3: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甘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一、民族文化旅游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 理论基础分析

1、定义:民族文化旅游属于一类旅游形式, 也可以说是旅游产品, 是以异质民族、异质文化和异质地域为凝视指向的旅游体验活动, 具有文化性、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点。2、相关概念: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发生地区不一定局限于民族地区, 后者却必须发生在民族地区, 但是不一定局限于民族民俗文化, 也包括科技文化、红色文化、黑色文化等。3、发展模式:作为新型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多样, 主要有博物馆模式、生态村模式、街区模式、节日模式、表演模式、文物遗址参观模式等。4、效应:作为跨文化交际与互动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它能激发边缘族群民族认同感、文化自豪感,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 另外一方面也使现代文化长驱直入, 渗透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致文化急剧变迁, 发生文化流失、文化同化, 甚至出现品德褪色、文化特质变异等问题。

(二) 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 学术界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了初步研究。基础研究方面:众多国外学者如Smith.D, valene, L.Smith, Van Den Berghe, Bruner, Swain和彭兆荣、徐建新等界定了概念, 虽然对此说法不一, 但都认为民族旅游基于少数民族或族群生活方式于自然生态, 以民族或族群文化为主要吸引物, 以异质文化体验为主要目标;还有部分学者探讨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 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主流人类学观点是认为它属于“现代的宗教朝圣” (Turner) , 是一种“仪式” (Graburn) 。实证方面:学者主要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现状和对策, 认为流失和文化复兴等现象做了分析。

二、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 开发现状

发展成就——1、西北甘青宁新地区属于典型民族文化资源荟萃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文化旅游业从接待型事业转化为战略产业, 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发展问题——1、交通不便。边远地区无航班开通, 无火车直达, 甚至无班车通行, 并且路面颠簸, 有“汽车跳, 西北到”之说;2、交通成本很大, 不如沿海游或出境游;3、产品缺少吸引力。多文物型产品, 多休眠类景区, 缺少互动性、休闲型产品和项目, 旅游产业难以形成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客人停留时间短, 产业链条短, 带动效应受到制约;4、季节差异明显。夏季短促, 导致旅游旺季不长, 大部分时间景区处于“休闲”状态, 亏损大;5、缺少合作。以青藏高原文化旅游为例, 青海、甘肃和西藏缺少联系, 互相截留客源, 导致市场分割严重, 各方利益均受损;6、缺少发展资金。由于开发时序安排的迟滞性, 属于旅游后开发地区, 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大好资源无法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紧急优势。7、外部竞争激烈。由于客源有限而资源雷同, 内部竞争激烈, 如无雷人项目很难生存发展。8、形象不佳。由于处于边缘地区, 生态恶劣, 客源市场对西北的旅游形象认知出现偏差, 认为该区域沙尘遍天, 沙漠密集, 气候严寒或酷暑, 不敢前来旅游。

(二) 开发对策

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保护开发、合作互利为原则, 发挥资源特色优势、文化多元和地缘优势, 树立“和谐西北, 民族家园”新形象, 合理定位市场, 强力推出体育、探险、歌舞、音乐、休闲等系列化旅游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从而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和谐大同。

发展模式——西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应采取“新聚合驱动模式”, 即“结构优化, 产品创新, 形象重塑, 市场拓展”。1、空间模式:应构建“民族文化旅游板块”、文化旅游圈, 点线面结合, 发挥旅游城市和服务中心的聚集和扩散效应;2、产品开发模式:注意产品组合开发、区域分工开发、合作开发;3、市场开发模式:应采取差异化拓展策略;4形象塑造模式:要进行形象修正, 走出安全和生态危机的阴影区, 定位为“和谐西北, 民族家园”, 同时突出各区域亮点, 如甘肃的回藏文化, 新疆的西域风情, 青海的华夏脉源, 宁夏的塞北江南、大漠黄河与中国回乡。

三、基于甘南的案例分析

(一) 开发现状

开发条件——甘南属于甘肃南部地区,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带。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一定良好条件:1、资源方面:高山、峡谷、河流、草原与森林景观独特, 宗教积淀深厚, 民俗风情浓郁, 历史文化享誉世界;2、区位优势:属于青藏高原东部, 有“兰州后花园”之称, 便于游客体验藏文化魅力;3、政策优势:甘肃和甘南均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 投入持续增大, 宣传力度逐年加强。

开发问题——1、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笔者2008年去调研时发现在修建道路, 可2010年再度前去调研时发现道路修建还在进行, 游客无法干净行走;2、资源有优无势, 产品开发停留在观光阶段。以拉卜楞为例, 游客观赏寺院仅需半个多小时, 去桑科草原也需要半天, 然后连夜赶回临夏, 在甘南消费有限;2、开发意识相对保守。由于“3.14”事件影响, 政府部分管理人员以维稳为要务, 对旅游发展积极性不强;3、缺少合作;4、旅游季节仅仅局限在6、7、8月。

(二) 开发对策

形象塑造模式——1、通过公共关系模式、广告模式、事件等模式, 加强宣传;2、寻求旅游引爆点, 树立香巴拉旅游形象, 使甘南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体系完善模式——1、完善产品谱系。优化观光类产品质量的同时, 推出现代人偏爱的刺激型与体验型项目。2、完善基础设施, 使游客进得来、玩得乐、吃得香, 满意而归, 树立口碑效应。3、挖掘文化资源优势, 使文化可触、可视、可见。

篇4: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

一、加快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重要意义

受限于资金、技术、理念、人力资本等因素,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一直处于初级阶段,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尤其是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的发展受限,使得相关企业在进行税务登记、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时,难以及时获得政府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较低的行政效率阻碍了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放慢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所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有利于更新传统理念,搭建高效、完善的政务处理平台,为提升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保障。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更新公务人员对于政务处理的传统理念。传统的政务处理流程往往以政府职能为中心,企业、组织或个人须向各职能部门及业务流程进行事先了解,才能根据各分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和具体分工,进行业务办理。由于此类政务多由人工处理,审批流程繁琐,等待时间较长,使得需要办理业务的企业或个人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得高质量的政府服务。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将打破这一传统理念,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需求,通过突出重点服务项目,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完善网上办公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压缩时间成本,保证工作服务质量,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各类企业、组织、个人的健康发展。在另一层面,电子政务的发展将提升各级公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明确的服务流程使得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及时接受民众监督,避免发生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等现象。第二、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长期以来,政府各项公务的处理都依靠人工,再加上传统理念的灌输,使得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部门间推诿扯皮、证照办理审批延期、政务信息更新缓慢的现象时有发生。既浪费了政府资源,又给接受服务的群众和企业带来了不便,无法营造良好的政务公开环境。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 可以有效的节约服务成本,透明工作流程,完善服务渠道,及时更新政务信息,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三、有利于带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子政务分为四个类别,G2G(政府间电子政务),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G2C(政府-公民间电子政务),G2E(政府-雇员间电子政务)。考虑到实际情况,西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通过构建完备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尤其加大对G2B的投入力度,可以为各行业、各企业办理业务提供捷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商业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崛起。

