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股票估值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22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现在及今后“商业语言”的一种“国际音标”,是我国会计趋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改革之一。在公允价值“饱受责难”的今天,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会计,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可理解性和可靠性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股票估值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股票估值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浅谈新三板股票的估值体系构建

摘要: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方向,市场挂牌数量巨大。但与此同时,成交量异常低迷,新三板股票交易价格目前还无法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国内学术界很少有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的研究,各类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其他法律法规涉及新三板股票估值的同样非常少见。文章拟根据挂牌企业的交易方式、市场流动性的不同,结合当前学术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直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合理性的估值体系,为新三板市场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合理估计股票公允价值提供适当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新三板;股票估值;换手率

一、引言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方向,市场挂牌数量巨大。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比于A股动辄一天几千亿元的成交量,新三板一个月仅几十亿元的成交量显得异常低迷。流动性的缺失使得新三板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严重不足,大部分挂牌企业无法从市场获得良好的估值。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部分挂牌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已经向A股主板公司看齐,但在新三板市场的估值却严重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与挂牌企业对于企业公允价值方面产生严重分歧;另一方面,由于成交量不足,市场产生的价格偶然性、迟滞性严重,由此带来的成交价格异常偏离挂牌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误导新入场投资者。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一套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的估值体系,以便公众能轻易、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真正的价值,使得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不至于盲目,也方便监管者有效监控市场情况。如何为新三板市场参与者及潜在参与者提供一套逻辑清晰、可直接应用的估值体系显得异常必要。

本文拟根据挂牌企业的交易方式、市场流动性的不同,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相对直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合理性的估值体系,以供新三板市场交易双方判断公司定向发行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预期,避免做出错误的投融资决策。

二、新三板市场现状及其估值现状

“新三板”是社会上对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近些年新三板市场发展迅速,但对新三板股票的估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市场上缺乏一套市场普遍接受的估值体系。

(一)新三板市场现状

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股转系统挂牌和公开转让股份,从此开启了新三板市场扩容的全新时代。

截至2019年3月31日,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0349家,其中做市转让978家、竞价转让9371家;成交量方面,2019年3月成交84.7亿元,其中做市转让成交48.7亿元,竞价转让36亿元。新三板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

(二)新三板股票估值现状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个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市价是最好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但是,新三板市场交易量的低迷使得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公允定价,交易价格无法真实地反映绝大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目前,各类会计准则、准则应用指南等对此类情况均无详细规定。国内学术界同样很少有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的研究,当前少量的研究都是基于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实物期权估值法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三种估值方法的使用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定条件和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方法大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往往更适用活跃市场上的股票,如A股,对于新三板市场的股票,这类研究可操作性、指导意义并不明显。

目前,作为新三板股票主要投资者的两个行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2018年3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非上市股权投资估值指引》,明确对于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但交易不活跃的企业,适用该指引,但此指引仅提出一些估值原则,对于具体估值方法,仅要求基金管理人应“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在选择估值方法时考虑的各种因素,并结合自己的判断,采用多种分属不同估值技术的方法对非上市股权进行估值”。

2018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证券公司金融工具估值指引》,其中第四条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应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个协会虽有少部分涉及新三板估值笼统性的规定,但仍然未脱离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的范畴,对于新三板投资者而言,仍然缺乏市场普遍接受的、详细的估值方法和条款,更别说完整的一个估值体系。

从实务看,各证券公司有直接采用收盘价估值的,有根据个股流动性以季度换手率指标进行个别认定的,也有以成交天数占比作为区分流动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个别认定的,甚至有直接按成本进行估值的,不一而足,各证券公司并未形成共识。公募基金方面,虽然基金业协会已出台估值指引,但由于对于如何定义“交易不活跃”存在分歧,大部分基金仍采用按收盘价估值。

三、新三板股票估值体系的构建

一個合理的估值体系需要平衡风险、成长性和流动性三者的关系。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因素的缺失使得新三板市场估值体系存在明显的漏洞,构建新三板市场完整的估值体系需要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其中,需要着重考虑流动性因素。

