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的教育法论文

2022-04-16

[摘要]儿童的健康成长遵循着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不能违背他们的本性,不能强制和压迫儿童,应以尊重为基础,实施自然教育。以尊重为基础的自然教育应为儿童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尊重他们自然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尊重儿童自身的需要,自然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顺应自然的教育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顺应自然的教育法论文 篇1:

激发学生如何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课程里萌发创意

【摘要】本研究阐述生物自然的重要性及后天教育的奠基为人类发展的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其影响中怎么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来更好的完成设计类的课程,在描述现状和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审美艺术;自然发展;后天教育;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photoshop是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一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广泛应用到图形设计的各个领域,而要学好这个软件在学之前必须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和绘画功底及较强的个性设计思维,计算机基础和绘画功底并不是天生遗传具有的,大部分都需要后天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提炼后形成好的趋势来进行发展、创造,包括个性的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而这些则是自然界里面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它承载着人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具独特的特征和个性。而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它被普遍认为是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万物能呼吸的地球上,所有的具有生命的生物都有一种自然性,而这种自然性是顺应的,长时间,缓慢的过程,它追寻的是一种自然界应有的成长过程,而这种成长却不是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能瞬间改变的。而生物在成长中总是要经过环境及后期的一部分历练洗礼及教育、文化的影响而使得本身很质朴的韵味发生特质的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其追寻的也是:自然性。夸美纽斯提出:自然性首先是指人是自然里面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三是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在此也很赞同此观点,人即生物的一种类,在追寻自然法则的同时顺应也就找到了教育法则。当然这也说来的话,教育也应该追寻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的实施。教育对人的影响即后天教育的影响,后天教育其相当重要,就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著名“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而引导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在技能操作课里,都是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其存在在学生大脑里面不能成立的事物试着动手做出来,或者用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这期间也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此特用计算机辅助课程里面的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設计课来做进一步的说明和呈现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和审美艺术,这对学生自身有着很重要的能力发展和价值体现。

一、确定教学目标

此课程在开课时把相关的教学做成一个PPT演示系列来进行讲解它涉及的领域和用途以及各种基础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次同时也可借鉴前辈相对比较好的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供学生鉴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们的学习目标,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

二、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在每次课的内容结束时要进行归纳和总结,清楚学生的进程程度;在学生遇到技术问题时都需要耐心讲解,让学生勤于加强反复练习和操作直达到熟练为止,也需要学生掌握做图的速度,利用好上课的45分钟的时间。

2、在教学中过程中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不断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更便于课程的教学顺利进展,让每个学生都从参与性学习开始慢慢转变成自主性学习,再到老师和学生大家一起的合作性学习,不怨其烦并欣然地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及时在课后加以思索,反思后而进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便以后在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课程教学中能达到更深入的层次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共同的兴趣,和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也能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

3、在学生训练和做题当中,具体穿插进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训练,在作图过程中对图形的结构掌握,理解、分析;图像的色彩搭配、构思及图片整体与局部的设计方面都要合理而达到完美的效果。

4、现代社会都要求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应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现在中等职业学生和大专学生审美能力普遍不高,这就决定了对中等职业学生和大专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不仅通过正确引导和作业等相关情况正常进行,在平常生活中也要要求学生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时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而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升起来。

三、公正对学生的考核结果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管束的时期,所以他们最重视的还是老师对他们的认可、接纳和尊重、支持,更多的是引导,凡是老师对他们的一点点认可都可以给他们很强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观念。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定,反对死板,老套,呆板的等教条理论,应该与能体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创造力,艺术的想象空间及创造思维能力的测试来进行考核。选定大致考核的范围,让学生自己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自由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来进行自由创作。最后可以根据作品的排版,色调,构思,创意等方式上来进行公正评分。评分完毕之后再拿出学生作品给学生一一指导其优、劣在何处,今后因当如何改正缺点和发扬优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迫切感。

总之,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教学中都是要以学生自然的特性来激发他们本身所存在并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本能创意思维,与一种“白板”模式画上他自己想要而感兴趣的色调图案和创意,让他们在成长中起到一种“潜在”的模式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自然中寻找属于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自由空间来帮助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心理学全国联考大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美]艾莉森·古德曼. 平面设计的七大要素[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 陈氏设计工作室. 平面设计中手工元素的应用艺术[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4] R·M·加涅等. 教学设计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6] 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7] 斐德罗篇[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8] 周晓虹, 主编. 现代社会心理学[M].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段薇(1981—),女,云南省红河州人,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专业本科生。