二、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缺乏全面、具体的发展规划。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省、市、区、镇缺乏全面、统一、具体的发展规划, 致使各级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中缺少适时的沟通与反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重点,共享政务信息,避免重复建设,优化网络资源配置,规范数据库建设,确定技术标准,形成G2G网络体系等等。经常出现信息孤岛效应,各地区、各层级政府部门各自为战、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开发程度较浅等现象。此外,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不一,像中央直属单位、省厅级部门远远要比该地区其他县、镇政府单位的投入力度大、技术更新快,从而造成整个地区在构建电子政务体系的过程中出现断层、两极分化等现象,致使各省市与各县镇政府在政务对接时,无法有效统一政务处理方式,给各部门的汇总、统计、分类和反馈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延迟了办公进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伴随着国家信息化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实,各地方政府先后开启并推动了“3G网络建设”、“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社会信息化指标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各省市信息化指数呈显著阶的梯状分布。由图1可知,东部沿海省市的信息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省市,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指数在70-80之间,新疆、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的信息化指数均在60-70之间,西北各省信息化指数排名也相对靠后。

另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全国各省市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份所占IPv4地址数及比例极低。其中,内蒙古(0.79%),新疆(0.62%),甘肃(0.48%),宁夏(0.24%),青海(0.18%)。此项数据表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IP地址所有者数量相对较少。从以上信息中皆可看出,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东南强、西北弱”的信息化格局仍未打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财政倾斜力度不足。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东中部落后,所以,政府在完善各项职能、引导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地方GDP的增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却忽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同时,中央及省厅级部门没有及时给予各县镇充足的资金支持,财政倾斜力度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步伐。

科技人员匮乏,人力资源环境较差。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普及度较低,无法为电子政务的构建提供及时、充足的人力支持。而且,本地区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到东部沿海省份发展,本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也较多的集中在能源型国企单位,愿意从事ICT行业并能做出成绩的人才比例较低。同时,高校研发机构很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产业形成长期的校企联营关系,难以在西北地区将研发成果付诸实践。

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偏重硬件投资、轻视软件开发。西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的构建过程中,往往较为重视设备的更新、网络的提速,却忽视了应用软件的开发、运用、维护和升级,致使很多高端设备闲置,利用率较低。若硬件更新后,无法匹配适合的软件,这在本质上,降低了该地区电子政务开发与建设的水平。二、重视资金投入,轻视日常运用。换言之,电子政务的应用与日常政务的办理无法有效匹配。由于传统理念的束缚,公务人员怠于提升网络办公技能,忽视政府网站的升级,只是把相关文件上传至网站,很多政务依然依靠人工处理。此类做法,使得电子设备成为摆设,无法有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进程的对策

针对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几类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预期,笔者为各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研发机构提出几点对策:明确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专项资金利用率;加强信息人才梯队建设;普及电子政务相关知识,更新大众观念,扩大受益范围;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等等。

明确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应以“服务民族地区,带动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西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省、市、县、乡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的愿景和使命,与各级政府达成共识,统一建设进度,为西北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政策指导。同时,此项发展规划应明确流程,突出重点。在推进G2G(政府间电子政务),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G2C(政府-公民间电子政务),G2E(政府-雇员间电子政务)的建设进程时,以带动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G2B,逐步完善G2G,最终优化G2C、G2E”。G2B的优先发展和运用将大大提升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的办公效率,良好的政治环境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外省商家投资建厂、寻找商机。政府在提升办公效率的同时,良好的服务水平也将拉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专项资金利用率。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国家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各省都较为重视地方GDP累积的现实情况下,考虑到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资金利用方式,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拨款无法及时、有效的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中央及省厅级部门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利用的监督力度,使资金按具体规划分拨,提高资金利用率,不断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高效发展。

加强信息人才梯队建设。西北民族地区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中,须加强信息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国家公务人员的网络办公技能。如今,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政府部门缺乏大量优秀的信息人才,多数公务员信息化技能较低,对于传统服务方式过于依赖。通过对各机关部门行政人员、办公人员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辅之以年度、季度考核,可较快提升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业务处理能力,为党政及企事业机关提供人力支持。

普及电子政务相关知识,更新大众观念,扩大受益范围。政府应加大宣传,向广大群众及时传达电子政务相关信息,向各企业、组织、个人介绍各类业务办理流程,逐步改变办公方式,增加网络办公渠道,也可根据业务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分化重组,针对各类服务人群,提供切实的政务服务。

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ICT企业的支持力度,为该类企业引进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出面搭桥,鼓励ICT企业与各高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以软件开发技术为依托,壮大企业发展。同时,鼓励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向东部高校学习新的培养模式,申请专业硕士点(如与ICT企业联合培养,定向招录的工程硕士),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持,ICT企业的持续壮大也将带动西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再者,政府可通过招标,寻求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出资,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搭建平台,突出公务服务,融合商业服务,并为地方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带动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科研创新、企业发展、政府职能完善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5: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发布者:zhangjin 发布时间:2014-1-6 11:03:47 阅读:10次

根据我校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为主题,聚焦四风,紧扣问题,通过扎实有效整改,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集中解决本单位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升班子的管理能力,增强师生创新的活力和凝聚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为加快我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领导带头、做好表率。坚持从本单位领导班子自身做起、自身改起,带头推进整改,带头开展工作,正风肃纪,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办好事、办实事。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考虑当前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师生反映最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又要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出发,谋求单位的长远发展。

3.明确目标、务求实效。逐项明确整改任务、目标要求、推进措施,坚持开门整改,建立问责机制,以师生是否满意作为本单位整改工作评判标准。

三、整改任务及措施

根据以上目标和原则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整改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制定并严格落实单位班子成员年度学习计划,确保全年集体学习不少于5次;每名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理论学习研究心得文章。

(二)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国家和社会关心的民族、宗教方面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推进以科学研究、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及培养方案;依托重大或重点项目研究,以优质生源的培养为抓手,力争三年内实现民族学学科优博论文零的突破。

(三)突出重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资源整合,力争2014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年内获得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边疆学交叉学科,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力争五年内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

(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以课题研究和联合举办高水平会议的形式深化与国际上高水平大学和机构,尤其是中亚地区国家教育机构合作交流;继续选派本单位教师出国留学,力争三年内中青年教师具有国际留学背景的比例达到100%。

