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然主义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通过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自由、快乐和需要三大原则,结合学困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自然主义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自然主义论文 篇1:

试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需要从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音乐艺术的真实再现。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依旧禁锢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中。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对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其次为实现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自然主义教育观;必要性;途径

自然主义教育观理论主张以自然规律来实现对教育的指导,其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教育回归自然。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将自然主义教育观渗透于其中,不仅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小学生成长的规律,还能够在全面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全面要求。因而,如何将自然主义教育观渗透到教学中,已成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

1.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当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与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社会发展背景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改善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依旧禁锢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之中,灌输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致使音乐失去了本身之美,也使学生无法对音乐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本身之美就在于用简单的韵律凸显大自然之美,而当前的教育理念致使教师过于注重音乐唱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学段学生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发育特点,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就需要将自然主义教育观融入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途径

1.以小学生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为基础

要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全方位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就需要首先明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段在7-12周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以及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自然主义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比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其在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开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但是依旧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从生理方面讲其身体协调能力大幅度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评价与表扬中,提升其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为音乐课堂教学主体

自然主义教育观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其对教育的指导性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音乐的本质属性,也要遵循学生的自然属性。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要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进而营造出和谐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带着求知的欲望来探索,从而在音乐的熏陶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不断地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尽量使内容贴近自然,还原音乐的本真,这样才能在净化学生心灵的同时,启迪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曲目的内容,实现学生的分角色扮演,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小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为基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在践行自然教育观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其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全面要求。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袁洪亮.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结构及其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144-145.

[3]潘梦.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作者简介:葛倩倩(1990— ),女,浙江温州人,本科学历,小教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葛倩倩

教育自然主义论文 篇2: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自由、快乐和需要三大原则,结合学困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学困儿童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思想和著作涉及许多领域,卢梭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和青年期(15~20岁)。广义的自然主义教育即为针对这整个过程的教育,而狭义的自然主义教育仅指0~12岁的教育,在此主要从后者来谈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学习困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主要指“在正规教育环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除各种残疾以外)致使儿童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水平的现象”。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虽未直接提到针对学困儿童的教育计划等措施,但是整个文件始终秉持着“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精神,同时文件提出“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笔者认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契合了该类异质性较强群体的教育需求,由此结合学困儿童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探讨其启示性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消极教育”为主要实现途径,旨在培养区别于“社会人”的“自然人”。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卢梭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并将其运用于儿童期的教育。

1.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自由原则。人的自由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儿童自身力量柔弱,需要依靠成年人,为尽量减少依赖关系对孩子发展的不利,卢梭认为教育者“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的秩序……要让他在他自己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体验到自由”。同时避免过分关心和过分放任的极端情况,儿童所享受的自由其实是部分的和受限的。理念指导下,一方面家庭地位得到凸显,父母“合自然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家庭教育者解放儿童,反对父母对儿童任意施加不合理的束缚和桎梏。另一方面强调儿童主体性,卢梭认为最主要的教育应当是感觉训练,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儿童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通感(知觉)的训练,让儿童锻炼感官提高观察和模仿能力,并据此“增强心智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2.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快乐原则。卢梭给教育史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儿童的发现”。他在肯定童年价值时,强调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并巧妙阐述了快乐与痛苦、能力与欲望的辩证关系。卢梭认为快乐与痛苦相互依存,当提及给予儿童童年快乐之时,也应看到适当的痛苦经历反而会使儿童更加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卢梭不再拘于表面地谈论快乐与痛苦的关系,而是力图深挖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欲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卢梭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保持“自然状态”。要求教育者既不能闲置先天赋予的能力,而只顾减少儿童的欲望;也不能过多扩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相适应的能力,使儿童更加痛苦。

