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儿童作为天生的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值得研究。本文批判了目前社会众多的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四个明显误区,提出必须重新思考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以真正保护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篇:自然教育论文范文

基于“自然教育”的农村幼儿教育分析

摘 要:相关指导文件中表明:“环境是教育实践的资源,教学工作的展开应通过创设环境,并有效的利用环境开展教学,方能够促进幼儿内在和外在能力的发展。”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乡村环境中包含形式多元、且循环性开发的资源,文章从乡村自然环境视角出发,对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开发和应用,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乡村自然资源巧妙融合在教育实践环节内,渗透到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进而确保幼儿在教学互动中学会合作、乐于动手参与、珍惜资源,自发的探索。

关键词:自然资源;幼儿园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农村幼儿教育

國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适合国内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强化的今天,此种教育观念的借鉴价值与意义仍旧较高。同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又将这一理念特定在幼儿教育探索层面,并将其作为教育研究的核心思想。理论研究充分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学观念中的“尊重儿童,关注实践”的观点,提出“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在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儿童可在这一环节中学到知识,增加学习经验。”

1.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是幼儿娱乐、有序的实践基地,它具有形式丰富、区域开阔等特点。而“玩”又是孩子成长的天性,他们能够在游戏互动中进行感知、创新、探索。我所在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有涓涓细流的小溪,还有弯弯曲曲的小路,以及绿草青青的小山,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成长学习中的教材。孩子们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捕捉、采集、认识等活动,进而深入的探索大自然中的知识。同样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花鸟鱼虫等,也都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进而让孩子们在体验、游戏的环境中感知和品读大自然的魅力。

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教具和操作材料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自然是最生动的教材。自然环境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直观、生动、充满欢乐的探索窗口。它是幼儿获得知识,感知世界,掌握和了解社会,认识自然的重要渠道,是天然的教学课本。”

(1)自然界中天然的“玩教具”

陈先生认为:“小孩生来既无知识,又无能力,但在后续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学习中,逐步开始进行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如果他们不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内进行学习,就不会知道哪些是动物的生活方式,哪些时人类所拥有的生活,更不可能懂的什么做人的伦理道德了。”

大社会也是儿童的世界。幼儿能够在参与事物之间、人之间、以及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活动中获得知识。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观察后,再充分利用其空间,在特定范围之内设定购物、医院、家庭等游戏要素,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互动材料,就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心理,继而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对各种关系、人之间的交往内容进行学习。而幼儿自己也会在互动期间,逐步开创新的游戏条件,比如,运用水晶泥制作蛋糕、混沌等事物,运用磨米工具制作米粉,借助辅助性材料学会包饺子、设计特色服饰等。这些知行结合的游戏实践过程,不仅实现了做中学的探索过程,还可以在游戏互动期间对其口语表达能力、认知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等层面进行开发。

乡村环境是教学中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保留了自然的原始性,且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它为幼儿能力的提升与学习带来了更为协调的保障。比如,春季的花草、夏季的河流小溪、秋季枫叶、冬季白雪等,這些都是幼儿成长中的能力开发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环境为幼儿的健康、快乐生长,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实践条件,且可以从多个视角上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挖掘。

(2)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操作材料”

乡土资源具有形式多元、实践方法多样等特色。虽然这些自然因素都是无声的,但教师在具体应用期间,可通过思考、创新等方式,将自然中的多重条件有序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进而更进一步增加它们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第一,来自于幼儿日常生活。四季变化中,乡村中的教学材料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自然赋予的资源,与家长一同进行教学材料的收集,然后将这些资源汇聚起来,并进行创造,就可以为幼儿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玩具。其中部分乡土材料与日常生活相互关联,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比如,棉花、竹片、瓦片、秸秆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收集起来相对便捷,且能够实现就地取材。此种材料收集方式能够启发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寻求能力开发的灵感。同时,幼儿对这些材料较为熟悉,在后续游戏互动期间,更容易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再加上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应用方式较为熟悉,实际创作时,更容易从制作的的用途的层面给予引导。比如,孩子们运用瓦片作为小房子的屋顶装饰材料;或者是运用瓦片玩具遮挡太阳;亦或者是在瓦片上进行绘画,并运用重新装饰过的瓦片装饰游戏区域,这样的装饰运用形态,也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应用形态。