(五)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年内进一步完善办公室、资料室管理与考勤制度,明确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确保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建立教师与科研人员社会服务的考核标准,并与年终分配挂钩。在此基础上严格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资料使用、研究生管理、科研等级标准等,促进本单位科研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依托“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创建学科与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校大学科、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建设,加强与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将民族学、边疆学做大做强,提高我校的整体竞争力。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篇6: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按照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名山秀水”的要求,我区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我区及青峰岭林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车河---青峰岭一日游的建议,现将论证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青峰岭山区地处枣西南山区,属大洪山余脉(亦称小洪山),西南距枣阳城区45公里。西北与襄阳接壤,东部是穿行而过的襄洪公路,南部与平林镇宋集毗临,西部与宜城山水相连,枣宜路和襄洪路在此交汇。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呈北高南低趋势。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青峰岭景区交通便利,襄洪公路自山脉东麓穿行,待建麻竹高速公路经平林镇至本地10公里路程,向东40公里处有大洪山和玉龙温泉及琵琶嘴水库,向东南5公里处有四井岗油桃基地,每年桃花节游人如海,北部与熊河风景区脉脉相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青峰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有优美的环境、茂盛的林木资源;青峰岭林场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小区。

(1)植物资源:本地森林覆盖总面积达10多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植被种类较多,生长茂盛。景区内树种有400多种,在植被群落中,人工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樟树、女贞等;天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麻栎、枫杨、苦楝、椿树、刺槐、楸树等;天然林小乔木及灌木有化香、山槐、腊梅、山楂、杜鹃、棠梨、黄荆条、盐肤木等;其它藤本、草本植被主要有紫藤、山葡萄、兰草、黄眉草、白芽草、蚂蚁草、狗尾巴草等;主要中草药有杜仲、麦冬、桔梗、苍术等。(2)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植被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空间阔,食源丰富,适宜多种动物的生存、生长,所以野生动物的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老鹰、鹁鸽、斑鸠、秧鸡、八哥、野鸡、鹌鹑、猫头鹰、布谷鸟、啄木鸟、黄莺、燕等20多种;野兽类有野兔、野猪、野羊、松鼠、麛子、蝙蝠、狗獾、猪獾、狸、刺猬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猫头鹰、老鹰二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有21种属湖北省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

(3)人文及自然景观奇特。林场内有大泉眼一处、小泉眼达四处。水温常年为22°C,流量为0.012立方米每秒,徐洞沟分场的习洞,据《枣阳志》记载,因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兴游于此而得名,此洞幽深不可测,大小石洞相连,洞外有一水库景观奇特,诗曰:“习君洞前水,春色贮三千。水里群芳乱,鱼戏桃红间。波吻青峰顶,月伴碧玉眠”。大洼上的鸡冠朵,因山石自然成形似鸡冠而得名,另有雷山观、后寺、磨棋山、平顶山、棺材岭、尖山、马槽岭、石人山等景观可开发利用。主峰青峰顶海拔500米,有诗曰:枣南有名山,横绝青峰巅,山间素带绕,飘飘六月寒,五峰环拱立,群壑秀可餐,谁人发奇想,曲径通人寰。

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温润、无霜期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境外有熊河水库和莺河水库相守,域内小

一、小二型水库众多如:白鹤垱水库、大泉眼水库、龙坑水库、丁木场水库、先锋水库等,“清山秀水”已具备基本条件。

(4)政府重视。近年来,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正蓬勃发展,枣阳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借助这一契机,利用招商引资,将青峰岭山区打造成枣阳的都市后花园。以引领这一朝阳产业枣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

三、开发利用措施

1、加强宣传和规划,提高景区知名度。林场习洞、鸡冠朵、大小泉眼等景点,通过多年的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游览人员达10000多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自然保护小区的迷人风景和美不胜收的传说,以吸引市内外更多的游客。目前各种民间资本已纷至沓来,通过林权转让占山用水,先期开发已经萌发。我们担心,如果该地长期被忽视,民间的无序粗放开发有可能破坏当地自然状貌,影响未来科学统一规划。

2、增设景点,合理配置。要提高旅游区的观赏价值,我们计划再配置一些新的景点。首先请有关专家对车河--青峰岭一日游进行总体规划,目前有一种线路比较明晰,入口车河吴湾至三间瓦屋(柳叶泉)徒步穿林至平顶山到过风崖,向北至棺材岭、鸡冠朵、青峰岭、习洞,向南至雷神观、尖山、后寺至王湾分场至青峰岭林场出口,或再向南至楂不开、马槽岭从车河碾子台出口。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贷、入股等形式与单位、个人共同开发现有资源,修复重建已毁景点。其次在景区内公路两旁栽植、培育大规格绿化苗木。

3、开发旅游产品,搞好配套服务。为保证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按照市文体旅新局要求,沿一日游线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从老鼠尾巴沟至青峰岭王湾一线已布点农家乐及山庄10余家,正在动工建设。从车河农场入口至三间瓦屋公路硬化和通电、通讯已纳入区“十二五”规划。在青峰岭林场计划修通场部至王湾、徐洞分场与老鼠尾巴沟贯通的林区公路,在三个分场内开农家乐服务餐馆5家,(其中王湾分场1家、徐洞沟分场1家,大泉眼分场3家)。同时利用大泉眼水源优势,开发温泉,建宾馆、澡堂,方便游客。同时整理挖掘枣南菜系,包装枣南地方土特产食品成为系列,如土酱豆、土蜂糖、土鸡蛋、土熏肉等等,真正实现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有带的。。。

4、加强领导,组织专班。为确保旅游开发有序开展,我们计划积极向市领导反映、汇报,成立以市有关领导牵头的市旅游局、规划局、林业局、土地局、农业局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负责开发与保护旅游区的保护利用及具体的实施,实现旅游与资源保护双赢的目标。

篇7: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2012年11月1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城市与中外民族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雁塔校区学术活动中心二层学术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台湾兰亭雅集美术会、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50余名专家及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教授主持。我校校长助理党怀兴致欢迎词,他介绍了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致开幕词,强调了城市与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意义,并对该研讨会提出了几点期望。

本次研讨会采取主题报告与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耿昇、万明、陈佳荣、杨福泉、张一平、连心豪、许全胜、谢贵安、莫小也等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大会发言,并回答了学者们的提问。此次会议报告内容覆盖面广,主题新颖,学者们发言精彩,气氛活跃,会上讨论热烈,会下继续切磋。

闭幕式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万明主任主持,孙泓研究员作总结发言,耿昇会长致闭幕词,他代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对陕西师范大学及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为承办大会付出的辛劳表