作者:段薇

顺应自然的教育法论文 篇2:

以尊重为基础的自然教育

[摘 要] 儿童的健康成长遵循着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不能违背他们的本性,不能强制和压迫儿童,应以尊重为基础,实施自然教育。以尊重为基础的自然教育应为儿童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尊重他们自然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尊重儿童自身的需要,自然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尊重;自然教育;生长规律

生长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潜能,教育是促进人生长的有效手段,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它是否尊重儿童的生长规律。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一般称为自然主义教育,是基于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以及法国的卢梭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法,都是自然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

(一)关于自然教育的观点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人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自然的教育是人不能完全决定的,而人的教育则是自己决定的,如果保持三种教育的一致,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符合自然的教育。他说:“至于人们称之为做法的那一部分,它在这里不是别的东西,只是自然的进行而已。”这里的自然就是儿童的“天性”,这里的“自然的进行”其实就是顺应天性,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

夸美纽斯也在他的《大教育论》一书中表明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并且详细论述了他找到的方法,那就是遵循自然,以动植物的生长为榜样,按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去教。“假如我们看见园丁、画家和建筑家步随自然的后尘得到了好结果,我们就该明白,教育青年的教育家应该采取同一途径。”

蒙台梭利在介绍她创设的“童年之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中说道:“我们并没有看到方法而看到的只是一个儿童。”可见,教育应做的不是制造出一些所谓的方法,而是遵循着儿童的内在本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与节奏。

(二)关于自然教育的研究

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卢梭以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教育更具有革命性。长期以来,对自然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比较多,如崔爱林的《尊重天性 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黄丹丹的《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自然主义的视角》、崔帆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等。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不同教育场景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对进行自然教育的基础、条件却很少涉及,因此在对自然教育的宣传与应用上也存在不足,不能说不是当前对自然教育研究的缺失。

二、自然教育的基础是尊重

实施自然教育是有条件的,不是说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就一定是成功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不能离开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尊重在教育中,尤其是自然教育中不能缺位。

(一)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相互认可。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但人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决定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要容纳个性,允许差异,亦是尊重。

(二)自然教育需要尊重儿童

自然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时必须思考:儿童是什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儿童有哪些权利?应该怎样对待儿童?自然教育应尊重儿童的生活和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按照其本性生长,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而不是去设计、制造儿童,应提供适宜环境,遵循儿童自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儿童应有的权利。

(三)自然的教育应以尊重为基础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见,要实施自然教育是离不开对人的尊重的,离开了对人的尊重,自然教育就可能会走向“放羊式”或不负责任的顺其自然,使应有的教育缺位,使人们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自然教育应该以尊重为基础,只有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才能真正地尊重自然,做到自然教育。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敬畏儿童的自然天性。

对儿童的发展粗暴干涉,强迫压制,把各种命令强加在儿童身上,使他们不能自然地生长,都是违背自然教育原则的。就像人们对待动植物,要很好地尊重它们的生长规律,给它们适当的养料、安宁的环境,避免用强力干扰它们生长的自然节奏。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者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以尊重为基础对孩子实施自然的教育。

三、怎样尊重儿童,自然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一)尊重儿童的权利

儿童作为自然人,在身体发育上虽有别于成人,但同样享有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忽视与否认儿童的权利,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毁灭人。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自然教育要求尊重儿童,首先就要尊重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享有自主选择权,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对成人教育内容,接受或滤掉哪部分不取决于成人的愿望和意志,而是完全由儿童根据自身的动机、经验、能力和兴趣决定。成人可在避免伤害儿童的情况下,给予指导,让其选择安全的环境、适合的学习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而非对其作出各种限制,拒绝、干涉所有过程。其次儿童也拥有游戏权。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体现、巩固和促进儿童向前发展。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并滿足儿童的内在需要,激发儿童的主体能动性,让儿童自主选择游戏、自由发展情节、自主确定游戏规则、自由操作玩、创造性地开展游戏,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气质天赋、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因此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与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成人,虽然在认识上了解,但在实践中还是会有偏差。以家庭教育为例,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而放大别人孩子的优秀特质,在不断的比较中,消磨了孩子的信心,也模糊了孩子的个性,反而得不偿失。以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指导为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往往定在一般的儿童这一层面,发展快和发展慢的儿童都失去了与自己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机会。更严重的是成人不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刀切”面对“不同”,甚至采取了奖励和惩罚的手段。他们自认为“成功”地激发了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成功”地缩短了儿童之间的差距,但事实却都是以牺牲孩子的个体差异为代价,制造出大同小异的学习机器。比较正确的做法是,成人应成为一名用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智慧的支持者,正视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不同,欣赏孩子的独特,并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儿童快乐、自信而独特地发展。

