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2011年以来,我院响应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号召,组织了全英文教学活动。回顾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员和学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是学员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 篇1:

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分析与研究

【摘 要】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经验并对其总结,发现只有加强思维模式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另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能够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 临床教学 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医学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革,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临床人才、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就成为目前教学的重点。而心血管疾病作为内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往往存在着病种多、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因此醫学生就要掌握大量知识,但结果是学生常出现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所以如何改善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基本的操作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所以我们不断创新、探索新的临床教学模式,现总结分析如下:

1.培养医学生关于心血管正确的思维模式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因为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础(循证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性,并且不断产生问题进而不断创新),而创新思维又是帮助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前进的助推器。

另外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我们意识到循证思维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主张给医学生树立此种思维模式,按照循证医学所要求的[1]“慎重、准确、公正地根据当前所掌握的有力证据,并结合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的价值和意愿,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诊疗方案”的原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方面,我们常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兴趣、利用现有的工具去查阅资料、理解知识,从而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对任何疾病的认识与理解都需要经过不断探索、前进和上升的一个阶段),学会在心血管疾病中能够辨清真相、总结分析心血管各种疾病的异同,真正地透过表面的知识来掌握疾病的本质,从而使医学生在心血管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临床思维模式。

2.强化医学生心血管相关基础知识

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等,而每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和转归等,所以对于疾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并且对该病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我们常要求学生理解、分析、总结、掌握、应用、再理解、在分析、再总结,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强化。另外我们还教育医学生在学习心血管内科时不仅要掌握该疾病的临床知识,还要掌握其心脏生理病理改变,例如为了更好的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就要学习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肌动作电位和离子通道等基础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医学生理解疾病,进而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服务。另外由于诸如心肌动作电位、离子通道变化等知识较为枯燥、理解起来也较为费力,如果再加上老师的讲解缺乏生动等,往往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为了减少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们则利用现代化工具(诸如多媒体教学等)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讲解心律失常时就常先讲解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和表示意义等),然后再讲解动作电位和心电图和离子通道的相关基础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对以往的知识加以复习和巩固。

3.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所以我们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中,不断穿插实践课程(如心血管病史的采集和体格的检查等)。例如对于患者主诉胸痛时,我们常引导学生要在病史采集上注意胸痛部位(如胸骨后)、性质(刺痛、闷痛)、程度(压榨性等)、诱因(感冒等)以及伴随症状等,从而让学生对胸痛不仅有文字上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对疾病有所认识,进而加深对该病种的理解程度。而在体格检查上,对于医学生来说心脏听诊是个难点、但也是个重点。由于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心脏杂音较为抽象、所以学生往往缺乏一种更加感性的认识,因此为了弥补其不足,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理解,例如对于二尖瓣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杂音,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而且要掌握杂音的部位、传导方向、强弱等,在此期间要讲解杂音的发生机制,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其理解与掌握;最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让其听取不同杂音(包括不典型的和一些特殊的)增加难度,使学生们能够去伪存真,达到更加熟练的地步。

4.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于心血管内科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调,因此常影响到教学质量,不仅学生理解起来费力、心血管内科老师讲起来也较为吃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工具常因[2]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信息量大等优势受到师生的欢迎。所以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常将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疾病的治疗与预后等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同时在课件中穿插图片、动画,配以音频和视频来讲课,例如二尖瓣狭窄,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一颗跳动的梨形心,由于瓣膜受损时,血液动力学发生了变化,所以此时就可以配上心脏杂音和血流情况,同时也可加上其他相关内容(如二尖瓣面容、心电图结果等),这样就可以去除简单枯燥的味道,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学习效率。

5.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常给临床教学工作增加难度,但是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在学习心血管内科时一定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前提是知识的牢固掌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文琪,张南征.医学生内科实习带教体会[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4):329-330.

[2]耿世友.多媒体语言室的管理与维护[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18(2):55-56.

作者:李晓霞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 篇2:

本科生全英文临床教学的分析及改进

摘 要:2011年以来,我院响应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号召,组织了全英文教学活动。回顾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员和学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是学员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等。因此,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配套的专业外语教材,充分了解学员们的需要,不断提升教员们的英文授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激发学员们的主动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生 全英文 教学 分析

自2011年以来,在我院教务科的安排下,2007年级临床医疗八年制的学员进行了全英文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和妇科学等。教学的时间跨度约为1年。由于这是我院第一次全英文临床课程教学,因此,无论是教务科、教研室,还是教员和学员,对此都非常重视。回顾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很多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以下,做一简单分析。

1 全英文教学是大势所趋

在全英文教学计划制定之后,无论机关、教员,还是学员,都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总的来说,分为赞成与反对两种。

如果从现实出发,全英文教学的难度确实很大。对于学员而言,相当于要学习两次临床知识,第一次是中文,第二次是英文,这实际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毕业以后,能留在大型教学医院继续学习的学员比例不超过10%,大部分学员都分配进入了基层单位工作,专业英语无用武之地。对于教员而言,也是很大的考验,虽然很多授课的教员都是高级职称,甚至3级以上的教授,但是,英文听说的能力可能还不如学员。空有一身的本领,无处施展。