篇8: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1.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滇西北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旅游业。伴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餐饮业、住宿业、休闲娱乐和房地产业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促使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和本地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该区域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小城镇分布零散,集聚经济发展较弱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密布、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聚集条件较差。从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的小城镇分布较为零散,在近6万平方公里地域内只有一个地级市、两个县级市和多个建制镇,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各城镇间的距离较为遥远,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吸引要素成为制约整个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的零散分布使得该区域不能形成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导致集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难以带动区域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从滇西北大部分城镇来看,各城镇间的距离较长,如丽江至香格里拉需要4小时,香格里拉至六库约10小时,六库至丽江近8小时,其他各县城间的距离则更长。 城镇分布零散导致的区域经济内部集聚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滇西北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3.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对区域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滇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布局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从地理环境的限制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该地区缺少首位度较高的城镇带动整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虽然丽江市的人口和城镇规模在该地区相对较大,但其首位度不高,很难引领其他城镇共同发展; 二是城镇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靠江、靠山的狭长型分布格局,由于大部分城镇分布于面积狭小的山间坝子和江边峡谷地带,适合城镇化发展的土地面积有限,一些小城镇很难再继续向外扩张,严重制约了未来城镇化发展; 三是城镇间的交通网络不发达,很多城镇( 乡镇) 只有一条进出通道,各城镇间没有多余的交通网络连接,城镇间的物资输送和经济往来较少,难以满足相互间的需求。

二、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部高原边疆的区位劣势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末位,其中交通条件差是长期以来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截至2012年,该地区仍没有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公路等级较低,交通网络不畅,制约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除一些传统矿产资源粗加工企业外,缺少其他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业。 2012年该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8% ,远低于云南省40% 的平均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42元,仅为当年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 /3。滇西北地区在我国2011年国务院最新划分的18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全部被划入滇西连片特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农业发展靠天吃饭、 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超前发展的总体格局。受山区面积分布较广、民族传统文化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等限制,这一地区的扶贫工作成效较差。

2.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滇西北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地。2002年,滇西北迪庆州的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向全世界宣布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寻找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中甸,从此拉开了滇西北旅游产业发展序幕。随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文化遗产和东巴文化等重要旅游资源也陆续被挖掘出来。截至2012年,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 40: 46,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5% ,产业结构已经演进到“三、二、一”的产业形态。只有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才会出现此种产业结构形态,而滇西北地区因为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旅游业在滇西北地区已经成为脱贫致富、带动就业、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

3.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较大

滇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大江大河发源区,在国家新一轮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川、滇生态功能区就在滇西北地区,这一地区成为我国保障国家生态功能的重要地区,在国家战略上中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为保障该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各类开发规划和经济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布局、 开发强度等受到限制。特殊的资源环境决定滇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道路选择必然与其他地域不同。

三、滇西北地区旅游城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策略

1.依托旅游城镇化使城镇化总体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

滇西北地区应紧紧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助推城镇化建设,打造“一中心、两翼、多极”的发展格局,即以丽江为城镇发展中心,使其成为滇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镇; 以香格里拉和六库为两翼,将其发展成为次中心城镇; 在此基础上多极发展下属小城镇,尤其要重点打造一批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城镇。城镇的发展布局应与旅游景区开发相协调,还应适应该地区人口布局和产业选择。规划与研究城镇选址和未来拓展方向的, 加强城镇间的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整个滇西北地区的城镇化网络格局。

2.依托旅游城镇化发展壮大泛旅游产业群

滇西北地区早期旅游业发展没能很好地发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随着该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 旅游城镇化成为发挥这一作用最好的途径。旅游城镇化将一个产业融入一座城镇,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会催生更好的产业格局。在滇西北地区,通过旅游城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泛旅游产业群的发展。目前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已然成为培育旅游产业群的重要突破口。养生、度假、旅游、文化生活体验、居住、生态养老等现代服务产业共同构成了泛旅游产业群。由于泛旅游产业群关联度大、综合性强,广泛渗透到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环境、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因此,以旅游城镇化为主体的泛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依托旅游城镇化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滇西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脱贫致富问题是该区域整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受地理条件限制,如不通过城镇化移民和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等措施很难解决大部分山区居民脱贫的问题。通过旅游城镇化来引导当地居民进入城镇就业是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旅游城镇化是通过发挥滇西北地区城镇作为资金、技术、商品、能源、交通、信息等集散中心的优势, 更多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进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和物资有了更好的销售市场,促使农业向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滇西北地区的旅游城镇化在实施要素与人口合理流向大城镇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地城镇化政策,在知名旅游景区附近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来促进人口的聚集,实现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地的滇西北地区在实施旅游城镇化战略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区域脱贫致富问题,自然环境的约束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很难走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旅游城镇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旅游城镇化来带动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居民增收和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又进一步反哺旅游城镇化[3],最终实现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138-140.

[2]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0):126-128.

篇9: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乡中庄村的实证调查,主要对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并获取资料,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困境;对策

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乡中庄村简介

中庄村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大阳乡,主要以回族为主,全村有229户,2200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经济相对落后,属于扶贫村之一。该村属于沟谷地形,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占整个村的5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已经成为荒地,村居里面没有任何公共娱乐场所和垃圾处理站,村民很少会聚在一起聊天,清真寺是他们主要的聚会场所。全村只有一条硬化公路通往村外。村民居住主要以平房、砖房为主,大部分居住在山上,房屋简陋。部分村民家庭以养羊业和羊牛业为主,村中建有牛棚和羊圈,无灌溉水源,主要靠雨水,水源相对比较稀缺。该村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老人相对较多,少部分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补贴。

二、中庄村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中庄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极为相似,例如:生态环境脆弱,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村民们意识淡薄,教育落后和人才素质不高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庄村经济的发展。曾有一位西方的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人才、教育和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就更加说明了该村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落后,与城镇差距较大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由于受到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经济上与其他地方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单一,投资成本高,收入低。以下是笔者在访谈三个村民的时候。他们这样说:

A:咱们村种植的是什么农作物?收成怎么样?

B:小麦、玉米、土豆。我们这里耕地比较少,大概每个家庭有四亩地,小麦的话,平均是1600斤。

A:那有没有种植一些大棚蔬菜?

B:种不了,在山上灌溉水源都没有,现在只能是种小麦玉米了,并且收成也不好。居住环境的问题,靠天吃饭只能这样。

(A:笔者; B:村民)

(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传统守旧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里的人们思想大多还停留在能吃饱穿暖的小农意识当中,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难于接受新鲜事物。村民们小富即安的心里十分严重,传统守旧的思想根深蒂固。老人在家有一亩三分地,年轻人外出务工,日子凑合过得去,但是很难有发展。笔者在访谈一位村干部的时候,他这样说:

A:本村的教育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比较严重的问题?

C: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政策优惠是非常好的,比起汉族学生都有低分录取政策。我们村比较贫穷,文化落后,只要家里有人能干活就行了,压根没有上学的意识。就比如我孩子来说,就上了五年级,女儿上了二年级,孩子的母亲就没上过学,现在都出去打工了。以前家里十个人,只分到三个人的地,根本不够养活这一大家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每家每户基本都有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了挣钱没有办法照顾他们。

(A:笔者; C:村干部)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

该村交通极其不便,土地大多分散在山间,村民们仍是传统的农耕模式,主要靠牛犁、人背、马驼。这样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产出价值较低。调研中深深感受到山高坡陡,劳作辛苦。一位村民在谈到村里的自然环境时说:

A:村里有做养殖业的吗?生产是什么模式?