(三)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儿童不是成人手中的产品,可以任由造型。作为独立的人,他具有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节奏,探索世界的样式、表达自我的方法。但在现实中,很多成人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将自我的意愿、期许强加给孩子,为了提高儿童的生长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在智力开发上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而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忽视孩子的独立性,低估孩子的能量,凡事包办代替,剥夺孩子探索与试误的机会,这就导致在教育时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儿童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是知识上的重复性活动与能力上的表层尝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应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成人应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其作为独立人发展的一个空间、时间,允许儿童在错误中建构个人经验,在合作交往中发现自我,在与成人的平等互动中,萌发兴趣,丰富言语,提升能力。

(四)尊重儿童天性

未来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成人应在儿童年幼时,充分舒展儿童的精神和心智,维护与培养他们发自天性的、持久的探究欲与对万事万物的兴趣,天生向善爱美的特质,提高孩子对外物的敏感性,为孩子奠定成长的根基。但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儿童的天性往往因成人对其年龄特点相关知识的欠缺,对儿童思维方式的不了解,对孩子天性的不重视,而被抹杀。成人在解读儿童时,通常还会以自己的主觀思考来进行判断,茫然、随意性较大。例如,3~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的心理特点,会把周围所有事物都看做是有生命的,常常会问一些在成人看来不合理的问题,如“月亮为什么没有眼睛”,“小树为什么不吃饭”……有的成人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天性,就会错误地判断孩子为“神经兮兮”,粗暴打断。除了泛灵的特点,孩子还天性爱玩、好奇、喜欢捣鼓、爱模仿、善良,成人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儿童、倾听儿童、解读儿童才能尊重并善用孩子的天性与禀赋。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何吕星辰

顺应自然的教育法论文 篇3:

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

摘要: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观”,其核心是顺应人的内在自然,遵从人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进行教育。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教育培育的应当是身体、品德与知识协调发展,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卢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观;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内在自然

卢梭的《爱弥儿》创作于1757年,共六卷,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及其对人的束缚、压迫的时代趋势。在这本书里,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同时也论述了他的政治、宗教、科学等思想观点。在卢梭的教育理论中,他提倡自然的教育,要培养自然人。他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顺应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全书的核心教育理念包括顺应自然、人性本善、人人平等、有节制的自由和通过感觉与实践去学习等。在《爱弥儿》中,作者虚拟了爱弥儿这个人物,用爱弥儿的成长发展来讲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一、卢梭定义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在《爱弥儿》中将人可获得的教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自然的教育,即人自身内在的才能和器官的自然发展;第二种是人的教育,即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教育;第三种是事物的教育,即从生活和社会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良好的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达到协调一致。如果三种不同的教育相互冲突,教育就不会符合学生本人的心愿。在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人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以部分人为控制,而自然的教育完全不受人的控制,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当顺从和配合自然的教育,实现自然的教育目标。

关于什么是“自然”,卢梭认为自然不是习惯。内在的自然是人的原始的倾向性,靠人的感觉而获得和体验到。人用感觉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感觉的事物,并随着感觉的愈发敏锐、视野的愈发开阔而产生愈发明显的倾向性。

卢梭将教育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类是特殊的和家庭的。他认为公众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是相互对立的教育制度。公众的教育培养的是公民,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人的天性会被改变。公民是相对的存在,依赖于社会,是社会的一部分。公民的价值在于与社会的关系。而家庭的教育是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培养的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已而生活。受教育的人或者成为自然人,或者成为公民,不能二者兼具。因为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主张,并贯彻自己的主张。如果一个人处在自相矛盾的境地,那么他既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能为他人做贡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提出的家庭和特殊的教育就是指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自然教育。卢梭用“家庭”这个词,是因为当时的学校无法实现针对个人发展的教育,而只有通过家庭才有可能实施完全注重个人、给予个人充分自由的教育。

二、卢梭自然教育的发展阶段理论

卢梭在书中將人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分别阐述了每一个发展阶段人的天性和相对应的教育方法。