第二,依照季节选择材料。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乡土环境中的游戏材料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色彩,因而,进行乡土游戏材料开发时,也拥有明显的四季性色彩。比如,春季万物复苏,乡土资源中小草、花朵等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而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游戏材料中的玉米、水稻、苹果等各色果实就比较多。在秋季果实收获的季节时期,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带领孩子们到农田中进行各类果实的收集。于是,我们就自然环境下开展了“大世界小种子”的课题学习,指导孩子们学习关于果实成长、收获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也利用收集到的各种种子制作艺术品。四季草木多元变化,不同节日中花鸟鱼虫的多重化变化,雨雪天气的交融变化等,这些都为幼儿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

第三,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乡村环境中教材资料多元、丰富的学习环境,也为幼儿的成长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探索保障。比如,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家禽,也有生活中不能常见的麦子、秸秆等,丰富形态各异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素材的收集和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幼儿可以利用鸡蛋壳、虾壳等制作飞机,也可以利用多种果实组合地图,或者是运用芦苇制作毛绒玩具等等。孩子们可在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也学习到知识,实现个体能力的深入性开发。

3.用和开发民间文化,丰富课程资源

民间文化的综合开发与运用,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民间游戏、儿歌、故事传说、以及手工艺特色等等,都是喜闻乐见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当代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也可以转换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我们将制作花圆子,作为幼儿园传统制作学习内容,为了确保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学习的特色性,我们首先请乡村中的老手艺人进行了制作表演,然后再通过课堂中互动学习,帮助幼儿逐步去感知和理解传统手工技艺。幼儿在这一系列活动的互动期间,不仅对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还能够在互动学习期间对民间艺术形式、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开发民间文化,丰富课程资源的实践方式。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形态各异的特征,此种环境为幼儿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多种可能。若按照教学应用而言,包括长短、高低、胖瘦等,若按照室内外操作分,包括跳远、跑步、粘贴、手工制作等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展示区域,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现空间。此外,幼儿园环境建设工作还需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文化素养提升为核心,充分借助图片、视频、以及游戏等方法,引导孩子们逐步了解、感知民俗,并且将民族情感深深的融合在其成长过程中,进而潜移默化的增加幼儿的家乡情怀。

参考文献

[1]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J].幼儿教育,2003(07)

[2]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

[3]肖莎.谈自然资源的利用[J].早期教育,2004(12)

[4]师云凤.自然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01)

[5]什么是大自然教育[J].百度文库,2015:02-06

作者:徐艳群

第二篇:让艺术教育回归自然

【摘 要】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儿童作为天生的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值得研究。本文批判了目前社会众多的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四个明显误区,提出必须重新思考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以真正保护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认知

【作者简介】李燕,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南京,210009),副编审。

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艺术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精神、思想的形象表达。而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就诗歌这种最寻常的形式举几个例证:很多家长在教孩子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总能发现儿童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意识自然萌发。比如,一个3岁幼童在背诵《游子吟》时,总是会说“妈妈缝衣服累”,这表明他已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母亲的辛劳、牵挂;还是这个孩子,读到“夜半钟声到客船”会情绪低落甚至哭泣,这表明他已经感受到了诗句中的落寞和孤单。另一个3岁的孩子在朗诵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会忍不住地提高声调同时举起他的小手,以配合诗句的豪迈气魄。再以音乐为例,一个尚未经过任何音乐训练的孩子能分辨出小夜曲的安宁和进行曲的活泼,明白前者是睡觉时听的,而后者是活动时听的;在听过《三套车》后,很自然地去同情赶车的人而痛恨买走了老马的地主。再比如对一幅名画《野餐》,很多成人在第一次看尚且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身边的4岁小儿却一语道破“天机”:两个人一起野餐,幸福地飞起来了!

其二,儿童更是天生的艺术创作者。

有些儿童在接触到某一全新艺术形式的时候,会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模仿。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手中诞生的涂鸦,甚至让美术大师们惊叹不已。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在晚年曾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而毕加索绘画的全部意义,就在对童年经验和儿童眼光的再次回归。

二、儿童艺术教育的四个误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儿童艺术教育曾一度被人们忽视,家长、教师一味强调幼儿在语言、计算方面的发展。而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的热点话题甚至是一种时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画面:许多孩子在课余或周末背着画板或者小提琴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的情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谓是“浩浩荡荡”。但正是在这样的“浩浩荡荡”中,儿童社会艺术教育逐渐深陷种种误区,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一: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被压抑或剥夺。

儿童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却被大大地压抑甚至剥夺。

首先,在兒童如何去接受艺术学习以及学什么的选择上,家长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而家长极有可能出于功利目的,考虑到现实中孩子升学、就业等问题,一厢情愿或是人云亦云地为孩子选择一种艺术形式,“驱赶”儿童加入“琴童”大军或者其他,甚至有家长不顾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过早让儿童开始苦练弹琴、画画、舞蹈等各种艺术技能。