D:没有。养牛棚里面没有牛,由于成本比较高,大多数人都养不起,所以牛棚就是形式。由于交通不便,地都在山上,机械化生产不行,还是传统的农耕模式。

A:近几年有没有发生过自然灾害?影响大吗?

D:发生过,主要是泥石流,当时可能把几户人家的小麦冲掉了,因为有些村民还住在山上,一下暴雨,很危险。主要受灾是玉米、小麦。最严重的是泥石流,再就是冰雹,这些对农作物影响很大。

(A:笔者; D:村民)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十分落后

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偏远的农村地区建设还跟不上,基本上靠村民们自己投入。现在的乡村道路质量差,污水、垃圾对村子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对此,E村民说:

A:咱们村在交通及公共服务方面有什么问题?

E:交通非常不方便,现在走的这条路也是才修好的,之前的是土路,下大雨基本就无法前行。政府虽然向村里有拨款,但村干部根本不用在道路建设上。也是因为我们多次上访才修起的道路。村民们现在用水还比较方便,但是垃圾每家都是随意乱倒,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地方。

(A:笔者;E:村民)

三、对中庄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回族是一个十分团结的民族,想要治理好一个村庄,那村部的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端正自己的态度,一切从最广大的村民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推进中庄村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完成道路的最后硬化维护工作以及开展新的清真寺的修建工作,多对村民们走访和慰问,多方面筹措资金。提高土地利用率,帮助发展养殖业,改善生产方式。可以考虑引入新的产业与自己的资源优势相互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经济。

参考文献:

[1] 龙 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2] 李云霞:《浅谈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满族研究,1996年。

[3]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

[4] 贾小波:《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硕士论文,2013年。

注释:

篇10: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研究的两个新的转向,即转向对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创造力的研究,进而介绍了两项最近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一项是有关中德大学生跨文化艺术创造力比较的`实验研究,另一项是有关中国10-16岁儿童一般创造力及其与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关系的心理测量研究.最后.在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讨论了文化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作 者:衣新发 蔡曙山 刘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4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8)分类号:G1关键词:多元文化经验 组织创新气氛 艺术创造力 一般创造力

篇11:第四课 西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2、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3、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这里居住着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本课介绍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和裕固族。

二、新授:

1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和裕固族等。

回族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人口约为1058.61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饮食业等。

回族通用汉语文。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饮食上有不食用猪肉、不食用一切自死的畜禽、不食用动物血液等禁忌。

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约为62.15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商业等,善种瓜果。

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兼用汉语,使用汉语。传统节日有尔德节、古尔邦节等。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人口约为28.96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及旅游业等。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土文,兼用语文。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传统节日阴历的六月

六、纳顿节等。

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人口约为13.06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商业等,园艺也很发达。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兼用汉语,使用汉语。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等。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人口约为2.01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以善于打制刀具闻名。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兼用汉语,使用汉语。传统节日有大尔德节(开斋节)、小尔德节(古尔邦节)等。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人口约为1.44万,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和旅游业。

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兼用汉语,使用汉语。裕固族崇尚骑马和射箭。传统节日有剪马鬃节等。

2、阅读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23页,思考:“花儿”为什么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

(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4)师生小结:

3、探究与体验

篇12: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要:毕业生实习工作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最主要的办法。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届毕业生为例,抽取部分学生,对他们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届毕业生毕业实习与他们的专业和就业专业呈正相关对口态势的结论。最后,本文针对如何促进毕业生实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证研究

引言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1],图1为历年大学生数量情况统计表。但与之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逐年下滑,形成了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待业群体,如图2所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保持持续经济活力的重要保证。庞大的毕业生待业人群,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讲,是对优质人力资源的一种随意浪费,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大学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届毕业生为样本,随机抽取5个专业共计100名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分析该样本情况,得出改善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状况的应对措施,希望为提高毕业生实习就业质量提供必要的帮助[2]。

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 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 图1 历年大学生数量情况统计表(万)

图2 历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相关概念

1.1 毕业生实习

毕业生实习是指大学生在结束学业准备工作前的培训阶段,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3]。

 作者简介:于方伟,男,1983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1.2 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结束学业后的首次参加工作的情况。毕业生就业实习情况 2.1 抽取数据

(1)抽取专业

抽取专业时,既要涵盖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又要考虑专业的专业性,以增强样本结论的真实性。本文抽取了中央民族大学5个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分别是3个理工科专业和2个文科专业。

(2)抽取毕业生

对毕业生进行抽取时,既要考虑所选取的毕业生的代表性,又要保证样本的随机性。本文对班级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每个专业各抽取了1个班级,共计5个班级,100名毕业生。

(3)抽取毕业生的实习项目

本文就历届毕业生所参加的毕业前实习项目,进行样本抽取并分析,以确保能够最真实地反映样本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

2.2 采用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最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4]。

(1)定性法

根据毕业生毕业实习和就业企业与毕业生专业的契合程度,将实习企业和首次就业企业分为专业契合、专业相近和专业不契合三种。专业契合是指企业类型和毕业生所学专业相一致;专业相近是指学位类型和毕业生所学专业相近;专业不契合是指企业类型和毕业生的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

毕业生实习时,往往同一个企业内同时有几名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因此,本文将实习方式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以5人为分界点,小于5人时为分散方式,反之则为集中方式。

对毕业生实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考察毕业生实习和就业企业相一致情况、实习企业和毕业生专业不一致情况和首次就业单位和毕业生专业不契合情况等方面。

(2)定量法

统计样本中毕业生的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方式和首次就业企业和实习企业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样本中的毕业生进行定量统计分析。2.3 结果统计

按照前述样本分析步骤,对本文所选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毕业生首次就业情况统计表和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关系统计表,如下所示:

表1 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表2 毕业生首次就业情况统计表

表3 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关系统计表

2.4 案例分析

由上述统计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1)理工科毕业生实习以集中方式为主,占97%;实习企业与专业契合率高,占98%。(2)文科毕业生实习以分散方式为主,占73%;实习企业与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契合,占15%。

(3)样本中,理工科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与专业契合程度达85%;文科毕业生专业与就业企业不契合比例达18%。

(4)毕业生实习期专业不一致对首次就业专业契合影响比较大。结论

结合样本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3.1 大学生毕业实习对首次就业帮助明显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能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加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来,促进学生首次就业率的提高。

3.2 实习企业和毕业生专业契合程度与首次就业专业呈正相关态势

毕业生在与专业相契合的企业里参加实习活动,能够促进毕业生毕业后在与专业相契合的企业里参加工作,因此,将毕业生安排在相关企业里参加实习,是很有必要的。3.3 实习方式多样化利于提高毕业生首次就业率