3.明辨合理的需求并提供爱的帮助——需要原则。卢梭认为,儿童为了满足自身欲望,总是需要借助成人之手来实现,成人教育者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对于孩子的哭喊,不能简单地直接给予满足,而是应该进行辨析或者探究。一方面正视这种情形,探究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辨析出他的真实意图。比如因为自身的惰性而妄图通过哭喊,来命令他人为自己做事等,绝不能姑息,而应让其力所能及地多动手和多思考。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卢梭认为“大自然用父母的爱来提供这种帮助。不过,父母的爱可能会过度和不足甚至被误用”。卢梭在肯定父母之爱对于帮助实现儿童需要的重要性之时,也强调了父母之爱使用不当对于儿童的危害甚大。这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表现为,父母过度满足儿童需要且不加以辨析需要的合理性;另一种则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而孩子则要更多地满足父母的需要。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卢梭认为“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一方面应采取“有节制的自由”,保持孩子天性,避免孩子心理遭到伤害和扭曲。另一方面肯定童年的内在价值,“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教育者选择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待儿童,那么儿童的内心更多感受到的则是愤怒和痛苦,最终变成既是暴君又是奴隶的“造物者中最为悲惨的一个”。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学校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乃是处于不断学习与生长的过程之中,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每一所学校的儿童不可能达到同样高度,有“学优儿童”,也有“学困儿童”;“学困儿童”不仅在知识技能的接受等智力方面要明显落后普通儿童,而且在学习兴趣、策略等非智力方面也远远不足。因此坚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不断关注满足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自由”、“快乐”和“需要”,是教育激活个体心灵求知欲,快乐向学的真实体现,也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缩小“学优”和“学困”的关键所在。

卢梭始终坚信自己的童年教育是完美且合理的,而其“消极教育”的精神则充分体现在自然教育的原则中,针对学困儿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阐述自然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1.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兴趣,赋予学困儿童合理、充分的自由。学困儿童是一类异质性较强的群体,要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卢梭认为可以首先对儿童施行感官的训练,并借此发现和培养其兴趣点。一方面可以让学困儿童回归大自然,接受感官刺激,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促进其观察品质的提高和注意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现代科技,生动形象地为其展示各种感官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设计,使学困儿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科的魅力。当学困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某一方面浓厚兴趣,要抓住机遇,顺势利导,进一步以兴趣来激发学困儿童的学习潜力,从而解其学习兴趣淡薄、自我效能感低的困境。

2.从生活体验入手,循序渐进,快乐发展学困儿童的能力。由于学困儿童的学业成就总是落后于其他正常儿童,他们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快乐原则强调了快乐童年对于儿童的意义,面对学困儿童的这种情绪情感特点,尤为重要!卢梭认为:“要爱护儿童,促进他们嬉戏,促进他们快乐,培养他们美好的本能。”快乐原则启示我们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正确看待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从生活的体验入手,给予学困儿童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建立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习困难的成因相当复杂,其中之一便是父母娇惯,应改正“骄娇二气”的不良习性,拒绝其过度依赖和怠惰,培养良好生活学习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立足当下,肯定童年的价值前提下,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不同主体或客体对象的正确认识,开阔学习视野,掌握合理方法,活跃逻辑思维,磨炼坚强意志,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正确对待学困儿童的需要,立足当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原则启示我们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正确处理儿童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关系。明辨其需要是否合理并加以引导。由于多重原因的影响,学困儿童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也是学习困难儿童最为基础的学习需要。认知发展方面,他们在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记忆品质明显低于学优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思维的监控性差等,因此,教会学困儿童学习的策略,加以适当心理认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让学困儿童掌握学习方法的首要前提是充分肯定学困儿童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相信、尊重学困儿童的能力,通过外部氛围的营造和内部心理的疏导为其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另一方面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学困儿童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据主要矛盾,教会其相关的学习策略,而在思维方面则可帮助学困儿童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卢梭在《爱弥儿》的序言中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教育,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儿童教育的发展是永恒的话题,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更应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卢梭为学困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性指引和丰富的实践性资源,可以从中汲取相关能量,利于学困儿童教育合理的构建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微.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4-01-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

mlfiles/moe/moe_1778/201401/162822.html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陈蓓 向天成 王青青

教育自然主义论文 篇3:

