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变迁改革德育教育

2022-09-12

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已与发展迅速的社会现实不完全适应, 应通过明确德育的主导方向, 注重德育实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避免社会负面影响, 加强德育的科学研究等措施, 以改革学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何做好现时期小学生德育工作, 使小学生迈好求知的第一步, 打下扎实、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已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学校德育必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大众传媒和网络因其传导性强、影响面大、影响力强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正面影响是主要的, 但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侵略性等的内容, 所描绘的生活方式与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也不完全一致。大众传媒无处不在的不良影响, 是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 计算机及网络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可以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 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 也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在情绪方面, 由于学生更多的时间面对屏幕, 与他人减少了现实联系, 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 容易造成情绪低落, 大脑迟钝。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使学生大大减少了日常社会活动的时间, 造成一些学生性格孤独, 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倾向, 阻碍了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在学习方面, 使学生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 分散了学习精力, 造成厌学、逃学甚至是荒废学业。四是五花八门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 也会使得学生产生迷茫, 有的学生因受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导致道德观念丧失。

二、适应新形势, 不断改革和完善德育教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德育教育应做相应的变革

(一) 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现代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 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 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 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 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 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 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生动具有实效性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学生以做人的熏陶。同时, 教师的品格及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 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 增强其德育意识,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 形成德育的主导方向内容面对新形势, 必须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应引导学生建立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又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要求, 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同时, 还包含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本价值体系, 在德育内容上突出主导性方向, 从而增强他们抵制大众传媒和网络及其他社会不良思想等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突出面向新世纪全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 以“行”为重。注重实践, “行”是德育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方法, 也是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志。

在德育中, 品德实践行为具有更独特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创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实践活动, 使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将品德学习和品德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品德践行作业。教师结合德育内容, 向学生布置一些道德实践作业。如, 我为社区做贡献, 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公益宣传等, 使学生通过道德践行, 体验、培育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创设为他人服务的角色。在校内创设多种为同学、为集体服务的岗位角色, 或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等, 锻炼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3.创设道德情境。德育是由外而内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审美化的德育情景, 或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游戏, 让学生置身于美感的、愉悦的活动中, 强化道德意识, 体验道德情感。

4.充分发挥道德叙事的优势。对于小学生来说, 道德学习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感性模仿。在道德叙事中, 学生不仅仅听了故事, 实际上更多的是通过故事所传递的道德信息激发了道德情操。道德叙事是小学德育的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能给学生创设一个体会高尚道德品格的氛围和空间, 用道德故事启迪和感动学生, 而不是规范和约束学生。

5.关爱叙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包括身边的同学、老师与家长间相互关爱的道德生活事实以日记、作文等形式记载下来, 作为手抄报、黑板报、广播稿等的内容, 相互交流, 有利于形成德育氛围。

6.开展校内德育实践活动。如法制教育, 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利用节庆,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开各种道德主题的联欢会、故事会、文艺会等,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品德, 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7.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实践德育内容。如参加夏令营, 磨练意志;游览古迹,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 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 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1.学校德育应从以往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 把正面疏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 遵循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需要出发, 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使道德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

2.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 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 帮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与成长, 使其能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做好参谋, 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

3.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 一分为二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信息。

(五)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甚至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的种种措施外, 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明辨是非,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 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 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感, 主动、自觉地抵制网上不良行为。另外, 面对虚拟世界, 需要给学生以现实的引导, 使其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交往, 引导学生走出自我, 融入集体活动, 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2.加强网络管理,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对网络道德的评价作用, 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及时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 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3.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技术, 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 并通过自身的参与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网络活动。

4.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首先, 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 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其次, 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德育的优势。最后, 有关部门应运用立法手段净化网络空间, 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5.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 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 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 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 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 构建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 也应发挥社会 (媒介) 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 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 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 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 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6.加强德育科研。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德育工作中,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如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与美育, 如何教学生学会关心和进行自主教育等, 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总之, 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 明确德育的方向, 注重德育实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 而德是做人之本。因此, 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 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 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 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生动具有实效性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小学,德育,改革

上一篇: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一篇:建筑电气工程中常见问题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