同集中实习方式相比,分散实习方式更能促进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提高。特别是毕业生在与专业相契合的企业里参加实习活动,其作用更加突出。促进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建议和举措

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结合本文样本,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指导力度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专业情况,正确选择实习单位,特别是最好在与专业相一致或相关的企业里参加实习活动,以便于毕业生迅速提高工作能力。4.2 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

分散实习方式下,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下降。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定期巡视检查和网络实时监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以促进毕业生实习工作效果的提高。

4.3 采取多种方式对毕业实行活动进行评定

学校应该摒弃只依靠实习评定书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检查的老办法,采取实习成果汇报、实习活动情况答辩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实行工作的重视。结语

本文对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到了影响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效果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为促进毕业生提高实习效果和首次就业率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朱生玉.大学生就业力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81-85

篇13: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

1、后发型民族旅游地:指的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迟滞但具有发展潜质、机遇同时面临威胁的旅游目的地。

2、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3、旅游效应:由于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而引起旅游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特点:

1、发展的迟滞性。该地区在国家制度安排中处于边缘地位, 因此产业投入少, 产业增长慢, 产业贡献率低;

2、发展的动态性。该地区目前处于落后地区, 但是有可能通过外部刺激或内部积累取得突破式发展;

3、发展的艰难性。由于发达地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在行业要素体系、形象建设、资金投入、人才服务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挤压, 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客源市场中挤占一席之地困难很大。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

1、产品开发模式——在依托民族地区山水湖泊、草原高山、冰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文物遗址开发观光类产品的同时, 推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探险、体育、休闲、参与类项目, 同时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产品, 拉长消费链条;

2、市场拓展模式——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在开展大篷车式促销的同时科学定位客源市场, 进而采取差异化模式, 重点突破, 逐个击破;

3、形象塑造模式——在极力宣传自然风光的同时, 着力塑造民族文化特色, 产业定位模式——直接把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 或引领性战略支柱产业, 从而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以扶持, 切实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4、文化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属于文化边缘区, 文化生态极度脆弱, 一旦遇到外部文化的强烈冲击, 必将发生生态塌陷, 出现文化传承危机, 因此必须采取保护性开发模式, 防止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到破坏;

5、空间战略模式——采取增长点与点轴发展模式, 首先选择基础好、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区率先开发, 然后积累能量扩大辐射和扩散效应, 最终转化为网络发展模式。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效应归纳:

1、正效应——民族文化旅游激发起民族或族群久已沉睡的文化自豪感, 增强了族群的文化认同感, 有助于文化复兴, 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和谐;

2、负效应——民族旅游属于文化互动类型, 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 东道主传统文化根基被动摇, 文化流失, 道德沦丧, 特色衰退, 产品吸引力逐渐趋于衰退, 产业周期处于结束期。

(二) 基础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 核心思想根据成本和生产率差异确定本国或本地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把隐形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后发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提出, 他在1952年首先认为由于知识、技术、制度具有溢出效应, 只要落后地区具有后来居上的追赶优势, 只要善于和虚心模仿、借鉴、创新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发模式, 就可实现爆发性、跳跃性、跨越式发展。

3、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发展始终采取梯度模式, 必将导致区域差距, 落后地区也可利用相对先进或条件优越的资源或产业, 在局部领域内获得非常规性的跳跃式发展。

4、创新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理论, 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等。创新是生产要素;创新的动力有二:企业家精神和市场压力。

5其他理论——主要是“文化变迁理论” (传播论、进化论等) 、“舞台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真实性理论”等。

二、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效应研究:甘南拉卜楞案例分析

(一) 甘南拉卜楞模式

甘南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1、优势分析——地处青藏高原边缘, 临近兰州、银川等都市, 有较好的客源市场;

拉卜楞寺因黄教 (喇嘛教) 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名扬世界;藏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博大;桑科草原凉爽辽阔, 便于旅游者体验草原文化的悠远深邃;和九寨沟等景区同处藏区, 具有合作前景。

2、劣势分析:

地处高原, 气候季节性差异明显;旅游淡旺季明显, 大部分时间景区处于闲置状态;产品体系不完善, 游客走马观花游览后即中止行程;曾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使藏区维稳成为首要, 旅游业发展势头减缓;甘南采取梯度转移模式, 开始开发其他旅游地, 投资减少。

甘南民族文化旅游模式:

1、宣传模式:通过建设旅游网站、出版《拉卜楞之旅》开通“香巴拉”专列等模式, 树立“九色甘南香巴拉”形象;

2、产品开发模式:开发了部分寺院建筑, 培训喇嘛导游进行讲解, 增强了产品特色性;

3、科研模式:不断邀请专家学者为旅游把脉, 同时积极开展旅游论坛, 出版相关书籍, 指导旅游发展规划, 对民族文化旅游产生了重要意义。

(二) 甘南拉卜楞旅游文化效应个案分析

文化得到保护:

1、艺术文化得到复兴。A, 藏族, 文化传承人, 开始招收学徒, 开办网站, 出售唐卡, 基本趋于市场化发展模式;

2、文化研究显热潮。《安多研究》杂志陆续出版, 拉卜楞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论坛举办, 以拉卜楞文化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日趋增多;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建立;4拉卜楞文化旅游光盘即将发行。

宗教世俗化:1居民宗教活动次数减少。男, 藏族, 由于忙于商品出售, 去寺院转经次数减少;

2喇嘛参与世俗互动。B, 男, 藏族, 成为了导游, 为游客“互动”, 除了念经还需要背诵导游词, 感觉“压力大”, “很累”;

篇14: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 熵权法 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54-09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the social benefits. Through the two ways of survey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social benefit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the survey research and based on related theory, this article has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se indexes weight and then it has analyzed the 31 provinces,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 of the social benefi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there is a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ways in the top ten provinces of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it can als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ways. Meanwhile,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can objectively and exactly measur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us the conclus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related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social benefits Entropy weight Benefit evaluation

1 引 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中强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在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讲到:“文化引领示范作用不单纯是一个产业的数字,不单纯是一个表象的经济效益上的指标,最重要的是文化的趋势,是一个文化的风向标。”[2]其中强调的也是社会效益。2014年初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引发共鸣,家风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朴素沉淀,倾听家风家训,感受文化传承,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说家风、听家风、行家风,这也是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体现。家风好了,社会风气自然也好了,相关一切问题就 会得到妥善解决,并能提高文化产业及所有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添砖加瓦。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定量的研究,本文将从两个途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一是通过调查,从百姓的直观感觉来了解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二是通过客观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效益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实证研究填补理论空白,也能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效益现状