(一)企业股权估值主要方法

企业股权的价值并不是企业自身各部门简单的价值计算和加减,企业的价值是对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及各要素的运行情况的评估。企业股权估值方法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法,又称相对估值法,即选择与目标公司相同或相似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分析和评估两者之间的某些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调至可比公司的价值,最后估算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

二是收益法,又称绝对估值法或者现金流量贴现法,这种方法假定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通过对公司未来收益和折现率进行合理的预测,将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资本化,最后估算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是实物期权估值法,是以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对具有较强期权属性的实物资产进行估值的方法。实物期权理论是金融期权利润的派生,利用类似金融期权估值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进行估值。

三类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相对估值法的特点在于简单、透明,局限在于市场上找到完全相似的公司并非易事。绝对估值法适用于现金流量较为稳定或能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准确预测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预测起来将较为困难。实物期权估值法则突破了企业现金流量的界限、提高了估值的客观性,但其同样需要假设较多的条件,部分输入信息无法直接通过市场活动,实用性方面仍然略显不足。

(二)新三板股票估值方法

从流动性指标来看,换手率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反映市场交易投资活跃程度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某只股票的换手率越高,意味着该只股票的交易越活跃,采用换手率指标作为个股流动性评价的依据,比以成交天数作为区分流动性水平的指标应该更适合我国市场。

目前,新三板股票按交易状态分可以分为三类:做市转让、集合竞价、摘牌。由于投资门槛较高、挂牌企业良莠不齐和市场定位不明确等原因,新三板成交量较为低迷,从2019年一季度做市转让的978家企业来看,换手率普遍不高,超过40%的仅3家,无交易的142家(见表1)。

结合新三板流动性现状,根据学术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并参考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估值指引,本文提出如下新三板估值方法。

第一、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超过40%的股票,可以认为存在活跃市场,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存在活跃市场且能够获取相同资产或负债报价的投资品种,在估值日有报价的,除会计准则规定的例外情况外,应将该报价不加调整地应用于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引,按其估值日的收盘价进行估值。

第二、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在10%到40%之间的股票,为平缓单笔异常波动价格波动导致估值偏差较大的情况,可以采用最近20个工作日的均价进行估值。这样既可避免某笔异常交易导致估值价格偏离合理范围的情况,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直接获取透明的市场价格。

第三、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低于10%、竞价转让和已经摘牌的股票,区分如下情况:有融资的,参考一年内最近一次融资的价格。很多新三板企业尚未产生稳定的收入或利润,但融资活动一般比较频繁。如果新三板企业最近一年内有融资的,且交易日后未发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的,该融资价格可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但融资金额小于1000万且融资对象仅为1个的除外。最近无融资的,若股票是一年内取得的,按取得成本估值。按市场乘数法、行业指标法或收益法等方法取得的估值,往往由于选取参考的行业、企业差异而使得公允价值的可能估计金额分布范围很广。这个时候,一年内的历史取得成本往往更能代表了该范围内对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的。最近无融资且股票是一年之前取得的,则采用修正的相对估值法,即采用相似市场上相似资产的价格来对这些企业进行单独认定估值。具体而言,可以根据A股市场同一行业的市净率指标来进行估值。

(三)其他情况的股票

由于这类事情的发生将很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的股权价值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确定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按其净资产进行估值比较合理:企业经营情况不佳、连续2年或以上亏损且营业收入呈持续减少状态的;企业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的;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困难的;企业违反合同,如偿付利息或本金违约或逾期等的;实际控制人发生重要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企业涉及重大违法违规或司法诉讼,很可能影响企业继续经营的。

四、新三板估值体系定期调整

由于新三板市场发展时间短、各项制度仍不够成熟,市场交易低迷等原因,投资者需要每半年或每年对估值方法和估值体系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和范围包括且不限于:市场流动性是否发生变化,换手率指标是否足以反应市场流动性水平;新三板政策是否发生重大调整,比如投资者准入门槛、交易方式等;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由于新三板企业大多数为高科技、高成长、高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经营存在较大波动,为对其进行合理估值,投资者还需要对持仓企业定期进行跟踪和测算。经测算后,新的估值水平与原估值水平存在明显偏差的项目估值进行及时调整。触发估值调整测算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企业定期报告中重要指标变化明显变化的;企业发生重要事项包括不限于发生重大诉讼、债务违约、实际控制人失去联络的;企业所在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结语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严重不足使得市场价格无法合理反映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即使是做市交易的股票,投资者很难将其认定为其存在活跃市场。从市场顶层设计方面,需要管理者对其作出更有利的制度安排,使其逐渐具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的企业价值發现功能。从投资者角度,也需要一套市场能普遍接受的企业估值体系,以使得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能更透明、更简便地被市场接受,最终形成市场活跃度提高与估值体系完善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王轩,王玮.流动性与估值:新三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清华金融评论,2017(10).