然而,如果我们从未来的角度出发,全英文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建设中华名院是我院的目标,而建设的基础就是优秀的人才,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环境就是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员对外语自由掌握的能力。其次,教学活动中,学员和教员一样都是学习的主体。提高了教学的标准,对教员而言,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这对于年轻的教师尤为重要。最后,虽然从短期看,毕业后仅有部分学员能够进入大型教学医院继续临床学习。但是,两年内,80%的学员都会再次通过考研等方式,进入大型教学医院或回母校培训。因此,他们仍然能够从全英文教学中获益。此外,横向比较国内的兄弟院校,如中国医科大学,从10年前开始,他们的7年制学员就分为英语班和日语班,从基础课开始都是专业语言学习,教材都是全外文,考试也采用全外文[1]。首都医科大学,从2005年开始,对七年制学员也采取了全英文授课[2]。所以,全英文教学是大势所趋。

2 实际教学效果的分析

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等等,可以综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 教研室的反馈信息

教研室对教学效果的掌握情况,主要来自听课专家的意见。听课专家的意见认为,全英文授课是对学员和教员的一个巨大的考验。部分英文好的教员和学员,这种全英文教学的模式并无太大的困难,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效果也很好。但是,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教员,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员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大的挑战。此外,部分新任课教员还缺乏授课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度不够。

4 教员的反馈意见

以外科教研室为例,参加外科学教学的教员一共44人,其中40岁以下的教员占38.6%,40岁~50岁的教员占54.5%,50岁以上的占6.8%。出国时间大于1年的教员占63.6%。教授职称占22.7%,副教授占38.6%,讲师占38.6%。这说明,参加全英文教学的教员以中青年教员为主,多数具有出国经历,外文基础较好。同时也说明,由于新教学模式的实行,实际上有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员被迫离开了讲台。教员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内容不一致,与课程标准不一致。授课时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采用全英文教学后,因学员接受程度较前有所下降,故存在授课学时不足,或被迫减少授课内容的问题。(3)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优秀学员可以和教员的授课思路保持一致,而部分学员基础较差,授课中容易冷场。

5 学员的反馈意见

对学员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听懂50%以上内容的学员占83.6%,影响理解效果的原因中,认为词汇量不足占65.3%,听力训练少占12.2%。学员的反馈意见更为具体和详细。比如:有的学员提出,能否给出教学重点与重点词汇,或者减少复杂专业词汇的使用?有的提出,能否中英文对照授课?还有的学员说,授课教员的口音太重,能否降低语速或者改进发音?

6 提高和改进的办法

为了更好的提高全英文授课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层面,有以下提高和改进的办法。

7 教务科统一标准

教务科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在中文教材、外文教材、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巨大的“裂缝”的问题。中文教材与课程标准符合度较好,但是,教学采用的外文教材是以英国的医学教育计划为主制定的,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专题的设置上,都与我校的标准差异颇大。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要求,教务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请专家、教学助理、教员“三堂会诊”,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8 教研室早调查早计划早准备

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教研室,应该早调查早计划早准备,简称“三早”。早调查是指,尽早在拟授课的学员中开展授课意见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学员们的意见和希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抽样考试,了解学员们的总体英文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学员的构成等等。早计划是指,在早调查的基础上,尽早安排教学计划,在不违反教学精神的原则下,尽可能的满足学员们的要求,并通知当年拟参加授课的教员们。早准备,即制定计划后,要安排新任课教员试讲,就授课内容、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力求使新任课教员尽快熟悉教学过程。此外,教员准备的重点词汇和学习材料,应尽早下发至学员队,保证学员们有充分的预习时间。

9 教员统一思想多训练

对于教员而言,应以教研室制定的教学计划为主,统一思想,安排当年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计划和调查结果,书写教案,准备幻灯。根据授课内容,准备重点词汇和学习材料,并及时送至教研室。对于新任课教员,可以观摩老教员的授课录像,进行学习。积极参加试讲活动,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努力提高自己。此外,应该准备授课提纲,语言应该简单精炼,除了专业术语外,尽量少采用复杂的词汇及句式结构,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多做训练,就发音等问题可以请教外语教研室的教员,不断提高口语能力。对于语言能力没有问题的教员,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教学过程,又保证学员们理解了80%以上的内容。

10 学员们脚踏实地发挥主动性

全英文教学,对于学员们的难度肯定超过对教员们的难度,因为,教员所需准备的仅仅是一个专题的内容,而学员们则需要接受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甚至辅助专业的内容。单从英文词汇量而言,学习任务可称艰巨。因此,学员们要脚踏实地,认清现实,既不要好高骛远,试图一网打尽,全部掌握,也不要自怨自艾,认为毫无可能。发挥主动性,在授课前预习重点词汇,先读中文教材,再读外文教材,对教材间的客观差异,要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授课中尽量和教员的思路保持一致,积极回答问题。课后,需要再次复习教材,巩固课堂效果。

11 展望

全英文教学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英文教学的开展非常必要[3~4]。邓小平同志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应该在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敢于突破,才会有创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全英文教学的开展,我们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金红,王桂珍,周正任.英文医学班微生物学教学医学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94-95.