社会效益一般是指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好的后果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公众反映和社会评价体系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诸如一部电视剧、动漫产品、图书、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等与文化有关的产品或项目的实施,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形成好的口碑,带来向上的正能量。

本文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试图从百姓的直观感觉来了解文化产业社会效益,问卷网址通过朋友之间随机发送,实地调查主要是在当地进行,最终共收到有效答卷762份。

2.1 对文化产业认识的基本现状

2.1.1 对文化产业的了解

在作答的问卷中有80%的人对文化产业表示基本了解,完全了解的占5.74%,这部分人基本都是在文化产业相关部门从事工作的,一点不了解的占14.29%,通过这组数据,可以说明文化产业基本被大众所了解,但离全民了解熟知还有一定距离。

2.1.2 了解文化产业的渠道

这是一道多选题,通过图2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其次是电视和学习。加大网络覆盖率、丰富网络上文化产业内容是让人们了解文化产业的主渠道,电视覆盖率全国平均达到98.2%,尽量加快全覆盖步伐。再次是各大高校,通过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讲授,来传播与讲授文化产业知识与内容。

nlc202309030559

2.1.3 文化产品及消费项目的适合度

在文化产品及消费项目是否适合基层大众这项调查项中,可以看出,目前的文化消费项目不是很适合基层大众的需求,文化产品也好、文化项目也好,必须在面向基层群众上有改进和创新,让文化产品、文化项目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才真正能够成为支柱产业。

2.1.4 青年一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调查中,发现20—29岁的青年人对问卷的调查很感兴趣,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到20—29岁的学生或是刚上班的青年一族,对文化产业了解相对很多,并且对文化娱乐活动、文化产业创业、动漫等非常感兴趣,30岁以上的人由于家庭、孩子、工作等事务对于文化消费或是文化参与方面关注就相对较少一些。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主力军是青年一族。

2.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这个问卷调查的目的,仅仅是从老百姓的直观感觉来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到底文化产业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何,也就是社会效益情况如何。每个题有五个级别选项,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

2.2.1 文化产业各行业社会效益状况

根据文化及文化产业新的分类标准,将十大行业做了简单的描述,让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了解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最小得分是3.69,这个数值应该是和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相吻合的,最好的行业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行业,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再次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这个结果还是能够说明老百姓对文化产业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2.2.2 文化产业影响力

文化产业影响力调查结果如图5,在人们心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塑造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在这一项调查中显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非常大,透过目前的调查结果,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成为支柱产业这个目标应该是能够按计划时间或是超前计划时间实现。

2.2.3 文化产业生态效益

文化产业本身是低碳产业,现在的生态环境可谓被破坏到了一定程度,能否通过文化产业的自身建设和文化滋养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文化或文化生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这也是本文在设计问卷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一些题项的设计,得到以下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心中的期盼,那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通过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熏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是完全可能的。“文化产业建设没有掠夺性开发

倾向”评价不高,这也说明一些地区还是有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变相圈地,变相做其他项目,这方面也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娱乐休闲设施使用的灯光节能环保”这一项也是评价不高的。“文化产业发展使塌陷地改造更具文化韵味”这项得分也不高,这说明我们在塌陷地改造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像一些矿区塌陷地,并没有真正结合煤矿建设历史、煤炭人的吃苦精神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矿区特色的文化项目,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和督办力度,让这种采煤精神在文化引领下宣扬传承下来,变采煤为采文化,传递正能量。

2.3 各省市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调查

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大面积调查很难实现,于是通过“在您的印象中,哪个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或是哪个省是文化强省?”这样一个问题,来了解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此项调查只是想通过人们的直观感觉,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百姓心中的印象。

通过统计,得出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湖南省、陕西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云南省、山西省,这十个地区在人们的直观感觉中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省份。这个结果只是人们的主观印象,但是作为社会效益评价也恰恰是主观的直观的成份偏多。不过,这些省份确实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是比较好、比较有特色的。

3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实证

3.1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构建的系统性、数据可得性、指标独立性、客观性等原则,建立如下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目前,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本文试图从6个一级指标、33个相对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建立评价体系。任何评价体系中,都必不可少地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目前国内外对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确定权重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这种主观赋权方法多是将指标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主观打分来确定权重,显然较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尚不很成熟的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来说,采用这类主观赋权法,很可能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致使各省市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排序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也就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权法等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3-5]的基础上,选择熵权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3.2.1 熵权法概述

(1)信息熵定义

(2)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是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熵权法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的主要根据是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7]。其出发点是根据某同一指标数据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来反映其指标的重要程度,如果各被评价对象的某项指标表现出来的数据差异很大,则反映该指标对评价系统所起的作用很大。

(3)熵权的基本性质[8]

一是当各被评价对象在某指标上的值完全相同时,熵值达到最大,熵权为零,这意味着该指标未向决策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该指标可以考虑从评估指标体系中取消。反之,当各被评价对象在某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熵权较大,这说明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还告诉决策者,各对象在该指标上有明显差异,应重点关注和分析其差异大的原因。

nlc202309030559

二是指标熵值越小时,熵权越大,表明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信息量越大,该指标就越重要。反之,指标的熵值越大,熵权越小,该指标越不重要。从而可以客观地得出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9]。

三是熵权并不是表示决策评价问题中某指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评价对象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相对激烈程度。从信息角度考虑,它代表该指标在该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寡程度。

(4)熵权法的适用性

熵权法的适用性是针对本文而言,目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定量评价还很少涉及,至于各项评价指标该如何确定权重,凭主观方法难免不够科学。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能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还不够成熟的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而是真正根据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情况,客观地为指标赋值,因而由它得出的指标权重值比主观赋权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所以,熵权法比较适合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赋权。

3.2.2 熵权法权重决策模型[10]

(1)形成决策矩阵

通过表4,可以说明,采用熵权客观赋值法确定的权重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几项指标的权重也能够体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几个方面,不需要再人为主观干预。

评价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度指标向我们提供了较多有用信息,这个指标最为重要,这是符合发展实际的。在这里我们主要选择对外交流项目、演出项目作为主要代表社会影响的指标,这一项指标对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来说,确实很关键,不交流、不宣传,怎么可能传扬我们的文化,又怎么可能推销我们的文化产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呢?所以这一指标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指标权重次之,分析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也是非常关键的,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就根本无社会效益而言。有了社会责任再谈社会贡献,不负责任的贡献是无效的,在责任之上讲贡献,这样的贡献才能对社会有益。在有了一定社会影响、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的基础上,显然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力度也就有了,若是没有影响、