(一)自由地使用大自然赋予力量的婴儿期

卢梭认为人从出生就开始了自然的教育。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学会使用感觉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学习关于生存的基本技能,如吃饭、走路等。婴儿用感觉、用行动(如看、摸和听)来了解物体的性质。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总结了教育婴儿的四条准则:一是让婴儿自由使用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二是在智慧和体力上对婴儿进行帮助,三是成人对婴儿的帮助要限制在婴儿真正的需要上,四是通过仔细研究婴儿的语言和动作来辨别他们的需要。这四条准则的精神是给予婴儿自由,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做事,以防止他们养成把别人当作工具、驾驭他人的思想,要让他们形成自己能够实现范围内的欲望的思想。

(二)自由地实现自己意志的儿童期

卢梭认为婴儿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但在儿童期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成为自己。随着儿童体力的增加,他们能够愈发地依靠自己而非求助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运用体力的智慧也随之发展起来。卢梭提出的教育法则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意志。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孩子有其地位。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要求孩子做出超出自然赋予儿童能力的事。卢梭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都不必进行主动的教育,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蒙昧时期,他们即使接触了大量的道德和真理,也不能充分地理解运用。在12岁以后,当他们身心发育到可以理解这些复杂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再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性教育。而在这一时期,主要就是防止孩子养成偏见或不良习惯。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充分的体力,为发展智慧做准备。身体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影响其思考能力,也有利于锻炼感官,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感官去感受、去判断。

(三)开始学习的少年期

卢梭认为在十二三岁以后,孩子就成长为少年。在这个阶段中,个人的体力超出了他们的欲望的需要。这个阶段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所以这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候了。

针对这一时期,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方法:第一,让孩子通过感觉去体验,通过实践去学习。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提问引导他们寻找答案;第二,教师在指导孩子的时候,不急于直接让孩子改正错误,而是引导他们自我改正;第三,教育的内涵不是内容广泛,而是一种正确和清楚的观念。教育不在于教孩子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做学问的兴趣和方法;第四,教师不要说得过多,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做的事情就不要多说。

(四)培养理性以摆脱感官支配的青年期

卢梭提到青年阶段开始产生爱的欲念。人的欲念是人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欲念的本源是自爱,其他欲念是自爱的演变。青年需要通过研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研究与自己相关的人,将原始的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于是会产生同情心和其他相关的美德。

关于如何研究人与他人的关系,卢梭提出几点方法。首先,进入社会以前,青年通过历史去研究人。进入社会以后,青年需对人类审美的原理进行研究,以理解人喜悦或厌恶的风尚。接下来,青年在研究完他们与事物的物质关系、他们与人的道德关系以后,还要研究他们和本国同胞间的法律关系,以研究他们自己的处境。所以青年要研究政府的性质和各种形式以及他们自己的“政府”。卢梭重点强调,对青年要通过培养理性来减缓感情的生长,以摆脱感官的支配,要引导他们通过做别的事情转移对感官的注意,以避免想象力加速他们对感官的注意。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理性启发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理性启发,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

(一)启发一: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来实施

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培养的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己而生活。因此,按照人的天性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个人的身心特征,符合个人的真实需要,适应自然对人的发展要求。在教育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育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满足个人的需求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天性,只有用适合学生个人身心特征的方式进行教育,才有可能符合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地观察和了解学生,运用顺应学生天性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适宜的内容。《礼记·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只有人保有最大的真诚,才能充分发挥出人的本性,然后带领别人和他物发挥本性,进而帮助天地培育生命。比如,好奇心和童真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提问的动力。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都是他们进入学校和课堂的理由。对于不同的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施教者不可以嘲笑或忽视,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施教者都要尊重,都要耐心地引导和解答。没有好奇心和提问欲望的课堂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也不会因掩饰自己的缺点、不足反而抑制自已优势的发展,才能按照自然的发展趋向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与自身特点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充分的进步。

2.教育要遵从受教育者当前发展阶段的能力

一方面,施教者不要给孩子过多、过深的知识和学习任务。卢梭认为:“凡是那些必须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要求孩子做出超出自然赋予他当前能力的事。当今社会,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多的教育,试图把孩子培养成全能的人才,陷人了“拔苗助长”的误区,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家長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戴上“枷锁”的孩子被成人强加的东西断送掉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这些美好的期望,使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内心需求,缺少对孩子天性的自然释放和培养开发,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给成长留下阴影。

另一方面,成人不要代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怕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尽可能地为孩子做事,替他们解决潜在的困难,使他们免于吃苦。然而,卢梭早在260年前就指出,这么做只会使孩子愈发娇弱。当孩子在未来遇见不可避免的困难时将不堪一击,没有承受困苦的心理能力,也不会有解决同题的方法。同时,这样也可能养成他们习惯于命令他人为自己做事、却不知感恩的恶习。