[2]余万林,高佳彤,王艺淏.市场流动性对新三板与创业板估值差异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3]高春玲,刘永前.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相结合方法进行股票估值[J].财会学习,2018(29).

(作者单位: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李颖宣

基于股票估值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理论基础及运用

【摘 要】 公允价值作为现在及今后“商业语言”的一种“国际音标”,是我国会计趋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改革之一。在公允价值“饱受责难”的今天,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会计,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可理解性和可靠性成为当务之急。探讨各种估值技术的经济学理论渊源,提高对估值技术运用原则、前提条件、运用范围及估值技术与公允价值级次关系的理解,有助于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使用和选择,提升公允价值的可理解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估值技术; 可理解性; 可靠性

一、引言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发音”才能行走于世界。公允价值计量是当前及今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种重要“国际音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为我国企业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和进行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从1998年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直接提及“当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将债务转增为资本时,该非现金资产和转为股权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量入账”开始启用,到公允价值滥用引起的会计舞弊案件频发导致2001—2005年间的回避,再到2006年至今的重新应用,无不与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和WTO对我国会计标准的要求有关。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采用遵循了适度、谨慎的原则,也充分说明了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不能只讲“方言”,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发音”才能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在协调国际贸易争端和进行跨国融资时起到更好的作用。

“公允价值”一度被认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饱受责难。2008年12月底,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报告中坚决捍卫了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SFAS 157。SEC的调查认为,总体上投资者认为当前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尤其是联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增加了其可获取的信息质量,不应被其他备选计量基础所取代,但同时指出,应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当前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问题,尤其是涉及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估计的问题。公允价值是一项计量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也可以被公司管理当局用来造假扭曲会计报表。相对于美国,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时间较短,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更容易被误用和滥用。一个概念、一项技术欲求为多数人所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穿插着传播、学习、研究、开发和试用等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回避,不是讨论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与公允价值级次的关系

公允价值“层级理论”最早出现在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 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开发的“企业合并”项目中。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有关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FASB在2006年发布的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输入参数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参数: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需调整。第二层级参数:第一层级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包括:a.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b.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c.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d.参数主要是从可观察市场数据中获取的,参数与可观察市场数据相关联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可观察数据的证实。第三层级: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的参数。在IASB 2009年5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ED)中,对输入参数的规定,除了个别用词方面的差异,都与SFAS No.157类似。按照不同层级的输入参数确定的公允价值属于不同的级次。根据第一层级输入参数(未调整)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一级次(最高级次),可靠性最强;按第二层级输入参数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二级次;按第三层级输入参数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三级次(最低级次),可靠性最弱。如果公允价值计量使用了不同层级的输入值,则由此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哪一级次取决于对计量整体具有重大意义的最低层次输入值。例如使用收益法中的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使用第二层级的可观察输入值,但需要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重大调整,那么所得出的公允价值属于第三级次。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规定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当不存在活跃市场(即无法取得第一层级的活跃市场报价)且无法参考最近市场交易中的价格或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即不满足第二层级的条件)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无论是SFAS157与《公允价值计量》(ED),还是我国的会计准则,都将公允价值划分为明朗的三个级次。一般情况下,使用估值技术得出的公允价值属于哪一个级次,依赖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使用的参数,输入参数与估值技术的选择不可分割。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与估值技术的选择密切相关。