没有责任、没有贡献,则没有支持的价值。现在文化设施建设已经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有明显改进,所以在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此项指标不能没有,但权重不应过大,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品牌示范效应指标在这里的权重最低,这也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毕竟文化产业是这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品或是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广场等还没有形成标杆示范作用。在这项指标中,由于数据的限制,仅选择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动漫品牌与创意作品两个指标。因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家提倡加快培育和发展的,还有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国产原创的动画作品不断出现,用这两项指标作为示范效应的评价指标比较有代表性。这项指标权重最低,但不能说明这项指标不重要,因为熵权法是根据各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客观赋值的,目前文化产业的示范效应还不是很明显,加之代表性指标少,数据亦少,指标权重小也是正常的,说明现在这方面的效益还不是很大,是今后文化产业需要高度重视和发展的方向。

(2)从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①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综合得分排在前十位的省、直辖市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排在后十位的分别是广西、新疆、黑龙江省、内蒙、甘肃省、贵州省、海南省、宁夏、青海省、西藏。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社会效益非常好,都入围前五,广东省排在第一,这也是人们心目中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地区。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北京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地区,从评价结果看却不然,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北京的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获奖和文物行政部门参加国际组织活动两项指标都是0,这也影响到整个效益的排名。另外,各地区的人口数不同,有些指标都是绝对数,虽然在计算时采用了归一化处理,但结果也会受到些许影响。总体来说,这个综合评价结果还是基本能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的。

广东省的社会支持度得分也是第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广东人民对文化相关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这也导致对外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动漫品牌与创意作品也相对较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人们的参与度高是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大众的热情会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北京的文化设施覆盖率排名第3,仅次于上海和天津,但是北京的文化产业社会支持度不高,这方面原因可能是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对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类讲座、培训、展览参观的不是很多,但是北京的文化产业基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②社会贡献情况

在社会贡献指标上,排名后十位的地区主要在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获奖、原创动漫、动画作品和获得著作权、发明专利方面太薄弱,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重庆作为直辖市具有优厚的文化产业资源,但在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获奖和获得著作权、发明专利这两个指标较低,这两个指标在今后的发展中,确实需要加强,充分发挥本身的资源优势。

③社会支持度

在社会支持度指标上,排在后十位的地区分别是甘肃省、新疆、内蒙、吉林省、贵州省、天津市、海南省、青海省、宁夏、西藏,似乎天津不该在此范围内。这些地区对文化部门机构组织的讲座、展览等参与度不高,从中得到的文化熏陶就会少,在后面的发展中,这些地区要注重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取得社会大众的支持,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这里只是部分指标,社会支持度其实也可说是社会吸引力。所以要从内容、形式上有创新,让百姓参与后觉得有收获,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真谛。

nlc202309030559

④社会责任

在社会责任指标中排在后十位的是新疆、黑龙江省、贵州省、吉林省、内蒙、天津市、青海省、海南省、宁夏、西藏,影响这些地区排在后边的原因主要是向社会捐赠的总额太少,其次是公益性讲座次数少。在后续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地区要加强各培训班、讲座、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创新,通过更多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弘扬文化,用以熏陶民众,并通过自身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向社会捐赠尽到责任,为我国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尽责出力。

⑤文化设施覆盖率

靠后十位的省市,一是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比较少,远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比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三是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除了西藏超过平均水平外,其他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导致整个文化设施覆盖率比较低。这也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这几个地区的文化设施需要加强投资建设的。当然,这些指标仅是从数据可获得角度选择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

⑥社会影响

在这项指标中排在后十位的是贵州省、安徽省、内蒙、黑龙江、辽宁省、海南省、甘肃省、宁夏、青海省、西藏,原因是这些地区没有参加国际组织活动,对港澳台交流项目一个都没有,对外展览次数也非常少,甚至就没有。在这方面应该抓住一切机会与外界交流、展示自己的文化。国家在这方面也应该提供政策倾斜,帮助这些地区扩大社会影响。

⑦示范效应

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安徽省、宁夏、青海省、广西、贵州省、辽宁省、西藏,这些地区没有一个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动漫品牌与创意作品,西藏也没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所以在这项指标中排在后面。这些地区虽然文化示范效应指标较低,但是却有各自的地理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胆进行创新,争取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山西煤雕示范基地、安徽黄梅戏基地、辽宁小品示范基地或培育基地等。

3.4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主客观综合分析

前面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做了问卷调查并通过相关指标的客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节对两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湖南省、陕西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云南省、山西省,在实证分析中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具体如表5所示。

在两种社会效益的评价中,排在前十位的地区竟然有9个地区是一致的,并且有三个省排序位置都是一样的,江苏省同样都是第二位,上海市同样是第三位,山东省同样是第8位,山西省、浙江省、湖南省也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是在前十位中的广东省和北京市排序相差较大,人们直观的心理是北京市文化产业排在第一位。在问卷调查中云南省进入前十,排第九位,四川省排在16位,在实证分析中云南省排在19位,四川省进入前十,排第7位,这两个省排序变化也是有相同之处。

在实证分析中排在后十位的地区,恰好又是在问卷调查中没有被提到的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大部分地区,在问卷中没有被提及的分别是重庆市、广西省、新疆、内蒙、甘肃省、贵州省、海南省、宁夏、青海省、西藏。

综上,对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评价,不管是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为地区之间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投资提供依据。

4 小 结

本文从调查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可借鉴的文献非常少,加之数据收集和可得性的限制,难免存在指标不够全面系统等问题。研究主旨是试图通过本文研究,来填补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实证研究的理论空白,从调查结果和实证结果来看,文章所用指标和方法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所得结果比较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根据研究得出以下建议,期望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投资提供依据。

(1)我国整体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有逐步看好的趋势。

(2)网络和电视是人们对文化产业了解的主渠道,应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及电视尤其是有线电视网线的铺设与服务的跟进。

(3)通过调查,对文化产业十大行业的社会效益有了初步排序,这能为行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调查发现,青年是文化项目的主要消费者和关注者,更是开发创新的主力军,目前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在绝大程度上还不适合基层大众的需要,所以要抓住青年这个主要消费群体和基层大众的消费心理,开发新的文化项目和产品。

(5)从各地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看,调查的结果和实证分析结果基本趋于一致,说明调查是有效的,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是科学的,并且结果与现实的发展情况也是基本吻合的。

注 释

[1]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EB/OL].[2012-09-20].http://citime.zjol.com.cn/citime/system/2012/09/20/015509059.shtml

[2]文化产业更应该考虑社会效益 [EB/OL].[2012-01-07].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20107/101111149502.shtml

[3]周志恒,陈玲玲等.基于熵权法对幸福感的模糊综合评价[J].电子科技,2012(11):18-24

[4]梁邦海,黄莹,李勇.基于熵权法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4):126-130

[5]闫文周,赵彬.基于熵权法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2):66-68

[6][9][10]程小辉,梁启亮,何军权.基于熵权法的WSNs性能指标权重决策方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10):44-47

[7][8]周薇,李筱菁.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8):5839-5843

(收稿日期:2013-03-24)

上一篇:我想当一名设计师400字作文下一篇: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