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管理运筹学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究了管理运筹学智慧教学课程的建设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 篇1:

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摘 要】阐述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的理据,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现状,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 课堂文化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之一,旨在培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商务等英语专业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教育培训阶段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中获得。课堂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实体或观念、制度与行为文化的整合体,它不仅承载和制约着文化,而且还可衍生出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课堂是英语语言文化的载体,课堂文化是师生为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模拟、传递、体验、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文化。

一、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之理据

协同创新发端于协同学(Synergetic),其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创立的,他提出复合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强调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特指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行为结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协同,创造超出各子系统单独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益。从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组织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经历着一个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的复杂的过程。

就课堂文化的协同创新而言,协同是指课堂文化场境中课程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师生、生生、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创新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和专业建设的创新; 二是课程设置与组织、教学行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创新;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众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方面加以优化并实现从混乱无序到协同有序,“形成一种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关系”,构成系统课堂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优化各子系统协同,发挥整体性功能,才能构建出基于协同创新的课堂文化,最大化创造该系统的效益。

二、协同创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检视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缺失。客观地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还是存在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的缺失问题。地方高校管理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很难实施协同创新,因为它涉及在学校层面上须从大学精神或理念到实践予以培育,在院系层面上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到课程设置予以体现。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笃信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唯有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协同创新,不仅难以操作,而且很难让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学习,无须创新,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以达到知识接受、储存和再现,师生关系是一种“授—受”的单一线性关系,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或认识活动,无须与老师、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或参与。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缺失。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课堂上师生对协同创新制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师生、生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有利于处理师生、生生、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以用来协调师生、生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利益关系,借此来表达师生、生生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对象、内容、步骤、评价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文化的冲突,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文化冲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调适与规约,以保障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个利益主体的文化底线”,不能通过协同与创新等方式在基于规训与教化功能的制度上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缺失适度的张力,以协同创新制度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课堂制度文化,彰显其刚性。而不是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独立性。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缺失。行为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活动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课堂行为文化凸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文化场境中各项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通过协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观念、行为倾向或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旨在创新目的。协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反映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标、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在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教师教学行为文化方面,教师控制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和教学活动,单向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单兵作战”,听老师讲和做笔记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行为文化缺乏师生行为协同,缺乏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达到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从观念到行为: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构建。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核心。没有协同创新,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只有构建协同创新观念,以协同创新观念引领,将协同创新作为课堂观念文化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构建与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同观。协同是课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教学民主观念与人文情怀,其实质是师生、生生全面的共创、共生与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协同按协同领域可分为师生课堂决策协同和课堂教学协同等;按协同对象可分为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学生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为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的协同与交流机会,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二是创新观。在当今教学变革的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应“倡导变革与创新”。只有对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现变革,才能克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树立激励创新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方式与持续学习,不断提供创新的动力,培养师生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从而升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机制,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配套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这是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和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师生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的主体,师生需要协同创新制定课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理念,课堂制度文化才能成为为师生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课堂协同创新的行为准则。二是增强师生的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对组织成员进行观念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感就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作为课堂协同创新制度建设的主体,要以协同创新制度作为课堂教学指导和行为活动规范,并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践行这一制度,从而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他们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让师生理解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意义。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意义需要师生共同体悟与认同,才能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师生协同完成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创设语境,师生、生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社会、职业活动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等文化活动,将协同创新文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内在驱动,通过协同与创新传承英语语言与文化,使其内化为课堂行为文化主体的协同精神与创造素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行为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源于课堂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在主体行为的集中表现。协同创新行为文化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主题的语言与文化进行参与、探究并创新性综合应用语言,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生成、语言使用的创生与语言能力的获得。二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活动构建。在课堂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互动等行为方式共同设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定英语专业课程和确定不同主题的课程教学(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0页)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同时通过“异质”进行生生分组,在英语教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同或同伴互助达到英语知识的共享、语言交流以及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课堂文化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师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课堂行为环境氛围上。即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学风和班风,呈现“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或“满堂灌”。

综上,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师生应在课堂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协作创新观念,共同遵守与履行协同创新制度,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充盈的师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的教风、生生互帮互助的学风和形成创新合力的班风,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文化思维、态度与能力,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J].社会科学家,2011(8)

[5]刘颖,陈继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6]高文宇.协同理论及其教育教学价值[J].科学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孙继红.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8]曾庆亮,岳佳.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12]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建设研究”(2013B01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2014JGA19)

【作者简介】南 华(1973— ),男,湖北浠水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编 黎 原)

作者:南华

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 篇2:

依托雨课堂建设管理运筹学智慧课程的探索

摘 要:在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管理运筹学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究了管理运筹学智慧教学课程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智慧课程;雨课堂