SFAS157与《公允价值计量》(ED)都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作为公允价值的基本估值技术。在SFAS157《背景信息和结论基础》中,FASB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同时采用多种估价技术并不是恰当的,或者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所以FASB最终确定采用单一方法,同时也对这三种估值技术的层次问题作了规定,如果应用这三种方法估计出来的公允价值出现差异时,市场法优先于成本法,成本法优先于收益法。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三种估值技术也应被划分为三个层级。而在《公允价值计量》(ED)中认为,公允价值要采用特定情况下公允价值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估值技术的层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单一的估值技术是比较适当的(例如当使用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多种估值技术更为合适(例如对一个现金产出单位进行估值的情况)。如果使用多种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应当对所有结果进行评估,适当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这些结果所表明的估值范围的合理性对其赋予权重。我国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但并没有明确估值技术的使用问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选择问题关系到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实现,在不同的条件和场合下,应选择最适当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尽可能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理论基础及运用

公允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其计量原理源自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价值理论,在不同的经济价值理论中,商品的价值可以由市场决定、由成本决定或由效益决定。根据价值论,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的来源也就有三个基本途径,即市场途径、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从而形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类基本估值技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类方法有着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运用原则和运用条件,决定了它们的运用范围和所估值公允价值的层级。

(一)市场法(Market Approach)

市场法是指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市场交易中产生的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的方法。换句话说,市场法使用的输入参数来自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包括业务)的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因此也是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中最为直接、最具说服力的估值方法。

1.市场法的理论基础

“均衡价格论”是市场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 Alfred)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也就是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供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虽然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用价格偷换了价值概念,但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供求自发调节而形成的,不受市场参与者的控制,因而也就非常“公允”。

2.市场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市场法的运用源自“供求原则”和“替代原则”。供求原则是指资产价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资产或负债的估值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的供求关系。替代原则是指当同时存在几种效能相同的资产时,最低价格的资产需求最大,这一“最低价格”也就成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为有经验的买方对某一资产不会支付高于能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效用替代物的费用。因此,运用市场法时,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有无替代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替代性较低时,需要参照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参照物的比较技术指标就成为能否采用市场法的关键。因此,采用市场法需要符合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之一:

(1)具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2)具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且参照物及其与被估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较技术参数指标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在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直接法和类比法来估计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计量日,如果能够在活跃市场上找到与计量资产或负债完全相同的参照物的报价,则“直接替代”即可,以参照物的市场交易价格或购置价格直接作为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这就是直接法。由于这一报价源自相同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中大量、频繁、持续的交易,因此不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在公开市场上无法找到与被估值资产或负债完全相同的参照物,只具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可以通过类似参照物对计量主体进行估价,但要收集到参照物与被估值资产或负债之间的可比较技术参数指标,通过可比较参照物的技术指标,对参照物的报价进行差异调整来估计公允价值,这就是类比法。由于这一报价源自类似参照物,因此需要对报价进行调整。

3.市场法的运用范围和级次

由于市场法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源自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估值结果相对客观,更能反映市场的现实价值,相对于成本法和收益法来讲,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科学计量技术,一般比较难以理解,在各种估值技术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便于报表使用人理解的估值方法。著名投资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过:“如果我拿起一份年报却读不懂一条报表注释,那么我可能不会——不,我肯定不会投资于这家公司,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让我读懂。”连巴菲特这样专业级的投资大师都如是说,一般的投资者们更是如此。投资者需要及时、充分、完整的会计信息,但更青睐信息的可理解性。因此,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理解性和公众的接受度,企业在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成本法和收益法提供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否则应选择市场法。由于市场法需要从活跃市场上获得报价,因此不适用于专用性强的机器设备和大部分的无形资产,以及受到地区、环境等严格限制的一些资产或负债的估值。

根据市场法的理论基础,其计量的公允价值来源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可靠性较高。从SFAS157和《公允价值计量》(ED)对市场法的认定也可以看出,利用市场法估值技术得出的公允价值涉及公允价值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级次。根据直接法计量得到的公允价值不需要调整,为第一级次,可靠性最高;根据类比法计量得到的公允价值需要调整,调整过程中比较技术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此时计量所得的公允价值为第二级次或第三级次,可靠性相对较低。根据市场法计量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及从属的级次如图1所示。

(二)成本法(Cost Approach)

成本法是一种根据重置一项资产当前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对资产进行估价的方法,也被称为现行重置成本。换句话说,成本法反映了当前替代资产服务能力所需要的金额。

