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教学法分析论文

2022-04-15

我国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即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新时期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致力于积累知识和技术,还要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衷教学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衷教学法分析论文 篇1:

“澄衷”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

从发掘“澄衷”档案说起

本文题目中的“澄衷”,全称叫澄衷蒙学堂;1928年改为私立澄衷中学、附设小学。大凡对上海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对澄衷蒙学堂及其创始人叶澄衷多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只有当我们发掘并解析那些多年来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时,我们才会发现,当我们窃以为知道的后面,其實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缘于前一阵我想写有关“澄衷”的故事,于是专程前往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查阅有关“澄衷”的档案。在那次发掘关于“澄衷”的档案过程中,我从大量材料中蓦地发现了一本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出版的虽显破旧,却并无毁损、缺页少字的《澄衷中学学生会半年刊》。确确实实,这些内容都是此前那些讲述“澄衷”的文字中,鲜见披露的。

甫一翻开这件《澄衷中学学生会半年刊》档案,我一眼就读到了其扉页上赫然印着的“八大信条”。这些内容在诸多关于“澄衷”的叙事中,鲜有见到。察之“澄衷”在当年之所以能够办得风生水起、为人称道,其良善的教育源流能说和这“八大信条”没有渊源吗?!

“澄衷学生是博爱的;澄衷学生是忠实的;澄衷学生是守法的;澄衷学生是庄敬的;澄衷学生是勇敢的;澄衷学生是俭朴的;澄衷学生是整洁的;澄衷学生是愉快的。”

以上就是“八大信条”的全部内容。让我们认真体味一下这其中的关键词:博爱、忠实、守法、庄敬、勇敢、俭朴、整洁、愉快。你看,在“澄衷”读书,“八大信条”哪一项都没有指涉教学生怎么考高分得第一;怎么得“读书状元”头衔……但是“八大信条”任何一条都在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人。也就是说,它告诉学生,从入学读书识字始,你首先要学会——怎么做一个文明人。

当然,如果据此以为“澄衷”想培养的仅仅只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学生那就错了。“八大信条”中的第一条“博爱”,无疑包含爱他人、爱国家。它告诫人们,一个人有无这样的博爱之心,应该最能看出其品质高下优劣。

也是在那天查阅有关“澄衷”档案的过程中,我又意外发现了一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澄衷月刊》创刊号。目光所及,但见“警吼号”三个硕大的黑体粗字,占据了这本出版于86年前的创刊号的整个扉页。不过,更引人瞩目的是刊于其中的那篇“警吼号发刊词”。因为这个内容此前鲜有披露,鉴于“独家”的因素,故引录如下,以方便对“澄衷”的历史和故事有兴趣者作进一步研究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也知道这是一句古训。不差!在国势飘摇,敌人压境,民族存亡大有覆巢碎卵之惧的时候,如果个个匹夫能够引敌忾之心,洒沸腾之血,当敌而死,我可以毫不迟疑地断定,绝不会有灭种亡国的悲剧演出来。

可怜我大好中华,年来受了外人的凌侮,叠添了不少割地,赔款,订条约等等耻辱,这种痛心欲极(绝)的悲剧的造成,就是种根于人民不知爱其国的缘由呀……

我澄(衷学)校学生对于救国工作的热忱,素不后人,自九一八事发以来,诸同学各抱发扬趾厉,执千干戈以卫社稷之心,日受军事训练,作万一的准备……

这就是于国于民爱之深,于敌恨之切的最淋漓尽致的痛快表达,从中很可以见出“澄衷”师生们那种殷殷爱人和切切仇敌之心。说起这一切,我们就会油然想到起意创办“澄衷”的叶澄衷先生。

初到上海创业

翻阅历史档案,走进时光隧道,面对创办于上海虹口的澄衷蒙学堂,我们有理由为之自豪,因为这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企业家创办的影响深远的私立现代学校。它的创办者就是叶澄衷。