管理运筹学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都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很高的挑战,更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大部分的管理运筹学课堂的开展围绕算法推理、模型设计,以及如何利用算法处理实际问题。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教育界一个新的潮流,各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脱颖而出,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UMU等。依托此类移动学习平台的管理运筹学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管理运筹学课堂,它可以实现多样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功能上支持建立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平台上各个板块上学生的表现,在综合分析后台数据的基础上给出学生的学情诊断,并智能推送相关教学资源。笔者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依托雨课堂学习平台尝试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改善管理运筹学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強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雨课堂的使用优势,以及给管理运筹学课堂带来的有效改善,越来越多的教师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管理运筹学教学。

1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态度不积极。由于管理运筹学作为其他专业的学习工具要建立在其较强的理论支撑上,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形式更多的还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教学形式多样化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往往令学生逐渐形成一味被动接收课堂知识的学习模式,在管理运筹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都不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

(2)教学资源单一,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管理运筹学的学习内容多,知识点琐碎。多数教师展示给学生的教学资源仅限于课堂上讲授的课本知识,无法及时甚至没有有效的途径跟学生有课下交流,传授其更多样的教学资源。虽然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基本要求,足以应对期末的考核,但对于学习需求较高的学生而言,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某些方面可能略显不足。

(3)课程学业评价体系单一。很多高校学生的管理运筹学成绩由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有个别高校还会加上期中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平时成绩,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考核体系以及考核标准。教师在参考学生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成绩等几个方面给出大致得分。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认识仅体现在课堂45分钟的问答形式,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顾及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这就使得教师给出的平时分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管理运筹学的状态。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可能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直接深入,但是学生本身并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参与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及提高。

2 依托雨课堂平台建设管理运筹学智慧课程

处于现在信息化非常成熟的环境下,管理运筹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及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管理运筹学教学将顺应时代要求,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运筹学智慧课程:依托雨课堂学习平台创新管理运筹学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管理运筹学学习需求,同时让理论生动起来;创新管理运筹学评价模式,让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管理运筹学学习水平。

(1)依托雨课堂平台,创新管理运筹学课堂教学模式。雨课堂平台由很多教学功能,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设置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样教学模式,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在雨课堂平台上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上课之前,让学生在雨课堂平台上进行二维码签到,二维码设置为十秒更换,以防止学生将二维码发给未出勤学生进行签到,有效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之初,展示学生的预习任务及收集的问题情况,并进行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预习情况的关注。课堂上通过主题讨论、选人、抢答等多样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课堂上来,并对参与的学生加分奖励。对于偏计算的管理运筹学教学内容,例如整数规划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求解指派问题的应用中,通过抢答的形式选同学上黑板做相应练习,并发布相同题目的主题讨论,让没有机会上黑板的同学将自己的答题内容发布到雨课堂主题讨论板块,教师可随机选取部分同学的答案进行点评,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实现线上指导与点评。另外,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这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看到同学之间的不同做法,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丰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管理运筹学学习需求,同时让理论生动起来。对于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资源。雨课堂平台可以实现投屏功能,可以将雨课堂平台建设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我们在平台上主要提供教学PPT及其丰富的配套资源,以及完善的作业及试题库两方面的教学资源。首先,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板书结合PPT进行教学,对于空间感要求较高的模型算法,比如用图与网络模型处理高速公路系统允许通过最大流量等问题,利用形象生动的课件教学,会超过板书的教学效果。将课件上传到雨课堂分享给学生,让其课下有机会温习所学内容,并且将主题活动、抢答、选人等课堂活动提前在雨课堂平台保存到PPT相应位置,在课堂上实施过程中,只需点击立即开始,即可开始相应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这些都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并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其次,对于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我们也会将较难内容的补充上传到雨课堂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许多运筹学知识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对于课堂是没有时间介绍的,可以将相关课件或视频材料上传到雨课堂平台,让学生看到运筹学有趣的一面,让模型算法变得生动起来。最后,雨课堂平台本身具有很多优秀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名师授课、课程参考书、课程试题册等。除了我们的自建教学资源以外,还会给大家推送雨课堂上优秀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宽度,建立完善的作业及试题库,以轻松实现线上作业提交、点评、批改等相关环节。

(3)创新管理运筹学评价模式,让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在管理运筹学智慧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全新的评价模式,参考学生在线的所有活动,比如签到率、课堂活动参与率、作业得分率、课前预习情况、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平台的浏览时间等指标。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方面的分数比重,比如学生签到率权重占10%,参与主题讨论、选人、抢答等活动权重占25%,预习情况、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权重占20%,每周作业实现线上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权重占25%,每周课程的章节测验结果、测试权重占20%。雨课堂平台会将后台数据进行准确追踪、记录和分析,得出学生的真实学情分数。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雨课堂的反馈数据给出相对真实的平时成绩。另外,在小组任务以及学生作业互评环节,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互评,进而亲自参与平时成绩的评定。

3 结语

依托移动学习平台进行管理运筹学智慧课堂的建设已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实施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样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管理运筹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另外,平台上建设的丰富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学生根据进度及时学习,满足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与教学有关的有意思的视频资源也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通过完善的作业及试题库增加线上单元测试,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并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解决,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提升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廖云华,王仲梅,谢小良.思政元素融入运筹学的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6):137-138.