1.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成本法的经济学理论源自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费用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即商品的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萨伊(Jean Baptiste Say)、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等经济学家利用亚当·斯密的这一理论提出生产费用论,认为生产费用(成本)决定商品的价值。在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ED)中,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在用估值前提”。“在用”相比“在交换”,可以看做是长时期,新古典学派对此也有解释,马歇尔认为,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构建资产所需成本(生产费用)的价值可以用来计量该资产的公允价值。

2.成本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成本法的运用源自“贡献原则”和“替代原则”。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ugen Bohm 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论述了“生产费用论”的局限性,“事实上,人们说成本规定价值,这是正确的。但必须认识到这一‘规律’所能适用的范围和它的理论根源……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可随意通过生产而取得替代品的这一范围内,它才是有效的……成本规律只有在物品可以‘随意仿造’或者‘自由制造’的情况下才有效。”但也恰当地说明了成本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贡献原则”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的某一构成部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其他相关的资产或资产整体的价值贡献,或者根据当缺少它时对整体价值下降的影响程度来衡量确定。贡献原则要求在对一项资产估值时,从该资产“在用”的角度而不是从“交换”的角度出发,考虑该项资产在整体资产构成中的重要性,不能孤立地确定该项资产的价值。从成本的角度讲,“替代原则”是指在市场上,卖方资产的价格是否被买方所接受,取决于买方获得或构建一个可比效用替代资产的成本,并根据资产的陈旧贬值予以调整后决定。当市场参与者决定是否替换一项正在使用的资产时,不愿意为该资产付出比更换其服务能力所需成本更高的金额。由于成本法下需要根据资产的陈旧贬值程度对市场上替代资产的价格进行调整,因此运用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的前提条件是:

(1)资产处于“在用”状态;(2)市场上有“类似用途”资产或构建“类似用途”资产材料的报价,类似用途的资产能够替代待估值资产与其他已安装资产一起持续使用;(3)有可利用的历史成本资料,能够对估值资产的状况进行判断和可靠计量,包括资产的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技术)贬值以及经济性(外部)贬值。

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成本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市场上有“类似用途”资产时,企业可以采用功能价值法估计资产的重置成本。功能价值法是选择市场上与被估值资产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资产作参照物,根据资产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由参照物成本推算被估资产重置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资产功能相同,购建成本也应相同”的假设,当市场上没有“类似用途”资产,但具有构建“类似用途”资产的物资、人力等的报价时,企业可以用重置核算法估计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核算法是将重新取得资产所需的费用项目逐项进行计算并累加来估算重置成本的一种方法。企业也可以利用历史成本资料,通过价格变动指数将其调整为计量日的重置成本,即采用物价指数法估值资产的重置成本。根据估算的实体性贬值(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贬值)、功能性贬值(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产功能相对落后而造成的资产价值损耗)、经济性贬值(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资产闲置、收益下降等而造成的资产价值的损失)对重置成本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3.成本法的运用范围和级次

根据运用成本法的前提条件,成本法只能适用于资产的估值,而不能用于对负债的估值。在对资产估值时,通常适用于以“在用”为估值前提的有形资产公允价值的估算,例如房屋、建筑物、自用生产设备等以自用为主的资产,或者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一些无法销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如果有证据表明以出售为主的资产,如产成品、库存商品、预付货款等,其取得成本更能体现其真实价值资产的话,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计量公允价值。

根据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其计量的公允价值直接来源于成本,一般而言,可靠性较市场法低。成本法通过市场上“类似用途”资产或“构建”资产的成本来计量公允价值,需要对获得的报价进行调整。正如庞巴维克所言:“人们说成本规定价值……它仅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它并不能使受它支配的产品的价值很严格地和成本相一致……时而在这一边波动,时而在另一边波动。”根据成本法计量的公允价值一般属于第二级次,因为成本法的调整输入指数一般是根据成本得到的,是可观测的。但是如果需要不可观测输入值对成本进行调整,则由此得到的公允价值将降落到第三级次。根据成本法计量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及从属的级次如图2所示。

(三)收益法(Income Approach)