叶澄衷,名成忠,字澄衷,浙江镇海人,生于1839年,卒于1899年,系中国近代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然而追溯起叶澄衷的创业史,于他本人而言,倘若他九泉有知,应该说堪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叶澄衷自幼丧父,缺少父爱的他常遭人欺侮,他的童年可以说充满辛酸。多亏母亲省吃俭用,得以积攒起一些钱,从而有机会把儿子送进私塾读书。叶澄衷当时也是决心要好好读书,想以此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现实生活并没如他所愿地向前发展,刚刚只读了半年书,却因母亲再无能力为他支付学费,导致他无奈离开私塾。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觉得不幸的命运给了自己致命一击,但不乏悟性的叶澄衷毕竟在此受到启蒙,他还是庆幸自己在短短半年的私塾读书生活中,学到和了解到许多书本的和现实中的知识和信息。其中私塾启蒙老师给他讲述的有关上海开埠以来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外国人来到上海闯荡打拼的故事,使他深受感触,也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和上海世事的大窗,让他大开眼界。正是秉着这样的认知,叶澄衷由此种下了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上海滩干一番事业的念想。当时无奈离开私塾的叶澄衷,在家乡经历了一段学徒生涯。这段生涯给他带来的,依然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和辛酸,以致后来他都不愿向人提起。到了这时候,叶澄衷终于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朝着他早就向往的上海滩迈出了脚步。那一年他刚15岁。

初到上海的叶澄衷经人介绍,进了一家杂货铺当上一名学徒。尽管与以前在家乡一样也是当学徒,但上海滩这块平台就是不一样,至少在少年叶澄衷眼里,这块平台前面还藏着无形的有待拓展的隐秘空间,关键是看你是否能够发现这种“隐秘空间”。聪明的叶澄衷则一眼就发现了。这就是他认定完全可以把杂货铺的生意做出去。这做出去的地方,居然首先让他瞄上了波光粼粼的黄浦江。

几天后,人们发现黄浦江上有一条兜售杂货的小舢板,总是不时出没于停泊着的大小轮船旁,摇橹的是个小小少年。他一边摇橹一边叫卖。这个小小少年就是杂货铺小学徒叶澄衷。最初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有一天,他遇见一个中国商贩在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洋人推销货物,并很快成交。见此情形,叶澄衷先是心生羡慕,继而心里一动,于是就见他上前缠住那个会说英语的商贩,一边掏出好不容易刚赚来的一元钱递过去,一边跪在他面前,用刚学会不久的上海话说,“爷叔,请侬收下这点铜钿,教阿拉几句英国话好口伐啦,阿拉求求侬,谢谢侬啦!”商贩为人也和气,见状忙拉起叶澄衷,答应教他一些常用英语。

毕竟读过私塾,加之悟性又好,不多久,叶澄衷就掌握了不少实用英语,并把它们充分发挥在售货中。那阵日子,消除了一些语言障碍的叶澄衷,摇着小舢板在黄浦江上来往得更加频繁了,而且他主要多穿梭在停泊在江上的外轮和外国兵舰旁。售货业绩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做成了一笔笔生意,更渐渐学会了一些初级英语。

分析一下叶澄衷的行事,可以说他的人生转折,颇得益于他的誠信;具体经过则缘于他的一次“拾金不昧”的经历。且说当时外轮在黄浦江进出频繁,这些外轮大多停泊在公平路一带码头或江面上,船上的人要上岸得借助于小舢板往来摆渡。那天有个英国洋行的经理乘坐叶澄衷的小舢板上岸。当他到了岸上离开时,竟大意地将公文包落在了叶澄衷的小舢板上,等到叶澄衷发现想叫住失主时,后者早已不见踪影。叶澄衷这才注意失主究竟落下了什么。真是不看不打紧,这一看还真让叶澄衷大吃一惊,失主的公文包里竟有大量外币、支票、货行凭证等贵重物!叶澄衷心想,失主知道这些重要东西丢失一定会转回来找的,于是他决定放下生意,在这里等一等再说。后来那个英国洋行的经理果然焦急地转回来寻找失落的公文包。面对叶澄衷不贪不占,一直在这里等他,他不由对叶澄衷大加赞赏。这位洋经理有感于叶澄衷的忠厚诚实的品行,同时也有心想回报他,于是主动设法为叶澄衷向英国领事馆申请,希望允许让这名中国小贩上外轮做买卖。之后这位洋经理又资助才20多岁的叶澄衷在外虹桥(大名路桥)东堍开设一家名为“顺记产货号”的五金店,这也是出现在上海的第一家五金店,专营外商输入的船舶五金。因地近百老汇路(东大名路),这里大小船舶修造很多,生意蒸蒸日上。至19世纪末,叶澄衷已成为海上民族工商业和民族金融业的巨商,他在各地开设的店、厂达600多家。难能可贵的是,叶澄衷不乏发展眼光,他赚了钱并不是耽于一己享受,而是用于投资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颇有实业救国的思想。