其次,以教师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压抑了儿童艺术学习的主体性。儿童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大部分儿童虽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却尚不能通过各种艺术技巧准确地表达自我。很多艺术教师就主张在此阶段勤学苦练、掌握技巧,儿童也就不得不亦步亦趋、跟随老师的规定动作去学习各种技法。另外,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观念、感受来判定并告诉儿童什么是好的或不好的,这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一种压抑,不利于儿童形成多元、开放的艺术欣赏品质。此外,有些教师讲些“大师风格、美学理念”等抽象的艺术理论,这种高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水平的做法也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不尊重。

误区之二:以考级、证书等功利性目的至上,忽视了儿童艺术精神的培养。

很多家长出于考级、证书、表演、名校加分等功利目的,把儿童送去培训,又急功近利,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等作为儿童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儿童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们重复练习指法、曲子,或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画出了一幅幅相似度很高的画作。一位教育家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老师让孩子们画圣诞树,结果孩子们画的树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墙上的样本,而一旦老师遮盖了样本,孩子们就无法顺利画出。

误区之三:儿童艺术教育多为简单的技术技巧训练,而缺乏交流的时间和情感的投入。

艺术不是技术,它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培养,可很多家长都只是奔波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除了交待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练”等千篇一律的话之外,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而在大多数进行艺术教育培训的教师眼里,只有让孩子们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确保他们顺利地通过考级,拿到证书,才能保证自己有更高的声誉和更好的“生源”。因此,他们的教学重点就是技法的训练,缺少引导儿童享受艺术的特殊氛围,更缺少与孩子一起徜徉在艺术世界里的情感交流。比如,老师在上钢琴课时,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几个简单的音节让孩子重复训练几十遍,如此枯燥、毫无感情色彩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和对艺术的兴趣。殊不知,在艺术教育中不能缺乏的就是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简单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

误区之四: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艺术认知”。

“艺术认知”这个词,听起来仿佛一点没错。其实,它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一种误解和贬低。艺术和认知是两个平等的通道,一个诉诸感性,一个诉诸理性。艺术从来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架构在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和情感基础之上。

儿童的艺术创作如同儿童的游戏一样,都是自然生发的,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整体性呈现。如果艺术教育被割裂,儿童就会过早陷入某一个艺术门类里反复练习,重复模仿,而不是在更宽广、更开放的艺术世界里,充分吸收艺术精神的滋养,那就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三、儿童艺术教育要回到本质

艺术的根本是全新的创造,是个性的、是天真烂漫的,只有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让儿童充分发挥天性,提高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帮助儿童用艺术的审美方式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而这也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反之,剥夺儿童的个性,只会带来疲惫、压抑、烦躁的艺术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艺术教育正在把孩子们推向教育的反方向。

倘若有什么是艺术教育的最好途径,我认为是大自然。日升月落、花开花落、四季轮回、心脏的跳动和安静的呼吸,都会给孩子关于“节奏”的最好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四季的景物和色彩变化等等,也都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途径。因此,多带孩子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是最丰富最便捷的艺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也要注重日常性和开放性。行走在国外,总能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或者推着婴儿在参观各种博物馆和展览馆,虽然婴儿是否拥有记忆力还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但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另一种情况是一位教师领着很多学生进入博物馆来到某一张画作或者展览品前上一堂课,这种开放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无疑会给孩子们留下不一样的感受。<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1KT1.TIF>

作者:李燕

第三篇: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及启示

[摘要]卢梭既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启蒙学者,也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循序渐进原理、自由教育原理、消极教育原理,不仅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气沉沉的教育局面的划时代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性。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原理;启发