收益法是指采用估价技术把未来金额(例如现金流或收入支出等)转换成一个单一的现值,即公允价值取决于那些未来金额的当前市场预期所反映的价值。

1.收益法的理论基础

“效用价值论”和“资本价值理论”奠定了收益法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基础。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Nicolas Barbon)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和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等提出的边际效用论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庞巴维克在肯定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中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明确提出了“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生产同量收益的货币资本。”菲歇尔(Irving Fisher)继承和发展了资本价值论,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入来计算”,“要使每个人能对他所愿意支付或接受的作出合乎逻辑的决定,他必须知道:关于这一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与将这些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所根据的利率。”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一项资产时,不会愿意支付高于他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他带来收益的货币数额,这正是收益法的基础所在。

2.收益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根据收益法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收益法的运用原则主要是“预期原则”。预期原则是指在估值过程中,资产价值可以不由过去的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决定,而由未来收益的期望值决定,资产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能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的预期收益量的多少。一般来说,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等于该项资产未来预期能够获得的一系列收益的现值之和,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也应等于未来预期一系列现金支出的现值之和,从而也就提出了运用收益法的前提条件:

(1)能够合理预测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有效期限;(2)风险及其与时间等相匹配的折现率能够合理确定。

在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收益法估计公允价值。如果一项资产无法预测收益或收益很少且不稳定,或者无法合理衡量所有者承受的风险,则不宜采用收益法。收益法具体包括现值法和期权定价模型(如布莱克—斯克尔斯—默顿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二项式模型Cox-Ross-Rubinstein、超额收益法等)。

3.收益法的运用范围和级次

收益法的估值技术不同,其运用的技术难度和范围也不同。在收益法中,现值法技术难度低,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资产或负债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可靠地预计,并且能够找到一个在时间、风险等方面匹配的折现率,就可以采用现值法估计其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也没有类似项目可供参考,在其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及折现率可以较为客观地预计的情况下,均可以采用现值法估计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如无形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企业整体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等。

相比较而言,期权定价模型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公式,是更加专业的估值技术。它们主要应用于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在内的新兴衍生金融市场的各种以市价价格变动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交易的定价。

收益法估值的公允价值既不同于由市场客观决定的均衡价格,也不同于成本法中“由因到果”(由花费的成本到价值)的一般做法,它是由“未来收入”这个“果”,来决定“当前资本的价值”这个“因”的。“乍看起来,这个说法似乎令人迷惑不解,我们通常认为在时间上总是先因后果,而不是先果后因……估价是人为的过程,含有预见在内,因为未来的事件预先就投下了它们的影子。我们的估价总是含有预期的性质。”因为如此,采用收益法这种由“果”到“因”的估值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这种输入值大多是基于有关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确定的,属于不可观察参数,人为因素过多,由此得到的公允价值大多属于第三级次,可靠性较低。根据收益法计量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及从属的级次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经济学理论是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存在的根源,均衡理论、生产费用论、效用价值论、资本价值论等经济学理论分别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不同的原则和条件下运行,导致了其运用范围各有侧重,计量所得公允价值的可理解性与可靠性也不同,从而也反映在公允价值的三个不同级次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今天,采用公允价值这种“国际音标”作为会计语言的一种“发音标准”已经成为大趋势。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提高公允价值的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在充分了解各种估值技术的经济学原理、运用原则、条件和范围的基础上,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使用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陈秧秧.美国SEC“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报告评介[J].财会通讯(综合),2009(10).

[2] 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R]. www.sec.org,2008.

[3] 裘宗舜. 何必回避“公允价值”[J]. 会计之友,2001(7).

[4]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S].2006.

[5] IASB. Fair Value Measurement(ED)[S].2009.

[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 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 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0] 菲歇尔.利息理论[M]. 陈彪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陈霞

基于股票估值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回顾了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结合IAS39、SFAS157与我国CAS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基本含义及要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估值技术手段、估值技术的选择顺序;并探讨了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证券市场和税收的影响等,以期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 允价值应用前提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因其价值相关性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有多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既适应了贸易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前提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求,也为我国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完全市场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因公允价值具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从1998年至今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谢诗芬,2001)。