1899年,叶澄衷因深感自己“幼年未曾识字,作业艰苦”之情结,遂立志兴学,以圆童年之梦。于是在这一年,叶澄衷在虹口唐山路下海浦西侧,捐置土地30余亩作为校址,并出银10万两兴建校舍。但令人扼腕的是,同年10月,在建校舍尚未竣工,叶澄衷便不幸病逝于他的“老顺记”寓所,此时他的床上所用帐子还是当初新婚时的土布帐子,但他身后却留下800万两白银遗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对办学堂一事,要有长远规划。于是,他长子又捐出10万两白银用于建校兴学。

“澄衷”的精神

1900年(一说1901年)初春的一天,上海唐山路下海铺西侧一所新落成的学堂里,正在举行开学典礼。这所学堂当时被命名为:澄衷蒙学堂,又称澄衷学堂(今澄衷中学)。这就是近代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私立现代中学。澄衷蒙学堂建筑为正舍30幢,二层旁舍15幢,另有一个操场。一眼看去,校舍颇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况味,顶铺瓦,呈坡状;沿长廊辟有一长溜呈对称状的漂亮内露台,整幢建筑不失和谐庄严和典雅凝重,氛围颇合教育神圣之理念。然而,那天的开学典礼于隆重中更透出几分肃穆,仿佛空气中也散发着丝丝缕缕淡淡的忧伤。是的,彼时彼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这所落成不久的澄衷蒙学堂的创办者——叶澄衷先生。当这所由叶澄衷倾尽全力、一手创办的学堂开门揖学之际,他却已驾鹤西去,人们又怎能不想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叶先生。

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为刘树屏,不久校董会聘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代理校长,主持校务。蔡元培是一位极有思想的教育家,如他立“诚朴”为校风;学堂以“民生在勤”“勤能补拙”为全体师生座右铭,并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胡适、竺可桢曾就读该校。在教学中,教师们经常把一些进步思想介绍给学生,这在当时求民族生存和变法维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打击封建思想,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讲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很是激励了一批学生奋发自强的斗志。据知胡适就是在澄衷蒙学堂求学时,因受《天演论》中“适者生存”的启迪而改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澄衷”学生也奋起积极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进行罢课、游行等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陈独秀、陈望道、施复亮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曾在“澄衷”举行第一次“五一”国际劳动节集会。

综观“澄衷”从开办至1949年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除了上述胡适、竺可桢,还有夏宗辉、王玉润、袁牧之等。值得一提的自然还有其中的一批教师。在历届师资队伍中,就有画家丰子恺、体育家王怀琪、科学家卢于道、新闻工作者陈虞孙、金石书画家钱君匋等人的身影。

值得一说的当然还有“澄衷”精神。至于何谓“澄衷”精神,我在虹口档案馆查阅“澄衷”档案时,在一本由陈立夫题签、纸张已泛黄的《上海市私立澄衷中小学校四十周年纪念刊》中,看到何友谅撰写的《有书大家读——母校四十周年纪念献词》,读来觉得正可以诠释什么才是真正的“澄衷”精神:“实际上,澄衷精神超越了时间、空间,把我们的心灵,铁环似的,一连串的串了起来;精神上,我们正是暗通声气,莫逆于心的!”又如:“什么是澄衷精神呢?爱!对人群的爱!”

这份鲜见档案还为我们透露了这样一组宝贵数据:“据(民国)二十三年中国教育年鉴载:中国的大、中、小学学生,在全国人口比例上是:大学生——万人中一人(民国二十年):中学生——万人中一一·0七人(民国十九年):小学生——千人中二三人!(民国十九年)”这样的一种民间读书状况,无论怎么说,都是令人揪心的。于是怎样使“大家有书读”?必定会让所有心系国家发展前途的人为之念兹在兹。也唯有出现这样的景况的时候,更多民众才会明白,“目前的现实任务是:坚持团结X战,力促合力建国;当祖国独立解放时,也是‘大家有书读’的时候了!”这份档案最后不忘提醒大家,“自然,学习澄衷先生对人类的‘爱’,绝不是俟诸‘起家’以后,或是在个人遭受了失学痛苦时,才‘推爱’;真正地学习,发扬澄衷先生的精神,应是对人类全体的‘兼爱’!——没有等差范围地!”