[文献标识码]A

卢梭不仅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启蒙学者,而且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从初版至今一直闻名于世,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教育文献。在这部著作中,卢梭向世俗的观念与传统挑战,向封建贵族阶级奉为至宝的宗教经院主义教育抗争,提出了一套培养社会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世界教育史上,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也不是自卢梭开始。早在卢梭以前,英国的培根(Francto Eacon)、德国的拉德开(Wofgamg Ratko)、捷克的夸美纽斯(Johman Amos oom-onius)、英国的洛克(Johnlocke)等都曾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正是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自然教育原理。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卢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自然教育的原理。神、自然和人三者是近代思想家探讨的共同话题。卢梭将三者统一于自然之中(裴斯泰洛齐将其统一于人之中,福禄倍尔将其统一于神之中)。他诚信自然,崇敬自然,热爱自然,用整个身心赞美自然,提出要通过教育重归自然。然而他所言的“自然”为何?虽然他并未在著述中作出专门的解释,但后世研究他著述的学者一般认为,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神的自然。他是信仰自然神教的,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两个同在的本体,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具有最高人格意志的神,由它创造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并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自然本性。他还认为,自然神所制造的一切都是善的好的。只要按照自然神所赋予的自然本性发展,就会得到好的果实,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这里,他所说的神的自然,不过是他所信奉的一种自然的理性而已。第二,社会的自然。卢梭从饱经沧桑的个人生活经历中,亲自看到封建贵族统治的现实社会的野蛮、黑暗和暴虐,使人变得道德沦丧、心灵丑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罪恶与欺骗,剥削者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劳动者啼饥号寒,痛苦不堪。因此。他异常厌恶和诅咒这个社会,希望出现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即人类社会史上的最初的原始社会。他说,在这样的自然社会里,人是完全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关心自己,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毫无侵犯残杀同类之心,也不存在战争。因此,他提出用教育对被社会弄得堕落了的人进行拯救,使其“返朴归真”,“重归自然”。这是他所说的自然的第二层含义。但他也明知道,自己这种拉历史倒车的主张难以实现,陷入矛盾之中,从而在《社会契约论》里另绘出民主共和国的社会兰图。第三,心理的自然。卢梭认为,人生也至善,造物主赋予人的内在心灵本性都是好的。他说:“人自然的最初冲动总是好的,在人的心靈中没有原始_的罪恶”。“心意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在这点上,他与洛克不同。洛克认为儿童的心意在先天全无一物,如同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是后天加上去的,如同写字于白纸一样。两相比较,洛克的“白纸论”更接近唯物主义,卢梭的“性善论”属先验主义唯心论的范畴。不过卢梭将他所说的人性的自然,即自然天赋与先天个性纳入了他的自然概念之中。

对于上述三种关于自然概念的含义,卢梭在自己的著述中交错使用,不甚明晰。不过在教育论著《爱弥儿》里,他所说的自然,基本上是指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自然。

基于上述认识,卢梭认为教育的首要宗旨就是祟信自然,即崇信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天赋自然悟性。因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的顺序”,遵循“自然所示之路”,“并信任自然的力量”。在《爱弥儿》一书的开头,他就指出:“凡事必须与自然的趋向和谐一致”, 教育者要“注意观察自然,沿着它所指示的道路走去”,以便“保存人的自然状态”。他还说:“自然准备了儿童按它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这是决不应当予以阻挠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说。他的教育是自然教育。

那么,自然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卢梭指出,其因素有三: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方向一致、协调配合的时候,才会产生良好的自然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三种教育因素方向一致、协调配合呢?卢梭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卢梭所提的自然教育原理是指教育要按照儿童个性的发展来实施,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

2、循序渐进的原理。从第一条原理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在卢梭看来,自然本身规定了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器官和内在能力的发展顺序和途径,因此,应按照这种自然发展的程序、方式和途径去进行施教。在《爱弥儿》的第二卷里,他说:“自然指示我们怎样使用我们的体力。怎样去了解自己和四周事物的关系,怎样去利用那些为我们力所能及和适应于我们器官的自然工具。”那么,什么是他所认为的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呢?从《爱弥儿》一书叙述的对爱弥儿教育的过程来看,大体是:①从身心发展阶段看,由出生至成人经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四个年龄阶段。②从心理机能发展过程看,婴儿期产生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儿童期出现四肢、五官的活动欲望,感觉能力继续发展。表象、记忆能力逐步产生→少年期产生求知的心意、兴趣、好奇心,具有初步的思维判断能力→青年期产生感情、道德观念、理性。简言之,其发展顺序是感官能力→感觉经验→理性智力,与此同时,产生各种情感。而心理感情又是从自爱心→友爱心→爱情→怜悯、同情心→最终达到善良感情、正确判断和良好意志的相互溶合。渐进教育就是要适应儿童这种身心发展的程序,与儿童的成长过程相协调,在儿童的各个发展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设想的适应儿童

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步骤是:婴幼儿期,注意体育训练;儿童期着重感官训练;少年期广泛进行智力训练,即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

在人类教育史上,把“发展”的思想用于教育领域,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适应年龄阶段”开始,到卢梭才从初步划分出儿童的年龄阶段,分析了每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明确提出渐进教育的原理。当然卢梭所揭示的儿童本性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并不完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极初步、极粗糙的探讨与尝试。如说儿童期(2-12岁)是“智慧的睡眠期”,断定此期儿童根本不理解道德的概念,就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他从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把发展与教育混而为一,用生物学观点理解教育过程,忽视了教育的积极作用,则更属错误。