[2]李光彩.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理工大学,2021.

[3]赵萍.翻转课堂对运筹学教学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167-168.

[4]付勇军,陈跃,徐先锋,雷家柳.基于“雨课堂”的专业课线上直播教学模式[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37(3):55-60.

[5]刘萌萌.雨课堂应用研究的元民族志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報,2021,37(7):113-114.

[6]杨震,赵志根,周美霞.基于雨课堂的地质地理野外实习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6):217-221.

[7]吴红波,李小燕,张瑞君.基于雨课堂和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遥感概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1,(3):86-92.

[8]陈浩,熊伟,杜春,彭双.增强在线直播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3):138-141+174.

作者:金飞飞

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的重点课程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应该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加快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砺志课堂”的构建,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更应该掌握“砺志课堂”构建的要点,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教学策略展开了探讨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砺志课堂;教学策略

“礪志课堂”是当前教育发展中诞生的新概念,对于指导教学实践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学科,能够引导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砺志课堂”的提出,则以“弘毅有为”为基本目标,转变了传统课堂模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砺志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砺志课堂”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工作方案。

一、“砺志课堂”概述

(一)“砺志课堂”的概念

“砺志课堂”即以磨砺学生的意志为基础,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水平,为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在“砺志课堂”中应该遵循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增强课堂的精品性与文化性,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实施注入动力。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意识,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构建主义也是砺志课堂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砺志课堂”的特点

“砺志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除了在课堂当中需要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外,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保障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使学习任务能够高质、高量地完成。“砺志课堂”也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生活与社会,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在“砺志课堂”中可以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语文学科本身具备人文性的属性,因此“砺志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四备三思”教学模式是“砺志课堂”中的常用模式,因此保障了课堂结构的精品高效性与灵活性。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意义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构建,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生态性与文化性,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更具一体化。帮助学生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砺志课堂”的实施要求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砺志课堂”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加快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构建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关键,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发现语文世界的魅力,为后续学习增添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预习效率与质量,从而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在新课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确定合理的引导策略,使学生在预习时更具针对性。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在微课视频中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使语文知识的呈现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赵州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赵州桥相关纪录片片段和图片融合在微课视频中,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赵州桥,同时掌握本节课程的生字词及写作方法。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教师应该认真备课,确保微课视频能够集中文本内容精华,从而在5~10分钟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

(二)运用课堂提问

提问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提问策略不合理也会导致学生出现畏惧心理,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在“砺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提问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在快乐的情绪中解决学习问题,这也是“砺志课堂”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使问题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进语文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比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回忆自己在早晨、中午和傍晚时看到的太阳形状及大小,从而对两小儿的观点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尤其是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应该进行正面引导,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思考问题的答案,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砺志课堂”的实施创造条件。

(三)划分合作小组

除了应该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团结合作中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等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分组的科学化,满足合作学习要求,提高“砺志课堂”的实施效果。在小组的交流互动中,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挖掘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学习的持久动力。小组各成员之间应该实现有效互补,能够在互相帮助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合作小组在“砺志课堂”中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并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在学生完成微课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自主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组与组的互动中突破学习的局限性,形成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四)遵循以人为本

“砺志课堂”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呼应学校“砺志核心文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弘毅、有为”的学习状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搭建砺志成长的平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认知思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沿用同一套教学方案,而是要采用层次性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砺志课堂”中获得进步与提高。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该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使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信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该适当提高目标的完成难度,使其在不断奋进当中突破自我局限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加强对“砺志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阶段,而应该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落实“砺志课堂”实施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特长的机会和平台。在实践活动当中,也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实践课堂需要教师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自然和淳朴的语文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追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会想、会说、会做,乐想、乐说、乐做,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三、结语

“砺志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通過引导课前预习、运用课堂提问、划分合作小组、遵循以人为本、组织实践活动等途径,对“砺志课堂”进行逐步优化,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注:本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砺志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8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辉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

[2]廖娥卿.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

[3]李敏.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20(21).

(责任编辑  李  芳)

作者:王芳

上一篇:统计抽样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