从《爱弥儿》探究自然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18世纪形成的。他在所著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中,生动地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这与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有其共性,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启示

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天性,号召“回归自然”,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的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有深远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人本主义自然教育理论,即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得到自由地发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教育,可以说是残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当时,法国的学校处于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烦琐的东西。这种种封建教育是荼毒人心的,完全违背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法国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运动。让·雅克·卢梭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思想就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他提出爱好自然,归于自然,看重人的自然情感和良知,为自然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归顺自然。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来看,唯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2]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最终和“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相悖。卢梭主张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他批评封建经院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这种为了儿童的将来而牺牲儿童当前的生活经验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2.儿童应在活动、生活经验等自然中接受教育。

卢梭指出,要尽量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以促进身心发展。卢梭注重活动的功用,他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原则,反对滥读书、读无用的书。书看多了,反而使我们不去看世界这本大书了。他认为儿童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切了解事物的意义。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譬如:当儿童犯错误时,要使用“自然后果法”,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食其果,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就会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3.应培养道德公民,接受生存教育。

卢梭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良心、理性和自由,它们使人具备了获得良好道德的基础。但是“知道善,并不等于爱善”。理性需要良心这个“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原则”的引导;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天性基础,却不具备先天的道德观念,仍需借助后天教育和实践来发展良好的道德。根据这些基础和条件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可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但是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道德教育不可随意进行。教育的关键在于配合学生的天性发展,德育的培养也要符合学生天性的发展。教师要根据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条件等方面来把握道德教育的时机。把道德教育放在实践中进行,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卢梭关于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生活得有意义的思想,在当时的整个法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自然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关心了解学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中小学生的书包仍旧是越来越重,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性释放。大量的繁重学习和成绩决定一切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原有天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描绘和抨击了这种教育的丑态。“儿童在妇女手中度过六七年,成了他自己和妇女们浮动意志的牺牲品,并且当他们已经教他各种事物,使其记忆力负担了各种无意义的文字或对他无意义的事物以后,当她们给他养成的情欲把他的天性窒息以后,这矫作的小把戏便被送到教师之前,教师接着把儿童养成的矫作性根,给完全地发展起来;他教他种种知识,却不教他如何自知、自制、求生致福的方法。”[3]

毕竟孩子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必须尊重其原有的天性。当我们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或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在毁灭孩子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全部。”在和谐教育理念下,教育要求现代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天性;教育要顺应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去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缩短和他们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在心理上承认其应有的地位与社会价值,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其原有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给他们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沐浴在知识和爱的阳光雨露中,按其原有的规律自由成长。

(二)教学与实践、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是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不能走出高考指挥棒的阴影,学习成绩尽管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还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人们忽视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奉献的人,一味地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与考查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是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为前提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决定的。只有当这种教学能促进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极度匮乏,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很难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地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如此所得的收获将受益匪浅。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天性道德的培养。

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过于注重德育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学生学到的道德理论与思想不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常存在着与认知相矛盾、相脱离的状况。例如,在课堂中教师都会强调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基础道德,然而校园中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学校这种灌输式道德教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分离:道德知识成了从生活经验中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道德符号,是道德符号而不是符号所代表的丰富的道德意蕴成为了道德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建立在人的天性情感的基础上,使道德教育在人心中有了根基,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会产生行为,又进而稳固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同时,还须充分激发道德情感,重视增强学生对具体的道德情景的认识和分析,使其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和行为后果有真切的认识与判断,而不是要求刻板地执行。“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行动多于口训”。道德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就是要求人们多参加实践,亲身实践比说教更有利于观念的形成和意志的培养。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当时封建教育的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我们在现代看来其中有许多片面之处,但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及批判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对提高我们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借鉴意义。他对儿童问题的认识也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地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雪.浅析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成功,2008,(4).

[5]李桂霞,何雅敏.《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9).

[6]李佳.论《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J].宜宾学院学报,2003,(5)

[7]海存福.卢梭的儿童观对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8,(3).

作者:王光斌 张世禄

上一篇:行为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