[2] 邢念增.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对七年制泌尿外科英文授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病案,2007,8:37-38.

[3] 樊代明.教育国际化赖于外语教学.教育国际化[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83-85.

[4] 樊代明.关于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教育国际化[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80-82.

作者:樊菁 张凌 赵京霞 吕勇刚 王廷 陈江浩 易军 王岭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 篇3:

感染性疾病临床教学现状分析与展望

感染性疾病是社会公共卫生和预防体系应对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报告: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疾病主要研究内容除了经典传染病外,还涵盖了新发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抗微生物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感染性疾病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是应对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其临床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医学生和感染科专科医生只有掌握了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常规,并在实践中积极应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起到公共卫生的屏障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新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仍然时刻威胁人类健康。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感染性疾病学临床教学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展望传染病教学的发展。

1. 感染性疾病临床教学现状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已被控制或消灭,过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性腹泻、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逐渐减少;有些病如黑热病、疟疾等更为少见。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较少见。但近年来全球新发传染病有增多趋势,几乎平均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出现,这些新发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如2003年席卷全球的SARS曾造成多人死亡,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另外一些旧的传染病呈复发趋势,如结核、血吸虫病等。目前我国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是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医务人员可吊销执业证书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应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感染性疾病的必要性,将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目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却面临一些问题。

1.1 病种单一,感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下降

大多数传染病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收治的患者主要以肝炎及肺结核为主,可供教学的病种单一,不能满足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临床教学安排的相对固定,传染病发病明显的季节性又使很多学生错过认识疾病的机会,见到的病种更少。

1.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缺少配套的英文教材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从1972 年起统计,已有40 余种新的病原被发现,如艾滋病、莱姆病、新发现的各种出血热、O139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尚有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疯牛病等未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

但目前各医学院校使用的《传染病学》教材仍以各种经典传染病为主,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当前的最新进展。除病毒性肝炎外,从2000年3月的第5版教材到2007年12月的第7版教材内容均无太大改变,仅增加了2003年以后新出现于我国的大家比较熟知的几个传染病。缺少新发传染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方案,新发传染病的教学课时较少,使教学受到了一定局限。另外目前缺少相应的英文教材,教师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使英文班医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1.3 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课堂上教学多采取“灌输式” 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临床教学中,很多教师多以讲解病史和查体处置为主,缺少诱导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的过程,缺少应急处置的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一些患者对学生实习的不配合等也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的培养。

1.4 师资匮乏

学科学术进展缓慢,使得很多优秀毕业生不愿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工作,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退下来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往往是没有诊治过经典传染病的年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有的甚至缺乏正规培训,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感染性疾病新形势的变化,对临床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措施与展望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教学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临床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

2.1 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

在临床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灵活安排医学生实习时间,增加实习课时,注重医学生发现传染病以及常规和应急的处置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我们临床教学的关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教会学生发现,报告传染病的流程,增强传染病的社会防卫能力,加强公共体系建设。让学生们对当前的传染病的防治形势有一清楚的认识,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学的学习, 并能将所学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2.2 注重师资培养,加强教学管理

强化已有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培训,积极参加专家的教学指导课,组织集体备课,临床医师们一块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理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强化教学管理,应加强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临床医生应花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示范正规问病史、查体,和学生交流接诊患者的经验及临床思维,带教的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接触病人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医院、科室应对教师的临床有正规培训和现场组织的观摩、考核的记录和要求,探索与时俱进的,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培养和管理新方法。

2.3 更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新和补充新教学设备,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提供保障。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将部分少见的和季节性的传染病采用录像教学的方式,建立传染病临床教学资料库,增加学生所见的病种。随时方便见实习生学习,解决学生多而示教病人少的矛盾, 充分利用有限的见习时间, 多看、多想、多分析、多讨论。教师讲授的理论和临床带教课程,也可制成录像治疗,并加以网络化,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在线测试,习题库等系统,提高教学效果。

2.4 重视教材建设

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关于新发传染病的最新进展以及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诊疗和预防常规,充实新发传染病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医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在主编规划教材基础上,自编英文教材,以及配套相应参考书、复习题等资料,并全部实现网络化,加强英文教学。

2.5 加强学科建设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造诣,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新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通过传染病学实习教学的改革,使我们体会到,临床教学是深化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是由课堂进入临床的桥梁,由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应针对这一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对。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创新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和探索,适应传染病学的新形势、新发展, 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莹. 新时期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58-61.

[2]陈耀凯,王宇明. 从传染病学到感染病学:学科发展的必然[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2.

[3]袁喆,黄文祥. 当前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24-25.

[4]徐向田. 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2-14.

[5]林潮双,赵志新,陈幼明,董晓梅. 从学生调查问卷看传染病双语见习教学的开展.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35-37.

作者:吕盈盈 谷俊朝

上一篇:广告传播研究论文下一篇:素描教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