(二)启发二:教育培育的应当是身体、品德与知识协调发展的人

第一,良好的体能和精神面貌是保障学习和生命活动的前提。卢梭认为:“有感觉的生物一活跃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获得同它的体力相适应的辨别能力;只有在保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体力以外,还有多余的体力时,才适于把这种可以做其他用途的体力用来发展它的思考能力。所以,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们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卢梭认为培养孩子充分的体力是为发展智慧做准备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凭理性做人、行事。身体的锻炼有助于孩子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对其影响进行思考,也有利于锻炼感官,从而使孩子学会如何运用感官去感受、去判断。良好的体能是持续、深入学习的保证。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能,孩子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军事训练和群体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力,也会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注意力、认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二,品德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必须同步进行。在卢梭的教育理论中,品德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是同步进行的,卢梭说:“你采取始终只谈他的利益的办法,就可以在他的心灵中培养一种高贵的感人之恩的情操。”卢梭认为通过研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可以将自爱的原始欲望演化成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他还提到,一个接受自然教育的人,不存在竞争的心理,也就不会产生由于竞争而带来的嫉妒、虚荣或其他恶习。固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卢梭生活的年代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也不会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思维活跃、社交面广、面对的信息量大、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信息和思想观点的影响。因此,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必须融汇在一起,用与道德知识相关的内容和利于发展学生高尚人格的教育手段,开展道德品质教育。要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任何道德规范或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内心体验,才能成为他们的内在动力和信念。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克服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弊端。因此,要注重优化学校、课堂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充实的知识、哲理的启迪以及做人的道理。

学生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品德。卢梭指出好的教师首先是品格高尚的人,必须愿意为他人付出时间和心血,对人有关心和善意,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引导学生探索、获取新的知识时,教师对学生是一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教育者如不尊重被教育者,就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

(三)启发三: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

1.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主动地、独立地、有创造力地、辩证思考地和探索地学习的学习者

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中国古训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学习是无穷无尽的,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掌握某方面的全部知识,更何况信息是持续更新的。因此,如果要保持聪慧的头脑和过人的能力,受教育者就要培养自身主动地、独立地、有创造力地、有效率地、深入和辩证思考地、探索地学习的能力。即便是在成人进入社会以后,也依然要保持学习的习惯。笔者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指熟练地掌握必要的读写、计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能够在他的一生中都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人。对学习者来说,一旦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地学习、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学习也许会伴随终生。

基于卢梭提出的这一教育理念,为培养这样独立自主的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至今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课堂上应用。

第一,教师设置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通过提问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理解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也不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直接纠正他,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第三,在课堂上,一个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会积极地、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讨论而非教师一个人在演讲。

2.教育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学生

卢梭的教育学理论提出,“至于我们,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的学问”。卢梭主张从实践中学习,认为学会生活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些“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甚至寸步难行。其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问题,对于一个要接受更高层次学习或者教育的人,他的实践能力也直接影响他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成果,所以说实践能力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民间常说“心灵手巧”,学生不能仅仅是“心灵”才去“手巧”同样也要以“手巧”促进“心灵”。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针对一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和青少年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把实践课从室内引到室外,从封闭的学校教育教学向家庭和社会实践转移,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在乐中思考。在实践课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引导。实践课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综合提高、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实践特色

《爱弥儿》虽然是阐述教育学理论的著作,但是它又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枯燥,而是用了很多实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比如,在介绍怎样教养婴幼儿的部分,作者甚至详细介绍了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和如何烹饪,仿佛这是一本适合新手妈妈的育儿书。再如,卢梭举例讲述如何教授数学、地理、历史、物理、政治等,这又像是一本学科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用书。同时,著作中又虚构出爱弥儿这个人物,讲述爱弥儿的成长历程中所接受的自然教育,读者好像又是在读一本小说,使人读起来生动有趣。

卢梭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被后世的其他教育学理论吸收、发展,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教育方法依然被提倡和應用于当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他为人类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

当然,受当时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一些方面会有局限性。卢梭片面地批判医学无用,否认医学对人类的作用和价值,是受到了当时有限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限制。卢梭强调人人平等,但在谈起男性和女性的时候,又认为“女人生来是为了取悦和从属于男人的”他把对女性的教育同男性的教育区别开,认为女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男人的女人。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当代教、育理念,是歧视女性的思想。

然而,卢梭《爱弥儿》的这些“瑕疵”,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教育学著作。

作者:李彤彤

上一篇:政府农田水利管理论文下一篇:锦鲤池塘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