于是,在猎猎飞舞的“爱”的大纛下,倡导“大家有书读”,俨然成为“澄衷”的办学宗旨。试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能说这不是堂堂正正的爱国之举呢!我还注意到,在这份珍贵档案中,有多处将“抗战”故意写成“抗建”,有一处甚至干脆出现“X战”,“战”后须“建”这自不待言,而一个有所隐匿的“X”,相信其中一定自有其别有深意藏焉的寓意吧。

随着我对“澄衷”档案的进一步解读,我也深切领略到了“澄衷”在教学上的那种严谨和认真。这不,在一份“澄衷”《各科教学研究会记录》档案中,我看到了此前从未见有人披露的如下内容: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六日下午六时

讨论:一、如何解决高秋一级教学困难案

讨论结果:进度减慢,不多作背诵练习。

讨论:二、如何教学英语发音案

讨论结果:将拼音符号印发学生

讨论:三、如何使学生练习英文书法案

讨论结果:初春一用英文习字帖,初秋一一部用英文习字帖,一部书法较好可令其抄写课本,其余二级令其抄写课本

讨论:四、如何解决同级学生程度参差之困难等

讨论结果:用分组相互教学法,令程度较好之学生辅助程度较差者

…………

类似这样的“澄衷”《各科教学研究会记录》档案还有许多。相信读了这些“记录”后,我们对“澄衷”在除了倡导爱他人、爱国家之外,在抓教学质量上的功夫和精神,应该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作者:陆其国

衷教学法分析论文 篇2:

新时期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

我国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即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新时期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致力于积累知识和技术,还要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使高职教师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更大的发挥,它比拥有的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探究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实现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知识结构概述

1国外先行研究

国外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般认为艾尔伯兹的研究是最早的。他将知识分为五类(见表1),课程知识是关于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及课程内容的建构知识;教学知识是关于课堂管理、教学常规、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等的知识;教学环境的知识是关于学校及其周围社区的社会结构的知识;自身知识是关于他们自身作为教师的优势及弱势的知识。并且,艾尔伯兹把这些知识统称为“实用知识”,当遇到各种任务和问题时,这些知识可以引导教师工作。

其实,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的理论更早。他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就主张知识应当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主要是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划分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是指能够在个体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加以传递、客观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隐性知识”(implicitknowledge)是指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难以与他人沟通共享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的方式存在。

另外,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的理论,之后的很多研究都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的。舒尔曼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在这一理念支配下,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7类(见表1)。在上述知识范畴中,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群,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的不同的一个知识领域。

2国内先行研究

在国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衷克定、申继亮等将教师的知识分为三类,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等;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基于实践,又渗透了各种知识及教师生活经验的知识形态。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将波兰尼的理论与教师教育研究相结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讨论了隐性知识与教师教育改革问题,提出了将内隐知识理论作为重构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的观点。他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到教师的缄默知识,并将对这些丰富复杂的缄默知识的认识、理解、检验与批判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中外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各种观点、理论体现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教师的各种知识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也不能简单的叠加,而是广泛的、多样的、可整合的。由于衷克定、申继亮等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更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本文对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主要借鉴其分类方法,将高职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二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即高职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因此,它的首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丰富的本体性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高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和数量,而高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因此,这两方面的知识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包括该学科的最新研究、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知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反映了高职教师对其本体性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高职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是指高职教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师需要同时提高两方面的能力,并相互整合、相互促进。

2条件性知识

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是高职教师从事实际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已有教育家提出“教育内容知识”的概念,将其用于确定教师对他们的学科知道多少,以及他们是怎样把这种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上来的。教育内容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高职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应包括教学法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学法知识指的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知识。高职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有: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着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3实践性知识

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知识,它是由高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其他知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同的教学环境,每个高职教师必须对不同的环境,借助于他们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构造适合于这种特定环境的教学设计,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情境性。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性知识,便难以对其行为产生价值导向功能。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多少往往影响着实际的教学过程。

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首先是教育信念;其次是自我知识;再次是情景知识;最后是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都来源于高职教师的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交流和合作,也来源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扩展。

最好对高职培养目标及社会对高职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阐述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

以下是笔者通过对辽宁省6所高职院校(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做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等,经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

1本体性知识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对其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基本可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局限的问题,38%的高职教师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学习补充的知识还是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知识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大部分高职教师能够独立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但是由于缺乏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欠佳。表示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的前沿动态熟悉的占61%,而认为自己能胜任相关企业工作的仅占35%,这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另外,对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认为自己很了解的仅占8%,而认为自己需要补充这部分知识的仅占3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关注还不够,没有认识到它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影响了教师对本体性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2条件性知识