3、自由教育的原理。和自然教育原理密切联系,卢梭还提出了自由教育的原理。他祟信自然,要求一切听任自然自由发展。他宣称人的最重要的自然天赋权利就是自由。在《社会契约论》的开首,他就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锁链之中。”他要求尊重人权自由。反对社会给人以种种压迫、束缚,不论在政治上、教育上、伦理上,以至宗教上都以自由相求。他曾指出,他信仰的意志是万物的动力,自然的生成发展全靠意志。意志即是自由,“无自由即无意志,有自由即有意志。”根据这条原理,他反对压制个性、束缚自由的经院主义教育,反对在教育中采取任何命令、束缚、纪律和体罚手段,主张采取自由宽容的态度,不加任何人为的压力与强迫,任凭儿童内在的生命之树自由生长。为贯彻这一原理,在对爱弥儿的养护教育中,他反对包裹爱弥儿的四肢,要求爱弥儿自由活动,并将这一精神贯彻于爱弥儿的智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之中。在他看来,一个按照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然人。关于这一点,他与洛克正好相反。洛克提倡克已主义的教育原理,主张用告诫压抑等手段使儿童养成服从理性的习惯。卢梭从根本上就反对习惯的养成,说自然人“应当以无习惯以习惯”。他们两人都反对学校教育形式,提倡家庭个别教育,但其出发点不同。洛克的出发点是学校教育会使儿童放浪狂暴,卢梭的出发点是家庭教育最适合自然自由之原理,如同原始的家族社会一样,最易于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

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由放任,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它是有一个由自然规定的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他在《爱弥儿》第一卷的末尾所提出的四条原则:①满足自然的要求;②帮助天赋能力的发展;③以必要为准则;④从观察中决定取舍。

4、消极教育的原理。所谓消极教育是与积极教育相对立而提出的。卢梭本人把从外部进行控制干涉的教育统称为“积极教育”,而把自己主张的教育称为“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只进行必要的事实教育,而无外在的干涉和控制,即属于“自然后果教育”。事实教育又是以儿童现在的生活为中心的。在《爱弥儿》中,他说: “最早时期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勿吝惜时间,损失它吧!”消极教育的实质是“元为而教”,以不教而教。他特别反对在儿童的“理性睡眠期”,以理性知识和道德观念去向儿童说教。他只要求教师在儿童的活动中给以最低限度的帮助,除去儿童活动中的某些障碍,或提供学习需要的材料,使儿童具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因此,他十分厌恶传统教育否定人的自然本性,从外界横加干涉,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实行严酷纪律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与培养自然发展起来的理想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主张在教育中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反对强迫、命令、训斥,更反对摧残儿童个性的体罚,以防在急于求成中,使儿童的天性撕灭。

从消极教育的原理出发,卢梭把教师完全视作辅助人员,只起辅助作用,这不能不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他提出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进行事实教育,主张在教育中主要不依靠人力,而依靠自然的力、事实的力等,都为后代资产阶级的“教育即生话”、“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开了先河。

二、自然教育原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以新颖的主张和见解,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向沉闷僵死的封建教育刮起猛烈的狂飙,用培养为解除封建压迫而斗争的自由人的理念,鼓舞着向封建堡垒冲击的新兴阶级的斗士,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加速到来注入了精神血液,从而使卢梭也成为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不仅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氣沉沉的教育局面的划时代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1、遵循自然进程,循序渐进施教。自然界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人类有人类发展的进程,只有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自然进程实施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卢梭严厉批评当时的教育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不顾人的接受能力而实施强制性的超前教育。也批评有人担心浪费学生宝贵的光阴,在教育上贪速求快而欲速则不达的做法。他主张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自然进程实施教育。“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儿童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不能强迫儿童去做。”卢梭把儿童当儿童看,把成人当成人看,按照人身心发展水平和自然进程施教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发。在当今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进程进行施教,禁止超前教育,无序教育,防止贪速求快的做法,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就让学生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们去做,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事,不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要破坏学生成长的自然进程,以免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影响他们的发展。

2、坚持“以生为主”,还学生的主权地位。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顺应人的天性发展,把人看成是自然主体,把主体性看成是人的本能,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谁为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认为教师、家长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非主体,一切都得听从教师、家长的指挥,按照教师、家长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只能听教。这样以来学生的主权地位被剥夺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自然就没有学习的信心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借鉴卢梭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踊跃实践,对学习负起责任。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指令学生,强迫学生,而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让他们解除思想顾虑,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搞好学习。

[责任编辑:秦玉珍]

作者:侯耀先

上一篇:国家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