一、公允价值会计理论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背景真实公允观是从英国会计原理衍生出来的概念,最早将公允价值这一理念纳入财务报表列报的则是美国。会计上正式提出公允价值可追溯到1953年ARB关于无形资产初始获得时其成本应考虑为或使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给与财产的公允价值(葛家澍,2006)。1961年Moonitz在ARS No.1“基本会计假设”提出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提出市场价格可分为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易形成的,过去价格(即历史成本)、现在价格(即现行成本和现行价值)、未来价格(如利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值技术形成的公允价值),但不能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接受(葛家澍,2003)。1984年FASB的SFAC5提出了五种当时流行的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计量概念上基本一致,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务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框架。

20世纪80~90年代支持公允价值计量观的主要压力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引人注目的大公司破产事件,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没有预警情况下的破产,引发对现有财务会计模式的批评,批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二是历史成本会计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不符合实物资本保全要求,歪曲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报表上显示净收益,却缺乏生产经营设备更新资金甚至缺乏补充存货的资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常勋,2003)。三是实证方面,报告的净收益似乎只解释了盈余公布日前后狭窄窗口内证券价格变化的较小部分,从Ball and Brown(1968)的10%~15%到Lev(1989)的2%~5%,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更多的帮助,需要比历史成本信息更多相关信息来帮助评价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Collins、Shanken、Kothari and Sloan(1994)的研究证实,低盈利质量信息是因为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提议将公允价值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四是理论方面,Ohlson(1995)净盈余理论显示,在任意t时点上企业价值PAt=bvt+gt,其中bvt是每期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资产的账面净值,&是未来非常盈利的期望现值,即企业价值可以用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计算,因此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计量bvt,以减少投资者从其它信息源对的估计gt,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按市场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将广告费和研发费等无形资产入账,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内在质量。净盈余理论直接导向了计量观,以在报表中增加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为会计人员应尽的责任。五是审计实务方面,当遇到公司破产诉讼时由于法律责任的存在,审计人员为保护自己,愿意在不丧失可靠性的前提下,运用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另外,公司面临的日益增加的社会责任也强化了审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压力,为免于这些压力,增加当前的市场价值可以为审计人员辩解财务报告已经预测到了导致价值变化的可能方面等。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发布了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之后公允价值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S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SFAS115、133、137、157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内确认。FASB从1990年至2006年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夏成才,2007)。其间IASB、英国、澳大利亚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会计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尤其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被认可的计量属性。

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本原因是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币值不再稳定,非货币性资产会发生减值,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有活跃市场且流动性强的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波动,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商业危机让位于金融危机等,以成本计量导致弥补不足,账面价值远低于市场价值,歪曲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等,转而探求以价值计量弥补成本计量的不足,以公允价值逼近真实业绩也就合情合理了。

(二)公允价值概念IAS39中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FASB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报告主体交易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首次在法规层面上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定义公允价值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与IASB/I-ASC在其制订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1999)的定义一致。但这种趋同决非会计规则的简单趋同,而是交易实质相同情况下的规则趋同。在表述上与FASB的SFAS157不同。FASB用有序交易表述在计量日之前一段时间这些资产和负债已暴露在市场活动下,并已经历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不存在强制、清算和迫售交易,但在计量日销售资产转移负债的交易又是基于假设基础上的交易价格。FASB在定义中没有直接提及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等关键词,只用有序交易表述,在解释有序交易时实质内容又体现了公平交易,但更加强调计量日交易的假设性,笔者认为,这一表述更具可操作性。IAS39、SFAS157、CAS都包含以下要点:强调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愿情况下的交易价格,而非强制、清算和关联交易而产生的迫售价、清算价、关联交易价;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葛家澍,2006),实际上是资产负债表日有关资产和负债价值的估计,是根据当时交易状况对资产

或负债的点估计(陆宇建,2006);公允价值是交换价格而非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实现的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场合,但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是平均修匀值,但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应与价值一致。

事实上,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通常认为是市场价格,将市场价格赋予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点,即得到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结算价值),这些都是市场价格的转化形式,只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是假设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在存在相同资产和负债报价时直接采用;但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活跃的公开的市场报价时,而有相似资产或负债活跃的公开的市场报价时则可近似估计;如果相同与相似资产或负债活跃的公开的市场报价均没有,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用以估计的,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探求近似的公允价值,所以公允价值更多体现的是估计值,是新的、综合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前提和估值手段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没有给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而是分别体现在具体准则中。(表1)总结了大部分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