大部分的高职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教师仅占9%。因此,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普遍是比较欠缺的。虽然都经过了岗前培训,但因为时间短、内容少,所掌握的也是有限的。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之后,虽然高职教师一般都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能够正确引导课堂教学。但是,还存在了解不全面,理解有误区等问题,导致教学方法有局限,进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对教学对象———高职学生的了解上,也存在不足。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心理能很好把握的仅占37%,导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会使用Powerpoint以外的教学软件的仅占18%。

3实践性知识

调查显示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教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龄较长的高职教师对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尤其对课堂冲突、教学冲突处理的比较好。

另外,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反思的意识,大部分的教师反思的层次比较浅。仅停留在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层次上。因此,还有待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地加深和提高。

四构建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途径

1“三位一体”整合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条件性知识起到支撑的作用,实践性知识起到实践性指导的作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就要把这三类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即做到“三位一体”地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坚持对本位性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拥有多方位的知识。这样才能在学科的交叉中找到“创新点”,使知识和技能两方面都取得提高和飞跃。并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灵活机动地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引领学生开展研究和进行创新活动。但是,由于每个教师所教授的专业不同,允许其知识结构上有各自的侧重。这种侧重主要根据所教专业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教学情况等的需要。

2培养“一技多能型”教师

为了达到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从教师知识结构出发,努力打造“一技多能型”教师。“一技”即高职教师应具备学科或专业下某一技术素质,“多能”包括对学生心理疏导的能力;协助学生做某一行业职业规划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创新或创业的能力;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将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在专业方面拓展的能力等等。

“一技”是对高职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突出了本体性知识的主导性地位。“多能”首先体现了对高职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要求,强调了条件性知识的支撑性作用。“多能”同时也体现了对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要求,奠定了其实践性的指导地位。因此,“一技多能”科学、合理地优化了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致力于培养“一技多能型”教师是构建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教育者必须是高技能人才

首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教师的“一技”。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其优势之一就是为高职教师提供了到企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到企业锻炼使教师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的真实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职教理念,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并可以带着教学中的难题到企业去,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其次,建立健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多能”。现在的高职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只有少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数青年高职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欠缺的,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需要锻炼和提高。而且,在实践技能方面,更是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因此,国家应健全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体系,在师范院校的专业中加入高职教育类,即从高职教师的源头抓起。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岗前培训、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协调教师的“多能”。上述的调查已显示,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教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龄长、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把自己的经验积累传授给教龄短、经验浅的教师势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校内进修,如教研活动、传帮带、观摩课、技能大赛等方式,互相交流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而教师自身除了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外,也要注重自我经验的积累。坚定教育信念,丰富情景知识,加强自我反思。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应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掌握一定的条件性知识,并积累实践性知识。为此,可通过“三位一体”整合知识及培养“一技多能型”教师的途径构建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成为一名既能系统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课程,最终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2]范良火.教师的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马振峰,王林毅.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5).

[6]马振峰.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改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J].辽宁高职学报,2011(7).

作者:马振峰

衷教学法分析论文 篇3: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法才能不违编辑的心衷,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文的作用呢?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现就文言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一个宗旨

文言文教学应抱这样一个宗旨:“遵循课标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借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工夫。

二、完成三个目标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真正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的目的。教学中应抓好以下三点:

1、帮助学生过好背诵关。切实使学生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落实课文的背诵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训练为主,以知识为辅。现在很多学生对重点文言句、段、篇能背,却不能写,甚至不能背。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求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词语有重点地比较、辨析,使学生熟悉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和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3、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线索、思想内涵,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

三、实践三种做法

1、放手。为了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就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学习活动,即“抄”、“记”、“读”。首先是“抄”,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其二是“记”,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做好记录,课堂上听课就有侧重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读”,即要求学生在“抄”与“记”的基础上读课文,并实现大致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目标。

2、点拨。即教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适时予以点拨。点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通读”的点拨。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通读的指导,学生还可以掌握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2)词与句理解的点拨。(3)段与篇在思想内涵的理解方面与全文在结构与语言等特色的归纳鉴赏方面的点拨。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词句作过细的语法分析,而是要读懂、会意,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内容和思想,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引导他们从语言角度进行鉴赏:或音韵和谐,或整散结合,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从情感角度鉴赏: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豁达超然,或沉郁冷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致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是语言美、音律美的典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

3、督促。即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应包括对学生在“抄”、“记”、“读”各个学习环节上的督促,对学生背诵课文的督促,以及适当布置作业、检查课本阅读情况等。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有教会学生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崔秀英

上一篇:高校网络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美术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