(二)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从具体准则中分析可以有市场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规定,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考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估值技术应尽可能使用市场参数,包括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等。准则规定,企业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使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为折现率。使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似乎没有明确指出估值技术的优先层级,强制排序规定,但从相关准则规定中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估价过程中,要求最大限度的依据市场信息,最小限度的参照个人判断。所以在确定公允价值的估值手段时优先选择市场法,依次是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

(三)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允价值使用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均离不开严格的限定条件,在限定条件满足时则可以应用,但有时企业会选择带有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给企业带来操纵空间,选择有利于账面利润的会计处理。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规定,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符合条件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将转换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计量模式的选择可能带有机会主义,首先选择成本模式的,等待机会成熟适度地转换成公允价值模式,产生摘果子交易(Cherry picking),对于增值了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公允价值计量,实现的增值要么计人期初留存收益,要么通过出售计入当期损益。此外,还会存在操纵购买资产评估机构的公允价值评估意见等故意行为,使少数人利益最大化,进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

(一)财务报表影响首先,从决策有用的信息观迈向决策有用计量观的一大转变就是将公允价值从表外移入表内,收益概念从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逼近,收益范围从交易观向全面收益观过渡,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但公允价值会计仅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符合条件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对于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完全的,加之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和计量技术等原因,一些重要的资产负债还无法进入表内计量,如人力资源、客户关系、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等。公允价值的引入只是扩大了会计收益的范围、增加了某些利得和损失,但并不完全等价于经济收益。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代表公司的价值和财富变动的信息。其次,转变一贯以盈利信息为中心的观念,提高财务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和信息质量,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再次,增加了报表的波动性。尤其是利润表的波动性。尽管并非所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进入利润表,有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了所有者权益,但这种不可控的公允价值变动仍不可避免,当市场出现反面波动时,存在红利计划的管理当局薪酬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操纵公允价值的选择或估值技术,削弱投资人对经济衰退的迅速反应能力,损害报表的可比性和透明度。最后,有效解决了传统利润表中的净收益和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变动值(扣除业主往来交易)不一致的矛盾问题,外部投资者通过期末净收益与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变动值的比较并结合现金流量信息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当期经营业绩的实质,以便在资本市场中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减少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愚弄投资者的可能性。

(二)证券市场的影响企业价值、经济现实及企业的经营风险不会因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改变,改变的是企业的账面净收益和账面净资产,净收益中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营业收益和持产损益,也包括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未实现持有资产损益,使得净利润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对于具有活跃市场、流动性强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账面净资产价值更加接近企业价值,股票市价相对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可能会偏高或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的投资者包括证券分析师,会发现这些股票定价的不当并加以利用,从而将股价推向内在价值,不同公司之间的资产价值也更加具有可比性。常用的股票估值方法包括贴现现金流法和相对估值法,基于现金流法的折现模型不涉及会计利润,因此公允价值对这种估值方法没有影响。相对估值法经常采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指标,由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范围的扩大,必然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因为按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产生的盈余倾向于保守,平均来讲低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和净资产。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使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降到新的均衡水平(姜国华,2007)。

(三)税收影响公允价值的引入,使税法与会计对交易的确认时间和计量口径上产生新的差异,有些差异会因公允价值与计税价值的一致而缩小,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因引入公允价值而对相关损益不再列入资本公积,而无需再对资本公积进行纳税调整。许多新的会计业务的出现,未实现利得有被征税的风险,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其中有些是税法中尚未规范的内容势必引发税收征管法规的完善。鉴于公允价值选择和估值的可靠性有限而存在负面影响,以及分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的公允价值估值前提、估值技术较为分散,容易造成实务中应用的混乱,在广泛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之前,建议对公允价值定义、估值前提、估值技术、优先层级和披露等方面给出清晰明了可操作的、具有概念框架性的内在逻辑一致的、一体性的规范,在这方面可以借鉴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006)的做法。另外,为防止企业购买评估意见,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要求等也应加强规范。

(编辑 刘 姗)

作者:王晓艳

上一篇:剩余举债能力与企业投资论文下一篇:不完全学分制的学籍管理论文